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睿鑫視界

    淮陽離淮河那麼遠為什麼叫淮陽?

    淮陽是一座當之無愧的歷史文化名城,早在兩千多年前淮陽就是它的名字。

    淮陽一帶在漢初曾是淮陽國。

    早在西周時期,淮陽被稱為陳國,直到秦朝這裡還是以陳郡作為地名。淮陽第一次成為正式地名是在漢初實行的郡國制中,漢高祖在這裡設立淮陽國,與之相鄰的就是淮南國,淮南國相信很多人也並不陌生。

    那麼為什麼叫淮陽呢?

    我國古代,對待山川河流的方位有著明確的劃分,就是山南為陽、山北為陰、水北為陽、水南為陰。比如洛陽在洛水以北;安陽在淇水以北;南陽在“南山之南,漢水之北”(資治通鑑)。

    淮陽離黃河近,離淮河遠,卻叫淮陽。原因是歷史上淮河因為黃河搶奪淮河河道,造成淮河改道。歷史上,淮陽確實離淮河不遠,只是現在淮陽還在,淮河卻向南而去了。

  • 2 # 週週說事

    淮陽離黃河近,離淮河遠,卻叫淮陽。原因是歷史上淮河因為黃河搶奪淮河河道,造成淮河改道。歷史上,淮陽確實離淮河不遠,只是現在淮陽還在,淮河卻向南而去了。

  • 3 # 河南這些事兒

    淮陽一帶在漢初曾是淮陽國

    早在西周時期,淮陽被稱為陳國,直到秦朝這裡還是以陳郡作為地名。淮陽第一次成為正式成為地名是在漢初實行的郡國制中,漢高祖在這裡設立淮陽國,與之相鄰的就是淮南國,淮南國相信很多人也並不陌生。

    那麼為什麼叫淮陽呢?

    我國古代,對待山川河流的方位有著明確的劃分,就是山南為陽、山北為陰、水北為陽、水南為陰。比如洛陽在洛水以北;安陽在淇水以北;南陽在“南山之南,漢水之北”(資治通鑑)。

    在詩經《渭陽》中開頭便是“我送舅氏,曰至渭陽”,這裡的渭陽指的不是一個具體的地名,而是指渭水的北面。而淮河在我國古代稱為淮水,淮陽雖然距離淮水較遠,但在秦漢時期卻是重要的行政中心,稱作淮陽也就不足為奇了。

  • 4 # 淥野

    淮陽之所以叫淮陽,好像是漢朝時劉邦在淮陽西關平信橋智擒韓信。因韓信是淮陰人,被封淮陰侯。劉邦手下謀士認為陽能鎮陰,故淮陽被封為"淮陽國"

  • 5 # 掌上淮陽

    淮陽,最早稱宛丘、陳、陳國。據清順治《陳州志》、清乾隆《陳州府志》、《淮寧縣誌》和民國時期的《淮陽縣誌》、1991年版《淮陽縣誌》,均一致說:漢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以陳在淮水之北,改陳為淮陽,淮陽自此始。今據1975年湖北雲夢縣睡虎地出土的秦朝時期的木牘“家書”可以認定,淮陽早在戰國末期就稱為淮陽了,其時間應為公元前226年左右。

    1975年冬,考古工作者在雲夢縣睡虎地4號秦墓木質套棺的陪葬箱內,發現了兩塊製作精湛的木片,長約20釐米,寬約3釐米,厚約1釐米,正背兩面均有墨書文字,字型為隸書,共計527字,經專家鑑定是秦代家信,也是我國迄今發現的最早的家信,開頭是:“二月辛巳,黑夫、驚敢再拜問中,母毋恙也?黑夫、驚毋恙也。前日黑夫與驚別,今復會矣。黑夫寄益就書曰:遺黑夫錢,母操夏衣來。今書節(即)到,母視安陸絲布賤,可以為襌裙襦者,母必為之,令與錢偕來。其絲布貴,徒〔以〕錢來,黑夫自以布此。黑夫等直佐淮陽,攻反城久,傷未可智(知)也,願母遺黑夫用勿少。書到皆為報,報必言相家爵來未來,告黑夫其未來狀……”

