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結爐談歷史
-
2 # 風吹過來涼悠悠
你以為司馬懿真打不過諸葛,他是擁匪自重,不然曹氏早把司馬家族剷除了,諸葛二把刀軍事才能在司馬懿眼裡不值一提。
-
3 # 牡丹梅花鑫森淼
只要諸葛亮還在世,曹魏就不會幹掉司馬懿,司馬懿也不敢篡位,曹睿也不敢放縱。諸葛亮死了,曹魏的戒備心也沒有了,所以曹睿帶頭亂搞,把自己搞得早死。曹睿在世,命長一些,不亂來,司馬懿也翻不了天。
司馬懿奪權是在曹芳年幼的情況下進行的,曹爽等人的才能壓不住司馬懿,曹睿死了,曹魏家族沒有人能鎮住司馬懿。
諸葛亮自從張苞意外死亡落下病根,加上操勞過度,五十幾歲就過世,這是人力無法逆轉的事。
蜀漢和曹魏的戰爭並不會因為諸葛亮不主動北伐,而和平相處。
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時候,就是因為諸葛亮生病,曹魏主動發起攻打蜀漢的戰爭,曹睿拜曹真為大司馬、徵西大都督,司馬懿為大將軍、徵西副都督,劉曄為軍師,率領四十萬兵馬伐蜀,四十萬兵馬詐稱八十萬。只是司馬懿他們沒算準天氣,因為連日下雨,曹魏的大軍無法動彈,還死傷不少。
諸葛亮只派大將張嶷、王平帶領一千人馬守陳倉古道的隘口,張嶷和王平面面相覷,不敢去,諸葛亮料定連日必將大雨,一千人馬足夠,安居漢中一個月後,再找機會派十萬人馬出擊。諸葛亮的一千人馬可以靈活調動,曹魏的四十萬兵馬在大雨中消耗、困頓。一個多月的大雨,諸葛亮的一千人馬抵擋曹魏四十萬大軍,可以說是四兩撥千斤。
一個多月以後,仗還沒打,曹魏傷亡慘重,曹睿下令魏軍班師回朝,諸葛亮料定曹魏軍隊必定退軍,料定司馬懿必定派兵將埋伏,諸葛亮沒有派兵追擊魏軍,而是派兵馬埋伏在箕谷和斜谷。
司馬懿和曹真看見蜀軍沒有追來,在後面埋伏的軍隊也回來追上大部隊,司馬懿料定諸葛亮必定會埋伏軍隊,曹真不信,兩人打賭,曹真帶兵屯於西斜谷口,司馬懿帶兵屯於東箕谷口。
魏延、鄧芝、陳式、張嶷、杜瓊等將,奉命埋伏在箕谷。陳式認為諸葛亮的策略不對,應該乘魏軍退軍之時追擊魏軍,魏延也覺得諸葛亮應該聽取他的意見從子午谷出兵,所以魏延不阻攔陳式,陳式不聽鄧芝的勸阻,執意帶五千人馬追擊魏軍,結果中了魏軍司馬懿的埋伏,魏延、張嶷、杜瓊接應陳式,才把陳式救回,陳式的五千人馬只剩四五百帶傷人馬。諸葛亮派鄧芝撫慰陳式以防陳式生變。
曹真的兵馬屯駐在斜谷口,曹真不相信蜀軍會來,縱令軍士歇息,結果曹真的魏軍被諸葛亮的蜀軍打敗,曹真倉皇中逃走,被司馬懿帶兵接應而得救,曹真因此氣憂成病,緊接著諸葛亮一封信直接把曹真氣死。
曹真死後,諸葛亮和司馬懿鬥陣法,司馬懿大敗,派從蜀軍投降過來的苟安散佈謠言,說諸葛亮早晚必篡國,劉禪中計,召回諸葛亮。諸葛亮用減灶之法,順利退軍,司馬懿也帶兵回洛陽。
諸葛亮第四次北伐,因為曹魏伐蜀而用兵,實際上是一次蜀漢保衛戰,因為陳式違反軍令擅自行動,魏延不阻止,而損失四千多人馬,因為劉禪中計召回諸葛亮,諸葛亮不得不退軍。雖然如此,諸葛亮打敗了曹真兵馬,氣死曹真,鬥陣法鬥敗司馬懿,諸葛亮順利退軍,迫使司馬懿也退軍。
如果不是劉禪中計而召回諸葛亮,如果不是陳式擅自行動,這次諸葛亮和司馬懿的爭鬥可能還會更精彩。
蜀漢經常有像馬謖、陳式、苟安、黃皓這樣的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人壞事,加上劉禪不辯是非,不夠明智,所以失敗的責任不能由諸葛亮承擔,不能拋開這些因素而一味質疑諸葛亮。
所以,不是諸葛亮不在蜀漢等待時機,是曹魏不會給諸葛亮坐等的機會,諸葛亮不發動攻擊,曹魏會主動發動攻擊。只要諸葛亮在,曹睿不敢放縱,也不敢對司馬懿怎麼樣。所以標題上假設:為什麼諸葛亮不等到曹魏滅了司馬懿再北伐?這是不可能的假設。
-
4 # 流星淺月
首先,當時曹魏政權接替東漢政權還不久,天下百姓還是比較懷念漢王朝的,但是你如果一直等,等到那個時候,天下百姓早都習慣新政府了,反正只要吃飽喝足,百姓管誰做主人啊,所以要在百姓把漢王朝忘掉之前發動北伐,這樣才有可能成功。
