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阿軍書畫藝術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於異的。

    過端午節,是華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孃家,掛鐘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遊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漸已消失外,其餘至今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諸國。有些活動,如賽龍舟等,已得到新的發展,突破了時間、地域界線,成為了國際性的體育賽事。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 ;紀念曹娥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以上各說,各本其源。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餘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佔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絡在一起。

    時至今日,端午節仍是華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

  • 2 # 燕趙古陘

    紀念屈原

    有關屈原的記載最早出現在《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另據聞一多考據,把屈原和端午節綁在一起,是南朝梁吳均在著作《續齊諧記》中才首次現的。

    公元前278年,秦國上將白起帶兵南下,攻破了楚國國都。屈原在這一年農曆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自盡。在此之前,他被楚王貶出政治中心,放逐到了江南。

    紀念伍子胥

    伍子胥原是楚華人,因躲避滅口之禍隻身逃到吳國。後和孫武為吳國共事,差點滅掉楚國,並將楚平王的遺體挖出來鞭屍。吳王闔閭身後,吳王夫差登基。在吳越爭霸之中,吳軍擊敗越國,越王勾踐請和。伍子胥提議“雞犬不留”,但夫差贊成媾和。隨後越國收買奸臣陷害伍子胥,夫差聽信讒言,賜他死罪。

      臨死前伍子胥和人說,在他死後把他的眼睛挖出來,懸掛在國都東門上,他將親眼看著越軍滅吳。夫差震怒,將伍子胥的屍身裝在革袋中,在五月初五這天投入大江。後人眷念伍子胥,因而開始泛舟投粽。

  • 3 # 壓寨小哥

    故事太多,我就不一一介紹了

    1紀念介子推

    2紀念屈原

    3紀念伍子胥

    4紀念越王勾踐

    5紀念孝女曹娥

    6紀念週處

  • 4 # 精衛填

      端午,農曆五月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它的別名很多,有端五、端陽、蒲節、重五,女兒節、詩人節、沐蘭節等等。

      很多人知道,端午節由屈原而起———公元前278年的農曆五月五日,愛國詩人屈原投汨羅江自盡。深感痛惜的人們紛紛包粽子、賽龍舟,以此來紀念他,此後逐漸演化為端午節。

      1,夏、商、週三代的夏至習俗。《大戴禮記》記載,早在三代時,人們就在夏季到來的那天,洗澡時將蘭草放在水中,以祛除瘟疫。

      2,勾踐操練水軍。《事物記源》記載,每年五月五日,天氣變暖,可以下水。越王勾踐便在這一天開始操練水軍,最終打敗了吳國。

      3,紀念介子推。據傳,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發令,五月五日這一天不得舉火。因為此時天氣暖和,可以冷食。而此日之前冷食,易得傷寒,難以醫治。

      5,紀念孝女曹娥。《會稽典錄》記載,某年五月五日,曹姓巫師失足落水。他14歲的女兒曹娥哀號江畔十七日,覓父屍不得,投江自殺。

      6,道教中的祭“地臘”風俗。《道書》雲:“五月五日為地臘,此日可謝罪,求請移易官爵,祭祀先祖。”

    端午風俗可分作兩類,一是助農事,如登黍、祈雨、集繒等,二是禳毒氣,如桃印、朱索、懸艾、藥浴等,都與季候緊密相關。前一類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逐漸消失,而後一類與日常衛生保健有關的習俗,具有一定的科學性,至今仍有不少借鑑意義。

      喝雄黃酒:雄黃本屬礦物,含有三硫化砷成分,與酒混合,即成雄黃酒,有驅蟲解五毒的功效。此外,把雄黃酒塗在小孩的頭額、耳鼻、手足心,灑在牆角、床下等處,可以驅蟲,清潔環境。

      佩香囊: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藏有硃砂、雄黃,清香四溢,可以預防某些傳染性疾病。外面則包以絲布,用五色絲線纏繞成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玲瓏奪目。

      掛艾葉、菖蒲:把艾葉懸於堂中,菖蒲插於門榻,可以散發芳香,驅趕飛蟲,清除汙濁空氣。還可以將艾葉或蒼朮、白芷等中藥放在室內燃燻,趕走蛇蟲百腳,也是一種空氣消毒良方。

