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九月art

    從小就是生活在藝術裡面,小時候的人總會有自己的一門手工藝,但是我們卻沒有發現這是一種美的藝術。那時候的人們會編織各種物具,會雕刻定製各種傢俱,那估計是我第一次接觸到的藝術吧;

    記得在集市上看到一個個冒著煙霧早餐店,讓人明白人間煙火氣,最撫慰凡人心。

    會在路邊因為採摘的一束野花而開心

    其實這些東西都是現在最珍貴的藝術,但是卻在慢慢的被我們遺忘。也正是因為這些東西,我覺得自己是熱愛生活,喜歡的藝術的。 在初中的時候選擇了學習美術,慢慢接觸它,在大學的時候學習了油畫,它讓你學會處理一個人的生活,畫畫讓人不孤單,拿起筆,能集中精神一畫就是一兩個小時,甚至一天,不僅僅能度過沒事的時間,還能從中得到異樣地滿足。對事物的理解更深入:當年開始畫畫的時候,無法避免的是你要了解一種人物的內心感受,一種環境的效果和意境,以及一些效果的搭配,從中你會更理解人們的思維,更理解一些美術效果的原由.而這些原由讓你更好地感受生活;畫畫是終身的良伴:人的一生分為很多階段,少年時可以畫言志;壯年時,生活壓力巨大,可以畫解壓;畫畫始終心有所寄,志有所託。

  • 2 # 聚福堂任葫蘆

    從小到大,我接觸最藝術的就是葫蘆了,葫蘆從瓜果蔬菜登上藝術的殿堂完全取決於人們對它的喜愛,葫蘆可做美味佳餚,可入藥,可做器皿,可擺件把玩…生活中處處可見它的身影。

    從它的生長期到成為人們愛不釋手的把件,每個階段都散發著生命的活力、生活的美好、藝術的氣韻…

    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而我最愛葫蘆,它承載了我對生活美好的嚮往…

  • 3 # 1979聼雨観雲

    要說從小到大,接觸過最藝術的莫過於書法了。逢年過節,紅白喜事都有大師揮毫潑墨的影子。小學裡還有每週一節的書法課。但當時從未認為是藝術。長大後到了大城市工作,眼界也開闊起來,慢慢覺的最優秀最傳統的藝術不就是書法嗎?

    中華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發展史,自甲骨、鐘鼎,到篆、隸、草、楷、行書等,至今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了。書法藝術的第一批作品不是文字,而是一些刻畫符號——象形文字或圖畫文字。漢字的刻畫符號,首先出現在陶器上。最初的刻畫符號只表示一個大概的混沌的概念,沒有確切的含義。在書法的萌芽時期(殷商至漢末三國),文字經歷由甲骨文、古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隸書(八分)、草書、行書、楷書等階段,依次演進。在書法的明朗時期(晉南北朝至隋唐),書法藝術進入了新的境界。由篆隸趨從於簡易的草行和楷書,它們成為該時期的主流風格。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出現使書法藝術大放異彩,他的藝術成就傳至唐朝倍受推崇。同時,唐代一群書法家蜂擁而起,如: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等大名家。在書法造詣上各有千秋、風格多樣。後面各朝各代的書法理論在三國、兩晉、南北朝基礎上更加精密、完善,就不一一列舉了。

      中國書法概言之有四個特點:

    第一,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它既具有實用性,又是一門古老的藝術。

    第二,“書如其人”,“書為心畫”。

    書法是既能表達書家個陛,又能體現時代風貌的藝術。

    第三,它既是一門簡單易行、十分普及的藝術活動,又是內涵深厚的高階藝術。

    第四,中國書法的線條及抽象形式,逐步地對西方藝術界產生影響,書法將會成為世界性的藝術。

    能把字寫好是技術,能把"情"寫出來才是藝術,因此,書法要把文化當主體,不能把簡單的筆墨當主體。古人說書法是"小道",指的就是技法方面。書法同時也是"大道",因為它表現的是中國的文化、中國的哲學、中國的倫理價值以及中國人的人生態度等。特別是在今天中國文化走出國門的時代,書法一定會在世界的藝術舞臺上大放異彩。書法藝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有其獨特的藝術魅力。被譽為:無言的詩,無形的舞;無圖的畫,無聲的樂。

