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盼寶的快樂時光
-
2 # 小麥156
孩子才三四歲,正是自我中心行程的階段,不懂得分享也很正常的,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可以理解的。我不知道孩子為什麼要發脾氣,是不是跟我們處理事情方式有關係,過後可以心平氣和的跟孩子溝通,這個時候孩子已經能夠體驗各種心情了,一定要站在孩子的角去處理問題
-
3 # 湘137693173
正確認識和重視孩子的情緒
家長要正確的認識孩子的情緒,必須重視孩子的情緒。遇到一些開心的事情或是不愉快的事情,總會有一些情緒表現的,這是正常現象,家長碰到孩子有高興的事情的時候,要多多的鼓勵自己的孩子,誇讚孩子做的不錯。遇到不開心事情的時候,不能由著孩子在那裡無休止的哭鬧或是發脾氣,或是哄完了,這事情就過去了。
2.允許孩子的合理宣洩
在孩子有情緒的時候,家長要允許孩子合理的進行宣洩,就像我們自己在情緒不好的時候也是需要宣洩的,只不過宣洩的方式不是太一樣。可以讓孩子大哭大笑,或是去跑步,或者讓他(她)自己先冷靜一下,情緒要疏匯出去,不要憋著,這樣不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
3. 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家長在遇到孩子不能控制自己情緒的時候,要想法設法的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將話題引導到孩子感興趣的事件上來,比如:他(她)感興趣的動畫片裡的主人公遇到這樣的事情後,是怎樣表現的,讓孩子從榜樣的身上吸取教訓,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逐漸的成長起來。
4. 交流溝通
在孩子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後,家長要待孩子冷靜下來後,和孩子聊聊這件事情的利弊之處,儘量用孩子能聽得懂的語言去和他(她)交流,讓他(她)明白這這樣做的後果是什麼,那樣做又會是什麼結果,再讓他(她)自己選擇什麼樣的結果,這樣以後他(她)就會注意啦。
5. 教會孩子控制情緒的一些小方法
在孩子不會控制自己情緒的時候,家長要教會孩子控制情緒的方法。家長要教會孩子深呼吸,或是到一個安靜的地方呆一會兒,或者自己去數數字,等自己的情緒平穩後,再來解決自己面臨的問題。
6. 言傳身教
都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孩子能否控制自己的情緒,關鍵還要看家長的做法。平常在家裡的時候,不要動不動的就發脾氣,開車的時候,遇到不按交通規則行駛的人,不要大聲的發出你的怒火啊,你自己都沒做好,還能把孩子教好麼?不要讓自己的孩子從你自己的身上學到一些壞習慣。
-
4 # 積木育兒
大部分寶寶好像有的時候情緒不好控制,都會有這個問題,特別生氣的時候,他就安靜不下來,特別興奮的時候,他也難以去平息。有的時候會興奮到自己停不下來,回到家之後睡不著覺,然後亢奮狀態不停哭鬧,然後惡性迴圈,直至自己精疲力盡,有些家長可能會選擇打他一頓,然後等他哭著哭著最後不哭了,就著淚睡著了。我也親眼目睹過的這麼一個過程。那麼我們怎麼辦,還有其他辦法嗎?怎麼讓我們的孩子能夠在情緒方面,能夠良好地收放呢?我講幾點,因為下面可能給大家補充一些細節。首先,第一個就是運動的方式來釋放情緒,現在已經是非常公認了,而且不需多講,大家都知道了,我們大人也可以用這樣的方式。因為在運動的過程中,大腦皮層是全面活躍的,沒有任何一種活動和遊戲方式可以超越運動對於大腦皮層活躍的這種效果,所以平時不管是孩子的性格,他是外向的還是內向,其實都有符合於他的運動形式,運動的方式有非常多種,大家說平時我們平時在街邊跑跑步,或者小區裡邊跑跑、溜達溜達,去玩那些健身器材,或者是去淘氣堡。
