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浣溪沙·遊蘄水清泉寺》 宋代:蘇軾 遊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淨無泥,瀟瀟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
9
回覆列表
  • 1 # 文學名句

    《浣溪沙·遊蘄水清泉寺》宋代:蘇軾遊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淨無泥,瀟瀟暮雨子規啼。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詞的上片寫景,但景中有情。古代的文人學士,在暮春時節,看到的往往是花褪殘紅的衰敗景象,並由此生出無限傷感,而胸襟坦蕩曠達,善於因緣自適的詩人卻獨具慧眼,於眼前的暮春景物中發現了大自然的蓬勃生機,並以之自勵。最先映入詩人眼簾的,是“山下蘭芽短浸溪”的美景。因寺臨蘭溪,故用“山下”二字把寺與溪勾連起來,明寫溪而暗點寺,一筆兩到。溪在“山下”,而寺在山上,這又表明寺與溪有一段距離,詩人正與他的朋友行走在寺與溪之間的山路上。三月的蘭草剛剛吐出嫩葉,故曰“蘭芽”,並用“短”加以形容。天下著雨,溪水不斷上漲,以至把原先生長在岸邊的蘭芽都浸泡在水中了,故曰“浸溪”。於水面能清楚地看到浸泡於水中的蘭芽,溪水之清澈透明則不難想見。次句點出“路”,說明作者正行進在宛延於松林之間的上下山的路上,而不是靜止地站在某一個地方觀賞。詩人在不斷地行走,眼前的景物則不斷變換著自己美好的姿態。“路”而曰“沙”,則雨中的路必無泥濘之狀,再加上雨的洗滌,則更是清潔無塵,因而說“淨無泥”。第三句寫雨中子規。因為是春天的毛毛雨,雨絲細如花針,因而用“蕭蕭”加以描狀。子規在農曆三月始鳴,詩中的“子規啼”便點明瞭節候。相傳子規鳥鳴聲哀切,似“不如歸去”,一般人聽來不無傷感,而詩人筆下的子規啼聲,卻歡快悅耳,催人振奮。它所烘染出的環境氣氛,足以使人心曠神怡。有了這“蕭蕭暮雨”四個字,則青山、蘭芽、溪水、松林、沙路、子規,還有那隱映在山中林木之中的清泉寺,就都一無例外地全都被籠罩在濛濛細雨中,構成了一幅明麗、清新的文字畫。由於詩人採用了繪畫中的景物透視技巧,因而這文字畫便極富立體感。詩人選擇了浸於溪的蘭芽、淨無泥的沙路、啼叫的子規作為近景,再襯以青山、松林、暮雨這些遠景,而後把它們畫在同一個平面上,這些文字畫就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用其他辦法所不能獲得的生動鮮明的形象。同時,這在春雨的滋潤下破土而出的蘭芽,又給我們以生命之活力的暗示,這松間一塵不染的沙路,又給我們以人生之路前程似錦的聯想,這子規的啼叫,誰說不是對青春活力的熱情呼喚呢。這樣,這眼前的景物便滲透了詩人曠達樂觀的情緒,放射出青春的熠熠光彩,迸射出生命的耀眼火花。這就使普通的山山水水罩上了一層迷人的面紗,造就了一種神秘的藝術氣氛,把讀者引入一個藝術的天地。由於上片於寫景中滲透了作者曠達樂觀的情緒,並對此作了巧妙的暗示,詞的下片轉入抒情、議論,便覺水到渠成,毫無突兀之感。換頭以“誰道”呼起,以反詰句直接提出人生中的一個嚴峻課題。古時有“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的說法,就自然法則和人生規律而言,這無疑是絕對真理。然而,一個人如果能自強不息,誰說不能老當益壯,使青春永放光彩呢?接著,詩人便用“門前流水尚能西”的事實,進一步強調和坐實自己的看法。詩人在煞拍更以昂揚、振奮的筆調寫道:“休將白髮唱黃雞。”白居易在《醉歌示伎人商玲瓏》一詩中唱道:“誰道使君不解歌,聽唱黃雞與白日。黃雞催曉丑時鳴,白日催年酉時沒。腰間紅綬系未穩,鏡裡朱顏看已失。”此詩是感傷良辰易逝,青春難駐。作者在這裡卻反其意而用之,意在自勉自勵。既然人生可以“再少”,又何必象白居易那樣吟唱黃雞白日的感傷之歌呢!“休”字下得很重,很有力,它表明了作者對黃雞白日之吟的否定,表現了一種豪邁達觀的精神,這無疑是詞人與所處的艱險環境之間的矛盾而激射出的火花。詩人所提出的人生問題,至今仍未失去它的價值。這首詞融情、景、理於一體,以飽含激情的筆墨、具有立體感的文字畫面和富於形象性的哲理化語言,抒寫了詩人雖處逆境仍不甘沉淪的豪邁情懷,格調高昂,風格豪放,深刻地體現了蘇詞的獨特個性。

