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攀登的岩羊

    不用會武功,孫臏坐輪椅不一樣是大軍統帥,古代文官統軍出征的不在少數,寇準抗遼國,范仲淹敗西夏,洪承疇,孫承宗,袁崇煥,孫傳庭都是文人統兵。

  • 2 # 東閣村夫

    南北朝的陳慶之,史書記載身體很弱,不能騎馬拉弓,本就是個陪皇上下棋的,但屢屢以少勝多。到了晚清,曾國藩李鴻章等等很多讀書人帶兵。這樣的例子是有的,但是極少,古代生活水平低下,在軍營裡就更是如此,大多在惡劣的條件下作戰,即便不考慮敵人的危險性,自己沒有個強壯的身體也是不行的。

  • 3 # 風嬙遙度天際

    首先,杜預,公元222年至285年,司馬懿的女婿,西晉開國皇帝司馬炎的姑父。他一生中最輝煌的成就是統一三國,消滅三國末世的吳國!杜預身體不好,有點弱不禁風的感覺,他不會騎馬,基本上不會武術,自保的能力都沒有,更別提彎弓射大雕了。但杜預的頭腦是如此的好,以致於他在軍事會議上是不可或缺的,吳國非常恨他,因為杜預有一個大脖子病,就是甲亢,為了取笑他,吳國把葫蘆放在狗的脖子上,說是杜預的脖子,還在有疙瘩的樹上寫上“杜預頸”,然後砍掉洩憤!公元280年,平吳將軍杜預蕩平東吳,史稱“三家歸晉”。

    第二,韋睿,公元442年至520年,南朝梁將!韋睿的身體很差,活脫脫一個病秧子,但選擇了一個軍事生涯,有點不可思議!韋睿對士兵很好。只要士兵享用不到的自己絕對不吃獨食,很受士兵們的尊敬。韋睿和諸葛亮很相似,經常坐在一輛小木車上指揮戰鬥!魏國悍將楊大眼勇冠三軍,被韋睿平靜的指揮弓弩手發射弓箭射穿楊大眼右胳膊敗走。後來,韋睿辭職回家,79歲高齡病死家中。

    第三,赫有名的白袍將軍陳慶之!起初是陪在武帝梁身邊的一個小書童,40多歲才大器晚成當上統帥,這也是個秀才當兵的料。陳慶之不會騎馬,但喜歡穿最顯眼的白袍來鼓舞士氣!最出名的一戰就是7000人突破了北魏50萬軍隊,還佔領了多座城池。後世有詩讚頌“名師大將莫自牢,千軍萬馬避白袍”也就是說,什麼大將軍不應該急著吹牛,千軍萬馬看到陳慶之都要急著躲避!

  • 4 # 青言論史

    統兵大將,並非一定需要蓋世武功,以書生統兵取得大捷者,不在少數;但是,如果一點武功不會,連基本自衛能力都沒有的,估計也是少數。

    在宋朝以前,文武之分並不明顯,很多人既能出將也能入相。以文官甚至是書生的人設統兵者,除了廣為人知的諸葛武侯和陸遜以外,還有許多名人——

    比如東漢時期的盧植,本來是大儒,結果打仗也是一把好手;

    又比如晉朝名將杜預,據說連馬都不會騎;

    還比如大名鼎鼎的白袍將軍陳慶之,連他老領導蕭衍都在給他的嘉獎令中明言他“本非將種”,但人家仗打得就是好,不服不行。

    但是,這些和仗打得好,有關係嗎?

    作為低階軍官,第一線的帶兵人,不會武功那是說不通的,畢竟如果一個百夫長如果不能帶著手下兄弟衝在第一線,只會喊“兄弟們給我衝”,誰又會服你呢?

