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沒有什麼相思情
-
2 # 青年史學家
納粹德國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之後,逐漸走向守勢,並一步步走向失敗,原因有很多方面,既有德國內部的原因,也有來自外部的盟軍的壓力。
斯大林格勒戰役結束於1943年初,德軍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損失超過150萬德軍,超過了德國總兵力的近四分之一。德軍的大量有生力量被消耗,這也直接導致了德軍後期的兵源枯竭,後來不得不徵召未成年的兒童進入德軍,組成希特勒青年團。而另一方面,蘇聯的軍事實力在斯大林格勒戰役後已經得到恢復,逐漸走向對德軍的攻勢,先後收復了東歐各地,並進一步向德軍腹地進逼,英美聯軍雖然還未登陸,但自1942年開始也已經以轟炸德國本土、摧毀德國工業生產的方式配合蘇軍的行動,其中比較著名的有“德雷斯頓大轟炸”,德國的工業生產遭受巨大打擊。阿拉曼戰役之後,德軍在北非戰場也開始節節敗退。1944年6月,盟軍在法國北部的諾曼底登陸,收復了法國,開始和蘇軍形成東西夾攻的態勢,納粹德國腹背受敵,開始走向末日。希特勒彼時仍然寄希望於一些神秘的特殊力量來改變頹勢,比如他曾派人到中國的西藏地區,希望透過改變地軸,使時間倒流,但最終都歸於失敗。
長期的戰爭讓普通德國民眾也疲憊不堪,德軍軍官施陶芬貝格在1944年7月策劃發動了刺殺希特勒的活動,但以失敗告終。希特勒因此在德軍將領中進行了大清洗,包括隆美爾在內的一批德軍名將被懲斃,納粹德國高層在1944年以後也發生了內訌,納粹德國層級的二號人物戈林最終也被希特勒軟禁。
美國和蘇聯在戰爭後期,工業生產開足了馬力,國家機器的動員發揮到了極致,美軍擁有近1600萬士兵,蘇軍擁有近1200萬士兵,在海空軍實力上,盟軍軍隊對於德國也具有壓倒性的優勢,而德國因得不到源源不斷的資源支援,並且在道義上是非正義的,所以失敗是必然的。
-
3 # 心有遠芳
閃電戰的理論是快準狠!閃電戰之父古德里安對德國軍工的要求就三點,快!快!快!
一切圍饒快做文章,發明了世界最好的機槍,衝鋒槍,突擊步槍,火炮,全是以快著稱!
天上的飛機也是快準狠,發明了噴氣式,俯衝轟炸機!
最牛的是無線電,德軍電臺普及到排,每輛坦克,天地合一,所以初期勢如破竹!
初斯打蘇聯跟打小孩似的,因為蘇聯無線電不行,處處設防,處處防不住,因為希的錯誤,去圍攻大城市,打攻堅戰,優勢變劣勢!
如果德軍一直以運動戰為主,不計較一城一地得失,蘇聯會被打趴!
因為希犯錯,再加日本不宣而戰打美國,讓美國充分發揮工業潛力,大批次生產飛機,援助英蘇,戰爭天平以向美國傾斜!
當時英國羅。羅公司的發動機是最牛的,王牌是渦輪增壓,可以飛的更高更快更遠,美國原先不如德國,因有了羅羅幫助,取得質的飛躍,大批次生產支援英蘇,德國優勢不在!
