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雜家說古今
-
2 # 精彩小頻道
主要原因有四點
原因一:統治階級固步自封,阻止和破壞一切具有積極進步意義的改革措施。戰國初期,楚悼王曾任用衛華人吳起為丞相,制定了一整套抑制奴隸主貴族勢力、富國強兵的變法措施。一度使楚“南平百越,北並陳蔡,卻三晉,西伐秦;諸侯患楚之強。”但是,由於楚國舊貴族勢力的處處對抗,使吳起的政治主張難以徹底貫徹實行。支援變法的楚悼王在世時,楚的貴族舊勢力就企圖殺害吳起,等楚悼王一死,甚至屍骨未寒,吳起便立即被殺,他制定的新法也隨之廢除
原因二:豪族勢力僵化楚國的令尹和頂級的幾個高管職位都被來源於王室的幾個大家族所壟斷。本意,是用血緣關係來強化統治,不給外姓人把持朝政,李代桃僵的機會,江山不易改姓。但是,長此以往,幾大豪族的勢力得到強化,並且固化,而國君的權利被削弱,國家政策的執行力大打折扣,幾乎也形成了某些行業或者某些地域由幾大家族壟斷的現狀,並凌駕於法律之上,有司不敢問。如同漢初之封王,藩王勢力太大,而中央卻無法有力的控制,一個道理。
原因三:任人唯親,只重視血統,不看重能力,寒門沒有上升通道因為,一旦遇到黨爭,血緣更近的人,在危急關頭更讓人有安全感。在此時,選擇替家族效忠會比自己眼前的利益更值得投資和犧牲,所以,不會為了眼前一己的利益而出賣家族,較為值得信賴。此帶來的弊端是,如同兩晉的門閥制度,寒門無士,寒門子弟極難出頭,即便做官,哪怕再大的功勞也很難提升俸祿和爵位,所以,寒門有才之士出頭難。即便出仕做官做事功勞再大也達不到理想中的封賞,久而久之便沒有上進的慾望和動力。做事不夠全心投入,效率自然大打折扣。所以,楚國流失的人才眾多,其中很多都是不世之才,讓人惋惜。而楚國的官吏為官處事暮氣沉沉,遠不如秦國有活力和動力。反之,秦國,無論貴族貧民,一切以軍功為定,沒有軍功只能擁有最低的社會地位,享受最低的生活標準,要想出人頭地必須奮力搏殺,所以,舉國上下充滿了奮進的慾望和鬥志。
原因四:軍事力量分散,不統一楚國的軍團相當於聯合國軍,分屬各個不同的政治派系,所以,要行成一股合力去打敗對手對很難。很多戰役都出現過某些軍團儲存實力避戰的例項,同時,出征的軍隊最高統帥也多出自這幾個豪族,你不可能指望他們輩輩出英雄,總有那麼幾個糊塗平庸的。而秦軍的將帥都是真刀真槍拼殺出來的,此又不可同日而語。所以,楚雖大,終敗。
-
3 # 楊朱學派
楚國進入戰國時期後,並未迅速衰落。而是更加強大。
春秋時期楚國與晉國的爭霸中,處於弱勢。只獲得了一次爭霸戰的勝利。霸主只維持了短短的三年。而晉國稱霸長達140年。
韓趙魏三家分晉後,進入戰國時代。
戰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是魏國。梁惠王後期,魏國是衰落。齊國自認為可以代替魏國成為霸主,齊國國君首先稱王。
楚國對此很惱火。我楚國稱王已有數百年。魏國作為晉國的繼承者,無比強大,稱王也理所當然。你齊國憑什麼稱王。楚國強烈要求齊國國君不能稱王,被齊國拒絕。楚國大舉伐齊。
齊楚兩個關於齊國國君稱謂的戰爭,其實是一場貨真價實的爭霸戰。楚國取得大勝。