    但是作為大兵團的指揮者,尤其是普通步兵的指揮官,武藝精不精,就兩說了。古代的步兵作戰基本都是要講究陣型的,更注重每一位士兵的總體素養,個別猛士雖然能起到提振士氣的作用,但是對戰爭總體影響不大。

    另一方面,主官就算有蓋世武功,也不能帶隊去衝鋒。作為戰爭的核心,令旗和主帥就是一支軍隊的靈魂。別人家的斥候和遊騎求之不得的奪旗戰帥,你自己倒送上門了,哪有這樣的蠢事?

    當然,主帥武功蓋世、還敢第一個衝的也不是沒有——

    比如一條盤龍棍打天下的趙匡胤,早年就是這麼幹的;

    又比如明成祖朱棣,當了皇帝還敢帶著騎兵打蒙古人……

    但是總體而言,戰爭的指揮官,武功不是必需品。只要有足夠的自衛能力,能在打敗仗的時候不拖累部隊、遭遇突襲時有一戰之力,剩下的精力,還是拿去鑽研戰略戰術更合適。

  • 5 # 小猛小猛

    對於武功這個詞!

    你得客觀的看一下,所謂的武功如果按照武俠小說,那自然厲害!

    可是放到歷史無非就是些基本軍事技能,比如“騎馬射箭”,“衝鋒陷陣”罷了!

    當然了,考慮到古代經常是近戰,兩軍肉搏戰比較多,如果此刻將軍帶頭衝鋒,可以起到激勵將士的作用!

    不過就現實而言:即便是古代戰爭,大部分總指揮將軍還是願意坐在營帳吩咐下屬任務,然後“命火頭軍炒倆小菜,再來一壺小米酒,有報看報,沒報繼續睡覺”!(正所謂別人前線賣命,他們背後數票子)

  • 6 # 揚生解史

    在古代,打仗時雖然沒有飛機大炮,但也是有弓箭刀槍的。在戰場上可沒有開玩笑這回事,稍不留神就會身首異處的!所以,在古代不僅士兵要會武功,而且統帥將軍也要是武功高手。否則,就連本方將士都不會服你,更不要說敵人怕你了,也就是說,古代大軍的統領是一定要會武功的。為什麼呢?

    會武功是統領/將軍的基本要求

    舉個簡單的例子,不會踢足球的人可以當足球教練嗎?答案是不能當。為什麼?因為沒踢過足球的人是不會知道怎麼才能踢好球的,理論與實踐是兩回事。有人可能會說:“以前太陽神隊教練周穗安,不是不會踢足球嗎?”實際上週穗安會把一般人踢的找不著北,他只是沒踢過職業足球而已。

    在現代,不會開槍、不會武格鬥的軍事將領是不存在的,因為不符合軍人的基本要求。同樣的,在古代會武功也是將領的基本要求,不會首先是通不過考核的。《孫子兵法·計篇》雲:

    “將者,智、信、仁、勇、嚴也。”

    其中的“勇”字就包括了將領要具有能衝鋒陷陣殺敵的要求。歷史上還沒有發現有不會武功的統帥。

    為什麼史書上不說統帥會武功?

    在古代,統帥會武功是一個共識及基本要求,所以史書上不會特別指出來。不但是統帥,連古代的文人也是武術高手,如李白、杜甫、辛棄疾、蘇東坡…等都是武術高手,所以在古代不會武功不但當不了將軍,連文官也是當不了的。

    古代的小孩練武與讀書都是必須要學的。如漢邦、朱元璋手下有很多將領都是小時候的玩夥,他們都武功很好,我們可能認為這是偶然現象,實際上他們就是從小就在一起習武的。

    諸葛亮、陸遜會武功嗎?

