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州耕牛堂主

    上圖為顏真卿楷書作品區域性

    學書法,最忌諱的就是換帖勤。為什麼不專工一帖呢?

    五神不定,輸得乾乾淨淨!

    題主臨摹顏體才四個月,現在又臨摹趙孟頫的字,這樣的做法是極為不妥的。

    上圖為顏真卿楷書作品區域性

    不知道題主到底喜歡誰的字。我的觀點是,揀自己喜歡的字臨摹,對於自己不喜歡的字,一定不要碰之。學書法,必須要專一,專注,專心,萬不可今天聽聽這個人的話,明天聽聽那個人的話,自己一定要有主見,只有這樣,才能把書法學好,不然的話,將一事無成!

    上圖為顏真卿楷書作品區域性

    學書法,一定要走對路子。

    如果路子不對,將會誤入歧途,耽誤工夫,到頭來落個啥不啥,還得從頭再來。

    建議題主還是老老實實的臨摹顏體吧!先用上五至八年的功夫把顏體臨摹到七分形似和神韻,之後再考慮換帖。

  • 2 # 棲山館王老師書法課堂

    短短五個月,從顏體轉換到趙體,說實話這個跨度實屬有些大,不建議這麼做。

    顏真卿的書法本身體系龐雜,書法家的厲害之處就是書寫風格不會固步自封停滯不前。

    我們看顏真卿的風格演變,會發現顏體書法從早期到晚期風格不斷變化。

    比如早期的多寶塔風格貼近寫經體,中晚期的《家廟碑》又近似摩崖,晚期的《勤禮碑》則一定程度上回歸了早期的部分特點等等。

    對顏真卿做一個整體的瞭解,進行一些臨摹訓練,怕是沒有個三年五年是完成不了的。

    短短四個月時間,恐怕一本帖都通臨不了幾遍,無疑是很難做到有深入理解的。

    另外就是技術層面的問題

    顏真卿的書法歷來被認為有“篆籀筆意”。

    而趙孟頫的楷書,一來自李北海,二則是智永千字文,再有就是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雖然不同的帖風格差別很大,但是基本脈絡就是以上的雜糅。

    我說這個是什麼意思呢?

    我想說,顏字在技術上和趙孟頫實際上不太搭,甚至在調子上也不是一回事。

    趙孟頫溫婉秀美,顏真卿粗獷豪放,就好比演員要一邊扮演長相駭人的猛獸,一邊扮演嬌俏可愛的少女,這個跨度實在太大。

    總結

    建議專精一帖,只有吃透一本貼,才能給以後學習帶來經驗參照,否則囫圇吞棗,無益於書法學習。

  • 3 # 凹凸行主人

    臨那種帖不重要。

    主要是明白臨帖的目的是什麼?

    首先臨帖有可能解決單字之間的點劃結構問題,每一種帖都有自己的構字方式和獨特的美感,顏柳歐趙均是如此,對照自己的需求仔細取捨。

    其次臨帖有可能解決字與字之間的成行問題,行與行之間的謀篇問題,每一篇帖仍然是有自己獨特的謀篇成行美學法則,蘭亭序,祭侄文稿,十七帖,都不例外,結合自己所處的段位有的放矢,這樣會事半功倍的。

    起承轉折,明確取捨,

    堅持不懈,雜家結社。

    一己囈語,哂笑。

  • 4 # 尤年1

    我是這樣看。

    臨帖在精不在多,在專心不在時長。一個帖臨多長時間沒有定論,餘以為應當以興趣為準。興趣高就多臨幾天,煩膩了就少臨幾天。看老顏好就寫一段,寫不下去了就寫老趙。過段時間你會發現還是老顏好,等再臨老顏時,你會發現以前沒看到的東西。如此反覆定有收穫。否則,若是無心的堅持時間上的漫遊,也是心不在焉徒有其形。

    總之,感覺好時就多臨,不好時就少臨。對所臨的帖子始終保持一個相對的新鮮感,這樣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 5 # 墨色如醉

    我也是初學者,學習歐楷四個多月時間,結合我自己粗淺體會,一起探討一下。開始學的時候,基本筆畫就很吃功夫。先不談結字問題,單單是線條粗細、出鋒、露鋒等就需要長期練習。沒有個一年半載的筆都拿不穩,因為初學者“肌肉”是不行的,必須有個訓練期,這個時候是學習寫字的基礎,一定要牢固才行。你4-5個月的時間駕馭筆的能力是不夠的。所以不建議換貼,因為換來換去,都是在練基本功,字的結構不容易記住。

  • 6 # 瀚墨無極

    學習書法,臨摹範本是十分重要的,無論學誰的帖,都要堅持臨下去,不能見張學張,看李臨李,朝三暮四,最終無所事是。

    眾所皆知,臨帖是苦行僧的活,既枯操又乏味,如沒一定信心,很容易產生厭倦情緒,若解決這一問題,首先放下手中筆,多看書、多讀帖,進一步瞭解帖中字形長短、高低、粗細、爭讓及結構搭配特徵等,透過認真的觀察揣摩→深思熟慮,一定會幫助你提高臨帖效果。

    以上所述:重點是學書法的人,不要有急於求成的心理,臨摹只不過是學習書法的一個過程,待有了一定的基本功後;最終目的是為了出帖,建立起自已的獨有風格。

  • 7 # 三尺講臺兩袖清風

    臨陣換將是兵家大忌!

