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龍子的榭

    1.問題真是人才!

    2.雙方只比拼領土和人數嗎?

    3.雙方更重要的是武器裝備與戰略戰術

    4.人數很重要,但非絕對因素

    5.或者你自己問問,美國跟伊拉克,伊拉克人數也碾壓

    6.感覺你這問題是招黑

  • 2 # 顫動的丹田

    1.身大體虛

    戰爭使英國經濟實力驟然大損,負債在經濟上已完全受制於國際強勢資本,曾經的情懷與現實的腰包嚴重不相符。

    2.人窮志短

    戰爭中英軍表現可謂差強人意,使得全體國民自豪感自信心受到沉重打擊,誰都可以看出,英國徹底開始衰落,民間各種自諷自嘲的段子在社會上廣為流傳,官方歡呼勝利的背後是沉重的困難,英吉利民族在大戰中,逐漸整體性陷入了意志消沉的黑洞。

    3.帝國解體

    大英帝國是一個殖民主義帝國,殖民地撐起了大英帝國。殖民地獨立運動本就焦頭爛額,自治領又離心離德,黑非洲鞭長不及馬尾,英語族系加澳新等也急於改換門庭,丟了強大本錢。

    4.安於守成

    英華人重傳統,即所謂的紳士之國,但凡重門第、講等級的上流社會,天生就是要把平民精英拒之門外,傲慢的優越感與自我陶醉的貴族意識帶來思維上的保守封閉,自高自大、技術守成的上層建築制定政策,無不以維護既得利益、現實利益、短期利益為著眼點,政府缺乏長遠規劃,民眾安於現狀,整個國家義無反顧的馳向了歷史發展的慢車道。

  • 3 # 北派說書人

    樓主說的,應該是工業革命後的英國吧?是的,當時英國打敗了西班牙和葡萄牙,成為了真正的海上霸主,從此走上殖民他國的道路,在全世界的各個角落,幾乎都有它的殖民地,但是那有怎樣,雖有錢,但是力量不集中,對於力量集中的德國來說,分分鐘能搞定英國,二戰時期的英國應該對著英吉利海峽,多燒一燒香,拜一拜,慶幸它沒有連著歐洲大陸。

    其次就是當時的德國民粹正盛,對於一個有著狂熱民粹的國家來說,各方面指標略勝的英國又怎樣?要知道一戰之後,德國那可也是臥薪嚐膽,一直找著機會復興,結果出來一個希特勒,如今站在歷史愛好者的角度上說,當時的德國不知道該慶幸希特勒的出現,還是該後悔希特勒的出現。

    再次人口和領土並非審視一個國家強大與否的條件,就像一百多年前的中國,領土、人口隨便劃拉出一個來,就能夠碾壓歐洲了,這還不算當時滿清是如何的富有,所以領土和人口,並不能說明什麼。

  • 4 # 皖北隱士

    應該說無論是一戰,還是二戰,只要是參戰國,對於哪個國家都不輕鬆。因為是兩大軍事集團的對壘,時間跨度大,動員軍隊多,消耗資源多,軍民傷亡大。就是大英帝國也不例外。

    大英帝國在一戰前擁有殖民地200多萬平方公里,人口達一億。無論是一戰,還是二戰,各殖民地都出兵,出錢,支援宗主國打仗。英國本土也是耗盡人力物力,一戰時,在美國出兵參戰後,才結束戰爭。從1914年到1918年,打了4年,英國就感到筋疲力盡了。二戰的歐洲戰場,從1939年到1945年,英國打得更狼狽,被希特勒攆得從歐洲逃回英倫三島。前期靠著美國的租借物資死撐,後期美國直接參戰才擺平軸心國。二戰後的英國已淪為二流國家。

    再看德國,德國是個後起的帝國主義國家,一戰敗後,海外殖民地被戰勝國瓜分了,生存空間小了。但德國國民素質高,生存能力強。他們恨透了《凡爾賽和約》,覺得是民族的恥辱,在希特勒的蠱惑下,發動了二戰,打到最後,連孩子老人都上戰場了,最後失敗了,國土成了廢墟。

    所以說,大規模的戰爭,無論對於哪個國家來說都不輕鬆。忘戰必危,國雖大,好戰必亡。

  • 5 # 冰哥聊史論古今

    曾經的英國號稱日不落帝國,在整個世界上有3000多萬平方公里的殖民地,人口眾多。如果光比領土和人口的話,大英帝國完全是碾壓德國的,但是在現代化戰爭中,打仗並不是靠這些東西。

    由於英國有著眾多的殖民地,所以事實上英國的陸軍並不強,英國強就強在海軍上,海軍完全是世界第一,但是如果去比陸軍的話,英國就比德國法國等其他很多國家都要弱。而德國經過工業革命的發展,實力已經追上了,英國在歐洲排第一,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而已。而英國雖然是日不落帝國,但面臨的對手不光光是德國,還有其他國家對英國也有威脅。