      “遊百病”、“洗百病”:端午節那天,男女老幼前往野外郊遊,採集花草,做“鬥百草”遊戲。晚上回家將花草和水煮開洗澡,清除身上汙垢,舒筋活血,有利於身體健康。

      虎頭鞋、五毒背心:端午節,給孩子穿上繡有老虎形象的虎頭鞋和繡有蠍子、蜈蚣、蛇虺、蜂、蜮的五毒背心,以示驅邪避災、保護健康。而在客觀上,也對孩子起了健康教育的作用。

  • 5 # 沁幽閣文創空間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一:紀念屈原屈原是戰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任能、富國強兵,卻遭到強烈反對,並且被趕出都城。後來,得知秦軍攻破楚國都城,屈原心如刀割,五月初五,在湖南汨羅江投江自盡。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老百姓把準備好的飯糰、雞蛋等食物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二:紀念伍子胥伍子胥效命於吳王夫差,在越王勾踐被吳軍圍困後,建議拒絕勾踐求和並徹底消滅越國,卻被陷害,最後被夫差賜死。夫差令人把伍子胥屍體裝在皮革裡,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三:曹娥盡孝,東漢女子留美名曹娥是東漢上虞人,她14歲時,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她晝夜沿江嚎哭,過了17天,在五月五日也投入江中,五日後兩屍合抱而浮起……人們大受感動,也在每年五月初五祭祀她。

  • 6 # 風的使者F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曆史。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華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其實 ,“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遊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後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此外,划龍舟也先後傳入鄰國日本、越南等及英國。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專案,並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華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北韓、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 7 # 漁人草舍

    端午節(Dragon Boat Festival),為農曆五月初五,又名端陽節、重午節、天中節、粽子節、五黃節、躲午節、解粽節、五月節、端禮節等等,端是“開端”、“開始”的意思。端午節是中國古老的民俗大節,其由來傳說甚多,分別有紀念介子推、屈原、伍子胥、曹娥、女詩人秋瑾等,還有惡月惡日、 蓄蘭沐浴、走黃巢等說法。

    端午節在傳承發展中雜揉了多地多種民俗為一體,民俗繁多複雜,在全國各地有著不同稱呼,生動反映各地端午習俗有同也有異。端午節現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並批准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端午節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端午文化在全世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紀念屈原、伍子胥或曹娥的說法都是古已有之的。但千百年來,屈原已廣泛深入人心,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絡在一起。

    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端午節,用紙筆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太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太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於是便發展成為了粽子。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掛艾草與菖蒲、沐蘭湯、佩豆娘、鬥草、吃五黃、放風箏、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 8 # 拾有叭久

    屈原投江,一縷忠魂傳千古

    屈原是戰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任能、富國強兵,卻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後來,得知秦軍攻破楚國都城,屈原心如刀割,五月初五日,在湖南汨羅江投江自盡。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效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用藥暈蛟龍水獸。

    死不瞑目,伍子胥忠誠報國

    端午節的第二個起源,說是紀念春秋時期的伍子胥,這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伍子胥效命於吳王夫差,在越王勾踐被吳軍圍困後,建議拒絕勾踐求和並徹底消滅越國,卻被陷害,最後被夫差賜死。夫差令人取伍子胥屍體裝在皮革裡,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還有說,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越王勾踐的。據說越王勾踐在吳國忍辱3年,回國後立志雪恥,於當年五月五日操練水師最終消滅吳國。後來,人們為表彰勾踐的堅韌精神,就在農曆五月初五這一天划船競渡,以示紀念。

    曹娥盡孝,東漢女子留美名

    今天浙江會稽一帶,還端午節紀念東漢曹娥的風。曹娥14歲時,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她晝夜沿江號哭,過了17天,在五月五日也投入江中,五日後兩屍合抱而浮起……人們大受感動,也在每年五月初五祭祀她。

    惡日來臨,防疫避邪可救命

    有人根據人類趨利避害的本能進行研究和考證,認為端午節最早不是起源於祭祀名人,而是起源於對“惡日”的禁忌。端午時值農曆五月,天氣轉熱,空氣潮溼,蚊蟲滋生,疫病增多……古人認為這是鬼怪在作孽,就把五月當作是“惡月”。“惡月”的第5天,更是被當作災難來臨的“惡日”,古人避之唯恐不及,就連北宋皇帝宋徽宗,也因為是五月初五生的,從小就寄養在宮外。看來,五月初五在中國古代,確實不是什麼好日子,古人自然會想盡辦法防疫避邪,如在門口懸掛一些東西。

    競渡紋身,龍的氏族不忘祖

    近代著名學者聞一多先生認為,端午節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祖的日子。他的主要理由是: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而且吳越百姓還有斷髮文身“以象龍子”的習俗!