其次,蜀漢政權內部有矛盾,畢竟劉備帶來的那一批人外土人士,和益州本地人士有矛盾,是不是很熟悉,就跟西方經濟危機一樣,要麼轉移矛盾點,要麼解決矛盾,但是很明顯諸葛亮喜歡外來人士,畢竟之前就跟他們一起光復漢室,所以要發動北伐,轉移內部矛盾,一致對外。
最後,當時經濟中心還是在北方,孫權和劉備之所以能在南方割據,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東漢末年董卓,袁紹這一批人的禍害,北方經濟遭到很大的破壞,隨著曹操屯田,休養生息,北方經濟逐漸恢復,如果諸葛亮等的話,北方經濟越來越發達,北伐的成功率會越來越低。
還有一件事,根據諸葛亮親力親為的習慣,我嚴重懷疑他能不能活到司馬氏的滅亡
-
5 # 一壺清茗品春秋
其實這個問題的精神是符合《隆中對》的實質,就是等到“天下有變”。曹魏政權的內亂當然也是發生動盪,在其內顧不暇的時刻,興起大軍,才能以小博大,取得政權。
再回到這個問題,就是諸葛亮為什麼等不到曹氏滅司馬懿等內亂時刻,首先,我們可以從諸葛亮的話中去找答案,在他的《後出師表》中提到:
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郃、鄧銅等及曲長、屯將七十餘人,突將、無前、賨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餘人。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複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
從諸葛亮的話中,我們可以看出在諸葛亮到漢中只有一年,蜀國就失去了趙雲等將軍七十多人,武將一千多人。這些大部分都是自然消耗,這些人才都是之前劉備轉戰四方獲得的,是全天下的精銳。現在困守一州,人才的渠道極大的較少,如果再過幾年,自然減員就達到了三分之二。這是多麼可怕的數字。諸葛亮也認識到人才缺乏是蜀國最大的短板。在改變不了既有的人才渠道的情況下,只得與時間賽跑,在條件還不具備的時候北伐。
其次,在諸葛亮北伐前期,掌握魏國軍權的並不是司馬懿,而是曹真等曹氏宗族。曹真是大將軍,與《三國演義》小說不同,曹真也是非常有才能的,像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就是曹真、張頜擊退的。
諸葛亮圍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反應亮。帝遣真督諸軍軍郿,遣張郃擊亮將馬謖,大破之
諸葛亮在三郡皆響應的形勢下,仍然被擊敗,可見曹真的能力,也是不容小覷。曹真認為諸葛亮在祁山失利,必然並出陳倉,於是就安排將軍郝昭、王生守陳倉,增加兵力、加固城池。諸葛亮再次北伐,果然兵圍陳倉,因為魏軍事先準備充分,諸葛亮師出無功。此時,即使有司馬懿出征,也是配合曹真作戰。諸葛亮即使等待,也是要先等待曹真去世。而果然曹真先諸葛亮而死,但是緊接等來了更為棘手的司馬懿,即使司馬懿死了,還會有其他人。諸葛亮一人一州又怎麼能與曹魏九州之地眾多英才相抗。
第三,諸葛亮執政期間,曹魏的兩任皇帝分別是曹丕、曹睿。雖然曹操對司馬懿十分猜忌,有過"三馬同槽”之夢,認為司馬懿有“狼顧之相”。而曹丕、曹睿對司馬懿卻十分信任,都在臨死前將司馬懿定為輔政大臣。如此信任,諸葛亮根本看不到曹魏要滅司馬懿的跡象,甚至到後來明帝去世,曹爽、司馬懿共同輔政,曹爽也只是排擠司馬懿,防備司馬懿,而沒有像要除掉司馬懿。諸葛亮雖然智力超群,但在有生之年卻看不到曹魏有要除掉司馬懿的意圖,又怎麼能安心等待。
-
6 # 行者要行萬里路
諸葛亮善攻而司馬懿善守,三國演義裡面司馬懿如果出戰諸葛亮的話基本都是敗,而如果他堅守不出的話諸葛亮也沒有辦法,既然這樣那麼為什麼諸葛亮不等曹氏滅了司馬懿再北伐呢?原因我以為有以下三點:
其一,諸葛亮等不起,他受先帝託孤之重,做夢都想完成統一大業,而他自己也是事必躬親導致身體情況不容樂觀,所以不等司馬懿滅亡自己先死了呢?
