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杜甫在參加科舉考試時經歷了什麼?為什麼就是考不上呢?
12
回覆列表
  • 1 # 渝水清白

    杜甫所處的年代正是吏治腐敗,貪官汙吏橫行,營私舞弊嚴重,國家潛藏重重危機,民不聊生,怨聲載道之時。~~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屋漏偏遇連陰雨,還碰上安史之亂~~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通過了解詩聖的作品,就知道杜甫是不屑一顧進科舉考場的,也是不願與營私舞弊者打交道的,也是忌諱沾汙了自己的清白~~這就是詩聖杜甫考不上科舉的原因吧。

  • 2 # 鄙人易寒笙

    才華橫溢與考取功名是兩種概念,歷史上也有很多例子如:范進才華橫溢,卻74歲中舉然後瘋了,這就是一個。當時社會肯定比不上現在考試公平,過去大多便是世族選官比如武則天主責時,武家遍佈朝廷而且都為險官,這就是更替,而杜甫介紹一下:杜甫於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生於鞏縣。母親崔氏,在杜甫年幼時就故去。崔家也是有名望的世家大族,他一生中曾多次和親疏不等的舅父、表弟相遇。親疏不等,唉一個沒有世族支撐的素人怎麼能考上。

  • 3 # 南宮尋歡

    公元712年,杜甫含著銅鑰匙出身於鞏縣一戶杜姓人家。

    鞏縣老杜家出自京兆杜氏,是享譽千年的門閥世家。

    “城南韋杜,去天五尺”。這是對韋杜兩家最露骨的標榜。

    從西晉開國名將杜預開始,他老杜家不是出刺史,就是當縣令,一直是士族裡的中堅力量。

    遠了不說,杜甫的爺爺杜審言,累官至修文館直學士,與李嶠、崔融、蘇味道並稱為“文章四友”。

    杜審言是唐代“近體詩”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五律《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被明朝的胡應麟讚許為初唐五律第一。

    初唐傑出青年王勃,也曾寫過一首五律,名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對,就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那首。

    小王那首跟老杜那首,有許多相似之處。更有趣的事,王勃送的這位杜少府正是杜審言先生。

    杜甫出生在這樣一個家學淵源的名門世家,從天分到教育資源上,都遙遙領先於普通人家的孩子。

    七歲,普通人家的孩子剛識字,而杜甫童鞋卻開始寫詩了:

    “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

    駱賓王童鞋七歲“詠鵝”,杜童鞋七歲“詠鳳凰”,果然是鳥外有鳥,人外有人啊!

    自幼兒園開始,杜甫就一直是班裡吹捧的“神童”、”學霸",他寫的作文經常被老師當作範文在課堂上朗讀。

    老師讓杜甫總結寫作秘訣時,他總是輕描淡寫的說道: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像杜甫這樣聰穎、有天分、有才華,並招人驚羨的優等生,周圍的人都覺得他上清華、考北大,奪狀元、當探花,易如反掌,只是早晚的事。

    然而,世事難料,事與願違。

    成年後的杜甫參加過多次科考,結果都是名落孫山,導致後半生痛苦不堪,這又是為何呢?

    杜甫青少年時因家庭環境優越,過著較為安定富足的生活。雖然他年幼好學,卻不囿於死讀書,從他表露出的頑皮可見一斑:

    “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來。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

    十五歲,普通人家的孩子都快上高中了,杜甫童鞋卻還在過兒童節,他領著小夥伴們不是在打棗,就是去掏鳥窩,玩得不亦樂乎。

    年歲漸長,杜甫又成了一名資深旅遊發燒友。他想用實踐證明“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有當官的爸比在,不用為錢發愁,想去哪,一腳油門,說走就走。

    公元736年,杜甫已然是個24歲的大齡青年了。這個年紀,大多數人正值大學畢業,參加工作不久,著手規劃未來的年紀。

    而這個年紀的杜甫,光顧著旅遊,沒好好讀書,也沒找過工作。

    架不住他大姨、三姑的輪番轟炸,杜甫決定回家參加那年的科考了。

    24歲,杜甫第一次參加高考,想來確實有點晚。

    沒有經驗、沒有充分準備,更沒有揣摩出題人的意思,杜甫盲目樂觀的答完考卷。

    高考是殘酷的,也是相對公平的。

    很遺憾,杜甫同學華麗麗的落榜了。據一個有著豐富落榜經驗的同學總結:高考是89%的努力加上11%的運氣。杜甫同學連書本都沒有背熟,運氣背還不努力,這次落榜算是落得理直氣壯。

