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個人感覺諸葛亮簡直就是神啊,無所不能,但是這樣一個全才的人,為什麼劉備每次出征都不帶上他呢?除了穩定後方,坐陣蜀中之外,諸葛亮這個人是不是被神化了?其實他並沒有那麼厲害,無所不能?
2
回覆列表
  • 1 # 老不看三國

    劉備獲得諸葛亮以後幾次大規模軍事行動,徵巴蜀、徵漢中、徵東吳,確實都沒帶諸葛亮。徵巴蜀帶的是龐統,徵漢中帶的是法正,徵東吳乾脆是自己帶兵刷副本玩。

    劉備不帶諸葛亮實施軍事行動,並非對諸葛亮不信任,劉備這樣是因為,諸葛亮是劉備最倚重的後勤部長。就如同曹操的荀彧,曹操很多戰略戰術都是荀彧的主意,但曹操很少帶著荀彧出征,總是把荀彧留到老家。

    劉備和曹操這樣做的原因是:亂世將領叛亂,官員政變的事情很普遍,需要諸葛亮和荀彧這種忠臣而且能穩定局面的人,留守老巢。

    另外,諸葛亮和荀彧都是內政高手,倆人都有“化腐朽為神奇”的才能,比如徵兵、徵調錢糧以及處理突發事件,他們都很可靠。

    《三國志》稱:“先主遂收江南,以亮為軍師中郎將,使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又說:“先主外出,亮常鎮守成都,足食足兵。”

    可見諸葛亮在劉備出征期間的主要工作,就是保證“賦稅,兵源”,這個職責不可謂不關鍵。

    當然,除此之外,劉備不帶諸葛亮出征恐怕還有一個原因。劉備看人很準,他看出來諸葛亮性格謹慎,不適合臨陣決計,不是一個優秀的軍事參謀,因此,劉備寧願帶龐統、法正,甚至寧願自己玩,也不帶諸葛亮參與大規模的軍事行動。

  • 2 # 小尼莫不是同學

    諸葛亮大氣磅礴,內心坦蕩,行事周密果敢,氣質蓋過劉備許多。諸葛亮還懂進退,如何給劉備抬臉!劉備進蜀不帶諸葛,為了讓諸葛震懾東吳,曹操。法證是個心機婊,劉備進蜀後,性情大變,當你隨手都能拿起一把好刀的時候,你就會認為自己有選擇刀的能力……再到後來任性伐吳,未曾攜帶諸葛,十之八九是在賭氣……劉備更是個心機表

  • 3 # 鹿與紅茶

    1:鳳善攻,龍善守。龐統擅長戰爭攻擊,諸葛亮擅長內政。

    2:劉備當時急於開疆擴土,大後方當然得需要人坐鎮,因此諸葛亮是最佳人選。

    3:諸葛亮的確被三國演義美化了,太多太多舉世之功都被恩在諸葛亮頭上,但是諸葛亮內政真的沒話說,武藝在三國時期雖沒有那些大將威武,也比一般人要強,也不愧諸葛武侯的封賜。

    4:讓我們來簡易下三國劉備諸葛亮時期所發生的事:

    赤壁之戰諸葛亮強殺魏國來使,迫使孫武必須連劉備抗曹。戰後接著讓劉備借荊州不還。然後諸葛亮關羽坐鎮荊州大後方,劉備率兵攻打漢中。龐統死於落鳳坡,導致前線戰事失利,劉備藉口想念諸葛亮,讓關羽義子召諸葛亮前往前線,疑似暗示諸葛亮將關羽率兵支援,讓關羽獨坐鎮荊州。攻打漢中戰事順利,進而攻下漢中。關羽急不可耐想立功,因此開始發兵偷襲魏,荊州主城空。曹丕稱帝,劉備以此為基礎稱帝,號後漢,因在蜀地又稱蜀漢。因孫權聯姻關羽失敗,導致孫權讓陸遜聯合北魏偷襲荊州城,關羽敗走麥城而死。劉備怒,出征孫權,採取諸葛亮等謀臣建議水陸兩棲互相呼應前進,因前進過於緩慢,又連續擊破陸遜麾下幾隻軍隊,劉備開始不耐煩召集水路集體陸行,陸遜得知後大喜,中軍偷襲擊破劉備,導致劉備以及周邊親衛潰逃。劉備白帝城召集諸葛亮,託孤。諸葛亮聯絡東吳重接友好,開始修養生息,順便平定蜀地亂事,接著就開始諸葛亮著名的七出岐山。因為諸葛亮行軍戰術過於保守,而且運載糧草過於苦難,導致經常因為小小的區域性戰爭失利而不得不敗退,其中一次因幾乎要打到北魏都城被劉禪騙回而吐血落下病根。曹丕因被諸葛亮打怕召司馬懿復職全權負責諸葛亮。最終,諸葛亮因岐山大雨剿滅可以覆滅司馬懿的火勢導致司馬懿逃走成功,而一病不起最終死於出征路上。總結下:諸葛亮戰爭攻伐的確不行,但防守以及內政,甚至科技創造力都是超一流,震驚三國無往不利的諸葛連弩,我們現在吃的饅頭,還有很多民生用品幾乎都出自諸葛亮。

