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茗說史

    唐宋的一兩和後代的一兩是不同的,基本上我們認為《傷寒論》的一兩為15.625克。而後世的一兩為37.5克,一錢為3.75克,這個在我們中國國內不同。臺灣現行的就是這樣,一斤600克等於16兩,一兩37.5克等於10錢所謂半斤等於八兩便是如此

    不同時代的兩重量是不一樣的,漢代200克左右,到了明清就逐漸加到600克左右了,但是有的朝代認為醫藥是國家的大事,度量衡不能亂,所以糧食什麼的都是400/500/600這種逐漸變化的,而醫藥卻一直是沿襲漢代的制度,題主問的古代是哪個朝代?有幾千年呢。

  • 2 # 本昌談歷史

    我來回答

    古計量十六兩為一斤,十六錢為一兩,兩與斤,錢與兩的進位數是相同的。

    古人發明每件東西都是有一定講究的,比如古代車輪上的車輻,一個車輪子是三十根,根據是一個月三十天來的。古人造計量工具秤為十六兩一斤,十六錢為一兩也是有講究的,秤上的十六個星代表了南鬥和北斗的十三顆星,另外三顆星,一個代表"福”,一個代表"祿”,一個代表"壽”。秤十六顆星的寓意是,買賣人心中要象北斗南鬥那樣明亮有方向,少給人一兩為缺福,少給人二兩為少了官運,少給人三兩就減壽。古人把道德注入了商人使用的計量秤中,時刻提醒做買賣要公平交易。

  • 3 # 歷史小知

    不,一兩等於十錢

    原因國家規定。宋代政府重新對重量單位“五權”進行了定義,廢棄原來的“銖”而用“錢”做單位進行代替。

    並將原來24銖等於一兩,變成了10錢等於一兩。這個換算方式一直延續到現在。

  • 4 # 讀史之樂

    秦始皇平定天下後,對以前混亂的度量衡進行了統一,規定確立了銖、兩、斤、鈞、石的重量計算單位,名為“五權”,採用的是十六進位制,一斤等於16兩,一兩等於24銖,發行的貨幣叫半兩錢,因錢幣上鑄有半兩二字得名,重量為12銖。

    漢朝武帝發行五銖錢,錢幣上鑄有五銖二字,一直沿用到唐朝,直到開元通寶錢問世,通行六百年。在這以前,錢都不是重量單位,而是名稱。

    從開元通寶錢開始,貨幣的名稱才改稱通寶,錢作為貨幣名稱的歷史才結束,逐漸成為重量單位。唐高祖武德四年所鑄造的開元通寶錢,上鑄通寶字樣,每枚銅錢重2.4銖, 十枚銅錢剛好重一兩。 這樣,一兩就等於十錢。

    到宋代,斤和兩之間的換算仍然是十六進位制,而在兩以下的重量換算中,正式廢除了銖這一重量單位,用錢取而代之,確立了十進位制,相比之下,十進位制更加便於換算,更加簡便。一兩等於十錢的演算法一直沿用到明清時期。

    所以,在古代,十六進位制在斤兩之間換算一直存在,即一斤等於十六兩,在兩以下的換算中存在於宋以前,宋以後則採用的是十進位制,即一兩等於十錢。有一兩等於二十四銖的演算法,而二十四銖等於十錢,一兩等於十六錢的計算方法是錯誤的。

  • 5 # 不沉的經遠

    在古代一兩不是十六錢,而是根據不同時期有二十四銖和十錢兩種演算法。

    在中國古代度量衡的計量方法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區是有所區別的。根據《孫子算經》記載,古代的重量計量單位中二十四銖為一兩。這一計量方式在《漢書·律曆志》中也得到確認,正式規定了以銖、兩、斤、鈞、石這五級作為重量的計算單位,也被稱為五權。在《漢書·律曆志》中明確規定一斤等於十六兩,一兩等於二十四銖。當時通行的五銖錢,就是因為一枚銅錢重五銖而得名。

    應該說這種重量計算單位有些坑人,在斤和銖的換算上非常麻煩。雖然銖這個單位很小,對於大部分人來說用不到,但是對於一些特殊行業來說還是很有用的。像醫生配藥來說,往往需要比較精確的計量,極有可能會出現“兩”以下的單位。還有貴金屬的計量,也需要到“兩”以下。

    這種時候一兩等於二十四銖的規定無疑極大的增加了計算難度。所以早在唐代時就出現了“錢”這個單位,像唐代醫學家蘇敬在《名醫別錄》中的註釋中就提到,六銖等於二錢半,這樣十錢就等於一兩。

    相比之下,錢這個單位極大的節省了“兩”以下的計算難度,因此逐步被人們所接受。到了宋代,“錢”這個單位正式被規定為“兩”以下的重量計算單位,並規定十錢為一兩。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一兩早期一兩是二十四銖,後來則是十錢,從來沒有十六錢的說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沒有哪個電影,你們看了100遍還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