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楚霸王歸來

    因為有前車之鑑,西周實行的就是分封制,導致後期群國並列。當中央皇帝震懾力不足時,地方上諸國會直接威脅皇權,各列國都想取而代之成為一國之主。

    漢景帝時,看到分封的制度不好,一度採用晁錯的削蕃政策,導致七國之亂威脅皇權。經周亞夫平叛終於穩定了中央的權利。一些勢力大的藩王在這次事件中實力被很大的削弱。假如漢武帝時不實行諸侯國土地分封政策,任由其做大做強,終有一天會往事再現,在來一波七國之亂,或許更大的。就像春秋戰國爭霸一樣,你來我往都想成為霸主。

    所以,漢武帝若沒解決郡國並列問題肯定會導致亡國,國家分裂。

  • 2 # 小小飛賊

    這個一定會的,只是時間問題。

    漢朝不是周朝,周朝時期禮樂制度剛剛建立,各位諸侯都遵守規矩,所以周朝可以持續800年。但是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各位諸侯相互討伐的口號就是恢復周朝;當時各位諸侯雖然不聽從周天子的指揮,但是表面文章還是要做的。

    漢朝劉邦傳至漢武帝劉啟已經發生多起叛亂,叛亂者均是諸侯王,所以漢武帝實行推恩令瓦解諸侯王。

    漢武帝傳位時殺了皇后,不想後宮干政,但是新上位的皇帝年幼,無力執掌朝政,因此漢朝進入衰退時期。

    這就是說如果漢武帝沒有解決諸侯王的問題,新黃帝根本無法控制局面,各位諸侯王都想做皇帝,這時戰亂四起是註定的。有漢武帝的時候都敢造反,別說一個年幼的小皇帝了。

  • 3 # 西亞7705

    首先要明白的一點是:什麼是郡國並行制?就是西漢初年,在地方上繼承秦朝的郡縣制,同時又分封同姓諸侯國,郡國兩制並行。郡縣制始於秦朝,郡統縣的兩級地方行政制度。這是秦始皇開創帝制而匹配的利於中央集權的行政制度。郡國的國就是沿襲周朝以來的封國,是分封制的模式,也就是以血緣宗法分封諸侯王的行政模式諸侯王擁有高度自治權。然而西周後期禮崩樂壞,分封諸侯王的制度的土壤已經不存在,西漢初期劉邦實行的分封異姓諸侯王的封國諸侯,實際上是不吻合西周正統的以血緣宗法為基礎的分封的,大漢天子當然心知肚明,其實也是暫時拉攏穩固漢朝初立的需要而已,不久異姓諸侯王也就被劉邦逐個消滅了。郡縣雖然屬於漢王室管轄,但當時諸侯國擁有高度自制,地位遠在漢郡之上且擁有較大的疆域,這些諸侯國為了各自的利益,土地兼併嚴重,他們自己王國的勢力利益與專制皇權的勢力利益是必然相矛盾的,由此造就社會矛盾重重,西漢末年諸侯王叛變,也就是“七王之亂”的發生無疑就是其弊端的表現。漢武帝為加強中央集權,頒佈推恩令,新的王國就脫離原來王國的限制,地域獨立,而且政治權力也基本被剝奪,受當地郡縣官史管轄。這樣,就使原來的自治地方王國自動的將權力上交給了國家,徹底消除了對中央政府的威脅。如果漢武帝沒有解決郡國並行的危害,那地方諸侯國逐漸坐大坐強,第二次,第三次,甚至多次“七王之亂”可能重演,極大不利於西漢政權的穩固,以及對匈奴的大規模統一用兵,也很可能成為第二個二世而亡的王朝。

  • 4 # 時間如水前流

    劉邦當時提出這個建議還是好的,畢竟,從西周封建到秦漢建國,有八百年的歷史。大家都認可這一套才跟著你劉邦打天下的,這樣一來,有功之臣不得不封,封了不少異姓王,(當然異姓王很少有好下場的)但既然都封了外人,沒道理不封我們劉家自己的,於是又封了不少同姓王。畢竟大秦帝國就用的郡守制,二世而亡。劉邦兩項融合,成了軍國並行制了。

    至於如果沒有推恩令漢朝會不會成為短命王朝,我認為不會哦。周朝實行的分封制,結果他是中國歷史上最長的王朝,足足存活了791年,漢朝要是軍國並行的話,如果不是某個皇帝太過昏庸的話,地方也是不好起來造中央的反的。

