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拖延症是病嗎?為什麼會有拖延症?怎麼才可以治療拖延症?
9
回覆列表
  • 1 # 萬能的桌布君

    形成拖延的諸多因素

      對拖延的認識談到“拖延症”的發生原因,首先我們還需要明確一下疾病的定義。疾病是機體在一定原因的“損害性”作用下,因自穩調節紊亂而發生的“異常”生命活動。須知將拖延描述為“病症”僅僅是我們通俗的說法,拖延是否成為疾病需要考察症狀是否與有損害性以及是否足夠異常。如前文我們提到的,嚴重的拖延肯能損害人的社會功能以及身心健康,從這個角度來說,拖延是一種疾病。但是當我們審視自己的生活,拖延造成的不良後果又似乎沒有到達那麼嚴重的境地。況且很多拖延行為具有相當的普遍性,不能以“異常”看待。可以說,被自身拖延行為困擾的大多數人並不是得了一種“疾病”。

      此外沒有篇幅細表的兩個觀點是,拖延行為與智力沒什麼關係,與道德水準也沒有什麼關係。已經因為拖延而深深自責的朋友,請不要妄自菲薄,耐心跟我一起分析一下拖延形成的因素。

      時代的病症 其實拖延有其深厚的時代和社會背景。如果我們的父輩間談論拖延,彷彿不會像80後那麼引起強烈共鳴。試想我們農耕時代的祖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農業社會的主流生活模式簡樸自然,正所謂如今提倡的“慢生活”,想必大多數時候,拖延並不成為一個問題。而今的現代城市生活節奏加快,個人時間被嚴重碎片化,本來怡然自得是人類天性,而今卻被社會和我們自己冠以拖延的罪名。可以說,很多時候拖延是自然的,把其歸為不好的範疇是我們功利心氾濫的結果。從這個角度將,容忍自己的一些拖延,放慢生活節奏,倒不失為一個好的解決方案。

      心理的問題 除非你在作業評分裡得到極大的成就感(這是多麼鳳毛麟角),最大多數中國孩子都有過寒暑假作業拖延的經歷。這是一個經典的心理因素導致拖延的案例。由於人對負面情緒自發到逃避機制,當我們因為去做一件事感到恐懼、厭惡、牴觸、壓力、焦慮的時候,拖延經常會找上門來。

      行為的慣性 中國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裡面很少有自我管理的內容,比如時間管理,財務管理等等。另外在思維特徵上,有些人的發散思維比較強,線性思維比較弱,在歸納和排序上會遇到問題。不拘一格得人,隨遇而安的人,思維跳躍的人,沒有企圖心的人,迷戀過程的人,迷戀可能性的人,迷戀細節的人,這些性格和行為特徵更容易引起拖延。

      身體的因素 拖延行為不僅僅是心情、心理問題那麼簡單,很多時候拖延問題都是與注意力障礙有緊密的關係。注意力問題似乎成 了拖延症最重大的誘發因素。20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醫學界在心理學神經學領域發展迅猛,拖延行為越累越多的和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以及抑鬱症聯絡起來。有一個拖延者們不太樂意接受的事實是,上述兩種疾病有著明顯的遺傳特徵。當然,這種遺傳性並不說明拖延者自身有先天的生理缺陷。注意力的遺傳如同身高一樣,有的人高,有的人矮。大多數人的情況是,注意力方面可能存在“不足”,但並不極端。

      此外,後天的腦部損傷可能會影響到注意力能力。這些損傷有些是短期的,比如嚴重的睡眠不足狀態下,人的注意力會明顯下降從而形成拖延。

      怎麼辦

      如前文所及,拖延行為的起因有很多種,這些因素有時還會同時產生影響。那麼解決拖延問題也需要對症下藥,採用針對性的方法。

      對於較為嚴重的拖延,可以到專科醫院診斷,實施藥物治療。對於心理問題造成的拖延,有時心理諮詢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對於成人拖延者,由於他們已經擁有理性分析能力和相當的自治力,有導師或輔助工具配合的行為矯正治療能起到相當不錯的效果。