第二個就是韻律,韻律指的就是給孩子唱歌,給孩子聽音樂、舞蹈,有多少家長在家裡邊給孩子做這樣的遊戲互動?這個應該是從小就要做的,從在肚子裡邊就要開頭去做。這個為什麼要跟我們的小孩子要有韻律的這個互動呢?這個韻律它是影響人的潛意識的,潛意識是跟顯意識難去做一個對比的。意識是由人來控制的,潛意識不由你控制。而音樂就能這樣神奇地去影響你的潛意識,這個它在我們的心理學裡面,音樂療法其實大幅度使用的這種音樂潛意識的這種功能。包括催眠曲,就是一個典型的音樂潛意識的功能。旋律和韻律,它這個有節奏的東西,對孩子有這麼大的一個影響,尤其是孩子心情不好的時候,我們會給孩子聽相對來說,比較穩定,比如三四拍或者四二拍,比較穩定節拍,不是快節拍,比較穩定節拍音樂,是特別能夠幫助孩子舒緩他的情緒的。以上提供的幾種方法家長不妨試一試。
-
5 # 鞠老師
我們經常說,情商比智商更重要。
那麼,什麼是情商呢?其實情商就是一個人對情緒的控制能力。
用什麼方法引導孩子釋放自己的情緒,其實就是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從而提升自己的情商。
釋放情緒的方式有很多
第一種:運動能夠排在第一的釋放情緒的最好方法,絕對是運動。
也許不愛運動的人無法知道運動帶給我們身體的變化有多大,如果你是一個經常運動的人,肯定能夠感受到運動帶給人體的改變。
運動能夠很好的釋放內心的壓抑,當然也有其科學道理。
當我們鬱悶,痛苦,壓力的時候,身體會產生一種毒素,從而影響我們的身體,甚至會影響我們的大腦做出錯誤的決定。
透過運動可以排除這些身體中的毒素,而且還能讓我們身體分泌出讓人開心的化學物質。
從而很快從悲痛,抑鬱,壓抑,鬱悶中脫離出來。
第二種:睡覺睡覺是最好的補藥。
無論什麼事情給我們造成了多大的心理傷害,當我們睡一覺起來之後會發現痛苦會減輕很多。
其實也有一定的科學依據,我們遭受不幸的時候,身體總是會分泌出各種有害物質,但是睡覺可以讓我們暫時忘記痛苦,其實也是讓我們身體有時間釋放掉這些有害物質。
第三種:哭泣當然,還有一種比較直接的發洩方式。
透過大哭來直接釋放心中的鬱悶,透過眼淚排除身體中的有害物質,我們不好情緒也會隨著排洩出來。
當然,哭泣跟運動差不多,也是需要消耗身體中大量的能量的,透過消耗能量,讓我們的身體疲憊,然後睡一覺達到減輕痛苦的目的。
總之,釋放情緒的方法還有很多很多,比如大喊、比如吃一頓好的、比如騎行、比如獨自旅遊等等,選擇適合自己的健康的方式才是最好的。
-
6 # 長春家長線上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感受和情緒會逐漸豐富和成熟,會懂得愛、憤怒、羞辱、高興、驕傲、興奮、哭泣、恨、害怕等等。在孩子懂得或者正在經歷這些感受時,父母的重視和有效引導,對孩子的人格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情緒和感受不是可恥的,是正常的,我們可以表達自己的感受。
在傳統的教養方式中,父母常常壓抑孩子的情緒。
比如,當孩子哭的時候,就說不要哭,勇敢的孩子不能哭。
當孩子因害怕而哭的時候,就說別哭,再哭警察叔叔就來抓你了,或者什麼老虎來了之類的。
一方面是父母不能忍受孩子的哭勾起他自己內心的情緒,另一方面是一直沿襲以前的錯誤的管教方式。
我們要教孩子認識有情緒和感受是正常的,沒有對和錯,喜、怒、哀、樂,是人的正常情緒表現,並且我們要表達出自己的感受。所以當孩子有情緒時,我們需要跟他共情,並且傾聽他訴說,而不是急於告訴他很多道理。
其實有時候孩子把事情說出來,說完了情緒就好了。如果常常壓抑,最終是會爆發的。第一次爆發一般是在11歲-12歲,第二次危險年齡是18歲,第三次危險年齡是25-26歲。這也是為什麼現在社會上有那麼多孩子有多動、迷戀網路遊戲等等行為問題。
二、我們要教會孩子,每個人都應該為自己的感受和情緒負責,你的感受是你的,別人的感受是別人的。
這樣當你有情緒的時候,你就不會習慣性去指責別人帶給你情緒。傳統教育的方式下包括我們自己常常指責別人讓我們自己不快樂、痛苦、難受。“都是因為你我才這麼不高興”“都是因為這件事,我才這麼難受”等等這些話我們經常都能聽到。其實我們自己才是自己情緒的主人,我們要為自己的情緒負責,調整自己的情緒。
三、如何正確的表達自己的感受?
