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徐隨侃

    郭奉孝很受曹操重用,也確實配得上。生前的不說了,因為生病,後面沒有跟隨曹操,而是回還都養病,但是臨死還為曹操獻了一謀。袁譚和袁尚逃亡遼東太守公孫康帳下,諸人皆欲平之,以絕後患。但曹操未動,直到前方來報獻上二袁的首級。曹操方才說這是郭嘉的計謀。如若攻打,公孫康勢必聯合二袁,自己多少會有損傷,如若不打,二袁性格必定要取公孫康而代之,公孫康勢必會殺掉他們。被郭嘉料對了。進而使得曹操對他的死更加感傷。

  • 2 # 破乞

    1,郭嘉在三國時期的眾多謀士之中稱得上是非常特殊的一位。

    此人年紀輕輕就在曹魏陣營中一鳴驚人,成為曹操最為倚重的謀臣之一,在為曹操效命的十一年間,他可謂算無遺策,對曹操統一中國北方地區作出了重大貢獻,深得曹操的重用和信任。同時,郭嘉又因為自己品行方面的問題受到曹魏部分重臣的詬病,甚至多次向曹操進行舉報。但是在曹操有意無意的庇護下,郭嘉並沒有受到處罰。在其去世後的一年,曹操還對他念念不忘,併發出“哀哉、痛哉、惜哉”的感嘆,可見郭嘉在曹操心目中的地位和分量。

    2,大致在初平二年(公元 191年),郭嘉北上冀州,投奔到了剛剛奪取冀州地區控制權的漢末世家大族子弟、當時公認的群雄領袖——袁紹的帳下。不過,此次的經歷時間很短,郭嘉很快就離開了袁紹陣營。因為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郭嘉發現袁紹此人儘管聲名顯赫,但絕非自己可以終身效命的物件。為此郭嘉還專門找到自己在袁紹陣營的同鄉好友辛評和郭圖說道:“明智的人都會去尋找一個可以讓自己的建議和主張都得到採納和實施的主公,這樣才會有建功立業的機會,而袁紹則完全不是我們這些人所能託付終身的。袁紹此人僅僅學會了周公禮賢下士之風的皮毛,卻不懂得如何用人的道理。其人思慮多端卻缺乏要領、喜歡謀劃卻沒有決斷。想要和這樣的人一起拯救天下並建立王霸之業簡直就是異想天開!”

      

    郭嘉這段對袁紹的評價,可謂一針見血,把袁紹多端寡要、好謀無決的性格弱點都看得一清二楚。郭嘉斷定袁紹難成大業,最後毅然離開了當時最有政治影響力的袁紹集團。從歷史的發展來看,郭嘉的這一選擇無疑是正確的。袁紹最後的失敗與郭嘉所指出的多端寡要、好謀無決的性格弱點有著密切的關係,這同時說明了郭嘉敏銳的洞察力和準確的預見性。

    3,郭嘉投靠曹操之時,正值新興的曹操集團發展的關鍵時期。此時的曹操集團不僅已經擊潰盤踞陳留多年的張邈集團從而奪取了兗州作為第一塊根據地,同時透過迎接漢獻帝而取得了巨大的政治優勢。在中原地區成為僅次於袁紹集團的第二大政治、軍事集團。隨著曹操集團的壯大,一些中原地區的割據勢力也將曹操集團作為依附的物件,從而進一步壯大了曹操集團的實力。不過在此期間,劉備集團的依附卻使曹操集團內部產生了較大的意見分歧。之所以產生如此巨大的分歧,是與劉備集團的起步和發展過程密不可分的。

      

    劉備,出身於一個沒落的皇室貴族家庭,早年以販賣草鞋為生,是個地地道道的草根一族,在漢末複雜的社會條件下,劉備透過自己的個人努力逐漸成為漢末政治舞臺上的一顆新星。此人曾先後投靠公孫瓚、陶謙、呂布等中原割據勢力,並竭力在中原地區博取自己的一席之地。儘管多次遭遇挫折導致發展遲滯不前,但在中原地區卻享有較高的民望,曹操集團的部分謀士認為劉備為人有英雄之志,不會真心實意投靠曹操,遲早會成為一個勁敵。甚至有部分謀士向曹操建議儘早殺掉劉備以絕後患。曹操為此向郭嘉諮詢意見,郭嘉的分析讓曹操非常滿意。郭嘉認為:

      

    提出殺掉劉備的這些謀士並沒有錯,但是將軍舉兵抗暴,為的是讓天下重獲太平。為了實現這個目的將軍才真心實意招攬天下英豪。如今劉備具有英雄之名,因為走投無路才前來投奔,如果將軍將其殺死,這必定會讓將軍揹負謀害賢才的惡名,一旦如此那些尚在觀望或者打算前來投靠的人才將心懷顧慮並改變心意去投靠其他人,到時候將軍又將能指望和誰一起去平定天下呢?因為除去劉備一個人而失去天下的期望,這是件得不償失的事情。

      

    聽完郭嘉的分析,曹操非常贊同,立即下令撥給劉備一些軍隊和糧草,同時讓劉備所駐紮在徐州小沛一帶,與盤踞徐州的呂布集團對抗,從而減少了自己在東部地區的軍事壓力。

    郭嘉之所以建議曹操不要殺掉窮途末路的劉備,原因是多方面的。正如他自己所說,此時曹操集團正處於發展、壯大的關鍵時期,還要大量人才的加入。雖然劉備充滿政治野心,但是在當時聲望極高,得到很多士人的擁護。殺掉他,無疑對曹操集團吸引人才的加入非常不利。除此之外,接納劉備對於抵禦徐州的呂布集團比較有利。而曹操的想法其實與郭嘉是非常一致的。這樣一來,郭嘉的首次獻策就與曹操達成了默契,這無論對郭嘉抑或曹操而言,都是一個良好的開端。

      

    隨著中原地區局勢的進一步發展,曹操集團與袁紹集團之間已經勢如水火,勢必會爆發一場確定中原地區霸主地位的戰略大決戰。為了解除後顧之憂,曹操決定搶在這場戰略決戰之前消滅徐州的呂布集團,消除來自東南方向的威脅。於是在建安三年(公元 198年),曹操以主力在徐州與呂布展開決戰。

      

    戰役開始之後,曹操大軍進展順利,先後佔據徐州大部地區並最終將呂布集團的主力圍困在下邳地區。不過,在爭奪下邳的戰鬥中進展不順,多次攻城受挫,曹軍也因久攻不下而備感疲憊,士氣下降。面對如此情況,曹操打算放棄攻城撤軍。此時,郭嘉與荀攸一起向曹操建議加快進攻的速度,力爭儘快消滅呂布集團。郭嘉與荀攸認為:

      

    呂布有勇無謀,之前已經三戰皆負,其銳氣早已喪失。大軍作戰以將帥的勇氣和信心最為重要,將帥意志衰落則全軍頓失鬥志,在這種關鍵時刻千萬不能放棄。呂布的謀士陳宮雖然頗有計謀但反應稍遲,如果趁著呂布軍隊的銳氣尚未恢復而陳宮也未拿定主意的時候一鼓作氣猛攻下邳,一定會取得最終的勝利。

      

    郭嘉和荀攸的這個建議,對於曹操下定決心消滅呂布集團發揮了關鍵作用。此後,曹操終於攻破下邳,生擒呂布,不僅消滅了徐州呂布集團,也為曹操以後同袁紹集團的戰略決戰解除了後顧之憂。

      

    建安四年(公元 199年),盤踞在淮南地區的割據勢力——袁術集團意欲與袁紹集團合流共同對抗曹操,曹操打算派兵進行攔截。此時早就想離開曹操的劉備主動請纓。曹操未能識破劉備的計謀,同意了劉備的請求。等劉備離開之後,聞訊趕來的郭嘉立即建議曹操收回成命將劉備召回,郭嘉認為劉備一旦離開許昌就一定會起兵反叛。但是為時已晚。事情的發展就像郭嘉預料的那樣,劉備離開後,並沒有去討伐袁術,而是在不久之後藉故殺掉了曹操任命的徐州刺史車胄,舉兵反叛曹操。如果曹操能夠聽從郭嘉等人的主張,就不會在今後出現劉備這個對手,三國的歷史也許會重新改寫。

     

