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費賢亮

    明朝的武將都是丘八,豪豬賤狗。雖然孔武有力,但沒思想沒靈魂。文官見了都要大他三級。明二十四臣都是名將。如果要找一個最偉大的,應該是吳三桂。因為他開創了後三百年的格局。

  • 2 # 腦殘也敢言乎

    戚繼光戰神 封侯非我意 但願海波平

    發明家觸發式地雷,虎蹲炮(迫擊炮前身),科學家,武術大家,軍事家,建築家,十大兵法獨佔兩部。

  • 3 # 靈迅風水出謀劃策

    當然是戚繼光。當之無愧。

    他也是傑出的軍事家,詩人,民族英雄。

    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十幾年,在治軍方面有很多獨到之處,著作有《練兵紀實》《紀效新書》。

    值得一提的是萬曆時期,日本豐臣秀吉統一日本之後野心膨脹,攻打朝鮮。進而企圖侵犯我中原。

    朝鮮告急,當時明朝正在與西夏作戰,朝中大臣都反對出兵朝鮮。但是萬曆皇帝力排眾議,堅決出兵。

    首先派李如松帶7萬人連夜奔襲直抵平壤。李如松當時是7萬軍隊對14萬,敵眾我寡,萬曆皇帝立即又派4千戚家軍,誘敵深入,擺開讓日本人聞風喪膽的鴛鴦陣,一舉全殲日軍,此戰大獲全勝。

    後來,萬曆皇帝將《紀效新書》留在了朝鮮。此書被朝鮮稱為鎮國全書。

    同時,戚繼光也是兵器專家,他改造了併發明瞭各種火攻武器,在軍事工程方面他也是獨樹一幟。他建造戰船,戰車,在長城上修建空心敵臺,進可攻,退可守。大規模的軍事演習就是戚繼光發明的。

    在與蒙古鐵騎作戰,戚繼光做了很多怪獸戰車,那可以說是現代坦克的雛形,蒙古騎兵的馬沒有見過這種陣仗,紛紛驚奔,趁混亂之際,藏在戰車裡的戚家軍,從戰車中殺出。蒙古鐵騎一敗塗地,再不敢與戚家軍對戰,後來聽到戚繼光大名,蒙古鐵騎便望風而逃。

    戚繼光鎮守遼,薊,明朝從此太平。

  • 4 # 史海悠遊閭春暉

    如果是單一人選的話,一定是徐達!

    徐達字天德,濠州鍾離人,出生於底層農家,自小給地主家放牛,雖然沒有受過多少教育,但卻養成了性格堅毅,遇事多謀的個人特點。

    至正十三年六月,郭子興部下朱元璋回家鄉招兵,年僅二十二歲的徐達毅然從軍,憑著作戰勇敢和忠心護主,很快成為朱元璋最為信任的心腹之一。從攻打全椒、滁州開始,徐達就成為朱元璋隊伍中獨當一面的大將,渡江拔採石、克太平、下集慶,徐達均連連立功。

    在朱元璋陷入張士誠、陳友諒兩股強敵的夾擊時,徐達更是東征西討,先是率軍東下鎮江、常州,活捉了張士誠的弟弟、猛將張士德;之後,在朱元璋親帥主力前往浙東援助胡大海時,徐達成為防禦西邊天完政權的主將,他不負厚望,在池州、寧國戰役中,大敗天完驍將趙普勝,之後在潛山再陣斬陳友諒派來增援的郭泰。

    至正二十年,在與遠道來襲的陳友諒大軍進行的龍江會戰中,徐達率部防守南門,主動出擊,焚燒陳友諒的戰船,之後沿江緊追不捨,收復太平、池州和安慶。第二年,朱元璋西征陳友諒,徐達部將陳友諒主力困於武昌,使得其餘諸將在鄂皖贛腹地攻城掠地,大大削弱了陳友諒的勢力。至正二十三年,徐達順利平定了降將康泰、祝宗的叛亂,江西得以安撫。

