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加拿大韜叔

    放下爬藤,看見教育

    我們為什麼對孩子的教育充滿焦慮?

    美國的爬藤和中國的高考,背後為什麼竟有著一樣的成因?

    如果我們不那麼焦慮,孩子離成功是更近還是更遠?

    韜叔在中國和美國都呆過多年,最後落腳加拿大。給大家先講一個身邊的故事吧。我的鄰居Josh 是俄羅斯第三代移民,全球知名的健身補劑公司Iovate的高管(健身房標配“氮泵”的生產商),他女兒在一個加拿大排名50名左右多倫多市排名20多位的私校讀高中,去年畢業。聖誕假期的時候她收到了約翰霍普金斯(US News全球第10,美國第8)的Offer,3月份收到了麥克馬斯特大學的Offer(US News全球第128),她滿心歡喜地去了麥克馬斯特。選了一個全球第一百多,放棄了全球前十,你猜得到她是怎麼想的嗎?

    她並不是個案,我對這個話題很感興趣並和她聊過,除了她以外,還有四五個優秀的孩子也放棄了美國藤校或TOP20的Offer,選擇留在加拿大。斯坦福和康奈爾是同一個男生,但是放棄哥倫比亞大學、波士頓大學、哈佛、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賓大、密歇根、CIA等美國TOP20的同學,則都輕描淡寫地放棄了藤校Offer,而選擇了接受加拿大的大學Offer。你猜得到他們是怎麼想的嗎?

    (圖1:多倫多某私立高中畫冊-粗體為學生去向,未加粗的為被放棄的Offer)

    很多中國父母都難以理解。對於我們中國父母,自己做孩子時,教育是被中國高考定義的;生孩子以後,教育是被美國爬藤定義的。

    在這兩種競賽選拔式的教育體制中,進入名校是教育資源競爭的核心目標。大學排名,當然就是一切價值的體現。

    美國的爬藤,和中國的高考,以及中國古代的科舉,本質上沒有什麼區別,它的目標不是教育,是選拔。

    選拔的過程越難,意味著資源越稀缺。自然選擇帶給我們一種本能---父母總是希望搶佔更多資源以給後代更大的生存機會。而這種本能在大家對中國稀缺的教育資源和美國“看起來”稀缺的教育資源的爭奪中不斷強化,讓中國家長無力反抗,無暇反思,只能被這種焦慮驅策去爭搶那些優質資源。

    中國的高考指揮棒下的資源爭奪,其實是一種理性的必然。

    中國的人均教育投入的GDP佔比只有3.3%,和人均基礎教育資源世界排名第一加拿大的7.1%相比,差一倍多。在這個前提下,你會理解中國家長對奧數、學區房的現象級追捧,其實是無可厚非的,至少對於不想或無力送孩子出國的家長來說,即使不是最優選擇,也是相對理性的選擇。

    而美國爬藤,其實更是一種不夠理性的選擇,一種值得反思的執念。

    為什麼?

    1、其實爬藤,比你想象的難。

    每年的錄取季,全中國的媒體都會被哈佛女孩,耶魯男生霸屏。街頭巷尾三姑六婆的議論中,也會常常出現誰誰的兒子拿到了美國名校的錄取通知書。美國常青藤名校的品牌,已經如此深入人心,以至於產生了“視網膜效應”,當你懷孕時,你會發現滿街都是孕婦,當你想買mini時,你會發現滿街都是mini,當你關注常青藤時,你覺得你身邊到處都是常青藤的影子,常青藤離你很近,常青藤不難得到。

    而且,“專家”也會這麼告訴你。知乎上曝光過一個留學中介的內部培訓講義,清晰地揭示了他們的銷售成功學:一定要放大你的希望,讓你覺得自己的孩子一定是申請名校的好坯子。反正合同是申請5個學校,只要最末一個學校寄來了Offer,中介就沒有責任。

    (圖2:某中介機構內訓PPT-來自B乎)

    是的,你的胃口就是這樣被吊起來了。

    實際上,美國名校申請之難,難到反智

    2017年,美國常青藤8所學校共錄取中國學生200餘人,但申請者4萬多,其中七千餘人SAT2200(2400滿分);2018年,錄取率進一步降低,申請者5萬,藤校錄取仍在216人,錄取率不到千分之二。而這216人中,有155人來自北上廣和江蘇,剩下省份則是個位數或者顆粒無收。

    而在北上廣和江蘇四地相加,也總共只有13所高中的學生能夠摸到常青藤。

    (圖3: 2018年美國藤校本科招收中國招生人數分省份統計)

    美國本地學生申請又如何呢?