比如當孩子的玩具被搶了以後,我們可以教孩子跟對方說:剛才我的玩具被你搶了,我心裡很難受,這是我最心愛的玩具,希望你以後要玩的時候,請先跟我說一下。這樣給人的感覺自然就舒服很多,全部都用到第一人稱,而不是都是"你拿了我的東西,你讓我很難過",焦點在自己的身上,而不是在別人身上。
有一個前提是我們需要告訴孩子當你表達完以後,別的孩子不一定會馬上改正。對方改不改是對方的問題,而我們只要做到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就可以了。
四、如果不會表達的孩子,就教孩子學會把情緒透過文字寫出來,或者是唱歌,或者是轉化為動能。
以前的孩子沒有那麼多壓抑的情緒,就是因為他們經常在外面玩耍,很多情緒都透過肢體釋放出來了。
引導孩子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教會孩子如何理解和感受自己的情緒變化,一個會說自己喜怒哀樂、表達自己愛恨情仇的孩子,會擁有更加精彩的人生體驗。
-
7 # 發條程說
近期有寶媽求助,說自己的孩子愈加高傲自大,難於管教,不知如何是好。
家長在平日,應當教會孩子怎樣去對待自己,看待自身的優點與缺陷,自身有哪幾個不足之處。
好多家長注重教孩子規矩,或者是重視發展孩子的認識,卻忽視了對孩子的情緒教育。
其次,要教孩子正確性的情緒表達。
從日常生活事件上說,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正在上幼稚園,歷經的日常生活事件更豐富,既有許多 快樂的感受,也會遇到一些發生衝突事件,學好恰當表達自身的情緒有利於在父母不在身旁時適應學校自然環境和小孩子間的互動交流。
常對孩子說“不許哭”“不要怕”,反倒會讓孩子以為有悲傷、恐懼的情緒是錯誤的,而刻意抑制得不到宣洩。
就如同告訴他孩子:“這是眼睛!”“這是鼻子!”“這是書!”“這是汽車!”當情緒流露出來時,家長幫助孩子說出這個情緒,將情緒(感覺)和概念、以及當下的情景配對,比如“你生氣了”、“你是不是覺得委屈”、“你看上去很高興”、“你看上去很興奮”、“你看上去有些悲傷”、“你看上去有點沮喪”、“你看上去有些孤獨”、“你很好奇”、“你在表達愛”、“你在關心別人”等等。
家長應該容許孩子有各式各樣的情緒,尤為允許孩子哭,不給“哭”這一件事衡量好壞。
事實上生活中有這種想法的父母親不在少數,還沒等到孩子受欺壓,就教會了孩子被虐。
有時候我們會不自覺的地立在大人的態度上去解釋孩子的個人行為,用大人的思想和感觸方法來猜測孩子的想法。
為什麼你老是感覺孩子變得越來越差勁,搞得你不得不每時每刻都把嘴擱置在孩子的身上?
當孩子習慣性了規矩的約束,孩子就會約束自身的言行,而這時犯錯誤的機率也會減小很多,而家長叨嘮和咆哮的頻率也會大幅度減小。
只有讓我們的方法方法用得充足的對了,孩子才會在我們的引導下變的更為出色。
在孩子與其他小朋友交往時,我們不可以給孩子貼上怯懦的標籤,也不可讓孩子學會暴力的應對方法;我們要擅於發覺孩子的本質需求,依據孩子的內部需求加以引導,才能夠讓孩子真正學會維持平穩的夥伴關係!