      解決方案特點

      藥物治療通常有驚人的效果,在藥物的作用下人的做事動機增強,注意力明顯集中。心理諮詢有短期和長期治療,短期主要透過解決疑惑排解壓力解決問題,長期傾向於修身養性和人生方向上的努力。行為矯正治療透過對思維習慣,時間管理,資料管理等方面行為的培養達到矯正目的。

      一些工具

      隨著移動裝置處理速度不斷增強,雲計算等新型服務不斷湧現,我們已經可以藉助很多科技工具提升自我管理的水平。限於個人使用經驗,這裡主要介紹幾個基於蘋果手機的應用程式。

      時間管理 蘋果作業系統到了iOS5實現了日曆資料的雲端儲存,支援iphone 3GS以後的全部移動終端以及Mac與PC(Vista以上)電腦,這樣我們可以在第一時間記下需要安排的時間表以及Todo事項,也在任何平臺上查閱他們。並且這個功能是完全免費的。抱怨記事本也常常丟掉的拖延者們請考慮嘗試這樣的時間管理工具。當然,堅持不懈也十分重要。

      資料管理 毫無疑問evernote是迄今最成功的雲端記事應用。你可以隨時記錄你的想法,尤其是當你面臨一個需要系統思考的問題時,在evernote上打好提綱,在靈機一動時及時透過電腦,手機,pad豐富和細化他。這簡直是每個拖延者夢寐以求的方式。此外免費evernote雲空間可以實現pdf的雲端儲存,這樣公司和家庭之間的資料共享可以跳開mail用更合理的結構進行管理。

      財務管理 隨手記是國內比較領先的財務軟體公司金蝶的個人記賬應用。隨手記支援大多數平臺,記款方式符合華人的習慣。錢都不知道花到哪裡的朋友至少可以堅持機上一個月,很多問題的根源將以定量的方式明確地呈現在你面前。

      

  • 2 # 伊文老師

    拖延症不是病,是人類的“動物性本能”,人人都有,其實是很正常的現象。

    人腦中有一個“腦緣系統”,是大腦中非常原始的部位,爬行動物都有,代表了人最沒有耐心、最衝動、最“及時享樂”的一面。

    另外一個部分叫做“前額葉皮質”,這一部分是人類相對於其他哺乳類動物,進化最多,發展最明顯的地方。代表了人理性、自律的一面。

    上圖是“獸性”小人“腦緣系統”

    專業術語太難記,我們可以把他們想象為人身體裡的兩個小人,一個代表原始的“獸性”,一個代表理智的“人性”。

    “獸性”小人告訴我們要及時行樂,想爽就去放飛自我;“人性”小人讓我們保持理性,提醒我們有比及時行樂更重要的目標。

    上圖是“人性”小人“前額葉皮質”

    人在每次做決策的時候,兩個小人就會跳出來PK。

    比如說,你今天有很重要的事需要去做。這時候“人性”小人會跟你說:“事情很重要需要馬上去做啊,不然後果很嚴重”。“獸性”小人則會跟你說:“做個毛啊,管他呢?人生苦短,趕緊去爽啊”。

    “獸性”小人大戰“人性”小人

    不過,大多數情況下都是“獸性”取勝,而且這種短期的愉悅感會不斷的刺激“獸性”小人,讓他變得更大,更難戰勝。

    因為“獸性”小人是人類在幾百萬年進化過程中形成的潛意識,而潛意識的力量比顯意識大三萬倍以上,我們必須要學會和“獸性”小人和平相處,而不是單靠意志力去壓他,就算暫時壓住了,肯定也無法長久。

    所以,如果你要改掉拖延症的壞習慣,必須在最開始讓“人性”小人處於優勢的位置,而且要不斷安撫“獸性”小人,不要讓他站起來。

    我是Even,如果回答你有幫助,希望可以幫忙關注、點贊或者評論,非常感謝!

