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追逐歷史的光
-
2 # 文苼尉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朱棣並沒有下明旨處死解縉,但解縉的死卻是朱棣的真實意思。
作為明朝早期最有才華的人物之一,解縉學貫古今。朱允炆執政時,他也是近臣,待到靖難南京破城之前,解縉和另外兩人說要一死報銷建文帝。結果朱棣剛進城,解縉就與另一個人去投靠新君,只有一人全家自盡。
解縉的才華是朱棣欣賞的,否則也不會派他去編纂《永樂大典》,但是聰明人往往做糊塗事,比如楊修、比如解縉。
太子是國本,也是儲君,皇帝既要保護、培養,也要防備,因此明朝不允許太子結交外臣,以防勾結造反。解縉趁朱棣不在南京,對太子朱高熾暗送秋波,讓錦衣衛向皇帝舉報了,朱棣自然非常氣憤,下旨把解縉下詔獄。
一個書呆子,有點兒文化而已,也確實查不出啥貪汙腐敗收受賄賂的事情,但是皇帝的意思顯然不想讓他活,於是在一個大雪紛飛的日子,解縉被扒光衣服扔在雪堆裡,一代大才,就這樣活活凍死。
-
3 # 錦翼
解縉很有才華,但是才華對於帝王們來說,他覺得有用就有用,覺得沒用就沒用。
有沒有才華,不重要。
是不是帝王的奴才才是最重要的。
但有才華的人常常想要獨立的人格,但是在“學得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的時代,你又不得不依附帝王,這就成了悲劇。
他很有才華,年少成名。雖然張愛玲說成名要趁早,但年少成名,如果缺乏磨礪,就自以為自己身上有光環,有榮耀。就會少城府,就會口無遮攔。
洪武二十一年,十九歲的解縉以三甲第十名的成績中舉,為翰林學士,深受朱元璋器重,朱元璋在私下說:“咱們道義上是君臣,恩情上是父子,你應當知無不言”——這話從權謀林中穿梭過來的朱元璋而言不過是籠絡人心,栽培私黨的話。
但不到二十歲的解縉完全當真,第二天就上了萬言書,主張簡明律法。朱元璋讀後誇獎他。
這是一個鼓勵。
解縉又上《太平十策》,這回朱元璋沒說什麼。
再後來朱元璋殺李善長,解縉完全看不懂朱元璋的政治佈局,竟然為李善長鳴冤。
要說朱元璋對他真不錯,對他說:“你回家好好再讀幾年書”
解縉就這樣被罷官回家。
年少輕狂,此為其一。如果他在朱元璋手下繼續幹下去,以朱元璋的性格早晚也會殺了他。
但是朱元璋把他放回去了,這就給了一個錯誤的訊號:他對帝王的兇惡估計不足。
所以在朱棣手下,這就成了致命的缺點。
朱棣也很欣賞他,說“天下不可一日無我,我則不可一日少解縉”這就讓解縉飄起來了。
他可真是啥話都敢說。
皇帝問他立哪個孩子,他也不揣測意圖,直接就諫言立長子。
後來朱高煦雖然是漢王,但架不住朱棣喜歡,給他的各種規格超過了太子。
解縉還要進言。
結果朱棣說他離間骨肉,對他很有意見。
後來朱棣找了個理由就把他貶到越南去了。
朱棣說離不開他,看來解縉是信了,結果人家離開你,人家照樣是君主。
解縉後來回京奏事,朱棣帶兵遠征沒有回來,他見了一下太子就走了。
他自己壓根沒當回事,但架不住帝王的心思過重,再加上朱棣本來就不喜歡太子,結果他就被下到詔獄裡去了。
詔獄的人特別多,朱棣早就忘了。
有一次在翻閱詔獄人員名冊的時候說了一句:“解縉還在啊?”
錦衣衛的指揮使當晚就把解縉灌醉扔到雪地裡凍死了。
其實說起來,解縉有罪嗎?沒罪!
這麼多人說解縉為什麼會死?
