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劍指歷史

    滿清入關是歷史的必然,而非什麼歷史錯誤。

    以歷史發展的觀點看,新的王朝必然是奮發圖強,蒸蒸日上;舊的王朝肯定是腐敗奢淫,搖搖欲墜。

    大清在努爾哈赤的率領下統一了關外的女真人各部,並且向東征服了北韓,向西征服了蒙古。逐漸將明軍趕到了山海關。

    明王朝內外交困,以前有個對手是蒙古,現在又崛起了後金,也就是大清。國內的農民起義此起彼伏,搞得皇帝頭痛不己。

    再看政治上大清初期相對比較民主,雖然奉努爾哈赤為汗,但有事多是幾個旗主,王爺商議,並非一人決斷。而且接受漢人,包括早期投降的範同程為大清統一中國立下汗馬功勞。洪承疇,祖大壽等軍事人才也盡歸大清。

    再看明王朝的政治,各種奇葩的皇帝,心懷鬼胎的大臣。崇禎皇帝自毀長城殺了袁崇煥。李自成想西北稱王,然後替明朝抗擊大清,結果崇禎斷然拒絕,真是政治上大弱智了。

    軍事上八旗軍驍勇善戰,裝備一流,大家抱著一個目的,搶軍功,搶財富。後來八旗子弟都能領上養老金,而且還能後代繼承,你說八旗軍能不玩命嗎?

    明軍呢,軍士吃不飽,穿不暖。空著身子穿甲在關外,得多冷呀。裝備也很差,弓的力量小,火器還有爆管的現象。軍官們避戰,缺乏戰鬥經驗,豈有不敗之理。薩爾滸之戰號稱四十萬明軍被六萬八旗軍擊敗,徹底斷送了明軍的優勢,只能轉為戰略防禦。

    明朝在內憂外困之下,轟然倒塌,看似偶然,實為必然。二百多年後,滿清又重新走上大明之毀路。皇帝越來越享樂,大臣越來越腐敗,八旗軍不會騎馬,舉著二杆槍,哪來戰鬥力。

    從老舍先生的《茶館》裡我們就能明白了滿清被同化了,最終也是被偶然因素擊敗,轟然倒下,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

  • 2 # 古今次位面

    首先:滿清入關、朱明覆滅不過是封建王朝的正常更替。並且看後來的南明小朝廷,也是不成氣候、小打小鬧。所以江山必然易主。滿清不過是恰逢其時。

    再說中國是傳統的江河農耕式社會,宋朝海運一度發達、明成、仁之際海運亦遠航萬里。但之後均是內陸發展為重。所以沒有滿清,中國社會現在仍舊。即使沒有清軍入關、仍舊是漢人政權,中國也不太可能出現科技突破,即以蒸汽機為代表的工業革命發生在中國的可能性很低。

    這意味著什麼呢,這就意味著近代中國必須接受西方工業強國的挑戰,而一個傳統的農業國家是不可能戰勝西方工業國家的,這點是確鑿無疑的,不管是明朝還是清朝,也不管政權是滿人還是漢人,結果都是一樣的。

    如果沒有清軍入關,那明朝這樣的漢人政權是否也能達到清朝那樣的遼闊疆域呢?答案是不可能的。因為漢人是農耕民族。歷史一再二再而三的證明,在近代的機槍大炮發明之前,農耕民族只能在遊牧民族面前被動挨打。

    如若滿清不入關,我估計崇禎就有時間扭轉乾坤了!在加上,當時洪承壽守還是沒多大問題的!崇禎在大好局面下,逼洪出兵,主力被滅,葬送河山!真是有點天意使然的感覺!雖然很多歷史學家說,崇禎時期內憂外患,黨爭,宦官亂政!但是崇禎在上臺以後大為改善這是不爭的事實!所以那些不是主要原因!他的滅亡好像印證了那句冥冥之中皆有定數的感覺!天意使然,氣數已盡……

    接下來談一談滿族漢化的問題:

    首先為什麼滿族的語言沒有了?第一,清朝皇帝喜歡漢文化,主動接受漢化,特別是乾隆皇帝,一生寫了近4萬首詩歌,可見對漢文化的熱愛程度之高。其實,清朝立國後,一開始是和“剃髮易服”一樣要求漢人學習滿語的,不過學滿語只針對當官的漢臣。第二,清朝皇帝喜愛漢文化,主動接受漢化,導致滿語地位衰落,但滿語並不會那麼快絕跡。據史料記錄,清末還有很多下層使用滿語的。直到清朝被推翻後,滿語才漸漸消失。

