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0
回覆列表
  • 1 # 愛奇影視

    我對《生存家族》的評價是:真的感觸好深啊,跟我們的生活太貼近了,忍不住想把自己的感受寫下來。

    電影描述的是一個家庭,爸媽兒女四人。在變故發生前,爸爸作為一名職員,承擔著賺錢養家的責任,每日上班下班,回家享受媽媽的伺候,對於工作小心翼翼,對於家人缺少耐心;媽媽是全職太太,每天小心洗衣做飯做清潔,承擔著保姆的角色。女兒和兒子是處於青春期的學生,女兒每天都忙著玩手機聊天化妝打扮,兒子每天帶著耳機,對外面的世界置之不理,心裡有著青春期的衝動,有一個暗戀的女孩子。媽媽是鹿兒島鄉下來的,外公定期會從家鄉寄來自己釣的魚和一些土特產,但是全家每次收到外公的心意都如臨大敵,充滿了不屑和反感,絲毫體諒不到老人的一片心意。

    直到某天,所有與電有關的東西都停止了運轉,人們的生活陷入了一片混亂。從最初依賴電的手機享受的失去到沒有電引起的一系列反應,連基本的生活都無法維持下去。一家人決定騎著腳踏車離開城市,去到有電的地方。一家人在騎行的過程中,慢慢消失了隔閡抱怨和指責,緊密團結在一起,與飢餓困苦抗風暴雨甚至是財狼做鬥爭,經歷了絕望和痛苦,也收穫了友誼和幫助。全家人的感情也發生了徹頭徹尾的變化,最後終於到了鹿兒島,和外公在一起度過了沒有電,一切都依賴自己的自給自足的兩年,體驗到了親情的重要。

    這部電影最初的情景與我們的生活太相近了,我們的生活都依靠著現代化的工具,都忘記了最初的生活方式,一旦失去現在的一切,如果不依賴尚存的父母,我們一定是無法生存下去的。不說別的,光是手機就已經佔據了我們所有的生活,每天至少有大半的時間依賴著手機,現在的孩子甚至吃飯都要拿著手機。基本的生存技能是不可能有的,如果面臨如果變故,該如何去應對?不敢想象,也不能去想象。好想念80年代的日子,那個時候連電視都沒有,但是我們是快樂的,用著我們自己的方式快樂著。那個年代,夜不閉戶,日出而耕,日落而息,順應著自然法則,只是當有一天需要回去的時候,我們還能生存下去麼?

    不能去改變別人,努力想辦法改變自己吧!首先要從手機的依賴做起,多看書、多學習、多鍛鍊,把時間都用在有用的地方吧!不要去浪費人生剩餘的時光了。

  • 2 # 鄉村放映室

    沒有什麼比一家人在一起更重要的事

    《生存家族》中的一家四口,像大多數的普通家庭一樣。

    父親大男子主義,回家除了吃飯碎覺看電視之外啥都不幹。

    母親全職主婦,負責全家人衣食起居,遇事沒有主見。

    女兒叛逆,對家人不耐煩,整天手機不離身。

    兒子內向,與家人沒有太多溝通交流。

    一家人表面和諧,但在停電之後,每個人的缺點都暴露無遺,於是逃難過程也是一家人重拾親情的過程。

    父親放下自尊,為了給女兒一口吃不惜下跪求人;母親變的果斷,在父親“遇難”之後帶著兒女重新上路;兒子和女兒都敞開心扉,與家人真正的交心,明白父母的艱辛。

    《生存家族》製造了一個停電的災難,本質上是要人們明白家人的重要性。

    現代文明讓同居一室的家人都彼此陌生,父親被電視吸引,母親被電飯煲拖住,兒子被耳機隔絕,女兒被手機迷住。

    而當這些東西都不起作用之後,一家人才真正開始坦誠面對彼此。

    困難也好、心結也好、厭惡也好,在真正的災難面前,沒有比一家人能同心協力更加幸運的事了。

    因此,《生存家族》與其說是批判,不如說是呼籲人們放下手機,享受與家人親密相處的時光。

    矢口史靖娓娓道來,一個四口之家的公路冒險,讓人看到親情、看到反思,看到了人類文明的短處,不得不讓人佩服他的講故事能力。

    可以說,這才是真正的閤家歡電影。矢口史靖自己也說過,《生存家族》是“也有閤家歡屬性的電影啊。”

    影片笑中帶淚,又發人深省,建議全家人一起看,看完請記得握住她/他的手(就像片中經歷過風餐雨宿後在農舍裡最終睡上棉被的兩夫妻,偷偷握在一起的手),或是給他/她一個擁抱。

