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悟空不悟也
-
2 # 雲銷雨霽L
蘭亭序無論從書法意義,從文學意義來說,天下第一行書實至名歸
對於書法來說,每一個學習書法的人,臨摹王羲之的蘭亭序,每臨摹一次,都會有新的感悟,都會有新的收穫,我自己臨摹的蘭亭序
蘭亭序在我心目中是神聖的,所以按照這張圖進行說明
技法技法層面,主要分三個方面來談,包括(1)行文的整體佈局(2)單字結構(3)行文單字之間,單列之間的呼應
(1)行文的整體佈局
行為共324字,28行,每行之間有抑揚,有頓挫,靈動飄逸,不見疏離,也不會臃腫
(2)單字結構
我們從單字上來看,324個字裡邊,絕大多數的字型書寫地非常對稱,我們都能找到一條對稱軸,最大程度地保證了單字的美感,比如“永”,如下圖所示
這就是所謂的對稱的極簡美學,每一個字都讓人傷心悅目
我們在所有的字型中都可以找到對稱
再如,全文共28個之字,每個之神態各異,書聖奇蹟般地做到了用活潑的神態賦予單字生命
這個之字,衣身飄舉,憑欄而過,有點羽化的意味,極顯漢字之美
再如這個之字,出自文中“放浪形骸之外”,對比張圖,放浪形骸之外的儀態立馬就能顯現出來
每個之字,有的圓潤飽滿,有的呼之欲出,有的憨態可掬,28個字對應了眾生相
(3)行文單字,單列之間的呼應
我們所看到的蘭亭序中,每個單字都是與下一字相互呼應,每個字之間不會相互孤立,緊密相連,氣韻貫通
2.對於後世的影響和貢獻(1)對於後世書法的貢獻
王羲之的書法,或者說蘭亭序的技法和表達,個人覺得推動了中國書法向前發展,及從端莊推向飄逸靈動,從莊嚴肅穆推向活潑自由
(2)對於後世書法家的影響
眾所周知,褚遂良,虞世南等後世書法家皆是是從王羲之,從他的技法中取經,從而發展出自己的特色,正是有了蘭亭序這樣的作品,才能讓後世有法可依,有理可循;
3.行文的文學意義中學時學這篇課文的時候就深受觸動,行文從紀事,寫景入手,進而討論生死,討論得失,討論兩種截然相反的生活態度,悟言一室之內,放浪形骸之外,又有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正因為有這樣空然靈動的思考,才會有蘭亭的一氣呵成,不能被模仿,文學意義驅動了書法意義,正如我們所看到的樣子,你不知道下一個字他會怎麼寫,這樣的靈動才是最好表達。
蘭亭序的美感對於中國書法,中國漢字的美感來說是有普適意義的,大家都能接觸得到,感受得到,一種漢字的美感形態的體現
行文中沒有肝腸寸斷,沒有家國情懷,只有對於人生的思考,對於生命的探索,才能寫的這麼飄逸,靈動,不可預測。
所以
完美二字,是對於蘭亭序的最好評價!
-
3 # 17942601573
字的功夫是有,但就全篇字來說,確實不怎麼好。據說不是王手跡,是別人摩仿的。據說他之所以好,是因為漢朝時寫字是隸書體,南北朝發明魏碑,到王羲之時形成現代意義上的書法,寫的不咋樣,但有開創性意義。到唐早中期湧現出了柳、諸、顏等大書法家。
-
4 # 竇國書法
蘭亭序是經濟和文化有需求時刻的產物。它的最大的特點是實用和快寫。就像現在打字是最快的輸入方法一樣,文字的表達更快捷是蘭亭序受推崇的原因。至於藝術,至少它可以給人以美感,醜書可能藝術性高,是見仁見智,但是蘭亭序是有藝術性的。
-
5 # 楊志勇68
朋友們好!我是楊志勇!
《蘭亭序》確是很精采,尤其是看放大版的。牽絲縈帶,灑脫自在。情境相融,臨風抒懷。
整幅作品格調輕鬆,行文流暢。線條擺動,左揖右讓。一派天趣,躍然紙上。
而且還能從作品中品味出作者當時的狀態,在那群山疊翠的竹林邊,臨流而坐,飲酒賦詩,意態嫻雅,自書妙詞。所以在行筆中帶著輕鬆,洋洋灑灑,一氣呵成!