    經常換帖是習書者大忌!

    初習書法者當從楷書練起,練習楷書首推“楷書四大家”,至於到底應該選哪種楷體,眾說紛紜,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個人認為你最喜歡哪家就選哪家,選一家你做夢都想練成的楷體!從你提的問題可以看出你比較喜歡顏體和趙體。

    從顏體入手,可先選其早期作品《多寶塔》。

    用筆沉穩,筆畫對比強烈,結體平穩勻稱,風格秀美剛勁,是學習顏體的最好入門之帖。

    打下一定基礎後,可以練習《自書告身》。

    用筆豐肥古勁,筆畫橫細豎粗,蒼勁有力,結體寬舒偉岸,穩中求險,巧裡藏拙,是顏真卿的成熟作品。最後再練習《勤禮碑》。

    此碑用筆橫細豎粗,藏頭護尾,方圓並用,雄健有力。結構端莊豁達,舒展開朗,雍容大方,最能體現嚴體寬綽、厚重、挺拔、堅韌的風格。

    練習趙體,千萬不能上來就選《膽巴碑》!這部作品是趙孟頫晚年的力作,是“奉敕而作”,是寫給皇上看的,非常嚴謹,不適合初學。

    先習早期作品《三門記》。

    此作品線條剛硬筆鋒犀利,間架結構平正,布白均勻,結體嚴謹,非常適合初學者。接著練習《妙嚴寺記》。

    此作品用筆精到,筆力放縱厚重,結體嚴謹,風格沉著老練,雄勁挺拔。最後練習《膽巴碑》。

    《膽巴碑》,趙孟頫代表作品。用筆平中見奇,結構均勻,楷中帶行,字型秀美,法度嚴謹,瀟灑飄逸,神采煥發!

  • 8 # 使用者6574186009

    才這麼短時間就換帖,個人不建議這麼做。既然下決心學了,就要把字帖中的每個字的結構,筆法吃透,反覆練習,才學到其精髓為自己所用。啟功先生說過,工夫是準確的重複;又說每筆起止,軌道準確,如走熟路。可見這些都需要花時間去揣摩,練習的。短短四個月顯然不夠,當然,如果臨了段時間發現不對胃口,換帖就另當別論了。個人愚見[靈光一閃][靈光一閃][靈光一閃]

  • 9 # 藝海一粟

    擬之者貴似,察之者尚精。臨帖不是目的,是為了把所臨的法帖真正變成自已的東西。真正掌握了。就是說,不但能背臨通篇字帖。毫髮畢肖。而且能寫字帖以外的任何字。使人一望而知是某帖,而且和字帖上的字無違和感。才算收功。才可以換帖。否則,必將學而無功,終生無成。

  • 10 # nancheng1

    要換貼也沒關係。只要先練蘭亭序,蘭亭序裡面的每一筆都參透了,四大楷書+米芾+蘇東坡,隨便練都會明白怎麼回事。

  • 11 # 大白堂書畫

    如果想學顏體,四個月遠遠不足。看情況應該是不想學顏體了,那麼趙體也是很正統的選擇,但如果練一段時間又不想練了,又去換別的,這樣反反覆覆,只能證明你對書法缺乏理解和認識,沒有心領神會,只是靠毅力勉強支撐著學,這樣是會事半功倍,當徹底失去了興趣,書法將與你徹底無緣。因此,正確的理解和感悟是最重要的!

  • 12 # 方圓居文化

    臨摹顏體,大概四個多月,現在臨趙孟頫,一個月左右,有何指導?