其二,只有司馬懿可以對付諸葛亮,這個道理曹魏也明白,諸葛亮沒有打來的時候只要不讓司馬懿掌權就行幹嘛非要滅了他呢,留著備用唄。
其三,或許出於諸葛亮的自信吧,他為人謹慎,步步為營只許兵出祁山奪得天水安定等地就可兵通長安,奈何種種原因只能落得秋風五丈原!
所以諸葛亮等不起並且也自信可以戰勝司馬懿所以才有北伐的種種事蹟。
-
7 # 大舒若愚
因為 時不我待,諸葛亮怎會知道後事。
曹不一定滅司馬,司馬不一定定能保住魏國。這定是諸葛當時的想法。
-
8 # 小北史話
我個人覺得諸葛亮沒有等曹氏滅了司馬懿再去北伐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諸葛亮不死之前,曹氏集團不會讓司馬懿死司馬懿很早之前就投靠了曹操,但是曹操認為司馬懿腦後長了反骨,一直在小心防備,但是曹操也知道司馬懿的軍事才能,所以沒有讓他離開,也沒以絕後患,處死司馬懿。
而到了曹丕繼位的時候,也一直防備著司馬懿,但是仍然沒有處死司馬懿。其原因就是司馬懿是帝國的最後一道防線,萬不得已,是不會拿出來的。也有可能就是用來對付諸葛亮的最後底牌,這個從後期只有司馬懿是諸葛亮的對手就可以看出來。
所以,諸葛亮不死之前,司馬懿絕對沒有性命危險。所以諸葛亮等不到曹氏殺死司馬懿這一天。
第二個原因:諸葛亮不得不北伐在夷陵之戰中,蜀漢的精銳兵馬全出,而且物資更是不計其數,花費了昂貴的人力和物力,但是換來的卻是失敗,自此以後,蜀漢稱為三國當中最弱的國家,而且蜀漢的精神支柱劉備隨後也死了。
後來,當蜀國恢復力量的時候,早先征戰天下的文臣武將基本都去世了,還在世早已白髮般般,沒有合適的繼承人。
另外諸葛亮也知道自己的身體漸漸虛弱,可能等不了多長時間,他根本沒有耗時間的資本,所以在這一切綜合因素之下,諸葛亮不得不北伐。
所以,曹氏集團在諸葛亮未死之前不會動司馬懿,而諸葛亮也等不起,所以諸葛亮不得不北伐 -
9 # 羅賓說歷史
諸葛亮北伐是為了興復漢室,完成劉備的遺志,以報答劉備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同時也是為了改變蜀國和魏國的不利局面,以攻代守保證蜀國不被吞併。
諸葛亮在給後主劉禪的出師表裡,其實說的已經很明白了。我們先看這句: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這裡其實就說明當前蜀國國力是較弱的,如果繼續等待,那和魏國的差距只會越來越大,到那個時候就晚了,現在真的是到了關係到蜀國生死存亡的時刻,北伐是刻不容緩了。我們再看後面這句: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這裡可以看到諸葛亮對劉備的託付一刻也不敢忘懷,所以平定南中穩定後方後,諸葛亮就要實現劉備的理想進行北伐,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了。
以上可以看出,諸葛亮北伐是刻不容緩,所以他不會去等曹氏去除掉司馬懿再行動,一來諸葛亮並不懼怕司馬懿,只是覺得司馬懿難對付而已。二來魏國就是因為要對付諸葛亮,所以才啟用司馬懿,只要諸葛亮還在,曹氏就不會和司馬懿撕破臉,諸葛亮也等不到想要的結果。
-
10 # 本是江湖一妙人
為什麼諸葛亮不等到曹氏滅了司馬懿再北伐呢?