《蘭亭序》本來是個草稿,再想謄寫時怎麼也沒有原稿精采,故王羲之囑咐兒輩要好好珍藏,都不輕易示人。可見作者本人對《蘭亭序》的珍愛與重視。
更何況我們今天看到的也不是真跡,即便臨摹者水平很高,還是下真跡一等。由此推論真跡絕對精妙絕倫,以至太宗皇帝愛不釋手,甚至於殉葬。
再就是我們從此帖中要有什麼啟示呢?答案是要有書外功。陸游曾言:汝欲學作詩,功夫在詩外。書法又何嘗不是,一定要胸藏萬卷,腹有詩書,要原創(即自作詩文。)大家請看顏真卿《祭侄稿》,東坡《寒食帖》無不是以手寫心,人書合一,最後才達到高峰的。還有鄧石如,好多對聯,詩作都是自擬,哪有像當今書者一樣,把唐詩宋詞抄個遍的!
願與諸君共勉!
-
6 # 妙摘
《蘭亭序》可謂是王羲之的“封神”之作。他被後世尊為“書聖”,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蘭亭雅集和《蘭亭序》。至於這幅書法為什麼會這麼有名,首先當然是因為其筆法如行雲流水般的藝術價值,其次《蘭亭序》描述的是江南地區文人墨客的聚會場景,對研究當時的社會文化也有價值,另外《蘭亭序》被歷代帝王推崇,尤其是唐太宗李世民,因此其背後的政治性也耐人尋味。
藝術價值一般我們在評價一件書法作品時,主要看三個方面:第一是用筆,第二是結體,第三是章法。這三個方面基本能概括一件書法作品的全部藝術價值。
在用筆上,《蘭亭序》其用筆精妙、遒美,奠定了行書的基本筆法技巧,成了行書的基本用筆規範。在結體上,《蘭亭序》基本上是一種楷書的結體——以方形結構為主,但是這種方形的結構並不是千篇一律、一成不變的,而是有著豐富精巧的細節變化,有長有扁、有寬有窄、有側有正。
就如蔡邕在《筆論》中說:
“為書之體,須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飛若動,若往若來,若臥若起...."在章法上,唐代大書家孫過庭的《書譜》中提到:“一點為一字之規,一字乃終篇之準。"可見章法安排、經營位置的重要性,牽一髮而動全身。《蘭亭序》它最鮮明的章法特徵便是字字不相連,每個字都相對獨立,但卻相互呼應,並沒有給我們“斷續”的感覺,反而有一種“映帶相生”的奇妙感受。
《蘭亭序》在“用筆”、“結體”、“章法”,這三個方面都是出類拔萃的,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一點都不為過。
文化意義王羲之是東晉時期的書法家,當時擔任會稽內史。與友人謝安、孫綽等41人在會稽山陰的蘭亭雅集,飲酒賦詩。選擇的時間是對東晉王朝具有特殊意義的上巳節(每年的三月三,春暖花開,可視為全民踏青節),此時的江南美景與文學藝術具 有一種天然的融合性。
這樣的景緻正適合名士雅集,他們的藝術靈感被自然美景啟用,因此創作出十分優美的山水詩文。正如王瑤所說:
“永嘉亂後,名士南渡,美麗的自然環境和他們追求自然的心境結合起來,於是山水美的發現便成了東晉這個時代對於中國藝術和文學的絕大貢獻。”與會人員雖然算不上整個東晉王朝的文化精英,但對於浙東來說,已經是難得的“群賢畢至,少長鹹集”。王羲之等人在江南草長鶯飛美不勝收之時,於美麗的鑑湖之畔曲水流觴,飲酒作詩,詩意與自然完美地融為一體。所以,蘭亭雅集比其他文人集會更具文人氣息。也是後來人研究東晉時期社會民生、民風民俗的寶貴資料。
政治意義《蘭亭序》被推上神壇,離不開歷屆帝王對它的推崇。南朝梁武帝首先大力推崇王羲之,到了唐初李世民定王羲之為書界一尊。特別是《蘭亭序》 的推崇,更使整個社會形成崇王的風氣。唐太宗也是個書法愛好者,他臨池不輟,書法水平也是一流的。
但是如果唐太宗只是因為純粹地欣賞《蘭亭序》的藝術價值,那他完全可以一個人時不時拿出來品鑑、臨摹,大可不必讓大臣們也臨摹、拓書和復刻。他之所以這樣做,其實是另有一番用意,那就是要讓別人覺得他倡導文治,倡導《蘭亭序》中體現出來的儒家精神——溫柔敦厚、恭謙、中庸平和,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生活態度。
