-
1 # 月鹿
-
2 # y葉知秋w
沙丘政變最終以趙惠文王勝利,趙武靈王和公子章死為結局。
雖然這只是趙國內部的一次政變,此次政變不光改變了趙國的政局,更是影響到了整個戰國形勢的走向!更進一步中央集權!
-
3 # 浮華的滄桑
公元前295年,趙武靈王被圍困在沙丘的宮殿中。沒有僕從,沒有食物,孤身一人,求生欲讓這位曾經威震諸侯、叱詫風雲的英雄爬樹掏鳥窩充飢,但飛鳥盡,最後的食物也告枯竭。
三個月後,宮門被從外面開啟,一代雄主終於被餓死在沙丘宮中。
期間,他的兒子、趙惠文王對其不聞不問,麾下令人聞風喪膽的勇士也無一人前來搭救。大家都在等著趙武靈王謝幕,他殘喘的性命,已被趙國的政治集團拋棄。
後世的人們惋惜趙武靈王之死,可即使他活下來,也無法再給趙國帶來輝煌。因為,在趙武靈王光環的陰影中,肥義已先他而去。
趙武靈王和肥義的死,對趙國乃至整個戰國格局產生了深遠影響。此後的趙國,雖有名將但只是守成之國,曾經"西北略地,南襲秦國"的理想,已成往昔神話。
武功沒有趙武靈王,趙國失去了進取精神,文略沒有肥義,趙國失去了大管家,更重要的是失去了潤滑劑。肥義的存在,使主父、惠文王、趙章、公室、大臣間關係協調,雖有矛盾而不致激化,對外時則能形成合力。
一、趙武靈王使趙國一躍成為軍事強國
趙武靈王接手的趙國,強鄰環伺,中山國如楔子插在國中,發展舉步維艱。北方的東胡、林胡、樓煩更是依仗著騎兵優勢,與趙國笨重的戰車部隊作戰中,佔盡優勢。
趙武靈王籌劃變法圖強,但心有疑慮:"今吾將胡服騎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議寡人矣。" 改穿胡服,是重大的社會、文化事件,在視胡人為蠻夷、野蠻人的觀念下,讓趙國上下移風易俗,弄不好就會身敗名裂。
肥義是趙肅侯留給兒子的重臣,是個視野開闊、見識長遠的人。意識到這是趙國擺脫積弱局面的重大舉措,馬上給予趙武靈王堅定地支援:"臣聞之,疑事無功,疑行無名。今王即定負遺俗之慮,殆毋顧天下之議矣。"別人說什麼不重要,讓他們笑話吧,等到成果顯現,一切不言自明。
"十九年正月,大朝信宮,召肥義與議天下,五日而畢,遂下令易胡服,改兵制,習騎射"。
果然,舉國上下齊聲抵制,趙文、趙造、周袑、趙俊等貴族、大臣也紛紛諫言反對。但在肥義的有效斡旋與鼎力支援下,趙武靈王恩威並施,脫下華夏民族傳統的峨冠博帶服裝,換上西北戎狄民族的短袖窄衣,學習遊牧民族的騎馬射箭戰術,捨棄傳統的車戰,建立了一支強大的騎兵部隊。
實行胡服的第二年,趙國就對中山國發動了攻擊,大獲成功。緊接著西攻胡地,闢地千里,林胡王獻良求和。趙武靈王又數攻中山,逼使中山國割地求和。
憑藉著強大的騎兵,趙國北擊匈奴,"攘地北至燕、代",西伐林胡、樓煩,將國土擴充到雲中、九原,從而形成了對秦國的壓頂之勢。成為當時的超級強國之一。
二、一個夢改變了趙國繼承人
趙武靈王最初的王后為南韓宗室之女,公元前320年生下長子趙章,並立為太子。趙章的能力不錯,深受趙武靈王喜愛,也曾多次跟隨趙武靈王出征,屢有戰功。
但是,趙武靈王的一個夢改變了一切。
公元前310年,在一次出遊途中,他夢見一個少女鼓琴而歌:"美人熒熒兮,顏若苕之。命乎命乎,曾無我嬴。"
夢中少女令趙武靈王念念不忘,於是向大家訴說自己夢中的所見。臣子吳廣覺得描述的就是自己的女兒孟姚,於是將其獻給靈王。
趙武靈王見到孟姚,十分寵愛,趙人稱之為吳娃。娃是美女之意,他們很快就有了兒子趙何。吳娃的枕邊風很厲害,趙武靈王抵擋不住她的懇求,廢掉韓王后和太子趙章,改立吳娃為王后,趙何為太子。
