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一夕一晨

    爸爸們其實有時候也想多陪陪孩子,但苦於毫無經驗,這裡給爸爸媽媽們支支招。

    第一,與爸爸有個約會。和爸爸一起商量出可行的時間,與孩子來個親密的約會,哪怕10分鐘也行。每天儘量把親子時間固定下來,細水長流,爸爸陪伴孩子自然熟能生巧。

    第二,引導爸爸準備約會。爸爸的陪伴相對媽媽,比較毫無目的。曾經有天下班回到家,老公在沙發上玩遊戲,孩子坐在旁邊玩,為了不讓老公當“局外人”,可以引導爸爸為兩人的約會選擇一些繪本或遊戲,也可以適當地儲備一些故事,讓爸爸找到成就感。一段時間下來,孩子也能找到樂趣,自然對約會時間充滿期待。

    第三,隨時維護爸爸的形象。孩子爸爸長期不在身邊,我一直告訴孩子的是爸爸很愛他,也鼓勵爸爸透過影片與孩子交流,有機會也給孩子準備一些玩具,讓孩子感受到爸爸的關注,建立起安全感和自信心。

  • 2 # 綿媽育兒

    很多人不願意跟孩子玩,有些時候是不知道怎麼跟孩子玩。

    比如說我家爸爸,你讓他和孩子一起玩遊戲,他就很入戲地玩,玩到最後他每次都要贏孩子,直接就把孩子給氣哭了。他還不樂意地說:“我為什麼就不能贏啊?我憑什麼要讓他啊?”結果,大的小的就都氣鼓鼓的等著人安慰。

    你看,爸爸要是在陪伴中不高興了,他就不願意去陪伴孩子了。要讓他掌握好方法,體會到樂趣才可以。

    所以後來我就不讓他倆玩對抗性的遊戲了,都安排共同完成某個專案的這種,比如一起投球100個。這下,兩個就開心得不得了,小的那個還常常說:“哇!爸爸好厲害啊!”“爸爸,你真棒!”大的一下就父愛爆棚。

    後面就自己有空就帶著孩子玩。他自己都說:“上班累了,回來轉換一下心情也不錯。”

  • 3 # 宸媽碎碎念

    宸媽覺得需要把爸爸分成兩大類:一類是想陪伴孩子,沒有時間或者是不知道怎麼陪伴的。另外一類是根本不想陪伴孩子的。

    針對第一種,想陪伴孩子,卻沒有時間陪伴,或者是不知道怎麼陪伴孩子的爸爸,宸媽建議媽媽要做好相應的配合和調整。首先配合爸爸的時間,儘量調整孩子的時間和爸爸的空餘時間想契合。其次是安排一些既鍛鍊孩子,又讓孩子爸爸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得到休息和放鬆的一些環節來讓爸爸的陪伴和孩子的成長同時進行的一舉多得的活動。最後是教會爸爸如何陪伴孩子。比如孩子玩泥塑,爸爸不會沒關係,孩子做什麼學什麼,爸爸同樣參與,同樣學習就好了,這個時候爸爸就作為一個陪伴者在參與孩子的成長,哪怕做得不如孩子,至少也讓孩子明白大人不是萬能的。在教會爸爸如何陪伴孩子的過程中,媽媽應該遵循不急不躁,不慌不忙的原則,由易到難的逐漸增加難度。讓爸爸們逐漸在親子陪伴中找到自己的價值體現。

    針對第二種,根本不想陪伴孩子的爸爸,宸媽建議媽媽們首先要做這類爸爸的思想轉變。先把思想做通了,思想從根源上改變了,才能取得更好的陪伴效果,才能得到更好的陪伴。而改變一個人的固定思維習慣是一項巨大的工程,需要長時間的堅持。

