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平處坐
-
2 # 歲月舊拾
雖然看起來明朝皇帝都不怎麼樣,就好像是個最不中用的朝代。其實,只要細心比較一下,就會發現明朝其實也是歷史上有骨氣的王朝之一了,和號稱最強大的漢、唐比,明朝也算毫無愧色了。長期為明朝邊患的是蒙古,而漢則是匈奴。
老糊塗總是津津樂道明英宗在土木堡被俘,可是漢高祖當年也被匈奴兵圍在白登山七天七夜呀,最後的解決方案是,漢朝去給單于老婆送禮,請她吹枕邊風,放了漢高祖一條生路;而明朝則斷然拒絕蒙古索求財物換英宗的要求,另立新君打敗了蒙古,雖看起來沒有君臣之道,但明朝的那股骨氣也可見一斑。
漢武帝派兵北伐匈奴,而明成祖則是親征蒙古。“敢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並不適用於整個漢朝,而明朝也有過類似的輝煌。與唐朝比,不錯,唐初國力強盛,四海鹹服。可盛唐以後呢?安史叛兵和黃巢匪兵以及吐蕃蠻兵都曾攻入長安。可以比較的是:在安史之亂和黃巢起義中,唐玄宗和唐僖宗棄都南逃蜀中,明朝則從未有過這種例子。
在李自成土匪兵進入北京前,崇禎皇帝拒絕遷都,最終也以自己的行動實現了“君王死社稷”的志向,這和清帝溥儀向日本驅膝稱臣更有天壤之別;也是在安史之亂和黃巢起義中,唐朝向回鶻借兵,結果回鶻兵在長安附近燒殺掠奪,無惡不作。而明朝在“靖難之役”等內亂中,可曾向蒙古借過兵?還有就是,漢唐長期實行“和親政策”,而明朝則從沒有拿宗室女子嫁蒙古、滿洲去換和平,雖然那樣可以保得一時平安,但也同樣會助長異族氣焰,越發的瞧不起這個禮儀之邦,最後導致的就是,邊關告急,異族在邊關燒殺搶掠,無惡不作。
明朝無論是遇到多大壓力,既沒有屈膝投降,也沒有割地賠款。在明末那種內憂外患中,明朝依然兵分兩路對付滿清和造反的李自成,對關外的土地依然沒有放棄“全遼可復”的計劃。從英宗到崇禎的幾次北京保衛戰中,明廷更是堅定,兵臨城下寧死不遷都,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罕見的。
-
3 # 吳格浩
明朝軍隊是有骨氣的,戰鬥力也很強,多次進入蒙古草原追擊蒙元殘存勢力,南下平定安南內亂。在對後金的多次戰爭中,關寧鐵騎表現不俗。但是後期朝政腐敗,農民起義不斷,多位有功將領包括袁崇煥被冤殺,也是明軍投降士氣有所抬頭。
-
4 # 鄭十三
首先這真的跟骨氣沒什麼太大關係,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再有骨氣,沒糧沒錢,也打不了勝仗。
在萬曆前期,明軍的戰鬥力還是很強悍的,但是時間只過了十幾年,明軍的戰鬥力為什麼不行了呢?