    專家透過木條上的文字發現,古墓的主人是戰國晚期一個普通的秦人。寫信的這兩個人,是兄弟兩個,一個叫黑夫,一個叫驚。戰國末期,社會處在急劇的動盪之中,這兩兄弟為什麼離家在外?黑夫在信中說,淮陽發生了叛亂,他們正在攻打淮陽。參照當時的一些歷史文獻,專家發現,淮陽之戰就發生在秦滅楚期間,黑夫和驚正是統一戰爭期間秦軍攻打楚國的部隊中兩名普通計程車兵。

    史料記載,秦王政六年(公元前241年),楚與韓、趙、衛、魏共擊秦,失利,楚由郢陳遷都壽春。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李信率兵20萬伐楚,被楚軍擊敗;復遣王翦和蒙武率領60萬大軍再攻楚國。楚國徵調全國兵力,命項燕率領與秦軍決戰。王翦採取了堅壁自守,避免決戰,養精蓄銳,伺機出擊的作戰方針。楚軍多次挑戰,終不肯出。楚軍求戰不得,日久鬥志鬆懈,項燕只好率軍東撤。王翦抓住戰機,挑選精兵在前,實施追擊,秦軍乘勢攻取了楚國的許多城邑。

    戰爭延續了兩年。參加了王翦伐楚部隊的黑夫和驚在信中寫了一些當時的生活瑣事。兄弟兩個寫信向家中要錢和衣服,其中驚顯得十分著急,他說,如果母親不快點寄錢的話,他的命很可能都保不住。錢不夠用了,他借別人的錢,借一個叫垣柏的人的錢,希望他的母親給他送錢。黑夫希望母親把夏天穿的衣服寄來,越快越好。如果家那邊布貴的話,就多寄些錢,他自己買布做夏衣。說明參戰的時候以為時間不長,穿的還是比較厚的衣服,現在天熱了,需要衣服,希望家裡給寄錢或者衣服。 參加王翦伐楚部隊的黑夫和驚能在信中直書“黑夫等直佐淮陽”,說明這時淮陽已經稱淮陽了。

    淮陽之名最早見於文獻的是《史記·留侯世家》:“留侯張良者,其先韓人也……良嘗學禮淮陽。東見倉海君。得力士,為鐵錐重百二十斤。秦皇帝東遊,良與客狙擊秦皇帝博浪沙中,誤中副車。秦皇帝大怒……”張良先祖原為韓國貴族,其祖五代為韓丞相。韓被秦滅時是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他尚年少,遊學淮陽是秦王政十七年以後,證明“淮陽”地名這時已經出現。

    睡虎地秦簡《編年記》 載:“二十年(公元前227年)韓王居□山(□為殘字,應為陳城西面的西銘山,簡稱銘山)。” “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韓王死。昌平君居處其處,有死士屬。”《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二十一年,新鄭反。昌平君徙於郢。”秦簡的記載說明:已經當了三年俘虜的韓王安被秦王遣到郢陳。韓王安死的那年,嬴政議攻楚,昌平君反對,被貶相到這裡,居於韓王安曾經住過的地方。從這些記載可肯定地說:秦滅韓時,也同時把陳城佔領,和韓國一併劃為潁川郡。不然,秦國不會把韓王安押解到陳城,更不會把丞相昌平君也貶相到這裡。嬴政議攻楚,為了把陳城作為前沿陣地,又把陳城從潁川郡中析出,成立了淮陽郡。

    家書裡為什麼說“攻反城久”?秦滅掉韓國佔領了陳城時,其統治還不穩固,新鄭發生了反秦叛亂。這次叛亂,是由亡國後的韓國人民所發動的大規模反秦叛亂。秦王怕波及淮陽,就把被免去丞相的昌平君,派往淮陽穩定局勢。昌平君是楚頃襄王之孫、考烈王之子、秦華陽太后之娘侄、繼呂不韋之後為秦丞相。其父考烈王曾在秦做人質10年,並娶秦女生昌平君,後因頃襄王病危,逃回陳城,昌平君留秦長大,是鎮壓嫪毐叛亂的頭等功臣。如果陳城(淮陽)這時仍然歸楚國,秦王嬴政不會把昌平君貶到這裡。