    陸遜曾親自率兵平定會稽的山賊大帥潘臨,在荊州之戰與夷陵之戰中他都是親自率兵衝鋒的,很難想象一個不會武功的人能夠在這些戰爭中生還,唯一的解釋是陸遜是會武功的,而且一般人還不是他的對手。

    那麼諸葛亮會武功嗎?他當然是會武功的:

    《三國志》記載:諸葛亮“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長八尺,容貌甚偉,時人異焉。”“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陳(陣)圖,鹹得其要雲。”“先主自葭萌還攻璋,亮與張飛、趙雲等率眾溯江,分定郡縣,與先主共圍成都。”

    從上面可看出,諸葛亮武功還不低。首先他能製作連弩,證明他能射擊;他自比管仲、樂毅,這兩位可都是會武功的,特別是樂毅更是高手;另外諸葛亮還與張飛、趙雲等衝鋒陷陣,這都不是身體素質一般的人能做得到的。

    《魏略》記載:亮在荊州,以建安初與潁川石廣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遊學,三人務於精熟,而亮獨觀其大略。每晨夜從容,常抱膝長嘯。

    石廣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都是高手,而諸葛亮能與他們要好,俗話說物以類聚,所以他的武功也不會低了。

    那為什麼《三國志》中為什麼不直接說諸葛亮會武功呢?其實原因是一樣的,那就是沒必要,因為在古代會武功是人人皆知的事。

    總結

    所以,古代大軍的統領是一定要會武功。而諸葛亮、陸遜也是會武功的。

  • 7 # 碼字的蝸牛

    大都被《三國演義》誤導了!

    ”呆!來將通報姓名,俺的大刀不斬無名小卒“”俺乃燕人張飛,何人敢與我一戰“然後砰砰砰,兩個人混戰,剩下計程車卒在後面聊天下注,打完勝的衝鋒,死的那一邊轉身跑路……

    若真的是這樣的戰爭,秦朝就不會一統六國了。也就沒必要將軍隊分成五軍,也就是左翼、右翼、中軍、前軍、後軍。

    但古代一樣有種情況,是需要很考驗統帥的武功的,比如突襲戰,或者騎兵戰,最為典型的就是項羽,千里奔襲彭城,將六十萬漢聯軍打得潰不成軍。

    可這類的武將中也真有不太會武功的”神人“存在。說是”神人“不為過,因為他是勝利的一方(若是被砍下馬,估計也沒人願意記錄失敗者)。

    最為典型的就是南北朝時,南朝梁國的陳慶之了!

    史書並沒有記載他的出身,只能從梁帝蕭衍褒獎他的詔書中看得出來,他出身不是很好——"本非將種,又非豪家"。是梁帝蕭衍的跟班——幼隨從梁武帝。帝性好棋,每從夜至旦不輟,等輩皆寐,唯慶之不寢,聞呼即至,甚見親賞。甚至可以說是親隨,若是用儒家的說法就是寵臣而已。

    若是按《南史 陳慶之傳》的說法,他參軍只不過是梁帝蕭衍為了給他一個前程,讓他去鍍金的,到軍隊裡做監軍,可他到好,散盡家財去招募義士,訓練了一支嫡系強軍隊伍來。

    ”稍為主書,散財聚士,恆思立效“ 普通七年,安西將軍元樹出征壽春,除慶之假節、總知軍事

    按照後來的考究的說法,陳慶之到41歲才開始獨自領軍,再次之前他就是跟班,一直都沒有所謂的系統性練武。屬於儒將這一級別的。

    大通元年,隸領軍曹仲宗伐渦陽,魏遣常山王元昭等來援,前軍至駝澗,去渦陽四十里。韋放曰:“賊鋒必是輕銳,戰捷不足為功;如不利,沮我軍勢,不如勿擊。”慶之曰:“魏人遠來,皆已疲倦,須挫其氣,必無不敗之理。”於是與麾下五百騎奔擊,破其前軍,魏人震恐。慶之還共諸將連營西進,據渦陽城,與魏相持,自春至下冬,各數十百戰。師老氣衰,魏之援兵復欲築壘于軍後。仲宗等恐腹背受敵,謀退。慶之杖節軍門,曰:“須虜圍合,然後與戰;若欲班師,慶之別有密敕。”仲宗壯其計,乃從之。魏人掎角作十三城,慶之陷其四壘。九城兵甲猶盛,乃陳其俘馘,鼓譟攻之,遂奔潰,斬獲略盡,渦水咽流。詔以渦陽之地置西徐州。眾軍乘勝前頓城父。武帝嘉焉,手詔慰勉之。