    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英國的海軍確實能夠碾壓德國,但是陸軍就不行了,所以還是不得不依靠法國俄國來打德國。但是德國的實力確實強悍,所以英國也不得不投入很大一部分陸軍,否則的話,法國在索姆河戰役的時候就扛不住了。一次大戰英法最後雖然勝利了,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同時讓隔岸關火的美國後來居上。

    而到了二戰的時候,英國的實力更加衰弱,事實上到了這個時候,英國根本就不想再和德國打,面對德國咄咄逼人的氣勢,不停的做出讓步。只不過戰爭的發生是不以英華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英國最後被迫被拖入了二次大戰。在二次大戰中,英國幾乎損耗了全部的國力,在戰後已經無法成為世界老大了。

  • 6 # 與會同志

    看了很多評論,簡直不知所謂。同樣問題也不知所謂。大英帝國有這麼多領土人口?什麼鬼?人口多嗎?百分之九十都是被殖民者,都是英國殖民者要防範的人,人口越多,英國殖民軍也越要防範。領土大多數是殖民地。一場布林戰爭已經將全英殖民地所有軍隊都拖跨了。

  • 7 # 深秋的黎明7404

    這個問題問的有毛病。拼人口,拼數量,滿清時期中國世界第一,還是不是被虐的抬不起頭?所以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有很多,人口只是其中之一,其它決定性的因素太多了,隨便一個都可以碾壓人口優勢,打仗還主要考慮人多勢眾嗎?

  • 8 # 伊馨憐

    你應該看看將相和裡面的澠池會盟,秦王為了羞辱趙王,想方設法讓趙王鼓瑟,並且命令史官記下,藺相如請秦王為趙王擊否,秦王不允,藺相如對秦王說:“大王雖人多勢大,卻全然無用,因為臣止離大王五步之遙,今大王若不允諾臣下,臣下縱然一死,亦要與大王同赴黃泉之下矣”秦王無奈,乃擊否數下,藺相如令史官載入史冊,這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澠池之會。

    現實中英國和德國的處境,和澠池之會上的秦王與藺相如處境差不多,都是咫尺之遙,英國縱然有3100萬平方公里的殖民地,數億人口,但是對近在咫尺的德國全然無用,因為德國可以直搗黃龍,德國的飛機大炮軍艦可以直接修理英國本土,這就像下象棋,一方即便是車馬炮俱全,但是對方只有一個子在老帥旁邊,他就很危險。

  • 9 # 相忘江湖3666

    大英帝國殖民地雖然遼闊,但是能打仗的只有本土軍隊啊。。。殖民地部隊只能噹噹地方警察。。。還得分兵監視他們。。。澳洲加拿大這樣的自治領其實有獨立外交政策,不一定能加入戰爭

  • 10 # dpgtjk

    科技,知道德國黑科技打蒙了英軍,倫敦讓v2復仇者日夜轟炸。

    德軍幾乎佔領了半個歐洲,希特勒還在艾菲爾鐵塔視察。

  • 11 # 啟蒙時代的餘孽

    大英帝國統治的領土人口確實很多,但我們要注意,英國對殖民地的統治模式導致其並不能完全應用治下的所有領土與人口。在和平期間,廣袤的領土與人口意味著無盡的市場規模與勞動力,但在戰爭時期,這些優勢幾乎無法取得多大作用。

    首先,英國的殖民地數量確實很多。但是,我們大家一個問題:小小的英倫三島的人口與政治影響力,真的能保證對殖民地進行強有力的統治麼?即使在現在的民族國家中,一條政令都難以百分之百的在基層得到完美的執行,更不要提統治者與被統治者在語言、文化、民族上都截然不同的大英帝國了。而且,在19世紀,英國的官僚體制雖然可堪稱那時世界上最完善、最專業的官僚體系,但仍然無法做到連現代官僚體制都難以做到的高效與準確。

    既然行政能力無法對所有殖民地進行完全中央集權式的控制,英帝國選擇了更具靈活性的統治模式。19世紀後半葉,在南非、紐西蘭、澳洲與加拿大,英國建立了自治領,這四個自治領與母國的關係較為淡薄,英國要求他們尊奉維多利亞女王為國家元首,也會對自治領派出總督。但是,這些自治領亦有自己的政府,他們不需要對英國議會負責,只需要對自己自治領的議會負責即可。也就是說,英國的政令無法干預自治領政府,在戰爭之中亦是如此。