    就算造反的話,搞不好也會想東周一樣,中央仍然存活,地方上打的不可開交,就像東漢一樣,只有等到剿滅了其他諸侯,曹丕才會逼皇上退位。

  • 5 # 潛行記1

    如果漢武帝劉徹沒有解決好郡國並行制,漢王朝不會成為短命王朝。

    因為他的父皇,已成功削藩了一次。收斂了一些諸候國的軍權、財權、治權、任命權等歸屬中央。

    其次,漢武帝劉徹,很有個性,很有能力的皇帝。能治服,控制好統治下的小諸候國,經他父皇削藩,已沒有大的足夠抗衡中央的諸候國了。

    郡國並行制,就是郡縣制、諸候國並行兩種制度。這種情況,在漢武帝劉徹登基前,都已存在,經他施行“推恩令”,諸候國威脅,徹底不存在了。

    採用郡國並行,兩種制度,順應時代快速發展,減少社會動盪一種措施而已。

    不施行郡國並行制,就有可能引起內亂,就不會快速強大起來,對付外部的威脅。因內亂,可能外來勢力,趁火打劫入侵中原漢王朝。但這些不會威脅漢王朝的政權。

    漢王朝郡國並行制,相當於現在的“一國兩制”,只不過為了減少社會動盪、為了和平發展的一種權宜之策。即不實行,也不會威脅政權的!

  • 6 # 文史圭璋

    如果漢武帝沒有徹底解決郡國並行的危害,西漢很有可能會成為短命王朝。

    郡國並行制之由來

    經過幾年楚漢之爭,劉邦率領韓信、蕭何等人終於打敗了項羽,一代霸主就此隕落,中國迎來了西漢王朝。

    劉邦認為秦朝之所以如此短命,是沒有實行分封制,沒有分封秦朝王室駐守地方。於是,劉邦封了許多同姓王,並立下盟約:“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

    就這樣,西漢一方面繼承秦制,實行郡縣制,另一方面,又吸取秦亡教訓,實行封國制,於是西漢初年出現了郡國並行這樣的局面。

    郡國並行制的危害

    可是劉邦並沒有考慮到,西周實行分封制,由於封國的實力越來越強大,逐漸不聽從周天子號令,從而滅亡。

    劉邦去世後,漢文帝和漢景帝一直致力於削藩活動,這個活動在漢景帝達到頂峰。漢景帝聽從晁錯的建議,大規模削藩,引起了藩國的恐慌。

    當時,吳國和楚國等七個國家聯合起來,起兵和漢朝中央政府相抗衡,這就是歷史上的“吳楚七國之亂,”漢景帝派大將周亞夫經過艱苦卓絕的鬥爭,才將這次反叛鎮壓下去。

    但郡國並行制的弊端還沒有徹底得到解決。

    漢武帝徹底解決弊端

    在漢文帝和漢景帝的治理下,西漢經濟恢復,社會安定,人民富裕,一時之間,出現大治,這就是“文景之治”。文景之治為漢武帝的徹底解決郡國並行制的弊端奠定了基礎。

    漢武帝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帝王,面對郡國並行制,他果斷採取措施,巧妙地解決了這個弊端。

    首先,他採取了推恩令,王國被越分越小,最終無力和中央抗衡;

    其次,他採取附益之法,不允許朝廷大臣交結諸侯,,幫助其獲得不正當的利益,或者自己受賄。

    第三,透過“酎金奪侯”,許多諸侯王失去了爵位。

    就這樣,一直困擾西漢的王國問題,在漢武帝手中終於解決了。

    寫在最後

    如果漢武帝沒有徹底解決王國問題,西漢很可能也會重蹈西周的覆轍。最終,地方割據勢力越來越強大,進而反叛中央,全國又會陷入無休止的戰爭。可見,漢武帝作為中國歷史上具有雄才大略的帝王,他的所作所為,對中國歷史還是很有好處的。

