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醉裡挑燈思華年

    這個問題已經探討過多次了,三個原因

    首先秦始皇他媽太騷浪了,淫亂後宮,耐不住寂寞還搞出了倆兒子,這對秦始皇造成了不小的心理陰影

    其次秦始皇是誰,自認為功勞蓋過三皇五帝的男人。像他這麼高傲的人對於皇后的要求標準肯定相當高,而他的後宮佳麗三千基本上都只是他的玩物而已,連史書上對他後宮女人的記載都木有幾個。

    最後要說的就是嬴政掃六合天下剛剛太平,要處理的事情一大堆,他還畢生追尋長生不老藥那有閒工夫立後。

  • 2 # 方山中人

    嬴政滅六國,首創帝制,廢分封改設郡縣等等措施,使其成為真正的千古一帝,在位期間,勵精圖治,那為何不設皇后,我認為在橫掃六國的歷史條件下,秦始皇未必會為一個女人立一個多麼大的地位,畢竟這天下有誰配得上他,一位視六國如草芥的王,怎會在意一個女人的名分。

  • 3 # BM大嘴

    秦始皇的“愛恨與情仇”!

    在聊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對秦始皇這個人的人物特點有一個清晰的瞭解!首先呢,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也是第一個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稱皇帝的的人。那麼就是這樣一個“千古一帝”的秦始皇為什麼始終沒有確定皇后?原因大致有以下三個:

    1、秦始皇是一個“濫情且博愛”的人。為什麼這麼說呢?秦始皇一共有兒子23人,有10個女兒,但是留下姓名的只有四個。後宮佳麗無數,這其實從一個側面說明了秦始皇是一個濫情的人,所以對他不立皇后也就不難理解了!

    2、秦始皇是一個特別“自負”的人!秦始皇認為自己的功勞勝過之前的三皇五帝,所以採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所以自稱“始皇帝”。從此處我們可以看出秦始皇是一個特別“自負”,而不知謙遜的人,所以也就對他不立皇后很好理解了!

    3、秦始皇是一個極度自我而且不尊重女性狂妄自大的人。秦始皇生性殘暴,性格乖張,求仙夢想長生,苛政虐民,扼殺民智,而且對婦女兒童沒有絲毫的憐憫之心。一個沒有憐憫之心的君王,由怎會去立皇后!

    從以上的分析我們其實就不難理解,為什麼秦始皇不立皇后了,這一切都是由於他的人物性格所決定的!

  • 4 # 傳奇歷史觀

    秦始皇沒有皇后是一個千古迷題,因為沒有任何史料和考古的證據,所以沒有人能準確地說秦始皇沒有皇后的原因是什麼。目前有很多大膽的推測,說實話,都站不住腳。比如,有人說因為皇后是楚國人,所以被殺了,而且知道情況的人統統滅口,還說公子扶蘇因為是楚國人的外甥,所以陳勝吳廣打出為項燕和扶蘇報仇的旗號。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陳勝吳廣怎麼不說給皇后報仇?即便皇后是楚國人,廢了皇后立個秦國皇后很難嗎?另外,什麼樣的滅口滅的這麼徹底,其他事情都有民間傳言,皇后怎麼一點訊息都沒?即便皇后沒有訊息,為什麼後宮其他嬪妃也沒有記載?我的觀點是,根本就沒有皇后,秦始皇是第一個皇帝,他可能根本沒想立皇后,不想因此提高皇后和外戚的地位。為什麼這麼說呢?秦二世也沒有記載有皇后或者後宮嬪妃,也沒有重用外戚的記載。當然,也沒有任何史料明確說秦朝有規定不設皇后。

    我是@麥地傳奇,一家之言,希望得到您的批評指正!