公元前301年,孟姚去世。公元前299年,趙武靈王傳位給10歲的太子何,是為趙惠文王,自號主父。由於趙惠文王年紀尚幼,令老臣肥義為相國兼老師,輔佐幼主。
肥義的能力是很明顯的,教導培養趙惠文王,管理國政,供應軍需。由此,趙武靈王在國內事務上徹底甩手了。他這樣做的初衷,是想擺脫國內的繁瑣政務,好專心致力於為趙國打造並實現他的戰略構想。
"主父欲令子主治國,而身胡服將上大夫西北略胡地,而欲從雲中、九原直南襲秦"。
趙武靈王已經意識到,趙國最大的敵人是秦國,戰勝了秦國,趙國就掌握了一統天下的資本。秦國經商鞅變法後,已經成為實力最強的國度,東方各國都飽受其害,不除之,也是趙國的後患。
各國也曾聯手反擊秦國。公元前318年,蘇秦合縱六國攻秦,楚懷為合縱長,打到函谷關,六國就退兵了。公元前 298年,趙、齊、魏三國攻秦,也是到了函谷關無功而返。
趙武靈王總結經驗:
1、各國聯軍各懷心思,稍有挫折,即告瓦解。
2、秦國有黃河天險,函谷關更是鎖住了入秦通道,進則東攻六國,退則閉關自守,始終掌握著戰爭的主動權。
現在,趙武靈王有了一隻獨步天下的騎兵部隊,可以獨自與秦掰手腕,屆時其他國家只要策應一下,搖旗吶喊即可,這就避免了攻秦聯軍一盤散沙的局面。
在進攻方向上,趙武靈王決定避開函谷關,先佔領西北胡地,擴充趙國的勢力範圍,再由北往南,利用趙國"胡服騎射"的騎兵從北方進入秦國,則秦國皆失。趙國騎兵在遼闊的區域居高臨下,將佔盡優勢。
這就是趙武靈王"西北略地,南襲秦國"的戰略構想。為達此目的,他甚至以身犯險,親隨使團喬裝赴秦,考察山川、地理、人物。為實現自己的戰略目標積極準備。
"主父所以入秦者,欲自略地形,因觀秦王之為人也。"
三、一個感情用事的父親,使趙國內部分裂
公元前296年,經過多年攻伐,主父率軍徹底滅掉了中山國,完成了趙國多年的夙願。歸來後大赦天下,設酒宴五天,並封長子趙章為安陽君,又同時派田不禮輔佐趙章。
長子趙章無辜失去了王位,心中很是失落,對趙惠文王不服氣。田不禮則是野心勃勃,他抓住機會慫恿趙章對趙王的不滿。
趙武靈王也一直覺得對長子有愧疚,在一次朝會上:
"主父使惠文王朝群臣而自從旁窺之,見其長子傫然也,反北面為臣。詘於其弟,心憐之,於是乃欲分趙而王公子章於代,計未決而輟。"
將長子封為代王,這是趙武靈王希望給趙章的補償。但這樣勢必造成趙國的分裂,削弱國家的實力。大臣肥義等一口回絕,並警示主父,不要使趙國陷入動亂。
趙武靈王雖有雄才大略,卻是個公私不分的性情中人。當初因對吳娃之愛改立太子,現今,每天看見長子趙章的委屈處境,他又不免生出了別樣心思。
眾人都看到了主父的態度轉變,這引起了各股勢力的洗牌,不可避免地要在前太子、現國王間進行選擇站隊:
1、公室的選擇:趙國的王室成員在趙國政治中勢力強大是有傳統的,以趙成為代表的公室站在趙王一邊。
2、大臣的選擇:趙章的行為是違背綱常的,肥義、李兌等大臣大多站在國王一邊。
3、軍隊的選擇:趙武靈王改造的軍隊,軍心志在開疆擴土,建功立業,而非內鬥,將領們沒有參與其中,但關鍵是趙惠文王有調兵權,而趙章沒有。
趙武靈王沒有意識到國內民心所向,故意將趙王"拒封代王"的訊息透露給趙章,加深了安陽君對趙惠文王的嫉恨,最終促使趙章付諸行動:他計劃利用主父與趙惠文王出遊沙丘的機會,陰謀奪權。
四、眾叛親離,自食其果
局勢不穩,趙章加緊了叛亂的準備。
趙王的大臣們已察覺到了危險,大臣李兌勸相國肥義:"公子章與田不禮合謀叛亂已經很明顯了,你掌握著國政,必然首當其衝,應該將相國讓給公子成,這樣,就可以避禍了。"
肥義也知,主父的行為導致趙章無法控制,叛亂在所難免。他能做的只有儘量減小損失,不辜負趙武靈王所託:
"昔者主父以王屬義也,曰:"毋變而度,毋異而慮,堅守一心,以歿而世。"義再拜受命而籍之。"