  • 7 # 隱愚者

    歷史沒有如果,我們無法知曉結果會怎樣,不過有一些朝代有相似的情況,我們可以做個參考。

    漢朝諸侯有威脅,但還未影響穩定

    漢朝時的施行郡縣制與封國制並行,郡縣直接回中央管轄,封國主要是一些同姓諸侯王國,他們擁有封地,享有封地的財權和兵權,不過實力很難威脅中央。

    漢景帝時期曾發生“七王之亂”,三年時間就被平息了,漢武帝時期,正是大漢軍威最強的時候,我想諸侯也不會自討苦吃吧,總體上漢朝中央遠強於諸侯,隨後的“推恩令”進一步削弱了諸侯。

    漢末十三州刺史,形成割據勢力

    漢武帝時期曾將天下劃分為十三州,將諸侯納入州管轄,州長官由皇帝親自任用,用於截至地方郡守和諸侯。東漢時候,州刺史逐漸擁有行政權和兵權,到了漢末,刺史已經成為威脅漢朝的巨大割據勢力。當時的袁紹就因為擁有4州勢力,成為最強大的力量,最後被曹操在官渡之戰打敗,曹操得以“挾天子以令諸侯”。

    這個時候的刺史,實力遠超諸侯,已經可以與中央分庭抗禮,但也僅此而已,因為大家互相不服,都無法一統天下。

    唐朝節度使制度,手握強大兵權

    唐朝時候施行的節度使制度,相當於封疆大吏,共有十鎮節度使,相互牽制,各種管轄一支龐大的軍隊,保障唐朝的安危。當時唐朝中央只保有少量軍隊,主要力量還是依靠節度使的力量,各個節度使的軍隊可以向四面八方出擊,讓唐朝威服四海,但也造成了都城空虛,長安多次陷落,有吐蕃帝國、安祿山叛軍等。

    節度使制度本來很完善,但後來就已經變樣了,安祿山因為受寵,一人掌管三鎮節度使,因實力雄厚發起“安史之亂”,差點滅了唐朝。唐朝的節度使制度,也造就了五代十國的混亂,都是武將手握兵權的原因。

    明初藩王實力雄厚,燕王朱棣更是取代建文帝

    明初朱元璋將兒子分為藩王,保有軍事實力,這樣做是為了保障朱氏江山,另外就是戍守邊境,當時的燕王坐鎮北京,實力最為雄厚,手下精兵強將。

    朱元璋能夠鎮住這些藩王,朱標也可以,可惜朱標英年早逝,朱元璋無奈只好讓朱允文繼位,不就朱元璋也去世了。建文帝登上帝位後深知藩王制度得弊端,遂開啟了削藩,這直接造成了朱棣起兵,發動“靖難之役”,取代了建文帝。朱棣登基後,逐步解除了藩王的兵權,保留封地和賦稅,藩王實力不足以威脅朝廷了。

    可以看到,無論是諸侯、藩王、節度使這些制度,一旦坐鎮一方,手握兵權就會對中央造成威脅,王朝強大的時候可以消除威脅,一旦衰落,那就無法預料了。

  • 8 # 水一白聊歷史

    很顯然,這個說法過分誇大了漢武帝。

    1

    首先,西漢於公元前202年建立,到漢武帝公元前141年即位,已經過去了61年的時間,正常發展,即使只有百年左右,也不能稱之為短命王朝了。

    2

    再者,在漢武帝即位以前,諸侯國的勢力發展已經得到了很好的抑制。

    (1)漢高祖劉邦將異姓諸侯王逐漸轉變為同姓諸侯王,這是漢朝諸侯國的第一次洗牌。

    (2)緊接著,呂后在位,封諸呂,抑劉氏,間接上也幫助了後來即位的漢文帝解決諸侯王問題。

    (3)到了文帝即位,又先後將齊國一切為七、淮南國一分為五,這是賈誼“眾分諸侯而小其力”思想具體實施的開始。

    (4)緊接著,漢景帝“七國之亂”平定後,不但一次性拿下了這些鬧事的諸侯國,與此同時,又利用遷封的方式,將諸侯國勢力進一步削弱,即使他新封的十三個兒子的諸侯國也絕大部分僅有一郡之地。

    (5)到漢武帝即位的時候,雖然諸侯國數量已經高達25個之多,但是事實上絕大部分國家只有一個郡了,而漢朝中央政府手裡的漢郡數量則達到了43個。可以說,諸侯王的實力已經中落了。