  • 3 # 喬小海

    根據最近幾十年的研究,很多時候拖延其實是一種保護自己的方式。這種保護有時候是成功的。比如老闆讓你幫他準備一份關於樓下那棵樹上每片葉子的形狀、大小、顏色、重量、生長情況等等的長達一千頁的詳細說明文件,雖然你的內心在吐槽:這是什麼鬼文件!??老闆你真不是冤家派來整我的麼?但是在老闆表示你不做就走人的情況下不得不答應去做。

    不過你的內心可不光只有吐槽的能力,它非常精明,它發現老闆雖然說了任務,但是沒有給出完成任務的具體期限,所以就拖著嘛。俗話說計劃趕不上變化,也許這麼拖了幾天幾周甚至幾個月,老闆改主意了/老闆忘記這這件事了/秋天來了樹葉掉光不用數了…最後你透過拖延,成功的避免了一件不想做的任務。

    非常不幸的是,拖延的保護很多時候是失敗的。老闆可能一直記得那棵樹,也一直盯著你的拖延;遲遲未買的東西可能最後沒貨了,朋友和你都覺得不開心;拖到最後專案截止前最後幾天,材料還只寫了幾行,電腦又發生了故障,不得不東跑西顛借了臺電腦、東拼西湊胡亂準備了一份,其質量可想而知。

    為什麼我們明知拖延會帶來嚴重後果仍然拖個不停?很可能是因為沒有意識到這種保護的失敗。當你接到一個任務,你既不想做又覺得必須完成,在這種兩難的情況下,拖延這種保護機制可能會就被觸發,結果就像是這樣——

    解決的辦法是,透過實踐認識到,這並不是一個兩難的情況,比如你可以選擇乾脆不做(天塌不下來,地球照樣轉,你可能會更開心),你也可以選擇降低目標難度(透過溝通找到一個雙方都可以接受的目標),你還可以選擇其他你喜歡的方式,畢竟大部分情況下我們面對的都不是被人用槍指著或者按錯一個鍵就毀滅地球的情況,我們所要做的只是一個選擇罷了。

    可能有人要問了,像減肥啦戒菸啦這種,我想做我也覺得應該做的事為啥還會拖呢?這就涉及到“想”這件事的複雜性了,你想變瘦,你也想吃蛋糕和雞腿,也想輕鬆不累,更想和朋友打成一片,所以當一年後的減肥目標和麵前蛋糕的誘惑遇到一起的時候,當一年後的減肥目標和流淚流汗的辛苦鍛鍊擺到一起的時候,當一年後的減肥目標和眾多好友對你說多吃吃一頓不會胖的時候,

    你會更想做哪個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可以讓你對自己的認識更深入一點。

    關於如何應對拖延症的小技巧可以參考我在“如何克服拖延症,給自己提高和學習的動力?”這個問題下的回答https://wenda.toutiao.com/question/6418046373500813570/

  • 4 # 鳴鹿

    拖延症,其實是個認知方面的問題,解決了認知問題,拖延症完全就可以迎刃而解了。是不是很神奇,很不可思議。

    什麼,你覺得不可能,不現實,不靠譜。其實我也是從一篇英文小短篇中得到的感悟。這就是Derek Sivers的Procrastination Hack : change and to or。

    這篇小短篇對於如何解決拖延症的問題非常有見得,下面是原文和我的一些分析理解。

    1原文

    “When do you go running?”

    “When the time is right.”

    “When is the time right?”

    “When it’s a nice day, and I’ve finished my work, and I haven’t just eaten, and I’m feeling energetic.”

    “Repeat that last sentence, changing ‘and’ to ‘or’.”

    “When it’s a nice day, OR I’ve finished my work, OR I haven’t just eaten, OR I’m feeling energetic.”

    “That sounds like a better plan.”

    Got a list of conditions you need satisfied before you do something?

    Try changing and to or.

    2翻譯

    “聽說你想開始跑步”?

    “那你計劃什麼什麼開始呢”?

    “在合適的時候”?

    “那麼,什麼時候是合適的時候呢”?