    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秦王嬴政派李信、蒙武領兵20萬伐楚,在平輿、寢丘(沈丘)一帶大勝項燕率領的楚軍。李信是來滅楚的,既已攻克了平輿和寢丘,楚都壽春已經近在咫尺,本應揮師東進,直取壽春。可李信不得不回頭朝著西北的方向來打淮陽,因為昌平君領導的淮陽軍民也反秦了。昌平君和項燕聯起手來,在原韓地軍民的共擊之下,李信、蒙武全軍大敗。

    秦王政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秦王嬴政又派王翦帥60萬大軍伐楚,黑夫和驚都參加了王翦伐楚的軍隊,因為這時陳城已經更名為淮陽,又昌平君反秦了,所以黑夫和驚的家信中說“黑夫等直佐淮陽,攻反城久”。由此可以證明,淮陽之名是在公元前224年前就有了。戰爭持續了兩年,項燕自殺,昌平君戰死,楚國滅亡。

    關於淮陽郡設立的時間,在木牘沒發現前歷史學家也作了推論。《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始皇二十六年,初並天下,“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於是,秦始皇“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對於秦三十六郡的郡名,傳世史集中最早明確記述的是宋代裴駰的《史記集解》,此後重要的歷史典籍基本上都是沿用了這種傳統的主流觀點。裴駰的《史記集解》中所列秦三十六郡沒有“淮陽郡”或“陳郡”。但是至清代,乾嘉學派學者開始擺脫了後人註疏述說的束縛,直接分析最早的文獻記錄。依據這一思路,清代學者全祖望、近代學者王國維以及當代學者譚其驤等人對《史記》等早期文獻進行考究,摒棄了裴氏舊說。辛德勇更進一步認為:秦始皇在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吞併六國前,就已置四十二郡,其中有“淮陽郡”;始皇二十六年時,並置為三十六郡,“淮陽郡”併入“潁川郡”;而到了始皇三十三年,秦始皇攻取嶺南及閩地,又析分增置設郡,使秦郡總數增為四十八個,“淮陽郡”又析出。也就是說,秦代劃分郡制並不止一次,秦佔領了郢陳後,本來設了“淮陽郡”,後來統一六國後,把“淮陽郡”撤了,置為陳縣。但隨著疆域的擴大,郡數增加,因為秦始皇崇信“六”和“十二”之數,把天下分為四十八郡,又重新設了“淮陽郡”。

    眾多史籍之所以把秦佔領了郢陳後更名的“淮陽”仍叫郢陳是因為他存在的時間較短,而當時的秦人則依然稱淮陽。這樣,木牘中黑夫和驚說“直佐淮陽”就不難理解了。

    根據考古、歷史文獻和專家的考證,可以得出結論:秦王政十七年秦滅韓後佔領了陳城,把陳城歸屬潁川郡,公元前226年左右陳城又從潁川郡析出,置了“淮陽郡”, 淮陽之名自此始。

  • 6 # 坐看雲起8375

    也說“淮陽”建置問題

    檢索所能看到的文獻資料之後,可以得出“淮陽”建置起於秦代的觀點。但是,秦代所置“淮陽”,是“淮陽縣”還是“淮陽郡”?我以為還需要細考之。以我見到的資料,秦代所置應是“淮陽郡”,而不是乃慶老師所說的“淮陽縣”。總括前輩學者所論“淮陽”建置問題,其中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淮陽”是否是秦代所置?二是“淮陽郡”還是“陳郡”?以下我分述之。

