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最美人間煙火氣
-
2 # 絮塵傾恬40239343
我每次看書都習慣把書的大綱寫在本子上,然後看完一個章節就把本章大概內容簡單地寫下來。最後看完一本書寫寫讀後感或者心得體會。這樣看完一本書收穫很大。還有我一般一本書會看兩遍以上。記錄筆記及心得體會最後整本書加深印象。大家不妨試試
-
3 # 可樂必可樂
【不停讀書】與你分享:想要加深理解和思考,一定要有目的地讀書。如果只是隨機漫步的話,讀到哪裡算哪裡,即便讀完了也只是一片空白。我覺得可以從以下三點著手:
1.問問自己想要從書中獲得什麼一般來說,書籍的封面和封底都會有簡介,或者名人的推薦,概括了全書的主題或者標明瞭書籍的成就。讀者不妨把這裡當作起點,是否感興趣?能堅持閱讀嗎?想從書裡獲得什麼?這樣在閱讀的時候,才會有方向、有側重點。
2.讀過即寫,整理自己的看法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除了記憶,寫下來還能幫助思考。這裡介紹兩個,讀書筆記與書評。日本作家奧野宣之在《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中提出了“蔥鮪火鍋式”筆記,在記錄下日期、書名、作者名之後,輔以“摘抄+感想”的組合方式,具體做法如下:
①將他人的發言、透過觀察得到的資訊等“來源於外部的資訊”標 上“○”後再逐條書寫;②對這些資訊產生的感想、自己想說的話,用“☆”標記後再寫;③不斷重複①和②項內容。藉助讀書筆記來改變閱讀體驗。另外就是寫書評,對全書進行系統的梳理,挑選亮點解讀。
3.主題閱讀,讓思考更有深度幾乎每本書都可以被劃分到某個型別裡,如育兒、理財、寫作指導等等,透過主題閱讀,集中讀某個領域的4~6本書,可以建立起自己的知識體系,真正“內化”。不止工具書如此,文學書也同樣適用。比如我最近在看《人間便利店》和《局外人》,二者都對“格格不入”這種狀態進行了詮釋,對比閱讀能發現以前被忽視的點。
-END-
-
4 # 礦山妹
愛上讀書還是在幼年時,那時很多書都不能完全讀懂,我就在書上做標記,同時跟著讀書的進度隨時做筆記,有時筆記就記在書上,讀完一遍又回頭反覆讀,很多經典篇章反覆誦讀,直至完全背下來,我粗淺的認知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而一本書要想深刻理解,不能圖快,除了反覆閱讀,更多的要認真思考,邊讀邊用心思考,讓書中的理念乃至詞句根植內心!
-
5 # 湖湘澤
增強閱讀的主動性是重中之重!
1、閱讀最重要的一點,需要主動閱讀,即要有一定目的性的閱讀。
艾德勒認為閱讀的目標是為獲得資訊而讀以及為求理解而讀。報著這種目標閱讀,能夠提升閱讀的主動性。
他在書中反覆強調這點。越是主動性的閱讀,越能夠汲取更多的知識。讀書沒有主動性,昏昏沉沉,難以做到與作者的對話,也就無法吸收作者的觀點。
張凱在快速閱讀課程中,同樣強調這一點。通俗說,讀完一本書,需要知道作者表達的思想是什麼,哪些觀點是對自己有用的,哪些是存疑的,並能夠用自己的話簡短描述出來。
這種方法同樣適用於小說,讀完一本小說,我們需要明白故事的框架以及作者傳遞的價值觀是什麼。
以上,需要在閱讀前,閱讀中隨時思考,並提醒自己,讀後我需要告訴別人我學到了什麼。這樣的閱讀,能夠極大提升閱讀的主動性,因為提供了你自己思考的動力。
2、隨書記錄非常重要,準備紙筆,看到好的文句,摘抄下來,自己的思考,記錄下來,遇到的疑問,寫下來並求證。
讀書筆記是幾乎所有善讀書人都推薦的方式。
錢鍾書先生學貫古今,天賦之外,更多的是博覽群書以及記筆記的習慣。
楊絳先生在《錢鍾書手稿集》中告訴了我們錢鍾書記筆記的情形:
· 他做一遍筆記的時間,約莫是讀這本書的一倍;
· 借的書還掉,買的書送人,只有筆記永遠儲存;
· 外文筆記共有178冊,中文筆記與此數量相當;
· 凡讀書筆記,必有書目和重要的版本以及原文的頁數,論文筆記則記下刊物出版時間(這樣顯然可以方便日後寫作時引用);
· 筆記之外,還有“日札”,是自己平時的心得體會。
讀書筆記是一種非常主動的閱讀方式,能夠很好的避免讀書犯困,讀完不知所云的狀態和情形。
讀書筆記不限形式與格式,可以記好文,可以記感想,疑惑等等。
像李敖記筆記,就是同時買兩本書,遇到好的地方,直接剪下來貼上在筆記本上。
記筆記不限於筆記本,紙質書有很多留白部分,可以充分利用。電子書也可採用"印象筆記"等APP記錄。
筆記的內容同樣可以不限,可以是思維導圖,可以是隨手塗鴉,即便是一個"好"字,都比沒有強。
因為只要去記錄,閱讀的主動性就會增強,就會發現有些東西已經逐漸變為自己的了。
有人不記筆記是擔心自己的觀點不對,但試問,除了你自己,有誰在乎呢?