    首先,指導談不上,我談點個人看法。

    臨摹古人碑帖應該堅持一定時間

    題中所言臨摹的是顏體,應該指顏體楷書。顏體楷書碑帖很多,大概屬《勤禮碑》、《多寶塔碑》有代表性,如果是寫顏體行書,估計應該是從《祭侄文稿》開始的。但是,無論臨習哪個古人的字帖,都應該有一定的持續性,堅持臨習一段時間,直到將這個人的書法特點吃透,並基本能夠脫帖意臨。而這個時間,沒有一年左右是不行的。

    臨習碑帖期間可以穿插練習其他人的碑帖

    其實,現在很多書家提倡在臨習碑帖時穿插臨習一些其他風格的書法,這樣可以更好地彌補有些書家個人風格上的不足。比如,臨習歐體的朋友,就可以同時臨習智永的《真書千字文》,因為他們的書風都是王羲之一派的,但智永的字卻有行書筆意,能夠克服歐陽詢書法的刻板僵硬。

    這裡我說的穿插臨習,一定要選擇風格相近的書體和流派,比如剛才說的歐陽詢和智永都是王羲之一派,而且都是楷書。本題中所說的顏體和趙體不是一種風格,不知作者這樣選擇是不是也是為了互補。我倒感覺學習顏體楷書,最好再選擇同期唐楷好,比如柳、禇等體書法。

    不能朝三暮四,臨帖要有一定的穩定性

    臨習古人字帖是一件比較枯燥的事,有時寫著寫著就心煩意亂,這都是很正常的,如果自己學習時間不是很充裕,最好不要選擇過多的風格臨習,那樣可能哪一個都學不好。如果本人有大量的學習時間,那麼,在保證主攻碑帖的前提下可以穿插學習風格相近的其他書家字帖。

    在這裡,我說的保證基本練習時間,起碼要保證每天一到兩個小時吧。

  • 13 # 滕國小馬

    顏真卿書法是最容易讓初學者開始進入狀態的。趙體書法是過渡行書的一種書體,他比較有連貫。線條圓轉並用,連貫性比較好。

  • 14 # 翰墨今香

    初學書法多從楷書入手,歐、顏、柳、趙楷書四大家,學誰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而定。但是一旦選好一家,最好以這一家為本,給自己打好一個根底,那麼這個過程一般來說2-3年是很正常的。

    而您這4個多月就開始換帖了,我不知道你練的有多勤奮,就算是天才+勤奮,這個時間也確實有點太短了。我估計你再學趙孟頫的楷書,估計也就三個月就又要換了,這樣極為不妥。這樣換來換去,一家沒有學好就學另一家,最後都是淺嘗輒止,你的字寫出來大家也看不出個所以然,只能淪為江湖體一路了。

    臨帖不是說我對照著字帖寫一遍就完事了,而是透過臨帖你能學到古人的筆法和結字方法。如果離開字帖你也能寫出字帖上的字了,那OK,你就算過關了,如果不行,就請踏踏實實地把這一家學好再換,不然學的越多忘的越快。

    一本顏真卿的《多寶塔》全篇2000多字,算你6個多月200天,每天臨帖學好100個字,大家想想這是什麼概念。就算剔除一些重複的字,一天50個字吧,初學每天要臨摹好50個字那要花多少時間?

    因此,你這四個月就臨摹完了顏體,你這是在糊弄自己玩啊!書法比的是手上的功夫,而不是嘴上說說的,你說你自己臨摹過多少名家的字帖,就代表你的書法很好了嗎?說的再多沒有用,關鍵是手上功夫見真章。

    因此,如果說你學著顏之後,不喜歡顏體的風格了,又喜歡上趙體的風格了,那沒問題,就把趙體用心好好學個2-3年吧,千萬不要再換來換去了。

  • 15 # 天山俠客32

    熱愛書法是一個很好的興趣愛好,是修身養性好習慣。

    學書法需從臨貼開始,選貼_讀貼_臨貼_出貼,每一個環節不可少,尤其臨貼應該是終身課程。可先學一體,掌握要領後,再學另一種貼,專攻一體,兼學諸體,漸漸形成自己風格。絕不可三天打漁,兩天曬網,一曝十寒。

    學習書法是一終課程,需要終身努力,臨學不輟,方能有成。學習書法又要注重書外功,即讀書,修身,做人,人正則書正,識博則書廠書厚。

    學習書法還要掌握筆,墨,紙,觀,章,書的歷史常識,邊界越大,內涵越深,書法修身養性的功能越好,不可急功近利,不可心浮氣燥,不可沾染江湖習氣。

    我是一個書法愛好者,先臨柳體兩年,現臨顏體6年,越臨越有味道,不敢輕易出貼,越臨越覺書法厚重。

    臨幾個月顏體,顏體法度森嚴,顯然時間太短,淺償輒止,不得要令,半途而廢。這是個習慣,如果這樣,臨趙體也會這樣,臨其它體也會這樣。

    僅供參考!!