總而言之,《蘭亭序》從一篇普通計程車大夫們的集會詩文,到被推上國寶級神壇,其原因是多樣的,不僅僅是出自書法名家,其背後有多種因素導致。從古至今,但凡被稱為經典的作品都是這樣,不同的人在它身上都能發現不同的閃光點,耐人尋味。
-
7 # 張勁逸
無論從藝術性 ,還是書寫性,或者書寫的難度都達到了非常高的高度。隨著學書法的進步和深入 ,越能覺得或者分析出《蘭亭序》的美輪美奐。或者也能這樣說 ,對《蘭亭序》的欣賞眼光 ,就能判定一個人書法水平的標準尺度。
舉例說明,就拿《蘭亭序》文章,第一個字的第一個點,"永字"。就簡單一個點來說,看似簡單,實際一波三折不認真讀帖,學習,還真難學出來。仔細看,王羲之的點,是一個類似於"Z"字形的長菱形的走勢。一般我們寫的點,就是一個簡單的"一頓一勾"的三角形,所以看起來很平淡沒有內涵和韻味。如下圖,可以實際臨摹寫一下,沒有一定功底,還真一時半會寫不到位的。
原來最初我初學書法時,我的老師在課堂上張口閉口都是王羲之《蘭亭序》,我看了看,真的看不出他有什麼好的,整篇欣賞給人大小不一,亂頭粗服,中間還有許多潦草的修改的地方。當時就是這種觀念,王羲之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喜歡,所以舉國上下跟風出來的,有這麼好嗎?名不副實……
當時心目中最好的書法就是歐陽詢的《九成宮》,顏真卿的《多寶塔》堂堂正正,一派清爽,一番大唐盛世氣息。
可是過了多年後,當我臨過了許多大師級的古代優秀法帖,再臨《蘭亭序》,還有王羲之的楷書《黃庭經》《樂毅論》,才發現王羲之筆法的深不可測,博大精深,特別是一筆一劃皆有來歷, 細小如絲的牽絲連線,都讓人眼前一亮 ,出乎意料之外的標準美的極致沒一個切筆入劃,自然而然,真如古人形容的"不激不厲而風規自遠"。
打個比方,有些筆法結構難度很高,就像柔術雜技運動員,他卻完成的嚴絲合縫,用筆不誇張不欠缺,驚為天人所書,所以才被冠以"書聖"。
經過讀帖揣摩,發現原來無論歐陽詢,趙孟頫,顏真卿,褚遂良甚至延續到王鐸,米芾,筆法都是來自於王羲之蘭亭序和聖教序,只不過各自從自身特長喜好出發,各取所需,進行了變化,錯位,欹側跌宕的再創新,從而獨門立派,彪炳史冊。
這麼說吧,我們常說一句"青出於藍勝於藍"。但是書法方面,書聖王羲之則是一步到位,而達登峰造極之境地。達到了後代永遠無法無法逾越的高度,就像珠穆朗瑪峰,群山只有仰望 無法企及。
所以表現在書法上,就是後代所有耳熟能詳的大家如"顏柳歐趙",都只是青出於藍,只在王羲之的"藍"裡面汲取了一點訣竅和筆法,然後發揚光大,從沒有人能涵蓋超越王羲之。正如明代大書法家項穆總結的一段話,翻譯過來意思是:智永,虞世南得其寬和之量,歐陽詢得其秀勁之骨,褚遂良得其鬱壯之氣,顏真卿,柳公權得其莊毅之志,張旭 懷素得其超逸之興,孫過庭得其逍遙之趣等等。
某種程度上說,無論王羲之書法, 還是《蘭亭序》法帖都堪稱中國書法的母體和根脈。
-
8 # 銀河系來者
《蘭亭集序》是王羲之33歲時所寫。那年農曆三月初,春光明媚,王羲之和四十多位文士在會稽郡山陰的蘭亭遊園聚會。飲酒的同時,文士們個個詩興正濃。王羲之擅長書法,酒酣之際,取過蠶紙,鼠須筆,興政勃勃揮毫疾書,為詩集寫下了一篇有名的序。
全篇28行,324字,約6處塗抹痕跡。全書遒媚勁健,自然瀟灑,出神入化,氣象萬千,已達到了極高的藝術境界。
《蘭亭集序》一文20個"之"字,結構無一雷同,各具神韻。
王羲之酒醒後,自己看了都非常滿意。後來他又寫了幾十篇副本,卻始終沒有那篇精彩。他之以臨摹不了自己的作品,正是那幾處塗改和不同筆法的"之"字。
筆法可以記起,可是塗抹之處的下筆力道卻再也無法回憶。我們縱觀其它摹本可以看出,缺少那幾處塗抺痕跡,全書雖然流暢,但已失去原有作品的部局和神韻。
王羲之的作品,開行書於大手筆 ,氣度恢弘, 結構嚴謹輕盈,無愧於書法之尚品。
-
9 # 重陽春
說實話,當今有幾個書友所送我的學書《蘭亭序》之作,大有以假亂真之勢,毫不誇張!我泱泱中華,書法藝海,就是不乏書界高手之能人。真可謂,書字百家,藝存千秋!
