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成武暢通
-
2 # 胖鷲談歷史
第一可以提高己方士氣,古代戰爭資訊不發達,作為士兵不一定清楚己方真實兵力。即便都知道不是實數,也很難判斷具體數量。
第二可以震懾敵方,同樣敵方也很難知道具體數量,即便將軍心裡有數,也無法讓下面的人清楚。
第三也屬於有棗沒棗打一杆子再說!大家都這麼幹,你幹了不一定有好處但不幹就一定會吃虧
-
3 # 鐵三代讀史
古人打仗,不像現代人打仗,有雷達,有槍炮,有偵察機,有照明彈,古人打仗就是拼地形,拼戰術,拼糧食,拼策略。《孫子兵法》是一本凝聚古人戰爭智慧的奇書,早對此有相關論述,謀功篇指出: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翻譯過來就是:上等的用兵之道是憑藉謀略取得勝利,其次就是用外交戰勝敵人,再次是用武力擊敗敵軍,最下之策是攻打敵人的城池。攻城,是,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我們不妨用現代思路去想一想,我和你約架,我不知道你的虛實,但是不得不一戰。你說你有五十個兄弟,我只有兩個人,我會害怕,不敢打,投降。
況且,古代打仗,講究殺到你怕為止,城破不投降,全家光光。自古以來人人都喜歡圖省事,我唬你,你怕了,投降了,省的許多事。不然還要打仗,攻城,恢復生產,這不符合古人打仗之道。
-
4 # 史小盲
這算是心理作用吧!比如赤壁之戰,曹操號稱80萬,然而也就20萬,他的目的就是為了震懾敵人,使敵人的軍心不穩,以達到戰略取勝的目的。當時孫權的手下主降的很多,就是被震懾的作用。
-
5 # 神秘的大狼狗
第一是心理戰,第二是給乙方漲士氣!史記記載項羽與劉邦戰時,三十萬大軍號稱百萬,而史記是司馬遷寫的,他本人也沒有看過,保不準這三十萬也有不少水分.
-
6 # hello小陌
三國兩晉時期 有兩起非常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爭 一個是東漢末期的赤壁之戰 孫劉聯軍擊敗號稱八十萬軍隊的曹操 另一個就是肥水之戰東晉八萬大軍擊敗號稱八十萬的前秦軍隊 那麼我們就來討論一下 為什麼古代打仗總是誇大軍隊數量呢? 兵法有云 不戰而屈人之兵 ! 赤壁之戰前夕 曹操就派人去東吳勸降 大體意思就是 我有精兵八十萬 你拿什麼跟我打 還是趕緊降了吧 果然當孫吳群臣聽了後 大驚失色 輔佐大臣張昭 也說 降了吧 !那曹操當時有沒有這些軍隊呢? 按照東漢末期的人口來算 曹操所有軍隊加起來 也沒有這麼多 而且還要分兵防禦西涼馬騰跟遼東公孫氏 赤壁之戰 投入的軍隊 最多也不過七八萬人左右 !
-
7 # Crazy歷史
古人打仗我們經常會看到一種現象,即號稱多少人。一般這個號稱,必然是誇大出來的數字,對戰的雙方一般都會這麼做,那麼也就沒有什麼可信度一說了。
為何古人喜歡誇大自己的軍隊數量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
對內,增加自己的底氣,提升士兵計程車氣。我們知道,中國古代打仗雙方的人馬很多,很多時候,連主帥都難以弄清自己的部下具體有多少,絕大多數的時候,只是知道一個差不太多的數字。
可能很多人會覺得荒謬,但這就是事實。
實際上,主帥也未必需要知道非常具體的人數,比如,騎兵有五千還是五千零一百,兩者並沒有根本性的區別。當然也不會有做到主帥位置上連自己的大致的兵馬有多少都完全搞不清,這種情況在近代軍閥混戰時期,倒是經常發生。
連主帥都沒有一個具體的數字,那麼治下計程車兵們更沒有概念了。再加上古代人本來知識儲備就不是很豐富,很多人斗大的字不識的幾個,更不可能知道具體的人數。那麼此時宣傳工作就很重要。
在無法得知具體數字的情況下,本來有十萬人馬,號稱五十萬,那麼給士兵帶來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要知道,在冷兵器時代,士兵計程車氣非常重要,不然就不會有經典的曹劌論戰一說了。所以,誇大自己的軍隊人數,其實是宣傳的需要,像是給自己的軍隊打一針強心劑。
對外,打壓對方氣勢,以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古代有不少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經典案例,如官渡之戰、淝水之戰等等。但是,大多數時候,在雙方其他條件相當的情況下,還是人多則強。所以,誇大自己的軍隊人數,就可以增大對方的心理壓力,在氣勢上對對方進行碾壓。
很多時候,這種方式還是非常管用的。特別是當自己知道自己人數,而對方的情況卻不瞭解的時候,面對烏雲一樣衝過來的敵軍,對誰在心理上都會造成極大的衝擊。而一旦士氣上有所低落,失敗就在所難免。
那麼既然雙方都會採用這種計策,雙方主帥相信對方宣傳的可能性也就不大了。所以,在真實的戰爭中,就會出現透過數對方營帳,或者對方煮飯用的鍋等等方式來粗略計算對方人馬的方式。這就是所謂的斥候存在的意義。
-
8 # 藍天沃土成愛民
其實這道理很簡單,一種心理戰術唄!一是震攝敵人;二是給自己壯膽。冷兵器時代,刀對刀,槍對槍,人數上佔了絕對優勢在敵對雙方戰士的心理上都會起到鼓舞或畏懼的作用,戰役的勝負畢竟是靠戰士的血肉拼搏來實現的。當然,對於決策者和指揮員來說是一定要做到心中明白的,不能被誇大的數字所迷惑。明明是自己有意誇大的數字,製造的假象,再自己信以為真,飄飄然起來,那就非打敗仗不可。對敵方的認識也是這樣,不能被他們的虛張聲勢所嚇倒,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戰爭中的宣傳都是為戰爭服務的,需要示強的時候就示強,需要示弱的時候就示弱,兵無常勢嘛!
