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欣潼

    不體罰,語言才是最好的教育,它能通往人的靈魂。而體罰只會讓身體記住,深入人心的語言才能讓心靈記住。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就像樹苗一樣總會長高,只是時間早晚。老師的作用就應該傳道授業解惑。家長才是學生的監護人。

  • 2 # 使用者71191338010

    沒有體罰過學生,我是這樣認為的,既然選擇了做老師,就要有這樣的心理準備:我們會碰到調皮甚至習慣很差個別品質不端的學生。把這些學生教育好更能體現老師的價值,或者說更是老師的職責所在,我們做老師的如果沒有這樣的情懷那會很痛苦。當然,老師是成年人,也要學會保護自己,不要急,要知道體罰可能會引起更麻煩的問題。碰到學生違紀或者不願意學習,要抓住時機做工作。處理不了的,上報學校有關部門處理。

    碰到問題,多想問題,要冷靜,教育學生,要合情合理依法依規。千萬不要好心辦壞事,堅持原則,學會制怒,多和家長交流,客觀描述孩子的表現。

  • 3 # 那一滴深藍

    不會那樣做

    一、國家的法律法規不允許,體罰學生或者變相體罰學生都是法律法規明令禁止的,作為一有知識有文化的人要遵紀守法,不能視法律於不顧。

    二、再說今日之教育環境,網上新聞滿天飛。哪一次的教育事件的發生老師能全身而退,都不是以被降級、被訛詐、被辭職而告終!

    三、現在的孩子都是父母的心肝,說不得更打不得,假如有天你“打”了某個學生,那你可以說是捅破了天....剩下的事你懂得。

  • 4 # 飛翔的麵條兒

    我最後一次體罰學生是前年的事了,現在不會了,愛聽不聽吧,實在過份了我會跟校長說,不關我事了,實在是沒膽量以身試法……看看山東的楊老師吧……誰還敢拿自己的前途開玩笑?

  • 5 # 教壇雜談

    首先我們來看什麼是體罰,體罰,是指透過對人身體的責罰,特別是造成疼痛,來進行懲罰或教育的行為。如打屁股、打手心、擰耳朵、罰站、罰跑、罰跪等。另外還有罰抄作業,詞語、法則等超過五遍;詩歌、規則等超過兩遍,課文超過一遍。罰做值日或罰其打掃衛生並連續幾天。逐出教室不及時處理。辱罵、諷刺挖苦學生等。

    仔細閱讀後,發現自己有體罰學生的現象。

    一、違反了抄定律超過五遍。

    我教的是初中數學,有理數的加法法則是有理數加法運算的依據,學生掌握不牢固,運算就容易出錯。我要求學生理解法則,熟記法則,可總有學生偷懶不記。我給他們說:“背熟的不用抄,背不熟的抄十遍。”有幾個學生寧肯抄十遍也不記,還有學生說:“老師,你打我十下吧,我記不住,我也懶得抄。”

    二、罰學生在操場跑圈。

    我們學校是寄宿制初中,每天早起後學生都要跑操,可總有一兩個學生不願意跑。有一個學生,每天跑操時不是去廁所,就說自己哪兒疼,後來問他家長他是不是真有病。家長說他有懶病,老師你得想辦法治,該打就打,他個子又矮,學習又不好,再不長高點兒,身體好點兒,往後可怎麼辦。我答應了他家長的要求,每天早上逼著他跑操,只要不和同學一起跑,就罰他在操場跑6圈。

    三、課堂上罰站

    有個別學生上課聽一會就睡覺,你把他叫醒,用不了兩分鐘就又趴下,只能讓他站在教室後邊聽課。

    四、也敲過學生手板。

    我現在的這個班裡有個學生,智商不怎麼樣,但情商卻不一般。課下總愛和女生拉扯,給女生寫紙條,好幾個女生給我反映問題。讓他家長來過幾次,也沒什麼效果。後來,他再犯同樣的毛病,我會把他叫到辦公室敲手板,並告訴他,我現在敲他是輕的,如果讓女生家長知道,肯定會敲他更重,如果在大街上拉扯女生一定會被別人暴揍。只不過我打手板的尺子是學生的直尺,而且打從不超過三下,讓他知道自己有錯罷了。在實際教學中,一點懲罰手段都不用的老師很少,每個班裡總有幾個調皮的孩子,對這些孩子,如果沒有獎懲措施,很難讓他們遵守紀律,安心學習。