    當時梁魏戰爭,梁國兵圍渦陽,結果魏國援軍趕來,就離四十里地,大家在一起商議後,只為陳慶之說趁敵人遠來,疲倦不穩。然後就帶著麾下500騎兵(有個說法是200),就去突襲魏人的前鋒,問題是還真的打贏了。

    然後對峙時,梁國師老氣衰,準備退兵時,陳慶之以手中有密詔,逼全軍跟隨他的腳步去夜襲魏國大營(一共十三營),然後連破四座大營,逼的魏國渦陽城主直接就投降了梁國,而後趁士氣大增之時,又連續攻打魏國軍營,殺得渦水就差點斷流——咽流。

    南梁皇帝蕭衍親自給他寫褒獎詔書。

  • 8 # 正史漫談

    從中國歷史來看,這二者並沒有必然的聯絡,即作為一軍的統帥,對個人武力值並沒有特殊要求。

    從古到今,統帥軍隊都是一項腦力勞動

    拿起武器一窩蜂無腦衝的打仗場景,只出現在演義或者影視劇中,在真正的歷史上,指揮打仗是一項高階的腦力勞動。所謂“謀定而後動”,一軍的統帥有以下主要責任:

    約束隊伍,落實紀律。戰場上沒有紀律的軍隊,絕對沒有戰鬥力。要做到“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的理想紀律狀態,統帥必須獎懲分明、明察秋毫以及高明的統御水平,這與個人武力值沒關聯;

    判斷形勢、做出正確決策。被稱為歷史上最會打仗帝王的李世民,曾經對自己為何屢次以少勝多做出瞭解釋。他說,我之所以屢戰屢勝,是因為我只要臨陣觀察片刻,就能發現對方的弱點所在,其後便抓住這一弱點猛攻,直至對方崩潰。要形成這種能力,顯然與武力值也沒關聯;

    統帥還要能挑選、培養、使用正確的武將。統帥是一支隊伍的大腦,武將才是前線的骨幹,優秀的統帥,麾下必定人才濟濟。而如何識人用人,為每一場具體戰鬥安排合適的將領,更是一項腦力勞動;

    打順風仗時頭腦清醒,以免樂極生悲、驕兵必敗;逆境時駕馭隊伍避免崩潰,並鼓舞士氣,尋機反擊或撤退,這是腦力勞動;

    協調後勤,組織各支隊伍密切配合,當然也是腦力勞動。

    不同的戰爭,對統帥有不同的具體要求,但上述幾點是基本的素養要求。所以我們不難理解,為什麼很多文弱書生能夠成為指揮千軍萬馬的統帥,比如“千軍萬馬避白袍”的陳慶之、“雪夜襲蔡州”的李愬,當然也有我們最為熟悉的諸葛亮等。

    身先士卒型別的統帥也有,不過這樣既有優勢、也有弊端

    一軍統帥身先士卒,這種情況在中國歷史上並不少見,比如中國冷兵器時代武力值巔峰的代表人物項羽,作為西楚霸王,他是絕對的統帥,但每次打仗也是時常衝在第一線,甚至修築工事這種苦活髒活他也親力親為;

    五胡十六國時期,冉魏政權的皇帝冉閔,自身也是一位武將,他在戰場上雙持長柄武器,騎著戰馬所向披靡;