楚國儼然成為繼續魏國之後,第二個霸主。
齊國雖然戰敗,依然稱王。齊國國力依然強勁。天下局勢呈現出齊楚爭霸。
之後,楚國更是吞併戰國初期四大強國之一封越國,國力達到巔峰。
-
4 # 熱愛輕運動的生活達人
首先,歷代君主均無一統天下的大志,這就決定了他充其量也就是小打小鬧,最多佔領些土地,偏安一隅的心態盡顯,其次,楚國所處土地富庶,靡靡之音盛行,安逸的日子過得久了,國家開始腐敗,軍隊戰鬥力下降,對比秦國趙國等長年與匈奴作戰的國家軍隊實力要差很多,第三,楚國封了很多了諸侯國,其中很多實力強橫,如夜郎,且蘭,滇國等,不服從中央政府管轄的情況經常發生,對中央政權形成了極大的掣肘,也為楚國最後滅亡埋下了伏筆
-
5 # 水清山藍
楚國在戰國前期實力還是很強的,因為此時楚國最大的死對頭—晉國已經一分為三,雖然這時還是不敵戰國初霸魏國,但依然牢牢坐在前三的寶座上,疆域和人口也均為第一。其衰落的根本原因就是因為秦國的崛起,外加攤上了楚懷王這個的國君。
其實上天還是有眼的,雖然給了楚國一個治國不當的國君,但把吳起、屈原也送給了楚國。吳起在悼王死後還沒有發揮作用就被大臣們射死了,屈原則就更悲慘了。
公元前312年,秦滅掉巴蜀後,便想攻打齊國,而此時齊楚兩國已是盟友,秦國擔心楚國對齊國進行援助,便想讓張儀離間齊楚聯盟,張儀隨即抵達楚國,說只要楚國退出聯盟,便將秦國的“六百里”土地贈予楚國,此時張儀已將懷王近臣全部買通,經過大臣們一番了“勸說”後。懷王“信以為真”,不但退出了聯盟,而且還將齊王侮辱了一番,屈原也慘遭流放。
結果,秦國只答應贈予六里地,懷王惱羞成怒,便派兵攻打秦國,結果先是丹陽,藍田兩地均慘敗於秦國,兩年後,秦國還攻取了楚國的召陵,連敗三戰,導致了楚國國力一落千丈。
公元前301年,韓、魏、齊、宋四國攻楚,楚國大敗。公元前278年,秦軍攻佔楚國首都郢都,屈原投湖自殺,楚頃襄王遷都壽春。從此,楚國的霸主地位一去不復返,再無抵抗秦國之力,直到滅亡。
-
6 # 燕趙節度使
這麼說不確切。進入戰國後,楚國是逐漸走向衰落的,期間也曾變法富強,而不是突然迅速衰落。
主要原因有4個:
1.變法失敗,國勢日衰。2.秦國崛起,勢不可擋。3.昏君疊出,朝政腐敗。4.奸臣弄權,國已不國。春秋時期,楚國最強盛的時期是楚莊王稱霸。
史載,楚國用武力先後吞併了四十五個較弱小的諸侯方國,地域擴大了許多。
邲之戰後,楚莊王稱霸一時,晉、楚雙方形成南北對峙、各霸一方。夾在晉楚兩個大國之間的眾多小國,必須既朝晉又朝楚,尊兩國為共同霸主。史稱‘向戌弭兵’,當時是公元前546年。
然而40年後,即前506年, 吳王闔閭派孫武、伍子胥率軍攻打楚國,於柏舉之戰中擊敗楚國,攻佔其首都郢,楚國幾乎覆亡。後在秦國的幫助楚國下,楚國得以復國。
楚惠王即位後執行安邦定國、伺機發展的方針。楚惠王四十二年(前447年),楚兼併蔡國。兩年後,兼併杞國,楚國向東拓展疆土至泗水,佔有江淮以北之地。
楚簡王元年(前431年),楚兼併莒國。
可以說,在春秋末期,楚國已經恢復了昔日的強盛。
但進入戰國時代,楚國的情況愈發不妙。
因為進入戰國後,各國為了救亡圖存,進而爭霸天下,紛紛變法圖強。
