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穿了好幾雙感覺一場下來還是腳痛,科比系列aj13都不太舒服
7
回覆列表
  • 1 # 六弟

    維金斯高幫戰靴Harden Vol.1 Ls PK 哈登一代籃球鞋 真標真爆 AH2118 白斑馬

    aj11

  • 2 # 潮鞋傳

    歐文三代 2017新款出貨:內建真氣墊 ¥240元 腳感舒適

    我知道的不多

  • 3 # 挖掘機中的戰鬥機

    1.李寧LiNing

    ①Bounse+ (和阿迪的Bounce不一樣!)其回彈性較強,所以經常被運用在球鞋的前掌

    例如:ET004(全掌),Sonic3(全掌)等等

    補:bounse沒有+

    緩震原理與bounse+相似,不多說。

    例如:韋德之道808(前掌),韋德之道4上城(前掌)

    ②Cushion(和耐克的Cushlon不一樣!)更多的運用在球鞋的後掌。Cushion更偏重於吸收球鞋落地時的衝擊力,而不是像Bounse一樣增加回彈。

    例如:李寧韋德之道808(後掌)李寧韋德之道4上城(後掌)

    例如:李寧韋德之道4全城(全掌),李寧惡魔2(全掌)

    ④李寧弓(環弓,弦弓,馳弓等都屬於它)它可以說是材料+結構緩震,其核心結構為弓和絃部件,一般放在鞋的後掌,適合大體重球員。

    例如:李寧環弓系列(後掌)等

    ⑤弧 弧是結構緩震,常用於鞋的後掌與中掌

    例如:李寧刺客系列 (後掌+中掌)

    2.銳步Reebok銳步籃球鞋現在極其少見,就不詳細提了,但是粗略說一下他主要科技的名字

    1.蜂巢Hexalite

    2.DMX流動氣墊

    3.DMX Foam

    4.DMX Sky

    5.ZIG

    6.DMX Mega

    3.安德瑪UnderArmour

    1.Micro G 它是一種泡材料,會提供較多的回彈性,因此其的腳感會更偏向於彈而不是軟

    例如:Clutchfit Drive以及Anatomix Spawn

    2. Clutchfit Drive以及Anatomix Spawn Spine是一個非常特別的科技,雖然其目的主要是加強球鞋的支撐性,但是與MicroG合作之下,Spine也可以加強球鞋的緩震特性。

    3.Charged Foam 在日常步行的時候,Charged會提供相比較之下更加柔軟的腳感,提供舒適性。然而當球員開始跑步,運動的時候,Charged會感到衝擊性,從而會變的偏硬,提供更加好的回彈

    例如:SCurry 1,Curry 2,Clutchfit Drive 2以及Speedform Fortis

    4.4D Foam 嚴格來說,4DFoam是鞋墊科技,隨著穿著,它會慢慢符合穿著者的腳型,提供一個更加舒適的腳感。正是因為擁有4DFoam的加入,SpeedformFortis擁有可能是訓練鞋最舒服的 腳感之一。

    3.匹克Peak

    1.三級緩震 匹克當家緩震科技。所謂三級就是兩層緩震膠加上中空的第三層,給予了形變的空間,從而起到緩震效果。理論上三級緩震應該可以吸收所有的落地能 量,並且回彈給使用者。

    例如:Team Lightning

    2.梯度雙能 是前掌放置回彈較強的材料,其餘部分使用緩震材料。適合後衛。

    例如:TP9

    4.匡威Converse

    同銳步Reebok,只提一下。

    1.REACT 油包

    2.Helium 氦氣

    3.Icon 魔球

    5.Brandblack

    先提一下:大部分知友可能不知道這個玩意兒,所以把簡介也搬上來了

    簡介:被稱為“克6”的賈馬爾 克勞福德也是擁有自己的簽名鞋款的。他簽署的公司就是非常小眾的Brandblack。說到這個牌子,它的創始人David Raysse是阿迪在天足時期的設計總監,自己跳槽出來單獨開的公司。公司剛剛起步,所以非常少的朋友們知道這個牌子,而且他們也並沒有將自己的產品大規 模的鋪貨出來。然而給克6出得兩雙(第三代馬上出了)簽名鞋JCrossover I & II卻受到了國外比較知名的Weartesters老大Nightwing2303(說真的他的評測,開箱和vlog都很不錯,有youtube的關注他吧,真的挺好的一個球鞋客)的好評以及推薦,說明其一定有可取之處。