    曹操集團在中原地區的迅猛發展,對中原地區原本的霸主——袁紹集團構成了巨大的威脅,雙方之間的矛盾日益加劇,戰略決戰變得不可避免。但就當時雙方的力量對比來看,袁紹集團無疑佔有明顯的優勢,因此,曹操集團內部很多人對於這場決戰感到非常憂慮,就連曹操本人也顯得信心不足。曹操曾經說過:袁紹佔據著冀州、青州、幽州、幷州等廣闊地區,不但實力強勁且多次挑起衝突。自己曾經多次打算起兵征討,卻覺得勝負難以預料。

      

    就在曹操集團上下瀰漫著一股憂慮、彷徨甚至是失敗的情緒之時,郭嘉卻堅定地認為:一旦與袁紹集團進行戰略決戰,曹操集團一定會取得最終的勝利。為此,郭嘉還專門向曹操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和看法,這便是著名的“十勝十敗論”。

     

    郭嘉從政治、軍事、道義、用人、用兵、決策、個人品行等十個方面,對袁紹集團和曹操集團進行了比較和分析。雖然其中難免有些對曹操的過譽之辭,但總體上非常符合這兩大集團的實際情況,體現了一個優秀謀士所具備的戰略眼光和預見能力。郭嘉提出這個看法在建安二年(公元 197年)左右,當時曹操集團的力量還遠非袁紹集團的對手,因此包括曹操本人在內,對戰勝袁紹集團產生悲觀情緒是很正常的。而僅僅輔佐曹操一年多時間的郭嘉就能從十個方面對雙方進行比較和分析,並最終得出曹操集團定能戰勝袁紹集團的結論,無疑對曹操樹立信心是有著極大幫助的。因此在三年之後,曹操才能夠排除所有質疑,堅定不移地與袁紹集團展開官渡之戰。

      

    從建安四年(公元 199年)開始,曹操與袁紹在中原地區已成對峙之勢,這時遠在江東地區的孫策集團打算趁著曹軍主力北移之際對許昌展開奇襲,這給正全力備戰的曹操帶來了恐慌。這時又是郭嘉站出來對孫策集團的動向進行了一個客觀而冷靜的分析。郭嘉認為:

  • 3 # 夜幕色百合

    郭嘉確實是曹操很器重的一位謀士。因為郭嘉是一個很出色的戰略家,善於揣測人心,對於人性的研究很透徹,這也使得他料事看人很準。郭嘉一生很短暫,四十多歲就病故了,所以他留下的精彩故事不是很多。但是他總能在曹操迷茫的時候給曹操最正確的建議,所以被人稱為鬼才。而在他死後諸葛亮才出山輔佐劉備,因此民間也有“鬼才不死,臥龍不出”的說法。那麼郭嘉到底對曹操有個哪些貢獻呢?

    首先,是關於處理呂布的方式。曹操政權建立初期,呂布佔據徐州,總給曹操搗亂。呂布本人勇猛無敵,身邊的陳宮也是個足智多謀的謀士,這倆人加在一起給曹操造成了不小的麻煩。如何處理呂布成了曹操政權的首要問題。因為如果先攻打呂布,可能會承受不小的損失。不管他,他又時常跳出來搗亂。這個時候郭嘉的幾句話定給曹操定了心。郭嘉認為,呂布本身就是個武夫,雖然勇猛無敵,但是一不能識人用人,二見利忘義眼界狹窄,三沒有準確的戰略規劃。身邊的陳宮雖然有點本事,但是也缺乏戰略眼光,並且遇事猶豫不決,總是錯過最佳機會。所以呂布的勢力是不會擴張的。不用把他當成心腹大患。曹操聽從了郭嘉的意見,暫時不去理會呂布。最終呂布到處作妖,落個眾叛親離,被曹操輕鬆剿滅。