    現在有很多人說諸葛亮打北魏這麼多次都失敗很垃圾之類的說法,的確是這樣,說句實話如果換一個高明的出征統帥而且眾人都信服的話,由諸葛亮繼續坐鎮大後方,也許三國都可能會被統一,這也是劉備為何出征不帶諸葛亮的第二個原因。

    ps:蜀漢因夷陵之戰青黃不接,幾乎都已諸葛亮一人恢復,但論戰爭攻堅藝術,諸葛亮的確不行...不過諸葛亮近妖,真的名不虛傳。

  • 4 # AlvinYoung

    其一,人物特性,諸葛屬於偏向蕭何一類,而非韓信,我們常常提到的隆中對,體現的是諸葛長遠的戰略眼光和宏觀規劃,但是臨戰戰術層面卻非所長,戰略層面和戰術層面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其二,派系鬥爭,臣分文武,親分內外,劉備手下勢力可謂涇渭分明,能力與資歷都是納入評定的:

    最早的從龍派:

    武以關羽為首,代表人物有張飛,趙雲,陳到,靡芳。

    文一直是劉備從龍派的弱項,以靡竺,簡雍為代表。其中靡氏兄弟可以說是劉備的金主,最早開始便資助劉備,所以地位不低。

    其後的荊州派:

    武以黃忠魏延為代表,魏延之後的被殺與其說是反叛,不如說是荊州派首領諸葛死後,魏延意圖搶班奪權失敗,各個派系博弈之後的政治犧牲品。

    文以諸葛為首,龐統,馬良等為代表,也是劉備文系中的中流砥柱,其中諸葛代表的荊州文系常年佔據劉備文官系統的主導地位,是其壓制西川本土勢力的主要力量。

    再最後的西川系,人員繁多,屬於一直被荊州系和從龍系壓制的一方,他們也是保守派,對開疆擴土並無太大欲望,是被劉備用來平衡各方勢力的砝碼。

    從以上就可以看出,劉備出川不管是真心報仇也好,擴張也好,所帶的一定是以最初的嫡系部隊為主,西川新降不久人心不穩,部隊一定是要帶,但是不能帶太多,怎麼辦?文官他留下了大神諸葛,武官留下了趙雲督導糧草,這就是防備著後院。武官首領同時也是從龍系頭領倒下之後,平衡已經岌岌可危,關羽尚在還可以制約諸葛,從私縱曹操,要求和馬超單挑之後諸葛的反應就可以看出,諸葛對關羽尚讓三分,但是關羽一倒可以預見的就是荊州派會全面壓制從龍派和西川派,與此同時,大量荊州系在劉備陣營但是荊州本土已失,必定人心不穩,劉備不得不將矛盾引向外部,孤注一擲奪回荊州,與其說劉備是出於義氣報仇,不如說是為了照顧荊州派而發起的反攻。

    總而言之,得諸葛之後,劉備勢力尚小,諸葛在後方也沒多遠,得荊州之後靠諸葛這樣的荊州派穩定荊州,所以帶了龐統,與此同時留關羽在荊州制衡諸葛,得了西川用諸葛壓制西川並且調離他的老巢荊州防止尾大不掉…一步步一路路都是套路,劉備也許不是一個成功的軍事家,但是若說他不是個一流的政治家我第一個不服。