    1.Jetlon 是Brandblack的初始緩震材料。透過發泡材料 吸收衝擊以及給予回彈,擁有“高反彈,高回覆性”。有別的朋友 說Jetlon更像改進一點的Adiprene+。

    例如:J Crossover,J Crossover II和Force Vector

    2.Multilon Multilon本質和Jetlon是幾乎一樣的,只不過在成分裡增加了一些碳罷了,腳感不清楚

    例如:BlackHawk

    3.Blackfoam 這是Brandblack最新的緩震技術,有非常高的橡膠成份,Nightwing表示早期的Blackfoam非常彈。

    例如:J Crossover III以及Ether

    6.阿迪達斯Adidas

    PS.這裡有些沒有例如,本來的樓主沒講,我也沒買過阿迪的球鞋

    1.AdiPrene 是最早一批也是擁有最原始形態和腳感的緩震膠,如果你想購買阿迪球鞋但是不知道任何阿迪的緩震技術也不確定你的打法,那麼選擇全掌adiprene永遠是最穩妥的選擇之一。

    2. AdiPrene+ 可以提供更多的回彈,因此也被用在前掌。

    例如:沃爾2

    3.Formotion Formotion科技其實本質更接近於穩定(不是很大眾就不詳細提了)

    例如:T-Mac 6

    4.Springblade 一個出現在跑鞋上的結構緩震設計。透過有韌性的tpu作出前傾的結構,在緩震的同時可以將力向前回彈。

    5.Futurecraft : 一個新興科技。目前只用在一雙鞋上(AdidasFuturecraft Prototype)

    6.Boost Boost是幾千個小tpu顆粒高溫製成的,因此給予鞋款完全不同的腳感:不僅軟,而且彈。但是Boost也有一個重大缺陷:不穩定。

    例如:羅斯5、6

    7.A3(tpu版本,另一個版本沒這個好,就不提了) A3的特點在於由於各個緩震單元(圓形tpu結構,中間有一個tpu作為支撐)可以獨自排列這樣提供腳上各個部位不同的效果:足跟的緩震功能,前掌的回彈等等。

    例如:Adidas A3 Superstar Ultra

    8.Adidas One 當年橫空出世的“智慧”緩震系統,使用電池調節後掌緩震強度,AdidasOne的原理是透過電路板使得內建馬達調節一根螺絲,螺絲會調節一根線纜,從而更改緩震板(材料未知)的韌性。

    鄧肯球鞋有一雙是這個,但是具體的忘了

    9.Bounce Bounce有兩個版本,一個是老bounce,結構緩震版,另外一個是新的bounce,新bounce並不是結構緩震,而是類似於adiprene的緩震膠材質。

    例如:Lillard2,7734

    10.Boost 是的,你沒看錯,我又要講boost了。不過這回不是“泡沫科技”,而是另外一個重名的科技,老boost應該是一個還算可靠的科技,可惜阿迪更新換代速度太快,很快老boost也被淹沒在了退役科技的海洋中,難覓其蹤了

    11.Alive 運用在阿迪D Howard鞋款上的減震系統,貌似是火花的御用緩震(後來dh4開始取消了)。外觀是由鞋底的幾個並排排列的凹陷組成的。

    7.耐克Nike

    這裡插一句:AirJordan算是耐克的!這裡我講的詳細點,因為是大部分知友所穿的籃球鞋

    1.Sole Unit Nike最基礎的氣墊科技,也是所有nike氣墊科技的鼻祖。Sole 由一個充滿氣體的塑膠包組成,塑膠包之間有空隙,這樣可以讓中底填充物組成柱子從而起到支撐作用。

    例如:AJ11

    2.Air Max Nike的野心不僅僅在全掌sole的研發上,他們試圖做出容量最大,最“霸氣”的氣墊形態。這次氣墊革命的結果就是不同形態的AirMax氣墊。與 soleunit 原理相同,AirMax可以被看作是容量增大幾倍的AirSole。隨著厚度的提升,AirMax內的支撐柱也跟著變得更加龐大。很多人並不能感覺到 AirMax的腳感,但是事實上,全掌AirMax提供的可能是最強大的緩震效應。