讀過三國演義這本書的小夥伴們應該對諸葛亮和司馬懿的鬥爭非常熟悉吧,在三國後期,這兩位無疑是命中註定的敵手,而諸葛亮的數次北伐也都因為司馬懿的存在以失敗告終,最終壯志未酬,鬱鬱而終。
那麼諸葛亮為什麼不等到曹氏滅了司馬懿之後再北伐呢?主要原因如下。
1.在書中曹氏家族對司馬懿的態度,雖然知道司馬懿有“鷹視狼顧”之象,但是同時也知道司馬懿的才能,所以一開始對他的態度僅僅是利用,如果沒有諸葛亮的北伐,司馬懿也無法真正的掌控大權,無法對曹氏政權造成威脅,所以曹氏也可以用司馬懿之才而沒有必要殺他,所以這個問題本來就是不成立的。
2.雖然在影視作品中司馬懿都以老人的形象出現,但是司馬懿其實同老派人物相比十分年輕,比諸葛亮也更年輕,換句話說,諸葛亮是熬不過司馬懿的。諸葛亮想要在有生之年成就大業,是等不起的。
3.蜀漢最終未能成就大業,和司馬懿有關,但是司馬懿不是最大的阻礙,歸根結底,蜀漢的國力,人口無力統一。而即使沒有司馬懿,也有其他的魏國名將。曹真,曹休也不是等閒之輩。(演義和影視中為了突出司馬懿對二人有一些主觀的醜化。)
4.諸葛亮所在的蜀漢與曹魏差距太大,尤其是在人口和土地上,所以諸葛亮如果有一絲勝算,只能是越早越好,如果等到雙方自由發育,只能是差距越來越大,最後完全沒有一絲勝算。
所以歸根結底,諸葛亮的北伐本就是在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所以這個問題的意義並不是很大。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所以最終的結果只能是令人扼腕長嘆了。後人有詩讚曰: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
-
11 # 朝夕聞道
諸葛亮不可能預測到曹氏會滅司馬懿,所以不會坐等司馬懿死後在北伐
首先,諸葛亮在北伐前並不知道司馬懿是往後北伐大敵自白帝城託孤後諸葛亮時刻兢兢業業揹負重擔,一心只想有生之年儘快北伐,完成劉備囑咐,因此面對曹魏,諸葛亮不可能畏首畏尾猶豫不前,而是隻管一心備戰,儘管蜀國很弱,魏國很強大,諸葛亮也未曾心生恐懼,而是一個字“打” 因此他不會顧慮曹魏哪個將領強大,哪個將領厲害,諸葛亮更不會知道司馬懿是他最大敵人,因為他不想知道,也不必知道
諸葛亮無法預測曹魏會誅殺司馬懿司馬懿為人向來低調隱忍,從來不與人爭鬥,在曹操時代,曹操隱約看出司馬懿心懷異志,但卻沒抓到司馬懿把柄,因此處處防備司馬懿,不給予司馬懿實權,包括後來曹丕做法也是
司馬懿也感覺到了處處收到排擠,因此更加謹慎,從來不與別人爭鬥,當受到曹氏宗親排擠時,司馬懿就主動示弱,給別人造成一種假象就是司馬懿是個軟柿子特別好捏,因此曹操曹丕也實在找不到任何殺司馬懿的理由
諸葛亮不死司馬懿就不會死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勢如破竹連勝曹魏多名大將,曹睿惶恐不得不請出司馬懿,而司馬懿表現確實沒讓曹睿失望,之後諸葛亮又發動數次北伐,而司馬懿雖然陣前不敵諸葛亮,但司馬懿奉行防禦策略,每次都能化解諸葛亮進攻,因此諸葛亮不死曹睿是不會殺司馬懿的
回覆列表
你好,結爐草堂與你分享。
諸葛亮可能已經算到曹氏滅不了司馬懿,果真司馬懿熬走了曹操、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叡三代君王。可能也算到了自己會走在司馬懿前面,果真~~~還有也等不起,什麼原因,我們來看一下
前言為什麼等不起?因為諸葛亮北伐時已經47歲,已近知天命。我們來看一下第一北伐時間和諸葛亮出生。再來就是諸葛亮對司馬懿也有一定程度的瞭解,對曹操與曹丕也是瞭解的,這裡做一些自己的分析。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諸葛亮生於:181年
逝於:234年10月8日,
字孔明,號臥龍,
出生地:琅琊陽都(今山東沂南)人
人物: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
蜀國北伐建興四年(226年),魏文帝曹丕死,其子曹叡繼位,建興(22年)春,諸葛亮認為新上任的魏明帝應該還沒有緩過來。諸葛亮就想抓住這次有利時機,決定出師北伐。
諸葛亮對魏國君臣的瞭解魏武帝曹操生性多疑,有一次曹操做夢,夢到三匹馬在同一個槽裡吃食,便認為是司馬懿一家人,便找來兒子曹丕,讓他功成之後,一定要找機會殺了他,結果曹丕還是很信任司馬懿。想必這事諸葛亮肯定也知道。估計這樣在等下去也不是個辦法
結論諸葛亮看自己年齡一年一年的老,形勢確沒有一年一年的變壞,曹家依然還是選擇相信並重用司馬懿,這樣等下去,估計也不是辦法,剛剛好曹丕掛了,新帝皇上任,國內應該還在磨合期,就想著,還是北伐吧,老劉家走時說過的話不能忘,他們當初的“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初衷不改。北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