    書法之所以在中國的藝術和文化中獨領風騷、永葆青春,不在於它的表層藝術,而在於它內部蘊含著的深邃的文化。傳統文化與書法有著一種無法拆解的因緣,所以說書法因文化而具有了靈魂。反過來,書法又以其形式美讓文化放射出光彩。可以說,只有當文化作為書法的內涵時,書法才能夠感人。如《祭侄文稿》,之所以被千古傳頌,不是簡單地因為顏真卿的筆墨技巧打動人心,更重要的是在於其背後的愛國精神、道德人品和文化含量。可以說,書法是一個文化的概念,而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藝術概念。是中國哲學、東方文化與華夏民族精神氣質的象徵。

    中華文明之所以源遠流長,至今風采依舊,最重要的原因便是漢字不滅。以漢字為載體的書法藝術更是世界藝術之林的一朵奇葩,無疑,書法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國粹。 對於書法來說,保護最有效的途徑就是傳承!近幾年“書法熱”的現象,正說明了國人傳承書法藝術意識的加強!書法目前正行進在一個蛻變的道路上。

    令人欣慰的是,近年來,國家吹響了“全面復興傳統文化”的號角,在民族復興的道路上,必須堅定文化自信,對於書法藝術,必須下大氣力傳承和弘揚。黨中央國務院曾下發檔案,要求全國中小學嚴格落實書法課程。書壇上仍有一批有志於書法傳承的耕耘者。我們不能因盲目自卑而止步不前,也不能因盲目自大而陷入保守,只有讓書法超越現實的功利,真正深入傳統,方能幻化出大師和經典。我們有理由相信和期盼—書法的明天會更好!

  • 4 # 生活旅行家FJJ

    在我最早的記憶裡,能被稱為藝術的東西我首先想到的就是爸爸做的木工小玩意,從小學一年級到五年紀我們當時都有勞動課,有時候學校組織我們去挑垃圾,有時候的作業便是製作一些手工的小玩意,記得有一次是按圖紙製作簡易的電路裝置(裝上5號電池讓小燈泡可以亮的那種),從小在這方面的動手能力不太強,幾乎都是爸爸在替我完成。

    所以爸爸把這個完成好的小裝置放到我手掌上的時候,我眼裡的父親就成了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藝術家。這不光是一次勞動課的作業,而是一位父親對女兒事無鉅細的呵護,他將女兒的每一次“小孩子”的作業都認真對待,維護的是女兒能按時交作業的自尊(雖然政治不正確,現在的小孩子應該自己動手做)。

    雖然從小就對美術比較感興趣,但是後來大學的時候還是選擇了英語專業,在瞭解歐美語言文學的時候不免對那些文藝界曾經閃耀在歷史上的高光時刻心生嚮往。

    記得讀到王爾德的小說《道林·格雷的畫像》(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作家透過多方視角描述了道林·格雷呈現的美貌,那是愛神的白月光,妖女的詭異香氣,是塵世顛倒的夢想,是讓英雄軟骨的神力。

    我想這就是藝術震懾神魂的力量,可以讓我們這些後世的凡人可以透過欣賞藝術來領略人類歷史上這些精粹的瑰寶,可以在自己平凡的人生中自怡自愈,自得其樂。

  • 5 # 肥而不膩Painting君

    從小畫畫一路走到研究生,我覺得最藝術的是藝術歷史和經典藝術作品。藝術沒有盡頭,你看不見未來它能發展成什麼樣,你預測如何如何,但究竟怎麼樣你是不能真正言中的。所以藝術在回顧過去和著眼現在。

    想要未來一直畫,現在也需要不放棄的堅持下去

  • 6 # 莊子之水

    大約是九歲那年,我上小學三年級,恰同學少年,對未來憧憬,對生活期盼。

    每週一次音樂課,我特別特別的喜歡,每學唱一首歌,音樂老師總是要求每個同學先學會簡譜視唱,久而久之,我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識簡譜,看到一首陌生的歌曲,就可以按簡譜唱出來。以至於多年以後上了大學,我可以當教歌員。