首先是沒錢,沒糧。萬曆前期,經過張居正的一條鞭法改革,國庫積累了大量的錢糧和武器裝備。將士們打了勝仗還有獎賞。而到了萬曆後期,國家腐敗,將士們甭說糧餉發不出來了,連飯都吃不飽,誰還有心思去打仗,又怎麼戰勝那麼兵強馬壯,糧草充盈的滿清八旗兵呢。
再次是無將。崇禎皇帝直接或間接殺了袁崇煥,滿桂,祖寬等大將,還有很多將領在與李自成的戰鬥中陣亡。這使得使明軍中沒有好的領導,自然會造成明軍戰鬥力的下降。
在崇禎上吊以後,那時候的明軍還有上百萬的將士,但是他們大多數都投降了清軍,為什麼?因為士兵都是小老百姓,首先要解決的是溫飽問題。清朝給他們發工資,有飯吃,所以,他們投降後,成為清軍的先頭部隊,搖身一變成為戰鬥力強悍的部隊。
-
5 # 蜜汁大熊貓
明朝的皇帝從早期到後來滅亡都是比較有骨氣的。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句話就是來自把首都搬到北京的朱棣和吊死煤山崇禎皇帝。到了明朝的後期,黨爭嚴重,虛耗國力,邊境有努爾哈赤時不時劫掠一下,國內農民起義不斷,可謂內憂外患。在和清打仗以及鎮壓農民起義的過程中又形成了軍閥割據,實際上朝廷的掌控力已經很弱了。到了李自成攻打北京城的時候割據軍閥都儲存實力,慢慢悠悠的去勤王,最後導致崇禎自殺。夾在清和起義軍之間的明軍,有很多人認為是李自成逼死了皇帝,而清也打著為崇禎復仇的旗號,所以有很多明軍最後投降清。
-
6 # 雪山風客
謝謝邀請!在四叔明成祖(明太宗),永樂皇帝朱棣在當上皇帝后不久便把京城從南京遷都到北京了,實現天子守國門,江山死社稷的偉大氣魄。只可惜,明思宗,崇禎皇帝朱由檢是個多疑好殺之人,袁崇煥就是被他殺了的還在在位十七年的歲月裡澈了二十多位一二品官員的職位。後來,左良玉兒子左夢庚與部下投降滿清。其實,明朝大部分將領與文臣是被逼投降滿清的。因為,他們看清了當時的形勢與現實情況,認為大明王朝氣數已盡。而且,大明皇帝已吊死,與李自成同流合汙還不如投降滿清更有前途。吳三桂與很多文臣都是這樣的。當然,史可法與李定國及鄭成功三人及他們的軍隊都大部分不投降滿清或者清軍的。
-
7 # 王王王者榮耀
中國任何一個王朝的興衰都與貧富差距,資源分配嚴重失衡有關!當到國家無法修復,保持最低限度的平衡時,也就是國運到頭之時,外部勢力、內部勢力或草莽英雄都有可能勝出成為重新修訂規則的人。明末的皇帝可以很有骨氣,但士兵主體說到底也是參與利益重新分配的人。國運到頭,自然大多數人會選擇最有可能贏得天下一方。說到底,明末出了個悲催的崇禎、扶不上牆的李農民、只知殺人聚財的張屠夫,能得天下者也就滿洲了。不是女真征服了漢人,而是漢人沒得選擇,只得選了後金開創清朝太平時代
-
8 # 風中小草59
明朝朱棣將國度搬遷到北平是出於政治目的,因為當時北平不是國門
明朝相對於宋朝清朝都不同
一句話棄土者剛
宋朝花錢買和平,清朝花錢買領土
以清末為例,左宗棠收復新疆,實際上當時就算沙俄剛剛和土耳其打過一仗,清朝軍事實力也是不如的,所以還是被沙俄划走一片領土,剩下領土實質上就是花錢買,包括日俄戰爭後的遼東
實際上你打不過別人你只有兩個選擇,頭埋進沙子裡裝傻,明朝就這樣
要不然就談判儘可能挽回損失
明朝實際上早在朱棣時期北方就戰略收縮,到宣帝時期更是西北東北安南放棄收縮不等
一個放棄領土的朝代剛在何處
俺答汗時期在京城附近燒殺搶掠,明政府關門拒百姓與咫尺之間,實際上俺答汗和英國一樣只是貿易
再說說後金崛起,實際上後金漢人逃回關內的遠超百萬,這些漢人朝廷基本不聞不問,這樣說朝廷剛在何處
棄土棄民政府何以為剛
-
9 # 只道天涼好個秋
明朝有骨氣麼?答案是肯定的。