  • 2 # 鄭老師回頭客

    《浣溪沙.遊蘄水清泉寺》賞析原文:《浣溪沙.遊蘄水清泉寺》 宋代:蘇軾遊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淨無泥,瀟瀟暮雨子規啼。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

    譯文

    遊玩蘄水的清泉寺,寺廟就在蘭溪河的旁邊,溪水向西流淌。山腳下的蘭芽幼苗浸泡在溪水中,松林間的沙路被雨水沖洗得沒有了泥土,傍晚,下起了小雨,布穀鳥的叫聲從林中傳出。

    誰說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時期? 門前的溪水還能向西邊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嘆時光的飛逝啊!

    賞析:

    蘄(音:其)水,就是現在湖北浠水,在今湖北黃岡東面。蘄水的清泉寺,下臨蘭溪。蘭溪水發源於箬竹山,溪旁生長著許多蘭花,故稱:蘭溪。

    此詞是元豐五年三月,46歲的蘇軾貶官黃州期間所作。

      上片寫暮春三月時節作者遊蘄水清泉寺,看到的蘭溪雨後景色。

    首句介紹清泉寺和蘭溪的位置關係, 最主要的是“溪水西流”這樣的一反常態的現象,為後文打下伏筆。蘭剛發出春芽,芽還很短,一場春雨過後,它們都浸沒在溪水中,可見它們是弱小沒有多少抵抗能力的,但是它們還是頑強地生活著。次句寫漫步溪邊,“松間沙路淨無泥”突出了雨後蘭溪的周邊的潔淨和一塵不染,襯托自己的清白無辜。“瀟瀟暮雨子規啼”,子規鳴叫聲讓人感覺淒涼,在傍晚的雨中聽到子規的叫聲,愈發使人剛到淒涼苦楚無比,烘托出自己貶官黃州期間的淒涼環境和悲涼心情。

    下片是作者內心世界的抒發,也是作者表達的中心思想。看到河水都能夠向西面流去,自己還有什麼不可能東山再起,幹一番事業呢?展現了作者的雄心壯志。

  • 3 # 詩詞例話

    從題目就可以看出這是一篇“遊後感”,從描寫蘄(qi二聲)水清泉寺周邊環境,並就西流的河水有感而發,道出人生哲理。“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也成了千古名句。要知道我們的大文豪蘇軾可是胸襟坦蕩曠達,他因緣而適。此前因受“烏臺詩案”的被人抓住了小辮子而鋃鐺入獄。但是很快撥開陰霾見天日,又回到那個原來的自己。

    遊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淨無泥,瀟瀟暮雨子規啼。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 宋代 · 蘇軾《浣溪沙·遊蘄水清泉寺》閒情逸致、陶冶情操

    上闕的三句話寫明瞭清泉寺優雅的風光,環境美不勝收。

    且看那小溪潺潺、蘭草萌生幼芽、松間沙路一塵不染。傍晚細雨瀟瀟,寺外傳來了杜鵑的聲聲啼叫。多麼好看的一幅詩情畫意光景。而這遠離世俗的風光更是給人以歡快的心情。讀完更使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更加的熱愛這美好大自然。

    深受啟迪、有感而發

    都知道大河向東流,傳說就是因為共工怒觸不周山導致的天傾西北地陷東南。而詩人因地制宜,就眼前向西流水的小河發出感慨。“誰道”和“憑誰問”都是反詰的寫法,更能引起讀者的注意,使讀者看了以後恍然大悟。此句以景喻理,多富情調和韻味。時光如水匆匆奔流,逝去光陰不可收。都知道“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時”,而蘇東坡卻反其道而行之,告訴世人“誰說人生不能再回到少年時?你看門前的溪水還能向西邊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嘆時光的飛逝啊! ”讀起來頓時令人感受到振奮鼓舞,底氣十足。同時,從這句話也可以看出詩人熱愛生活,親近自然,樂觀曠達的性格。

    文|一生最愛古詩詞

  • 4 # 歷史有妖氣

    《浣溪沙•遊蘄水清泉寺》是一首樂觀向上、簡潔明快的小詞,寫於北宋元豐五年,也就是詞人蘇軾被貶黃州的第三年的初春。這首詞現在多被引入初中或小學的語文課本中。

    全詞如下:

    (詞序:遊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淨無泥,瀟瀟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