    3

    更重要的是,行政上的“自置吏”,財政上的“得賦斂”兩大特權都被漢景帝收回了,這些諸侯王的權力與漢初相比,已經是天壤之別了。

    雖然說“推恩令”在名氣上非常大,但其實質也是在諸侯王被極大削弱的基礎上實施的。正是有了高、文、景幾位君主的努力,才有武帝如此大刀闊斧的改革。

    隨著武帝時期的“十三部刺史”制度確定以後,諸侯王就已經再難掀起什麼波浪了。

  • 9 # 偉哥隨拍

    不會,因為漢武帝時的郡國都是劉姓封王,他們維護的是漢朝統治者的政權,即使漢武帝沒有解決郡國並行的危害,也不會改朝換代,只是皇位的更替而已。

    郡國並行制是漢朝時期特有的地方政治管理制度,所謂郡國並行制,就是劉姓嫡系封國與外姓列侯並存的地方管理政策,在漢朝的發展過程中郡國並行制發揮了諸多作用。文景時期,實行“以親治疏”、“眾建諸國”的政策以達到削番弱國的目的,緩解地方勢力對中央的威脅。武帝之後諸侯國的地位幾乎都在郡國之下,郡國並行制也逐漸演變成了單一的郡縣制。

  • 10 # 逍遙貞觀

    漢武帝沒有解決郡國並行制度,其實漢王朝也並不會成為短命的王朝。

    首先,郡國並行制度中的國全部都是由劉姓子弟擔任封國的統治者,就算是其中的一個造反然後成功當上了皇帝,那麼他繼承的還是‘漢’王朝,並不是重新建立的新王朝。就算是各個封國的實力強大,但是漢朝中央也擁有著強大的軍事實力,因此最壞的情況也不過是諸國各自在自己的領地上面玩自己的,對於漢朝中央聽調不聽宣。

    其次,漢王朝以武立國,並且在前面幾代皇帝的治理下國力強盛,因此就算是漢武帝在他的任期中並沒有解決郡國並行制度,但是在他長達七十年的任期中各個封國絕對不會有任何叛亂的心思。而此時漢朝立國已經由上百年了,所以就稱不上短命的王朝。

    最後,郡國並行制度的初衷是讓劉氏子弟充當急先鋒圍堵異性諸侯王的封國,維護劉氏江山的穩固。後來這個制度變成了漢朝中央對地方的統治手段,透過這種方式漢朝用最快的速度完成了對地方的掌控,並且讓底層的民眾從戰亂當中迅速的脫身。要知道當時漢朝剛建立的時候只有一千五百萬左右,而當時漢朝需要掌控的國土達到了五百多萬平方公里,也就是平方公里只有三個人。因此就算是各個封國有心,但是也沒有這個實力,所以在封國有龐大的人口基礎之前根本就沒有能力挑戰漢朝中央,就算挑戰了那麼很快也會被突破。

    綜上所述,就算漢武帝沒有解決郡國並行制度,漢王朝也不會成為一個短命的王朝。

  • 11 # 亙古懷念說史

    漢高祖劉邦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在地方所實行的郡國並行制在當時起到了穩定統治的作用,但是卻為後來漢朝的發展來下了重大的隱患。

    異姓諸侯王所帶來的威脅被劉邦在統治時期直接解決了,反而是劉邦信賴的同姓諸侯王繼續挑戰著中央王朝的權威。所幸的是,劉邦的後世子孫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內很好的解決了這一問題。

    漢文帝時期發生了淮南王的叛亂,漢文帝採取了有力的措施平定了叛亂,算是給想要抬頭的同姓諸侯王勢力一個警告。

    漢景帝時期,尾大不掉的諸侯王最終在自身實力的膨脹下發動了叛亂,史稱七國之亂。漢景帝任用周亞夫和竇嬰用了三個月的時間平定了七國之亂,進而削弱或削除了這些諸侯國的封地,重新樹立了中央政府的權威。

    到了漢武帝時期,漢武帝採納了主父偃的建議實行推恩令,從而徹底瓦解了同姓諸侯王對中央政權的威脅,才得以集中全國力量對付北方之強大匈奴。可以說漢武帝時期達到了中國古代中央集權的一個高峰,中央政府的權威空前提高。

    假如漢武帝沒有徹底解決郡國並行制所帶來的一些消極影響那麼勢必會影響到漢朝的一系列發展,力量分散的漢朝就難以集中全國的力量發動數十年對匈戰爭,更無法為中原王朝贏得數百年的戰略生存空間。