-
4 # 荷昇
古人云:善攻者,不善守。德國納粹以強大武裝力量,閃電式橫掃歐洲大部一一度佔領了南至地中海,東到伏爾加流域的廣袤地域,然而以擊敗對手為主要目的納粹德國元首及統帥部,根本沒有考慮到如何管理佔領區,怎樣讓其變成穩定的後方,或者是相對穩定的後方,沒有充分的利用歐洲複雜的歷史和眾多的民族矛盾問題,宗教問題,意識形態問題……,以及懷柔的佔領區政治、經濟政策。而是採取中世紀直接的野蠻的以戰養戰的強盜政策,更是推行種族滅絕的殘酷手段,在主要敵人沒有被擊敗時,此政策最終結果,導致了抵抗運動的不斷壯大,使得德國逐步喪失了佔領區的控制權,其結果是從本已捉襟見肘的前線,抽調兵力,四處鎮壓,進而導致最終的失敗。
-
5 # 相忘江湖71941665
德國在戰爭後期逐漸失去控制權,還要從斯大林格勒戰役說起:
德國發動斯大林格勒戰役主要戰略目的有三點:
一:切斷外高加索油油田對蘇聯的石油供應。
二:打通中東通道,佔領伊朗和伊拉克等產油區,控制海灣地區的豐富石油資源,為自己稱霸世界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控制外高加索地區的石油資源。
有個軍事常識我們大家都懂,現代化的戰爭,如果沒有油料供應,飛機不能升空做戰,潛艇軍艦不能出海作戰,裝甲部隊和軍用車輛無法啟動,總之,就是一句話:“現代化的戰爭,沒有油料供應,再先進的武器也是廢鐵一堆”。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勝利國之一的法國總理克列孟梭有感石油的重要性:“石油就象血液一樣重要”。例如一戰:“在1918開始的頭幾個月中,戰爭的控制權依然掌握在德國手中”,英華人佔領了俄羅斯巴庫裡海的產油區,掐斷了德國的石油供應後,在幾個星期內,石油儲備枯竭的德國就宣佈戰敗,向協約國投降。做為德國元首的希特勒,更清楚的知道石油在其稱霸世界計劃中的重要性。在1939年德國閃電戰領佔領波蘭以後,利用羅馬尼亞的石油資源,閃電般的橫掃歐洲大陸,佔領挪威,又用閃電戰打敗並逼降歐洲老牌的陸軍強國:“法國”。希特勒這麼做,其中最重要的目的之一也是“掠奪這些國家的石油資源,增加其石油儲備。”
再看看當時的國際形式,對盟軍是相當不利的,希特勒裝甲部隊閃電般橫掃歐洲,打得歐洲陸軍強國法國投降,把英國空襲的已經接近癱瘓,如果美國不出手援助英國,英國已經很難再堅持下去。在亞洲,日本橫掃東南亞,越南,印度尼西亞,新加坡,緬甸,馬來西亞接連淪陷,連當時的中國國民政府的二號人物汪精衛,己經對二戰前途喪失信心,叛國投敵。美國的殖民地菲律賓淪陷時,我們所熟悉的不可一世的麥克阿瑟將軍也是黯然的逃走於菲律賓。日本的先頭部隊,已經抵達雲南邊境,當時國民政府經濟時時刻刻處於崩潰邊緣,日本並計劃切斷當時中國外援的國際生命線:“中緬公路。”這時候是法西斯勢力是最昌盛的鼎盛期,而此時做為反法西斯主要力量的盟國確處於,不利的相對低落期。此時的美國總統羅斯福最明白危翼之下焉有完卵的道理,如果再不出手援助中英兩國:“中國經濟崩潰國民政府倒向日本,英國熬不住德國的空襲倒向德國。”而當時的蘇聯也正處於衛國戰爭的低潮期,大面積國土淪陷,大批軍隊投降納粹德國,連重要的糧倉基輔都被德國佔領,也是無力自保。當時世界上唯一有力量有實力支援反法西斯國家的美國如果再奉行孤立主義政策,等到德日逼降中英兩國之後,美國真的要被德日意三國聯軍徹底的孤立打敗。