    看似簡單,九歲那年秋天,葉黃氣爽,風輕雲淡。班主任拿了一把胡琴讓我看,半個椰子殼上插了一個光溜溜的直杆,直杆的高處鑽有兩個眼,兩個眼一高一低,各穿了一個一頭粗一頭細的短柄,短柄的細端頭各穿有一個更細的眼,穿過眼的兩根弦打了一個環,掛在了椰子殼下面的直杆的底端。椰子殼的正面糊了一塊板,有個碼子分開兩根弦,而中間橫著一道馬尾鬃和彎竹做成的弓子,弓子在老師的右手跳躍。老師的左手握杆,虎口卡在一道捆綁了直杆和兩根弦的絲線下面,左手隨著右臂的舞動上下滑動,在滑動中用不同的把位和指法奏出鏗鏘、高亢、嘹亮的旋律。偶爾間隙,老師若有所思的低下頭,在兩手配合的舞動下,共鳴箱嗚嗚咽咽的如涕如訴。小小的我驚呆了。我第一次親眼看到這麼神奇的東西,在老師的手上,奏出了這麼好聽的曲子。

    這就是我人生第一次看到摸到的屬於藝術類的樂器—板胡。從此,我開始了學板胡的經歷。

    先是一個把位的音階練習,然後是簡單的歌曲演奏。

    接著是上下把位的變換。

    十歲哪年的春天,音樂課堂上開始學習秦腔《龍江頌》片段唱腔。而我就是以後秦腔表演中的首席板胡伴奏者。

    我開始了板胡的練習,夏練三伏冬練三九的日子,實在難忘。大約在十一歲的那年夏天,《龍江頌》片段在班主任的導演下被搬上了舞臺,我第一次在正式舞臺上用板胡伴奏秦腔《龍江頌》的片段。尤其我還記得盼水媽的唱腔,曲折感人。演出十分成功。我的內心充滿了秦腔迷人的旋律,從此,我有了一個願望,擁有一把板胡的夢想。

    恢復高考那年,我上初中了,開始了緊張的文化課學習。而板胡被老師收走了,因為那是學校的樂器。

    那時,一把板胡五塊錢,期待了很久以後這件事就漸漸的淡忘了。

    到了大學,我用簡譜教大家唱歌。

    我還清晰的記得小時候最後那場演出,所有的曲子都記在了腦子裡,沒有差錯。可是從那以後,板胡遠離了我的生活。

    二十年後的一天週末,隔壁傳來秦腔曲牌,我的心一陣緊縮,略略的感傷過後,我出了家門,竟直奔了鐘樓樂器店,買了把板胡,回來掛在了家裡的牆面上。

    後來,我也演奏過多種樂器。

    關於藝術的話題,有太多的話題。對於人生來說有說不盡的慨嘆。其實,小時候描紅、在板報上插圖,這些,算不算和繪畫藝術結緣呢?

    牆上掛的板胡沉默著,共鳴箱裡的空氣沒有弦的顫動失去了熱情。沒有勇氣再去觸控一下,而望一眼感覺幸福滿滿。

  • 7 # 魯力成

    中學時,我己被選為市裡的少年宮藝術班成員,每到放假時開始學習美術創作。當時老師有著名的朱乃正,馬西光老師等等!旁邊的音樂班有鋼琴,小提琴學生,彈,拉,唱一直影響著我,所以從小在這樣環境中生活,現在想想,真是多麼的幸運!

  • 8 # 徐開

    我在七八歲的時候,被父親逼著學寫書法,我那時候不喜歡學,就當成作業來完成,學了幾年後,又接觸素描,考高中美術我是全校第一,高中我又開始學習國畫,高中畢業後,我接觸了刻瓷,就是用金屬在盤子上雕刻,後來上大學學習的專業是陶瓷,釉上,釉下,釉中,都有接觸,現在一直在景德鎮做陶瓷