    同年四月,陳友諒空巢而出、前來複仇,卻被朱文正、鄧愈等牽制於洪都達八十五天之久,到了7月初六,朱元璋調集二十萬大軍前來解圍,徐達部正是先鋒,他在康郎山的首戰中,即擊潰敵軍,斬殺一千五百多人,為之後的鄱陽湖會戰的大獲全勝,打下了基礎。第二年正月,朱元璋稱吳王,徐達被封為左相國,位在眾將之上。

    至正二十五年十月,朱元璋發動了消滅張士誠政權的戰爭,徐達為全軍統帥,在淮東、高郵消滅了張士誠的江北部隊,奪取了他的老巢。第二年八月,在徐達的建議下,朱元璋交給其大軍二十萬,直下平江,徐達採取對湖州圍城打援的辦法,先後消滅了呂珍、徐志堅、張天琪等軍,困守平江的張士誠已是坐以待斃之態。。。。

    公元1367年,朱元璋發動對元朝的北伐之戰,常勝將軍徐達又一次成為主帥,在他的指揮下,明軍先取山東,再入河南,在虎牢關、塔兒灣兩戰破敵後,元軍殘餘主力退往陝西,而明軍就勢北進大都,元惠宗倉皇北逃,元朝就此失去了對中原的統治。

    在此後明軍進軍秦隴的戰爭中,徐達運籌帷幄,不但迫使李思齊等投降,更在太原之戰、慶陽之戰、沈兒峪之戰中,發揮奇謀,三次大敗元軍名將擴廓帖木兒,大漲了全軍計程車氣。

    雖然徐達在後來遠征蒙古高原時,在土拉河畔遭到擴廓帖木兒與賀宗哲部的夾擊而失利、退回,但瑕不掩瑜,絲毫損毀不了,這位出身底層、自學成才的傑出軍事將領在歷史上的風采。

  • 5 # 文舀

    于謙,在北京保衛戰中勇挫也先率領的瓦喇軍,保衛了大明的社稷江山,也先無奈,送遣回土木之變被俘的明英宗,後在石亨,曹吉祥擁立下英宗復辟登基,于謙遂被處斬,面對死亡他無所畏懼,寫下著名的《詠石灰詩》,證明自已清白,連行刑的劊子手都不忍下手,監斬的英宗無奈以袖遮面,造成明代最大的冤案。

  • 6 # 0204656良師益友

    沒有最偉大之說!因為沒有可比性,因素條件不一樣,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而且你這種喜歡排名的思維意識是不明智的!

  • 7 # 歷史小跟班

    毫無疑問,當是戚繼光將軍。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英雄之一,和岳飛並列的男人。

    縱觀他的一生,先是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十餘年,讓東南匪患為之一清,百姓不再遭到倭寇的禍害。接下來他奉命北調,前往北方抵抗蒙古人的騷擾,有效的保護了北方邊境,這一去又是十餘年。

    再看他軍事上的成就,在熱武器火槍火藥逐漸成熟的時候,古老的戰法已經不能適應新的戰場,他能夠與時俱進,改變戰法,在東南和草原採用不同的戰術戰法,可謂是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最後他還寫下了《紀效新書》、《練兵實紀》等軍事著作。

    不僅如此,他還是一位兵工專家,改良火器和戰船,在長城上創造性的修建空心敵臺。

    封侯非我願,但願海波平。多高深的境界,多高尚的品質!

  • 8 # 青米2018

    戚繼光,必須的!一句“封侯非我願,但願海波平”,這境界幾人能及?能做事,會做事,做成事!小節不拘,大節不虧!明季上下唯歎服胡戚二公!

  • 9 # 百態明燈

    很多人說起明朝的武將總是第一時間想起徐達、戚繼光、吳三桂之類在歷史中著墨較多的武將,但要我說明朝第一武將必屬沐英,可能很多人不認可我的的觀點,那你聽我說道說道。

    首先講講他的出身,一句話概括出身基本與他的大BOSS朱元璋一直,都是貧苦人家出身,然後自學成才,自己的親身經歷可能是最好的教材,總之沐英在戰亂中長大,並學會了戰爭藝術的真諦。