  • 9 # 祝震霖

    端午節自然是為了紀念屈原的,在他投江後,很多人划船去救他,所以有划船比賽,那是大家趕著去救他呢,除此外,大家還把粽子,綠豆糕之類美味糕點投入江中餵魚,防備魚因餓肚子去吃屈原。不過我們這裡,在這段時間前後,還會吃烏米飯。

    有個傳說與別處不同。相傳,很久以前,山裡住著一戶貧民,父親積勞成疾,早已亡故。只留下母親和十來歲的兒子,相依為命。後來,母親因遭誣告,被下了大牢。那時,坐牢需要苦主家人送飯,於是,她兒子每天都要張羅著給在大牢裡的母親送飯。然而,母親天天都吃不飽,因為飯被老頭禁子給貪汙,分走了一大半。因此,兒子回去以後,就去山上摘來一種汁液很黑的葉子,在家裡把葉子搗碎,然後再把米和葉子一起放在水裡浸上一夜。第二天,米當然成了黑糊糊的。做出的飯,自然也是黑不溜秋的。當兒子再去大牢送飯時,那些牢頭禁子一看,這麼黑糊糊的東西,就不感興趣了。於是,就沒有再貪汙分吃。全部交給了他媽媽,從此,他媽媽才沒有再餓肚子。後來,終於辨明瞭冤枉,他媽媽無罪釋放了。然而,這烏米飯也就慢慢地傳了開來。你看,這個兒子的孝順值得尊敬,對嗎?

  • 10 # 龍呤劍鳴

    為紀念楚國政治家、詩人屈原投江而死,為防魚吃他,故以米、肉等包成粽子投入餵魚,後逐漸演化成人們吃粽子以作紀念。

  • 11 # 御風追夢笑春風

    紀念屈原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粽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 12 # 落墨染畫

    端午節,本是南方先民創立用於拜祭龍祖的節日。因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總的來說,端午節起源於上古先民擇“龍昇天”吉日祭龍祖,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把端午視為“惡月惡日”起於北方中原,附會紀念屈原等歷史人物紀念內容。端午風俗形成可以說是南北風俗融合的產物。

  • 13 # 楊來滿

    端午節最初為祛病防疫的節日。時間是每年五月五日。端午節典故有多種說法,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屈原不忍捨棄自己國家,抱石投淚羅江身死。百姓悲痛不己,以後便在每年五日五日祭祀屈原。

  • 14 # 夏慈史

    首先老龍給大家講講端午,也許明天親朋好友一起吃粽子大家看看也許吹牛用的上啊!其次明日蒼龍七宿當至正南中天,正是是龍飛天的大日子,《易經》曰:“飛龍在天”,寶龍在此提前預祝各位飛龍在天,未來的每天猶如瑞龍飛天!

    背景:端午古稱端陽、龍日、龍舟、正陽`重午、浴蘭,天中節,是華人最重視的三節之一!因為楚國先賢屈原在這一天抱石跳了汨羅江後人也習慣在這一天來祭奠和懷念這位先賢;少數區域也有在這一天祭奠伍子胥、曹娥。不過被廣泛認可的說法是,端午發源於如今的江浙地區的古吳越部族,該部落有龍圖騰祭祀的習俗,經過長久的發展才形成如今端午節文化!端午龍舟賽和吃粽子的由來

    1介子推:長話短說,晉國公重耳年少時流浪在外19年,常常食不果腹而介子有一次為了讓重耳吃到肉就割了自己大腿上的肉給他吃,後來重耳逆襲回國做了王,大肆封賞有功之臣,卻獨獨忘記了介子推,介子推非常失落於是揹著母親躲入山中了,重耳知道後非常後悔多次召他,可是他始終拒不出山,最終重耳放了一把火燒了山想要逼他出來,沒想到介子推自尊心太強最後被發現和母親一起燒死在山中抱在一棵樹上,重耳十分後悔不該這麼逼介子推,為了紀念他也回來懺悔重耳下令自己的國家每年的五月初五家家戶戶不能開火!