其實應該批判為什麼有這麼混蛋的帝王。
因為帝王殺人一句話的事,因為帝王喜怒無常。
-
4 # 夜立半山寒
史書上對解縉的記載:
解縉(1369年12月6日-1415年2月22日),字大紳,一字縉紳,號春雨、喜易,江西吉安府吉水(今江西吉水)人,明代大臣,文學家,書法家。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中進士,官至內閣首輔、右春坊大學士,參預機要事務。解縉因為才學高而好直言被忌憚,屢遭貶黜,最終以“無人臣禮”下獄,永樂十三年(1415年)冬被埋入雪堆凍死,卒年四十七,成化元年(1465年)贈朝議大夫,諡文毅。解縉自幼穎悟絕人,他寫的文章雅勁奇古,詩豪宕豐贍,書法小楷精絕,行、草皆佳,尤其擅長狂草,與徐渭、楊慎一起被稱為明朝三大才子,著有《解學士集》、《天潢玉牒》等;Quattroporte《太祖實錄》、《古今列女傳》;主持編纂《永樂大典》;墨跡有《自書詩卷》、《書唐人詩》、《宋趙恆殿試佚事》等。洪武二年(1369年)十一月七日,解縉出生在江西吉安府吉水縣鑑湖的一個書香門第之家 [4] 。傳說他小時候聰穎絕倫,有“神童”之稱。在襁褓之中他母親就在地上寫字讓他認識;五歲時他父親教他詩文他聽一遍就能記住;七歲時就能寫文章了;十歲一天背誦千言的文章,終身不忘;十二歲讀盡《四書》、《五經》,貫穿它們的義理 。
在古代這樣的人的確是神童。
洪武二十年(1387年),解縉參加江西鄉試,名列榜首(解元)。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解縉中戊辰科進士三甲第十名,廷試與兄解綸、妹夫黃金華同登進士第,授庶吉士,讀中秘書。同年,官至翰林學士。朱元璋非常器重他,命其常在身邊。一天,朱元璋在大庖西室,對解縉說:“我和你從道義上是君臣,而從恩情上如同父子,你應當知無不言。”次日,解縉即呈上萬言書,主張應當簡明律法、並賞褒善政 。朱元璋讀後,稱讚其才。不久,解縉再次呈上《太平十策》進言 。解縉初入仕時,曾指責兵部僚屬翫忽職守,尚書沈潛對此極為惱怒,上疏誣告解縉。明太祖朱元璋由此也責備解縉“散自怒”並貶他為江西道監察御史。南韓公李善長因罪被朱元璋處死,解縉代郎中王國用上疏為李善長辯冤,他又代御史夏長文革疏《論袁泰奸黠狀》,歷陳御史袁泰蔑視朝綱,貪贓枉法,陷害忠良之罪。袁泰受到處罰,對此懷恨在心。朱元璋認為解縉還缺乏涵養,必須修身養性,閉門思過,否則會成為眾臣攻擊的物件。解縉耿直的性格暴露無遺失。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召解縉父親進京,對他直說:“大器晚成,若以爾子歸,益令進,後十年來,大用未晚也。”解縉只好隨父迴歸吉水。在老家八年,他閉門著述,校改《元史》,補寫《宋書》,刪定《禮記》。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解縉進京弔喪。時明惠帝朱允炆臨朝,袁泰乘機進誨言,攻擊解縉“詔旨,且母喪未葬,父年九十,不當舍以行。”朱允炆聽信誨言,貶解縉為河州(今甘肅蘭州附近)衛吏。建文四年(1402年),當時的禮部侍郎董倫為朱允炆所信任,在朱允炆面前為解縉說了不少好話,這樣,解縉才被召回京師復職,任翰林待詔。十一月任內閣首輔。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登基,解縉升任翰林侍讀。隨後成祖建立文淵閣,解縉與黃淮、楊士奇、胡廣、金幼孜、楊榮、胡儼等進文淵閣參預機務,明朝內閣制度由此開始。不久,又遷為翰林侍讀學士,奉命Quattroporte《太祖實錄》、《列女傳》,書成,朱棣賞賜銀幣。其後又主編《永樂大典》。永樂二年(1404年),解縉晉升為翰林學士兼右春坊大學士,為內閣首輔,這是他仕途最得意之時。朱棣曾經召見解縉等人說:“你們七人朝夕相處,我經常在宮中稱讚你們的勤勉謹慎。