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靈動廈門

    應該是各抒己見,並沒有所謂的忠臣或者奸臣。他和蘇軾等人只是政見上出現了分歧,歸根究底還是想要為宋朝創造一個更好的社會。

    後來看了相關的書籍,這才發現王安石根本與北宋王朝格格不入。因為他的思想超前,《讀孟嘗君傳》中,寥寥數筆就與如今大公司納新的要求一致,高標準人才才能吸引更多有才人的齊聚一堂,“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可以說,王安石的很多思想都是為民辦事實的,可惜手底下的班底太弱了,頂頭又沒有長久的保護傘,這才使得他的變法失敗。不然,北宋也不會那樣狼狽了。

  • 2 # 明月清風三人行

    南懷瑾老師在解讀《論語》中提到的“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不可以為滕薛大夫。”時,提到的“安石可憐做相公”就是說王安石做個宰相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在北宋文壇上,王安石的地位是非常高的,並且也因為北宋重文抑武的基本國策而得益。得以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當朝宰相,實現自己“內聖外王”的政治理想。但王安石將自己的一腔抱負施行於國家大政方針時,卻遇到了“治大國”與“烹小鮮”的矛盾。原來治理的只是一個小小的州縣,船小好調頭,可以很快發現並糾正施政方針,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等他根據他的實踐經驗制定了一系列變法新政後,由於過於操切以及一再被偷樑換柱,導致改革實踐與改革初衷嚴重背離。最終落得個“誤國誤民”的壞名聲。其實王安石還是比較正直清廉有一定執政能力的。

  • 3 # ranjianjun

    對於王安石而言,不應以忠奸來分。從當時歷史背景下來說,他是一名激進改革家,並進行了變法。我們還學過什麼保甲法,方田均稅法,青苗法,農田水利法等。只可惜遭到了以司馬光為首保守派反對,變法最終失敗。

    兩人代表不同階層的利益團隊,互相鬥爭實屬正常,後人不能以忠奸來簡單區分。但兩人文學造詣可以說是一時瑜亮,難分伯仲。王安石能位列“唐宋八大家”,文學成就自不必說。司馬光編纂的《資治通鑑》也被魯迅先生稱讚“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我等今人多多學習,就沒必要去探討是非曲直,誰忠誰奸了。

  • 4 # 十三哥喂

    前幾天回答了一個有關好人和壞人的問題,其實忠臣和姦臣也有類似的特點,這種忠奸之分其實是來自評話演藝,為了通俗易懂,膾炙人口,把很多複雜的事情簡單化了。

    其實除了真正的大忠大奸,大多數人的人性是很複雜的,無法簡單的用好壞忠奸來區分。若非要分不可,那隻能從人的品格上來看了。

    王安石除了詩情過人,最出名的還是因為他的改革變法,因為過於激進,所以無論是上層官吏 還是底層百姓,沒有幾個滿意的,這也最終造成了他的下臺。但是這個人的品行還是不錯的。

    比如王安石下臺後,正逢他的老對手蘇軾遇赦北歸,兩人在……好像是南京……記不太清了,還有過一次非常友好的相見,兩人暢談古今,吟詩作賦,直到興盡,才依依惜別。當然這也印證了蘇軾的人品。

    最後再囉嗦一句,其實真正的聰明的大奸大惡之徒,比忠臣看上去更愛國,因為他們清楚自己只不過是一條寄生在國家身上的蛀蟲,國家完了,他們也就完了。

  • 5 # 小林探歷史

    歷史上沒有絕對的忠奸,有的只是政見不合,出發點不一樣。他不是秦檜那樣出賣國家和人民的利益來換取自己的生存。

    一、王安石的文化素養很高

    在文學上王安石造詣很高,寫文簡潔峻切,短小精悍,觀點鮮明,邏輯嚴密,被後世學者譽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從這點看王安石就是一個比較正面的人物,否則又怎麼成為文壇領袖。

    二、王安石主持變化,促進北宋的經濟繁榮

    王安石為了改變北宋的疲軟,他向神宗建議推行新政,改革制度。

    宋神宗也是一個有著大作為的君主,他想要幹一番事業,於是他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次年王安石又被任命為門下平章事,這個職位在北宋可是相當於宰相。

    可以遇見宋神宗決心很大。

    王安石為了振興經濟,他主張推行青苗法,市交易法。

    他為了提升北宋的軍事實力,他主張推行保甲法,置將法,保馬法。

    這一整套的改革措施讓北宋的經濟確實有了好轉。

    三、保守黨的反對

    王安石的改革觸犯了大多數人的利益,動了他們的蛋糕,於是以皇太后為首的保守黨聯合向神宗施壓,迫於壓力,神宗將王安石貶出京城,廢除了新法。

  • 6 # 歷史其韻

    王安石,世稱王文公,曾被列寧譽為“中國11世紀的改革家”,他的改革被稱為為“熙寧變法”。

    蘇軾曾稱讚王安石:

    “不知幾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王安石其人

    王安石所處的年代,正是北宋開始走向衰落的時期。他出生於仕宦家庭,從小便天資聰穎,才氣縱橫,博覽群書而過目不忘。少時,他隨父親宦遊南北,目睹了人民生活的艱辛,深刻了解民間疾苦,並逐漸產生為民報國、有矯世變俗的遠大志向。

    雄才偉略的改革家

    王安石在治鄞縣時,銳意革新,進行了第一步改革嘗試,解決了水利和糧食問題,受到了百姓歡迎。後來他又擔任過舒州通判、常州知州。王安石每到一地,便將他的改革措施付諸實踐,留下有目共睹的突出政績。

    王安石在地方為官期間的這些經驗,為他後來尋求變革之道、實施治國理政提供了良好的實踐基礎。

    王安石的思想遠遠超越了他的時代,如同王莽的改革一樣,這導致他受到舊傳統與舊勢力的強烈反對。此外,王安石識人不清,用人不當,重用了呂惠卿、蔡京等小人,直接導致變法被這些人利用,這導致了變法的失敗。

    才華橫溢的文學家

    王安石既是憂國憂民、矢志不改的大政治家,也是才華橫溢、文思精妙的大文學家,和韓愈、蘇軾等人並稱“唐宋八大家 ”。他的詩、文、詞都有傑出的成就,我們在中學時就學過一些,這為掃除宋初浮華的風氣作出了貢獻,其作品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這些都流傳下來。

    北宋文壇盟主歐陽修曾高度讚美王安石的文學造詣說:

    “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後來誰與子爭先 。” (《贈王介甫》)

    可見,王安石在北宋文壇上具有崇高的威望。

    結語

    王安石既有君子的一面,又有走向執拗的一面。這是王安石的人生悲劇,恐怕也是王安石的獨特魅力。

  • 7 # 水蓮61508

    列舉歷史上一些名大頭對王安石的評價,幾乎對王荊公人品都是肯定的,對變法的否定集中在南宋一朝和元朝官修《宋史》,南宋亡了民間學者基本上都是正面評價了。沒見過明清兩代官方對王安石變法的評價,官方到了民國以後都是正面評價了。

    人言安石奸邪,則毀之太過;但不曉事,又執拗耳。

    —北宋·司馬光

    司馬光是王安石政敵,但對王安石人品持肯定態度。

    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虜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喪面而談詩書,此豈其情也哉!

    —北宋·蘇洵《辨姦論》

    蘇洵主要是說王安石邋遢,

    鞏之友有王安石者,文甚古,行稱其文。雖已得科名,然居今知王安石者上少也。彼誠自重,不願知於人。然如此人,古今不常有。如今時所急,雖無常人千萬不害也,顧如安石,此不可失也。

    —北宋·曾鞏《再與歐陽舍人書》

    曾鞏肯定了王安石的文章和品格。

    荊公學佛,所謂:“吾以為龍又無角,吾以為蛇又有足”者也。然餘嘗熟觀其風度,真視富貴如浮雲,不溺於財利酒色,一世之偉人也。暮年小詩,雅麗精絕,脫去流俗,不可以常理待之也。

    —北宋·黃庭堅《跋王荊公禪簡》

    黃庭堅肯定了王安石的品行和文章。

    以文章節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經濟為己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為,庶幾復見二帝三王之盛。而安石乃汲汲以財利兵革為先務,引用兇邪,排擯忠直,躁迫強戾,使天下之人,囂然喪其樂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於崇寧、宣和之際,而禍亂極矣。

    —南宋·朱熹

    朱熹的說法是南宋時期佔主流的一種觀點,對王安石持負面評價,主要是覺得王安石之後朝廷太亂,是王安石當宰相時任用小人的緣故,導致靖康國難。宋朝黨爭、靖康國難這麼重大的歷史問題,以王安石的歷史地位,這個鍋他還不配背。

    公疇昔之學問,熙甯之事業,舉不遁乎使還之書。而排公者,或謂容悅,或謂迎合,或謂變其所守,或謂乖其所學,是尚得為知公者乎?英邁特往,不屑於流俗聲色利達之習,介然無毫毛得以入於其心,潔白之操,寒於冰霜,公之質也。掃俗學之凡陋,振弊法之因循,道術必為孔孟,勳績必為伊周,公之志也。不期人之知,而聲光燁奕,一時鉅公名賢,為之左次,公之得此,豈偶然哉。