-
10 # 滴墨穿石
我們看到的《蘭亭序》流傳下來的都是摹本,真跡已經不在了。唐馮承素神龍摹本效果最好。經過了一千多年的時間考驗,確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無數文人墨客都被她的神韻所傾倒。《蘭亭序》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就封為“書聖”。天下第二行書是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天下第三行書是蘇東坡的《寒食帖》。再後面的就不說了。這三個人的身份都十分相近;都是文人,又都是當官的。先不談什麼書法,每天寫字,寫好字是每個人的課業,安身立命的基本功。寫字的功夫都是冠軍級的。中國是用毛筆寫字的國度,每天要寫多少字?寫的好的流傳下來的就是書法墨寶,沒有流傳下來的就是寫字。這些天下第一,第二,第三書法墨寶最大的特點就是他們在寫自己的文章,一邊想一邊寫,寫錯了還要在上面塗鴉修改。另一個更重要的特點就是他們在書寫的過程中,情緒被充分調動起來了。《蘭亭序》是王羲之和一群名人雅士春遊,喝點小酒,心情舒暢,吟詩作賦。要出詩集,臨時提筆給這本詩集寫一篇序文。概嘆天地人生,發思古之幽情。《祭奠文稿》是顏真卿因為侄子被叛匪殺害,心中充滿了悲憤之情。《寒食帖》是因蘇東坡在黃州飢寒交迫,屋子漏了偏逢連夜雨,心情十分低落寫下的。就他們本身而言,他們的注意力是把文稿寫下來,情緒表達出來,不是什麼傳世的書法墨寶,更不知道會有什麼天下第一,第二,第三行書,金銀銅牌等。正是因為這些情緒自然的宣洩產生了書法藝術上的巔峰之作。這些不是刻意去做的。王羲之曾經想把《蘭亭序》再寫一遍,但是寫不出來,因為時空已變,客觀條件不在了。歷史上“書聖”只有一個,皇帝有多少?不同的是,皇帝活著的時候知道自己是皇帝,王羲之活著的時候,不知道自己是“書聖”。呵呵
-
11 # 米多層
謝謝邀請!《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流傳至今,藝術成就非常高,原因是作品本身美輪美奐,又有人追捧。此貼為王羲之現場寫作,當時群賢畢至,少長鹹集,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作者心情愉快,用平生所學,盡最大的能力,充滿激情,一氣呵成!帖中出現錯字、有修改的痕跡,顯得真實自然而更加難得。有人說,如果王義之回家之後,在書房裡安安靜靜再寫一幅,恐怕也達不到這個高度。再說到追捧,《蘭亭序》的第一粉絲當屬唐太宗李世民,那麼唐太宗粉到什麼程度呢?有唐以前幾百年的晉代,王羲之和王獻之父子的書法成就得到公認,一般認為王獻之的成就還略高,王獻之自己也認可。可是唐太宗卻認為王獻之的書法象枯枝象奴隸,獨尊王義之,把《蘭亭序》放在枕下睡覺,日夜欣賞臨習,最後還拿《蘭亭序》殉葬。現今流傳的各種版本,多為當年書法家臨摹。一代雄才大略的皇帝,如此推崇一件書法作品,其影響力是巨大的。
-
12 # 天津巖峰
對中國書法高低好壞之分真如上青天。國內大書法家新創醜書不是有成千上萬人吹捧嗎?蘭本帝王說好,下邊臣民誰敢說不字?並代代相傳下來。個人認為好,不一定是古今最好。
-
13 # 倓a水