從“天子守國門”到“君王死社稷”,從史書上的評價上,我們也可以略窺一二。
明朝的開創者——明太祖朱元璋,從一個放牛娃成長為大明帝國的開國皇帝,其功績可以與我們大漢王朝的開創者劉邦相較。所以說,明朝第一有骨氣之人便是朱元璋無疑。
明朝的亡國之君——明思宗朱由檢,明明有機會逃亡南京,學宋朝建立“南明”,與大順和滿清重新對抗,但是他卻選擇於煤山自縊,並且留下“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的遺言。從這點上看,崇禎帝也是有骨氣的。
但,縱觀中古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像朱元璋、朱由檢一樣的帝王,絕對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後一個。任何一個王朝的建立,都是由無數個有骨氣的人共同努力的結果。所以,硬要說明朝是最有骨氣的朝代,的確有些牽強。
至於百萬明軍不戰而降清的原因,就需要我們從多個方面去看待。
首先,我們要清楚,明朝的最後一位皇帝便是明思宗朱由檢,至於說永曆帝朱由榔,嚴格來說他應該是南明王朝的最後一個皇帝。
其次,滅了明朝的,也不是滿清鐵騎,而是當時農民起義軍領袖——李自成。
明白了這兩點,接下來我們就分析一下為什麼當時南明的軍隊會不戰而降:
第一,南明朝廷管轄軍隊的方式。
崇禎皇帝在煤山殉國的訊息傳到南京之後,經過了一番激烈的較量,福王朱由崧成為了南明第一位皇帝。此時的南明面對著的,首先是剛剛敗退的李自成,隨後還有虎視眈眈的多爾袞。當時清軍的兵力並不多,滿洲八旗、漢八旗、蒙八旗加上吳三桂的降軍,總數也就15萬左右。為了防止清軍南下,史可法在安徽、江蘇佈置了三道防線。守衛這三道防線的是著名的江淮四鎮,根據史料推測,這四鎮軍隊總人數加在一起不少於60萬,再加上南明朝廷的20多萬軍隊,號稱百萬大軍。但是當時的朝廷已經沒有多餘錢糧供養這麼一支龐大的軍隊。雖然江南地區是明朝的財富中心,但在此之前,這片地區的賦稅全部都要上繳到北京,南京只不過是一個擺設而已。在這樣的情況下,南明朝廷被迫同意各鎮可以在自己的駐地徵收賦稅。
這一政策,成為了日後明軍降清的第一個重要原因。軍隊不歸政府統一調配,而是各自為戰,就好比唐朝後期繁鎮割據。說是明朝大軍,實際上則是幾大軍閥手裡的私兵。而且,當時江淮四鎮的將領各個心懷鬼胎,不但沒有做到自己鎮守邊疆的職責,甚至還以“清君側”的名義,反過來要挾朝廷。試問,這樣的軍隊將領,怎麼可能做到與國家共存亡?
第二,南明最高統治者的更迭。
1644年南明建立到1683年南明滅亡,在這短短的40年時間裡,南明朝先後經歷了四帝一監國。頻繁的帝位更迭,加之這幾位最高統治者一個個不思國家,一味地貪圖享樂,大選秀女。試問,什麼樣的將領,會為這樣的最高統治者賣命?
第三,黨爭。
其一,是從明朝一直延續到南明的“東林黨”與“閹黨”之爭。
其二,是“吳楚黨爭”。
朝廷內部的官員,不是團結一心共同抗敵,而是互相拆臺,爭權奪利。試問,這樣的官員,怎麼能夠為國家鞠躬盡瘁?
第四,當兵的目的。
現在我們都知道當兵時為了保家衛國。但是,明朝末年,整個華夏大地進入了第五個“小冰河期”,這是中國古代歷史有記載的最寒冷,持續時間最長的時期。人們吃不飽,穿不暖,每個人都要面對的是如何活下去的問題。種地?在當時那個戰火連天且氣候反常的年代,百姓早已無地可種。所以,人們為了活下去,只有去投軍,就是為了有一口飯吃。而當時的南明朝廷,不但沒有為軍隊籌備糧餉,反而大肆鋪張浪費,紙醉金迷。試問,這樣的朝廷,誰會為其拋頭顱灑熱血?