    郭嘉的第二個貢獻,是在面對袁紹集團的時候,提出了著名的“十勝十敗”論,幫曹軍穩住了軍心。正是郭嘉和荀彧兩人,幫助曹操穩定住心神,最終迎來大勝。當時,袁紹佔據北方四州之地,麾下猛將如雲,謀士如雨。無論是兵員還是後勤,都遠超曹操。而且袁紹家族“四世三公”,有無數的門生故舊去支援他。這份紙面實力怎麼看都遠勝曹操。因此面對袁紹,曹軍這邊很多將士都心裡發怵。而這時候郭嘉的“十勝十敗”論就是一顆定心丸。郭嘉認為,袁紹雖然兵多將廣,錢多兵多,但是這個人本身卻是個草包。外寬內嫉,優柔寡斷,缺乏戰略眼光,又婦人之仁,任人唯親,斷事不明,不懂軍略。所以必定不是曹操的對手。事實也正如郭嘉預料的一樣,袁紹這個大草包在和曹操的對決中昏招疊出,生生的把一手天胡的牌給打廢了,葬送了花花江山。

    第三個貢獻是對於孫策的評判,消除了曹操的隱患。在曹操與袁氏兄弟相持的時候,東吳那邊被“小霸王”孫策攪動風雲。孫策是孫堅的長子,不僅勇猛強悍,身邊還有一群信得過的將領,和幾位了不起的謀主。短短數年將江東之地納為己有,威脅曹魏後方。曹操稱“獅兒勇猛,無法匹敵”。因為他的全部精力和兵力都投入到與袁氏相持之中,根本無法再分出兵力去防備孫策,因此如芒在背。而郭嘉則建議曹操不必在意孫策。因為孫策這個人自視勇猛所以輕視對自己的保護。在江東又殺戮太重,仇家太多,所以他肯定會被仇家刺殺。而結局也正如郭嘉所說,隨著孫策被許貢的門客刺殺身亡,江東政權只能交在孫權手中。孫權只能把全部的精力用在內部穩定上。等他穩定好東吳政權之後,曹操這邊已經打敗袁紹成為中原之主,東吳政權徹底失去了爭霸天下的機會,只能劃江自守。

    除了以上這些,郭嘉還在擊敗劉備,遠征烏丸,以及對袁尚兄弟的事情上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是曹操非常倚重的謀士。而他所料之事,所看之人無一不準,被後世很多人所推崇。連曹操自己都在赤壁失敗之後痛哭,哀嘆“奉孝若在,孤豈會有此慘敗”。

  • 4 # 向陽花開7290

    郭嘉慧眼識英雄,助曹操完成北方統一。

    郭嘉是河北名人,放棄了強大的袁紹並進入弱勢力曹操,這表明郭嘉慧眼識人。曹操手下有許多謀士,荀彧、賈詡、程昱等等。但是荀彧屬於擅長治理國家的政治家,如漢高祖時的蕭何、唐太宗時的房玄齡等。郭嘉不同,擅長軍事,如張良、唐太宗手下杜如意。

    曹操非常信賴郭嘉,每次出征,必帶郭嘉左右。作為一個謀士,最大的成功就是執行者能採納他們的奇計,把奇計轉化為具體行動並取得巨大成功。

    曹操在郭嘉的幫助下,不僅擊敗了袁紹,而且還征服了青冀四州的土地並完成了北方的統一。在決定北方未來命運的大戰中,曹操幾乎沒有錯誤,郭嘉的貢獻不容小覷,個人才能最終轉化為集體智慧。