記錄只是一種思考的過程,在記錄的過程中會發現有很多發散思維,強化或者弱化你現有的觀點,當你讀了足夠多的書,有了充分的思考,你的觀點也會漸趨成熟,最後將變成別人眼中很有主見的人。
讀後心得在讀完一本書後很有必要,它能讓你從書中的細枝末節中走出來,縱覽全域性。從而提高自己的歸納總結能力和全域性能力。
3、關於速讀。
將書快速瀏覽一遍,尋找關鍵資訊。關鍵資訊包括作者的觀點,新概念等等。
艾德勒認為速讀之前必須將全書目錄,序言,書的最後幾頁全部細看一遍。目錄包含了全書框架與邏輯,序言和全書最後幾頁一般會有作者對本書的主要觀點。
速讀可謂是見仁見智。個人理解是,讀書最好讀兩遍,第一遍速讀,根據第一遍情況再決定是否進行第二遍精讀精讀。
速讀可以讓讀者在短時間內掌握全書大意,從而決定是否需要進行精讀。此方法可以避免在沒有價值的書上浪費太多時間。
關於速讀的另一種理解:在閱讀長篇名著的時候,第一遍完全可以採取速讀的方式。快速瀏覽,遇到問題不停頓,一直讀下去。讀到感興趣或疑惑的地方,做記號,不停頓,繼續讀。
會很好的解決半途而廢的現象。
這種方式會幫助讀者首先能夠完整讀完一本書,其次對全書有一個具體的認識,再去精讀做記號的部分,會省很多時間。
總得來說,閱讀的主動性其實決定了後面的一切行為,包括筆記,速讀等,同時此類行為又加深理解與記憶。閱讀主動性的培養方法其實很簡單,讀書前,讀書時,定個小目標,就是讀完一章後如何用最簡短的語言總結給別人聽,讀完一本後,如何用最精煉的話告訴別人全書的邏輯,思想或者故事。
有這樣的刻意的思想和練習,相信閱讀後的理解與記憶會上一個臺階。
-
6 # 益菲讀書
很多人讀書,都在追求量。覺得看書多就收穫多。但實際上,想要讓讀書真正的學以致用,在達到一定量的基礎上,必須要追求質。“質”也就是深度閱讀,既能夠熟練的應用書中的知識做輸出,也能夠在平時工作或者生活中,讓知識給自己帶來智慧。
我這兩年,簽約了四個寫聽書、拆書的平臺。高質量、高密度了看了兩年書。對於如何能夠把書看的深刻,有一定的感悟。下面分享給你。
一、做筆記我一直很提倡做筆記,因為做筆記可以幫你梳理書中內容的框架飢結構,也能夠幫你建立一個寫作的素材庫。
記筆記還有一個好處,那就一句俗語,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你寫一遍,可以加深你的記憶。
筆記一定要定時復看,否則記錄下來也就沒有意義了。每週都要會看一下這一週記錄的內容。每個月要將所有筆記復看一遍。這樣以後思考或者寫作的時候,才能夠更靈活的使用筆記中的內容。
二、寫感悟文章,比如書評有的人可能只會看書,不會寫文章。但是讀寫是不分家的。一個善於寫作的人,必然是因為擅長閱讀。閱讀會加深一個人的理解能力。並且增加眼界,擴充套件思維。所以只要你愛讀書,一定要嘗試著寫感悟類文章。將你對這本書中,讓你印象深刻或者很有感慨的內容寫一篇文章。
這樣的好處就是幫你加深記憶,拓展對書中知識點的理解。
其實可以學習一下拆書的形式來寫文章。
拆書的格式就是:
1、記錄下書中的重點內容,或者值得記錄的內容。
2、用自己的話去複述這段內容。
3、思考一下,這些內容如何應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我因為時間不夠用,所以有段時間沒有記筆記。我看書時間也有兩年了,有一些寫作技巧。所以看一遍書,可以直接提煉出寫作框架和邏輯結構。然後直接從書上找內容複述即可成文。
但是寫了一段時間後,我發現自己有些詞窮了。而且思維也短路了。不知道寫什麼好了。我發現,這和我不寫筆記有很大關係。
寫筆記看似很浪費時間。但是如果你能夠真正理解它的價值,那麼就會明白,其實記筆記是在省時間。
我現在筆記記得很詳細。一本書大概能寫7-9頁的筆記。但是我現在不會只寫一篇書評,而是透過筆記中的內容,擴展出5-8篇的文章。所以對於我而言,產出更大。
當你對這本書的內容有些遺忘的時候,回去翻翻筆記,便能夠很快的回憶起一些讓你印象深刻的內容。
-
7 # 悅職場
我們從小到大都在學習讀書,讀書方法不同,目的卻是一樣的,那就是為了學以致用,在此介紹一下“讀書為用”的三步讀書法。