往往最初容易謹慎,而最終仍然能保持下去的則很難,希望你們能夠共勉。”於是各賜五品官服等。恰逢立春時,朱棣賜其等金綺衣,與尚書地位相同。此後內閣進言,朱棣均虛心採納。 永樂三年(1405年),朱棣召解縉入宮,磋商立太子之事。當時明成祖的意思是想立次子朱高煦為太子,但解縉仍直言說:“為長,古來如此。皇太子仁孝,天下歸附,若棄之立次,必興爭端。先例一開,怕難有寧日,歷代事可為前車之鑑。”朱棣聽後面有不悅,對此議猶豫不決。解縉為說服朱棣,只說了一句話:“好聖孫(朱瞻基)!”兩人相視而笑。最後朱棣同意立長子朱高熾為太子,次子朱高煦為漢王,並令解縉撰寫立儲詔書,以告天下,從此朱高煦深恨解縉 。當時恰逢朱高熾帶領明朝大軍討伐安南,解縉上疏勸阻,朱棣不聽。隨後討伐成功,並設定郡縣。當時太子雖立,朱高熾表現並不令朱棣滿意。此時朱高煦更受隆寵,禮秩超過了嫡親標準。解縉上疏勸阻朱棣說:“啟爭也,不可。”朱棣隨即大怒,稱解縉是在離間骨肉,對解縉很有意見。永樂四年(1406年),朱棣賜黃淮等人二品紗羅衣,而獨不給解縉。淇國公邱福將朝廷機密“傳達延外”,朱高煦卻嫁禍解縉“禁中語”五年,解縉又被誣為“試閱卷不公”貶為廣西布政司參議。臨行前,禮部郎中李至剛因與解縉有宿怨,又誣縉,故即改貶交趾(今越南),命督餉化州。 永樂八年(1410年),解縉入京奏事,正遇朱棣北征未歸,故只好覲謁太子朱高熾而返。於是朱高煦又乘機進誨言說:“伺上出,私現太子,徑歸,無人臣禮!”朱棣為此震怒,以“無人臣禮”罪下詔獄。當時解縉已同檢討王到廣東去了,一路上,他倆看到贛江兩岸旱情嚴重,便上疏請鑿贛江通南北,引水灌田。奏書剛至,朱棣更加憤怒,詔令錦衣衛逮捕解縉入獄。大理寺寺丞湯宗、宗人府經歷高得抃、中允李貫、贊善王汝玉、翰林院編修朱紘、檢討蔣驥、潘畿、蕭引高並及御史李至剛等人均連坐入獄。其中高得抃、王汝玉、李貫、朱紘、蕭引高病死於獄中。 永樂十三年(1415年),錦衣衛都指揮僉事紀綱上囚籍,朱棣見到解縉姓名問:“縉猶在耶?”紀綱會意,用酒將解縉灌醉,而後拖到積雪中埋起來,解縉立刻死了,時為其年正月十三日,此時解縉年僅四十七歲。解縉去世後,家中財產被抄沒,妻兒宗族都被流放到遼東。正統元年(1436年)八月,明英宗朱祁鎮下詔赦還所抄家產。成化元年(1465年)明憲宗朱見深下詔為解縉平反昭雪,恢復官職,贈朝議大夫,諡文毅。解縉死後,朱高煦謀反被誅滅;安南屢次謀反,明朝設定郡縣不久最終也被迫撤銷,這些均如解縉生前所言發生。
主持編纂:《永樂大典》。
解縉才氣橫溢,下筆不能自休,尤工五言詩,現存詩五百餘首。他的古體歌行氣勢奔放,想象豐富,逼似李白,而律詩絕句,亦近唐人。 解縉之文章雅勁奇古,極具個性特色,政論文直抒胸臆,氣勢充沛,人物傳記敘事簡潔,描摹生動。 鄒元標贊其曰:“義節千秋壯,文章百代尊。”解縉一生最大的功績是他親自主持編纂了《永樂大典》,《永樂大典》是中國最大的一部類書,被學術界稱為“輯佚古書的淵藪”,《不列顛百科全書》在“百科全書”條目中稱其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解縉像篤於舊故及名賢世家後裔,而襟宇闊略,不屑細故,表裡洞達,絕無崖岸,雖野夫稚子,皆樂親之。故求文與書者日輳輻。獨不畏強禦。承運庫(內)官張興,恃寵而橫,嘗笞擊人於左順門下。公過之,叱曰‘御座在此,爾敢犯禮法乎!’羅洪先:觀其應制寓諷,封事犯顏,有鄭公之正;乳兒朝貴,敝屣爵位,沅湘之奇;忤權蹈危,投荒厲節,有太白之邁;保儲望身,徙家戍邊,有柬之之烈。是果積累得之否乎!及時未優於聖域,亦當不失為豪傑。……嗚呼,非日月之明哉!公亦有言:“寧為有瑕玉,莫作無瑕石。” 《明通鑑》:“縉以迎附驟貴,才高勇於任事,然好臧否,無顧忌。”“縉以不謹持恭而卒以不密取禍。”《明史》:“才高,任事直前,表裡洞達。”焦竑:“解縉之才,有類東方朔,然遠見卓識,朔不及也。”