    “嗯,1需要一個好天氣;2我已經完成了自己的工作;3我已經吃完飯有一段時間了;4我覺得自己精力充沛;5得有個同伴一起…”。

    但是,如果去跑步之前,需要同時滿足這麼多的條件,你其實根本就是在找藉口吧,你其實根據從心底裡就不想做這件事情吧。

    如果真的想去做,其實有個很簡單的辦法,就是把我已經,我覺得,這些中間的並列關係改為或者關係。

    就是說想開始跑步嗎。只要有一個好天氣、或者我已經完成了手頭的工作、或者我吃完飯已經有一段時間了,或者我覺得自己精力充沛,或者有個同伴一起,那麼現在是什麼情況,剛好天氣不錯,那就出發吧。

    是不是隻要轉換一下認知,把並列關係改為或者的關係,那麼拖延立刻就沒有了。

    3 進一步

    拖延其實是個舶來詞,英文是Procrastination,在朗文字典裡,

    它的解釋是:to delay doing something that you ought to do, usually because you do not want to do it.

    也就是說,有些你本來應該做的事情,拖延著不去做,深層的原因其實就是你根本不想做,而為什麼不想做,肯定是這件事情沒有你現在正在做的事情讓你愉快。

    因為不想做,所以才會找各種理由,想一想and and and …,如果需要同時滿足所有的這些條件,有可能去做的機率就變成了相乘的關係。

    假如一共需要滿足5個條件你才會去做,就是說,每個條件佔20%,只要有一個條件不滿足,去做的可能性就只有20%了,兩個條件不滿足, 20%*20%,去做的可能性就只有4%了,三個就是千分之8,在5個條件需要同時滿足的條件下,兩個以上條件不滿足的可能性太大了,那最可能的結果就是,你根本就不會去做。

    4引申

    由此想到了現在非常流行的一類人群,剩女,她們為什麼沒有在合適的年齡把自己嫁出去,其實也是一種拖延症在起作用,你問她們擇偶的標準,她們會說,1個子不能太矮、2長的不能太差、3掙的不能太少、4家庭條件不能太差、5年齡相差不能太大。

    看上去好象要求都不是太高,滿足任何一個條件都不是太難,可是如果全都要滿足,那就變成and的關係了,只要一個條件不合適 ,就只有20%的成功率了,兩個條件不合適,就是4%,以此類推,一般人能經常接觸到的人,很少有過1000的,所以成功率低真的是再正常不過了。

    想成功嫁出去,跟想成功出去跑步是一樣的,得把and改為or,想好一些條件,只要有一個條件滿足,那麼就嫁了,這樣才不會嫁不出去。

    5結語

    所以說,拖延症,真的很可能就是個認知方面的問題,只要你真的想做,只需把and改成or,在or的思維指導下,只要有一個條件滿足,那就是100%,那真的是太容易實現了,然後就可以行動了,就完全不會有拖延的問題存在了呀。

  • 5 # 張伯諄

    三個問題,我一一回答

    第一個:拖延症是一種病,之所以這樣說,只是歸類到心理上面的疾病。

    第二個:拖延症從另一個角度解釋的話,拖延症的存在是因為現在的事情可以很容易獲得滿足感,而拖延的事情需要很長路程才能看到效果

    第三個:治療拖延症的話,首先回到第一個問題的答案,拖延症是一種心理疾病,解決它得從心理入手,然後明白第二個問題的答案,拖延的事情要很久才能得到效果,比如大學上交作業,要達到的效果是拿到畢業證,4年,這麼久,沒有一如既然的意志力,不拖延才怪。然後回到解決的方法

    有兩個,一個錨點,一個零忍法。

    錨點法,設定一個錨點,這個錨點有很多,比如鬧鐘,到了點了一定要做什麼事。比如某個人,看到身邊比你強的人,我一定要做什麼事。比如實實在在的物體,手機有可以,看到自己的手機,我為什麼不用蘋果X,因為沒錢,這是差距,我一定得做什麼事,一定。等等

    零忍法。今天又打了一下午的王者,如果我不打王者,那會怎樣,我可能會去看書,打羽毛球,鍛鍊身體,那事實上我浪費了,不能這麼做。如果我不打王者,我那我可以過其他休閒的生活,不能把時間拖延在這上面。如果我........,那麼我就有時間........。

    知識淺薄,但是都是分析到位的

  • 6 # Miss張小豆

    在現代,拖延貌似已經成為一種病。很多人會安慰我們:能力強的人才有這樣的膽量的去拖延。呵呵!以至於也給我一種錯覺:越靠近deadline,效率就會變得超級高。拖延能夠激發我的生產力嘛!