    由來:因為重耳的關係,這一習俗逐漸傳開,逐漸發展為全國都開始在這一天吃吃寒食,於是端午吃粽子就成為了習俗!

    2:秦國白起破楚國國都,著名詩人屈原在國破家亡的情況下在也在這一天這天抱著石像投了汨羅江。

    龍舟賽和粽子:為了祭奠這位詩人,也因為當時很多楚國百姓駕著小船,卻沒能找到屈原的屍體,不過端午駕駛小船最後形成了賽龍舟這一活動,當時楚人為了保護他的屍身不讓江中魚蝦吃他的屍體,就向江中撒了米糧等諸多食物,後面逐漸發展為用植物葉包裹米糧,最後就形成了粽子這一食物!老龍再和大家說幾位相關人物方便大家可以在端午節吃粽子的時候吹吹牛!

    第一位:伍子胥他是屈原的老鄉也是楚華人,因為得罪楚王,父親和兄弟都被楚王殺害,而逃到吳國,最終幫助吳王夫差把吳國做成了當時最強大的國家,然後又上演了一出王子復仇的戲碼,為父親和兄弟報仇了,甚至還把死去的楚王鞭屍,在吳越爭霸過程中,被勾踐誣陷後被夫差所殺,被殺前說讓夫差把他的眼挖出來放城牆上看著吳國被滅,夫差殺死他後在端午這一天把他的屍體沉江!

    第二位:就是勾踐了,和伍子胥是死對頭,為什麼說他和端午有關呢,主要是勾踐為了水上練兵慌稱自己實在練習端午節龍舟比賽!

    第三位:就是曹鵝一個神話人物,沒有什麼歷史根據,主要說他父親溺水去世

    最後老龍借文章向我5602位粉絲和一直以來閱讀支援我的朋友道一聲端午安康!願各位小長假玩兒的愉快!

  • 15 # 德厚致遠

    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每個節日都有特定的意義,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午節、龍舟節、龍日節、正陽節、浴蘭節、天中節等等,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端午節自古開始於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祀與崇拜龍的節日。古人把天上的星星分為四象二十八宿,人們在仲春時節觀察到蒼龍七宿的角宿出現在地平線上,即為“龍抬頭”;仲夏蒼龍七宿升至正南中天,即為“飛龍在天”;秋天蒼龍自西方落下;冬天蒼龍則隱藏於北方地平線以下。夏季歸南方午位,仲夏五月也屬午月,端午日,蒼龍七宿就正好升至正南中天,“飛龍在天”的蒼龍星宿此時既“得中”又“得正”,處在大吉之位,龍德顯揚,恩施天下。夏季是萬物生長的時候,人們祈盼風調雨順,也感恩龍的雨露布施而祭拜和祈禱。

    後來至春秋戰國時期,又有了紀念愛國偉人屈原的憑弔,屈原是楚國大臣,他為了國家富強,倡導聯齊抗秦,不料遭到貴族官僚之奸人的反對,之後楚王又聽信讒言,將屈原流放到沅、湘流域,屈原憂國憂民而憤慨,心繫祖國在流放中寫下了《離騷》《天問》等不朽詩篇,後來秦軍攻破楚國,屈原不忍看到自己的祖國任人侵略,人民任人宰割,於是在五月五日這一天,寫下了絕筆《懷沙》,投汨羅江自盡。‘’眾人皆醉我獨醒,舉世皆濁我獨清。是以見放‘’。 “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傳說楚國百姓知道屈原投江之後,悲痛萬分,人們自發地行動起來,奮力划動船隻,來回穿梭於江面尋找屈原,但終究連屈原的屍體也沒有打撈到,後來人們為了寄託哀思,常常盪舟於江面之上,漸漸的演變成龍舟競賽的活動,人民熱愛屈原,害怕魚蝦侵蝕屈原遺體,又紛紛把粽子拋撒江中,使魚蝦吃飽,免得傷害屈原。這就有了賽龍舟、吃粽子丶喝雄黃酒的傳說。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人心都是肉長的,公道自在人心,凡是為國家有過貢獻的,對人民有所奉獻的,人民自會銘記於心,感恩於世,傳承於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有一個漢服節日,規定那天必須要穿漢服上街,你是怎麼想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