-
8 # 老李274430123
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是高度,也是格局。但哺乳期婦女的激素水平低,寶寶5一6個月達低值,所以家裡人及親近屬要理解。
-
9 # 白鵝香
首先家長需做到成熟穩重,遇事不要大喊大叫,有話好好說,對孩子也一樣,天長日久耳聞目染,孩子自然變成談定懂事。
-
10 # 石詩史事
第一、控制好自己的情緒,言傳身教。有一句話用在這裡可能不太合適,與禽獸搏鬥的三種結局:1、贏了——比禽獸還禽獸;2、輸了——禽獸不如;3、平了——跟禽獸沒兩樣。所以嘛,當孩子情緒失控的時候,如果你的情緒比他還要激動,那就完了,這可能會引發孩子和你情緒的對戰,最後爆發為家庭大戰。
第二、給孩子思考和陳述的時間。孩子情緒激動,總是有原因的,不要一上來,門都沒摸清楚就開始責怪孩子。要讓他在冷靜下來的時候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對的我們要支援和表揚他,錯的要講道理。如果在溝通之前孩子情緒過於激動,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把他一個人關在屋子裡面,或者讓他待在牆角自己想一想,冷靜下來後再溝通。
第三、維持一個長期良好的家庭氛圍。如果一個家庭中都是溫文爾雅靠講道理來處理事情,不是靠哭鬧撒潑來予祛予得,那麼孩子自然而然就會學會心平氣和的說話表達。切莫在孩子哭鬧的時候妥協和給他任何好處。教會孩子換位思考,體會別人的感受,培養他有一個好的情商。
-
11 # 梅子167101484
跟我女兒一樣,唉,講起來既惱火也心酸。內向的小孩就是特別懂事的。如果要講引導內向的小孩子釋放壞情緒的話,就是溫柔耐心的慢慢開導她。最主要是當家長的在小孩子面前要開朗積極。不能呵斥,否定,不能攀比別家小孩,這樣只會更加打擊小孩的積極性和自信心。我講起來頭頭是道,可是真正做起來,真的好難。時刻提醒自己淡定淡定。
-
12 # 春麗心理空間
你好,很好的問題,不知孩子的詳細情況,只能簡單的做下回答
首先澄清下你的問題,8個字裡所含的資訊很少但也有一些,“八歲,懂事,內向,膽小”,我猜想你是對孩子的現狀和以後擔心吧:
比如說你可能認為8歲的孩子太懂事了不太好;
太內向、膽小的性格也不太有利於他(她)自己的發展,甚至會對以後產生影響;
在情緒方面是孩子有什麼具體的表現讓你擔心了?
他(她)不會釋放自己的情緒是遇事太壓抑自己了還是對自己有傷害呢?
……
所以作為家長你要思考下那些是孩子的問題,那些又是因為你過度的擔心焦慮導致的問題嚴重化,你的一些觀念是哪裡來的,一定正確嗎?關於情緒引導我說點自己的想法,供參考:
1、認識情緒——情緒是一種本能的反應
情緒通俗的講就是遇事以後本能的一種反應,伴隨著身體的一些感覺,基本情緒有喜、怒、哀、懼,派生的情緒有很多,如高興,快樂,歡天喜地,傷心,鬱悶,壓抑,失望,委屈,鬱悶等等,憂傷,,害怕,擔心,驚恐,描述情緒的詞語有很多。但既然情緒是一種本能的反應,所以我認為我們通常說的控制情緒是一種錯誤的觀念,情緒不是用來控制的,但我們可以管理情緒發生後的情緒行為。
2、情緒沒有好壞之分——管理情緒後的行為,而不是情緒本身
情緒沒有好壞之分,但可以分為讓我們好受的情緒和讓我們不好受的情緒,讓我們有不好體驗的情緒,如傷心,悔恨,憤怒,自責,懊惱等等,當我們感受到這些情緒時,伴隨著情緒後續可能會發生一系列的行為反應,有的轉化為攻擊自己的行為,如自責,悔恨,傷心,苦悶,壓抑等等,時間長了輕則影響我們的睡眠,食慾,心態,重則慢慢形成重大疾病,各種神經症或精神障礙等。
有的轉化為攻擊別人的行為,如打人,罵人,過激行為,冷暴力、漠視等管理情緒不是讓我們的情緒不再產生,還是對情緒產生後情緒的一些走向和行為有效管理。對待孩子也一樣,你去觀察下孩子的情緒反應和行為,是否困擾著他(她)?