首先,閱讀書的標題和目錄,把書的框架和結構理解和記憶下來。不急於開展閱讀,拿出一定時間思考以下幾個問題:如果我寫這本書,會寫什麼?我會怎麼寫?作者寫作的結構是什麼?說明了什麼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把自己沉澱的對主題理解的知識都聯結起來了,激活了自己的觀點和認知。
其次,找到自己對認知比較深刻的觀點和問題所對應的章節,仔細閱讀書中的內容,詳細找出自己在知識廣度、認知深度的差異,對重點差異做出筆記、整理和積累,這一步做到了,就擴大了自己的認知範圍,又豐富了原有的認知體系,因為是思考之後的補充,與原有的知識做了連結和延伸,加深了記憶,為一下的應用打下了基礎。同時,因為現在的書很多,一字一句全讀完是不可能的。如果作者的認知和你原有的觀點是一致的,快速瀏覽就可以了,反之則需要細細深究。這樣一來讀書的速度就大大提高了。
第三,最後整理讀書筆記,建立聯結。將得到啟發的觀點、金句、段落,進行摘錄,摘錄的同時,將自己得到啟發感悟的結果,以及自己對此橫向、縱向聯絡思考的內容一併寫在一旁,留有一定空白,下次再看到此類觀點、金句時,可以予以新增,時間長,關於這一內容的理解就變得立體全面了。不建議讀到一點記一點,讀的過程中做好標記、摺頁,在書最後的空白頁記錄等方法,最後再整理讀書筆記,這是在對全書內容的理解和把握基礎上整理的,效果自有不同。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姆分類目標中將認知分為六個過程維度,分別是記憶/回記、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創造。
建構主義主張世界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對事物的理解卻是由每個人自己決定。不同的人由於原有經驗不同,對同一事物會有不同理解。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引導學員從原有經驗出發,生長(建構)起新的經驗。在建立聯結和思考整理的過程中,既是對新知識的理解、記憶,更是應用和創造,並且是在原有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的建造,對於新知識、經驗的理解就趨於系統化,並且和原有的體系結合在了一起,既記憶深刻,又為一下步的應用奠定了基礎。
以上三步讀書法,在別人讀一遍的時間裡,你可能已經讀了三遍五遍,對書的理解和思考就不止一星半點了,運用起來就方便和快捷,讀書學習的目的也就真正達到了。
-
8 # 與陌zz
想要透過閱讀加深理解和思考的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當你閱讀一本書沒有任何生澀地讀完,那麼你可以再從頭到尾再讀一遍,如此反覆,那麼等你讀到想吐為止,估計你也就多了很多理解和思考了。這種方法叫“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如果你閱讀一本書,讀到一半卡住了,讀不懂,讀不下去了,那你就從頭開始再讀一遍,如果還是到卡住那裡不懂,那你就再從頭讀,就這樣不斷從頭讀,我相信你最後一定會讀過去的,這種方法叫費曼閱讀法,其實和“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是一個道理,但是我們很多人都很浮躁和功利性,所以讀一遍估計就不想讀了,誰會有時間和精力再讀第二第三第四遍呢?但是真的可以很負責任地告訴你,讀10遍和讀1遍效果永遠不一樣,你的理解和思考能力也會提升,不信,你試試看~
-
9 # li李燦爛
進入工作以後發現大學正真可以用到的知識少之又少,當和比我們牛逼的大神交流的時候才逐漸意識到自己內在的匱乏。而閱讀無疑是當下人最簡單且有效的學習方法。
而這個時候往往很多人都會抱著求知若渴的心態,囫圇吞棗的亂看一通。秉承著3天一本書,以為這樣就能加深自己的內在,卻從來沒想過認真的思考和理解。所以只有數量和質量並不對。那麼我們應該如何閱讀一本書並加深理解思考呢?