如果要是德國在斯大林戰役中獲勝,實現其戰略構想,不只是戰爭獲勝的問題,恐怕二戰後的歷史都要改寫,主要影響有以下幾點:
一:對當時的國際形式來說:會有更多騎牆觀望的國家投入法西斯陣營的懷抱,反法西斯陣營的力量徹底的崩潰或瓦解。例如當時的中立國:“瑞典和瑞士,出於對反法西斯陣營前途悲觀失望情緒影響,都開始腳踏兩隻船的同納粹德國展開金融和貿易上的合作。
二:戰役失敗對蘇聯來說:一:莫斯科會直接裸露在德國的戰略縱深攻擊範圍之內。二:會有更多的國土淪陷。三:會有更多的軍隊和國民投降納粹德國。四:蘇聯要是失去外高加索的石油供應,生產多少飛機坦克都只能是數字上的意義,其戰鬥力的形成也會大打折扣。四:一直夢想棄島登陸建國的日本一定會在蘇聯的背後再狠狠插上一刀,讓蘇聯顧此失彼,首尾難以相顧,歐洲和亞洲遠東地區的領土必然會被割裂,真正到那時候:“蘇聯的國運真是未可知了。”
三:對於假如勝利的德國來說,一:切斷美國援助蘇聯的通道,有可能逼蘇聯投降,或和蘇聯簽訂停戰協議書,使蘇聯倒向反法西斯陣營。二:德國佔領中東後,不僅僅只是獲取中東的石油問題,會爭取到更大的戰略利益空間:“和非洲的德國隆美爾軍團合擊英國在非洲的部隊,等打敗非洲的英國軍隊之後,英法等西方國家在非洲的殖民地會都轉入到納粹德國手中,為希特勒稱霸世界奠定更加堅強的人力,物力,資源等基礎。三:日本己經佔領重要戰略咽喉位置的馬六峽海峽,如果德國佔領中東:“會達到和日本在中東戰略會師的目的。”
四:對於日本來說:一: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的目的就是為了緩解其石油短缺的危機。二:如果德國獲勝,日本也,不會偷襲珍珠港,冒著巨大失敗的危險和美國開戰,原因是:“美國對日本實行禁運後,日本的石油只有三個月的儲備,而日本聯合艦隊往返珍珠港所耗費的汽油相當於日本海軍一年的用量,結果是贏了偷襲珍珠港戰役,確輸掉了整個戰爭“。日本在此期間犯下更嚴重的錯誤是:“沒有摧毀瓦胡島上美國太平洋艦隊的450萬桶各種油料。三:日本一定會重新執行北上的戰略政策對蘇聯宣戰,並搶先出兵攻打蘇聯太平洋艦隊的基地海參崴。
這就是德國在發動斯大林格勒戰役的時候,斯大林破釜沉舟舉全國之力,殊死與德國一戰的主要原因。也是一向不做虧本買美英不惜血本毫無代價的支援蘇聯同德國做戰的主要原因。也是德國勢在必得,投入百萬重兵和蘇聯決一死戰的主要原因。可以說這場戰爭的重要性主要有三點:
一:關係到蘇聯生死存廢的一戰。
二:關係到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事業的勝利與失敗的一戰。
三:關係到德國以及整個法西斯陣營生死興亡的一戰。