-
9 # 烈焰升騰
古代打仗誇大人數可以給自己造勢,威懾對方。冷兵器時代的戰爭,最重要的就是軍隊人數了,就像赤壁之戰的曹操集團,實際軍隊人數是不會超過20萬的,但是曹操卻號稱80萬大軍,江東士族聽說後無不聞風喪膽,都勸說孫權投降,因為當時的孫劉聯盟軍隊也不過才5萬人。攻城為下,攻心為上,要是能把敵人嚇破膽,那打起仗來就輕而易舉了。
敵人誇大人數這種計謀,也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看破的。赤壁之戰中,能清楚知道曹操軍隊虛實的估計也就諸葛亮和周瑜等少數人,所以兩人才會力主抗擊曹操。而曹操的虛張聲勢也並不是說完全沒有用,總會有人因害怕不戰而降,當時掌控荊州的劉琮和蔡家就投降了曹操。
然而古代的軍隊虛實也是可以透過一些方法辨認的。比如
1、數軍灶 軍人的吃喝拉撒可沒辦法造假,孫臏就曾經用軍灶數量迷惑龐涓,從而成功打敗龐涓。
2、有斥候 相當於偵察兵,是軍隊的眼睛,提前知道敵方軍隊的行動和虛實,或者埋伏於敵方軍隊,刺探有利資訊。
3、看軍營 古代大軍駐紮,每到一地都要按照規定排兵佈陣,還要按照一定的規模進行安營紮寨,所以透過數營寨可以判斷出敵人的規模。
4、看將軍 如果敵軍帶兵打仗的是數一數二的名將,那麼軍隊人數和精銳肯定不在少數。
-
10 # 倒看世界
首先,誇大自己的人數,能給自己壯壯膽,其次,可以威懾到敵軍。這是原因,至於對手信不信,就要因人而異了,不一定每個人都信或者都不信。下面給大家講幾個實際例子。
官渡之戰袁紹自稱70萬大軍,前鋒早上出發,到了下午後續部隊還沒出城,而實際上呢?袁紹其實只有10萬人,最不靠譜的一位,而曹操只有2萬人,如果袁紹真是70萬人,曹操焉敢迎戰?一人一口吐沫都把曹軍滅了。再比如赤壁之戰曹操號稱80萬大軍,其實只有20萬人。淝水之戰苻堅好靠譜一些,號稱百萬真實出動80萬,起碼還比較符合實情。古代大家都知道對方會虛張聲勢,那麼如何才能知道對方到底是多少人呢?你說這浩浩蕩蕩十幾公里,斥候也不可能一直去等著啊。
這裡給大家順便科普一下,古代是怎麼判斷敵軍人數的。其實也很簡單,主要從下面幾個方面來辨別:
1、數軍灶大家都學過孫臏和龐涓的馬陵之戰,孫臏為了迷惑龐涓故意連續三天將軍灶減少,龐涓看後以為孫臏計程車兵大量逃亡,於是更加自信能戰勝孫臏,親率少量騎兵追擊,結果在馬陵道中了埋伏射死。透過這個典故我們可以看出,透過數對方的軍灶能夠判斷對方的軍隊數量,比如派出斥候繞到敵軍後方尾隨觀察,就能夠知道對方軍隊的數量。這在戰爭還沒發生前非常有效,因為對方不可能還沒打仗就開始和孫臏一樣進行迷惑,只有在追擊的時候再回使用這招,所以數軍灶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2、看軍營古代大軍駐紮,每到一地都要按照規定排兵佈陣,還要按照一定的規模進行安營紮寨,而一個營寨的駐軍一般就是2000人左右,所以透過數營寨可以判斷出敵人的規模。比如劉備攻打東吳時號稱70萬大軍,但是陸遜一偵查發現營寨只有四十幾座,也就是個10萬人的樣子,一下就被陸遜摸清了底細。
3、看將官古代的軍隊也和現代的軍隊一樣,一個級別的人數也差不多。例如戰國時期和後來的蒙古大軍,都是設定百夫長、千夫長,也就是能夠統領的人數,他們的帽子軍裝適合普通士兵不一樣的,所以在影視作品中我們經常聽到斥候來報:對方哪位大將統帥,分幾路進軍,其中千夫長幾位,百夫長几位,一算就知道對方大還有多少人。當然,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古語云:兵不厭詐。比如像孫臏一樣故意減灶,像董卓一樣故意在城池進進出出迷惑敵人,或者故意將軍官喬裝打扮迷惑對方,這些就會使堆房斥候誤判,從而達到欺騙對方的目的。