最後,如果用兩個字來總結南明百萬大軍不戰而降的原因,答案一定是“民心”!
孟子云:“得人心者得天下”。
-
10 # 葭明通半瓶歷史
如果作為個人,面對壓迫,誓不低頭,死不屈服,確實是有骨氣,好骨氣,後輩人應該敬仰學習。
如果作為一個朝廷,一個國家,為了所謂的帝王個人的“骨氣”,不知變通,不謀妥協,不求和平共存。反而讓所有人陪著他失敗,陪著他去死亡,那麼他不是骨氣,是傻氣,是自私,是殘民謀私名!
千千萬的人各有自己的生活日子要過,誰不拖家帶口呢!為什麼為了你帝王家的骨氣去做陪葬品呢?所以說,百萬明軍不戰而降清,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
先別罵葭明通是漢奸,往下看!
在大元朝人分四等:
第一等蒙古人,蒙古族人,大元朝的“國族”,自家骨肉。第二等色目人,原西夏國人,西域人,畏兀兒人,吐蕃,回回等種人。第三等漢人,指淮河以北原金朝境內的漢族和契丹﹑女真等族,以及較早為蒙古征服的雲南人,及最晚為蒙古征服的四川漢族。第四等南人,指最後為元朝征服的原南宋境內(江浙﹑江西﹑湖廣三省和河南行省南部)各族。漢人﹑南人絕大部分都是原宋朝的漢族。看到沒有,朱元璋之前,當時的世界就已經認為女真人是漢人了,經過了整個大明朝267年的發展。女真地區的文化教育,社會生產,社會組織,管理方式已經漢化的不能再漢化了,也就些生活習俗迥異了。
還有,大清一直是明政府的“民族自治地區”呀!努爾哈赤領著明朝的工資的,大家都是一個國家的人,為了更好的生活聯合起來拋棄死犟“逞骨氣”的大明皇帝,有何不可?
如果大清和日本人一樣,進中國之後,比如在東北,在臺灣,在朝鮮,不讓當地人們學習漢語,辦的學校全部的第一教學語言是日語。那麼自然是不能答應。
大清一直在學習漢語,學習儒教,百萬明軍和他們聯合,不是沒骨氣,是識時務。
本問答最後答案:明朝的所謂“骨氣”其實是朱家為了朱家利益最大化的堅持而已,不是骨氣,是失敗不起,是不願意失敗於人民的掙扎。百萬明軍不戰而降清是識時務的正確選擇。 -
11 # 職業減肥營養師
我是勃勃,我來回答,其實我們說明朝有骨氣,更多的是說明朝君主,不管是明英宗在土木堡之變中被俘,于謙馬上立明代宗為皇帝,還是最後崇禎皇帝不願意投降李自成,自己吊死在煤山上,無不顯示了明朝君主和朝廷的硬氣。但百萬明軍不戰而降清,確和這個關係不大,明軍之所以降清,無非就是能吃飽飯而已。
1、明朝末年,軍隊普通士兵已經根本沒有俸祿發放,紀律混亂。明軍都是家丁出戰
隨著明朝中後期政治日益腐敗,一般的軍隊士兵已經成為將領的佃戶,他們存在的目的,僅僅是幫將領種田而已,沒有軍事訓練,沒有任何戰鬥力可言。真正的戰鬥主力,都是將領的家丁,家丁每天吃飽喝足,還有俸祿,打仗都是他們上。
明朝後期將領盧象升的天雄軍,就是因為有足夠俸祿發放,才能和滿清硬抗,不落下風。
而一般士兵,破破爛爛,連吃穿都是問題,武器都被賣掉換錢,這種情況下,你要他們為了所謂的骨氣,去和清軍拼命,去和清軍死磕,你覺得可能嗎?我被你們壓榨的連吃的吃不飽,還給你們賣命,做夢去吧!