    再來看看他在開國戰爭中的表現,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攻下集慶(今南京),改為應天府,派徐達攻佔鎮江,取得戰略性的勝利。沐英“數從上征伐,入侍帷幄,晝夜勤勵”,十八歲被授帳前都尉,參與守鎮江,開始擔當軍事要任。後擢指揮使,守江西重鎮廣信(今上饒)。至正二十七年,吳元年(1367),朱元璋派水陸軍取福建,沐英將兵自西攻,破江西福建交界處分水關,下崇安,再破閔溪十八寨,俘陳友定部將馮谷保,也算在開國戰爭中立下汗馬功勞。

    也許你們覺得這也不過如此,但這只是開端,俗話說守業更比創業難,他的傳奇一生才剛剛開始。沐英在攻克雲南後開始治理雲南,大抓屯田,解決糧食問題。洪武十九年(1386)九月,他上疏朱元璋,說“雲南地廣,宜置屯田,令軍士開耕,以備儲蓄”。朱元璋同意了沐英建議。沐英令軍士且戍且屯,既解決吃糧又穩固駐守,一舉兼得。沐英還招攜省外人來滇屯田,朱元璋命外省軍人到雲南屯田,一時雲南屯田大興,糧食收穫大有增加。沐英還以屯田的增減考察官吏的政績,賞罰官員。主滇九年,屯田總數百萬餘畝,促進了雲南的農業發展。

    沐英還組織民工疏浚河道,擴廣滇池,興修水利;招商人入滇,運進米穀帛鹽,發展商業。開發鹽井,增加財源,是沐英治滇的重要內容。他還整修道路,保護糧運,使雲南農商都有發展。

    沐英增設府、州、縣學達幾十所,擇選民間優秀及土官子弟入學,月賜飲膳,年賜衣服。他本人“居常讀書不釋卷,暇則延諸儒生講說經史”。

    一個將軍就算打贏了所有戰爭,也只能成為虎將,贏得戰爭並更人民更好的生活才能稱之為偉大,所以我覺得沐英才是明朝最偉大的將領。

  • 10 # 半畝仙客

    我認為是史可法,雖然史可法最後城破戰敗,遭遇清軍屠城,但對於大明王朝,無愧於良將二字。他比水太涼那位好得太多太多。

    也許是師承的關係,史可法的老師左光斗是一個文人,在面臨魏忠賢對東林黨的迫害時,雖然是一介書生,但是他受盡折磨,始終沒有向魏忠賢低頭。左光斗臨死前對史可法說,千萬不要忘記自己是大明王朝的人。史可法也信誓旦旦的說,自己絕不會辜負老師的期望,一定要做頂天立地的大明王朝的臣子。後來史可法站在揚州城上,大概心想的也是這句話吧。

    崇禎皇帝被李自成逼得煤山上吊。大明王朝正式破敗,但是在揚州,史可法始終沒有投降。多鐸率領清軍猛烈進攻揚州城。但是史可法多次打敗多鐸。這令多鋒十分惱火。清朝有強大的兵力。但是史可法內無糧草,外無援軍,情況堪憂。但是就在這種情況下,揚州軍民無一主張投降,最後多鐸攻破了揚州城,進行了慘無人道的“揚州十日”的屠殺。數萬人慘遭荼毒。昔日裡繁華的揚州城一片狼藉,烽煙遍地,哀鴻遍野。只有著揚州軍民的氣節,在空中游蕩。這是清軍永遠打不敗的。

    作為明朝的最後一位將領,史可法值了。沒有給大明王朝丟臉。是個好將領。

  • 11 # 海子張棗顧城

    明朝作為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的封建王朝,從朱元璋建立到南明滅亡,國祚313年,也是歷史上朝代存在時間最長的國家之一。

    而要說起明朝的英雄,那可是多不勝數。從明初大將常遇春,徐達,湯和到明中後期的戚繼光,李如松,王守仁等等,可以說是群星閃耀。而要說起最值得敬佩的獎勵,我個人以為還是徐達為第一。

    為什麼這麼說呢?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軍事才能

    總的來說徐達的軍事生涯可以大致分為兩個階段,一是東征,二是北伐。

    首先我們來看東征:從1365年十月開始,作為總領的徐達與常遇春一起,僅用半年時間,就橫掃了整個淮東,不僅大大壓制了張士誠的軍隊,還力挫了元軍南征的主力,用一根胳膊挑起了兩根大梁。