    一戰之中4個殖民領雖然也派兵參與了這場戰爭,但並非是在英國政府的強行要求之下,而是基於自治領政府的決定。實際上,唯有在印度事務上,英國才有比較強大的控制力。在印度官僚體系之中,位於頂點的是英國派出的總督,在其他殖民地總督只是個虛職,但在印度卻是實際的最高長官。與此同時,英國內閣之中的印度事務大臣也擁有對於一些印度事務的決定權,英國議會透過的法令亦可以決定印度的政治。在一戰之中,英國的主要海外兵源都來自於印度,大量印度人需要按照徵兵法令為英軍服役,併為英國流了很多血。但在一戰之後,印度人也因此要求更多的民族獨立。

    所以英國的殖民地與人口看似廣闊無比,但在一戰之中,英國能完全利用的只有本土的人口與資源,對印度的控制力只是相對較高,大部分自治領並沒有100%的協助母國。這就導致英國的殖民地與人口並不能100%地轉化為軍事力量。因此在面對同盟國時,英國的軍事力量主要體現在海軍方面,但在其他方面並不佔優。

    其次,英國的軍事體系適合進行殖民地戰爭,但難以適應一戰中的大規模拉鋸戰。在一戰之前英國的長美軍數量僅有區區10萬人,在一戰之中也僅僅是擴張到30萬而已,而法德等歐洲大國在一戰之前就有將近百萬的常備軍。常備軍規模上的重大差距是由各國不同的戰爭需要所決定的,對英國來說,本國利益集中在海洋與殖民地上,只要保障英國的海軍霸權,帝國體系以及英國的繁榮就可以維持,因此無需保持大規模常備軍。

    重視海洋的戰略思想決定了一戰之前英國的殖民地戰爭戰術。英國往往利用自己的海上霸權隨心所欲地投放本土常備軍,即使常備軍人數很少,海軍的高機動性也可以使英軍在區域性形成優勢,從而以少勝多。在殖民地戰爭之中,這種戰術效率和戰果都很高,但在面對一戰這樣的大型戰爭之中,這麼點兒常備軍人數很難形成優勢,因此在面對德國時,英國打的十分艱辛。

  • 12 # 放棄的回憶

    作為日不落的大英帝國,領土龐大,人口眾多,還是工業革命的發源地,而法國也是僅次於英國的殖民帝國,俄國也是一個龐大的國家,為何英法俄三國聯合起來,在一戰二戰當中擊敗德國,戰爭還是打得那麼的艱難?

    很顯然,從上述這些方面,英法俄三國在一戰二戰當中都是穩壓以德國為首的敵對勢力,最後的結果也是德國戰敗。即便拿出一個國家單獨比較,就說英國與德國之間,英國的在上述三個大方面八個小方面等,英國也是遠遠超過了德國。

    但是,英國在二次世界大戰中都打得很艱難,甚至在二戰當中,英倫三島被德軍狂轟亂炸,如果不是有一個英吉利海峽,英國也可能步法國的後塵。

    那麼,為什麼英國戰爭能力那麼強,在戰爭的過程中卻打得特別艱難呢?

    其實,戰爭能力,一般指的是戰爭的潛力。就說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國,雖然經濟發展落後,但是國土面積大,人口眾多,即便沒有強大的工業,農業的產值總量也是十分龐大的,所以戰爭越是進行到最後,勝利的天秤就向中國傾斜。

    然而,能力與潛力這個東西,只能證明你有,不代表你會用,也不代表你想用。無論是國家,還是個人都是如此。

    之所以英國會打得很艱難,根本原因就在於戰爭的意志,在進行戰爭的意志上,英國遠遠不如德國。

    對於英國來說,僅僅是其政府想打仗,而德國是每一個國民都想打仗,這便是戰爭意志上差距。

    就以二戰來說,英國其實是不想打仗的,法國也不想,他們只是意識到了危險,只是想自保,面對德國,他們想的是妥協,想的是禍水東引。

    在二戰爆發之前,資本主義國家都面臨著同一個難題,這便是經濟蕭條。英國政府的目的是儘可能地削減軍費,用更多的資金去挽救英國日益衰敗的經濟問題。自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的主要問題都是經濟問題,是英國國內的企業各種裝置進行全面更新換代的問題。

    第二次工業革命後,新的裝置機器都不斷更新,而英國因為其是日不落帝國,經濟體規模龐大,要全面升級換代,這是一個很難解決的問題,用通俗的話說就是大船難掉頭。比起英國,美國、德國、義大利、日本、蘇聯,這些強國,因為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展慢,甚至有的還沒有開始,所以他們是兩次工業革命交叉進行,新的機器裝置帶來更強大的生產能力。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就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所以英國執行了一個十年無戰爭的設想,在十年間對其所有的國內產業進行升級,只是在升級的過程中,受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的影響,這個升級過程明顯緩慢。