    我發幾張我的作品,請指教

  • 9 # 江川31

    從小到大,自己接觸到最藝術的東西有繪畫、書法、攝影。

    自己在上小學之前,最喜歡用鉛筆和蠟筆在家裡的白牆塗鴉,好在我媽也喜歡畫畫,所以,也隨我亂塗,每到過年撣新的時候,就用白灰刷一遍,來年繼續畫,所以,我自噓是畫壁畫出身,小學期間,喜歡畫《三國》之類的連環畫了,那時的習作最先貼在家裡的牆上,到後來貼在學校的宣傳欄上……

    記得自己念初一的時候,被學校(平陽縣一中)招入的校美術組。有一天,我第一次到學校的畫室,看到了一幅巨畫(滿牆面)的,禁不住好奇用手摸了一下,問師哥、師姐:這是用油漆畫得嗎?“哈哈哈哈!”差一點當場把大家笑噴了,這是我第一次見到油畫。隨後的幾年,那個畫室就是我最喜歡去的地方,七八個同學經常是一邊唱歌,一邊畫畫,幾年過去,逐漸接觸到了素描、水粉、水彩、速寫、寫生,可以說畫畫的基本功都是這幾年練出來的。

    參加工作後,一個人在外地,下班後閒著沒事,開始自學書法,偶爾也畫幾張素描,期間還有好多趣事,記得有一次用碳筆畫了一幅斷臂維納斯,由於沒有固定液,畫完了就直接貼在集體宿舍的牆上,過了幾天發現一個奇怪的事情,維納斯的胸部怎麼變平了,仔細一看,畫上面都是指頭印,原來是摸平了,嘿嘿嘿!

    最後,與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習作。

  • 10 # 慢閒生活

    從小至今,我經歷玩泥巴做動物,用竹木做器俱,中學時代自學繪畫與攝影,大學學習藝術設計,現今玩石、配座,盆景、根雕創作!

  • 11 # 舞之鑫

    我接觸到的比較少,就舞蹈,畫畫,還有學校裡的音樂課,不過我們家鄉特色是剪紙藝術,還有木版年畫,糖畫!等等,這應該都算是藝術吧!

  • 12 # 石家莊郭公紋道

    最震撼的是跟一位德高望重的刺青老師接觸後談到的人皮刺青博物館 當人去世後把具有一定價值的人皮取下做處理後裱起來 供人去觀賞 第一次瞭解到後頗為震撼 不亞於人去世後捐贈器官 當然瞭解這件事情最起碼你得了解刺青 不要帶有色眼鏡去看待

  • 13 # 書香中華643

    從我記事起,接觸的藝術就是書法,祖父常說,寫好飛鳳家,走遍天下人人誇。我一路走來卻實如此。無論是軍營,還是行政機關,都因我的書法受益,業餘生活豐富多彩,充滿樂趣。

  • 14 # 孤獨路上有我

    我接觸藝術最多的就是繪畫了,身邊都是藝術家,所以我自然就愛上了國畫,在我們的影響下孩子也畫山水畫[害羞]發幾張作品照片請大家指教!

  • 15 # 林深時霧起

    要說接觸最多的話就是油畫了。

    顏色的品種變化無盡、絢麗多彩,但各種顏色之間存在一定的內在聯絡,每一種顏色都可用3個引數來確定,即色調、明度和飽和度。色調是彩色彼此相互區別的特徵,決定於光源的色譜組成和物體表面所發射的各波長對人眼產生的感覺,可區別紅、黃、綠、藍、紫等特徵。明度,也稱為亮度,是表示體表面明暗程度變化的特徵值;透過比較各種顏色的明度,顏色就有了明這和深暗之分。飽和度,也稱為彩度,是表示物體表面顏色濃淡的特徵值,使色彩有了鮮豔與陰晦之別。色調、明度和飽和度構成了一個立體,用這三者建立標度,我們就能用數字來測量顏色。自然界的顏色千變萬化,但最基本的是紅、黃、、藍三種,稱為原色。以這三種原色按不同比例調配混合而成的另一種顏色,稱為複色,例如紅+黃=橙;藍+黃=綠;橙色和綠色稱為複色。三原色拼成的複色,其在顏色圈中與其對應的另一個色為補色。例如,黃與藍拼成綠色,對應的紅色是綠色的補色。在配色中,加入白色將原色或複色沖淡,就可得到"飽和度"不同的顏色;加入不同分量的黑色,可得到"明度"不同的各種色彩。補色加入複色中會使顏色變暗、甚至變為灰色或黑色。

  • 16 # 藝明書畫

    每個人的出身生長環境不同接觸的藝術不同。衣食足而知榮辱,人們物質生活提高了必然要喜歡和追求藝術享受與藝術體驗,這就是精神的需求!