鄒元標:“義節千秋壯,文章百代尊。” 錢謙益:“才名煊赫,傾動海內。”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縉才氣放逸,下筆不能自休,當時有才子之目。迄今委巷流傳,其少年夙慧諸事,率多鄙誕不經。”家族成員編輯祖父:解子元,授安福州判宮,遷太史院校書郎,除承務部、東莞縣尹,在元末戰亂中死於亂兵。父親:解開,二魁胄監,五知貢舉,以父死節贈官參知政事不拜,明初授以官又不受,一心從事著述、辦學,培養人才。母親:高妙瑩,賢良淑慧,通書史、善小楷、曉音律,是解縉的啟蒙老師。兄:解綸,洪武中亦官御史,後改應天教授。子:解禎亮、解禎應。 侄:解禎期。 解縉自幼聰明好學,7歲能詩善文,且生性剛直。一次,告老還鄉的李尚書不信解縉有此高才,他宴請幾個權臣顯貴作詩,派人叫解縉前來應對,想有意當眾奚落他一番。解縉來到李府,只見大門緊閉。家人說主人吩咐要他從小門進入,他站在大門口硬是不走小門。李尚書聞情走來大聲說:“小子無才嫌地狹”;解縉即答:“大鵬展翅恨天低。”尚書聽了大吃一驚:呵,這小子口氣倒不小,忙命人開啟中門相迎。剛入席,一權貴便想借題嘲笑他母親在家做豆腐,父親挑上街叫賣的貧寒身世,對他說:“聽說才子能出口成對,今日請你以你父母職業為題如何?”解縉聽了,明知是奚落自己,不慌不忙地吟道:“戶挑日月上街賣;手把乾坤日夜磨。”眾人聽了,無不拍案叫絕。那權貴卻魚骨梗喉似的上下不安。另一顯貴見解縉身穿綠襖,便也出一上聯譏諷他:“井裡蛤蟆穿綠襖”;解縉見那人身穿紅襖,靈機一動說出下聯:“鍋中螃蟹著紅袍”。那顯貴聽了暗想:這小子好厲害,我把他比作活蛤蟆,他卻把我比作死螃蟹。但又無理髮洩,只好自認倒黴。酒過三巡,尚書欲壓服解縉,用手往天上一指,自命得意地說:“天作棋盤星作子,誰人敢下?”解縉聽罷,用腳在地上一頓,說:“地作琵琶路作弦,哪個能彈!”口氣比他還高。尚書奈何不得,啼笑皆非。這時,解縉舉杯祝酒說:“難得今日群才雅集,我願題贈一聯助興”。尚書聽罷,忙叫人拿來文房四寶,解縉揮毫舞墨,然後擲筆大笑而去。眾人走過來一看,瞠目結舌地半天說不出話來,原來這是一副借物寓諷聯:“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一個人一方面太傑出,在別的方面就會有缺陷,解縉的死也許就是這樣吧
-
5 # 品史君
解縉自幼聰穎與徐渭、楊慎一起被稱為明朝三大才子。
解縉年少出名,雖然張愛玲說出名要趁早,但是沒有經歷磨難,往往會目中無人。解縉初入仕途時,就呈上萬言書,受到朱元璋的讚美。解縉沒有弄明白朱元璋處死李善長的原因,就直接上書為李善長辯冤,朱元璋還是很看重他,讓他回家著書,閉門思過免得成為眾臣攻擊的物件。
永樂二年,解縉成為內閣首輔,朱棣也很欣賞他,說"天下不可一日無我,我則不可一日少解縉。"解縉所提出的建議均被朱棣虛心採納,就這樣解縉就慢慢飄起來了。解縉錯就錯在,輕易相信皇帝的話,並參與冊立太子的事,受到朱高煦的記恨。
永樂八年,解縉上北京奏事,正好朱棣北征還沒有歸來,所以解縉只好拜見太子朱高熾。於是朱高煦乘機進誨言說:“伺上出,私現太子,徑歸,無人臣禮!”朱棣為此震怒,以"無人臣禮"罪下詔獄。
永樂十三年,朱棣在囚籍上見到解縉姓名問:"縉猶在耶?"紀綱會意,用酒將解縉灌醉,而後拖到積雪中埋起來,解縉立刻死了,此時解縉年僅四十七歲。
解縉主要是參與到立太子上的事,加上平時直言得罪了一些人,輕易相信君王的話,殊不知伴君如伴虎,君王的心思不可測。
-
6 # 跪射俑
朱棣對於繼承人這國家大事上拿不準主意,長子朱高熾性格溫厚,但身體肥胖又有足疾,朱棣不喜歡這個長子,而喜歡相貌堂堂,英武過人,善於騎射,有赫赫戰功的次子朱高煦,而唯一的毛病是性格暴烈。
但自古有立長不立幼的傳統,這讓朱棣猶豫不決,就尋問解縉的看法。
好的下屬應該領會主子的意圖,而解縉對於官場的規矩一竅不通,態度鮮明地說:“皇長子仁孝,天下歸心!”