    3.Air Max 180 自從Air Max 1和Air Max 90兩種鞋款後,Nike試圖將Air Max變得更加視覺化。透過移除中底特定部分的泡棉填充,Air Max 180成功實現了氣墊到外底無縫連線(中間沒有泡棉填充),這樣去除了泡棉,Air Max的腳感應該是更上一層樓。這對於Nike和運動鞋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突破,因為這代表著緩震科技視覺化創新的又一次成功。

    4.Dual Pressure Blow-Molded Air 雙氣壓吹塑氣墊,這個名字說出了這種氣墊形態的兩個重要特點。第一個特點是它是使用了“吹塑”工藝製造出來的。所謂吹塑就是將融化的塑膠型胚注入對開模具 之中,合上模具後立即注入壓縮空氣,將塑膠型胚吹脹並且讓其緊貼於模具內壁上,冷卻之後氣墊就製作完成了。(來源來自於百度百科:吹塑)這種不同於普通注 塑或加壓模塑的工藝使得Nike有機會創造更多不同的,超前的氣墊形態。其中一個就是雙氣壓氣墊。一般來說雙氣壓氣墊由兩部分組成。外圍的馬蹄形氣墊,氣 壓是25ppi,這樣提供更佳堅硬的腳感,提高球鞋整體的穩定性。在馬蹄中間有一塊方形的氣墊,氣壓是5ppi,腳感比較柔軟,而且正好安置在足跟下方, 可以提供舒適的穿著感。著名的Air Max 95便是使用了雙氣壓氣墊。同樣,吹塑工藝也使得Nike可以成功的讓前掌氣墊變得視覺化,這點同樣在Air Max 95上有體現。

    5.Blow-Molded Air 有一些球鞋使用的是低氣壓吹塑氣墊,也就是說整個氣墊都是一個氣壓,不分氣室,而且都是低氣壓。幾雙比較著名的使用了低氣壓氣墊的球鞋是元年的 AJ16(前掌zoom,後掌低氣壓)和元年的AJ17(前掌zoom,後掌低氣壓)。低氣壓氣墊腳感比較好,但是穩定性相對差一些,這就是為什麼你在 AJ16上能看到中底有一根一根的柱子做支撐。

    6.全掌氣墊 巨無霸形態的緩震科技總是在視覺上充滿了震撼,而nike就是將其發揚光大的鼻祖之一。Air Max作為第一批全掌可視形態的氣墊,代表了力量。但是在其發展的路途中,並不是只有一種全掌air max。主要的兩大類全掌air max (zoom max算作zoom,在此暫不討論)分別是air max 360和total air。

    例如:LBJ10

    7.Total Air 第一代的全掌Air Max,採用了雙氣壓氣墊的形態,後掌有一塊封閉的獨立氣墊單元。Total Air最早運用於AirMax 97上,隨後也運用到了皮蓬1,鋼鐵等著名的大墊球鞋上。由於早期的全掌airmax技術已然不是非常成熟,因此total air依然偏薄。但是total air後跟獨立的氣室依然是非常獨特的設計,也給很多內線球員帶來了有保證的緩震。

    8.Air Max 180: Nike有一個習慣就是各種科技都喜歡搞前掌,後掌,分掌和全掌這幾種變化好提(duo)供(keng)多(dian)種(ni)選(de)擇 (qian)。Air Max也不例外。但是由於air max的特性,只放在前掌幾乎是浪費而且會起到反作用,於是Nike推出了Air Max 180,用在後半邊腳掌的Air Max氣墊。大體特性跟Air Max 360幾乎一樣,只不過體積縮小了罷了。Lebron正代和支線是最喜歡使用Air Max 180的球鞋們了