  • 4 # 我家兒女初長成

    每個人的脾氣性格不一樣。真的不是所有的辦法都適用的。

    每個人的成長環境不一樣,跟孩子的相處模式不一樣。我們家的孩子 爸爸。是家裡的老大,從小吃過苦待孩子 比我這個媽媽還要好一些。心細一些。這就是成長環境使然。

    第一個抱起寶寶的,不是奶奶,也不是姥姥。是這個爸爸。護士看著,擔心的直說,這麼年輕的爸爸能抱好孩子嗎?我心裡卻是一點也不擔心 。因為,他為我即將到來的日子做出了充分的準備,他能如此待我。必將會是一個好爸爸。

    爸爸只要在家,就會跟孩子們一起瘋玩。也會把家裡弄的亂七八糟的。經常會說,我弄的亂,證明我們玩高興了是吧。其實真正亂,也就那麼幾年。對爸爸的這種表現,我這個媽媽只能預設外加鼓勵,繼續帶娃。

    大部分時間,寶爸不在家。就是影片。還有互相準備小驚喜。這個一定得有,在我看來。每次孩子們都是期盼著爸爸的回來。也會給爸爸進門拿拖鞋,準備爸爸有的水杯,反正就是種種期待。尤其是我們老大兒子。總是會說,我長大後,也要象爸爸一樣,努力!做個有本事的人。

    我們約定好,在孩子們面前,只要是不必要的時候,不拿手機。甚至出門遛彎,我們都不帶手機。認真的陪伴孩子,無須多做什麼,有效的互動就很好。模仿是孩子的本能。原形做好了。教育並不難。

    別人說什麼不重要。找到適合自己陪伴孩子的方法,要從自己的家庭結構和情況入手。不能一蹴而就!

  • 5 # Graceking

    1.談心,告訴他,沒有父親陪伴的孩子會失去勇氣

    2.代入,帶到其他父親有愛的家庭去感染

    3.學習,多播放一些育兒的知識在房間裡,習慣了他就有改善了

    4.組織活動,少在家宅,帶父親與孩子去做他們感興趣的事情。

    5.及時鼓勵,告訴父親孩子對他的感謝之類的。

  • 6 # 不愛我了分手了

    由於爸爸的社會經驗豐富,所以,往往爸爸更加具有智慧,我們應該讓爸爸多陪伴孩子,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可以讓孩子更加充滿智慧。

    爸爸一般會讓孩子多接觸外面的世界,多到戶外進行活動,也會讓孩子勇敢嘗試一些新事物,這樣以來,孩子就會更加健康。

    我們應該讓爸爸多陪伴孩子,這樣的孩子才能更加勇敢,因為爸爸可以教給孩子很多的知識,讓他們嘗試很多事情,進入讓他們不再害怕。我們如果讓孩子經常和爸爸在一起的話,就會讓孩子更加幽默,因為爸爸經常會富有一幽默感的,瞭解很多有趣的事情。

    爸爸對孩子的期待和媽媽往往不同,我們應該儘量讓孩子多跟爸爸在一起,單純由媽媽帶大的孩子,往往更加脆弱,不利於健康茁壯成長。

  • 7 # 創業者黃先振

    每天把工作安排好,留一個小時陪孩子,堅持每天和孩子交流,注意語言表達和情緒的變化。多鼓勵孩子,教孩子成長。

  • 8 # Brian四寶萌爸

    爸爸的陪伴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非常重要,男性和女性的育兒風格畢竟不同,有助於幫助孩子更好地發展自己的人格。

    首先,爸爸要懂得自己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孩子成長的時間只有那麼長,錯過了就沒有了,如果父親從來不分享育兒工作的話,孩子成年後與孩子的感情也會不夠親近,這也會是人生的一個遺憾。

    其次,媽媽要懂得一些策略。

    1.偷懶一下,適當放手。

    媽媽從懷胎十月到餵養,因為這種先發的優勢所以能夠更快地適應母親的角色,但是這並不代表父親不能夠勝任育兒工作。按理說,父親力量更大,能夠更好地抱孩子,能夠進行為孩子洗澡等工作。所以家長要相信父親同樣能夠在育兒工作中發揮作用。