-
11 # 公明淏
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孫子兵法》公元前五世紀。
所以百戰百勝,雖然高明,但不是最高明的;在攻城之前,先讓敵人的軍事能力(包括指揮能力和作戰能力)嚴重短缺,根本無力抵抗,才是高明之中的最高明的。
”近者奉辭伐罪,旌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這就是曹操寫給孫權的信。擺明了要孫權接招,好在還有魯肅這樣的有識之士,否則,連張昭都要投降了!可見,誇大人數實力,對對手形成多麼大的威脅,沒有魯肅,孫權就是第二個劉琮。
只要能夠不戰而勝,說多少都是兵法上沒有限制的!多多益善。
-
12 # 凱哥說史
身為一名合格的軍事統帥,沒有哪個將領能自信到完全無視敵方士兵數量的地步。冷兵器時代,打的就是人海戰術,人越多,贏取戰爭的機會就大,所以人數的多少,給對手造成的壓力和震懾力是非常大的。
古代快捷的通訊技術手段匱乏,一般敵對雙方兵力規模在沒有洩密的情況下,想要真正弄清楚,也是需要花費很大功夫的。所以,為將之道,虛張聲勢也是重要的手段之一,大兵先行,輿論造勢,透過誇張兵力數量,給對方造成威懾,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正史裡關於誇大兵力的記載屢見不鮮:
“…徒見操書言水步八十萬…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所得表眾亦極七八萬耳,尚懷狐疑。”(《資治通鑑》)“明年夏,宋將岳飛以兵十萬,號稱百萬,來攻東平。”(《金史》卷八十四)如此的誇大其實,將十萬兵號稱為百萬,也許只有傻子才會相信,作為引領千軍萬馬的高階將領又不是傻子,當然是不會相信的,但是古代作戰講究虛虛實實,即使你不相信,但絕不會不認真對待,最基本的為將之道也要弄清楚對方的兵力狀況,戰略部署等等軍事要素,否則去打無準備之戰,必將凶多吉少。
所以,即使不相信,也要給自己找到不相信的依據。所以,雙方鬥智鬥勇,一般會採取一些措施去了解對方的虛實。
一、實時偵查,斥候當道斥候,也作"斥堠",古代的偵察兵,據傳起源於漢代。分騎兵和步兵,一般由行動敏捷的軍士擔任,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兵種。戰場形勢瞬息萬變,偵查工作一刻都不能停止,目的搞清當面之敵的實時兵力,戰力部署,但這個工作一般人做不好。要想得知對方的確切人數,最常規的方法是派細作或斥候直接偵查。細作往往要打扮成老百姓甚至敵方士兵,想辦法靠近或者混進敵營。斥候一般行動敏捷,最好是騎兵,主要作用是遠遠哨探,以防敵人藏有伏兵。在古代戰場上,斥候的作用不可替代。
“然(李廣)亦遠斥候,未嘗遇害。”(《史記·李將軍列傳》)二、兵力狀況,有跡可循一旦斥候抵進敵營觀察,就可以從營帳的數量大致判斷該處兵力。
一般而言,雖然時代不同,不對的編制有所不同,但是在同一個時代,正規部隊的建制是值得參考的重要資料。比如,唐代的軍隊建制一般是:
“各一千人為營,兵多外面,逐長二十七口幕,橫列十八,六面援中軍。”(《李衛公兵法》)還有一些經驗也可以幫助判斷軍隊數量,比如,從軍隊的旗幟分佈和配備上:
“諸每隊給一旗,行則引隊,住則立於隊前。”(《李衛公兵法》)宋軍“凡部隊,隊五十人,其職儀則隊頭一人,副一人,執旗一人,慊旗二人。”(《武經總要》)三、深入虎穴,內線王道以上兩種方法中規中矩,大家都心知肚明,有些人會據此大做文章,很容易被對方利用,能否得到真實情報,運氣的成分佔比很大。