發表一個得罪人的看法。王是偽娘文化的源頭,其性造作乖張,其能得之於叔?蘭亭集會是提前安排好的,其序也是欲先購思。其筆多次版本而成一本最好的。其字確實好看,確不值得提倡
-
14 # 華夏說歷史
《蘭亭序》的藝術性是捧出來的,還是真的精美絕倫。我覺得,就算真跡也許已經不存在,杳如黃鶴,但依舊不能改變它精美絕倫的藝術性,為何,因為王羲之本人存在的歷史背景,是一個政治混亂,但是文化特別是書畫藝術高度發達的時代。
第一 兩晉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貴族與王權同時治理國家的階段,這些貴族把持著朝廷的經濟,政治命脈,文化的主導地位。他們被後世的人稱為高門望族,而王羲之就是著名的望族,琅琊王的第二代實際領袖。
第二 這些貴族平常的娛樂活動,不是談玄學,就是搞書畫藝術沙龍,都是隨意即興創作,《蘭亭序》就是這種沙龍的激情之作。一創作完成就技驚四座,傾倒眾人。
第三 那個時代的藝術氛圍,那個時代裡,不是說讀書人字寫的好,權臣皇帝字都寫的好,字寫的好就像今天出門在外的一張名片一樣,書畫是他們出門的一張名片,也不僅僅世間人字寫的好,出世間的人字也很好,一大批書畫僧侶就是從那個時代發端的。
作為當之無愧的藝術領袖王羲之行書第一我覺得是名至實歸,不容質疑的。
-
15 # 名震軒主人
真不知道你怎麼會有這樣的想法,天下第一行書的美譽真的是可以捧出來的嗎?
對於蘭亭序,每個學過書法的人都知道,甚至都臨摹過,蘭亭序的字骨格清秀 剛健優美,欹正開合,儀態多姿,自然天成,行氣貫通,猶如行雲流水,行筆瀟灑飄逸,章法佈局之巧妙,在小小的尺幅內盡顯豐富的藝術美感。
每次觀蘭亭序整幅作品都忍不住拍手叫絕 大呼過癮,他的每一字都絕無雷同,每一畫都無可挑剔,如此神品之作怎麼可能還用吹捧,這是古今書家之共認❤️
-
16 # 平庸60
謝邀,《蘭亭集序》已經沒有真跡了,現在大家看到的,都是摹本,但僅是摹本,也已經令人沉迷其中。對於這個問題,我真有強烈的無力感,哎!感覺回答這個問題會很累,所以建議提問的人,去看看馮承素手摹本影印件,用心去看,你會知道《蘭亭集序》是不是捧出來的。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起,人們開始懷疑經典,我不知道,是什麼打擊了我們民族的文化自信,這麼經典的藝術瑰寶也會被懷疑?我們的文化虛偽到這個程度了嗎?我感覺很悲哀!心累……
-
17 # 半日閒書道
雖然《蘭亭序》真跡不存,從唐人摹本來看,書聖此帖中筆畫、結體和章法確實是令人震驚的美,美到不可思議!
本人對馮承素本《蘭亭序》常感震驚,各種技法在此貼雲集,匪夷所思,我每看一次都會感慨,舉幾例分享於此。
筆畫考究:每一個筆畫各具神采,這不到200個單字(按剔除重複的字計)裡面有重按的鏗鏘有力,也有輕絲一般的筆畫,提按的階次相當豐富、又相當和諧,一切都剛剛好,如果用聲音來形容就是音域寬廣。細節如此多,每一處方圓筆、每一個直線曲線都毫不含糊,每一起筆收筆以及轉換承接的表現,都是清晰而肯定的。
單字結體完美:《蘭亭序》結體涵蓋了各種技法,我只能感嘆王羲之的想象力,收放常在意料之外,各種姿態都有,仔細去品味每一個結體都能找到其它名家的身影,說明此貼滋養了眾多大師,得其三成功力都可以笑傲書壇了。
組合佈局:大小錯落、濃淡對比、穿插跌宕,構思精巧到完全不像一份手稿,正是書聖的才情極致所在!