秦國有商鞅變法,魏國有李悝變法,趙國有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齊國用鄒忌變法,南韓用申不害變法,燕國也有燕昭王變法,經過全面或者部分的變法,六國相繼強大,唯有楚國故步自封,日益落後。
前400年,韓、趙、魏三國屢次聯軍攻楚,使得楚國感到變法圖強的迫切性。
但楚國兩次變法並不成功。
楚悼王為求富國強兵,任用吳起開始變法興革,使楚國國力迅速強大起來。楚國“南平百越;北並陳蔡,卻三晉;西伐秦。諸侯患楚之彊。”
但楚悼王不幸早逝,吳起失去了堅強的靠山,被因變法而失去利益的舊貴族反動倒算,殺死吳起。但吳起變法的成果還是有所保留,比如楚國封君的繼承不超過三代沒有自己獨立的武裝,一切財政大權聽命於中央等等。
這次變法仍然使得楚國國力大增,楚威王時向東兼併了宿敵越國,向西逼近到巴蜀一帶,並北上在徐州大敗齊國。
楚懷王即位後,重用屈原等大臣,針對主要弊政進行一系列的革新,此舉侵害了楚國貴族的利益,引來了他們一致反對,結果屈原被流放,變法失敗。
這次變法失敗,敲響了楚國滅亡的喪鐘。
秦國自從商鞅變法後,國勢一飛沖天,在七雄中一騎絕塵,勢不可擋。秦國南下佔領巴蜀後,已經與楚國大面積接壤,而位於長江中游的楚國都城郢,已經是秦軍的目標。
秦國大肆招攬六國中不得志的人才,為己所用,攻伐六國。比如用張儀的連橫之策,挑撥齊楚聯盟破裂。楚懷王發覺上當後大怒,發兵攻打秦國,但在丹陽、藍田之戰,楚軍大敗,這是楚國和秦國勢力反轉的一個拐點。
前299年,腦子進了漿糊的楚懷王居然被秦昭襄王騙去秦國,最後客死咸陽。
楚軍為了給楚懷王報仇,發兵攻打秦國,結果被秦將白起擊敗。楚國國勢迅速衰弱。
周赧王二十三年(前292年),楚國到秦國迎接新婦,秦楚講和。
周赧王三十年(前285年),楚頃襄王與秦昭王在宛(今河南省南陽市宛城區一帶)友好相會,議和結親。
周赧王三十二年(前283年),楚頃襄王與秦昭王在楚國的別都鄢(今湖北省宜城市東南)友好相會,同年秋季,又和秦昭王在秦國的穰(今河南省鄧州市)相會。
不過,這都是楚國的權宜之計罷了。
前281年楚頃襄王意圖聯合齊國和南韓聯合討伐秦國為楚懷王復仇。
前280年,已經覺察到楚國計劃的秦國決定先發制人,派大將司馬錯率領軍隊攻取了楚國的黔中郡。楚頃襄王被迫割讓上庸(今湖北省竹山縣東南)和漢江以北的土地給秦國。
前279年秦將白起率軍大舉攻楚,佔領鄧,並水淹鄢城,攻陷楚國國都郢,向東進兵至竟陵(今湖北省潛江市東北)。楚頃襄王為了躲避秦軍兵鋒,一路向東北方潰逃至陳(今河南省淮陽縣),並遷都於此。
前263年,楚考烈王繼位,任用春申君為令尹。認識到危局的五國(齊國一直打醬油)聯合抗秦,春申君派兵助趙國解邯鄲之圍,大敗秦軍,五國合縱,兵臨函谷關,秦軍閉關不敢戰。
春申君又領兵滅魯國,楚國一度有了復興的跡象。
但前241年,春申君組織五國最後一次合縱,但在函谷關外被秦軍所敗。
楚考烈王怕秦國報復,再次遷都至更東面的壽春
前238年,擔驚受怕了一輩子的楚考烈王死後,春申君門客李園發動政變殺害春申君,朝政更加混亂,楚國國力更加一蹶不振。