    例如:LBJ9

    9.Air Max 360 在total air後,Nike並不滿足。即使他們已經達成了全掌可視氣墊的目標,Nike依然想要將氣墊緩震最大化。於是,經過不斷的改良,自球鞋歷史上最具視覺衝 擊也是最脆弱的緩震系統誕生了:Air Max 360。然而,雖然totalair的所有優點它全繼承了:強大的緩震和震撼的視覺威懾力(而且如果調教得當的話,AirMax是最有用的氣墊之一)。但 是,隨著容量的增加,Air Max 360同樣將totalair的缺點放大了:容易破裂,穩定性欠佳,重量較大以及腳感平平(比不上zoom爆炸般的腳感)。同樣的,雖然看起來很霸氣,但 是隨著Nike的輕量化革命和內線不賣鞋定律,Air Max 360隨著內線球鞋慢慢的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中。現在搭載Air Max 360的球鞋市場已然絕技。

    10.Tuned Air Nike腦洞大開卻完全失敗的黑科技,就不提了

    11.Zoom 作為一個輕薄的,充氣的,有纖維在氣墊內維持形狀的緩震科技,Zoom可能是最知名,最為廣泛使用,最受大眾歡迎的緩震科技了。自從在90年代 第一次亮相後,Zoom經歷了它的第一個輝煌期,經歷了Shox時代,經歷了Lunarlite/Lunarlon的崛起,然後又迎來了它的第二個巔峰時 代:現在。Zoom擁有無數種形態,被應用在無數鞋款上搭配了幾乎所有Nike其他的科技。作為Nike崛起以及持續輝煌的最大功臣(也許沒有之 一),Zoom擁有的形態幾乎數不清楚。接下來我要開始儘量找出所有的zoom形態。

    ①麻將/長方形Zoom單元 現在最常見的Zoom單元之一,由於其形狀,可以橫置於全掌,亦可以豎置於後掌。這種zoom單元比較輕薄,厚度不超過 8mm,經常使用在中低端團隊鞋款內(Kyrie1前掌亦使用的是麻將單元,Kyrie 2後掌不明)

    例如:Hyperrev 2015,Zoom Soldier 8(後掌)Zoom Run the One(前掌)

    ②扇形Zoom單元 另一種非常常見的前掌專用的Zoom單元,相比麻將Zoom來說,接觸面積增加了,然而厚度並沒有什麼改變。扇形Zoom單元是根據腳 掌前部接觸點設計的,因此只會放置於前掌。由於大小的增加,普遍認為是用扇形Zoom的球鞋會比使用了麻將Zoom的球鞋更有“良心”。

    例如:Zoom Soldier 7,Hyperrev 2016(依據前掌鞋底紋路設計得知),Hyperdunk 2015等

    ③鵝蛋形Zoom 相比麻將Zoom或者扇形Zoom單元來說,鵝蛋形Zoom面積小了很多(然而並不是最小的Zoom單元)。然而很多在前掌使用鵝蛋形 Zoom的球鞋卻都是多年一遇的實戰利器。這主要是因為鵝蛋形Zoom在前掌的擺放位置一般是在大拇指向下的主要受力點上。好鋼用在好刀刃上,符合足部受 力學擺放特點的鵝蛋形Zoom能夠提供足夠的前掌緩震以及啟動回彈,因此以小體積帶來大作用。

    例如:Zoom Huarache 2K4,Zoom Huarache 2K5,Zoom Kobe 5以及Zoom Kobe 6。

    ④雙氣室Zoom 提到Jordan Brand目前擁有的緩震科技,大家一下子想到的99%都會是搭配Pebex板的雙氣室Zoom:Flightplate科技。從XX8開 始,Flightplate/Flightspeed給我們帶來了無盡的爆發力和緩震感,而雙氣室Zoom必然是這個科技的核心構成。然而雙氣室Zoom 單元早在Flightplate之前就出現了,它代表的是前掌最強的Zoom緩震效果之一。巨大的體積,驚人的厚度讓雙氣室Zoom成為了腳感最舒適的前 掌Zoom單元之一。

    例如:Zoom Lebron 2以及Melo M8

  • 4 # 酒玖瑜伽

    膝蓋疼,還是買一副保爾防的護膝吧。。。真的很好用,用後就不疼了,真的神器,要是球鞋緩震出色,就boost吧,rose5或者rose6都行~最後附上全家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達人情,通事理”,怎麼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