受人之託,忠人之事,肥義決心履行自己的承諾。貞節之臣在禍患來臨時顯現出節操,忠心之臣在災難及身時彰示出德行。
為備不虞,肥義叫來趙王衛軍將領信期:"公子趙章與田不禮正在有所圖謀,他們迷惑了主父,恣意施暴。很可能假借主父的命令發動政變。我很憂慮此事,從現在起嚴加戒備,有奉主父命來召見大王的,必須先來見我。"我將以身先之。無故而後王可入也。"信期曰:"善。"
主父與趙惠文王等出遊沙丘,到達後,各自住在不同的宮殿。
相國肥義預感到事態有變,與李兌和公子成預先做了防備。
有使者來請趙惠文王到主父宮中議事,肥義知道凶多吉少,止住趙惠文王,讓信期做好準備,自己代替趙惠文王前往。
伏兵等到了肥義,肥義慷慨赴死。以自己的性命踐行了諾言。
見趙惠文王沒有上當,趙章立即起兵,與趙惠文王的守衛殺作一團。李兌和公子成帶著四邑計程車兵趕來,鎮壓了趙章的叛亂。
趙章帶著少數人逃往趙武靈王的宮室,主父收留了他們。
李兌和公子成帶兵圍住宮殿,派人殺死趙章,之後二人商量:"以章故,圍主父;即解兵,吾屬夷矣!"可見,如果讓趙武靈王活著出去,大家都沒有安全感,滅族是沒跑的。
但沒有人敢擔負殺主父的罪名。於是,將宮中的所有人都趕出來,用兵團團圍住宮殿,讓趙武靈王在沙丘宮自生自滅。
趙武靈王被所有人拋棄:趙家王室都站在國王一邊,趙國大臣也沒人替趙武靈王說話,軍權被趙惠文王牢牢把控。
結語:
沙丘宮變,是趙國的一場災難。
趙惠文王在這次沙丘之變中被弒的風險很高,他的勝出,使趙國付出最小的代價重整秩序。而若趙章得手,趙武靈王也未必能夠脫身,因為他不會想要一個凌駕於己且廢黜過自己的太上皇,加之公室、大臣的各存異心,國內形勢必將陷於動盪。
肥義已經安排好了平叛,可惜自己死在叛亂之初。他若還活著,趙武靈王就有生機。因為肥義瞭解趙武靈王,他們有共同的理想與擔當,他知道且可以向各方擔保他們不會被主父遷怒。
肥義死了,趙武靈王對所有人都是威脅,沒有他居中調停,各方力量將直接衝突,趙武靈王也難以實行自己的戰略計劃。
這一切可說是趙武靈王咎由自取,是他的一錯再錯,造成眾叛親離的局面。
他先是異想天開,在趙國搞國王、主父的二元管理;其次,長子趙章既已廢黜,賞以利益做個太平公子也就罷了,偏又給他希望,使其野心膨脹發動叛亂;最後,趙章叛亂失敗逃來沙丘宮,趙武靈王又開門接納,簡直就是在明明白白地告訴世人:他不是同謀也是後臺。
趙武靈王是一個非常出色的軍事家和戰略家,卻又是一個極不成熟的政治家。他為一己私情改立國本,就已埋下奪嫡的後患,又因沉迷軍事放手政權,使自己施為受限,待發現不妥急於收權時,又不能認清時局人心,導致前後反覆,既使自己失信於大臣,也令軍隊脫離了自己掌控。
趙武靈王的理想也是肥義的理想,肥義就相當於劉邦的蕭何,最能貫徹主父的政策。肥義管好後方的一切,主父"西北略地,南襲秦國",就可以建立不世的功勳。
沙丘宮變,趙武靈王、肥義的死亡,令趙國的良好的發展勢頭戛然而止。趙惠文王在肥義的教導下,已經有了良好的開端,可惜,師生相聚時短。
趙惠文王也是有為的明君,其統治期間,秦國也佔不了太大的便宜,政治清明,名臣輩出。藺相如、廉頗、平原君、趙奢等文武大臣彰顯了其用人之明。但是,與趙武靈王相比,只能算守成之君。本該大有作為的趙武靈王,為自己的任性輕率付出沉重的代價:他的性命和趙國的未來。
因為趙武靈王已死,肥義往生,趙國失去了理想。
-
4 # 一壺清茗品春秋
沙丘宮變是趙國由盛轉衰的一個轉折點。一代英主趙武靈王為自己在儲君問題上的錯誤決策復出了慘重代價。