    所以,從現在開始,請你們放下手中的手機,去抬頭看看滿天的星星。

  • 3 # 愛說電影匯

    日本影片,印象裡除了動漫,好像就再沒有接觸過其他的題材,說起日本,第一印象永遠是宮崎駿,直到我前段時間偶然間看了一部電影《生存家族》之後,便開始瘋狂的迷戀上了小清新的日本電影。惡補了《小森林》《比海更深》《街角洋果子店》《海街日記》等等,都將日本電影的溫情展示得淋漓盡致。

    說回到這次矢口史靖導演的《生存家族》,這部無特效、低成本、豆瓣評分8.1的電影,看似平淡,實則深刻,科幻中夾雜著現實,兩個小時的片子,節奏有的放矢,情感的描述起伏也恰到好處。與其說這是一部影片,不如說這是一則警示:當有一天全世界停電停水停產,電氣社會所帶來的所有便利消失,人們被迫重回農耕文明的時候,一切高於生存需求的物質都將失去它的意義,而我們,在享受科技帶來的便利性的同時,是否應該學會在脫離電氣文明後,依然能夠生存?

    這也許是科技發展所帶來的弊端,人們過分的依賴科技的便利性,從而喪失了本身所應該具備的生存技能,影片在細節的處理上尤其細膩,父親在電氣社會里如魚得水,電氣文明喪失前期,表現出來的極度自信,跟後期所表現出來的愚笨跟恐慌形成鮮明的對比,而恰恰相反的是一直以來充當家庭主婦的母親,在斷水斷電之後所表現出來的生存能力,也跟父親和一對兒女形成對比。透過影片影射了很多現代人的通病,一個是父親在家庭生活中的絕對話語權,一個是小孩子在社交中過分依賴電子產品,還有一個是留守的獨居老人。

    這部影片裡面很多場景能引起共鳴,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有三個片段:

    一個是去鹿兒島途中偶遇的一家四口,他們的生活絲毫不受電力喪失的影響,把別人口中的“逃亡”當做一次遠途旅行來享受,跟落魄的主人公一家四口形成反差。

    一個是一家四口在獨居的老人家中幫忙趕豬,在一家四口決定離開後,老人家幫忙準備行李跟糧食,站在路口傲嬌的挽留,送別時的落寞跟孤獨。

    還有一個去往外公家途中,過河時下暴雨父親被水沖走。其實影片到這裡,所有人都已經有所改變了,父親在過河的時候能自主造船,兒子變得有擔當,女兒開始不再抱怨,學會面對,而母親一直是整個影片扣住親情的一條主線。

    在以為父親遇難後,途中因為善意被惡狗追趕,到被救上開往鹿兒島的火車,到跟父親重逢,情節在跌宕起伏中將人物感情層層遞進,電氣時代下缺乏溝通日漸疏遠的親情,在風雨同舟、生死交錯的逃亡裡不斷的得到修復,從而越來越緊密,也越來越明白,那個你曾經忽略了的親人,其實是暴風雨裡唯一可以緊緊抱住你的人。

    人生,也許得到的跟失去的不一定成正比,但你擁有一些東西的同時,必然會失去相對應的。你擁有手機,擁有網路,擁有一分鐘盡知天下事的便捷,擁有一個看似龐大的朋友圈,而你失去的,是躲藏在這些電子產品跟網路背後的溫情,是那個需要你親手觸控的有溫度的世界。

    拋開手機,想想看,我們有多久沒有抬頭見過星空,多久沒跟家人吃過飯聊過天,多久沒跟朋友踏踏實實的擁抱過,暢談過。也許我們不會經歷這種大災大難,也許有一天我們也會面臨這樣的大奔潰,但有些事情並不是需要經歷才懂得。影片最後,通電後普通的一天,收到了當年逃亡時一張灰頭土臉的照片,而此時,陽光燦爛,你我安好。

    也許這部影片最大的意義,就是教會我們,在AI時代,返璞歸真,找到生活的本源:親人,食物,空氣,水,和,愛。

  • 4 # 小鬍子看劇

    《生存家族》是一部科幻喜劇,儘管有著如此極端的指令碼設定,但走的並不是諸如《後天》等災難片的大片路子,而是傳統喜劇的搞笑加點溫情的調性。

    當社會分工發展到極致,人們的社會屬性也被放大到極致,往往忽略了自然人的本性,慢慢迷失,正如影片中的一家在逃難圖中的迴歸自然,才漸漸找到失去的自我。大多數人在社會屬性的漸漸吞噬下已經變成社會程序中的一枚齒輪,被無形的手所掌控,而自身的個人意志與天賦平庸到無法抗衡這種力量,繼而隨波逐流,正如羅曼羅蘭所說:“大部分人在二三十歲上就死去了,因為過了這個年齡,他們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後的餘生則是在模仿自己中度過,日復一日,更機械,更裝腔作勢地重複他們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所愛所恨。”羅素也曾說過:“須知人生的參差百態,乃是幸福的本源。”