    郭嘉死後,謀士並不缺乏,如賈詡和司馬懿,但曹操對其可疑,無法完全信任。可以使曹操完全信任並做言聽計從的,小除了郭嘉,便沒有別人了。

  • 5 # 青梅煮酒品三國

    郭嘉有三件事確立他的地位,一是殺呂布;二是困劉備;三是遺計定遼東。可以說這三件事讓曹操對郭嘉器重的原因,郭嘉被世人稱為鬼才,更有說法“郭嘉不死,臥龍不出。”曹操戰袁紹時郭嘉重病,曹操前往易州前與郭嘉談話中說到,將來準備託孤於郭嘉。可見郭嘉善謀,曹操也對郭嘉評價極高,可惜早逝。殺呂布曹操攻打下邳城,呂布率部奮力抵抗且呂布勇猛過人無人能敵。曹操比較頭疼,郭嘉獻計說呂布有勇無謀,應用計謀取勝。圍困呂布近三個月,最後呂布城內部下反叛,綁了呂布開城投降。呂布被俘後自己向曹操討命留用,結果被劉備幾句話坑殺。困劉備劉備被呂布擊敗後,劉備來投曹操,曹操帳下謀士主諫殺劉備,只有郭嘉不贊成,郭嘉主張曹操正是用英雄之時,且不能為了一人滅了天下賢士來投靠的念頭。在劉備請兵阻擊袁術時,郭嘉與謀士共用勸阻曹操不得放劉備出去,放虎歸山。遺計定遼東官渡之戰曹操懼怕袁紹,袁紹兵多將廣、糧草充足。郭嘉說袁紹雖強,但是袁紹為人優柔寡斷,不善用人。給曹操吃了一顆定心丸。郭嘉也在此次戰役中病逝,令曹操痛惜,曾說郭嘉是他將來想要託孤之人。曹操在準備收復遼東時,傳來郭嘉早逝的訊息。郭嘉遺計:“今聞袁熙、袁尚往投遼東,明公切不可加兵。公孫康久畏袁氏吞併,二袁往投必疑。若以兵擊之,必併力迎敵,急不可下;若緩之,公孫康、袁氏必自相圖,其勢然也(摘自《三國演義》)。”曹操採納了郭嘉的遺計,不費吹灰之力收復遼東。

  • 6 # 中行偃1

    答:忠良淵淑,體通性達。每有大議,發言盈庭,執中處理,動無遺策。自在軍旅,十有餘年,行同騎乘,坐共幄席,東禽呂布,西取眭固,斬袁譚之首,平朔土之眾,逾越險塞,蕩定烏丸,震威遼東,以梟袁尚。雖假天威,易為指麾,至於臨敵,發揚誓命,凶逆克殄,勳實由嘉。——曹操

  • 7 # 長路無言

    郭嘉是三國時期最優秀的謀士之一,歷來深受喜歡三國曆史人們的推崇,飛鴻作為郭嘉的粉絲,也不例外。下來和大家說一說郭嘉,重溫一下三國的歷史。

    郭嘉(170-207),字奉孝,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東漢末人物。原為袁紹部下,後轉投曹操,為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立下了功勳,官至軍師祭酒,封洧陽亭侯。於曹操征伐烏丸時病逝,年僅三十八歲。諡曰貞侯。史書上稱他“才策謀略,世之奇士”。而曹操稱讚他見識過人,是自己的“奇佐”。郭嘉為曹操集團服務卻一共只有十一年,而且職務不過軍師祭酒(參謀)。然而,儘管只有短短十一年,郭嘉卻留下了輝煌的業績。郭嘉在曹操軍中時,曹操可謂凱歌高唱捷報頻傳,成功地統一了北方。郭嘉一去世,曹操的軍事成就便顯得乏善可陳。用周澤雄先生的話說,也就對付了馬騰、韓遂幾個“草寇型軍閥”。對付孫權、劉備這兩大“梟雄”,就有點力不從心,在赤壁還差一點就被燒得焦頭爛額。當然,劉備反敗為勝,並不僅僅因為有了諸葛亮;曹操事業受阻,也並非僅僅因為沒的謀士是盡責的,也是稱職的,他怎麼會藉口懷念郭嘉來“愧眾謀士”?實際上曹操是在嘆自己命苦,過早失去了郭嘉。《三國志·郭嘉傳》說:“太祖徵荊州還,於巴丘遇疾疫,燒船,嘆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也就是說,如果郭嘉還活著,事情就不會這樣了。因為郭嘉是軍事天才。他“深通有算略,達於事情”,總能隨機應變,當機立斷,而且神機妙算,出奇制勝。比方說,曹操三戰呂布,士卒疲倦,準備撤軍。郭嘉力主再戰,而且斷定再戰必勝,結果呂布被擒。曹操征伐袁譚、袁尚,連戰連克,諸將主張再戰,郭嘉主張撤軍,結果袁譚、袁尚兄弟禍起蕭牆,曹操漁翁得利。曹操戰袁紹,有人擔心孫策趁機偷襲許都,郭嘉說來不了;曹操徵烏丸,有人擔心劉表趁機偷襲許都,郭嘉說不會來。結果呢?和郭嘉預料的完全一樣。從以上可以看出郭嘉的謀略和才能。

      但令人遺憾的是天妒英才,郭嘉英年早逝,否則曹操後來不可能遭受太多敗跡,說不定三國曆史還會重寫呢。一家之言,不足為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和珅難道真的該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