3、學會正確面對情緒
做到以下幾點:發現情緒——接納情緒——釋放情緒——情緒自然流淌。
在我們的傳統觀念裡認為負面情緒都是不好的,只有高興的,喜悅的,開心的等這些正面情緒才是值得鼓勵的,所以很多人不論在外人面前還是在親人面前都不能暴露出自己的那些負面情緒,如果流露出來不高興或憤怒等情緒不但得不到大家的理解和支援,反而會得到大家的不滿或責怪,自己也會為自己感到羞愧,這是不對的
A、允許情緒自然流淌
允許孩子的情緒,尤其是負面情緒,比如遇到不高興的事可以大聲哭,哭的時候使出了渾身的力氣,哭完了一會就沒事了,那時候能量是流通的,家長只要陪著適當安慰就客氣,情緒好了再說具體的事
B、尊重、重視孩子的感受
我們都說,家是溫暖的港灣,可事實上家也會傷人。舉個例子,如果有個孩子回家跟媽媽說,我今天發燒了肚子難受,這個孩子一定會得到重視,爸媽或帶去看醫生,或在家裡噓寒問暖;相反如果一個孩子回家說我今天心情不好,父母一定覺得孩子不可理喻,輕者不予理會,重則受一通教育,這種對待方式一直延續到我們成人,大部分人忽視自己和別人的感受,都事實上感受並沒有消失,它們去那裡去了呢,或許它們會用其它的很多方式表現出來了,所以一定要尊重孩子的任何感受。
C、藉助一些書籍、布偶、講故事、玩遊戲的方式
這個年齡的孩子很多時候不能清晰的表達自己,擺事實、講道理的方式效果不佳,可以用遊戲的方式引導他們。
D、尋找處理具體事情的好的方式
情緒過去了最終還得尋找好的具體的處理事情的方式,這樣才能一點點成長進步。
-
13 # caixianguo
這個要請教大家了,這幾年不在孩子身邊,我兒子脾氣有點大,老人在家一直寵著
我覺得還是引導,讓他知道什麼是錯什麼是錯
-
14 # 一節好課
我家小孩和您描述的情況類似
寫作業的慣常毛病是慢,粗心,注意力不集中,因此受到媽媽很多批評。由於他媽媽性格急躁,孩子經常情緒失控,表現就是哭泣,咬指甲,抓自己臉——
首先我覺得問題的源頭在她媽媽,在現場一般是不能干涉的,目前會認為我在否定他的教育方式,事實上你知道他的教育方式不對,當時也不能直接指出來。
只能另外找一個恰當的機會和她溝通,這樣會對孩子造成更大的心理傷害。
並且,我認為,如果孩子認為哭是一種很好的發洩方式就讓他哭出來,這總比別再自己心理好多了。洪水肯定是堵不住的,憋久了,孩子肯定會出問題。
所以,孩子和承認一樣,也有自己的情緒。成年人可以用理性剋制自己,用轉移注意力的方式排解情緒,但是孩子發洩情緒的意識沒有成年人清晰,所以大人應該有意引導孩子以合理的方式發洩自己的情緒。
當然,轉移注意力就是一個萬能的發洩情緒的方式。尤其越是年齡小的孩子,使用轉移注意力的方法越是有效。
對於內向的孩子,尤其重視的一種發洩情緒方式是勇敢的說出來,這是個人觀點。因為內向的孩子不善於表達,經常會把想法壓抑在內心,這會造成我們很難和孩子溝通。如果長此以往,長大了很容易成為一個問題少年。所以,大人一定不能急躁,要以更大的耐心鼓勵孩子表達自己想法。
當然,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興趣所在,興趣就是最好的老師。所以,興趣也可以發洩情緒,比如我們孩子給報了舞蹈,我覺得舞蹈這種激烈的運動就很適合發洩情緒。記得自己大學期間也喜愛跳舞,每次跳完舞以後,就有一種酣暢淋漓的感覺。所以,孩子其實和成年人一樣,成人使用的排解情緒的方法,對孩子都有效。
有一點是需要主義的。最近看了一些教育孩子的影片,心理學上認為在12歲之前,是一個孩子心理成熟的關鍵時刻,一定要養成孩子良好的性格。性格培養甚至大於智力培養,這也是普遍中國家長存在的一個誤區,作為家長,移動要重視孩子性格的培養和訓練。身邊很多這種情況,到了十五六歲以後,孩子根本管不住了,真的為時已晚。
-
15 # 楊盼盼78
如果發現孩子的情緒不對的時候,我覺得不要急於追問,要先緩和孩子的情緒,然後和孩子談心,最好帶她到戶外,換換環境和空氣,緩解一下,然後在慢慢的引導孩子把不開心的事情說出來,慢慢引導孩子放下包袱和自己以誠相對,讓她釋放自己,也不要忙於追問原因,哪怕讓她大哭一場也好,其實哭是孩子情緒宣洩的一條重要渠道,有人說過,家長對孩子最殘忍的事情就是不讓孩子眼眶裡的淚水往下流,幾乎所有的家長都不捨得讓自己的孩子哭泣,更不曾引導孩子用哭來釋放自己的情緒,我也不捨得,但是,哭卻是讓孩子釋放自己情緒最好的方法。
-
16 # 傻阿珊
家長應該儘量少的去跟孩子說:“你那樣做,媽媽很生氣”、“那樣做,媽媽不喜歡”之類的話。
大人們正常的情緒反應,可以讓孩子知道,不必刻意掩飾。
可以生氣,但不是總拿自己的情緒來管教孩子。
這樣做會讓孩子覺得,他應該對大人的情緒負責,也會忘記遵守規則本來的意義,容易產生很多不必要的自責和內疚。
正確的方法是,讓孩子看到他錯誤的行為會有怎樣的不好的結果,讓他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而不是對家長的情緒負責。
讓孩子學會對自己的行為和情緒負責的前提,是家長要先對自己的情緒負責,給孩子做好一個榜樣。
當孩子的情緒被家長讀懂時,孩子能夠很快恢復平靜,如果家長能配合適當的引導,孩子能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並且逐漸學會用更準確的言行來表達自己的情緒,孩子就能夠更輕鬆地與外界相處。
能力是可以培養也可以被荒廢,但積極向上的性格和優秀的品格卻永遠不會。
-
17 # 心理講師初雪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他的感受和情緒會逐漸豐富和成熟,會逐漸懂得欣喜、高興、憤怒、悲哀、恐懼、羞恥、怨恨等情緒;在孩子正在經歷這些感受或者懂得這些感受的過程中,如果父母能夠重視並加以有效引導,對孩子的人格發展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何引導孩子釋放自己的情緒呢?