    而母親要做的第一步是適當放手。要讓孩子和父親都習慣,孩子不能事事都找母親,提高父親的存在感。比如孩子想要玩什麼或者做什麼事情而找媽媽,媽媽可以“偷懶”一下,向爸爸說明孩子需要他的幫助。父親可能不會主動提出陪孩子,而媽媽就要適當引導,創造孩子和爸爸相處的機會。

    2.充滿耐心,正向激勵

    相對於母親來說,父親帶孩子的風格會更加粗獷、不拘小節,對於這種情況,很多媽媽就看不慣,嫌棄父親帶得不好就馬上接手其正在進行的育兒工作。對於這種情況,媽媽還是要充滿耐心,提醒父親有哪些育兒細節需要注意,不可打擊其自信。

    不僅如此,還要對孩子爸爸進行不斷的正向激勵,凡是他在照顧孩子方面做得好的地方一定要誇獎他,甚至可以誇大一些,突出他對孩子的日常陪伴的重要性。

    簡言之,要讓爸爸在這件事情上得到非常正面的反饋,找到陪伴孩子的樂趣,他之後才能夠主動地陪伴孩子,而不是當甩手掌櫃,讓你變成“喪偶式育兒”。

    3.在保證孩子安全的情況下,允許差異存在

    可能父親在和孩子互動時與母親的風格不同,可能更加粗糙,這種情況下,只要不危及安全,可以允許其存在,孩子和爸爸自然會養成他們的相處風格,創造屬於他們的小秘密和親密。

  • 9 # 百合媽媽讀心理

    有許多媽媽抱怨自己有一個豬隊友,不會做飯、不會帶孩子,把孩子扔給另一半非常地不放心,擔心孩子挨餓受凍。

    說這話的時候,彷彿這個隊友不是孩子親爹似的。

    其實,許多爸爸之所以陪孩子的時間很少,除了工作忙的原因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媽媽的不放心與不放手,無形中剝奪了爸爸帶孩子的權利,作為爸爸有時候當然也樂得清閒。

    曾經在一本書中讀到過這樣的句子:孩子從爸爸那裡可以獲得從別人那裡無論如何都無法獲得的人生滋養,可以從爸爸身上學習到媽媽身上所沒有的品質,爸爸對孩子的一句肯定,效果相當於媽媽一句話的五十倍。

    由此便可見爸爸對孩子的陪伴有多重要了,所以,媽媽們一定努力給爸爸創造陪伴孩子的機會。

    有的爸爸確實不太會帶孩子,媽媽可以站在爸爸的立場上思考問題,對爸爸多包容一點,明確地、耐心地告訴爸爸具體需要做哪些事、如何做。

    同時,要適當降低對爸爸的預期,當你把孩子交給爸爸之後,就不要管得太多了,不要時時過問,而是信任他,放手讓他去做,就算做得不是那麼完美,也不要過度苛責,只要給機會讓爸爸們鍛鍊,相信他們會越做越好的。

    爸爸參與帶孩子不僅有利於孩子的成長,還可以減輕媽媽的負擔,讓媽媽有更多的精力關注自己、照顧自己、愛護自己,擁有更好的心理狀態,媽媽心情好了,也有利於家庭氛圍的和諧。

    而對於爸爸來說,如果輕易地錯過了孩子的成長,終歸是一場遺憾,如果能夠在兼顧事業的同時,給予孩子高質量的陪伴,就能享受到作為一個父親的快樂,與孩子擁有良好的親子關係,當孩子長大後,也多了一份可以炫耀的成就感與自豪感。

  • 10 # 小妞老爸

    不會陪孩子的爸爸,不是好爸爸。其實,在養娃路上只要媽媽們敢適當放手,相信爸爸,多一些耐心,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而且比起媽媽帶娃,爸爸帶娃也有不少優勢。1.爸爸說的話,孩子更愛聽。