志在統一天下的秦王嬴政親政,派秦將李信為將,領二十萬兵馬,但幾乎全軍覆沒,但楚國也損失慘重。
前229年(秦王政十八年),秦國再次攻打楚國,楚軍大敗,秦軍完全佔領了郢都一帶,佔據了長江中游。
前223年,秦王嬴政派秦國老將王翦所統率的秦師六十萬大敗項燕率領的楚軍,俘虜了楚國國君負芻,項燕自殺。楚國滅亡。
公元前222年,王翦平定了楚國長江以南的廣大土地的殘餘勢力,楚國徹底滅亡。
由此可見,進入戰國後,楚國並不是迅速衰落下去,而是一個逐漸衰落的過程,這個過程既有外因也有內因。
期間楚國也曾變法圖強,並讓國勢重振,但最終在強秦的武力和謀略的夾擊下,不可避免的亡國了。
-
7 # 歪史
有一個成語,那就是楚才晉用。說的意思是楚國雖然有人才,但是楚國並不能任用他,而是他的對手晉國使用了這個人才。往往,一個國家的興盛是有了不世出的人才,這一些人才出將入相,將這個國家帶入鼎盛。
楚國的興盛衰敗都是人才得失的真實寫照。早年他的崛起是因為楚國公族齊心協力,各貴族共同用命,先後吞併江漢平原一系列周室的諸侯國之後,楚國成為南霸天,這個時候,楚國仍然是子爵,於是派人去洛邑請求給自己增加爵位,被拒絕後自己僭越稱王,但是諸侯國依然稱他為楚子。
隨著楚國地盤的擴大,當時分封制盛行,楚國也在轄區內分封,形成了屈氏、若敖氏、鬥氏等多個勢力龐大的家族,這一些家族後來爭權奪利,內鬥不止尤其是若敖氏、鬥氏已經 尾大不掉,威脅楚國公室,即使在楚莊王時期依然有鬥氏、若敖氏叛亂。雖然最後平息了叛亂,但是依然沒有徹底的剷除這一些卿族勢力。最後這一些勢力嚴重的削弱了楚國的勢力。
申公巫臣的疲楚計劃楚莊王死後,年幼的楚共王即位,老臣幼主,是一個國家最羸弱的時期,楚國也一樣,幾年前楚莊王抓來的有春秋妖姬之譽的夏姬和屈巫私奔到晉國,子反、子重兩人誅殺了夏姬和屈巫兩個家族,侵吞了他們的封地。知道情況以後的屈巫發誓報仇,當時的晉國在邲之戰失敗,楚莊王稱為霸主,正在尋求復興的辦法,屈巫給晉國制定了連吳制楚的策略,並且親自跑到吳國教習吳軍學習軍事。
此後的楚國陷入當初晉國的尷尬境地,既要防止晉國,還要防止吳國偷襲,另外還要遏制自己附屬國的叛離。本來在華夏文化圈之外的他們幾乎稱為華夏的公敵,當武力被鉗制之後,就無法利用文化向心力來提高自己的威望。
伍子胥鞭屍楚王,給楚國致命一擊伍子胥本來是楚平王太子太傅伍奢的兒子,後來太子被陷害,連帶伍奢等全家都被殺,只有伍子胥孤身一人逃亡吳國,於是他發誓報仇,當時的吳國正好是吳王闔閭、夫差之時,他們虎視江漢、欲圖爭霸天下。
欲圖爭霸天下,當時征服江漢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是江漢地區是楚國的勢力範圍,所以吳楚兩個子爵的國家不可避免的發生糾紛,然而楚國已經強盛多年,吳國對他們也不是很熟悉。
伍子胥的投奔正好給他們一個熟悉楚國的人,而且他熟知軍事作戰。他在申公巫臣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個軍事是疲楚的具體辦法,然後每年都去騷擾楚國。讓楚人疲於奔命。最後在公元前506年,吳軍攻破楚都,楚昭王逃亡,伍子胥掘墳鞭屍楚平王。