    我認為懲戒的方法只要與家長溝通,做到適當、適度,無論哪種懲罰都以不損害學生身心健康為原則,都以有利於學生的發展為目的,大部分家長是可以接受的。

  • 6 # 幸福家庭68

    對於那些“害群之馬”“從自己的良心出發,”“打”還是有必要的,除非他是一個不懂感恩的學生,或他的家教有缺失的學生。試想一下,老師跟學生及其家長無怨無仇,為何要對學生下“很手”呢?真正有怨仇的話,不要說“打”,就連管都不想,如果沒有點良知在,真是恨不得任馬遊疆。

  • 7 # 教育ABC

    不要說體罰學生了,現在的老師敢於正常管理學生的都越來越少了,他們不敢管,不願意管,懶得管。

    造成這種不正常現象的原因如下:

    第一,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是各級教育主管部門三令五申,嚴厲禁止的,同時也是違反教師法,違反未成年人保護法的行為。

    諸如五蓮縣楊老師因處罰了逃課學生,而被教育局三連殺的案例會讓老師們面對犯錯誤的學生三緘其口,噤若寒蟬。雖然最近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明確了教師的教育懲戒權,相信大部分教師是不敢輕易使用這個權力的。

    第二,家長維權意識增強,溺愛放縱孩子的心理作祟,讓老師們不敢管,不願管。

    個別家長聽信孩子的一面之詞,稍有風吹草動馬上興師動眾闖進校園圍攻老師,或者乾脆把不實之詞直接發到網上,誤導輿論,要挾和左右學校及教育主管部門封殺當事老師。老師們對學生的違紀違規行為,紛紛學會明哲保身:愛咋的咋的吧,不管你了。

    第三,問題學生,厭學學生的比例居高不下。

    這些孩子上課聽不懂,作業不會做,考試隨便寫,批評不屑聽,老師不敢管。老師一不管,問題學生更多,這就是現在學校教育陷入的這樣一個怪圈。答主親眼所見脾氣不好的老師情願連續摔壞了自己兩部手機,也不捨得(或不敢)動孩子一個指頭。這是多麼的可悲與無奈啊。

    綜上所述,即使中共中央國務院相關教師懲戒權細則制定以後,也建議不要輕易體罰學生。當年體罰學生的老師,20年後被學生開車攔下連扇耳光,雖被判刑,但給老師的心裡帶來的陰影將終生揮之不去。學生是要愛護的,不是用來體罰的。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啊。
  • 8 # 我很好希望大家都好

    我很慚愧曾經有過體罰學生的事,那時候年輕工作沒經驗難免做錯事,好在沒出大事,自己也反省醒悟得及時,至今已經有二十多年不體罰學生了!在現在的教學生涯中?????這句話我感覺怪怪的!病句吧!!!???現在的……生涯中感覺不妥!!!求指點!

  • 9 # 聖人163074776

    現在老師有兩種,一種是把老師當職業,一種是把老師當實業。當職業的老師只管掙多少錢,別的不管,學生學好學壞跟她沒關係。當實業的老師,因為她熱愛教學,所以會嚴厲一些。因為她們把教學當成了一生的實業去做的。當然希望所有的學生都能學好。她把學生當自己的孩子了。

  • 10 # 馬非白馬778

    體罰和責任心通常是綁在一起難以完全分開的 體罰多是出於責任心。所以在遭受了一些質疑之後,有些老師就抱怨,有那閒功夫自己清清心 喝喝茶不好嗎,何必自尋煩惱地去管那些會帶給你自己風險的不聽話的孩子呢。

    但另一方面,也必須清楚,體罰並不完全等同於責任心,如果真把把學生打壞了,那教師的責任心又落於何處呢?所以在這裡,對於體罰關鍵還有個 出發點和度 的問題。只要教師出於愛心,出於公心,懲戒有度,體罰就是符合教育規律與容易被人接受的。

  • 11 # 傻吃悶睡871

    在現在的教學生涯中,你還體罰學生嗎?為什麼?