    詞序中三言兩語交代了寫這首詞的緣由,即遊覽蘄水縣的清泉寺,看到清泉寺門前向西流的蘭溪。我國地勢西高東低,水往東流成了如英雄暮年一樣人力難以抗拒的事實,李煜悲嘆“人生長恨水長東”,可詞人卻見到了眼前逆天的例外,足以振奮精神,因此一定要記錄下來。

    先看上闋,“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淨無泥,瀟瀟暮雨子規啼”,是以白描手法素繪了一幅早春黃昏細雨中的山間小景,“山”“蘭芽”“溪”“松”“沙路”“暮雨”一系列清新自然而帶有黃昏及子規聲的悲涼色彩的詞映入作者眼簾,恍如珠玉在目,不自禁身臨其境。而泣血的鳥鳴和遲暮的雨絲可有讓詞人感到美中不足、惆悵於胸?未曾。

    答案正在下闋,“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是誰說人生只能越活越老、不能重現少年意氣?沒看到這流水還能逆勢向西流嗎,不要生了白髮就哀哀慼戚、一蹶不振!這一句簡短有力的言語,千載之下振聾發聵。年歲漸長,難道就要渾渾噩噩?誰說的年紀大了就不能再以少年的精神繼續奮勇前行呢。曹操尚言“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不也正是古人對這樣精神的前續麼。

    蘄水縣是現在的湖北浠水縣,蘇軾當時在黃州做團練副使,兩地相距不遠,《東坡志林》卷一記載:“黃州東南三十里為沙湖……與之同遊清泉寺。寺在蘄水郭門外裡許,有王逸少洗筆泉,水極甘,下臨蘭溪,溪水西流。餘作歌雲。”這段話裡說的“歌”就是這首詞。

    蘇軾在人生最低谷的末路下仍舊一反常人的消沉,胸懷曠達,大氣瀟灑,給人以煥然新生的動力與啟發。清代詞學家陳廷焯在其撰於光緒年間的名作《白雨齋詞話》中談此詞說:“愈悲鬱、愈豪放、愈忠厚,令我神往。”實而並非陳廷焯一人,是令萬千徘徊於人生路口的迷茫遊子神往才對。

  • 5 # 老街味道

    問題:怎樣賞析蘇軾名篇《浣溪沙·遊蘄水清泉寺》?

    《浣溪沙·遊蘄水清泉寺》 宋代:蘇軾 遊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淨無泥,瀟瀟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前言

    這是蘇軾在1082年春任黃州團練副使時作的一首記遊詞,在這首詞寫成的前兩年,在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遭遇了人生最大一個危機,後人稱之為烏臺詩案。蘇軾因為反對新黨的變法,遭遇抱負,差一點命喪黃泉,出獄以後,蘇軾被降職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市)團練副使

    .

    這時候蘇軾的心境已經與坐牢前完全不同。

    一、上闋寫景

    這首詞從寫景著筆,卻隱藏著人生的哲理。和大多數詞一樣,上闋寫景、下闋抒情。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淨無泥,瀟瀟暮雨子規啼。

    青山、蘭草、溪水,松林、沙徑、黃昏,細雨中杜鵑聲聲,好一派安詳閒和的風景。

    二、下闋抒情

    下闋開始借景抒情,以反問轉折,忽起波瀾:誰道人生無再少?然後自問自答:門前流水尚能西。水流都是向東,既然大自然讓流水折返向西,誰敢說青春不會重來呢?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

    結尾處併發出一種力量:休將白髮唱黃雞 。

    曹操說過,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多年以後的辛棄疾也說過: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結束語

    蘇軾經過烏臺詩案的打擊以後,心情漸漸平復,從詩中可以看出,仍然透露出自強不息、積極樂觀的精神。這一人生態度,是蘇軾後半生的寫照,

    1085年(元豐七年),宋神宗駕崩。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為名,臨朝聽政,舊黨司馬光重新被啟用為相,蘇軾的政治生涯東山再起。

    不過蘇軾對於舊黨的一些作法仍舊提出批評,於是這個既不能站隊新黨、又不站隊舊黨的耿直老頭有一次自求外放,從此遠離了政治中心,再也沒有回來。

    多年以後,蘇軾路過鎮江時寫過一首六言絕句《自題金山畫像》,是對自己一生的感慨: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寫完這首詩後的兩個月,蘇軾病逝於常州。

  • 6 # 一往文學

    愛好詩詞者皆知,唐詩宋詞秦賦,各個朝代盛行的文化都不一樣,唐宋的八大文學家非常出名,有韓愈、柳宗元、蘇軾、蘇洵、蘇轍、歐陽修、王安石、曾鞏。蘇軾列入八大文學家之一,一生的佳作無數。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人。蘇洵的長子,是個名副其實的才子,他的詩歌、散文、書法、繪畫都有很高的成就,散文與歐陽修並稱"歐蘇",詩歌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有《東坡七集》、《東坡樂府》。蘇軾一生坎坷,在逆境中往往會創作出一些佳作,如名篇《浣溪沙.遊蘄水清泉寺》,其詞全文為: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淨無泥。瀟瀟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沿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