    有媽媽說:“我陪娃一下午,吼了無數次,P作業沒做;爸爸一回家,輕鬆幾句話,一小時功課全搞定。”

    其實這是因為爸爸的溝通方式跟媽媽不同,往往語言更簡單,語氣更乾脆,也無意識把孩子當成人在溝通,很多話約定好了就沒有商量的餘地,孩子也就更聽爸爸的話了。

    2.爸爸陪孩子時間長,孩子成績更好。

    BBC有一部紀錄片《父親的生物學意義》裡說過:“孩子2~4歲語言發展期,父親比母親對孩子的影響更大。如果父親參與教育更多,他的孩子在一年後的語言測試中得分也越高。”

    因為爸爸帶娃時往往不會刻意遷就孩子說話方式,大多使用正常成人語言,反而更能刺激孩子語言發展。

    英國紐卡斯爾大學的研究者曾用半個世紀,對11000名嬰兒進行了跟蹤調查,結果也顯示:經常與父親相處的孩子,比更少與父親比更少與父親相處的孩子聰明。

    如何讓父親多陪伴呢?

    1.信任,給爸爸和娃獨處的空間。

    讓爸爸獨自帶娃玩一下午,肯定能帶得挺好。對爸爸放手,多些信任,他們也能做好。

    2.包容,尊重爸爸帶娃的方式

    以前大多是媽媽陪娃,一般是給他讀讀繪本,搭搭積木,聽聽音樂之類的。後來媽媽讓爸爸接手,父子倆開啟各項戶外冒險活動,滑板車、游泳、放風箏、抓魚.....

    一開始媽媽可能會擔心各項安全,就要試著多去包容,不對爸爸指指點點,三個月後,媽媽就會發現,孩子學會了滑板車,也很樂意游泳,運動量大,吃飯也不挑食了,很多時候晚上沾床就睡,身體也會結實了不少。

    3.誇讚,特別是要當著娃的面誇

    好爸爸真的是誇出來的。大多數家長都是獨生子,有一部分之前毫無生活自理能力。但有娃後,寶媽要鼓勵他學著給娃換尿不溼、衝奶粉、哄睡,不管他做得怎麼樣,都先誇他好棒,好開心大寶有這樣的好爸爸。久而久之,他就很享受帶孩子的成就感,他教會了娃走路、使用筷子吃飯、說一些完整句子。身邊人都說他做了爸爸後簡直換了個人似的。

  • 11 # 元寶爸爸聊育兒

    每週三我都要雷打不動帶我家元寶去上樂高課,在那兒送孩子去上課的基本上是清一色的媽媽、奶奶或爺爺,我的每次出現是突兀的,與眾不同的,本來我也沒覺得有啥不正常的,每個家庭的情況不一樣嘛,我有時間就送娃,我太太下班後趕緊回家做飯收拾家務,等我們下課回家剛好銜接上。結果,前兩天,我太太的一個朋友在不同的時段也送孩子去上樂高課,閒來無聊看到我家元寶的檔案盒,便和接待老師聊起,說認識我家元寶,老師一聽認識,馬上八卦地說,“這個孩子,每次都是爸爸送,基本上沒見過他媽媽,他媽媽啥也不管的”,這話一傳到我太太那兒,她只能苦笑,看來這個世界對女性,尤其是母親真的太不公平了,一切看起來就是,媽媽陪孩子去上興趣班是天經地義的,是正常的,而爸爸送那一定是媽媽啥也不管不顧,我是個稱職的好爸爸,而媽媽卻不是個好媽媽似的。

    從前幾年比較火的真人秀節目《爸爸去哪兒了》,《父親參與力》再到發生在我們家的情況,都折射了一個現實:生活中大多數爸爸陪娃不多。 有些爸爸是沒時間,有些爸爸是不知道怎麼跟孩子相處。生活中就存在這麼幾種典型的爸爸:

    雙手打石膏型爸爸

    這是有手也不抱孩子的爸爸。典型特徵是一下班回家就喊累,孩子滿心歡喜地迎接他,他卻讓孩子自己一邊玩去,雙手一抱,啥也不管。

    走馬觀花型爸爸

    這是完全不瞭解孩子心態的爸爸。典型特徵是雖然也陪伴孩子,但質量不高,表面上帶著孩子在樓下玩兒,但從不參與與孩子的互動,手機不離手,孩子讓他陪伴,他卻支吾著,讓孩子自己去找小夥伴玩,在孩子沒有玩伴時,從不參與孩子的遊戲。

    透明人型爸爸

    這種爸爸認為孩子就該由媽媽養育。典型特徵是孩子幾乎見不到爸爸的身影,每天忙於賺錢養家,晚上回來,孩子睡了,早上孩子起床,爸爸已經出門,好不容易到週末了,還要加班,太太一讓他多陪一下孩子,他直接一句,“我不賺錢,怎麼養你們”,這應該就是人們常說的“喪偶式”吧。

    心理學家指出:“父親對孩子的健康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有些作用甚至是母親無法替代的。父親的存在,對男孩子而言,更是他言行身教的模仿物件”。爸爸不參與教育,忽視自身應盡的責任,會帶來的很嚴重的危害,孩子肯定會出現自卑、膽小、無責任感。可喜的是,現在有很多爸爸意識到這樣的後果,也想參與到陪伴教育中來,卻不知從何下手。其實孩子的世界一點都不神秘,我們都經歷過,只不過忘記了,讓我們來學學幾個技能吧:

    想象與孩子同歲,把自己小時候玩的遊戲拿出來和孩子分享

    想象一下你在他那麼大的時候,最想玩什麼?把自己當成跟他一樣大的小夥伴,跟他一起玩。 我自己的童年完全是玩過來的,每天吃完早飯,就跟小夥伴一起出去爬樹、游水、打仗,玩的東西從做彈弓、滾鐵環、拍煙紙盒,到打彈珠,捉青娃,抓小雞花樣百出。以前不到吃飯時間是不會回家的,玩的樂不思蜀,這些玩樂給我的童年帶來了無窮的樂趣。現在的孩子玩具很多, 各種樂高積木,托馬斯火車、拼圖、過家家模擬玩具。這些東西我小時候見都沒見過。在家裡,每次都是我和元寶一起搭積木,簡單的就手把手教他,複雜的就由我幫他搭,這時候一定要注意,讓他在旁邊幫忙,讓孩子也有事做,並且最後都要宣稱,這是寶寶和爸爸一起搭的。

    陪伴孩子的時候,要專心致志, 這是絕佳的放鬆方式

    人生的意義是多重的,其中有一條就是家庭。所以,跟孩子在一起時,不要看手機,暫時把工作放一邊,不要覺得你是在浪費時間。哪怕每天只用一個小時,高效利用和孩子相處的時光,給他讀讀繪本,帶他去小區撿一片落葉,看見蝸牛和他趴在地上一起觀察你都會發現,這絕對是一種最佳的放鬆方式。

    玩就是玩,用自己的優勢陪伴孩子,不帶教條和功利

    我上大學時是校足球隊的,有時候我和孩子一起踢球,一個足球,可以踢著玩、扔著玩、拋著玩。不要把踢球當成在賽場上,又是手球啦,又是犯規啦,小孩子不愛聽這個,一通亂玩就夠了,不是所有的家長都想要讓孩子成為體育明星,只是想給他多些體力遊戲就可以了。只要我們不追求什麼目標,家長和孩子會輕鬆很多。 要用自己的優勢帶孩子 ,只要是個男人,總會有跟媽媽不一樣的地方,帶孩子時要充分利用自己的優勢,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因人而異。