    美國媽媽,斯坦福前招生主任朱莉在暢銷書《如何養育成人-打破過度管教的陷阱以及幫孩子成功》中坦言:“這太瘋狂了,錄取率只有5%,我憑什麼認為我的孩子能進入斯坦福,我自己再來一次也考不上!我不會讓孩子報考斯坦福......”她同時也認為爬藤家長的焦慮和過度包辦,會讓孩子失去生存能力,影響其心理健康,讓孩子成為“Study Drug”成癮者,並且影響了孩子未來成功的機會(為什麼?下文會跟你談到)。

    (圖4: 《How To Raise An Adult-Break Free of the Overparenting Trap and Prepared Your Kid For Success》及其作者Julie Lythcott-Haims)

    2018年比2017年難,未來只會更難。從下面這張圖,你可以看到美國大學近年來像火箭般增長的中國申請者數量。

    (圖5:Open Doors美國政府國際教育報告)

    你可能會說,我不是非要孩子進入常青藤,我只是希望他進入更好的大學,獲得更好的教育。

    2、視野變寬,路才會更寬

    美國的Top30或Top50,參比國際排名類似的其他國家大學,也是最難申請的。都是北美寬進嚴出的高教體系,美國和加拿大的“寬”是不在一個量級的。

    根據其官網統計資料,多倫多大學St. George主校區(被認為是最好的校區)的本科總錄取率是45%左右(中國大陸錄取比例10%~15%左右)。而相似排名的賓大和杜克的本科錄取率則是8.3%和6.4%(中國大陸錄取比例低於1%)。同樣的結果,難度相差十倍以上。

    同樣好,哪條路更難?同樣難,什麼結果更好?不言自明。

    (圖6:多倫多大學2007~2017年錄取率變化)

    (圖7:US News 2018世界大學排名19~21名)

    加拿大大學錄取沒有高考,沒有SAT,不用AP,不用IB,不用A-level,甚至不看高中四年的全部成績,只重點考察最後一年(6門必修主課)的GPA。

    韜叔經手幫助的華人留學生,升入加拿大TOP6大學的比例,超過90%。這不是我的水平多高,因為多倫多的華人圈都知道,華人孩子在加拿大的普通高中只要勤奮好學,留學生只要高中畢業前能考過雅思6.5,進入TOP6 大學並不是那麼的難。無論在留學生中還是華人移民的孩子裡面,進入名校比例都很高。

    為什麼加拿大的優秀大學相對容易進?容易到很多中國人誤以為它的高等教育很水?

    我曾經在知乎上被一個高中生質問:“為什麼班上成績不如自己的,好幾個都進了加拿大名校,自己連美國Top30都進不了?”誰告訴你越難得到的才是越好的?你確定這不是教育資源匱乏的焦慮之下形成的“高考思維”?

    其實進了加拿大的名校你就知道,要混畢業可不那麼容易。因為教育資源豐富,所以可以給更多的人進入名校的機會,但這不意味著“放水”。很多中國學生進入多大、麥吉爾、滑鐵盧就明白了原來雅思7分是遠遠不夠的,原來照畢業照時全班會只剩下一半人。

    加拿大的大學容易進,和加拿大人普遍對教育不焦慮背後的原因一樣,是因為教育資源充足,教育資源分配公平。

    加拿大基礎教育資源是全世界領先的。2009和2010年教科文組織的PISA排名中,中國中學生的學術能力連續兩屆第一,讓國人興奮不已,認為中國的教育其實很棒。這其實是取樣的問題,拿上海最牛的學校,和其他國家的全國平均水平比,有何意義呢?最近幾次的PISA排名,中國的取樣擴大為了北京、上海、廣東和江蘇四地(就是爬藤成功人數最多的四地),仍然是中國的頂尖資源和其他國家平均水平比較。結果中國排在第10位,其中數學第6,閱讀第27; 美國綜合排名第25位,加拿大綜合排名第7位,其中閱讀第2;而排在加拿大前面的除了日本、芬蘭和愛沙尼亞,其他均為城市:澳門、臺北、新加坡。