最好的方法還是在敵營中安插高階內線。和前面的方法比起來,內線混跡敵營,最瞭解實際情況,歷史上裡應外合的例子多的舉不勝舉,一旦成功,都是大勝甚至是致命一擊。
“會許攸來降,言紹遣淳于瓊等將萬餘兵迎運糧,將驕卒惰,可要擊也。眾皆疑,唯攸與賈詡勸太祖。太祖(曹操)乃留攸及曹洪守。太祖自將攻破之……”(《魏書·荀彧攸賈詡傳》)“堅遣序說謝石,稱己兵威。序反謂石曰:‘若堅百萬眾悉到,莫可與敵。及其未會,擊之,可以得志。’…序時在其軍後,唱雲:‘堅敗!’眾遂大奔,序乃得歸。”這是官渡之戰和淝水之戰的兩段歷史記錄,歷史為數不多的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許攸和朱序作為勝方的內線,在雙方對戰中發揮了巨大的情報作用。
四、綜合各方,全面判斷很多時候,要想知道敵軍的準確兵力,往往一個渠道並不可靠,一個傑出的將領往往會綜合各方面的情報,綜合判斷得出結論。比如從敵將的級別、所轄地區的定員兵額、敵軍活動規律及後勤能力,都是可靠的參考資料。
“諸大將出徵,且約授兵二萬人(《李衛公兵法》)”說的就是不同級別的將領,帶兵的數量一般都是有規定的。
總而言之,“水無常形,兵無常勢”,戰場形勢瞬息萬變,敵情判斷也是個動態的過程,需要全方位的敵情偵查,時時需要探馬來報。掌握了情報工作,對方再誇大兵力規模,我自歸然不動,一切盡在掌握之中,才能決勝千里之外。
回覆列表
古代戰爭,在雙方交戰前,一般都喜歡造勢,將自己的軍隊誇張好幾倍,好威懾對方。比如官渡之戰袁紹自稱70萬大軍,前鋒早上出發,到了下午後續部隊還沒出城,而實際上呢?袁紹其實只有10萬人,最不靠譜的一位,而曹操只有2萬人,如果袁紹真是70萬人,曹操焉敢迎戰?一人一口吐沫都把曹軍滅了。再比如赤壁之戰曹操號稱80萬大軍,其實只有20萬人。淝水之戰苻堅好靠譜一些,號稱百萬真實出動80萬,起碼還比較符合實情。
古代大家都知道對方會虛張聲勢,那麼如何才能知道對方到底是多少人呢?你說這浩浩蕩蕩十幾公里,斥候也不可能一直去等著啊。其實很簡單,主要從下面幾個方面來辨別:
1、數軍灶
大家都學過孫臏和龐涓的馬陵之戰,孫臏為了迷惑龐涓故意連續三天將軍灶減少,龐涓看後以為孫臏計程車兵大量逃亡,於是更加自信能戰勝孫臏,親率少量騎兵追擊,結果在馬陵道中了埋伏射死。透過這個典故我們可以看出,透過數對方的軍灶能夠判斷對方的軍隊數量,比如派出斥候繞到敵軍後方尾隨觀察,就能夠知道對方軍隊的數量。這在戰爭還沒發生前非常有效,因為對方不可能還沒打仗就開始和孫臏一樣進行迷惑,只有在追擊的時候再回使用這招,所以數軍灶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2、看軍營
古代大軍駐紮,每到一地都要按照規定排兵佈陣,還要按照一定的規模進行安營紮寨,而一個營寨的駐軍一般就是2000人左右,所以透過數營寨可以判斷出敵人的規模。比如劉備攻打東吳時號稱70萬大軍,但是陸遜一偵查發現營寨只有四十幾座,也就是個10萬人的樣子,一下就被陸遜摸清了底細。
3、看將官
古代的軍隊也和現代的軍隊一樣,一個級別的人數也差不多。例如戰國時期和後來的蒙古大軍,都是設定百夫長、千夫長,也就是能夠統領的人數,他們的帽子軍裝適合普通士兵不一樣的,所以在影視作品中我們經常聽到斥候來報:對方哪位大將統帥,分幾路進軍,其中千夫長幾位,百夫長几位,一算就知道對方大還有多少人。
當然,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古語云:兵不厭詐。比如像孫臏一樣故意減灶,像董卓一樣故意在城池進進出出迷惑敵人,或者故意將軍官喬裝打扮迷惑對方,這些就會使堆房斥候誤判,從而達到欺騙對方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