    其次滿族在今天到底有多少人呢? 根據我們的調查,真正的滿族人應該在四百多萬左右。在這些真正的滿族人中絕大多數都是具有民族意識的,他們中的一些人雖然生活在漢族的中間,可是仍然保持了民族的獨立性,這種獨立性只有在和本族的人在一起的時候才會有所表露,外人察覺不到也是很正常的。

    最後由於外界的壓力導致了滿族的平靜。辛亥年後,滿族在失去了政權後遭到了屠殺,地位一落千丈,對此,我們不想過多的抱怨,因為在改朝換代的時候這些並不稀奇。我想說明的是,就是在這些及後來(包括解放後)的原因從而導致了滿族的無聲無息。這樣的環境確實平了一些滿族人的心,不過滿族並未因此消亡,說到這裡我們這些滿族人不能不感謝社會的進步,言論及大的環境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改觀,

  • 3 # cvh200

    滿清選擇入關不是錯誤,而是中華文明的悲哀。

    1793年,英國政府派馬嘎爾尼訪華,見識了滿清所謂康乾盛世,在日記中寫道:“這個政府正如目前的存在狀況,嚴格說是一小撮韃靼人對億萬漢人的專制統治。這種專制統治有著災難性的影響。自從被滿洲韃靼征服以來,(中國)至少在過去一百年裡沒有改善,沒有前進,或者更確切地說反而倒退了;當我們每天都在藝術和科學領域前進時,他們實際上正在退變成半野蠻人。”

    1909年滿清第三次學部教育統計,當年在校學生,加上各省簡易識字學塾和私塾學生,以及原科舉制下受過舊學教育人口,全國粗通文墨者總數約300萬,清末4億華人,識字率僅為0.75%,清廷籌備立憲的日程表上,原定於1916年使全國識字率達到總人口的5%,即計劃增加識字人口1700萬人。

    明朝識字率,《明史·楊繼宗傳》中記載了這麼一句話,即:“成化初,用王翱薦,擢嘉興知府.......大興社學,民間子弟八歲不就學者,罰其父兄。”

    同為中華文明圈的日本,在明治維新前60多年的1800年,男女合計識字率約30%,比同期工業革命後的英國識字率25%還要高。

    滿清入關後二百多年的集權統治,導致的結果是“華夷變態”!

  • 4 # 中國新疆歡迎您互

    清入關前,女真各部互不隸屬,屬於明朝“衛所”也就是守護邊疆民族地區的部族,各部頭領也受中央王朝冊封和就職官員將領。太祖努爾哈赤起兵的原因很簡單,祖父兩代被明軍冤殺,部族幾乎消亡,用了很長的時間恢復部族,統一女真各部(過程太長時間太久,明史,清史以及北韓史都有詳細記載。)開始了與中央王朝的對抗(爭地盤)。後面就是皇太極獨立建國,李自成滅亡明朝,多爾袞帶著年幼的順治皇帝以為大行皇帝崇禎報仇的入主中原等等了

  • 5 # 北冥之鯤568

    辯證看待,滿清入關,東北和蒙古事實上納入中華版圖!但也帶來了殺戮。歷史必然。儒家有一句話,禮崩樂壞求之於野。

  • 6 # 共跳滴水線子

    歷史戲劇性的讓滿清竊取了中國,這是中國的最大不幸,如果不是明末天災人禍和瘟疫橫行關內導致明朝被農民軍推翻,滿清是沒有能力竊據中國的,這些歷史就不在這裡說了,懂一點歷史的人都知道。

    如果沒有滿清,明朝發展到近代,領土絕對比滿清大,因為漢家文明是積極進取和接受外來新事物的,從影響世界文明發展的四大發明到博大精深的漢文化,從漢唐開發西域絲綢之路到宋明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闢和發展,歷史發展到近代,世界格局和近代國家概念的出現,明朝是絕對接受西方文明並結合中華文明進行變革自強的(以近代日本為例)。空話不說以實際例來說吧,不然滿蛆又來噴糞,明朝時期先後和西方海上強國荷蘭葡萄牙西班牙英國都有過戰爭 明朝無一敗績,而且明朝政府對外來侵略是堅決打擊和從不妥協的,明朝也引進了西方先進火器加以改進發展自己的軍事,紅夷大炮和佛郎機炮就是明朝引進改進的威力巨大,明末在極度衰敗情況下在北韓只用幾萬兵力打的小日本二十萬舉國精銳滿地找牙,三百年不敢窺視中國,直到甲午戰爭把滿清打的跪地求饒割地賠款。

    為什麼歷史上深受中國漢家文明影響的日本,在近代也是飽受西方列強欺辱的情況下能夠迅速變革維新,打的滿清跪地求饒割地賠款,並利用滿清的割地賠款迅速躋身世界列強行列,而滿清卻不行,終其原因是滿清政府只維護滿人利益,以防漢為主,只想永久做中華民族的奴隸主,當外華人打來,不管輸贏都割地賠款,喪權辱國無所謂,只要保住奴隸主地位即可,滿清盤踞中國兩百多年,簽訂一千多條喪權辱國的條約,平均每年三到五條,中國歷史上那個朝代如此對外奴顏婢膝喪權辱國過?甚至在滿清滅亡後,中華民族最危險的抗日戰爭時期,滿清皇帝還不死心,妄圖復辟,率領族人認小日本為祖宗建立偽滿洲國繼續禍害中華。

    綜上所述,滿清就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寄生蟲朝代!