    英國的決策者,當時的首相張伯倫,就意識到,由於其國內產業落後,相對的是商品競爭上,無法與新興的美德日三國相比,更嚴重的是軍工產業落後,使得其軍事實力也相對衰弱,英國維持著日不落大國地位的是其擁有龐大的殖民地,是其貿易保護的政策,和帝國龐大的領地相比,英國的情況很不妙,極為容易遭到攻擊。

    英國的敵人不僅僅是德國,還有殖民地的反抗力量,還有日本、美國,甚至還有蘇聯。而英國天然的盟友,和英國處於一樣境地的就是法國。英法兩國的想法很簡單,防範美國和日本,給予德國一些甜頭,讓其去進攻蘇聯。

    於是就有了慕尼黑陰謀以及靜坐戰,英法兩國為了避免戰爭爆發,簽訂了《慕尼黑協定》,犧牲了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區,戰爭爆發後,英法兩國在西線沒有開過一槍,看著德國進攻波蘭,希望德國能繼續進攻蘇聯。

    也就是說,英法兩國有戰爭的潛力,但是沒有戰爭的意志,根本不想打仗,所有的人力、物力、財力都沒有用到戰爭準備上來。包括當時蘇聯,也是如此,蘇聯當時正在執行的是第三個五年計劃,一心一意搞經濟。英法蘇三國,除了防禦性的戰爭部署外,所有的人力、物力、財力都沒有向戰爭傾斜。

    而他們的對手德國,卻在積極備戰,所有的人力、物力、財力,都用在了準備戰爭上,而其國民,經歷了一戰後屈辱的國民,特別想發動戰爭,去贏回他們失去的一切,去找到他們心中的德國。

    德國是一個統一時間很短的國家,甚至說根本沒有統一過,在1929年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爆發後,德國民眾生活艱難,其國民經濟以及軍備都受到《凡爾賽和約》的限制,德國民眾渴望一個政治強人出現帶領他們走出困境,帶領他們找到德國,一個統一的德國。

    當法西斯德國收回蘇德臺地區時,無數的德國民眾流下了激動的淚水,當德國佔領奧地利時,不僅是德國民眾沸騰了,奧地利的民眾也沸騰了,因為德意志終於統一了,他們找到了德國,心目中的德國。

    因為屈辱和壓榨,德國民眾渴望透過戰爭贏回所有,因為一系列的勝利,他們更相信戰爭能夠幫他們贏得一切。德國民眾戰爭的意志是空前的強大。與此相比,英法兩國的百姓呢?他們在遭受經濟危機時,就等著政府的救濟,最為渴望的就是能有一份餬口的工作。

    英法兩國,無論是政府,還是民眾,都沒有絲毫的戰爭意志。對於即有可能爆發的戰爭,根本毫不在意,僅僅是在感覺到德國很危險的情況下,做出了一些戰略上的防禦,根本沒有想過要進行戰爭。

    於是,當法西斯德國在戰爭意志的驅動下把所有的人力、物力、財力都用在戰略物資、士兵的培養、武器的更新上,戰爭的規劃上的時候,英法兩國的軍備還是十分薄弱,其戰爭潛力根本沒有用到戰爭上來。

    所以,戰爭爆發後,法西斯德國將戰火燒到他們的家園時,他們都被打懵圈了。法國的民眾在巴黎淪陷後,都不知道怎麼回事,為何戰爭剛剛開始,巴黎就淪陷了。英國的民眾也是如此,前一刻還相信戰爭不會發生,下一刻,法西斯的戰機就在英倫三島上空狂轟濫炸。

    當英法兩國的民眾以及政府決定抵抗時,這才發現手裡沒有武器,各種戰略物資儲備不足,戰略物資的生產能力也不足,武器也不夠先進。法國的民眾,還來不及反抗,法國就投降了。

    英國因為有一條英吉利海峽,有了一個喘息的機會,贏得了調整生產的時間,所有的人力物力財力,很快向戰爭傾斜,剛剛還在家裡看電視的民眾,下一刻很快就會被編入軍隊,簡單的訓練後,就會被拉向戰場。

    但是,戰爭的形式已經很危險了,他們準備不足,武器不行,士兵缺乏訓練,將軍們能力低下,戰略物資生產能力慢,普通的工廠要變成軍工廠需要時間,等等。他們什麼都不缺,就是缺乏時間來準備。

    但是,時間並沒有站在他們那一遍,等不到英國去準備,戰火已經燒過來了,等不了拿上刀劍穿上鎧甲,敵方的刀已經架到脖子上了,只能徒手光著膀子幹了。這樣打仗,肯定打得艱難。

    所以,一個國家,無論什麼時候,要想和平,就得準備戰爭。隨時準備戰爭,才不會怕任何戰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純小白,但想玩兒摩托車了,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