當時,趙武靈王已經退位成為了趙主父,小兒子趙何成為國君,就是惠文王。長子公子章趁趙主父與惠文王一起出遊沙丘之機,發動叛亂,想要殺死惠文王。但是卻被相國肥義發覺,肥義以身作試探,被其殺死。公子章的陰謀也完全暴露,逃到趙主父所住的沙丘宮。畢竟血濃於水,雖然兒子謀反,趙主父還是收留了他。但是趙主父忘了自己現在已經不是國君了。前來平叛的大臣李兌和公子成包圍主父行宮,並衝進宮裡殺死了公子章。由於兩人害怕主父秋後算賬,兩人一不做二不休,繼續包圍行宮,直至主父餓死。
沙丘宮變時,趙惠文王才十四五歲,因為年少,大臣李兌、公子成得以專權。公子成是趙肅候的兄弟,是趙武靈王的叔叔,到惠文王時期,年歲以高,沙丘之後不久就去世了。由此李兌得以專擅趙國朝政。雖然李兌專權,但是從有限的資料看,李兌並沒有做到一手遮天。在掌權期間,李兌與大將韓徐產生了路線之爭,李兌主張聯齊抗秦,韓徐主張聯燕抗齊。李兌支援聯齊抗秦有一個原因就是,齊閔王打贏將滅宋後的陶邑送給他。但是路線之爭反映了李兌雖然專權,但是還不能完全掌控趙國朝政。有時候,還需要依靠韓徐等軍方力量,比如,齊國滅宋以後,蘇秦遊說齊閔王,沒讓陶邑送給李兌,而是送給秦國國舅魏冉,導致李兌極為憤怒,當蘇秦路過趙國時,李兌便聯合韓徐將蘇秦扣押。但是隨著齊閔王滅宋後,齊國勢力大增,各國都感到憂慮,於是發起了五國伐齊,這時趙惠文王的決策也逐漸明晰,就是聯燕抗齊,隨著在路線之爭的失利,李兌也被惠文王罷免,退出了歷史舞臺。
-
5 # 蝴蝶涯泉
沙丘宮變之前趙武靈王已經傳位給趙惠文王了。
趙武靈王27年,冒了一個念頭,不幹了,傳位給他的兒子-公子何(公子何就是趙惠文王趙何,是惠後吳娃的兒子),自稱主父。主父把中原一帶權力交給兒子,自己專心經營西北,想從雲中、九原一帶向南襲擊秦國。
公子章在田不禮的教唆下蓄謀造反,包圍了沙丘別宮。
李兌和平原君公子成帶兵來救駕了。殺死了田不禮,消滅了公子章的黨徒,公子章逃到了主父那裡,主父收留了他,因此公子成和李兌包圍了主父的宮室。李兌和公子成知道由於公子章的緣故他們包圍了主父的宮室,就算現在撤兵,也逃不過滅族之禍,於是就繼續包圍主父的宮室,圍了三個月。三個多月後主父被餓死在沙丘宮殿裡。
而且沙丘宮變後趙惠文王的權力還是收到李兌和趙勝的制約的,並沒有想象中的全部集中到自己手中。
回覆列表
趙國從趙襄子開始,一直到沙丘宮變,差不多每代君王都發生了因為王位繼承所引發的叛亂。趙襄子立獻侯,被桓子爭位,桓子死後,復迎獻侯。烈侯死後,武公即位,在武公死後,趙國又立烈侯之子趙章(敬侯),結果武公之子趙朝發起公子朝之亂。成侯即位後,又發生公子勝爭位。成侯死後又有公子緤和太子語爭位。不過以前的王位爭奪事件,並沒給趙國造成什麼太嚴重的問題。直到趙武靈王這代,想要把趙國一分為二,造成趙王室的內部分裂,最終落得沙丘宮變,父子俱死!
沙丘宮變,趙武靈王之死,使得極盛一時的趙國失去了活力。幹掉趙武靈王的李兌名揚天下,趙惠文王任命其為相國,並封為奉陽君,李兌獨掌趙國大權。
李兌掌權後,一直主張聯齊抗秦,縱橫家
蘇秦前來遊說,李兌贈給蘇秦明月珠、和
氏壁、黑貂裘、200兩黃金,資助其進入秦
國,後來,蘇秦促使六國達成合縱聯盟,共同抗秦。
李兌經過運作,最終促成齊、趙兩國聯
姻,趙惠文王迎娶了齊國公主(齊滑王之
女),並將其冊封為王后,即大名鼎鼎的
趙威後,《戰國策•觸龍說趙太后》中的趙
太后即趙威後。
幾年後,齊國滅宋,對趙國造成新的威脅,趙國君臣開始接受聯燕抗齊的主張,
於是,親齊的李兌被趙惠文王免去相國之
位,不久就去世了。
所以從最後免除李兌官位這件事看沙丘之變後趙惠文王是沒有被架空的。李兌只不過是惠文王的一個能臣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