這一戰讓楚國徹底的從一流國家淪落為二流國家,雖然在秦國的幫助下復國,熬死了吳國,但是在此後的一百多年都沒有辦法恢復早先的國力。等到戰國開始時期,楚國除了地盤之外,實力很弱小。
吳起的中興變法進入戰國時期,楚國非常羸弱,多次被三晉擊敗,楚悼王為了改變頹勢,於是任用逃亡楚國的吳起為令尹,主持變法,在幾年的改革之後,楚國有了復興的跡象,北上大敗魏國,好像恢復了早先的輝煌。
可惜的是,楚悼王突然病逝,隨後吳起被殺,變法半途而廢,楚國的復興之路戛然而止。此後的楚國再也沒有辦法恢復的楚莊王飲馬黃河,讓華夏諸侯顫抖的時代。
總結所以說,興盛衰敗都是人才的原因,如果重視人才,就不會有楚才晉用的典故,也不可能有疲楚的計劃,這一切,都從楚莊王攻打陳國俘獲夏姬開始;而後,楚平王聽從產業殺了伍子胥一家;接著楚悼王欲圖恢復卻天公不作美,吳起被殺,新法廢止。
-
8 # 愛軍習武301
周成王時期,楚國正式建立。後來楚國慢慢走向強盛,在楚莊王時期稱霸天下。春秋時期就是楚國最鼎盛的時代,三家分晉後,由春秋轉為戰國,楚國依然是戰國七雄之一。但作為一個傳統強國,楚國最後究竟是如何走向衰落的呢?實際上造成楚國的衰落離不開四場戰役。楚國滅越國後,楚懷王用人不當導致國力第一次走衰,此後秦國的強盛徹底將楚國給滅亡,最後項羽也是差一步就能令楚國走向第二個巔峰。
楚國(公元前1115年—公元前223年)是先秦時期位於長江流域的諸侯國,國君為羋姓、熊氏。進入戰國到這一歷史階段,楚悼王任用吳起變法,一時間兵強馬壯,初露稱雄之勢。 楚宣王、楚威王時期,楚國疆域東至大海,南起南嶺,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蘇北部、陝西東南部、山東西南部,幅員廣闊。楚國至此進入了最鼎盛時期。對於鼎盛時期的楚國,完全可以和秦國、魏國、齊國平起平坐。不過,經過四場大戰後,楚國由盛轉衰,失去了秦國爭奪天下的資本。如果楚國能在這四場大戰中贏下一場,可能楚國最後的結局都會發生較大的改變。
一、丹陽之戰
首先,丹陽之戰是楚國和秦國的第一場大戰,發生於楚懷王在位時。在受到秦國張儀的欺騙後,楚懷王非常憤怒,決定出兵攻打秦國。此戰,楚國大軍和秦國、南韓、魏國三國的大軍戰于丹陽(今河南西峽、淅川一帶)。在丹陽之戰中,秦國用計離間楚將關係,使其互不配合,大敗楚軍,俘屈丐及裨將逢侯醜等70餘將領,斬首8萬人。在獲得丹陽之戰的基礎上,秦國乘勝追擊,派遣大軍楚國漢中地區的600裡土地,也即今陝西省漢中市一帶的疆域。
二、藍田之戰
在丹陽之戰失敗後,楚懷王沒有認輸,而是舉傾國之力發動了藍田之戰。值得注意的是,楚國的軍事冒險取得了成功,不僅收回了全部失地,而且擊破了武關,到達距離咸陽百里左右的藍田。藍田是商於之地北側的關隘,是防守咸陽的重鎮。秦國面對危局,一方面從各地調集軍隊,另一方面,動用外交手段請韓、魏兩國出兵進攻楚國後方。由此,因為楚國的精銳大軍都去攻打秦國了,導致南韓、魏國聯軍攻佔召陵(今河南漯河境內),直逼鄧(今河南南陽境內)。在腹背受敵的背景下,楚國只能從秦國本土撤軍。由此,對於藍田之戰來說,也是楚國的一場敗仗。
三、垂沙之戰
