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大格小絮新世界

    延遲滿足是發展心理學的概念,是由羅滕伯格提出來的,這是研究兒童自我控制的行為。所謂延遲滿足,指的是學會即時滿足,學會等待,對於人自我控制能力的發展,協調人際關係等都有巨大的幫助。

    影響延遲滿足的因素有三點:一是認知策略,二是榜樣作用,三是家庭教育的影響。如果一個家庭教育有序,父母也能做到這方面的榜樣,並且能夠讓孩子多參與其他感興趣的事情,把獎勵等事項轉移開,那麼就能讓等待變得輕鬆容易。

    因此要學習延遲滿足的能力,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學會的,而是長期的行為養成中得到的表現,隨著年齡的增長,會顯著提高其水平。

    那麼在什麼情況下培養比較好呢?在日常生活中就要不斷的累積,孩子想要一個東西,不要直接購買給她,要有購買時間計劃或者說要做到什麼結果才可以。

  • 2 # 嘻嘻的皇額娘

    延遲滿足能力,強調的是孩子學會等待和忍耐的能力。培養延遲滿足的能力,也可以說就是在培養孩子對慾望能夠剋制、能夠學會等待的一種能力。如何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呢?

    1)教孩子學會“等待”

    對於孩子的一些要求,父母可以遲一會兒滿足他,不要害怕孩子反應激烈。這實際上是孩子和父母進行心理較量的必經階段。

    2)教孩子學會“善解人意”

    要讓孩子慢慢懂得,還有比自己的要求更重要、更緊急的事情,從而學會善解人意,學會控制自己的衝動。

    3)把對孩子的獎勵積累起來孩子需要鼓勵,

    需要獎勵,這會增強他做事的興趣和信心。但獎勵也是有技巧的。這樣習慣了在期待中獲得滿足的孩子,才能學會主動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將來也才能抵擋得住眼前小利的誘惑,實現更長遠而更有價值的目標。

    4)從易到難培養延遲滿足能力要考慮孩子的年齡和承受能力。

    對小的寶Bora說,讓他學會等待和忍耐,不妨從5分鐘開始。時間上要從短到長,難度上從易到難,一點點增加。

    5)父母要做孩子的榜樣孩子善於透過觀察和模仿來學習,

    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到孩子。所以,父母要以身作則,做出表率。如果父母嚴於律己、善於剋制,他對孩子的要求會更具有權威性和說服力。

  • 3 # 貝貝成長教育

    越早培養越好。如果不想孩子以後一哭二鬧三上吊。延遲滿足培養好處多

    舉2個我家寶寶例子。

    我家孩子3歲左右回奶奶老家,姑姑們領著去超市給買吃的東西,我看都是一些沒營養的小食品,就跟他說,我們這次買的太多了,下次再買,雖然他也很想吃,但還是同意了,並沒有什麼大反應,姑姑就很吃驚,這要是他家孩子早撒潑打滾了。

    我家孩子是姥姥帶的,很小的時候對這方面我們的態度是一致的,不能想要什麼就能馬上得到什麼。現在大了,比如,前幾天看泰坦尼克號想要一個大輪船模型,而且當時馬上拿過我手機讓我馬上買,我拿過手機假裝看看,然後說,這個模型有一些貴,媽媽上個月因為疫情沒有上班,所以沒有工資,等這個月上班發工資後再買,他也很平靜的接受了,並且一直在等待,過幾天就會問我一次。

    及時滿足問題多

    現在的孩子家庭條件優越,父母長輩都將她們視為掌上明珠。只要有條件,父母就會滿足她提出的所有要求。會使孩子越來越蠻不講理,稍不如意就會大發脾氣,埋怨父母沒有事事滿足自己,而且也從來不去體驗父母的心情。

    延遲滿足三招

    事前約定、事後兌現、總結表揚

    起初最重要的就是說到做到。

    父母一定要言出必行,說到哪做到哪,讓孩子能夠等到,讓他知道他的等待沒有白費,父母出爾反爾,孩子心裡就會產生疑惑,父母說到做到,孩子就能夠等一等。

  • 4 # Timo的胖麻麻

    當孩子要的這個東西是他想要的而不是需要的,家長可以適當地延遲滿足。

    有些孩子只要一出門,就想要買買買,孩子小的時候,父母覺得就一點小東西,沒有關係,就滿足他,從小慾望的肉體就一直被滋養。長大了,當他想要的東西價Grand SantaFe來越高,父母滿足不了的時候,矛盾就開始產生了。而這個時候,父母很容易給孩子貼上“不懂事”、“任性”等等不好的標籤。其實這些都是父母從小“慣”出來的,不要把責任推到孩子身上。

