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蔓莓愛跑步

    1994年中國中央電視臺製作出品電視劇《三國演義》。央視版《三國演義》,由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中央電視臺製作,王扶林擔任總導演,蔡曉晴、張紹林、孫光明、張中一、沈好放任分部導演,孫彥軍、唐國強、鮑國安、吳曉東、陸樹銘、李靖飛、洪宇宙、魏宗萬、張光北主演,總投資1.7億元人民幣。該劇演述的是三國時代的故事,是魏、蜀、吳的興亡史,著重表現的是亂世中多個政治集團間錯綜複雜、緊張尖銳的鬥爭;這種鬥爭發展成為連線不斷的對政治權力的爭奪和軍事衝突,造就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將近一個世紀中的風雲變幻。擴充套件資料《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說家羅貫中。《三國演義》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百年的歷史風雲,以描寫戰爭為主,訴說了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混戰和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鬥爭,最終司馬炎一統三國,建立晉朝的故事。《三國演義》全書可大致分為黃巾起義、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作者羅貫中將兵法三十六計融於字裡行間,既有情節,也有兵法韜略。1994央視版《三國演義》在尊重原著的基礎上去蕪取菁、刪繁就簡,成功地展現了原著的精髓和三國時代的歷史風貌,原著中膾炙人口的段落以及為人們所熟知的故事情節,都在劇中接連展現。參考資料:百度百科-三國演義 ------------- 如果我回答對你有幫助,請關注我一下。或有其他問題也可以關注我,給我發私信

  • 2 # 史談資訊

    1994年中國中央電視臺製作出品電視劇《三國演義》。

    該劇演述的是三國時代的故事,是魏、蜀、吳的興亡史,著重表現的是亂世中多個政治集團間錯綜複雜、緊張尖銳的鬥爭;這種鬥爭發展成為連線不斷的對政治權力的爭奪和軍事衝突,造就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將近一個世紀中的風雲變幻。

    擴充套件資料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說家羅貫中。

    《三國演義》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百年的歷史風雲,以描寫戰爭為主,訴說了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混戰和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鬥爭,最終司馬炎一統三國,建立晉朝的故事。

    《三國演義》全書可大致分為黃巾起義、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作者羅貫中將兵法三十六計融於字裡行間,既有情節,也有兵法韜略。

  • 3 # A蜂巢

    《三國演義》的話可以看94版和10版的《新三國》都是以小說《三國演義》為藍本進行拍攝的,這倆部還是高度還原了小說內容的。

    《水滸傳》的話,看98央視版的,這部是在尊重原著的基礎上加以創新的,也可以看83版《水滸傳》是山東電視臺於1980年代初期拍攝,是以人物為線索拍攝的,就是我小時候常常看的《武松》《林沖》這些,如果樓主比較年輕的話推薦看11版的《水滸傳》因為這個版本更容易看進去些畢竟技術比較好的時候拍攝的,11版《水滸傳》,有花團錦簇,有大樹參天,有帥哥爭奇鬥豔,有豪俠頂天立地,眾多英雄,甚至包括沒有在梁山之中的,也不乏好漢硬漢,胸懷坦蕩,器宇軒昂,端的是昂首闊步不彎腰的奇偉好男兒。

  • 4 # 逆流人物

    老《三國演義》,就是鮑國安,唐國強版的,更接近作者原作品,有的幾乎用的著作作品原話,熟讀《三國演義》的人深有體會,鮑國安,唐國強,簡直就是真的曹操諸葛亮,用文言說話流暢,意思表達的清晰明瞭。而新版一看就是裝神弄鬼的電視,司馬懿像個道士,曹操也像個道士,諸葛亮劉備陰陰沉沉的模樣,使人越看越看不下去,所以新版《三國演義》沒有看過完整的一節。甚至片頭片尾現在也不知道。《水滸》李雪健版比較好點,因為本人不太喜歡《水滸》感受不多,不喜歡尚武尙力的打鬥場面。

  • 5 # 知足常樂6144539457

    應該是《三國演義》較為接近原著,它是一種史實。拍起來得心應手,沒有什麼負面影響!