    同時,杜甫的這次落榜經歷告訴我們:素質教育根本不適用於考試,複習備考才是硬道理。

    雖然進入了復讀生的行列,但杜甫依然滿不在乎,因為他家裡有錢,更重要的是,他相信自己的才華。

    來不及難過,杜甫再一次背上雙肩包,來了一場華北五省深度遊。

    齊魯大地,孔孟之鄉,這裡人文氣息濃郁,能夠讓人在玩耍中學到東西。

    在泰山腳下,杜甫詩情澎湃,寫下一首千古名篇: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杜甫《望嶽》

    一個落榜生能有如此俯瞰眾生的壯闊的氣概,真不敢想象,當年的杜甫是何等的才氣沖天、何等的狂傲逼人。

    科考就像婚姻和工作一樣,考上了、成家了、工作了,就再也沒有時間到處無憂無慮的玩耍了。

    所以,此後很長一段時間內,杜甫都沒有報名高考。現在想來,可能是因為二十幾歲的年紀太忙了吧!

    杜甫很忙,他這一忙,就是十年。

    公元746年,34歲的杜甫經不住生存的壓力,他下定決心,到帝都長安去考取功名。

    初到長安,杜甫半工半讀,為第二年的會試積極備考。

    作為一名大齡復讀生,杜甫對高考還是比較有經驗的。從第一次落榜到現在,這十多年來,杜甫做了無數的錯題集和模擬試卷。

    十年寒窗寂寞,一朝笑傲江湖。終於等到這天了。

    本以為發揮超常、萬無一失,結果天大一個草泥馬,又落榜了。

    對於這次落榜,杜甫確實想罵人。

    那屆科考創造了一項無人能破的記錄,“零錄取”。

    這一切,都拜那個名字同樣帶“甫”的小賤人李林甫所賜。

    原來,李林甫為了拍大老闆李隆基的馬屁,不惜用廣大讀書人的前程導演了一出“野無遺賢”的好戲。

    野無遺賢,意思是人盡其才,民間沒有被棄置不用的人才了。這個玩笑開得太大了,也不知這狀態將是何等的聖明之世。

    而此時年近花甲的李隆基,正摟著楊貴妃壯碩的腰桿,在長生殿裡跳探戈。

    收到李林甫發來的賀表後,李隆基大笑一聲道:寡人的大唐集團,在朕三十多年的精心管制下,終於如日中天,人盡其才,野無遺賢,萬邦咸寧,哈哈哈!

    此情此景,自然少不了以李林甫為首的“馬屁團”的極力附和:吾皇英明神武,遠超秦皇漢武,萬歲萬歲萬萬歲!

    大人物們瞞天昧地花天錦地,小人物們哭天喊地昏天暗地。

    這次落榜,徹底擊碎了一箇中年老男孩所有天真的夢想。

    24歲第一次參加高考,雖然失利,但那時畢竟年輕,還有大把的機會。而如今36歲了,這個年紀的每一次失敗,都像是滅頂之災。

    他曾自認才華俯瞰眾生,也曾無數次幻想過插花遊街、馬蹄輕疾的風流,然而,當年華老去,他依舊無緣功名,空有一身疲憊。想及此,杜甫不禁淚湧心田。

    但人生就是這樣,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時也運也命也,盡人事,聽天命,日子總得繼續。

    成年人的悲傷要適可而止,即使天塌下來,也得扛著。

    香菸在指尖燃燒,瀰漫的煙霧裡,老婆和兒子的臉龐,不禁浮過杜大叔的眼簾。一個嗷嗷待哺,一個含辛忍苦,怎能辜負。

    扔掉菸頭,什麼都不說了,奔跑吧,中年!

    杜甫心想,堂堂男子漢,才華丐世,有個碗就能混口飯吃。

    對,你沒想錯,接下來,杜甫先生即將開啟他的討飯之旅。

    也許,這就是上天對一個落榜生的懲罰吧!

    又到六月,初夏微鹹,青春叫囂,又高考了。

    高考是人生重要的一張入場券,它不看你的背景、你的資歷、你的顏值,它相較公平,以分入場。

    人生賽場,錯綜複雜,越往後,你會發現入場券越來越貴,也許,你再也買不起了。

    在這初夏難得的清涼裡,願所有青春逼人的學子們都能放飛自我,超常發揮,考出真我。

    最後,附詩一首,送給曾寒窗苦讀的每一位學子:

    數載光陰向夢橋,書山有路為今朝。雖然學海曾辛苦,儘管青山也寂寥。千古攬,萬題敲,彈風落筆志氣豪。爭鋒鬥豔同臺展,越過龍門化天驕。

  • 4 # 比遠方還遠的地方

    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1,生不逢時。

    杜甫第二次參加科舉時,正是李林甫當權,歷史上這個人嫉妒賢才,尤其不喜歡那些在文學上有成就的人。於是在玄宗召集天下“通一藝者”到長安應試的時候,李林甫便編導了"野無遺賢“的鬧劇,參加考試之人全部落選,杜甫也在其中,抑鬱不得志,仕途失意的他只好走向權貴之門,客居長安十年。