    (圖8:2015年PISA排名-教科文組織OECD)

    從教育公平性來看(PISA:Percentage of variation in science performance explained by student’s socio-economic status), 中國(四地)和新加坡分別為倒數第6和倒數第7位,屬於最不公平類別,加拿大則屬於最公平類別。要知道中國和新加坡全部取樣在城市,而加拿大取樣是包含草原三省和北極荒原。

    這些資料解釋了為什麼加拿大人對教育不焦慮、不爭不搶,加拿大大學容易進,加拿大人喜歡閱讀,有時間和心情看書。

    因為在這樣一個教育資源更豐富、教育公平性更好的社會,在這樣一個社會垂直流動性好的國家,沒有焦慮的土壤。

    而這些資料,也和韜叔個人在加拿大的生活經驗完全符合:

    A、加拿大頂級私立高中,不是有錢就進。加拿大頂私對本國人最高只收3萬加元的學費,要進學校主要看學術成績。

    B、加拿大大學數量不多隻有60多個,幾乎全部公立,而且之間差距很小。Maclean本國大學排名三個TOP15的榜單(研究類、綜合類和本科類),幾乎把70%以上的大學都囊括了。也就是說,各個大學有各自的優勢,沒有野雞大學。

    C、加拿大多倫多市公立高中裡面排名前十的,大量聚集於華人人口比例接近或超過50%的萬錦、北約克、列治文山等區域。加拿大的頂級公立高中也嚴格分學區招生,但是一紙租房合同即可。(加拿大的所謂學區房,主要是焦慮於教育和資產貶值的華人在炒來炒去)一次華人家長串聯要遊行,因為一所加拿大排名前十的華人集中區的公立高中,要重劃學區邊界,因為政府要把一個廉租房公寓樓划進來。這樣均平富的事情,政府經常幹。

    D、加拿大的公立中學也有很多“實驗班”、“天才班”、“IB班”,不收高學費、不看學區,而是整個地區教育局轄區內所有學校的學生都可申請,擇優錄取,有能力或學業突出就能進,比例很高。沒有贊助費、沒有暗箱操作,學習好的,老師會主動找家長談:孩子建議去天才班......

    E、加拿大的課外輔導,KUMON之類的120加元一個月(人民幣600),西人(二代以上移民,Native Speakers)一對一輔導一般是45~60加元/小時,華人教師的一對一25~30加元/小時,華人班課多倫多大學博士教的15加元/小時,滑鐵盧世界數學競賽課25加元/小時,鋼琴教授上課30加元/課半小時......遍佈加拿大的社群圖書館藏書豐富且完全免費,社群的溜冰、冰球、芭蕾、興趣特長班都是4~5加元/課(留學生也只需8~12加元)。

    F、加拿大公立學校之間,教學品質幾乎沒有差距,也沒有升學率的考核,排名前十的公立學校大多數是華人聚集區和印巴人聚集區。是的,華人和印巴一代移民自帶的焦慮氣質(或者叫重視教育)就足夠造就了他們的下一代學術上更加領先。

    這樣的環境,階層怎麼固化得了?父母憑什麼焦慮?有什麼可爭可搶的?在這樣一個環境裡做教育,當爸爸,一年一年過來,我在中國和美國積累的焦慮情緒不知不覺慢慢平息。因為我心裡踏實地知道,孩子小學初中保持中等水平,就能比較輕鬆地進入高質量的大學。我還是讓她多發展下興趣,多讀讀書吧。

    3、放不下爬藤,你會離教育越來越遠

    前文提過的斯坦福媽媽Julie 也認為爬藤媽媽的焦慮是非常有害的:因為你焦慮,所以你的生活完全以孩子的學習的為重心。你過度照顧他的生活,不讓他為學習外的任何事操心,卻導致他不但喪失生活技能,更會缺失責任感、共情能力、承受失敗的韌性,而變成一個自我為中心,不懂愛人不懂感恩;沉溺於分數、競賽和輸贏,活在別人的標準裡,找不到自我價值和人生目標的可悲的人。