    對於這種從小就被“慣壞”的孩子,可以採用積分的方式來延遲滿足。今天想要一個10元的玩具,那麼需要兩天的時間,設定一些比較容易達到的要求讓他來完成,一方面孩子有完成任務的成就感,另一方面家長也可以引導孩子想一想,這個東西是不是他真正需要的,有很多的東西想要不一定要買,如果孩子放棄了這個慾望,可以給他加分,並且把分數累積到下一次,或者用其他的獎勵來鼓勵他。

    特別要強調的是,這個獎勵不一定是物質上的,如果你平常特別少陪伴孩子,那麼跟他約定一個只屬於你們兩個人的約會,對於孩子來說也是非常棒的禮物。如果時間對於大人來說是那麼寶貴,那麼你把它給你的孩子,他同樣也會珍惜。

    我想,延遲滿足最主要的目的,是希望孩子不要那麼“物質”。那麼作為他的監護人,你就需要用愛和關係來取代他對物質那種不健康的滿足感。

  • 5 # 樂爺的媽媽

    寶寶:“吃橘子、吃橘子、吃橘子、吃橘子、吃橘子、吃橘子……”

    媽媽:“好的,我們吃橘子啦!來媽媽幫你剝剝好嗎?”

    寶寶:“好~媽媽剝剝~”

    媽媽:“媽媽給你剝一朵花花好不好?”

    寶寶:“好~媽媽剝花花~”

    媽媽:“一瓣花花、兩瓣花花、三瓣花花……哎呀一朵花花剝好了!”

    寶寶:“花花剝好~”

    媽媽:“我們可以吃橘子啦!來,媽媽給你掰一瓣”

    寶寶:“昂唔!”

    媽媽:“橘子甜不甜?”

    寶寶:“橘子甜!”

    媽媽:“橘子甜啊,來,我們再吃一瓣!”

    寶寶:“昂唔!”

    媽媽:“嚼一嚼,嚥下去,才能再吃哦!橘子要一瓣一瓣慢慢吃!對不對?”

    寶寶:“昂唔!”

    媽媽:“慢慢嚼一嚼,對啦,來再吃一瓣”

    我家妞隨我,是個風風火火的急性子,第一次吃橘子恨不得一口吞(冰糖橘),我這樣喂她吃了兩次,後來就會自己剝皮、自己一瓣一瓣掰著吃(1歲9個月)。

    別的事情也是這樣,比如冬天想出去玩,從提到“出去玩”這個話題開始,她就瘋了,一陣風一樣,拿住自己的水壺騎上要要車就要衝出門,否則就哭鬧。要知道冬天從暖氣房裡出去,程式是非常複雜的,通常要等十幾二十分鐘才能收拾好。

    我的做法就是一個個提出問題:

    “咱們把熊熊小棉襖穿上,出去玩好不好?”

    “好~穿棉考~”

    “媽媽的鞋呢?媽媽換換鞋,好不好?”

    “好~(我)穿青蛙鞋、穿青蛙鞋”

    “你還得穿尿不溼呢”

    “穿尿溼、穿青蛙鞋”

    “你給小猴子說再見吧(各種玩具)”

    “猴幾再見、大象再見”(一系列再見)

    現在的寶寶想吃去玩,先是幫大人拿鞋、再給自己找外套、再給一系列玩具說再見,如果大人還沒收拾好,也會開心地等待。

    從來沒想過,教育小孩子是這麼有成就感的事情——只要有耐心,效果真的是立竿見影。

    我的做法,其實是出於本能:

    不想孩子難受,所以不會直接拒絕。不讓她感受到等待,說以不停說起相關的事情。不讓她覺得自己是被動的,所以不停提出問題等待她“決策”。不想失去她的愛,所以主動提出一些她的“心頭好”。真的要拒絕的話,一般也不是直接拒絕,而是提出另一件替代的事情,幫她轉移注意力。有時候特意要培養她接受“拒絕”的能力,也要說出她能理解的原因,比如:“晚上不可以出去玩,因為電梯睡覺覺了,滑梯也睡覺覺了”“我們不可以看豬豬了,媽媽給你唱歌好不好?”答案一般都是肯定的。

    現在的孩子在開心的時候還是風風火火的,但是她已經不是那種不怎樣就怎樣的狀態了,會等待,也可以接受協商。有時候(主要是困的時候)十分不願意配合,也就順著她,再慢慢引導回來。