    2,心理因素。杜甫青少年時家境優越,過著富足安穩的生活,自小好學,七歲便能作詩,可以說年少得志。十九歲時優遊吳越,眼界開闊,又深得親朋好友的誇讚,年少時就像大多數人一樣有著遠大的抱負,加之有他祖父科考的成功在前,杜甫難免不會有心理壓力,而且家境優越的杜甫年少沒經歷過什麼大事,在心理素質方面可能還需要提升。而杜甫在考試時極有可能沒有把握好自己的心態,有一定的心理壓力,或者是低估了題目的難度,因此失利也不是沒有可能,就像人們說現在的高考是考心態一樣。

    3,才華不等同於考試。

    眾所周知,杜甫才華橫溢,但是有才華不等於會考試,或者說適合考試。當今社會不也有很多人才能卓越,但在考試方面就是不行,而有些考試厲害的人不一定有能力。

    4,詩歌風格。杜甫是現實主義詩人,作品專寫民生疾苦,社會不安,總之,後期都是偏寫社會的消極方面,弄權者怎麼會喜歡寫這樣作品的人,這無疑是在質疑不滿統治者,弄權人當然不會希望這樣一個人和自己同列廟堂,處處和自己作對,影響自己的道路呢。

    個人拙見,不喜請見諒。

  • 5 # 春秋風雲

    杜甫是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才華橫溢,有詩聖美譽。杜甫祖上三代為官,書香門第的薰陶,培養了他聰慧的頭腦,何以見得?有詩為證:“往昔十四五,出遊翰墨場。斯文催魏徒,以我似班楊。七歲思即壯,開囗詠鳳凰。九齡書大字,有作成一囊。性豪業嗜酒,嫉惡懷剛腸。脫略小時輩,結交皆老蒼。”成年後滿腹經倫,躊躇滿志,“李邕求識面,王翰願卜鄰”,更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遠大抱負。

    開元19年(公元731年),19歲的杜甫在父親的支援下,開啟了吳越之旅的壯行,這一遊就是四年,不僅結識了名人志士,還放飛了人生的理想。江寧的風光令他目不暇接,世間竟有如若天堂的景色;瓦棺寺的維摩像讓他大開眼界,那傳說中的萬金之畫確實出自神筆;奉先寺的鐘鼓螢繞耳邊,心靈的塵埃清洗無餘;天姥山聳入雲端,令仁者仰止;登夫差的姑蘇臺撫今追昔,不由人浮想聯篇、感慨萬千;憑闔閭的虎丘墓長久思量--謀略過人,威震江南;觀鑑湖的水波瀲灩,黃帝在此鑄鏡?紹興佳釀源頭?聞長州的荷花沁香,念屈原的《橘頌》,思君子品德;拜一拜謙讓的太伯,憶一憶慈愛的姑母恩德;訪一訪美麗的西施故里,哪裡有她的倩影?何處有她的芳蹤?白晳的越女美目盼兮,巧笑倩兮,為什麼總令人魂牽夢繞?靈秀的山川,橫看如詩,豎看如畫,為什麼綿延不絕,爭奇鬥勝?

    正當杜甫盡情地享受著吳越的遊歷時,一封家書將他喚回洛陽--大唐要在洛陽舉行進士考試。這一天,福唐觀迎來好多學子,信心滿滿的杜甫也身處其中。似乎命運有意捉弄他,這一次他居然落榜了。落榜的原因史書無有片言隻語,杜甫也沒有透露任何資訊。依本人猜測,可能與杜甫的文章風格有關。杜甫祖上三代為官,又兼有李唐皇室血統--外祖母為唐太宗孫子義陽王李悰的女兒,外祖父為李淵18子李元名的外甥;遠祖杜預曾為《左傳》做注,祖父杜審言曾是文壇傑出詩人。高貴的出身,父親關於鳳凰特立獨行的說教,姑母的寵愛,培養了他崇高理想的同時,也鑄就了他剛直不阿的性格。正如他自已所說:“性豪業嗜酒,嫉惡懷剛腸”,杜甫歷盡千辛萬苦,好不容易剛剛謀得“左拾遺”的官,就原形畢露--直言犯上,因替房琯打抱不平而觸怒肅宗,結果被貶官華州。這一事例很好地說明了杜甫桀驁不馴的特質,這一特質在青年時代應該表現更為明顯。常言道:“文如其人”,如果我們對杜甫的臨場文章作一個大膽的推想,不排除他有離經叛道的觀點;不排除他有針貶時弊的過激言辭;不排除他有對貪官汙吏的泔暢淋漓的痛罵;不排除他有對官場腐敗的冷嘲熱諷;不排除他目空一切、藐視天下的野性。作為替皇帝選拔人才的考官,自然是責任重大,其小心程度如履薄冰、如臨深淵。面對杜甫這樣頭上長角,身上長剌的狂徒,錄用他無疑自找麻煩,玩火自焚,如果顧及後果,誰敢錄用?