1.告訴孩子人有情緒不可恥,有各種情緒很正常。在傳統的教養方式中,父母常常壓抑孩子的情緒。比如,當孩子哭鬧時,不讓孩子哭,甚至會嚇唬孩子,如果再哭的話,老虎來了,或者再哭的話,會被警察叔叔抓走等。父母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孩子的哭鬧會勾起他們自己內心的情緒,另一方面是他們沿襲了以前的錯誤管教方式。
面對孩子的負面情緒,我們應該告訴他們情緒沒有對錯之分,喜、怒、哀、樂,都是人的正常的情緒表現,我們要勇於表達出自己的感受。當孩子有情緒時,我們要跟孩子共情,並且要學會傾聽,而不是急於透過講道理的方式壓制孩子的情緒。
2.我們要教會孩子,人都要對自己的情緒負責。當我們學會對自己的情緒負責時,我們就不會習慣性地去指責別人帶給我們情緒了。錯誤的教育方式認為,我們的不快樂、痛苦、難受等都是別人引起的,這樣我們就容易常常指責別人。其實,我們自己才是情緒的主人,我們自己可以掌控自己的情緒。
3.學會正確地表達自己的感受。當孩子遇到不順心的事或者被別人侵犯時,我們要教會孩子正確表達自己的感受。比如,當孩子的玩具被搶了之後,我們可以教孩子這樣告訴對方,“剛才我的玩具被你搶了,我心裡很難過,這是我最心愛的玩具,希望你以後想玩的話,先跟我說一下”,這樣孩子學會正確表達自己的感受。不過假如孩子表達了自己的感受,對方沒有立馬改正也沒關係,因為對方改不改是他的問題,而我們只要教會孩子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就可以了。
4.可以教孩子採用多種方式表達自己的感受。如果孩子因為年齡小,或者不太會表達自己的感受,這時我們就要引導孩子學會把情緒透過文字、繪畫、唱歌等多種形式表達出來;或者把負面情緒透過運動等健康形式釋放出來,這樣孩子就不會壓抑自己了。
父母讓孩子學會體驗喜、怒、哀、樂等多種情緒,並且引導孩子學會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也會培養一個感情豐富並且善於自我表達的孩子,這樣的孩子也會擁有更加豐富多彩的人生。
5.父母還要起好榜樣作用。平時在生活中,父母先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在和孩子的互動中,讓孩子以父母為榜樣,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
-
18 # 你看你看月亮的眼
要控制情緒,首先得了解情緒是怎麼回事。
情緒,是對一系列主觀認知經驗的通稱,是多種感覺、思想和行為綜合產生的心理和生理狀態。
簡言之,是由外在的人,事物,環境,對我們產生的影響。
比如說,工作很辛苦卻不被老闆認可,排隊被人加塞,會讓你非常委屈,憤怒。
而突然接到心怡男神/女神的電話,得到老闆的一句鼓勵,又會讓你覺得豁然開朗,忍不住笑容滿面。
孩子和成人一樣。
孩子有孩子的煩惱,也有孩子的喜悅。
能控制住好情緒的人,通常對自己的人生也有更好的掌控。
通常來說,越是大企業能做到高管,或者具備極高社會地位的人,都具備控制情緒的能力。
做到三點:
01 願意溝通
02 直面情緒並找到背後真實的原因
03 對每一個分析出來的原因,找到相對的應對,並且持續自我檢查和跟進
如果你瞭解到有多少情緒管理培訓,你就會知道,所謂的情緒控制,其實就是一再的訓練。
利用框架性思維去剋制本能的第一反應,強制自己運用理智和邏輯完成思考,直到形成習慣。
常用的框架性思維,比如金字塔原理,TRIZ,六頂思考帽等等。
當然,在熟悉這些方法論之前,最簡單的方法是:不要脫口而出你的答案,數到3,直到你的大腦開始思考。
對於孩子而言,最直觀最簡單,是從父母那裡親身學到這些控制情緒,解決問題的辦法。
所以從現在開始,做好我們自己的情緒管理吧。
-
19 # 槓精社長