    而《水滸傳》裡面涉及到一些打鬥大殘忍,目不忍睹,拍攝時自然要修改整理,這也在於情理之中。

    畢竟有些青少年涉世未深,可能會造成誤導去模仿,除了一些打鬥和情感描述簡化,其餘的也是根據原著內容去拍攝。

  • 6 # 九王子九顆星

    老闆的三國演義,感覺服化道都有一定的考古和學習價值,新版的對白太過於白話。但是為了能讓這麼好的文化傳下去,四大名著還是很有必要翻拍的。

  • 7 # 影視體壇

    《水滸傳》是由中央電視臺與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聯合出品的43集電視連續劇,根據明代施耐庵的同名小說改編。由張紹林執導,楊爭光 、冉平改編,李雪健、周野芒、臧金生、丁海峰、趙小銳領銜主演。

    該劇講述的是宋朝徽宗時皇帝昏庸、奸臣當道、官府腐敗、貪官汙吏陷害忠良,弄得民不聊生,許多正直善良的人被官府逼得無路可走,被迫奮起反抗,最終108條好漢聚義梁山泊,但隨後宋江對朝廷的投降使得一場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最後走向失敗的故事。

  • 8 # 北極熊大大

    老版《三國演義》好,好在哪裡?

    我認為是導演與編劇,懂英雄,懂大歷史,更懂大歷史與英雄碰撞出來了的那份滄桑與悲涼。

    在此以老版《三國演義》第五十四集結尾處的一個小片段舉例——

    孫權為感謝周泰的救駕之功,設宴酬謝。在席間,孫權為周泰解開衣衫,細說每處傷疤的來歷。孫權每說出一處,就賜周泰一碗酒。君臣相知,群雄相賀。

    此時,背景音樂變奏版《滾滾長江東逝水》響起,按照這部電視劇的慣例,一般這個背景音樂響起的時候,都是感情的高潮與英雄的高光時刻。

    我原本以為這一段Bgm是送給本集的正面主角孫權和周泰,來烘托個人英雄主義。

    然而並沒有。導演想要表達的東西更為豐富。

    背景音樂響起兩三秒後,畫面一轉,鏡頭給了準備班師回朝,在長江岸邊最後向對岸江南遠眺的曹操。

    曹操在望什麼呢?此時旁白開始了。

    注意,一般在電視劇中用旁白是大忌。因為電視劇是靠畫面與臺詞來推進劇情的,你總用旁白來講,這不是成廣播劇了嗎?但這一次旁白卻加的恰到好處。

    旁白這樣說:“曹操和孫權在合肥這場戰爭,以東吳求和,雙方各守原來疆界而告結束。曹操班師北去之際,當然沒有料到,從此之後他也再未到江南,更沒有親手征服東吳的時機。”

    誰能想到這是曹操最後一次眺望江南呢?劇中的人物不可能提前預知未來,電視劇前的觀眾也很容易忽視這樣的歷史細節,但該劇的編劇很懂,他透過這段簡單的旁白,站在上帝視角,告訴了大家這一幕畫面的深刻意義。

    還記得曹操在劇中上一次遠眺嗎?那是消滅袁紹,平定北方之後,他站在高山之上,吟誦《觀滄海》。這是何等的意氣風發,這是何等的雄心萬丈。

    北方已定,該去江南轉一轉了。

    “近者奉辭伐罪,旌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這是曹操第一次發出想要平定江南的訊號。

    赤壁之戰的折戟沉沙,讓曹孟德的壯志暫時落空,可他並沒放棄,華容道的三聲大笑就足以說明他的自信。因為此時他還不老,他還有時間。在能者眼中,只要有時間,就有一切可能。

    但這一次不同了,白髮生了,皺紋長了,歲月逝了,英雄老了,我還有時間嗎?