斯大林格勒戰役德國的失敗,也可以說整個法西斯陣營開始由盛轉衰,在戰略上已經開始走下坡路,註定法西斯末日的倒計時己經開始,雖然以後的德國也取得幾次戰役的小勝,甚至研究出來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V2飛彈,但已經於大局無補。有些文章說希特勒特別獨裁,嚴格的控制裝甲部隊的使用權,並不允許隆美爾動用裝甲部隊才導致北非戰役中德國的失敗,這是有失偏頗的。其實真正的原因是:隨著時間一天天的流逝,兩線做戰的德國油料供應已經出現嚴重不足現象,做為貧油國的德國石油儲備已經接近枯竭,已經無法維持裝甲部隊的正常做戰需要,再加上有戰鬥經驗的老兵嚴重減員,新兵戰鬥力減弱,士氣低落等因素,讓德國的中上層軍官開始對戰爭前途喪失信心,並開始發動刺殺希特勒的兵變計劃。執政權威受到威脅的希特勒處決清洗了大批以隆美爾為首,作戰經驗豐富,指揮才能出眾的中上層將帥,而這種惡性因果的迴圈“:“嚴重的削弱了德軍的戰鬥力,使德軍計程車氣也受到嚴重影響。”而此時的蘇聯,已經走出了斯大林軍隊大清洗時的陰影,一大批作戰經驗豐富,指揮才能出眾的中上層軍官迅速成長起來,部隊計程車氣,作戰熱情高漲,部隊戰鬥力旺盛,和士氣低落的德國軍隊形成巨大的反差。隨著美國在太平洋戰爭取得節節勝利,和蘇聯戰略大反攻的開始:“表明世界反法西斯陣營的盟軍已經勝利在望,法西斯陣營的軸心國失敗的喪鐘己經敲響。”
-
6 # 立志成蟲
實力消耗殆盡了,又陷入兩線作戰。而希特勒又一改戰爭初期委託式的指揮,直接干預前線指揮,德軍越來越被動,逐漸喪失主動權
-
7 # 點綴凡塵
二戰德國之所以後期失去戰爭控制權,最終被擊敗,根本問題,歸根結底在於總體實力不濟。
首先,德國自身是歐洲強國裡起步比較晚的,屬於新興列強,底蘊上本身就弱於英法俄多年的積累,工業水平雖然很高,但是由於海外殖民地早已瓜分差不多,德國自身資源和市場不足以讓德國進一步發展,這也是德國發動一次世界大戰原因。戰後,工業基地被搬走,軍備基本清空,外加賠款,可以說二戰時期真的是一窮二白,人口經歷第一次世界大戰也損失不小。
所以德國指定的計劃,是藉助蘇聯對歐洲的威脅,在英法預設情況下,先收蘇臺德區和捷克這倆工業地區,然後瓜分波蘭,補充下自己匱乏的國力。再和蘇聯假意結盟,閃擊法國,最後閃擊蘇聯。可以說,這一套連招就是當年鐵木真崛起的現代翻版,遊走在各國利益衝突的邊緣來壯大自身。
說到德國的戰略失誤,我想很多人會想說是放棄登陸英國本土而轉身去攻打蘇聯,因此才導致最後的失敗,但我想說關於這點,很多人可能有些想當然了,實際這點可能是非常正確的決定。首先,英國是一個島國,自身海軍空軍實力是非常強大的,遠超過其陸軍作戰水平,而德國由於進入大西洋的入口被英國鎖住,所以不得不大量發展潛艇潛入大西洋搞破交戰,可以說,以薄弱的德國海軍艦隊實力是無法保障德國精銳的裝甲部隊登陸英國本土的,而背後的蘇聯當時不要臉的斯大林已經制定了閃擊德國的計劃,只是被德國搶先一步而已,可以說,如果德國主力進攻英國本土,那麼二戰在當年就直接結束了。另外,當年制定的閃擊蘇聯的計劃,是控制整個東歐地區即可,並不是直接佔領整個蘇聯。(西伯利亞平原打的費勁,失去東歐的蘇聯也沒有反攻的能力,沒必要著急打過去)之所以沒有成功,主要是德軍真的打不動了,攻堅戰消耗戰並不是德軍所擅長,那精銳士兵和蘇聯督戰隊帶著的菜鳥士兵打消耗更不是德國打得起的……最關鍵的,還有一堆二逼隊友,義大利搞不定北非英軍那點部隊,還要把隆美爾拉去救火,要麼在東線蘇聯作戰不就又多了一個悍將。西班牙,磨磨唧唧的,法西斯國家,不幫忙打北非和控制地中海,在那玩騎牆派觀望。最後一個傻逼日本,要你當隊友,卻是是為了讓你打美國,但是那是在發育一段時間後,現在德國東線僵持著,正是關鍵時刻,你不搞毛子一刀,把美國逼得提前參戰幹毛?