    好在杜甫並未因落第而消沉,大有“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去還復來”的幹雲豪氣,很快投入到齊趙的漫遊之行。“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少年不識愁滋味,似乎中榜與否和他毫不相干。春遊邯鄲,於趙王叢臺放歌蹈舞;冬走青州,與才子蘇預結伴而行;當年齊景公的狩獵地,咱也來縱馬彎弓;昔日秦始皇的嶧山碑,咱要看歌功頌德;拜曲阜孔廟,聽聖人餘音;訪魯恭王靈光殿,想滄桑變遷;芒碭山尋劉邦躲災的影子;單父臺思宓子“鳴琴而治”的風釆;巧遇邊塞詩人高適,欣欣然談古論今;專望兗州司馬父親,陶陶然樂之天倫;登兗州城且看:“東郡趨庭日,南樓縱目初。浮雲連海岱,平野入青徐。孤嶂秦碑在,荒城魯殿餘。從來多古意,臨眺獨躊躇。”;攀泰山請觀:“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公元747年,唐玄宗詔令天下“通一藝者”到長安應試,四方學子云集而來。杜甫吸取上次教訓,文風成熟穩健,不敢誇口三甲,至少可高中皇榜、進士及弟。誰知朝中有個權相李林甫,口蜜腹劍,嫉賢妒能,殘害忠良,欺上瞞下,一手遮天。此次開科取士正是此人主管,他害怕新來的仕子擋他的道,將全國舉子一鍋“燴”了,所有人白考一回,全部落榜。玄宗皇帝晚年沉湎酒色,大小政事交由李林甫處理。考試結束不久,李林甫即向李隆基報告:“恭喜皇上!賀喜皇上!”,皇上問何喜之有?李林甫媚答:皇上好比那英明的堯舜,四方人才都被網羅乾淨,“野無野賢”,此次考試無人可取。玄宗只顧享樂,任他胡說八道,也不追問。

    李林甫一招“野無遺賢”的奷計,害慘了天下讀書人。眾多學子為求得一官半職,只能困守長安,靠給皇親國戚獻賦而進階,靠拍馬達官貴人而升遷。杜甫也不例外,父親去世後,再不能遊山玩水,再沒有生活來源,大未能報效國家,小未能報恩姑母,再不能率性而為,再不能自命清高,命運讓他從峰頂跌落山崖。可憐杜甫過著靠人施捨,強言歡笑,曲意奉承的生活:“騎驢十三載,旅食京華春。朝叩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懷與冷炙,到處潛悲辛。”。

    好不容易捱到天寶九年(750),杜甫得知玄宗要於明年正月,舉行祭祀太清宮、太廟和天地的三大盛典,趕緊於冬天預獻《三大禮賦》,有幸玄宗御覽後非常賞識,命待制在集賢院,得“參列選序”資格,等著分配。因主事者仍為李林甫,所以一直得不到任用。

    天寶十四載(755),杜甫被朝廷授予河西尉小官,杜甫“不作河西尉,淒涼為折腰”,轉任右衛率府兵曹參事(武器庫看守),此時杜甫年已44歲,漂泊長安十年有餘,不接受也得接受。十一月,杜甫往奉先(陝西蒲城)探家,剛進家門,就聽到嚎陶大哭--小兒在殘酷的饑荒中沒能熬住,而活活餓死。

    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安史之亂爆發。杜甫在貧病交加中,開啟了他顛沛流離的生活。大曆中,59歲的杜甫被困耒陽的一條小船上,十天沒有進食,縣令得知後,派船營救,又贈烤肉白酒,可憐一代詩聖在暴飲暴食之後,一命歸西。後來其孫杜嗣業靠做苦力、乞討而將杜甫遷葬河南偃師。

  • 6 # 月牙島主1

    這個文化類的問題非我月牙島主擅長,今不避淺陋,說上兩句。

    杜甫到底參加了多少次科舉考試?我查閱的資料只顯示一次!

    那是天寶六年(公元747年),杜甫經歷了十多年的漫遊生活,他滿懷熱情地參加科舉考試,卻遭到了奸相李林甫的陷害,與眾儒生集體“淪陷”,無一人及第,創造了中國歷史上的一個空前絕後。這一年,杜甫35週歲。

    杜甫科舉考試的不幸,卻成就了中國詩歌史的幸運。正因為他仕途多艱,隱居失業居多,顛沛流離居多,才使得他有機會接觸下層勞動人民,接觸到社會的腐敗與動盪,他才能安心寫作,終成一代詩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直播柯巴樹脂,馬麗散假文玩帶壞琥珀,琥珀越來越難做了腫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