    當爸爸們帶著愛走進孩子的世界,本身與會喚醒住在自己內心的那個孩子,充滿想象力和創造力的那部分自己。爸爸要做的就是行動起來。

  • 12 # 泥鰍裡的香草

    我曾經深深記得孩子幼兒園老師說過的一句話:爸爸陪伴孩子的感覺和意義與媽媽們不同,爸爸帶出來的孩子個性更堅強!這位幼兒園老師因為自己工作忙碌,所以老公體諒她的辛苦每每下班都是老公帶孩子。

    如何讓爸爸更多機會去陪伴自己的孩子,想做到這一點真的有很多方面的因素,說幾點主要的:

    第一,媽媽們不要習慣性地把孩子圈住;

    很多家庭的情況是,媽媽從小帶孩子,對於孩子的一些生活習慣,行為方法都管制得比較嚴格,而且不容許有其它人去打破她的這一套東西。

    在這種情況下,爸爸想參與進來,或者做了與媽媽約束相反的事情,就容易在家庭中受到媽媽的反對。

    長此以往,媽媽總是把孩子圈在自己的視線裡,爸爸們越來越疏遠自己的孩子,孩子也習慣了只有媽媽一個人的領導,變相的逐步把爸爸推向了家庭生活的外圍。

    第二,夫妻之間要相互理解,信任並依賴;

    夫妻之間首先要和睦,沒有太大的原則分歧,減少不必要的生活衝突。夫妻之間要相互理解,媽媽要理解爸爸的辛苦和在外打拼的壓力,爸爸們也要體會到妻子帶孩子輔導作業,校外上課,吃喝拉撒的不容易。

    相互理解的基礎上,才會有信賴,相互信賴了,對待孩子的養育問題通常態度是一致的。

    在夫妻相處之道上,不一定非要一較高低,誰輸誰贏有何意義呢?妻子依賴丈夫,丈夫理解妻子,這樣的家庭才最幸福。

    第三,好好利用週末時間,讓孩子感受爸爸的參與和陪伴;

    對於平時工作比較忙碌的家庭,週末絕對是一個親子關係升級的好時機。週末一家三口或出遊賞秋,或去遊樂園玩,或逛街吃飯閒聊,在這樣休閒放鬆的氣氛下,一家人好好交流,盡情享受來自家庭的溫暖,孩子也更容易和爸爸親近。

    第四,多給爸爸們提供一些為家庭服務,為孩子幫忙的機會;

    給爸爸們多一些機會,可以讓爸爸去接送孩子上課,爸爸去買菜下廚做幾個好菜,爸爸帶著媽媽和孩子探店,發現一些好東西等等,讓爸爸也展示一下自己在家庭中的重要地位,孩子會覺得媽媽很好,爸爸也很厲害,對不對?

    我的孩子就經常讓爸爸幫她去修理腳踏車,讓爸爸給她找好玩的地方,喜歡和爸爸一起去菜場買菜,或者和爸爸一起去擼小動物等等。在這些方面,她覺得和爸爸在一起會更開心。

    第四,爸爸利用自己的專業技能去陪伴和影響孩子。

    爸爸們如果有一技之長,可以教給孩子一些有用的東西。我身邊的爸爸們,有的是高等數學專業人才,會承包每晚輔導孩子奧數題;有的爸爸是中醫,會帶著孩子學《黃帝內經》;有的爸爸是搞科研的,經常帶孩子去做科技小創新,參加比賽等等。

    多讓爸爸們利用自己的技能,出現和參與在孩子的學習生活中,這也是陪伴的一種。

  • 13 # 外向水滴O9

    陪陪孩子是每個父母的義務、猶其是2-5歲階段的孩子非常喜歡莫仿大人的形象。作為爸爸的要有啥得啥得必須得。如果是啥不得那就永遠的不得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華為商城8週年慶來了,現在買華為什麼東西最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