    一、關於“淮陽郡”是否是秦代所置

    辛德勇《秦始皇三十六郡新考》(載《文史》2006年第1、2期),綜合前代學者所述認為,《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始皇二十六年,初並天下,“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於是,秦始皇“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對於秦三十六郡的郡名,傳世史集中最早明確記述的是劉宋時裴駰的《史記集解》,此後重要的歷史典籍基本上都是沿用了這種傳統的主流觀點。裴駰的《史記集解》中所列秦三十六郡沒有“淮陽郡”或“陳郡”。但是至清代,乾嘉學派學者開始擺脫了後人註疏述說的束縛,直接分析最早的文獻記錄。依據這一思路,清代學者全祖望、近代學者王國維以及當代學者譚其驤等人對《史記》等早期文獻進行考究,摒棄了裴氏舊說。辛德勇更進一步認為:秦始皇在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吞併六國前,就已置四十二郡,其中有“淮陽郡”;始皇二十六年時,並置為三十六郡,“淮陽郡”併入“潁川郡”;而到了始皇三十三年,秦始皇攻取嶺南及閩地,又析分增置八郡,使秦郡總數增為四十八個,“淮陽郡”又析出。也就是說,秦代劃分郡制並不止一次,秦始皇滅楚後,本來設了“淮陽郡”,後來統一六國後,把“淮陽郡”撤了,但隨著疆域的擴大,郡數增加,因為秦始皇崇信“六”和“十二”之數,把天下分為四十八郡,又重新設了“淮陽郡”。

    史載淮陽(陳)秦代有郡的一個主要依據是:《史記·陳涉世家》載陳勝等起事後,“攻陳,陳守令皆不在,獨守丞與戰譙門中。弗勝 ,守丞死,乃入據陳”。大學者姚鼐將“陳守令皆不在”解釋為,陳的郡守和縣令都不在。一般來說,只有陳勝等所攻陳邑同時作為陳郡郡城與陳縣縣城,才會出現這種狀況。所以姚鼐據此“則知有陳郡矣”。王國維、譚其驤沿承此說,並謂秦設有陳郡。

    但是,關鍵問題是如何解讀“陳守令皆不在”這句話中的“守”。唐人司馬貞對此的解釋是:“言守令,則守非官也,與下守丞同也。則‘皆’字疑衍。”認為“陳守令”是守城的縣令,不是郡守,與下文的“守丞”相同,至於那個“皆”字,司馬貞解釋不通,乾脆說是衍文,多出來的。這樣解釋,似顯武斷。

    陳地是否有郡?隨著秦封泥“淮陽弩丞”的出現,這個問題可以搞清了。封泥,又稱泥封。是印章按於泥上作為實物和木製牘函封緘的憑證。封泥主要流行應用於秦漢。秦朝郡、縣俱設有丞,然而秦封泥所見縣丞只是在縣名字尾加丞、印等字,作“X丞”、“X丞之印”、“XX之丞”、“XX丞印”,並無職事之分別,說明其員額應僅有一名;而封泥中所見郡丞,卻不止一名,且各有專門的職事,如邯鄲郡的“邯造工丞”、代郡的“代馬丞印”、琅邪郡的“琅邪水丞”,所以,這方“淮陽弩丞”印,也應該是屬於淮陽郡的“弩丞”。據此,淮陽應是郡。至於是“陳郡”還是“淮陽郡”,我下面再說。

    關於此所謂“陳郡”的始設年代,王國維推斷有兩個自相矛盾的時間。王氏先是說,此陳郡雖見稱於始皇二十六年之後,“然不得謂始皇二十六年未有此郡”,即它有可能設置於秦始皇二十六年之前。但是,王國維隨即又說,秦之陳郡,乃是始皇三十三年設立九原、南海、桂林、象郡後,與東海郡一同析置。這是由於王國維沒有弄清陳郡曾經在始皇二十六年時撤消過。譚其驤推測說:“按《始皇本紀》,二十三年,取陳以南至平輿,虜荊王;陳郡當置於是年。秦於六國故地多置郡,且自陳以至平輿,實得《漢志》淮陽、汝南二郡之地,果優足以置一大郡。”認為陳郡設於始皇二十三年。

    秦始皇二十六年,為了對過去接二連三地攫入囊中而當時還無暇妥當安排的列國疆域,做出通盤平衡處置,以符合統一治理的需要,嬴政重新劃定天下,設為三十六郡。這次劃分,是在以前所設諸郡基礎上做出的調整。其中將潁川與淮陽併為一郡,合併後保留下面積較小的潁川郡的原名,撤銷了面積偏大的淮陽郡的郡名。