    孔子說: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這是古代君子的標準,可見藝術的重要性。

    藝術的形式多種多樣,適合自己的,有條件參與的都是好的,沒有高低貴賤之分。

    我們生活的年代條件必較差,從小隻能看點連環畫,聽說書,看版戲……雖然單調也對自己的心靈產生了很大了影響。改革開放後物質生活提高了,受父親影響開始喜歡書畫,逐漸認識了書法和中國畫的藝術所在,懂得了書畫的審美標準與規律,透過學習用筆用墨自己的藝術修養大有提高,書畫愛好成了我工作之餘豐富自我,修身養性,緩解疲勞與壓力的好形式。這些年透過收看《鑑寶》、《尋寶》、《收藏天下》、《華豫之門》、《華山論劍》、《一槌定音》管收藏類節目,我也熱愛上了中華文物,認識了丘小君、蔡國聲、黃鼎、金運昌等老師,收藏古玩分享快樂,寫了幾百首關於文物的詩歌,與朱敏滔合作創作了《收藏之歌》、《淄博神窯》,與賈斌館長組織參與編輯了《淄博古陶瓷集錦》、《中國古陶瓷標準器檔案圖錄型》等,這些成果都是古代藝術品對我的潛移默化的影響的結果。有人問書畫與收藏會影響我本職工作嗎?回答是否定的,因為,這些愛好豐富了自我,對我有益智,開悟,消除疲勞,美化心靈等良好作用,使我在工作中更積極熱情,更能敏銳地覺察和解決問題,所以工作更為出色。

    我的結論是:人沒有職業不行,沒有藝術不豐!

  • 17 # 夢裡紫砂

    從小接受最藝術的東西應該是紫砂壺製作。

    生於小鎮丁蜀-陶的故土,小時候的記憶就是爸爸總是坐在泥凳前敲的子,我會趁他休息時偷偷玩他的轉盤,那是我童年最喜歡的玩具。

    關於紫砂的品味問題,其實從某種意義上來看,都具有一定的共通性。書畫,金石,玉雕,竹木雕刻等,都有它一定的技術層次和藝術層次。造型形態完美,裝飾紋樣適合,內容健康積極,使用功能理想,製作技術精湛,且趣味盎然,雅俗共賞,使人把玩不厭,怡養性情的,才能夠的上為藝術上的上乘!

    「技術決定一個作者的最低層次,而藝術性決定一個作者的高度」我深以為然。從一個人的紫砂作品可以看出他的技術層次,更能看出一個手藝人的藝術修養。

  • 18 # 元氣海洋TD

    是小時候在山上玩,春天挖野菜,夏天捉蠍子,秋天摘酸棗,冬天逮兔子,哈哈!幾個夥伴一起去不怕遠不怕累,去山上玩總是開開心心的。風兒輕輕的吹,鳥兒在歌唱,酸杏未熟就摘著吃,很酸很過癮,哈哈太美好了,回想起來,我認為那種畫面就是最藝術的東西。

  • 19 # 黃麗霞Lisa

    我的奶奶會唱戲,我的爺爺是個手工藝人,家裡的牆上掛著許許多多的畫,那是我爸爸的最愛,我覺得這些都是藝術。藝術應該不分高低貴賤,藝術源於生活。

  • 20 # 衍達工筆

    雖然我是畫畫的,但是真沒覺得畫畫是藝術。

    最讓我覺得是藝術的東西其實是衣服,衣服真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創作,哪怕是農村老太打扮的土不啦嘰,你和她細聊起來,她都能對自己的衣服花樣料子款式,以及今天為何這樣穿說上兩句。

    更別說永遠都覺得自己沒衣服穿的小姑娘,那是對美永不止息的追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熬夜之後怎麼修復面板和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