  • 6 # 37度暖爸

    20st60年代著名的棉花糖實驗,讓延遲滿足進入到人們的視野。

    根據米歇爾教授的研究結果,5歲後的孩子才會發展出延遲滿足能力。訓練延遲滿足能力,是一項長期的工作,絕非短期內一蹴而就。在訓練時,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訓練的前提是,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情感連結足夠強。如果感情淡漠,控制對於孩子來說是不可接受的,也是難以完成的訓練任務。情感連結是否足夠強,需要從孩子的角度來看,從孩子日常和父母的互動中來發現和判斷。

    2、信任感強,是孩子相信父母的承諾的前提。

    3、獎勵是否具有足夠的稀缺性,是孩子能否實現延遲滿足訓練的必要條件。例如:實驗中的棉花糖,對於每一個孩子的誘惑度是不同的,相對來說,日常生活中,經常能得到延遲滿足的孩子,更能經得起誘惑。而那些日常生活中,很少吃到棉花糖的孩子,急於獲得,而導致忍耐時間變短或即刻滿足自己。

    4、實驗中的延遲滿足後期的跟蹤調查結果,我認為不具備普世性。因為調查人群屬性太過於單一。但不能因此否定延遲滿足的重要性,起碼它證明了這項能力的存在。

    5、延遲滿足能力是行為的訓練,也是對心理資本的增強,家長在為自己的孩子進行訓練時,要做好長期的準備。不要因為一時的失敗,否定孩子,否定方向。

  • 7 # 努力爬呀爬的蝸牛

    關於延遲滿足感,我是讀了那本書《孩子,假如你吃了棉花糖》以後瞭解到的,用棉花糖實驗證明了那些能夠忍耐住暫時的誘惑的人最終獲得更大的滿足和補償,也就是說那些善於忍耐的孩子更能獲得成功。

    就拿最近疫情,在家上網課來說,孩子們每天手拿手機或者電腦,那些自控力的好的畢竟是少數,更多是自控力弱的孩子,就會不自覺的去點點這裡,玩玩遊戲,聽課效果可想而知。我家孩子也不例外,本來擔心手機平板上課,螢幕太小,眼睛累,就用電腦給她用,後來發現她玩遊戲後,果斷跟孩子談了一下,換成了學習平板,一方面可以控制學習時間,另一方面遠離其他娛樂專案的干擾,同時,也跟孩子約定,只有上課認真聽講,作業完成效率高,就一定會給她玩遊戲的時間,這樣一來,孩子也真的慢慢遵守約定,成功讓她成為忍耐住暫時的誘惑。所以說,要吃滿足感,在很多情況下都可以培養,當孩子太容易得到一個想要的東西時就可以試一試,畢竟太容易得到以後孩子沒有經歷過努力爭取的過程,就不明白來之不易的選擇。比如我兒子現在三歲多點,每天都要看一集動畫片,但我跟他約定,一日之計在於晨,早晨的時光不能看,要看看書,運動運動,做做遊戲,打發積木都可以,下午可以看一集,而且每次只能一集,他一直都遵守的挺好的,在很多事情上,我們有意識的去跟孩子溝通,討好一個條件,但也不是很難的那種,孩子都可以忍耐暫時的誘惑的。

  • 8 # 兔丫丫說早教

    《養育的選擇》:培養自控力比延遲滿足更有意義。

    01 延遲滿足的理解誤區

    有些人可能對延遲滿足的理解存在誤區。延遲滿足不是在本來可以滿足孩子的情況下,故意延遲,刁難孩子。而是培養孩子在合適的時間和地點做想做的事,這是自控力的一部分。

    02 延遲滿足的缺點

    (1)信任危機。

    本來可以滿足孩子的合理要求,但我們非要延遲,將影響孩子對我們的信任。

    (2)模仿家長提條件

    每次孩子提需求,家長總是拖延,談條件,那孩子也可能依葫蘆畫瓢。本來他應該要做的事情,結果也有模有樣地提條件。

    (3)傷感情

    對於孩子的精神需求,家長不及時滿足,會傷害親子感情,降低孩子的安全感。

    03 培養自控力

    與延遲滿足相反的一個詞叫做即刻滿足。這樣的人,往往比較衝動,對慾望的控制力較弱。而擁有較好自控力的孩子,不論在學習還是生活上,都會省去家長很多心思。

    (1)解釋原因

    孩子在一歲半的時候,就可以開始理解自控力了。當父母說“等一下”的時候,雖然他們很急,但是也能理解,父母會等一會兒滿足他們。

    而當孩子3歲的時候,他們對這種延遲的滿足感會有更深刻的理解。只要家長解釋原因,他們願意等待。

    比如,寶爸在網上給孩子買了一個玩具飛機,但是剛下單,孩子就追問:快遞到了嗎?飛機什麼時候到?而且一天可能重複好多遍。這個時候,我就會開啟快遞物流資訊,告訴她快遞車走到哪裡了,還要多久才能開過來。孩子確實可以平復下來。