  • 7 # 夏雨風

    清軍選擇入關恰是天賜良機。大清朝早在1636年皇太極就已建立了,輔佐他的是一代名相范文程,獻策:大明朝李自成造反,已把大明弄得四分五裂,此時正是爭奪華夏統治權的最佳時機。

    皇太極此前已相繼征服蒙古和北韓,開始了全力以赴進攻大明朝。崇德七年(1642年)二月,皇太極俘虜了洪承疇,祖大壽投降,皇太極又用離間計除了袁崇煥,關外盡落清軍之手。

    1644年,清軍在向山海關挺進路上,遇到兩個明軍打扮的將士,原來是送"招關書"。鎮守山海關的吳三桂請清入關,消滅李自成。

    這就是史上有名的“衝冠一怒為紅顏“的故事,李自成千辛萬苦打下天下,推翻大明,坐在龍椅未焐熱,忽報清軍入關爭天下。原來大將劉宗敏不聽李自成勸告,公然搶了吳三桂至愛陳圓圓。吳三桂本已歸降,得知愛人被搶,竟不顧一切拱手相讓。清軍鐵騎滾滾,李自成迎戰失利,兵敗如山倒。

    歷史就在一瞬間,天翻地覆換了遍。滿清入關是順治皇帝。

    順治皇帝非常喜愛中華文化,他與幾代人康熙、乾隆、雍正王朝,都是中華文明的薰陶下成長的,康熙不僅開創了最大版國(1330萬平方公里),還貢獻了當時最大的中國文化集大成的康熙辭典。乾隆皇帝是歷史上留下詩作最多的一個(一萬多首)。康乾盛世,是中國封建王朝最後一個輝煌。

    滿清是前金丶後金的後人,同時有炎黃血緣的關係。是繼大明朝之後華夏王朝,不是歸化,而是更緊密地融合。

    袁世凱與清政府不是刀光劍影,是大清禪讓中華民國,享受一切貴族待遇。為此,袁大總統提出了五族共和。這就是五大民族為主體的中華56個民族大團結。

  • 8 # 放棄的回憶

    這是一個關於古代中國民族大融合的問題。

    一:生產方式延伸下的民族大融合

    滿清不管如何選擇,入關或是不入關,都無法拒絕民族大融合。因為民族大融合是由地理環境的完整性決定的。

    地理環境的完整性即同時代階段的地理環境之間的距離以及形成的面積。完整性越好,生活在上面的人類社會組織相互之間的交流就不會有什麼阻礙,更容易形成一個文化共同體。

    東北、草原、中原三個地區都是一馬平川,而東北的地理環境類似於中原,非常適合中原農耕的生產方式向東北延伸。

    國家即最大地聚集財富進行地理環境擴大的政治權力機構,一個國家政權進行地理環境擴大就是為了滿足全體國民生存和發展的意志。本國國內,國民採用什麼的生產方式,那麼這種生產方式的對外延伸就是一個帝國擴張的方向和根本驅動力。

    東北的政權與中原政權之間交流,或者說極端的交流方式戰爭,從漢朝就開始了。漢朝多次對東胡進行打擊,確保對東北的統治或羈縻。隋唐更是鬥紅了眼,非要滅亡高句麗。遼金兩朝,東北建立起了自己的強大政權與中原兩宋政權對峙。元明兩朝,東北與中原都處於一個政權的統治之下。

    也就是說,東北與中原融為一體,或者說女真人與漢族人、蒙古族、渤海族等各民族大融合很早就開始了。中原更為先進的農業生產方式已經延伸到了東北,女真人或者說滿族人並非只是遊牧民或者說漁獵民。

    中原地區開發更早,生產方式更為先進。東北與中原,地理環境完整性程度高,中原更先進的生產方式會透過各種方式向東北延伸。

    因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不管是中原政權征服東北後推行中原的生產模式,還是東北政權為對抗中原政權學習中原的生產模式,或者在一個帝國的統治下對東北進行開發。東北的地理環境決定了東北的一切遲早要與中原一樣。