    體罰學生啥時候都不妥當。但過去由於沒網路,體罰了也沒證據,學生吃了虧,卻有口難言。

    如果現在,誰膽敢以身試法,結果必然非常糟糕,輕者受到處罰,開除工資,重者有可能要判刑。

    說實話,我教學一輩子,對同學沒有任何體罰,也用不著體罰。因為自大學畢業,我分配到師範學校,教的是民師班,同學大多都比我大,基本上個個是老師,也有學校領導和校長。理論上一套一套的,根本 不用 操心學生學不學的問題。

    相反,作為老師,在講課時,我時常感到壓力很大,唯恐一句話講不好,會鬧笑話。

    後來讀研,教古典文學,同學的自律性相當高。我只須講好課,引導同學的努力方向,其他基本上不用分心。惟其如此,教學幾十年,不知道什麼叫體罰,也不知道其他老師如何體罰學生。

    可最近,連連爆出太多老師體罰學生的現象,如果不是錄影,簡直讓人無法相信,也完全顛覆了我對某些老師體罰學生的看法。

    與之相應,我想說:正在實行的體罰,請懸崖勒馬;過去曾有的體罰,該道歉道歉。

    作為教師,盡你我之所能引導同學努力向上。至於引導到什麼程度,那就看每個老師的造化與能力了。

    總之一句話,珍惜你的工作,切莫意氣用事!

  • 12 # 城南往事666

    以前有過,點到為止,現在不了,也不點了,順其自然,給他們講道理,如果聽更好,不聽就算了!不是對學生不負責,出發點雖然是讓學生學好,但家長學生有幾個真正理解,一旦體罰重了,誰也不替你說話!

  • 13 # 農家人88888888

    老師愛的體罰在孩子們學習生涯中還是很有必要的!老師們透過體罰讓孩子們懂得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孩子們透過體罰逐漸改過自新,成為一個文明禮貌健康向上的人,孩子們長大後才會有所作為成為國家棟梁!但我也強烈反對某些老師為了自己私利而體罰學生,例如:為了自己上課紀律良好,讓上課淘氣的孩子站在教室外面,有時一站一節課,老師不讓孩子聽課的體罰是為了孩子嗎?讓淘氣的孩子站在教室裡後面一會,既體罰了學生又不影響他聽課,孩子長大會生氣嗎?有的老師把沒有完成作業的學生放學後留在教室裡,而老師自己去吃飯了,你這樣體罰學生,學生尊重你嗎?你可以把沒有完成作業的學生放學後留一會,但老師也必須一起留下一會,給沒有完成作業的學生進行教育,然後與他們一起去餐廳吃飯,這樣既體罰了學生又進行了教育,孩子們長大成才了,不感恩老師嗎?人非草木,孰能無情,真正關心孩子的懲罰孩子長大會明白事理感恩的!

  • 14 # 清桑一鶴

    從教書以來,我基本是不體罰學生的,但是特殊情況除外!這大概跟我的成長經歷有關係,從小到大,我的老師也是基本不體罰,每每都是和顏悅色的,真的遇見搗亂分子,先用眼神提示,不影響課堂,下課在處理。再說那時候的我們尊重老師,尊重教育,不像現在的社會環境。

    出來工作以後,開始教初中,都長得挺好的,高高大大,即使生氣,也不動手,我害怕被打。一般都是課後聊天,做思想工作!現在也基本不動手,因為自己當媽媽了,耐心多了,但是一個學期也偶爾會動一次手,該有的規矩不能丟,比如尊敬老師,孝敬父母,友愛同學~~~

    以後更不會動手了,也不想當班主任了,責任重大,花的心血很多,身體有點吃不消了,法律法規也不會保護老師,自己還要養家餬口,堅持自己的底線,不泯滅良心,儘量帶好學生,除了學習,更多的是品德的教育吧!

  • 15 # 使用者81360210832

    體罰學生或變相體罰學生

    新中國就沒有允許過。

    師範生都知道教育學課本

    提到懲戒學生和體罰學生

    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 16 # 愛跳舞的書

    在外人眼中,我是一個比較溫和的教師,師生關係也很融洽。在教育觀念中,我不贊同體罰學生。不過年輕時,我不能完全把握自己,有時因學生違紀,激怒了我,情緒失控,我也體罰學生。體罰過後,我會後悔,自我責備,不該衝動打學生。但是過了一段時間,我又因為生氣,再次體罰學生。

    這種情緒不穩定,時常體罰學生,都在從教初期。後來隨著年齡增長,逐步減少體罰學生。現在我已經不體罰學生,批評學生都注意措詞,遇到學生違紀,表面上很生氣,但我能保持頭腦清醒,不做過激的事。現在我不體罰學生,不是“看破紅塵”,不是沒有教學熱情,不是明哲保身。

    而是隨著年齡增長,教學經驗和業務水平的提高,更加深刻地認識到,體罰學生諸多弊端,已不適合新時期教育形勢。同時人年紀大了,對學生有慈父般的愛,愛的深,不忍下手打學生。現在偶爾想起曾被我體罰過學生,心中還有些內疚。