    對比之下,司馬炎建立的西晉王朝也同樣為了用同姓諸侯王的勢力來鞏固自家王朝的統治。但是卻因為後世之君沒有平衡權利的能力導致了八王之亂的發生,進一步耗空了西晉王朝的統治基礎,為五胡亂華埋下了伏筆,西晉王朝因此也成為著名的短命王朝。

    由此可見,如果漢武帝沒能有效的解決郡國並行的危害,西漢王朝的統治基礎必然不牢固,也難以得到長久統治。

  • 12 # 聆聽90878

    其實真正解決了大問題的是劉邦,如果劉邦沒有處理好韓信 彭越 英布那些個異性諸侯王 漢朝絕對不超過50年 同性王后期雖然也給漢朝造成了麻煩,但是同時也因為有這麼多同性王的存在沒有讓呂雉篡漢得逞

  • 13 # 二斤牛肉

    郡國並行制度,某種程度上就是吸取了秦朝將分封制度轉為郡縣制度太過粗暴嚴厲,社會沒辦法瞬間完成轉型導致激烈反抗的教訓。劉邦活著的時候,搞死了韓信、英布、彭越等等幾個異姓王。隨後景帝時期又經歷了同姓王引發的七國之亂。可以說如果郡國長期持續並且做大,用不了太久又會來個X國之亂。

    漢武帝很聰明的推恩令,並不直接取消封國而是讓每個封國越變越小。最終每個封國大者一個郡,小者一個縣,完全沒有實力與中央相抗衡了。可以說漢武帝這一舉措是大漢江山穩固的重要基礎。

  • 14 # 不負人不負己

    不會。

    歷史上藩王作亂成功的只有明成祖朱棣的靖難之役,而明成祖成功上位後,明朝還是明朝,只不過掌握國家的一脈從朱標變成了朱棣。

    漢朝在經過呂后亂政之後,其本來的傳承世系就變了成了代王一脈,即後來的漢文帝劉恆。

    仔細一想,漢文帝劉恆和永樂帝朱棣的結果都是一樣的,都是從本來的次子一脈成為執掌國家權柄的主系。

    不同的是,永樂皇帝是打下來的且不被人認可,這導致永樂帝一直都是編造故事,來佐證自己即位的合法性。漢文帝則是受到擁戴,皇位等同於白撿。

    回到最初的問題,漢朝郡國並行制度,藩王的存在只有兩種情況。

    一,聽從中央政府安排的藩王。這種藩王可以安心的當種馬,在封地裡體驗逍遙王爺的生活。如中山靖王劉勝。

    二、對中央政府的命令陽奉陰違。這種藩王就是明顯的影響到了中央集權。

    中央政府是鐵定要對他們下刀子的,這時候擺在藩王面前的路只有造反和不造反,不造反視情節而定,好一點的貶為庶人,壞一點的全家昇天。

    一般有不聽中央政權的命令的,基本都是做好了造反的準備,兵敗被殺。贏了單車變摩托,摩托變路虎。

    假如藩王贏了,建立了新政權,這個政權你認為他會叫什麼呢?漢高祖劉邦有白馬之盟,非劉姓子弟不得稱王。

    說句不好聽的,七國之亂中吳王劉濞真贏了,漢還是那個漢,只不過當家人換了。說到底不過是漢朝版的靖難之役。

    郡國並行的危害有很多,你也可以說諸侯國的存在影響到了中央集權,威脅到了統治。但漢朝不會因藩王而亡,因為贏了輸了都是漢!

    東漢光武帝的崛起,更是說明了這個道理,他家已經被推恩令推到農民了,但他建立的政權還是漢王朝,無他,都是因為他姓劉且流著漢高祖劉邦的血。

    如果考慮外部因素的話,劇本也有第二種可能,如西晉八王之亂空耗了西晉的國力,最後導致西晉被少數民族所滅。漢朝的內亂升級成西晉八王之亂那樣,匈奴肯定是會乘虛而入的。但漢武帝不是晉惠帝,漢中央政權的穩定性也比西晉的中央政權相對穩固的多。

    綜合各種原因,漢朝絕不會因藩王勢大而亡國,明太祖朱元璋明知分封制有諸多弊端,但仍選擇分封的原因也未嘗不是如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臉上做埋線最適合哪個年齡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