    在滿清入關前,東北歷經漢唐遼金元明六朝的統治,東北各族已經在逐步與中原漢族融合了,女真人或者說滿洲人融合的程度更高。

    沒有更高的融合,滿洲人就沒有崛起的經濟基礎,也就沒有入關的能力,更沒有入關的驅動力。

    如果滿洲人不入關,也不可能在東北立國,因為草原、東北、中原三大地區的力量匯聚於北京,北京才有能力統御整個中國龐大的國土。為了保證北京的力量,無論是哪個政權定鼎於北京,都不會放棄東北,否則就無法立國。

    滿洲人不入關的結果就是等大順政權或是南明政權,或是新崛起的其它政權搞定了內部後,再次平定東北。

    二:文明中心統御下的民族大融合

    滿族人並非漢化了,而是與漢族等其它各族一起被文明中心北京給標準化了,各民族融合了在一起。

    漢化不等於融合,融合包括了漢化。現在滿族依然存在,如果漢化了,那麼就不會有滿族這個民族存在了。

    古代中國,有很多古老的民族消失了,例如匈奴、突厥、羌氐、党項等族,現在五十六個民族中沒有他們的名字,因為他們已經漢化了,成了漢族人。

    融合是在相互交流中產生共同的東西,這個共同的東西不只是漢族的,也是滿族的。不能說滿族有了那些東西就是漢化,更不能說漢族有了那些東西就是滿化。

    就拿普通話作為例子,看到很多網上較為激進的民族主義者,都在批判普通話根本就不是漢語,而是滿族韃子話。

    如果這樣說,豈不是漢族或者說全國五十六個民族都被滿化了?這是毫無根據的。

    我們都知道,普通話,也就是現代標準漢語,是現代漢民族共同語,是全國各民族通用的語言。普通話以北京語音為標準語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

    為什麼要這麼做呢?因為北京是中國的首都。

    這就得談到文明中心下的民族大融合。文明中心是一個國家政治經濟文化最為發達的地區,是國家首都所在地,是各地區生產生活的唯一標準。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中國的文明中心有河南洛陽、關中長安、江南南京、燕薊北京。在宋朝之前,中國都城不是長安就是洛陽,即便不是,也在長安洛陽周邊,也在河南關中。所以,那時候,中國的官方語言就是雅言。

    宋朝之後,中國的都城不是南京就是北京。新的文明中心,新的都城,就是新的標準。早在南宋時期,儘管南宋的官方語言依然是雅言,而實際上生活上,普遍以杭州話吳語方言為通用語言。

    元朝統治時間較短,與南宋一樣,其官方語言依然是從老家帶出來的蒙古語,但是平常交流,用的是北京話北方方言。

    明朝定都南京後,官方語言就是南京話吳語方言。朱棣遷都北京後,南京話吳語方言依然是官方語言,與北京話結合後,就形成了電視劇中所稱的京片子。京片子是與北方方言,甚至與北京市區周邊的郊區都不一樣的方言。

    清朝入關定都北京後,滿語與京片子結合,就形成了現在的北京市區的方言,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北京話。

    為此,滿族不是漢化了,而是被文明中心北京給標準化了。被標準化的不僅僅是滿族人,還有漢族人。漢族各地區的方言眾多,隨著普通話推廣,現在很多小孩子都不太會說自己的家鄉話。

    除了滿族與漢族,其它各族也是如此,用普通話交流更方便。

    中國,無論是歷史上的中國各朝代,還是現在的新中國,都是一個地域廣大的國家。文明中心要統御如此龐大的國土,標準化才能凝聚國力。如果十里不同音,出門說話都困難,那將是一個什麼樣的尷尬?

    總的來說,滿族不是漢化了,漢族也沒有滿化,而是全國五十六個民族在文明中心北京的統御下,被標準化了。

  • 9 # 悅龍

    滿清選擇入關不是歷史的錯誤,是歷史的必然。滿蒙都屬於漢文化圈的族群,在他們沒有入主中原之前,他們的文化就已經或多或少受到漢文化的影響。古代中國沒有國家這個概念,“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各朝各代的君王都以中原為世界的中心,王庭是世界的最高權利機構。正因如此,歷史上的遼、金、夏、元、清等少數民族政權都稱自己為中國,並效仿漢人政權治理天下。他們爭奪的是中央權利,而不是國家。

    忽必烈入主中原建立元朝後,蒙古的其他汗國都向他稱臣,認可他皇權天授。元朝最後一位皇帝元順帝被朱元璋趕出北京,也立即向朱元璋稱臣,認可朱元璋的帝位。中國歷史上的朝代更替,不是西方人所認為的被侵略國家滅亡。

    不論漢人政權還是少數民族政權,推行的都是漢文化的統治。漢文化和少數民族文化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相輔相成,相互借鑑、相互融合,優勝劣汰,最終成就了現在的華夏文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