  • 16 # 西廨七叔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如果題主已經能熟練運用基本筆法,對顏體有了大致的瞭解,換帖練習應該沒什麼問題。就題主這個問題,引申出另外一個含義,就是多長時間可以瞭解和掌握一本帖的精神?而這個問題,我個人認為一本經典的法帖,決不是四個月就能掌握的,學習書法在完成基本筆法的練習後,透過對不同法帖的臨習,豐富自己的認知,同時根據自己的領悟和理解,對不同的帖進行取捨、糅合,找到適合自己的風格。

    個人建議:臨帖既不能貪多,也不能囿於一格。在學習中,尋找自己的方向。

  • 17 # 藝術傳播者

    個人建議專攻一個字帖,不要換來換去,只有吃透一個字型才有基礎;向下一個字型發起進攻。

    ▲顏體字帖圖片

    而據你描述;臨摹顏體四個月就吃透顏體了嗎?你這還是剛入行學習顏體吧,你要知道顏體字帖很龐大,你都臨透了,臨了8分像了嗎?

    ▲顏體筆劃圖解

    臨顏體就把他臨到滾瓜爛熟;不要這山望著那山高。這樣很不妥,這樣剛臨了幾個月顏體就換字型,到最後你就形成了江湖體。臨顏體最少要臨5年以上,方可臨到顏骨子裡。否則囫圇吞棗,沒有任何收穫。

    ▲顏體區域性圖

    只有堅持不懈臨一個字帖,貴在堅持才能有所收穫;走馬觀花,會讓你走火入魔,對你學習書法無益;這也是學習書法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貴在堅持。

    ▲顏體字帖圖

    最後個人建議選擇一個字帖;往死裡臨,專攻一個字型,方可為臨下一個字型打好基礎。否則囫圇吞棗,走馬觀花,無益於書法學習。難成大器。

  • 18 # 如石書藝

    這個問題,沒看見你的臨作,只能從一般理解上談一些建議。

    如果方法正確,臨摹顏體四個月,應該對顏體有了基本認識,對筆法、字法有了基本理解和掌握。只要你對書法有了一定的認識,尤其顏體的風格是比較適合打基礎的書體,顏體通則楷法通,而趙體也是楷法的一種。這種情況下,你換臨趙體完全可以,相互不會打架。

    這裡我講的方法正確的概念,許多人會問,何為正確的方法?有人認為正確的臨帖方法就是臨像,或者儘量像。我始終以為,臨像不是方法,像只是手段。臨帖既不是抄像,也不需要你太主觀臆斷的理解,而是力求做到“三會”:即“會讀帖”、“會筆法”、“會比對”。

    讀帖讀什麼?讀點畫的標準度、點畫之間的呼應避讓關係以及字型結構的空間佈局關係。筆法如何表現?讀懂了帖要善於運用正確的筆法表現點畫和結體,只是一個實踐的過程,需要自己反覆琢磨和體會。這個過程很重要,臨帖方法是否正確,主要就是體現在這個環節,有人臨帖很用功,力求臨的像,一張張的通篇臨,結果是越臨自己越沒信心,許多書法愛好者都卡在這個坎過不來,問題就出在方法上還不得要領。我建議這些朋友,先靜下心來,在讀懂原帖的基礎上,仔細琢磨臨帖方法,反覆推敲用筆用鋒技巧,真正搞懂了用筆方法,再通臨勢必事半功倍。

    但是這裡有一個問題需要解釋清楚,臨帖不是摹帖,而摹帖與臨帖完全不是一回事,要求也大不相同。摹帖是一種複製不走樣,一定要嚴格按照原帖字型的形體和點畫空間佈局,進行描摹和填墨,只一道道工序非常嚴格,這種摹帖越像越好,必須一絲不苟。你看蘭亭序是馮承素的雙鉤摹本,及其細膩的點畫筆法都得到淋漓盡致地表現,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摹帖。其實摹帖真是一種書法入門和打基礎的好方法,它讓我們沿著法帖的軌跡“走”,在“走”的過程中體會到筆法、字法,進而化為自己的理解筆法,可以說這是初學書法的一條捷徑。

  • 19 # 翰墨書道

    沒有個三五年或數十年最好不要換帖。這就是所謂的見異思遷。學習書法,除非你已經夠得上精通一家之後,否則,不建議去換帖。四個月不可能對一家書法掌握多少。四個月時間未必能夠將永字八法學精,何談其他。

    最理想情況下,對於初學,一天能夠學一字就是天才般的人物了。一年三百多天,日日不間斷,才能學三百多字,這還不夠掌握結構的具體形式,更別說掌握數百字的一點一畫。

    我們知道王獻之學書的故事,飲盡八缸水,始得龍鳳飛,有多少人為了學習書法,池水盡墨。

    學習書法的過程概括起來說就是一個專精一家然後遍閱百家的過程。甚至有些書法家以一家為終。

    龐中華在談學習書法的方法時說要堅持“少兒精”為基本原則,這是非常科學的方法。試想,我們如一天學十個字可是字字不精。遠不如十天學一字見質量。保證了質量,就能夠一部一個腳印,步步走實了,一步一個臺階。如果走不好每一步就有可能半途而廢,甚至誤入歧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未來10年什麼職位最吃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