朱棣內心不高興,雖然否定了自己的意願,又覺得他說的有理,沒有出聲,望著解縉。
這解縉又耍了一個小聰明,朗聲吐出三個字:“好聖孫。”
這一下讓朱棣笑了。這“好聖孫”是指朱高熾的長子朱瞻基,也就是後來的明宣宗。因為朱棣不喜歡長子朱高熾卻喜歡這位皇孫。
解縉在朱棣立太子之事上起了決定作用,就更加自負,膨脹起來,公開站在朱高熾之面,時不時在朱棣面前打朱高煦的小報告,說朱高煦壞話,分明犯了大忌。
因為解縉,朱高煦沒能當上太子,就狠死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文化人,暗暗用勁要給他顏色看看。朱棣也越來越反感解縉來摻和他的家事,未等《永樂大典》完工,就找了一個“廷試讀卷不公”的藉口,把他貶到廣西去了。
這解縉並沒有因此好好反省,問問自己為什麼?而是依舊“天真”,以致幾年後的一件事,引來殺身之禍。
他趁進京彙報工作之機,在朱棣不在京城的情況下,私下拜訪了皇太子朱高熾,更重要的是見了朱高熾之後,未等朱棣徵韃靼回來,就打道回府了。本來疑神疑鬼的朱棣對這個太子不信任,常常懷疑其有不軌行為,如今解縉又私會朱高熾,這還了得?
這件事讓朱高煦抓住小辮子,朱棣一回來,第一時間就稟報瞭解縉“可疑”行徑。
朱棣勃然大怒,認定這個解縉勾結太子,圖謀不軌,下旨逮解縉下獄。
一晃,又過了幾年,朱棣聽話解縉還在獄中,就冷冷地說:“怎麼?這個解縉還活著?”
深諳心理學的錦衣衛頭領紀綱自然聽出朱棣的弦外之音,便熱情地地招待了解縉一把,把他灌醉,埋進厚厚的積雪中凍死了。
可憐的解縉,聰明誤了小命,人生,難得糊塗呀!
-
7 # 談古論金
解縉被下詔獄的罪名是“無人臣禮”,起因是永樂八年(1410),入京的解縉沒有遇到正在北征的朱棣,只好覲見太子朱高熾而返,早已被解縉得罪的漢王朱高煦乘機舉報解縉無人臣禮,朱棣聽聞之後大為震怒,就按照這個罪名處置瞭解縉,若干年後又將他處死。
朱高煦還誣告過另一位文臣黃淮,但是也入了詔獄的黃淮卻沒有被處死,後來仁宗也就是太子朱高熾繼位官復原職,還當到了大學士,相比之下,解縉的結局還在於他得罪了朱棣本身。
帝王最為忌憚太子交通大臣,解縉之前多次為太子說話朱棣可以理解為站在自己的立場為皇朝的長治久安計,但是私下覲見太子朱棣就會理解成拉幫結派,甚至是在皇帝本人還活著的時候提前下賭注打算賺取未來的大富貴,這是朱棣不能容忍的。
解縉是才子,永樂朝的時候也不像他本人在洪武朝時候那麼情商低一根筋,但是相對而言他還是比較衝動愛表現自己,在官場人緣也不是很好,朱高熾後來評價解縉:
言縉狂,觀所論列,皆有定見,不狂也。這還是因為朱高熾地位的鞏固解縉是有功的,他對解縉有好感,而朱棣老是看到這麼一個叨逼叨的才子,可能本身就有反感吧。
-
8 # 藤樹先生
說起解縉,很多不大熟悉歷史的朋友可能會覺得這個名字有些陌生,甚至還會理解成大導演謝晉。
但如果我說《永樂大典》的話,相信很多朋友都知道這部明代鉅著。
而明朝第一才子解縉,就是這部鉅著的主編。
當然我們後世來看,解縉最大的成就應該是編輯這部《永樂大典》,但如果你問解縉:你這輩子最大的成就是什麼?大概他會說他這輩子最大的成就不是編書,而是做了大明朝的首輔——明朝不設丞相,但是首輔就是事實上的宰相,因此可以說宰相解縉。(畢竟古人觀念裡,當官的成就最大,尤其是做大官,位極人臣那種)。
換句話說,對解縉來說,最大的成就,其實是政治上的成就:做宰相。
一個人既能當宰相,還能編書,這樣的人才,用大明第一才子來形容,是沒問題的。
而這位大明第一才子,晚景卻非常不好——因此他是被明成祖朱棣給處死的,而且死相難看。
那麼,解縉到底因為什麼原因觸怒了明成祖,導致明成祖非要殺了他不可?
個人感覺,解縉之死,不外乎以下幾點原因。
首先,解縉遭遇的皇帝不是建文帝那種比較仁諾的君主,而是明成祖這種鐵血帝王。對於明成祖來說,是最容不得讀書人和自己意見不同的。
明成祖是一個篡位君王,而篡位者在篡位以後,首先要做的是開邊功,然後利用邊功為自己篡位正名——舉個例子,金朝的皇帝完顏亮,靠篡位上臺以後第一件事就是發動對南宋的戰爭,理由就是想透過戰爭正名自己比前任強。
明成祖也是如此:上臺以後吞併越南,透過這點來彰顯自己的能力比廢柴建文帝強。
這時候明成祖需要文人拍馬屁,誇自己戰功顯赫,歷朝歷代無人能及之類的話。
但是解縉明知道明成祖想聽什麼,但是他卻說:明朝吞併越南以後,越南當地土著肯定會全面反抗明朝,而明朝再越南得到的,遠不及付出的,最終明朝付出巨大代價以後,會被迫撤離越南。
這就好比打工的看老闆上新專案,不說新專案好,反而吵吵得賠錢一樣,這不是討打麼?