    李世民更是衝在一線的代表,他旗下的精銳重騎兵“玄甲軍”,就是以他自己為前鋒;在戰場上他最擅長的還有騎射,時常箭無虛發。

    類似的統帥還有很多,不一一羅列,這種風格的優勢很明顯:領導的模範帶頭作用,對隊伍計程車氣鼓勵很大,所以這種型別統帥麾下的兵馬普遍作戰勇猛、不畏懼死亡。

    到這種風格的統帥同樣有弊端:衝在第一線,性命的風險隨之升高,若統帥有個三長兩短,隊伍的處境將會很不妙。比如李世民的堂弟李道玄,他跟隨堂哥打仗,學會了身先士卒的風格。他在作為行軍總管討伐劉黑闥的戰鬥中,自己帶頭衝鋒卻當場戰死,後續大軍整體崩潰,導致唐軍大敗。

    結論

    古時作為一軍統帥,只要具備統帥應有的基本素質,他個人會不會武功、能不能上陣殺敵,其實並不重要。在後面運籌帷幄能夠有助於自己保持清醒,衝在第一線則可以鼓舞士氣,兩種風格的統帥各有優勢,至於選哪種,主要得看菜下飯,有啥用啥。

  • 9 # 比禾觀史

    古代大軍的統領一定要會武功嗎。舉例有諸葛亮,陸遜?

    不知道題主說的統領到底是什麼個級別?大軍之主帥?還是一隻部隊的將領?

    在古代,畢竟是冷兵器時代,通常情況下武藝是作為將領必備的技能之一。比如,我們熟悉的武舉考試,就是為了給軍隊輸送中高階軍事指揮人才。而武舉選拔所進行的考試專案包括舉重、騎射、步射、馬槍、十八般兵器等武藝專案。

    舉重

    力量是成為將領的重要素質之一,古代武將為了增加戰場存活機率,都是身著鎧甲;為了增強攻擊能力,拿的武器都是長柄重武器,如關羽的青龍偃月刀,重達83斤。

    這就要求,作為將領,必須是大力士。

    騎射

    騎馬是成為將領的基本能力要求。如果一個將領不會騎馬,成天像士兵一樣步行趕路,成何其統?除了會騎馬,還要求能夠在馬上射箭,對射中目標有具體要求;

    步射

    射箭是古代武將必備的一樣技能。是進行遠距離攻擊的必備手段。就像現在,必須會開槍一樣。

    (下圖孔夫子都是會射箭的)

    馬槍

    古代騎兵衝鋒時用的槍,古代一隻騎兵方陣進行衝鋒,作為將領必須身先士卒,在方隊裡壓陣,否則,隊形很容易散亂,失去戰鬥力。因此作為將領必須具備馬槍的使用能力;

    十八般兵器

    古代通常用十八般兵器無一不精來形容武藝高強的人。所以,要成為一名武將,熟練地使用各種兵器也是必備的技能之一,一是為了增加殺敵本事,二也是為了避免在作戰過程中不要誤傷自己人或自己,這一點在混戰時,特別重要。比如,現在人,如果沒有使用刀的經驗,與人打架時說不定未傷人先把自己割了。

    上面是絕大多數的人要成為將領、統領,應該掌握的本領和能力。但也不排除一些特殊的人,本身並沒有武藝,甚至是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弱書生。比如諸葛亮、陸遜、白衣戰神陳慶之、民族英雄于謙等。他們的帶兵之路不能用常理來解釋,也並不適合絕大多數的人。

    陸遜:東吳四大家族之一,起點很高,不需要從底層一路拼殺上來;

    諸葛亮:奇才,前期主要是出謀劃策,不需要他上陣殺敵,後期已經是丞相了,更不需要他上陣殺敵了;

    陳慶之:透過巴結太子王子,直接成為了一軍之主帥;

    于謙:在統兵之前,已經是朝廷裡的大臣了。受命於危難之間,統帥明軍,已經不需要他上陣殺敵。

    總之,一個士兵要想從底層成長成為一名將領、統領,武功是必要的,否則,根本沒有進階的機會。

    所以古代也用赳赳武夫來形容將領。不懂武功怎麼叫武夫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以日本現在的科技水平可以仿製F-35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