    那段旁白結束後,曹操發出了“生子當如孫仲謀的”感嘆。然後說:“看來老夫欲平江南,還需時日呀。”誇讚自己的小輩,這不是正是對自己衰老的感慨嗎?

    從“東臨碣石,以觀滄海”到“生子當如孫仲謀”,從意氣風發到英雄遲暮,從雄心萬丈到無奈嘆息,真的還有會時間呢嗎?估計曹操自己心裡也不清楚。

    既然對未來不清楚,那就讓我再望一望這美麗的江南吧。壯志終究未能實現,亂世終究未能平定。那不如和他們說聲再見吧,向那個“夏冬讀書,春秋狩獵”的少年,說聲再見。向那個“欲為徵西將軍曹侯”的能臣,說聲再見。

    再見了,我的宿敵。

    再見了,我的江南

    再見了,我的夢想。

    人生終歸是要帶著遺憾,繼續前進。

    《新三國》關於這一段跟本沒有拍攝,沒有拍合肥會戰,沒有拍周泰救主,沒有拍甘寧百騎劫魏營,至於那句“生子當如孫仲謀”的名言,《新三國》編劇腦洞大開的把它放在了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時期,孫堅帶著年幼的小孫權見到了曹操,曹操看到小孫權聰明,便說:“生兒子就要像你一樣呀。”

    大家想想,這兩者所表達的意思能一樣嗎?一句是夢想壯志,一句是家長裡短。編劇白白浪費了一句千古名言。

    其實《三國演義》原著對這一段也是一筆帶過。第六十八回:“孫權從其言,令步騭往曹營求和,許年納歲貢。操見江南急未可下,乃從之。”

    老版《三國演義》這段細節的加入,足以起到昇華原著的作用,它讓我們走進了歷史,讀懂了人物的內心,感受到了在歷史大洪流中,英雄的悲壯與時光的蒼涼。

    寫的這裡,我覺得本集那段《滾滾長江東逝水》的BGM,不是給孫權周泰的,也不是給曹操的,而是屬於那個時代的所有英雄們。不管他們是活著還是死亡,不管他們是成功還是失敗。他們是巴丘的周瑜,是麥城的關羽,是白帝城的漢昭烈,是五丈原的忠武侯……

    他們是此刻眺望江南的曹孟德。

    第一次讀曹操的《龜雖壽》是在課堂上,紙上乾巴巴的文字,老師枯燥的講解,讓我不以為然,當我看到電視劇中的這一幕時,才徹底讀懂了那首《龜雖壽》。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螣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原來英雄,從未老去。

    我覺得最好的一點,就在於把握住了《水滸傳》“逼上梁山”的這個主旨。

    所謂“逼”,是外力壓迫之下的身不由己,是在無力抗爭時的走投無路。從這個角度上講,聽起來威風凜凜的“梁山好漢”,實則都是一群在當時的社會秩序之中陷於窮途末路,在權門豪商的夾縫中喘不過氣來的“小人物”。

    這點若同四大名著的另外三步相比,就更為明顯了。水滸英雄絕對不是西遊記裡呼風喚雨的妖魔神仙;亦不是三國演義裡談笑間席捲天下的風雲人物。就算同紅樓夢相比,水滸傳裡的好漢們依然顯得地位卑下、家資貧賤:西門慶,一個縣城級別的豪商,就足以讓武藝罕有其匹的武松家破人亡,逼得他只能走非常手段了。而紅樓夢裡富埒王侯的四大家族,絕對是讓大多數好漢難以企及的存在。小說大多是寫非常之人、非常之事,而水滸的英雄們單從設定上講,縱然他們一身本領、意氣幹雲,但若以一般的社會準則來衡量,則無疑是一群大都掙扎在社會中下層的小人物。俗話說“寧做太平犬,不做亂世人”,而“逼上梁山”這個故事結構所描述的,正是這些小人物在求做太平犬亦不可得的情況下,被逼無奈,落草為寇的故事。