我看了一些回答,似乎沒有人提到要關心孩子產生情緒的原因,我覺得不應該被忽視,8歲的孩子是有一定認知能力的,並且樓主說孩子內向,懂事,那麼我想他必定還有一個特質,那就是“敏感”。所以讓他有情緒一定是有誘因的,我們不妨先從這個誘因入手,先分析該不該為這個鬧情緒,為什麼不該,或者這件事中大人有沒有做得不夠好的地方,而不僅僅是從孩子身上找原因。
所謂的釋放情緒無非就是哭一場鬧一場,但我不覺得這是最終目的,這次釋放完了還會有下次,所以引導孩子控制情緒,不要輕易產生不必要的情緒才是更值得努力的。
在引導孩子處理情緒的過程中必須要說出能讓孩子接受的道理,最好能讓孩子產生共鳴,而不是直白的告訴他小孩子就應該聽話,就應該乖就應該怎樣怎樣。。。這種表達方式只會讓孩子更加反感,也不願意溝通。。。
話再說回來,一個8歲的孩子鬧些情緒也是正常的,小孩子有小孩子的認知水平,也不需要過度解讀,適當的引導一下就可了,孩子的成長是需要一個過程的。。。
希望這個答案能解開樓主些許困惑。。。
-
20 # 嗨農匯
用什麼方法引導孩子釋放自己情緒
這個孩子要看是你自己帶,還是公婆帶
如果是自己帶的話就好很多,有很多方法可以用,孩子內向,有的也有天生的因素在裡面,但是後期的教導還是尤為重要的
現在好多家長都是給孩子報興趣班,你的孩子比較內向的話,可以給孩子報個舞蹈班,舞蹈可以讓孩子活潑起來,有時候不懂得表現自己內心得話,可以透過舞蹈來釋放自己的情緒,我女兒5歲,剛開始去都是不怎麼跳,也不想去,但是練習了一年多,出去別人怎麼跳她就跟著學,親朋好友知道她跳舞,讓跳,放了音樂就跳
孩子膽小的問題,其實普遍都有,經常讓孩子接觸一些她沒有接觸過的東西,時間長了膽量慢慢就大了,剛開始我女兒在遊樂場裡面玩那個很高的,爬的那個網都不敢玩,都讓陪著她,剛開始陪她玩一圈,慢慢的,第二圈就要鼓勵她,說你可以的,是最棒最勇敢的,她就慢慢開始爬,等她自己爬過來以後。你會發現她很開心,記得有一次我女兒玩那個彈跳床,她看別人玩的很開心,自己非要玩,讓她上去,剛開始跳都嚇哭了,我就鼓勵她,慢慢陪在她身邊說,不一會兒就覺得一點都不害怕了,自己玩的都嗨了,都不想下來了
所以孩子膽小,內向的話要多鼓勵她,多發現她的優點,孩子們也是有虛榮心的
回覆列表
媽媽認為,這其中的原因,有主觀的,也有客觀的;有年齡因素的,也有性格方面的......對於三歲孩子性格發展規律中的客觀因素,是無法改變或控制的,那麼對於性格和主觀方面的,就是媽媽與明明需要共同努力的。
【究其原因】媽媽為此也查看了不少的資料,對於3-4歲的孩子來說:從生理角度講,神經系統的興奮過程和抑制過程雖說有了很大的發展,但興奮過程仍處於主導地位,也就是說,一旦遇到了外界的刺激(有興奮、有氣憤),很容易引起神經系統的興奮,從而引起行為上的興奮,而無法約束或抑制自己的情緒,由此而帶來的後果,便是衝動行為;而從情緒控制能力角度來說,雖然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情緒調節能力,但他們的情感還是不穩定的,表達情緒的方式也很簡單,喜怒哀樂轉變得非常之快,遇到喜歡的就開心,遇到不喜歡的就生氣,這也正是因為他們情緒控制能力還不完善的表現。
【充分理解】有了【究其原因】作鋪墊,那麼媽媽對於明明的脾氣不太好,也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與認識。其實很多時候在家裡,明明發完脾氣或大哭大鬧結束後,小朋友也知道自己做了一件不該做的事情,母子連心,明明的內疚感,媽媽是可以體會到了,想必明明對於自己衝動的行為,也很害怕、也很後悔,但下次類似的事情再發生之時,小朋友依然還是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這都是受限於年齡和發展規律,媽媽應該給予充分的理解。情緒本身並無好與壞之分,只是情緒支配下的行為會有妥與不妥之別;媽媽需要幫助明明的是,讓小朋友認識到自己的情緒,用語言表達出自己的情緒,這也可謂是幫助明明管理好自己情緒的第一步吧!