這是解縉該死的第一個理由。
第二個理由,參與繼承人鬥爭。
明成祖有兩個兒子:一個是朱高熾,明成祖的長子(就是後來的明仁宗),另一個是朱高煦。
明成祖喜歡朱高煦,但是不喜歡明仁宗,因此早就有讓朱高煦接班的念頭——其實在明成祖的角度來說,朱高煦確實討自己喜歡——因為明仁宗有殘疾,但是朱高煦健全;並且在明成祖造反的過程中,朱高煦也有不少功勞。
而明仁宗有的,僅僅是嫡長子的身份,如果不是因為自古以來,中國都有嫡長子繼位的慣例,那麼,明仁宗沒有任何理由能當繼承人。
但是解縉則公然表示支援明仁宗,理由是嫡長子繼承皇位是慣例。
當然這話你跟別的皇帝說沒毛病,但是不能和李世民這樣的君王說。
更不能跟明成祖這樣的帝王說。
解縉這就再一次犯了明成祖的忌諱:一來作為大臣,尤其是強勢君王的大臣,是最不能扯皇帝的家事的,二來,明成祖就不是嫡長子繼位,而且還是在篡奪嫡長孫的基礎上登基的,你支援嫡長子繼位,這話在明成祖耳朵裡,是有多刺耳?
沒準還會讓人解讀出諷刺明成祖甚至質疑明成祖皇位的意思出來。
因此,明成祖殺解縉的理由,又多了一分。
結語:
當然,不可否認,解縉是個聰明人,但是,他沒能剋制自己愛瞎說大實話的性格,最終,給自己引來殺身之禍。因此說,性格決定命運,解縉就是因性格而導致殺身之禍的典型代表。
-
9 # 凌煙歷史社
俗話說:好人不長命,禍害遺千年。細品這句話,又會覺得非常有道理,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好人一般都是比較耿直,說話直來直去,容易無形中得罪人,說白了就是情商不高。而作為明朝的才子,主持編纂了《永樂大典》的解縉就是一個智商高,情商低的才子,如果他智商低情商也低的話,還不至於波及生命,可惜他偏偏在朝為官。
《永樂大典》解縉在洪武二十一年考中進士,朱元璋很賞識他,有一次為了籠絡解縉,就對他說:“我和你名為君臣,實際上情同父子,你應該對朕知無不言啊!”
解縉連夜寫了篇《萬言書》呈給朱元璋,他在文中批評朱元璋懲罰過重,株連太子,賞罰不公,用人不當。連當朝的重臣也被他一一指責。他對朱元璋說:“皇上不僅英武蓋世,也是明君聖主。我解縉豈能有負重託,知而不言。”
解縉劇照朱元璋看了《萬言書》,心裡很不高興,但又不好怪罪解縉,只能敷衍說要仔細考慮,日後再議。但解縉卻沒完了,他接著又上了《太平十策》,提出了許多與朱元璋相反的主張。這次朱元璋忍無可忍,一怒之下把他打發回了家鄉。
如果解縉就此不再踏入官場,可能會得到善終,但朱棣即位後,因惜才又把解縉召回了南京任翰林學士,雖然解縉日後未得善終,但在他為官期間,卻主持編纂了《永樂大典》,得以流傳千古,死也算值得了。
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解縉因主持編成永樂大典,越發得到朱棣的信任,一次,朱棣讓他給六部尚書等十位大臣寫評語,解縉忘了洪武朝的教訓,在他的評語中,這些大臣不是無才,便是無德,而且事事有憑有據,剖析得有情有理,入木三分。就是普通人都明白,做人留一線,日後好相見,做人做事一定要留點口德,但解縉顯然情商不高,過於耿直,如此一來,便把朝廷重臣基本上得罪了個遍。所以只要解縉犯了錯,朝廷重臣便藉機告解縉的御狀,這是解縉後來被貶,繼而被下詔獄,後來又被處死的重要原因。
朱棣此事過後不久,朱棣想立次子朱高煦為太子,而大臣們主張立長子朱高熾為太子,解縉也主張立長,他知道朱棣喜愛朱高熾的長子朱瞻基,便對朱棣說:“陛下如果想讓朱瞻基繼位,就得立他父親朱高熾為太子,讓他做皇太子,否則他哪有繼位的道理。”朱棣因此決定立朱高熾為太子。朱高煦得知後對解縉恨之入骨,因此總是在朱棣面前說解縉壞話,加上大臣也經常告解縉的御狀,壞話聽久了,朱棣也覺得解縉礙手礙腳,就把他貶去了廣西。這時,朱高煦又告解縉數條罪狀。於是在永樂八年,朱棣下令將解縉押解回京,下了詔獄。朱高煦的告發,是解縉後來被處死的根本原因,畢竟朱高煦是朱棣最喜歡的兒子,照顧兒子的情緒也是理所當然。