對於垂沙之戰,依然發生在楚懷王在位時期,時間約為公元前301年。公元前302年(周赧王十四年),齊將章子魏將公孫喜、韓將暴鳶率領三國聯軍進攻楚國方城。楚懷王令唐昧率軍迎擊聯軍。雙方在垂沙隔水列陣,相持6個多月。對於垂沙之戰,又是楚國對外作戰上的重大勢力。垂沙之戰以後,齊國、魏國、南韓的三國聯軍乘勝攻佔垂丘(今河南省沁陽縣北)、宛(今河南省南陽縣)、葉(今河南省葉縣)以北的大片土地。楚國宛、葉以北的土地為韓、魏兩國奪取。
四、鄢陵之戰
最後,根據《戰國策》、《史記》等史料的記載,鄢郢之戰,是指周赧王三十六年至三十七年(前279年-前278年),秦國名將白起率軍伐楚,攻破楚國別都鄢(今湖北宜城東南)、都城郢(今湖北江陵西北),重創楚軍主力的大規模作戰。雖然白起只有數萬兵馬,而且是深入到楚國腹地。但是,在置之死地所爆發的潛能下,加上楚國都城的守軍沒有想到白起會突然出現,這促使白起順利攻陷了楚國的別都鄢城。在鄢郢之戰中,楚國不僅損失了大量的國土,被迫遷都,在有生力量上也遭到了嚴重的損失。由此,經過丹陽之戰、藍田之戰、垂沙之戰、鄢陵之戰後,楚國可謂元氣大傷,再也無力和強大的秦國相抗衡了。
回覆列表
楚懷王被秦國囚禁至死後,他的兒子楚襄王從齊國回到國內即位。楚襄王一直都在設法恢復國力,當齊國被燕國攻打的時候,他不是派了淖齒去援救齊閔王嘛!齊閔王慘死,楚國卻趁機拿回了被齊國割讓走的淮北地區,國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恢復。
後來有人向他提出了重新合縱的計劃,楚襄王又頭腦發熱覺得機會已經來了,於是就派出外交官聯絡各國準備抗秦。
這時候秦昭王擺平了趙國,還沒等他合縱成功呢,白起就率領秦軍攻佔了西陵,次年又拿下了五座城池。如此一來,楚國的西線已經被秦國蠶食乾淨,都城附近已經無險可守,又經過了兩年的準備,白起率軍直接襲擊楚國的都城――郢都。
郢都作為楚國的都城已經很多年了,城池堅固,四周又有幾十萬大軍捍衛都城,並不是如此容易就能拿下來的。可是白起偏偏把這塊硬骨頭啃下來了,而且用的時間還並不很長,楚襄王狼狽逃竄,秦軍一路追擊,把楚國先王的陵墓夷陵,放了一把大火燒成灰燼,然後繼續往前追,一直追到了竟陵這才罷手。
秦國成功地奪取了楚國的都城,這次可不像吳王闔閭一樣,得而復失,也沒有像齊華人一樣在最後關頭失敗,他們乾脆在這裡設立了郡縣――南郡,並且派兵駐守,這塊土地永遠歸屬了秦國。楚華人被迫遷都。
楚襄王跑到淮河地區,重新建立了流亡政府,而且還招募了十幾萬殘兵,心想從此就可以安定下去了吧。
可是秦國這邊還沒完事兒呢,他們是存心想要滅亡楚國啊!次年,再派首席大將白起,把當年沒有從楚懷王手裡得到的巫郡和黔中郡收歸國有!這樣一來,楚國已經沒剩下多大的地盤了。
欺負人上癮這句話說的一點沒錯,已經在楚國取得了這麼大的勝利,按照秦國以前的習慣總應該換個目標蹂躪了吧,拔羊毛也不能總揀一隻吧!
可是秦國偏偏就那麼幹,過了兩年,秦國繼續向楚國用兵,意圖很明確,就是要讓這個國家徹底消失。
楚國從此再也沒有能力和秦國叫板,直到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