  • 5 # F-2238570871

    那是因為有龐統頂替了他的崗位,不能讓諸葛亮功高震主!如果沒有其他軍事,劉備就玩不轉了,打東吳就是因為太自負了

  • 6 # 盤絲柳

    誰說不帶諸葛?好象去東吳復仇諸葛亮莫去,因諸葛亮不同意去復仇,因劉備而大敗(七十五萬大軍完了自己也拜拜了)

  • 7 # 比薩o

    劉備明白,其實蜀國軍民最崇拜的是諸葛亮,關羽,張飛,死後,劉備失去了最忠誠可靠的兩位臂膀,反觀其餘文臣武將都對諸葛亮馬首是瞻,所以他想用一次屬於自己的勝利來證明自己,不過他低估了諸葛亮對他的忠心,

  • 8 # 罵人的反思維者

    這是~帝王之術……在出徵之前定做一些事。一是放心,因為站在局外看會全面,二是怕,從古至今政權為什麼分文和武。

  • 9 # 瑞哥聊跑步

    這個回答我覺得還是得分階段性的,《一 》 從諸葛亮剛被劉備請出茅廬時,劉備必然是希望諸葛亮能夠在自己匡扶漢室大業的路上,對自己有所幫助。發自肺腑的敬重他的才能,也深知諸葛亮本人也是有抱負有膽識的英雄。從而拜其為自己的軍師。起初對孔明先生的的軍師計劃,必然“言聽計從”,從眼神和行動中無不透著“相信”二字。“臥龍,鳳雛,得其一,必可得天下”的當世良言,早已讓劉備心花怒放。他已經的了臥龍先生,當然高枕無憂。此時不讓他出徵,他既然是軍師而不是大將,當然也是很正常的了,擺兵佈陣,釋出策略,即可。當時的局勢也沒有必要到讓給他親自上前線了。《二》但是當劉備到了後來稱帝了,此時心理多少會有些起伏和變化,畢竟是稱王了嘛,雖說劉備性情仁義,但畢竟是有遠大夢想的人,權勢之心在當時的君王心中也是自感“至高無上”的,他桃園三結義的生死兄弟—關羽,被東吳大將所殺後,此時一心想拿下東吳為義弟報仇,諸葛亮深知只有吳蜀聯合抗魏,才對自己有利。不然西蜀不能久矣。作為君主的劉備當然不想再聽諸葛亮的勸諫。所以自己出徵也不帶上諸葛亮。自己心裡想:沒有你我一樣可以打勝仗,我的決定不會錯。對義弟的情義我一定要要。

  • 10 # 守護90歲老母親

    電視劇中和歷史演義中的諸葛亮是不一樣的。

    第一:監國考慮,按古時的規矩,凡皇帝出征,就要由太子監國.諸葛亮要輔佐太子監國.所以不能隨軍.要輔佐太子監國的人必須要有優秀的政治才華.而熟悉三國曆史的朋友應該知道,蜀漢的人才,在這方面並不缺.而且可以說是強項.優秀的內政人才是不少的.但為什麼不能把輔佐太子這事交給他們呢?這樣,不就可以讓諸葛亮隨軍了.我們看看這些人才的來歷吧,如劉巴,李嚴,張裔等都是一流的政務人才.可他們原都是劉璋的部下.剛剛化敵為友的.對他們還不能放手使用,十分信任。

    在多年後,諸葛亮北伐時,就以張裔為留府長史,代行丞相之職.對他就十分放心.為什麼那時能如此:1,在那時,劉璋的統治已成為遙遠的歷史.沒有誰還會為恢復他的統治在搖旗吶喊.(劉備時就很有可能)2,張裔一度曾成為東吳階下囚,諸葛亮透過外交將其要回,並委以重任.張裔對此深為感激.和諸葛亮建立了深厚的友誼.所以能對他十分放心.

    當時,蜀漢國力不穩,也是失敗一個潛在因素.

    第二:歷史演義的需要,歷史上的諸葛亮治國上確實很好,但在軍事上才能並不那麼突出,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很大部分都是演義誇張的結果,所以歷史上就沒有諸葛亮非要參戰的必要性了。第二,當時蜀國需要後方有他看守,輔佐劉禪,提供糧草補給。