朱高煦解縉被下了詔獄後,朱高煦唆使獄官對解縉刑訊逼供,逼他承認與朱高熾結黨密謀,但解縉堅決不承認。他以為不承認便可在獄中安穩活到老,但不曾想在五年後,朱棣在看在押犯人名單時,看到解縉的名字時,面帶不悅地問錦衣衛指揮使,“解縉竟然還活著?”這位錦衣衛指揮使聞琴絃而知雅意,回去後便將解縉灌醉,赤身露體地埋在雪地裡,活活將他凍死。可憐一代才子,最終未得善終。
從解縉的故事,我們得出一個道理,過剛易折,不論是在職場中,還是在生活中,我們應做人留一線,以便日後好相見,畢竟人無完人,金無足赤,其實,這也是高情商的一個表現。
您覺得呢?
-
10 # 毒舌號外
1388年,解縉與其兄解綸、妹夫黃金華同登進士第,被稱為“一門三進士”, 名震京城,轟動一時。太祖朱元璋深愛解縉的才華,命其常侍御前,並對解縉說:“朕與爾義則君臣,恩猶父子,當知無不言”。解縉雖然出生在窮苦的家庭,但從不抱怨。其母親去世時下起了大雪,這種情況下辦理喪事的人力與費用都會更高。對於貧窮的人家,著實令人發愁。可是解縉並未愁眉不展,反而說這是老天爺在披麻戴孝。大雪下了幾天後就停了,街坊領居就嘲諷解縉:不是說老天爺在披麻戴孝嗎?咋就停了?解縉見被融化的雪水回道:房簷都在滴水,難道不是千家萬戶都在為我母親的死流淚嗎?
解縉1403年,明成祖朱棣登基,解縉受人推薦升任翰林侍讀。不久又晉升為翰林學士兼右春坊大學士兼內閣首輔,朱棣先後賜其五品官服、金綺衣,“天下不可一日無我,我則不可一日少解縉”,朱棣之語足見他對解縉的寵信,這成為解縉人生仕途最得意之時。
永樂年間,朱棣曾經得到一把象牙扇子,非常喜歡,但是覺得扇面只有畫沒有詩缺了點什麼,解縉作為當時著名的才子,書法非常出色,朱棣就讓他題詩一首,解縉看扇面上的畫和王之渙的那首《涼州詞》非常相合,於是提筆就把那首詩給寫上去了,誰知道在寫的時候一不小心少寫了一個“間”字,一開始還沒人注意到,但是後來卻被他的政敵給注意到了,於是他的政敵說:“解縉恃才傲物,少寫一個間字,不把您看在眼裡。”朱棣也生氣了,要治解縉的罪,但是解縉卻說:“臣並非刻意戲弄,只是未曾說明,臣只是不曾照搬全詩,而是另作了一首小令。”於是解縉將之讀成了一首精彩的小令,群臣都感嘆他的才華。
永樂八年(公元1410年),解縉人京奏事,正遇成祖北征未歸,故只好覲謁太子高熾而返。於是朱高煦又乘機進誨言說:“伺上出,私現太子,徑歸,無人臣禮!”朱棣為此震怒。當時解縉已同檢討王到廣東去了,一路上,他倆看到贛江兩岸旱情嚴重,便上疏請鑿贛江通南北,引水灌田。疏上,明成祖朱棣更加憤怒,詔令將解縉逮捕入獄。
解縉解縉在天牢呆了5年後,依然沒有丟掉性命,朱棣見錦衣衛報上的名單問:“解縉還活著?”心懷忌恨的紀綱當晚便用酒將解縉灌醉,而後拖到積雪中將其凍死,“綱遂醉縉酒,埋積雪中,立死”,死時年僅四十七歲。解縉去世後,家中財產被抄沒,妻子、兒女、宗族都流放到遼東。朱棣聽說此事以後,還非常傷心,急忙前往看望。看著解縉的遺體,朱棣想到往日君臣和諧的時候,不禁淚流不止,看到當時解縉雖死,但是右手卻依舊緊緊握拳,朱棣心生好奇就親手掰開了他的右手,念出瞭解縉寫的字“解縉死在詔獄裡,埋在紫金山。”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朱棣也不好改口,就只好將之厚葬。
-
11 # 明月明朗明空明天
解縉書生意氣,參與皇帝家事,私下拜謁太子,引起朱棣的反感和不滿,所謂皇帝家事,就是立太子的事,這對於皇帝來說,是國事也是家事,解縉指指點點,埋下了禍根。