    矢口史靖拍攝《生存家庭》這個主題真的特別好,習慣了被現代文明包圍著便利生活的我們太需要一個契機去反思當一切電氣裝置停止運轉後應該如何繼續生存下去了。片子拍得中規中矩,沒有選擇恐慌的廝殺路線而是將焦點放在現代家庭並不真正緊密相系的親緣關係上,在求生過程中慢慢找回彼此情感上的羈絆。

  • 5 # 迷影生活

    覺著天天在家不能出門有點慘?

    那就來看看《生存家族》,在這部電影中,經歷了世紀大斷電的主人公一家為了生存而飽受磨難的經歷無疑要更慘。

    如果明天世界沒有電?

    記得海倫•凱勒曾經寫過一部名著叫做《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個假想從一開始就使讀者饒有興趣地走進海倫•凱勒筆下那個千姿百態的世界,並逐漸在閱讀的過程之中學會從另外的角度重新認識和解讀世間的萬物。

    而《生存家族》也和它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在電影開頭,設定了世界沒有電這樣一個故事背景。

    讓觀眾從危機出發,跟隨主人公一家的腳步,逐漸學會從另一個角度看待生活、家庭與人生。

    故事的開頭,生活在東京的鈴木一家四口過著日復一日的都市生活,短短的數分鐘的過場中,任勞任怨忙於家務的家庭主婦媽媽,刻板保守的公司職員爸爸,曖昧虛榮的妹妹以及沉默寡言的宅男哥哥這四個人物的性格特徵在觀眾們面前展露無遺。

    突然降臨的大停電使一家四口人原本波瀾不驚的生活被全然打破了,媽媽無法洗衣做飯,爸爸沒法正常上班,妹妹和哥哥不僅上學交通受到極大影響,並且手機、遊戲機等一堆電子產品更是突然變成了無用的廢銅爛鐵。

    在接踵而至的嚴峻現實下,一家人最終決定不能坐以待斃,逃離東京,投奔遠在鹿兒島的孩子外公。

    在沒有電的情況下,原本可以乘坐飛機或者新幹線完成的遠端旅行變得不再那麼容易,跨越大半個日本的騎行成為了一家四口到達目的地的唯一辦法。

    既是旅行,亦是成長

    雖說是一家人,但父親和母親,父母與孩子之間已經很長時間沒有過認真溝通,這一點從旅行開始時,一家人面對困難時的相互指責便可以看出。

    不過隨著漫長旅行的持續進行,家庭成員之間的真情流露逐漸取代了故事開始時的平淡冷漠,每一個人都在接踵而至的困難與打擊之中不斷改變著原先的自我,互相打開了內心的窗戶。

    首先要說的是父親,這個身處中年危機,不理解家庭的小男人形象似乎並不是個例,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和他一樣的男人,在工作的壓力和一成不變的生活中逐漸磨滅了早年的激情與活力。

    也正如此,這個角色的現實意義是最直白的。

    在對生活和工作的焦慮中,固執自大、心胸狹窄的性格特點相伴而生,他容不得別人的半點批評與指責。

    這使得他從旅途一開始就不斷犯下各種錯誤,併成為一家老小眾矢之的的焦點。

    不顧勸告非要喝溪水搞的第二天拉肚子也就不說了,沒有方向感還要瞎指揮帶著一家老小跟沒頭蒼蠅一樣的到處亂跑。

    最最氣人的是他身為一家之主不僅不能盡到作為一個父親和丈夫的責任與義務,還要妻子和子女處處謙讓他。

    直到當女兒和兒子在彈盡糧絕、毫無出路的困境之下忍無可忍的爆發時,妻子的一句“你們還不明白嗎,你們的爸爸就是這樣一個人啊”使得身為丈夫的鈴木才開始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和缺點。

    在旅行途中遇到的種種困難之中,一家人逐漸從開始的相互職責學會了齊心協力的去面對,而父親這個角色也在電影后半段最終完成了自我救贖,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成長。

    從在水族館跪求“請給兩個孩子一點吃的吧”到寧願犧牲自我只為了家人能夠安全渡河,再到後面帶領一家人齊心協力捕捉逃出圈外的豬,父親在電影后半段的領導作用是一家人真正意義上實現相互理解和關愛的重要緣由。