    —南宋·陸九淵

    陸九淵否定王安石變法,但是肯定了王安石的品格。

    公以瞑眩之藥,攻治之於先;司馬公又以瞑眩之藥,潰亂之於後,遂使國論屢搖,民心再擾云云。毅然翻久定之案,可謂桑梓情深矣。

    —明·章袞《序王臨川集》

    明嘉靖年間的學者、御史,王安石老鄉。

    荊公廉潔高尚,浩然有古人正己以正天下之意。及既出也,慨然欲堯舜三代其君。

    且公之施為,亦彰彰有效矣。用薛向、張商英等治國用,用王韶、熊本等治兵,西滅吐蕃,南平洞蠻,奪夏人五十二砦,高麗來朝,宋幾振矣。

    —清·顏元

    顏元這個評價是正面的,也是比較客觀的。

    荊公之時,國家全盛,熙河之捷,擴地數千裡,開國百年以來所未有者。南渡以後,元祐諸賢之子孫,及蘇程之門人故吏,發憤於黨禁之禍,以攻蔡京為未足,乃以敗亂之由,推原於荊公,皆妄說也。其實徽欽之禍,由於蔡京。蔡京之用,由於溫公。而龜山之用,又由於蔡京,波瀾相推,全與荊公無涉。

    ——清·蔡上翔《王荊公年譜考略》

    《王荊公年譜考略》是蔡上翔歷經27個春秋,參閱正史及百家雜說數千卷,經慎密考證,於嘉慶九年(1804)著成。應該說這個評價是比較權威的。

    若乃於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當之矣。悠悠千年,間生偉人,此國史之光。

    以不世出之傑,而蒙天下之詬,易世而未之湔者,在泰西則有克林威爾,而在吾國則荊公。

    —梁啟超

    梁啟超的評價雖然誇張,和那個救濟存亡的時代有關。但看看歷史,改革者的下場通常不會很好,而且成功的改革者下場比失敗的似乎還慘。看看商鞅、晁錯、桑弘羊、張居正,改革有巨大的人身安全風險,改革者評價兩極分化是常見現象。

    王安石,欲行其意而託於古,注《周禮》,作《字說》,其文章亦傲睨漢唐,如此可謂有專門之學者矣,而卒以敗者,無通識,並不周知社會之故,而行不適之策也。

    —毛澤東《致蕭子升信》

    毛的觀點也比較客觀,肯定了文學貢獻,說了變法失敗的原因是不周知社會。

    王安石能在今日引起中外學者的興趣,端在他的經濟思想和我們的眼光接近。他的所謂“新法”,要不外將財政稅收大規模的商業化。他與司馬光爭論時,提出“不加賦而國用足”的理論,其方針乃是先用官僚資本刺激商品的生產與流通。如果經濟的額量擴大,則稅率不變,國庫的總收入仍可以增加。這也是現代國家理財者所共信的原則,只是執行於11世紀的北宋,則不合實際。

    —黃仁宇

    黃仁宇指出了王安石變法在經濟、財政上的成功,這個是有史料作證的。

    《文獻通考》記載:改革前的國家稅收,景德時為6829700石,皇佑中降到338457石,治平中回升到12298700石,而改革後的熙寧十年(1077年)劇增到52101029石,即使與治平時相比也增長了4倍。中央積蓄的錢粟,“數十百鉅萬”,作為戶部的經費,“可以支二十年之用”,這個變化實在是巨大的。

    王安石文學上的價值,古往今來那麼多同行都給了肯定,是無可爭議的。

    王安石品行高潔,清廉樸素,性格執拗,儀表邋遢,天下為公,有出色行政才能。

    後世否定王安石變法,肇始於南宋朝廷認為靖康國難是王安石變法禍結,和他執拗、增加百姓負擔、與民爭利關係倒不大。

  • 8 # 我是銘同學

    首先,評價一個人要用辯證法的思想去評價,不能籠統的一味的進行評價。

    主觀之外還有客觀,主客聯絡才能比較好的評價一個人。

    來說說王安石,到底是忠還是奸???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漢族,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臨川區)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

    歷史對王安石的評價還是好的,留在一個客觀的評價上面,主觀的評價較少。

    王安石,年少才學知識見識什麼的都很高,曾出任宰相,在北宋朝廷中擔任著重要的職務。

    文學修養飽讀詩書,被稱為“通儒”,著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先存於世。對他認識真正的轉變是在一場變法中,即“王安石變法”.