我認為有以下2種方法
①選擇主題式閱讀
在保持有效速度的同時閱讀你目前正在閱讀同樣主題的書單,每個做著所提到的觀點和想法都不經相同,同樣的問題每個人的看待方式不一樣,這樣也能拓展自己的思維,也能讓我們更快的理解整個大主題的內容。
這個時候並不是要慢吞吞的度,而要快速的閱讀一遍你所選的整套主題書單,就比如你作為運營小白,你可以蒐集評分較高的運營書籍,透過快速的閱讀知道運營的工作流程,然後把自己有疑惑或不懂的地方再反覆咀嚼閱讀,同時也能在當下的工作中有意識的去實踐它。
②持續的輸出
很多人都會走進一個閱讀的誤區,以為讀完一本書,書中的內容就已經是自己的了,然後抱著滿滿的成就感將其束之高閣。
讀完書就忘也是因為這個原因,這個時候我們不妨在讀完一本書的時候寫一本書評或者讀後感亦或做個思維導圖,加深自己書中內容的理解,也能引發我們的思考,並能察覺到我們在也閱讀過程中忽略的點。
這不僅是一次複習,還能加深我們的影響,日常檢視也更加直接方便。關鍵還能鍛鍊我們的寫作能力喔
-
10 # 魔都柒月
一個想有所成績的人必須要懂得思考,有厚度。厚度就來自於閱讀。
那麼,我們該怎麼讀?
001快速讀,大量讀。
讀得越慢,時間拖得越久,遺忘就會越快。
人都是有惰性的,如果你花一個星期去讀完一本書,再有衝動去做寫作輸出的可能性幾乎為0。
再者,讀的越多,知識之間的關聯性就會越多,讀書這件事就會變得更加容易 。
002系統閱讀。
同一緯度挑選多本書系統化閱讀,深化這個主題的核心內容。
而且,要讀經典書。
當你讀了很多本經典書之後,你就會發現自己的認知高度、思維能力會有質的提升。
003進行輸出,也就是寫出來。
“寫”就是一個對”讀”的內容反饋和鞏固的過程。
寫書評就是一個自我檢測的過程,也就是考試的過程。
寫,可以將知識學得更紮實,找到自己在閱讀和寫作中的短板,效果比重複去讀要好的多。
初期,不要太糾結自己寫的怎麼樣。這是一個起點,不逼自己一把,永遠不會邁出這一步。
回覆列表
關於怎樣閱讀一本書能加深理解和思考,我建議看看《如何閱讀一本書》,書裡講了4個閱讀的基本原則:
1.這本書到底在談些什麼?
2.怎麼說的?
3.說的有道理嗎?
4.跟我有什麼關係?
這4個原則非常實用,其實我們平常讀書時,都要堅持這四個原則,一定要帶著目的去讀書,邊讀書邊思考,然後把書中的觀點提煉、整合,再聯絡自身,這樣才能有所收穫。
我們讀書的目的無外有3點:
①增加資訊;
②為了娛樂消遣;
最有價值的恰恰是第三點。
僅僅停留在獲取資訊、娛樂消遣的層面,對促進個人成長是有限的。只有一種方式是真正在閱讀,那就是讓一本書向你既有的理解力發起挑戰,在沒有任何外力的幫助下,你也想要閱讀。
即使有讀不懂的地方,只憑內心的力量,反覆咀嚼文字,從一個陌生的概念到清晰地理解,包括不查詢百度等搜尋引擎,完全依靠自己的思考能力。這樣的閱讀才是對既有理解力的提升!
這種看上去很難的方法,叫做“精讀”。
讀書貴在“精”,而不在多。精讀一本書,往往收穫更大,有時候書中的一段話,甚至一個詞,都能讓你收穫匪淺。
帶著“目的”,為了“閱讀”而“閱讀”,這樣,才能“開卷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