    老水滸電視劇把這一點展現的淋漓盡致。首先說畫面。有不少人吐槽這版水滸畫面暗、陳設土、扮相髒,然而這些市井酒徒、山野村漢,平日裡要麼趕山路,要麼沽酒逛街,要麼好勇鬥狠,辦這些事難道還容得他們華服錦衾、峨冠博帶?在此情況下,劇中好漢們腌臢邋遢的外表可以說是還原的相當到位。也正是這身貌不驚人的外表,更能反襯出他們在生死大關上面的義氣、勇猛、機謀,更能映襯出他們由升斗小民被迫轉變為“英雄好漢”的艱難苦辛。電視劇以黃土路、灰粗布,為我們畫出了一個活生生的北宋,這不僅不是其缺點,反而正應稱作其優點。

    “楊志賣刀”中的街景。既不乾淨,也不鮮亮,更談不上華麗。然而還有比這更能詮釋落魄好漢的地方嗎?

    其次就是電視劇中無數優秀的配角了。好漢們既然生存在一個“小人物”的世界裡,那不管他們身負多大本領,終究免不了去和市井小人周旋。《說唐》裡一個店家王小二,單因他討好富人、看輕窮人便被專門安排了一段,還被特扣上了“王炎涼”的帽子,幾乎被樹立成了一種壞人的典型。而到了水滸,這種人幾乎是俯拾皆是,下有“王炎涼”一類有錢就是客官,沒錢就請滾蛋的小二;上則出現了陸虞侯這類兩面三刀到要謀害林沖性命的人。這樣的性格不怎麼高尚,也不怎麼值得尊敬,然而貴在真實。老水滸裡在這類配角的安排上幾乎可以說是無可挑剔,就拿“店小二”這個職業來說把,魯智深對付的店小二是個替鎮關西辦事、硬留金翠蓮婦女的“壞人”;林沖去草料場之前遇到的店小二是旁敲側擊、拼命想讓林沖避禍的“好人”;武松在景陽岡遇到的小二則是個三言兩語就和他鬥氣,對他冷語譏嘲的“小人”。而這些小二的扮演者在忠實的承擔了自己劇情任務的同時,還都演出了這類人面對外力無能為力的特點:魯智深放走金翠蓮,自己便躺在店裡攔著小二,不讓他出去報信,這小二一面給鄭屠辦事,一面又惹不起魯提轄“醋缽大的拳頭”,那種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的神情表演的十分到位。同林沖吃酒的小二雖是一片好心,但受了陸虞侯一夥人的警告,絕無勇氣去直接提醒林沖,只能絞盡腦汁的旁敲側擊,而林沖卻糊里糊塗不當回事。末了他便只好陪著喝幾碗酒,自己也跟著糊塗下去了。“夾在中間受氣”的劇情最能體現小人物的角色特色,而老水滸裡的這些小二則對這樣的境遇作出了教科書式的詮釋。