    其次是北伐:從1367年11月到1368年8月,徐達率軍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從山西一直打到元大都,沿途元軍聞風喪膽,而這也是徐達軍事生涯的頂點,為他贏得了無數榮譽。

    二、人品

    自古以來皇帝在內部最怕的莫過於結黨營私跟居功自傲了,而朱元璋對此抓的則更為嚴厲,這點從藍玉案,胡惟庸案都可見一斑。而徐達作為開國大將,又是皇親國戚,朱元璋的生死弟兄,按道理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可他卻謹慎低調的不成樣子。

    《明實錄》記載,徐達每次“功成而還,拜上印綬,待命於家,略無幾微矜伐之色”。從這幾句話中,我們就可以看到徐達並不是有勇無謀的獎勵,反而心思縝密,細節考慮更是周到。

    其次就是能在黨爭中不偏不倚,獨善其身。想當年胡惟庸當上丞相時,就曾以鄉土之情拉攏徐達,但徐達不為所動,反而親自提醒朱元璋,胡惟庸不可重用,更顯得其忠心耿耿。

    雖然徐達燒鵝之死的傳聞影響廣泛,但我還是認為他是自然去世更佳。這點從徐達死後的追封與朱元璋的表現中可以看出。

    洪武十八年二月,徐達病死,年五十四,朱元璋為此輟朝,臨喪時悲慟不已。追封徐達為中山王,諡武寧,贈三世皆王爵。賜葬鐘山之陰,御製神道碑文,配享太廟,肖像功臣廟,位皆第一。

  • 12 # 明月清風閣

    看到問題很多人都會想到史可法,李定國等人,但我卻不敢苟同。先看史可法當時身處的情形,當時弘光政權的所作所為和百姓意願背道而馳,對比清軍也是有過之而不及。賣官鬻爵已是常態,職方賤如狗,都督滿地走,官員互相傾軋(ya),朱由崧大肆選美霸佔民女,對有怨言的百姓逮捕入獄,連坐,虐殺,只有交夠一定錢糧才可釋放出獄,但也不能保證什麼時候會再次被無緣無故逮捕。史可法就是在這種背景下被那些骯髒的官員排擠到揚州,史可法的精神固然值得我們敬仰,就連他對手的後代乾隆皇帝也對他敬佩有加,並且追諡忠正(當然不排除拉攏人心的嫌疑),史可法名垂青史,而百年後,那數十萬百姓誰會記起?不過成為史可法名字前寥寥數語的陪襯罷了!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無數上好頭顱全了史公一人千古忠名罷了!關於史可法就不評論了,不然又有一些連日寇侵華和滿清入關基本區別都分不清的人來冷嘲熱諷了!至於民族英雄鄭成功,雖然以2000兵力痛擊荷蘭東印度公司1500軍隊有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但鄭成功在內地打的那些仗實在是太爛了一點(實事求是勿噴),也不過多評論了!李定國絕對是個人物,不過很少被提及!終其大明一朝,開國初期名將如雲,中期也有些許有才之將,但對比于謙,都不值一提!雖然于謙不是正規領兵將領,但北京保衛戰時期時任兵部尚書。正統朝,明英宗朱祁鎮好大喜功,不自量力,在王振的竄導下集結明軍精銳回擊瓦剌,行軍途中天降大雨,糧草耽擱,屢次犯兵家大忌,最終在王振老家不遠處的懷來城外,被瓦剌也先兵詐,英宗去了漠北旅遊!瓦剌也先渡黃河,跨河套,挾羈英宗,圍困京師,皇城危在旦夕。幸得于謙集結二線軍民二十餘萬,親自督戰誓死保衛京師,力挽狂瀾,扶大廈於將傾,不然又是一個五胡亂華,衣冠南渡的局面也未可知!于謙九合諸軍於九門,一匡天下的不世之功人盡皆知。英宗回朝,奪門之變復辟後於謙卻落的一個慘死的下場,于謙為人剛正不阿,高風亮節,清貧簡樸,居功至偉,自然遭到佞臣妒忌,又功高震主,況且於謙為天下蒼生拒英宗於城外,死於奸臣庸君之手也再自然不過,忠臣多死於君王之手在歷朝歷代也是常事了!