【別硬碰硬】明明生氣發飆、大哭大鬧之時,媽媽有時也想說幾句狠話,想以此來嚇住小朋友,“不要再哭了,你再哭,我就要打屁股了”,“你再鬧,就把你關到廁所裡”......如此的語言懲罰,也許可以讓明明暫時“安靜”下來,當然也是受到恐嚇震懾的結果,但還是無法教會小朋友如何管理和疏導自己的負面情緒。硬碰硬、以暴制暴的結果,可能會令明明將憤怒和恐懼暫時壓抑起來,日後稍有導火索便來個小宇宙大爆發,這也是很多孩子脾氣越來越壞的原因之一;也可能會成為明明的心結,影響小朋友一生的心理健康和幸福快樂。
【以身作則】這也是【別硬碰硬】的另一個原因,相信耳濡目染、以身作則的力量是無窮大的,媽媽要為明明樹立良好的榜樣,遇事沉著冷靜,要控制和管理好自己的情緒,給小朋友以積極的影響。對孩子的大聲責罵、遇事衝動,都是不可取的;相反地,一定要為明明營造一個溫馨和諧的家庭環境,和爸爸有衝突、有爭端,等小朋友們都睡了,關起門來冷靜解決,努力再努力,讓兄弟倆在愛的環境中健康成長,這也是引導明明控制自己情緒的方法之一。
【六個步驟】針對這個問題,媽媽同時向兒醫(家有四個兒子)和幼兒園的一位老師(有兩個兒子)請教,再結合明明的性格特點,以及具體情況,六個簡單的步驟,將小朋友的怒火“壓制”在可控範圍內:1. 替明明說出生氣的原因,“弟弟搶你的玩具了,所以你非常生氣”。2. 表示同情與同感,“要是我,別人搶我的玩具,我也會很生氣,所以媽媽很理解你”。3. 告訴明明大喊大叫、大哭大鬧並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4. 設身處地為對方考慮,“你靜下來想想,你這樣對弟弟大喊大叫,弟弟會不會害怕?會不會也很生氣?......”5. 如果出現打人或粗暴行為,在勸阻無效的情況下,媽媽應該將明明帶離現場,隨後可以罰站,也可以取消一項小朋友喜歡的活動,旨在阻止暴力行為。(目前這項與明明無關,小朋友再生氣,也沒有動手的現象發生)6. 等小朋友平靜下來,媽媽要教會明明道歉,“弟弟,對不起,我不應該衝你大喊大叫,我們親一下、抱一抱,和好吧”!
【一個動作】明明的兒醫同時也建議媽媽可以帶著小朋友一起做這個動作:晚上睡覺前,請明明平躺在床上,閉上眼睛,將雙手放在腹部,深呼吸,腹部慢慢隆起,並想象成一個正在充氣的氣球,屏住呼吸幾秒鐘,然後慢慢撥出,再次想象成氣球變得越來越小。完成後告訴明明,這樣可以幫助自己放鬆,以後遇到非常生氣的事情時,可以站在原地做此動作,幫助自己平靜下來。當然,對於年僅三歲半的明明來說,生氣之時還是需要在媽媽的提醒與協助下,才可以完成此動作。(題外話:與其說這是教會小朋友控制情緒的好辦法,不如說爸爸媽媽們也可以嘗試一下。)
媽媽最後語:雖然媽媽也很清楚,性格和心理健康的培養,重於學科知識的教育,但引導三歲半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緒,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不是一件著急就可以解決的事情;相反地,爸爸媽媽更是要以一種平和的心態為明明樹立良好的榜樣,以身作則,凡事首先調節和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著急,不衝動,為明明做好榜樣的同時,也引導小朋友認識並表達出自己的情緒,這是積極引導的關鍵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