  • 17 # 高gao德de仁ren

    啥呀?傻呀!現在講法了,老師打人犯法,學生是未成年人,受法律保護。老師要利用好自己的地位心存善念,循循善誘並以心換心方顯英雄本色。

  • 18 # 楠老師課堂

    上班8年時間了,剛上班那兩年確實體罰過孩子

  • 19 # Bob老師的頭腦訓練營

    Bob老師特別反對從兩個方面去傷害學生,一是身體傷害、二是精神傷害。所以首先我們必須確定體罰的概念。因為在我看來,正常情況下要求學生進行能力範疇內的勞動、運動並不算是體罰。而真正的體罰是以傷害學生身體和精神為衡量標準。

    為什麼會有體罰學生的事情發生呢?現在的孩子越來越不好管教,跟家庭的溺愛、社會傳遞錯誤價值觀、學校只重成績不重素質的教育模式都有很大的關係。學生個性越來越強、自主意識也空前膨脹,這都是很客觀的事實。所以伴隨時代的發展,對我們老師的素質能力要求也在與時俱進。傳統的“不打不成才”的落後教育理解早就應該被拋棄了。新時代的老師需要什麼能力?對待孩子的態度。我們老師不能將自己置於孩子管理者、領導者的角色。人就是這樣大腦會根據你所設定的場景作出相應的反饋。如果我們站在管理者角度去管教、去約束那麼行為、語言、態度一定會生硬且難以讓人接受。人的情感是可以傳遞的,如果我們用真誠的心去對待學生,對他們的學業、生活、成長負責,他們一定會感受的到,哪怕你會比較嚴厲,但是如果學生覺得你是為了他們好才這樣的就不會有對抗的情緒產生。有豐富的專業知識。我們老師肯定是對自己的專業非常擅長,但是擅長不代表能很好的教會學生,這裡還要求我們老師更豐富的知識結構,看問題更高的維度以及高超的溝通技巧。高情商。我們老師還要運用好同理心,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去思考問題。關注學生的性格特點、興趣愛好、情緒變化甚至是心理變化,只有從這些方面瞭解學生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真正好的老師是跟學生亦師亦友的,學生是從心裡尊敬和愛戴的。教育好一個學生是需要耗費老師巨大的精力和時間的,但是對於學生來說是不是能碰上一個好老師卻是會改變人生的。

  • 20 # 鄭顯亮

    何為體罰?再精準的定義,遇到具體問題恐怕也會糾纏不清。

    該不該體罰?似乎也不應武斷地作肯定或否定的回答。

    說一個教學案例吧。

    有個音樂老,在課堂上點名批評一個學生。不料,這個學生當面頂撞,爭吵逐漸升級,以至於爆粗口,動了手腳。

    事情本來很簡單:課堂很亂,一直靜不下來,音樂老師讓同學們安靜,並點了這個學生的名,這個學生不服,發生爭執。

    學生的解釋:音樂課一直都很亂,他從來都不答不問。大家都在說鬧,他看我好欺負,專門找找的事。

    事實上,實際教育教學工作中,對一些頑劣的不聽管教的學生採取一些懲戒措施,是較普遍的,這也很正常。

    不正常的是:有的老師很嚴厲,既動口也動手,但學生們沒怨言,無恨意,師生間不存在矛盾糾紛。有的老師很隨和,教學中小心翼翼,對違反課堂紀律的學生,能迴避就回避,得過且過,但越怕事常常越有事—— 師生間的矛盾糾紛,總是偏愛這些老師。

    為什麼會這樣?我的理解是:

    一、公平公正,是教育教學中至關重要的原則。老師若能出於公心,不偏私,不以家庭貧富貴賤分別對待,不按成績優劣高低另眼相看,不因外貌胖瘦美醜施以顏色……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學生,那麼,教育教學管理中的諸多問題,都將不再是難以攻克的難題。

    二、愛心,是絕佳的調節劑。家庭教育中,不少父母是打孩子的,而且有時出手還很重。但是,打過之後,打人者傷心落淚,捱打者悔恨自責。為什麼?父母動手緣於愛,緣於恨鐵不成鋼;孩子自責因為感受到了父母的愛,懂得了父母的難。

    教師工作何嘗不是如此呢?如果是全身心地關愛學生,如果是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如果你的批評懲戒只是針對事件本身,如果你的目的只是為學生認識並改正錯誤,如果能讓學生領會你的愛心,那麼,怎麼批評、懲戒的尺度還是問題嗎?

    所以,無愛心,寬嚴皆為誤;有真誠,輕重悉中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是不是所有的女人都喜歡甜言蜜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