  • 5 # 謀士說

    關於秦始皇為何終身都沒有立皇后,從目前的史料來看還是一個未知數,現在真的只能猜測。秦始皇除了沒有立皇后,連太子也沒有立,另外後宮的妻妾一個名字也沒有留下。秦始皇兒子一共23個,留下姓名的只有4個。秦始皇還有10個女兒,均無姓名。出現這種局面很可能是胡亥繼位以後,將那段歷史抹去了,所以史官沒有記錄在案,後人也無法考證。

    秦始皇是我國曆史上地位非常特殊的一個皇帝,從夏朝到周朝幾千年,唯一一個完成華夏大一統的皇帝。他為了彰顯自己的與眾不同,改稱皇帝,為了將皇位流傳萬世,自己稱始皇帝。另外,他沒有立皇后,沒有立太子。為什麼這麼做,沒人提及,歷朝歷代也沒有說明和註解。

    不得不說秦始皇是一個奇葩的皇帝,明知道沒有太子,就沒有繼承人,結果會導致政權不穩,兄弟相殘。秦始皇一生都在追求長生不老,估計沒有想過自己會死。但是他沒有想到自己會在出遊的途中暴亡,而不是死在宮中。總之,歷史就是這麼任性,他就是不告訴我們真相,就讓你去猜測,反正沒有答案。

  • 6 # 劍雄品評文史經濟

    秦始皇一生戎馬倥傯,橫掃六國,建立第一個中央集權制統一的中國,功可比三皇、勳能越五帝。始皇帝一生所立規矩多了,勒令全國,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度同制、開郡縣廢封土、置三公九卿。立後這麼重要的規矩,且自秦孝公已成制度。始皇帝為何不立後呢?我認為,秦始皇根本就來不及出臺冊立皇后制度。

    完成統一大業後,39歲的始皇帝便急於給自己確定一個稱號。 春秋戰國,各國諸侯都被稱為“君”或“王”。始皇帝認為“君、王”這些稱號都不足以顯示自己地位的尊崇和功勳的卓著,“今名號不更,無以稱成功,傳後世”。他最終確定亙古未有的“皇帝”為自已的稱號。如此一個重視宣揚皇權威武的人,後宮又不缺嬪妃,為何不升任一個“母儀之姿”的嬪妃為皇后,與“皇帝”相輔相成呢?

    這個千古謎案,令人費解。後世所推測的“怨母仇女”說、後宮嬪妃“多不勝選”說、“熱衷求仙”不立皇后說、立後“條件太高”無後可立說。如“怨母仇女”說,因其母趙妃淫穢宮闈,致始皇帝仇恨天下女人,而致不立後。有一定的道理,但不致於導致不立皇后;而“熱衷求仙”之說也有一定道理,但也斷然不會置國制而不顧,不立皇后;至於“多不勝選”說、”條件太高”說等等,就是胡扯。以今天的眼光來看,立後重至國制,是牽扯萬方的國家大事;又不僅是帝王家事;即便是帝王家事,身為“千古一帝”豈能容自己任性,似草民王麻子般,娶妾當妻有礙觀瞻。如果秦始皇連這都無所謂,又憑什麼在“君、王”和“皇帝”之稱謂之間斤斤計較呢?

    冊立皇后、太子的制度,從來都是附屬於以皇權為中心的國制中一部份。考慮到秦孝公的立後製,源自周朝肇始的立後製。不過,有一點不容忽視,即周朝至先秦立的後均為王后,而非皇后。冊立皇后、太子的制度做為皇權國制中,極其重要配套部份,不可能須臾即成。即便前朝有立後之制可資借鑑,也須經當朝多方論證方可付諸。

    鑑於秦朝之史載存世不多也不詳。僅憑太史公一本《史記》獨斷乾坤,似為不足。那麼,可否猜測,或許正因為始皇帝過於重視”皇族國制”政冶羽毛的冠冕堂皇,皇帝又是新生事物;統一後的全國,皆是百廢待興,百制待改之狀,秦始皇力主推行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度同制、開郡縣廢分封,置三公九卿等,許許多多遠比立後、立儲要迫在眉睫的重要制度。冊立皇后、太子之國制自然押後再說。此為一。