    (2)定量

    除了解釋原因,我們還需要定量,不管是吃喝玩樂,都適用。我們要告訴孩子,每天一點快樂要大過一次性快樂。

    有一次給女兒買了一塊好吃的蛋糕,我以為她會一次性吃完,結果吃到1/3的時候,女兒對我說:“不吃了。”我很奇怪:“不好吃嗎?”孩子說:“剩下的明天吃。”當時,我突然覺得要重新認識一下這個3歲的孩子。原諒我剛剛把你想得太隨性了。

    總結

    家長要正確理解延遲滿足,並非孩子所有的需求都要拖延,精神需求更不可以。培養自控力才是王道,要讓孩子知道,合適的時間做合適的事情,一次性快樂抵不過持續的快樂。

  • 9 # 月子寶盒

    我們要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是要讓孩子體會和明白,當他堅持下來時,後面會有一個讓他心動的好處。要讓孩子明白他會得到什麼,他才會去權衡和判斷,才會決定要堅持,這點是最重要的。

  • 10 # 情緒力研習社

    我們種草一個杯子,很喜歡很喜歡,但是價格有點小貴,這個時候怎麼辦呢?

    給你三個選擇:

    A. 咬牙買下,大不了下個月吃土

    B. 殘忍放棄,已經有一櫃子杯子

    C. 觀望一下,等錢充裕或等它打折,再買

    選擇A,就是即時滿足,喜歡最大,現在就要;

    選擇B,足夠理性果斷,但很遺憾,為數不多;

    選擇C,就是延時滿足,為了滿足,哪怕等等。

    什麼情況下,我們該培養延遲滿足?

    我們不妨透過延遲滿足這個行為,來看看背後的動機。現今社會,我們已經具備了即時滿足的能力,那麼培養延遲滿足,是為了培養哪些方面的能力。

    比如,大家一定聽過的幼兒園“棉花糖”實驗,如果在一定時間內忍住不吃,就會獲得更多的獎勵。

    在幼兒時期,種下一顆自制力的種子,這種自我控制能力的培養,促使在學習、工作中更專注,在未來成長路上,乃至一生,都會受益。

    再比如,我們開篇提到的例子,有些消費滿足的也許不是剛性的需求,而是心理上的滿足感,甚至有些時候,花錢是為了緩解我們的焦慮,越來越多的衝動消費足以證明這一點。

    這種情況,培養延遲滿足,是為了避免不必要的衝動消費,也許它只帶來一時的滿足,也許過後就後悔了,也許等一等那個“杯子”就沒那麼想要了。

    延遲滿足這個行為本身並沒有實際意義,我們要關注的是它背後的動機,培養小孩的自制力,避免衝動消費……,如果這些是我們想要的,這種情況下的“延遲滿足”就是值得培養的。

    馬上又到雙11了,關於衝動消費,這裡有個小方法可以參考:

    1、審視需求

    這個東西我喜歡嗎?我需要嗎?它適合我嗎?

    在按下付款前,不妨先問自己這樣三個問題,如果三個答案都是肯定的,再下單。

    2、規劃預算

    把預算分為“正常消費”和“衝動消費”兩個部分,單獨增設一筆“衝動消費”的預算是為了滿足自己衝動消費的需要。

    一旦遇到衝動,可以啟用,但不能花超預算,這樣,至少在一定範圍內是可控的。

    3、製造障礙

    現在的付款渠道越來越便利,從密碼支付,到指紋、刷臉支付,甚至有免密支付。

    支付條件的便利意味著完成支付這個動作的時間在縮短,而這中間被搶走的是我們思考的時間。

    主動製造一個“冷卻時間”,在衝動前,給自己一點考慮的機會。

    比如,把支付的時間延長,用密碼支付,且把密碼設定的複雜冗長一點。

    希望可以幫到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除了買門面還有買什麼產品比較保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