    我們來簡析一下這一首詞,這是什麼季節呢?從"山下藍芽短浸溪"就知道這是春季,山腳下蘭草的嫩芽入了小溪,松林間的小路非常的乾淨,沒有泥土的汙染,這是一幅多麼美麗的早春圖。其中的意境非常得多,有"山"、有"蘭花的嫩芽"、有"流淌著的溪水"、有"松樹林"、有"乾淨的小路"、有"雨"、有"鳥的鳴叫"如果我們能夠靜下心來賞析這首詞的上片,在緩緩流淌的溪水中我們看到了蘭花的嫩芽,一片松樹林在瀟瀟的春雨中聳立,我們漫步在被春雨沖洗得一塵不染的松林間乾淨的小路上,這究竟是享受自然界的美景還是漫無目的地懷有憂愁呢?"瀟瀟暮雨子規啼"本來就是黃昏時候的春雨中就有幾分蕭瑟之感,又傳來了布穀鳥的叫聲,好像是在催促著回家的時間到了,不要再迷茫徘徊了。這一句就起到了過渡的作用。

    下片第一句"誰道人生無再少?"誰說人老不可再年少,這一個反問句很明顯地看出了詩人不服老的一種心態,詩人一生坎坷,這一句也是為自己壯膽打氣之說,"門前流水沿能西!"即使是流水還能執著奔向西,更不要說人了,歲月雖然不可再來,但是我們一定要有重整旗鼓不服輸的精神,不要被暫時殘酷的現實所打倒。不必煩惱嘆自己年老,感慨時光的流逝而意志消沉。

    那這首詞究竟作者是在什麼情況下所寫的呢?原來這首詞是作者寫於元豐五年(1082)春,當時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在面臨重大的打擊之時所創作,仍然保持的是一種樂觀向上的精神。

    我們如何來賞析一首詞呢,對於一個詩詞愛好者來說,我覺得賞析一首詞先看它的平仄、韻律,不同的聲調造就的如同音樂般的韻律美,讓人流連忘返、沉浸其中,這首詞押平韻"I",上片的韻為"溪"、"泥"、"啼",下片為"西"、"雞"。其次是意境,這裡的意境之美就不用重提了,動靜結合、美中含憂。

    其中的修辭手法有"典故"、"借代""休將白髮唱黃雞"中的"白髮"就是代指年老之人。這一首的典故就非常得多,其中出自白居易的詩就有好幾處,"松間沙路淨無泥"出自白居易的《三月三日祓禊洛濱》:"沙路潤無泥"。""瀟瀟暮雨"出自白居易《寄殷協律詩》"江南吳二孃曲詞雲,""瀟瀟暮雨郎不歸"。下片的"門前流水沿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也都是有出處的。

    這首詞雖然只有短短四十二個字,但是從佈局、韻律、詞藻、修辭都是極其的精微的,每一字一句都值得我們研究愛好文學的人仔細琢磨、細細品味、、、、、、

  • 7 # 劉楚雲817

    《浣溪沙》蘇軾

    遊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淨無泥。瀟瀟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

    [賞析]

    這首詞為詞人被貶黃州期間所作,展示了詞身處逆境而仍然樂觀昂楊的精神面貌。

    上片描寫暮春時節,蘭溪的清幽景緻。"山下蘭芽短浸溪",首句點名了蘭溪得名之由一一山下溪邊多蘭。而"蘭芽"兩字又點明瞭時令,此時為暮春。

    松間沙路淨無泥",化用白居易詩"沙路潤無泥"而來。沙路一遇下雨,塵土會隨雨下滲,只露出細密的沙石,給人一種清淨之感。這一句突出了蘭溪的潔淨。

    "瀟瀟暮雨子規啼",沙路怎會無泥?因為暮雨瀟瀟。前兩句偏重靜態,這一句則寫動態,而對動態的描寫是為了反襯其靜,渲染出詞人謫居之所的環境之悽迷。

    下片詞人即景抒懷,闡明瞭一個人生道理。門前一反常理向西而流的溪水使他感悟到:只要對生活充滿熱情,對未來充滿希望,人也可以重返青春,何必暗自嗟嘆時光無情呢?下片這充滿哲理的幾句詞集中體現了他老當益壯、自強不息的精神。這不僅鼓舞了身處困境的詞人,也鼓舞了後世無數人。

    賞讀這首古詩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伊核協議是什麼樣的協議,特朗普為何堅持要退出該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