    以史載留存的片鱗只爪,語焉不詳的記錄。唯一找到與後宮有關的只有一條,即為秦二世胡亥即位後所言,“先帝后宮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從死”,也就秦皇陵以無子嬪妃殉葬,其他史載,別說是提到皇后,就是對後宮也是隻字未提。而且秦二世胡亥、秦三世子嬰也沒提到始皇后倒底何許人,以及有沒有始皇后的存在,野史也無從佐證。況且,根據記錄,諾大的秦始皇陵園內一墓獨尊,根本沒給皇后預留陵墓的位置。此其二。

    秦始皇一直在追求不死之術,宮中巫者方士不計其數,甚至遠至東海去求取仙術。不容否認,始皇帝是篤信有長生不老之術的,既如此,也方有秦長城、秦直道、阿房宮、秦皇陵的廉費時日的世紀工程的存在。否則,秦始皇怎麼會去搞這麼多,個個耗時五十年也不見得完工的大工程呢?自然,也相信自已一生有充裕時間去制定冊立皇后、太子制度,實際上,在統一中國後僅十年,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就倉促逝於他第五次東巡途中的沙丘宮。此其三。

  • 7 # 寧靜致遠4822

    秦始皇終身未立皇后,這倒是個問題。我覺得,有以下原因。

    一是因為秦始皇幼年直到青年經歷了太多宮廷爭鬥,對後宮干政很忌諱。如他的母親趙麗姬當異人的夫人,相傳與呂不韋的那些事,又內外串通干預政事。

    二是秦始皇青壯年時一心想統一天下,對女人沒多大興趣。不是說不想女人,只是沒那麼迷戀。一時沒顧上立後。

    三是一是時沒遇到合適人選。雖然好女人不少,但他認為沒達到皇后的標準。

    總之,這是個例外,也是個遺憾。

  • 8 # 不著調調的淺唱

    秦始皇的一生可謂是迷霧重重,秦始皇有近二十位子女,長子扶蘇,幼子胡亥,排行處在中間位置的、我們在史實中瞭解到的還有公子將閭和公子高。然而,這二十多位子女的母親是誰,史書上卻並未留下隻言片語。不過史書沒有記載,不代表真的沒有!

    史書中記載,成年後的嬴政,後宮佳麗一萬人,卻始終堅決拒絕立後,並且終其一生也沒有立皇后。考古發現,秦始皇陵中各種設施用具應有盡有,唯獨沒有皇后陵。當時有人猜測,這是因為秦始皇死後,皇后陵仍存在,但由於秦王朝很快覆滅,所以皇后未能葬在陵園內。可是這樣的猜測很快就被推翻了。在諾大的秦始皇陵中,根本沒有為皇后預留陵墓位置。

    而涉及到秦始皇后宮的史料,也只有秦二世胡亥即位後的一句話:“先帝后宮非有子者,出焉不宜。”於是把秦始皇的後宮全部誅殺,這也是關於秦始皇的史料中唯一涉及後宮的記載,堪稱一句話新聞!

    1、多不勝選

    嬴政每滅掉一國,就將這一國的圖紙畫下來,在咸陽照著圖紙把宮殿原封不動地建造起來,把這國的美女都納入後宮,滅六國後,秦始皇在咸陽周圍建造了270多座宮殿,後宮納了一萬多名美女。所以,有傳言,沒有立後的原因是人太多,挑花了眼。

    2、怨母仇女

    有人猜測,在秦始皇長達28年的統治期間,始終沒有立後的原因是因為他的母親對他肉體和心靈的雙重傷害。因母親帶來的心理陰影始終伴隨著秦始皇長大,也成為了他仇視所有女人為不潔之物的原因。