整體來看,《蘭亭序》剛柔並濟、嫵媚與雄強並存,精緻與豪邁並存,很矛盾的一些特徵在一個帖裡和諧共存,這是其它名家帖裡看不到的內容,也許因為這種寬廣的包容性,蘭亭八柱讓歐虞褚等大師寫起來也都不盡相同吧。
我常感慨摹本已經完美、《蘭亭序》真跡到底有多麼震撼。
-
18 # 翰林墨子王軍
百分之九十九的人沒有主見,只是人云我雲,看過一些書法理論就套用,好顯得自己書法理論知識淵博,對著偽作一頓神吹!其實,偽作中許多結字並不怎麼樣,很多人不願承認這樣的事實,唯恐遭到一些人的無禮攻擊,但事實就是事實,一個真正懂的書法、熱愛藝人的人,應不在乎別人怎麼說,堅持自己的主見和獨特的審美觀,事實求是是書者應有的立場。世上萬物是沒有完美的,這就是天道!
-
19 # 墨海書童
蘭亭序的版本太多了,我們常見的有馮承素的神龍本,虞世南本,褚遂良本,傳歐陽詢的武定本。真跡相傳被帶入昭陵。這無人可考。
蘭亭序說不捧也不對,蘭亭序被大家知道離不開唐太宗的捧。我們現在看到的馮承素的神龍本,虞世南本,褚遂良本都是唐太宗的支援的。
在古代一個皇帝這樣推崇一本帖是不多見的。並曾親撰《晉書》中的《王羲之傳論》,並頌為盡善盡美。還將臨摹本推薦給大臣們。這也是被定為天下第一行書的原因吧?
但是捧出來了沒有真材實料是會被歷史遺忘的。 蘭亭序的用筆的豐富,收放自如,方圓自然,平和之中見奇縱,神形兼備,正如孫過庭所說:“不激不勵,風規自遠”。
-
20 # 翰墨書道
這個世界上的確有被吹捧出來的。我的理解,“吹捧”有善意和因某種原因而不得已而為之的,善意的吹捧有鼓勵的意味。大多被人們真正吹捧出來的東西,更多的是過眼雲煙,時過境遷,便會煙消雲散。
能夠經過數千年曆史的大浪淘沙,即便是仍然被人們吹捧不休,也自然有過人之處,非同一般。就王羲之的書法藝術,即便是在當時也是出類拔萃,鮮有匹敵的。
就王羲之所處的時代、生活環境、書法史的發展特殊階段,出現王羲之的天下第一,是完全有可能,只不過王羲之的機遇、天賦更加得天獨厚而已。也或許更多的人們會認為王羲之書法大行其道,至今長盛不衰,得宜於唐太宗李世民的身體力行和大力倡導。實際上李世民只不過是璞玉的發現和雕琢者而已。如果不是王羲之書法自身的藝術出類拔萃,即便是唐代的如何大力吹捧,也根本不可能延續之唐代以後的歷朝歷代。這讓我想起了和氏璧的故事。
《蘭亭序》的確是美奐美輪的,這是毫無爭議的。
我認為王羲之的書法成就之所以能夠達到如此高度,最關鍵在於書法史的發展至晉代,具備了逐步成熟,盡善盡美的重要時期。就審美情趣和意象上看,就是由無意與書法進入了自覺追求書法,崇尚自然審美時期或書法藝術的覺醒期。正是這樣一個關鍵時期,歷史選擇了王羲之,也造就了王羲之。
晉以前書法、書體的豐富和技法的日益接近完善完備,也為王羲之成為晉以前書法風格和技法的集大成者,創造了非常重要的基礎,這也是為什麼王羲之的書法在以後的書法發展中,成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的重要原因。法度的完備,書法神韻的至高無上,豐富的藝術內涵,成就了王羲之書聖的地位和書法的“神品”之譽。
回覆列表
這要看讓誰看。讓一個想借《蘭亭序》出名的下三濫看,為了讓大家注意他,就會胡說八道。讓書法造詣很深的書家看,他會推崇備至,佩服的五體投地。當然,讓一個不懂書法的門外漢看,那他就隨心所欲的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