    好多人都知道或是瞭解王安石變法,在歷史中也是比較重要的一次嘗試,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

    雖然改變並不大,但是還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社會經濟政治文化都得到了發展。談談王安石變法,

    有好的地方,也有壞的地方,對不同的階級都有不同的見長。

    但是,歷史不應該因為一次改革的失敗從而判定一個人的好壞或者是忠奸。

    王安石變法的出發點是好的,充分考慮了當時北宋的社會現狀和邊疆問題,提出一系列改革的措施。

    “富國強兵”,就是王安石變法最重要的一條。對“三冗”問題也進行了詳細的解決規劃。

    可是,“王安石變法”具有超前性,也就是當時的社會並不能滿足變法的條件,具有很大的阻力,來自封建地主階級的壓迫,和社會條件的限制,最後以失敗告終。

    但是總的來說,王安石還是好的,沒有忠奸之分。

  • 9 # 壹都歷史

    何為忠?對君王百依百順?何為奸?總是忤逆君王?都不對。評價王安石亦如此,他沒有做任何對不起大宋的事。政敵司馬光都說“人言安石奸邪,則毀之太過;但不曉事,又執拗耳。”,對王安石人品持肯定態度。不應該是忠奸之分。那單作為一個臣子來說,繞不過的就是“熙寧變法”,我們就來看看。

    比如說他的青苗法。他的出發點是非常好的,地方貸款傷民(下等戶),國家出面來協調,由地方政府放貸,既增加了財政收入、又讓民眾的損失減到可承受的範圍內,並且還能保證未來一段時間內的農業生產。但出發點和終點往往不是一條直線走到底。青苗法在執行過程中,被不斷的歪曲、走樣:強制借貸、地方不作為等等等等,最後連百姓自己都反對了。

    比如他的免役法。其實宋代不乏有識之士,從許多史料我們都能得知,差役歷來便是官員論證時常常提起的“積弊”。司馬光、歐陽修都曾經大力反對差役法,可為何到了王安石變法、王安石反對差役的時候,他們就走到了他的對立面了呢?

    因為,王安石的免役法確實也有他的“流弊”。那就是“納錢”。剛開始的時候,免役法還只是要求上等三戶納錢,不久之後便明確為所有居戶,不論戶等。這樣一來,免役法也就完全淪為了增加財政收入的手段了。

    又比如,他的某些極端思想。

    很著名的一個故事。熙寧元年,神宗問政延和殿。所討論的是朝廷冗費太多,加上暴遇天災,是否應減少大臣的齎賞。司馬光對的是,該減。雖然所費不會太多,節約出來的也起不到決定性作用,但減與不減是人格上面的事。何況,要是隻要涉及減少待遇,大臣們就發出“有損政體,有損國威”的聲音,那麼將永無減少之時?就這麼直面的來看,司馬光的說的是不是很對?而且有沒有感覺,這些思想應該是王安石的臺詞?王安石可是兩袖清風的清廉宰相啊!王安石對的是,不用減,“未足富國,徒傷大體”!……這和大家心目中的“執拗宰相”王安石是不是也有很大出入呢?

    總的來說,王安石變法有他明顯的侷限性(吏治上基本未能觸及),他的變法很大程度上並沒有形成他理想中的“均貧富”,並沒有改變“貧者無立錐之地”的局面,有的反而增加了貧者的負擔,但變法確實非常有效的改變了北宋過去“百年積存,維餘空簿”的國家財政赤字問題,為之後河煌開邊打下了基礎。

    所以對於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

  • 10 # 墨海泛舟1314

    王安石,北宋的政治改革家,銳意革新,初衷確為朝廷著眼,但礙於強大的守舊派的頑固,不能變通,以致改革失敗,但作為臣子,王無愧於天地,何來奸臣一說,再說改革中王沒有私心私利,為己謀利,縱使失敗,也不能成奸臣一說,所謂奸臣,要麼損國利己,要麼賣國求榮,要麼殘害忠良,試問,王安石作到哪條?

  • 11 # 坊間五千年

    既然你知道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這“八大家”都具有非常正面的褒獎含義,那麼他應是“忠”還是“奸”呢?要知道宋朝時還有不少書畫文采俱佳的奸臣(蔡京秦檜之類),他們是不可能被人歸入“大家”之列的。

    對於王安石這樣的改革家,有的只是利益衝突、文化理念衝突產生的不同評價,即便是攻擊他的人(蘇軾、司馬光等都跟他不和)也不會從“忠奸”角度去論述其人。看看商鞅的變法就知道,當時除了秦孝公,朝中多數老臣都是巨大的反對力量,反對他的那些人也未必就是“壞人、奸臣”。王安石變法同樣是受到了神宗皇帝的支援,反對者扳不動皇帝,於是只好從太后那裡著手,這當時的曲折是非也是不好簡單地用好壞區分的。

    如果單純從文學角度去論述,“唐宋八大家”文風中都蘊含著各自的抱負和理念,對世人的正面影響還是很大的,一位“奸臣”怎可能如此名垂青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緩震特別好的籃球鞋適合體重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