    秦始皇的母親趙姬和嫪毐有私情,還生了兩個孩子,這件事對秦始皇的刺激很大,於是他處死嫪毐,流放母親,仇恨母親不檢點,認為母儀天下的女人太難找。甚至在巡遊時,在南方刻石,明令不允許寡婦改嫁,不允許男女苟且。

    3、熱衷求仙

    秦始皇熱衷於求仙昇天,即位第二年就遇到方士徐福,一直到第五次巡遊還繼續派徐福出海尋找“仙藥”,念念不忘神仙之術。

    4、條件太高

    秦始皇一支自視清高,認為自己功高三皇,名冠五帝,是至高至貴至上的聖人神人,沒有女人可以配得上他。

    而除以上四個原因,我們還可以找到幾條線索,加以佐證:

    1、秦二世胡亥繼位後,也沒有立太后。

    2、皇后這一稱呼起始於呂后,秦王朝時期並未對皇后有定位。

  • 9 # 南方鵬

    秦始皇終身不立皇后,成為千古之謎,其中原因,史無明文,人的很多行為甚至一些細微動作,不覺中都受到他的人生經歷影響,私以為,不立後有二個原因,一是恐懼,一是不屑。

    秦始皇生母趙姬,原是呂不韋姬妾,被呂不韋當做生意獻給秦國質子異人,秦始皇嬴政生於前259年,此後一直受到呂不韋親子的流言困擾。秦始皇繼位後,趙姬私生活放蕩,不但與呂不韋暗通款曲,還與假太監嫪毐私通,穢亂宮闈,史記說太后對嫪毐“絕愛之”,並且生下了兩個兒子。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認為自己德高三皇,功過五帝,將皇和帝並稱為“皇帝”,自稱為始皇帝,從此以後,他的後代皇帝就稱為二世、三世,以至萬世,傳之無窮。一位確實功勞極大,卻也自負到極點的帝王,難道會認為這世間能有一位女人可以與他並列稱“皇后”?這是他不立後的另一原因。

  • 10 # 李子遲到了

    秦始皇嬴政(前246~前210),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真正的皇帝,號稱“祖龍”、“始皇帝”、“千古一帝”(李贄),也是中國歷史上幾個最偉大的帝王之一。

    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中國第一個領土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專制集權的強大帝國,基本奠定中國版圖與封建王朝政治體系。始稱皇帝、朕,始用詔書、玉璽、避諱,實行郡縣制、三公九卿制,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車軌,主持修建萬里長城、靈渠、阿房宮(未建成)、多條大道、兵馬俑、驪山陵墓,北擊匈奴、南征百越、開拓疆土,焚書坑儒坑方士,派徐福率三千童男童女出海尋找長生不老藥……

    秦始皇生於趙國都城邯鄲,母親趙姬,父親秦莊襄王(一個說是呂不韋),兄弟成蟜,兒子23人,著名的如公子扶蘇、二世胡亥等;女兒10人。但是,關於他的后妃妻妾,史書上卻並沒有記載,驪山始皇陵裡也沒有皇后陵。換一句話說,秦始皇根本就沒有皇后,也沒有立後。

    秦始皇13歲即位,直到22歲才親政,這9年正是古代男子要娶妻的時間,但他並未立後;秦始皇親政後到39歲的17年,是其自己掌權、統一六國的時間,儘管國事繁忙,但在後方立後並不費事,但他仍未立後;從39歲到50歲時,秦始皇多在巡遊路上,但是立後以母儀天下也花不了多少時間。秦滅掉六國建立封建王朝,實際上制訂了后妃制度,卻沒有正式立後。

    關於秦始皇為何不立後,有多種說法,比如他的私生活太亂的母親令他失望,故不希望自己的皇后也是如此;比如擔心外戚干政,所以乾脆不立後;比如牽涉到一個愛情故事,他曾邂逅一美女(有說可能是仙女,還有認為就是巴寡婦清),可惜後來不見了,他一直將後位虛位以待;也可能是他自視甚高,覺得沒有女的配得上自己;也可能他是立了後的,但不知什麼原因史書把這些內容刪除了,等等。眾說紛紜,但均系猜測,無一定論。

    秦始皇是中國第一個皇帝,也是中國唯一沒有皇后的皇帝。

  • 11 # 巫女阿滿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首先我們要確認的是,秦始皇真的沒有立後嗎?還是立了後,但是在史書上沒有留下記載?