    心理學基本課程中一早就告訴我們:我們大腦中存在著本我與超我:本我活在當下,它只在乎輕鬆和有趣。超我喜歡展望未來,做長遠規劃。當我們拖延是,明顯是本我戰勝了超我,鼓勵我們及時行樂。直到deadline臨近,,本我才被恐慌嚇到,超我重新掌舵,完成應有任務。

    人艱不拆,我們如何戰勝及時行樂的本我呢?大考前告訴自己一定要好好複習,回到宿舍卻開始躺屍,直到考試前才開始臨時抱佛腳。是真的太懶還是自我設障?就像論文提交前一晚我才匆匆完成連自己都不想再看一遍的稿子,還安慰自己說是因為時間太緊了。

    其實拖延更多是自己以往經理和經驗的潛意識表現:1、是一種無意識的敵意對抗(我覺得自己做不好,所以晚點做唄)2、保護自己,不讓頭腦變得過於簡單化。拖延讓我們保持豐富的內心世界,繞過重重困難成就自己。3、因拖延而獲益(天天加班老闆會心疼自己的)4、激發創造力(急中生智?哈哈,拖延可能是我們心靈成長的兵器)

    拖延症,還沒想到如何去改善它。帶著症狀前進吧,也許你接納它的時候,它也就雲淡風輕了。

  • 7 # 丁香讀書

    在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時,每個人都會偶爾會有拖延。但是,有些人為什麼經常拖延?在《成功心理學:發現工作與生活的意義(修訂第5版)》我找到了原因。

    1.拖延是為了逃避自己對生活負責任。比如,“我已經擠了一點時去為這次面試做準備了,不過關是因為太多人競爭了。”這就是為了避免失敗,而遭到別人的批評,給自己成功設定障礙。為自己的失敗找藉口,這是拖延者常用的辦法。

    2.完美主義者也會經常拖延。這種人事事要求完美,這就導致他們認為,如果自己沒有做好其中的一件事,最終還是個失敗者。因此他們拖拖拉拉,然後在最後一刻,突然陷入一片恐慌之中。

    還有一種人,等到有興致時候再去做事。可事與原違,因為他們越是拖拉,到最後卻沒有興致再去做了。

    終止拖延的最好辦法是:朝著自己的目標立即行動,把目標細分成小目步,一步一步達成最終的目的。比如,你想一個月讀2本書,那你可以設定自已每天讀20頁開始。並堅持執行。

    記住,自律的人,更自由!

    最後附上一張檢測自已是否有拖延的習慣的表,如果有,及時停止。

    圖片來自《 成功心理學:發現工作與生活的意義》

  • 8 # 每日談心

    拖延,是現代社會許多人都在與之對抗的人性弱點。許多人在分析如何對抗拖延,殊不知,拖延是我們與生俱來保護自己的一種機制。

    能讓人拖延不去做的事情,一般都是不那麼讓人愉快和享受的事情,比如玩遊戲你會拖延嗎?追劇你會拖延嗎?這些都是讓人身心愉快,並且個人意志並不抵抗的事情,所以人們都會喜歡做,還可能沉迷其中。再看看讓我們拖延的都有哪些事情?工作、作業、學習、鍛鍊、讀書等等,都是一些需要耗費精力,並且開頭難的事情,大多數人拖延著不去做的,都是存在著某些困難的事情。而我們的大腦是一個非常精明的策略家,它會鼓勵人去做消耗最少,最享受、最輕鬆的事情,迴避那些困難的事情。拖延症也就由此而來。

    與拖延抗爭,也就是與人們的偷懶的本能抗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夫妻倆都是討好型人格,日子會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