    在漫長的旅行之中,除了父親,妻子和兩個孩子也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原本害怕切魚、長期生活在丈夫陰影之下,沒有主見的妻子逐漸學會了獨立追求,敢於發出自己的聲音。

    摘下了耳機的兒子,也終於能夠聽見來自世界的萬物聲響,走出自我封閉,學會心平氣和地和家人交談。

    而喜歡抱怨,日常臭美的女兒也在和家人的相處之中學會了寬容大度。

    並且為了生存,她一改以前的公主病,捕魚、捉豬、渡河、露營……這些從前想都不敢想象的事情,徹底改變了她對世界和自我的認知。

    平凡生活中的真情流露

    小到手機、洗衣機,大到汽車、地鐵、飛機,所有一切與電有關的事物在一夕之間全部停擺,這樣的故事背景是不是像極了當年的熱門美劇《末世》。

    然而,《生存家族》的導演兼編劇矢口史靖顯然不想重複探討建構在這一故事背景下的種種科學幻想,包裹在科幻外表之下的是一個充滿溫情與成長的家庭故事。

    所以,有些人抱著看科幻電影的心態看了《生存家族》,看完之後發出諸如為什麼整部電影為什麼沒有政府軍隊的介入?為什麼可以沒有一張像樣的地圖依舊能夠穿越大半個日本?飢寒交迫依舊能夠存活等等一堆疑問,這顯然是沒有理解導演真正想要透過這個故事表達的主題思想。

    對於細膩情感變化的描摹是日本文學藝術中的重要特徵,在川端康成、三島由紀夫等文豪的作品中,關於人物角色內心世界波動的描摹可以說不勝列舉。

    這一特徵在日本的電影作品得到了很好的繼承,以是枝裕和、山田洋次等日本電影大師為代表的“生活流”堪稱傑出代表。

    矢口史靖在《生存家族》中可以說作出了前所未有的創新和突破,他將家庭故事與科幻理念相結合。

    雖然電影對作為故事前提的“大停電”事件始終處於含糊不清的描述之中,直到電影結尾才給出了一個受太陽黑子影響的蹩腳解釋,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在細緻的錘敲下,一家四口人在危機之後的故事講的十分出彩。

    電影在瑣碎的日常生活中開場,為觀眾展現了一個在現代都市生活中漸漸喪失了親情的中產階級家庭,家庭成員充滿了無法溝通和理解的疏離冷漠。

    但在面臨外在危機過程中,一家人即便存在分歧和矛盾,也始終沒有相互放棄,逐漸找回了家庭關係中缺失的那部分親情紐帶。

    每個人都在旅行過程中,發現了自己的缺點,學會了擔當、理解與包容,更重要的是他們明白了每個家庭成員對各自的意義所在。

    生活中充滿了酸甜苦辣,但是隻要一家人的心始終在一起,那麼即便面臨再大的困難,也能夠勇敢面對。

    當日本年輕一代漸漸在都市生活和現代科技之中迷失自我,當冷漠和刻板逐漸取代真誠和溫暖成為人際關係的主導的時候,《生存家族》這樣一部影片的拍攝和製作無疑具有極其特別的含義和意味。

    孤寡老人與親情紐帶

    除了故事主線中,對一家四口的變化描摹,電影中還透過情節描摹表達了對孤寡老人群體的關注。

    比如電影開篇獨居東京的老人,在斷電斷水之後,由於無依無靠,最後不幸逝世後才換來了兒女們姍姍來遲的陪伴。

    再比如鈴木一家在逃亡旅程中與鄉下老爺爺的意外結緣。

    這個一出場就讓鈴木一家幫他捉豬,外表看上去刻板古怪的老頭,內心深處卻充滿了孤獨與無奈。

    常年獨居的老人對遠在異國他鄉的兒子和孫子充滿了思念,但是親情的疏離卻使得他不能如願以償的盼到兒子一家歸來。

    因此當他第一眼看到狼狽不堪的鈴木一家時,就自然而然的回憶起往昔兒孫滿堂的幸福。在與鈴木一家的相處之中,他逐漸解開了自己的心結,也從初見時候的古怪刻板變得充滿溫情。

    最後當鈴木一家不得不辭行遠去的時候,老爺爺的內心是不捨的,這一點從他豁達地為鈴木一家收拾行李,補充食物就可以看出。

    老爺爺所對映的不正是那些長期與兒女分居,渴望親情溫暖的孤寡老人嗎?

    這些老人之中,有些幸運的可以在逢年過節的時候偶爾盼到兒女歸來,不過很快又將面臨著分別。而有些不幸運的老人,長年都無法見到自己在外闖蕩的子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網戀個女孩子,想問問大家靠譜不?該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