    這樣的教育,最好的結果,也就是如哥大校友和耶魯教授威廉·德雷謝維奇(William Deresiewicz) 在其轟動美國的書中所描述的那樣,變成一個“優秀的綿羊”:“聰明,且富有天賦,鬥志昂揚,同時有充滿焦慮,膽小怕事,對未來一片茫然,又極度缺乏好奇心和目標感,他們非常善於解決手頭的事情,但是卻不知道為什麼要解決這些事情。

    紐約的媽媽的焦慮,也是病。而不是像鉑金包一樣是一種值得炫耀的時尚。就像《優秀的綿羊》裡說的:沒有一個國家需要20000顆核彈,除非另一個國家有19000顆核彈,沒有一個孩子需要上11種課外輔導班,除非有一個孩子上了10種課外輔導班。這種教育系統培養下的孩子就像長頸鹿的脖子別越拉越長,越拉越畸形,可能最終吃到了別人認為最好吃的葉子,但是自己內心卻充滿焦慮與恐慌。

    為什麼要那片別人認為最好吃的葉子?你根本不需要!

    如果一個湖北考生考上了武漢大學,他是應該高興還是應該擔憂未來的職業發展機會渺茫?同理一個廣東考生能去中山大學應該苦惱還是開心?最牛B的大學真的那麼重要?中國排名第一的清華大學世界排名25(QS2018,下同),武漢大學就到了282名,南開大學和西安交大並列344名,,這些大學的差別真有那麼大嗎?也許這就是斯坦福招生主任Julie女士痛恨US News大學排名並稱其為Disinformation的原因。

    同理,美國大學一共2800多所,如果能進美國TOP300,其實也就意味著你在美國受過大學教育的50%人中,佔據前10%,也就是美國總人口的前5% Percentile。如果按照世俗的認知,認為好大學跟前途和錢途成正比,那麼只要進美國TOP300的大學,其實就能保證收入在美國前5% Percentile,即相當於家庭年收入20萬美元以上。夠不夠在紐約生活?

    真正有害的不是大學排名不夠高,而是你執著於贏過鄰居和同事,焦慮於培養符合別人標準的“精英”!

    焦慮的媽媽影響下的焦慮的孩子,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只知道要贏過別人。而真正的成功者,都知道自己要什麼,從而產生無窮的內驅力。焦慮的媽媽也不知道因為自己一心爬藤,會讓孩子失去了什麼。威廉·德雷謝維奇在耶魯任招生官職位時,看到一個8門AP的學生,他和同事們都驚呼:他到底失去了些什麼,才能做到這個?

    很多教育大家都提出過類似的觀點,比如北大老校長傅斯年就提過“人一天只有21小時,剩下的3小時是用來思考的”;美籍數學家陳省身教授在中科大少年班對天才少年們留下一句名言:你們不要考100分,只能考95分。這是因為從80~85,85~90,90~95每一個5分的提升,時間成本是越來越高的,到最後一個5分,是最不合算的,不如拿來學點別的更有價值的東西,而不要過於追求刷題和高GPA。

    很多學生的靈氣,敢做夢的精神,卻在95~100分的追求中磨沒了。追求一個具體而功利的目標成為了生活的全部,哪還有時間靜下來思考和閱讀、體驗和感悟,尋找自己到底要什麼。

    所以,你不需要爬藤,你也不應該焦慮於爬藤。

    追求世界名校,把名校錄取當成一個終點,會讓你與真正的教育漸行漸遠。

    而退一步,卻可能讓孩子的人生海闊天空。

    開頭提到的鄰居的女孩,她告訴我,選擇麥克馬斯特的Health Science,因為她知道麥馬的醫學專業水平很高,這條路徑能幫她最快、最低成本,並且順利拿到行醫執照。加拿大的行醫執照含金量比美國的更大。約翰霍普金斯她認為意義不大,而且學費是麥馬的6倍,她認為沒必要。她的打算是,如果不能在加拿大的大醫院當住院醫,就去美國闖一闖。

    我很欽佩她能篤定地知道自己要什麼,而不是一個焦慮於如何贏過別人的優秀的綿羊。藤校對於她來說只是一朵浮雲,因為她的成功不依賴於任何一個學校,她知道自己如何成功,在進入大學之前,她已經是一個成功者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3個月的寶寶可以吃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