    到了始皇三十三年再次劃分郡制的時候,就又將淮陽從潁川郡中分置。潁川原本就是由得自韓國的潁川郡和得自楚國的淮陽郡合併而成,藉此機會將其重新分開。

    二、關於郡名是“淮陽郡”還是“陳郡”

    其實這個問題很好解釋。從“淮陽弩丞”封泥來推測,所謂“陳郡”,本應名為“淮陽郡”。“淮陽郡”的治所在“陳縣”。因為按漢初人以郡治縣名替代郡名的敘事習慣,司馬遷等用郡治之邑“陳”來代指“淮陽郡”名,所以《史記·陳涉世家》雲“陳守令皆不在”,《史記·貨殖列傳》以陳與沛、汝南、南郡等郡並舉,《漢書·高帝紀》載張良獻計籠絡韓信,謂“從陳以東傅海與齊王信”。

    現代學者馬非百(馬元材)在其《秦集史》中針對王國維和譚其驤對陳郡的考證,指出陳郡當為淮陽郡,他並舉出雲夢睡虎地木牘家信為據說:“陳有守有令,其為一郡,實無可疑。唯郡名似當為淮陽。《史記·留侯世家》:良嘗學禮淮陽。……雲夢出土的四號墓中有木牘二方,牘中亦有‘黑夫等直佐淮陽,攻反城久,傷未可知也’之語。據考證此墓為秦設定南郡至秦統一全國這一歷史時期之葬地。而所謂‘直佐淮陽,攻反城久’,則是指秦始皇二十三年李信攻楚大敗後,秦王復召王翦使將兵擊荊,取陳以南至平輿虜荊王一役而言。然則在秦始皇時,淮陽確已成為‘攻反城’之重要根據地及指揮部矣。”不過馬非百所說不夠確切,雲夢木牘“攻反城”之役,與王翦取陳以南至平輿並虜荊王一役無關,而是繼此之後的平定項燕在淮南反叛的戰役。《史記》記述其經過雲:“(秦王政)二十三年,秦王復召王翦,強起之,使將擊荊。取陳以南至平輿,虜荊王。秦王遊至郢陳。荊將項燕立昌平君為荊王,反秦於淮南。二十四年,王翦、蒙武攻荊,破荊軍,昌平君死,項燕遂自殺。”郢陳為淮陽,至王翦“取陳以南至平輿,虜荊王”之時,已歸入秦人版圖,故秦王政巡遊至此。項燕等“反秦於淮南”時,陳邑附近已在秦人控制之下,所以,雲夢木牘之“黑夫”,在書信中雲其乃是“佐淮陽”而“攻反城”。即其所從屬的軍隊,協助原駐守淮陽的秦軍,由淮河北岸向南岸進攻。這也可以證實確如譚其驤所推測,秦廷在王政二十三年取得陳以南至平輿一帶之後,當即設立了淮陽郡。

    綜上所述,淮陽郡在秦代已有建置,到了漢代,漢高祖十一年,立淮陽國,都陳縣。淮陽國所轄即是秦代淮陽郡及潁川郡兩郡境域,《史記·秦始皇本紀》所說秦取“陳以南至平輿”地域,俱在此淮陽國之轄界。淮陽國的國名也是由秦淮陽郡沿承而來。

    關於秦代建置淮陽郡的問題,周口市文化局周建山所著《周口歷史文化通覽·歷史卷》已有全面論述。建山先生所論,也是據辛德勇《秦始皇三十六郡新考》一文。

    若論淮陽之名最早出現在何時,《水經·潁水注》記載,此淮陽郡治所陳城,其“城南郭裡又有一城,名曰淮陽城,子產所置也”。此淮陽城是否確為子產所築,還可以進一步斟酌,不過這一記載表明,陳城與“淮陽”之間的聯絡,由來甚久,秦人在此設郡而命名為“淮陽”,是很自然的事情。

    參考文獻:

    1.辛德勇《秦始皇三十六郡新考》,載《文史》2006年第1、2期.

    2.馬非百《秦集史》郡縣誌下,中華書局,1982年.

    3.周曉陸《秦封泥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個海濱城市比較實惠適合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