    秦始皇是什麼時候進行大婚的,歷史上並沒有留下記載。但是按照秦國慣例,一般都是在行冠禮之後大婚。嬴政是在登基後九年也就是二十二歲的時候行的冠禮,所以推測他的大婚時間應該是在二十三歲左右。

    秦國繼承人的婚姻,一般都是由太后決定。

    比如秦惠文王的母親惠文後給他選定的王后是魏國夫人,宣太后給秦昭王選定的王后是楚國夫人,我們可以發現,太后都傾向於選則自己母國的女性來和秦國聯姻。

    我們知道,因為安國君和華陽夫人沒有孩子,所以秦始皇的父親才有機會成為他們的養子來繼承王位。當嬴政登基後,在事實上存在著三個太后,他的母親趙姬、他的親祖母夏太后、他的養祖母華陽太后。

    而得益於楚國外戚的世代經營,在這裡面真正掌握話語權的是華陽太后。所以很大可能,嬴政的婚事是由華陽太后做主的,同時也很大可能迎娶的是楚國女子。

    嬴政親政以後,與楚國一系的政治鬥爭越發激烈。到最後,作為敗者的一方被抹去了痕跡,成為了消失的隱秘。

    對這一段歷史隱秘,李開元先生在《秦謎》中分析得非常精彩,推薦閱讀。

    感謝閱讀,敬請關注。

  • 12 # 淮上秋陽

    這都是秦始皇為鞏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需要。為什麼這麼講呢?

    我們說從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嬴政用10年左右的時間陸續滅掉關東六國,完成了國家的統一,結束了自春秋戰國以來幾百年的戰亂,建立起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秦朝。為了適應新的統一形勢,加強封建統治,嬴政創立了一套封建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這套制度有兩個重要的亮點:第一,在地方上,不搞分封制,推行郡縣制。分天下36郡,郡下設縣,郡的長官守、縣的長官令均非世襲,由中央任命,這樣就把地方上的權力集中到中央,是為“中央集權”。第二,在中央,最高統治者稱皇帝,自稱“朕”,至高無上,總攬全國一切軍政大權,中央政府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軍事和監察,但他們沒有決定權,軍國大事最終最後由皇帝拍板。是為“專制主義”,合起來就叫“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這顯然是一種大手筆,因為這屬於顛覆性的制度設計,由於歷史慣性的原因,它的推行必然會遇到阻力,甚至會半途夭折,因此,為了保證這套制度能順利地延續下去,必須要有一些列的輔助措施。這輔助性的措施除了統一貨幣、度量衡、文字,焚書坑儒,還有一項,那就是不立皇后,以防外戚勢力坐大,威脅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這個新生事物。

    眾所周知,秦始皇前後的中國歷史上外戚干政,甚至取而代之屢見不鮮,秦始皇無法知曉身後之事,但之前的外戚干政及其帶來的危害他不但知曉,而且應該深惡痛絕。如前所述,他所創立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在當時來說是個新鮮事物,如剛破土的嫩芽,需要精心維護。一旦設立皇后,外戚勢力必然興起,秦始皇在位時,可以加以抑制、防範,可他千秋之後呢?繼任的新君能控制得了其勢力膨脹嗎?如果控制不了,那出現外戚干預朝政,分散、削弱專制皇權,自己處心積慮建立起來的這套新玩意不就付之東流了嗎?所以,不立皇后,這就從根上去除了這一大隱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華為需要向蘋果學習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