    想警告林沖,卻又不敢明言的店小二。眼前是好人遇害,背後是自家性命,我是該救,還是不該救?兩難之下,就算他端起酒碗掩住了自己的嘴,眼神裡卻還是藏不住內心的掙扎。

    三則是主演們在這點上的挖掘。《水滸傳》原著的一大特色就是用語通俗,讓讀者在“賊廝鳥”“直娘賊”“灑家”和“狗官”這一串串嬉笑怒罵當中,自己勾勒出一張栩栩如生的市井風俗畫。不僅在語言上,書中好漢們在行為上也不那麼“考究”。魯智深、武松之流路遇不平提拳便打,酒要喝到醉,醉了倒頭睡,放在現實生活中是大家最不願意和他做大學舍友的那類人,但隔了熒幕,卻自有幾分質樸坦率的可愛。以老水滸電視劇而論,臧金生先生扮演的魯智深很好地把握了原角色是非分明、急公好義的豪俠氣概,但到需要展現他街頭生存智慧的時候也毫不含糊。還是以上面攔住店小二這件事舉例,此時的魯提轄存心要去和小二磨工夫,於是便大喇喇的往板凳上一躺,一副“老子吃定你”的無賴嘴臉,一會要小二留下來聊天,一會讓小二捶腿,反正灑家拳頭硬,你刁難過金翠蓮,那我今天也來刁難刁難你。

    魯智深炮製店小二。任你心急如焚,灑家自是氣定神閒,先前你去消遣金翠蓮,而今我便來消遣消遣你。這種無賴潑皮的慣用計倆,臧金生先生的魯智深一樣使得自然順手。

    再拿丁海峰先生扮演的武松舉例;劇中的武松不僅是威風凜凜的打虎英雄,在逞威風之前還和景陽岡的店小二好好的慪了一回氣。店家打出“三碗不過崗”的招牌原是好意,但武松就是要喝;店家提醒武松崗上有虎同樣是好意,武松卻自作聰明覺得是店家在忽悠他。單以這些行徑而論,武二郎在現代只怕要落得個“槓精”+“裝逼犯”的稱呼,這些性格元素同樣是不怎麼英雄的,但丁海峰老師同樣表現的很自然。如此一來,臧老師、丁老師扮演的魯智深和武松便兼具了豪俠與流氓的兩面性。而所謂“逼上梁山”,描述的是受迫與造反這兩個行為,流氓的地位、豪俠的本領,則是書中大多數好漢得以履行這兩個行為的關鍵。所以我以為,要演好梁山好漢必須要融匯二者之所長,而以丁、臧兩位老師為代表的老水滸的主演們,則將這種兩面性詮釋的淋漓盡致。

    雖然水滸傳中後期亦有好漢叱吒風雲,統率千軍萬馬與人交戰的片段,但綜合知名度和評價來看,水滸傳中傳唱最廣、也最為膾炙人口的主題還是“逼上梁山”。若用現代的語言來講,“逼上梁山”所表現的正是“小人物”的掙扎與反抗。老水滸電視劇的優秀之處正是在於他拋棄了“英雄好漢”這個濾鏡,轉而按照書中的、社會的形象去塑造人物,從而使得整部電視劇更加具有原作的風韻和深度。《水滸傳》寫的不完全是農民起義,但卻無疑擁有當時下層百姓反抗命運、反抗社會桎梏的元素,而這一反抗,又以徹底的失敗告終。水泊梁山方圓八百里,但與天下相比卻不過彈丸之地;而梁山好漢們所追尋的大碗喝酒、大塊吃肉、按秤分金銀,同汴梁城裡朱門深院、錦衣玉食的貴胄權門相比,又是何其卑微的自由?好漢們因不甘受朝廷玩弄而落草,卻又在一紙招安之後重新變回了朝廷的玩物。小說的末尾,在群雄死散殆盡之時,朝廷方才用一紙詔書為宋江平反設祭。然而我們可以想象的到,梁山靖忠廟裡漸寂的香火,絲毫不會攪擾到九重宮闕里的徽宗;在那雕欄畫棟的深宮裡,徽宗皇帝正用他那清雅考究的瘦金體書法,一筆一劃的撰寫著一篇北宋的墓誌銘。《水滸傳》流溢的熱血豪情之下,掩藏著一種貫穿中國五千年曆史的悲哀。這樣的悲哀,在老水滸的土路深林、小店破廟裡,在熱鬧的街市、喧騰的山寨,以及最後的那幾座寂靜的墳塋前,收穫了最忠實的迴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伊朗已經啟動了第一輪報復行動,接下來,美伊局勢會如何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