    石灰吟 (明) 于謙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 13 # 百花爭豔只為你

    傳庭死,大明亡。

    孫傳庭的確是一個值得尊重的將領。

    孫傳庭打敗了闖王高迎翔率領的農民軍,殺了高迎翔。本來已經結束了西北的叛亂,但是高迎翔部將李自成接手高迎翔的稱呼,收編了高迎翔大部分的殘部,重新於大明對抗。

    孫傳庭所率的秦軍,經過之前大的戰役,已經疲憊不堪,需要休整。但是在崇禎皇帝和大明朝的不斷催促下,孫傳庭明知是死還是率軍出關(潼關)於李自成決戰,最終寡不敵眾,全軍覆沒。

    孫傳庭死後,李自成率軍直逼北京,崇禎皇帝在煤山絕望自殺了。孫傳庭是守護大明西北的一代名將,他的死,直接導致了李自成攻入了北京,滅亡了大明。

  • 14 # 小龍女5505

    史可法,戰至最後一刻與揚州共存亡寧死不降,戚繼光擊敗倭寇振國威保疆土護百姓忠君王這兩位最讓人敬重,前一位大明忠烈千古名臣後一位愛國名將民族英雄。

  • 15 # 仁者厚德載物

    毫無疑問是明朝頭號抗金名將民族英雄袁崇煥。

    因為袁崇煥戰勝的對手是中國歷史上最兇殘最狡猾的後金暨滿清最強主力。

    中國曆代名將的對手都遠不如袁崇煥的對手強大狡猾,比如衛青霍去病的對手不過是匈奴單于及諸王,李靖的對手不過是東突厥可汗等,岳飛韓世忠的對手不過是金朝完顏宗弼等將領及偽齊諸將,徐達藍玉的對手不過是元朝及北元殘兵敗將 ,于謙的對手不過是瓦剌太師等,戚繼光的對手不過是倭寇海盜,李定國的對手不過是漢奸孔有德及滿清親王尼堪等,只有袁崇煥擊敗的對手是後來滅亡李自成張獻忠及南明一統天下的後金暨滿清最強主力。

    1626年,袁崇煥指揮一萬多明軍在寧遠大戰大勝後金開國雄主努爾哈赤帶領的十三萬後金軍主力,殺死殺傷一萬多後金軍,使努爾哈赤遭遇44年戰爭生涯唯一一次慘敗,努爾哈赤也被火炮擊傷,八個月以後鬱鬱而終。

    1627年,袁崇煥指揮明軍在寧錦大戰大勝滿清開國雄主皇太極及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等四大貝勒以及濟爾哈朗阿濟格豪格德格類薩哈廉瓦克達嶽託等貝勒帶領的十幾萬七旗後金軍主力,重傷濟爾哈朗薩哈廉瓦克達等,擊斃覺羅拜山巴希等,後金軍主力傷亡慘重,皇太極被迫撤退。

    1629年,袁崇煥帶領幾千關寧鐵騎千里迢迢救援北京,卻被崇禎帝拒絕進城修整,北京城的明軍還對關寧軍士兵謾罵殺害,在缺衣少食天寒地凍露宿城外的艱苦條件下,袁崇煥身先士卒一馬當先,帶領關寧鐵騎浴血奮戰,大勝莽古爾泰多爾袞阿巴泰阿濟格多鐸豪格等帶領的幾萬後金軍主力,幾千後金軍士兵慌不擇路淹死在運河中,袁崇煥取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

    可惜崇禎帝中了皇太極范文程高鴻中鮑承先等人的反間計自毀長城,袁崇煥在取得北京保衛戰勝利以後不久就被崇禎帝逮捕下獄,導致祖大壽等帶領關寧軍離開北京, 後金軍主力捲土重來進攻北京,抗金名將滿桂等戰死,崇禎帝被迫啟用抗金老將孫承宗,孫承宗在抗金名將西洋火炮專家孫元化的幫助下收復四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想要得到哪個惡魔果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