軍隊貪汙成風,紀律什麼的都亂了,別人吃都吃不飽,誰還會在於什麼紀律。
2、清軍有足夠餉銀髮放,不會拖欠。清朝軍隊
反觀清軍這邊,每個士兵都有餉銀,不會拖欠。雖然要把頭髮剪掉,但是能活命,能吃飽,這又有什麼關係呢?
而且滿清軍紀嚴,令行禁止。而且他們打下一座城市,就會大肆搶劫,殺人。普通士兵也能獲得額外的收益。
一方面是吃不飽飯,什麼利益都沒有。一方面能吃飽飯,有餉銀,最重要的還有發財的機會,換你,你會怎麼選擇?結果,不言而喻。
-
12 # 孤山陶唐
這個問題本身就有問題!
第一,並非所有的投降都是沒骨氣,祖大壽就是例子。他已經沒有辦法再拼下去了,除了自殺已經沒有任何辦法!(張自忠都曾經向日本人妥協,這無損於他的民族英雄形象。梅蘭芳蓄鬚明志,不給日本人唱戲,難道不算有骨氣?)應區分具體情況。
第二,認同滿洲漢化說。其實早在金代,女真人已經是漢化最多的少數民族了。當然,滿清統治者並不希望全盤漢化,所以強調“國語騎射”,但是短短兩個世紀,現在的滿族和漢族還有什麼分別?
第三,拋開明朝內部原因不談,之所以有那麼多明軍投降,其實是與前述滿洲漢化有很大關係的——明廷對付農民起義軍花的力氣,也比對付滿洲大得多——說明明朝一直是把女真當成“國人”看待的,只不過是賤民等級的國人,並非純粹的外國人或番邦。在明人眼裡,蒙古人是外人,朝鮮人是親戚,女真差不多介於中間。因此,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明人投降滿洲,並非特別丟人的事。如同東家沒落了,老東家和少東家都不在了,家業被過去的雜工給算計去了,親屬們儘管心裡百般不願意,也只能先委曲求全了。總比跟著殺了老東家的佃戶靠譜兒吧!
第四,明軍投降也不是一次性全部投過來的,而是有一個過程。
第五,所謂的一百萬,其實真正忠於大明的軍隊,恐怕也就20萬。例如高傑的四五萬人,那其實多半都是由原來的農民軍、地方武裝等構成的,忠君意識本來就很差;再例如關寧鐵騎,那本來就是一個半獨立的存在,皇帝在時還好,皇帝一旦不在了,他們只會忠於自己的將領。此外,左良玉號稱幾十萬,在人數上,成為明末最大的一支武裝力量,實則大半都是烏合之眾,左良玉自己都很難控制,更甭說朝廷了。這還沒說其他外部因素的影響。
第六,西北地區和南方經濟相對發達地區,本來階級矛盾就很尖銳,離心力不是滿洲人來了才開始的……
綜上,不論個人還是國家、民族,有沒有骨氣,是要考慮時間、背景、環境等要素的,不能簡單地認為,不投降就是有骨氣,投降就一定是沒骨氣。
最後,想強調一點,除了南方的客家人,真正血統純正的漢族,也不多了。尤其在北方。而且,崇尚絕對的骨氣,未必就是最好的選擇。中國人之所以把龍作為華夏民族影響最大的(圖騰)文化符號,其本意就是包容——鹿角、馬頭、蛇身、鳥足——這其實是上古一個個部落的圖騰合成的神秘圖騰!說明華夏曆來就有包容之德和兼收幷蓄之長,而非單純的靠骨氣來死扛。
回覆列表
明朝後期,東北的女真部落開始崛起,並且不斷嚮明朝發起進攻,加之明朝政治日益腐敗,全國各地天災不斷,從而導致了大規模農民起義的爆發。此時適當的改變政策可能是最好的選擇,並且當時女真部落建立的後金國多次試圖與明朝議和從而取得他們缺少的財富。但這一建議最終被“有骨氣”的大臣們拒絕,最終兩線開戰的明朝滅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