可以說,德國知道自身問題在於整體國力偏弱,所以計劃以閃擊、突襲為主,儘量減少損失,取得更大的戰略優勢,在英法美俄等國反應過來發揮其整體實力前,讓自己發展起來消滅這些大國。
-
8 # 薦商12345678
我一直認為世界上真正的稱的上大國的只有美國,蘇聯,英國,法國是過了氣的大國,而德國,日本屬後起之秀,科技新興國家,但德國國,日本從戰略資源,國土面積,人口財富上來講存在巨大短板,財富,資源象煤炭,石油,橡膠,鋼鐵或稀有金屬,人口或土地資源決定支援發動戰爭的激烈程度和長期性。德國靠機械化空地閃電戰征服歐洲諸國,伯這些是小國,真正考驗德國戰爭能的對手是蘇聯。德國依靠突然襲擊的戰役方式,依靠閃電站讓蘇軍一潰千里,直到莫斯科城下才穩住陣角,戰役的相持階段一開始德軍的問題便暴露出來1.戰線過長,給後勒供應提出了嚴俊挑戰,騾馬化運輸為主的德軍讓前線軍隊糧食,彈藥嚴重短缺,士兵總不能俄著肚子打仗,沒有彈藥怎麼打仗?汽油燃油嚴重供應不上,幾萬輛坦克,裝甲車,汽車每天要消耗大量燃油,希特勒抽調裝甲軍群改攻高加索及斯大林格勒方向,不為別的是為搶奪巴庫的油田,結果在斯大林格勒被蘇軍殲滅150萬人,油田沒到手,反而損兵折將。3.蘇聯的寒冬來了,被蘇軍包圍的德中央集團軍群保盧期手下三十多萬人沒有冬大衣,幾萬人死於傷寒或餓死,被迫向蘇軍投降,九萬俘虜被蘇軍擁著在莫斯科大亍遊亍示眾,丟盡了希特勒的老臉而暴跳如雷。4.美英等國開始向蘇聯提供大量的軍事裝備,物質援助,蘇聯開始向德國反攻,高歌猛進致柏林城下5.英美等盟軍開僻第二戰場,反攻諾曼底,與蘇軍在德國易白河托爾高勝利匯師。不久希特勒在極度絕望中與情婦愛娃服毒自殺。我個人認為希特勒佔領法國後就應收手了,進攻蘇聯是他犯的巨大戰略性錯誤。他是一個戰術大師,而非偉大的戰略家。
-
9 # 沉140769451
什麼控制權?對德國國家的控制權,是因為戰爭失敗!戰爭為什麼失敗?因為它進攻了一個看似不強大的國家,它參照蘇芬戰爭來判斷蘇聯的軍事實力,把一場因為輕敵和錯誤的指揮而損失慘痛的區域性戰爭當成定勢,卻不明白輕敵者將吸取教訓,錯誤的指揮可以改正,而真正的實力卻不會因為幾個小錯誤而改變。人們只看到中央集團軍群的高歌猛進,以為德軍如何強大,蘇軍弱不經風。卻沒看見北方和南方集團軍群如何困難,而迫使中央集團軍群去幫助它們,南方雖然成功了,北方依然沒有效果。這其實己經證明了蘇軍並沒有那麼弱不經風。只是,人們只看見了衣服光鮮的表面,而忽略了不易看見的襯裡。德軍計劃三個月擊敗蘇聯,佔領列寧格勒、莫斯科、基輔,但三個月後,天氣並沒有變壞,它一個目標都沒有實現,蘇軍原來不是蘇芬戰爭中那個蘇軍。相比之下,德軍有一大批活著的,有戰鬥經驗的各級指揮官,而蘇軍剛剛自己把旅以上99%有經驗的各級指揮官都殺害了,德軍居然還打不過,還要怪天氣,真是恥辱!
回覆列表
德軍最後一次大的攻勢是在庫爾斯克我認為二戰中的轉折點應該是庫爾斯克,即便在莫斯科損兵折將但德軍依然佔有主動權只到到庫爾斯克會戰。庫爾斯克會戰德軍本來有機會取勝的但希特勒過於迷信新式武器的作用在原地休整了數個月等待虎式重型坦克以及豹式中型坦克和斐迪南殲擊車到來讓蘇軍能夠有充足的時間進行構築防線而且蘇軍強先發起炮擊德軍被迫發動全線進攻黨衛軍裝甲叢集花了17個小時才攻破蘇軍修築數月的第二到防線這不得不說明德軍此時戰鬥力依然強勁開戰一個星期200輛豹式坦克就只剩16輛可以用這足以說明雙方戰鬥的激烈程度非同凡響隨著蘇聯最高統帥部的y預備軍團到來德軍的堡壘計劃也徹底失敗德軍開始有計劃的撤退,庫爾斯克會戰是德軍最後一次發動的大規模進攻此後節節敗退。43年正是蘇軍裝備高速恢復的一年正因為蘇聯在43年的勝利才得以有機會發起十次反擊打到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