解縉(1369年一一1415年),字大紳,一字縉紳,號春雨、喜易,江西吉安府(今江西吉水)人,文學家,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中進士,鄉試時是第一名,永樂年間官至內閣首輔、右春坊大學士,所以他又叫解解元、解學士,主持編寫的《永樂大典》是“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被稱譽為明朝三大才子之首,另兩位是楊慎與徐渭。
解縉在朱元璋時期就敢言敢語,直言不諱,向朱元璋上書《太平十策》針砭時政,包括代王國用為南韓公李善長案辯解,為夏文長上疏彈劾都御史袁泰,解縉的這些行為就是帶有批評朱元璋的性質,袁泰是皇帝耳目,朱元璋對其也是心生反感,只是沒殺他,讓他回家繼續“讀十年書”。
朱元璋駕崩後,解縉入朝致祭,但被別人諂言,一是還沒到十年,二是其母未葬,父親年老,不宜來朝,被建文帝謫貶到臨洮河州衛為吏。
“靖難之役”後朱棣登基,永樂二年(1404年),朱棣立儲,朱棣想立次子朱高煦為太子,解縉勸阻,立長,古來如此,皇太子朱高熾仁孝,朱棣猶豫不決,解縉又以好聖孫朱瞻基強詞,最後朱棣立朱高熾為太子,朱高煦為漢王。雖然朱高熾為太子,但朱棣的賞賜,仍然偏向朱高煦,解縉此時又冒出來勸諫朱棣,應該重視太子,惹生棣生氣,把他貶為廣西布政使的右參儀,後又被禮部尚書李至剛諂言,被貶為交趾布政使右參議。
永樂八年(1410年),解縉進京奏事,正好朱棣北伐,沒在宮中,解縉就拜見了留守在京的朱高熾,隨後與廣東化州檢討王離京南下,沿途兩岸隨見乞討之人,解縉心情非常沉重,準備上疏《請鑿贛江通南北》,哪知他私下拜見太子,已被錦衣衛紀綱探知,紀綱直接報告給了隨父出征的漢王朱高煦,漢王本來為解縉多言朱棣立朱高熾為太子一事不快,正好藉此機會添油加醋的又奏了解縉一本,朱棣聞之大怒,下詔逮捕解縉入獄。
永樂十三年(1415年)冬,解縉被拖到外面,埋在雪堆中活活凍死。
回覆列表
解縉,明朝第一大才子,才高八斗,博古通今,一生最大之成就就是主編了《永樂大典》,這部書被《不列顛百科全書》稱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
解縉的死因,是因為他恃才傲物,又缺少政治敏感性。解縉的政治生涯分為兩部分。
朱元璋在位時期解縉是洪武21年中的進士,因很會寫詩拍朱元璋的馬屁,被缺少文化的朱元璋帶在身邊,成為寵臣。但是此人缺少政治敏感性,仗著自己才華橫溢,先後上奏《太平十策》、《論袁泰奸黠狀》等文,還在李善長死時上疏為其辯冤,最後惹惱了朱元璋,以大器晚成,還有十年才能用的理由,把解縉趕回了家。
朱棣在位時期朱棣奪位登基後,想編一部書,一是作為自己的功績,二是在編書的過程中,消滅對自己不利的言論。
選來選去,才華橫溢的解縉,就進入了朱棣的視線。
朱棣對太子朱高熾十分不喜歡,但因為嫡長子繼承製,無法進行更改,而解縉旗幟鮮明的支援朱高熾,反對朱棣對次子朱高煦過於榮寵,這無疑讓朱棣內心十分厭煩。
永樂八年,解縉進京奏事,順道看望了太子。而當時朱棣在蒙古打仗,回來之後,次子朱高煦就打小報告說:解縉這傢伙,趁著父王在外,私會太子。
解縉這是犯了皇家大忌,朱棣知道後盛怒之下就把解縉關進監獄,一關就是五年。
五年後,朱棣突然問錦衣衛指揮使紀綱“縉猶在耶?”紀綱聽懂了朱棣話中的弦外之音——謝縉還活著幹嘛?
於是用酒將謝縉灌醉之後,拖到積雪之中埋起來,謝縉於醉夢中活活凍死(或窒息而死)。年僅47歲。
解縉,才華橫溢確恃才傲物,為官多年政治敏感性確很低,碰上了朱棣這個暴君,自然落得了這個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