    不帶他,證明他的厲害,神機妙算,這樣才可以神託他的偉大之處。

  • 11 # 文藝骨幹

    除了,諸葛亮擅長內政,留守需要靠得住的人才行意外。還有一點我們需要考慮,那就是帝王之術。諸葛善政,如果再有軍事成就那容易尾大不掉。比照鞠躬盡瘁同樣善於內政且功居第一的蕭何,劉邦尚且懷疑蕭何會功高震主,那劉備會不會這麼想呢。。。同時,帶誰為軍師,也得看其所長,諸葛一生未見軍事奇謀,不曾弄險。諸葛被神化了,那是一定的。。比照諸葛撤軍後,司馬懿觀察諸葛營地後感慨評價諸葛為奇才而不是天才,鬼才。。當時奇才這個詞也不是高不可攀的詞。。街亭一戰,諸葛沒有提示馬謖不可上山,比至於郭淮搶佔北原的戰略眼光還是差些。

  • 12 # 滄海一滴

    自從赤壁之戰後,在虎口奪食搶佔地盤建政立國(三足鼎立)的幾次重大軍事行動中,我們都沒有見到諸葛亮的身影。這是為什麼呢?難道僅僅是因為諸葛亮只是劉備的一個後勤部長。軍事謀略,軍事才能不足的問題嗎?答案是否定的!諸葛亮是一個軍政外交方面的全才。他要扮演的絕不僅僅只是一個幕後出謀劃策的軍師那麼單純的角色。他的作用無可替代!劉備在進軍西川奪取益州時,麾下又多了一個同樣足智多謀的軍師龐統。荊州是劉備起家的根據地,大本營,大後方。戰略地位十分重要,不可掉以輕心。當劉備帶領龐統黃忠魏延等人離開後,必須要留下一幫忠實可靠的文武官員來鎮守。因為諸葛亮就學習成長耕種在荊州,對荊州的社會、環境、事物都是非常熟悉的。作為最合適的人選留守荊州也是合情合理的。後來劉備在攻佔益州時又收服了一個足智多謀的軍師法正(那時龐統已經不幸陣亡)。所以當劉備發動漢中戰役時,就帶上了法正,法正也果然不負眾望,表現得十分出彩,完勝曹操,如願奪取了漢中。而讓諸葛亮留守大後方成都。同樣是因為成都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需要諸葛亮坐鎮後方。當荊州丟失,關羽、張飛被殺後,劉備興舉國之兵報仇 ,征伐東吳,蜀國的戰略大後方就顯得更加空虛了。但又不容有任何閃失。需要一位重量級的高人來坐鎮。於是別無選擇,諸葛亮就成了當仁不讓的不二人選。因為此時法正已經病故,諸葛亮又分身乏術,自信滿滿的劉備乾脆就自己單幹。不帶諸葛亮出征。結果可想而知。驕傲自大的劉備最後被東吳的陸遜火燒連營,全軍覆沒。不是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不行,而是因為種種因素陰差陽錯,導致諸葛亮都沒有機會露臉。於是就導致不少人感覺諸葛亮只能管理內政,軍事才能不行的假象。

  • 13 # 切割地球

    答 | 江隱龍

    諸葛亮之於劉備,如同蕭何之於劉邦。正如《三國志》作者陳壽所評價的那樣,諸葛亮是最一流相才:“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但並非最一流的將才:“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這並不是說諸葛亮沒有資格與能力出將入相。事實上諸葛亮帶兵也是非常厲害的,但只能說是優秀——直到其北伐之後才在常年的行軍佈陣之中漸漸積累了更多的實戰經驗,只是越到後來蜀國國力越弱,諸葛亮也是一木難支了。

    所以,劉備出征不帶諸葛亮有以下幾點原因:首先是諸葛亮更長於治國而非治軍,將其留在國中安定後方的效用遠遠大於隨軍獻策;其次是劉備本身戎馬半生也是一代名將,對付一般的敵人也綽綽有餘,身邊沒有軍師問題也不大。

    最後一個原因也是最關鍵的原因:蜀國人才太少了。劉備原本有兩個軍師:龐統與諸葛亮。當臥龍鳳雛都在時,可以一個監國、一個出征,劉備進軍益州之時就是如此,諸葛亮與關羽留守荊州,而龐統隨軍西進。可惜龐統遇襲陣亡,劉備無奈急調諸葛亮隨軍征伐,雖然打下了益州,但荊州沒有了諸葛亮,最終導致關羽大意失荊州,蜀漢興復漢室之夢,由此成空。

    龐統祠有一副對聯:“造物忌多才,龍鳳豈容歸一主; 先生如不逝,江山未必竟三分。”說的是如果龐統不死,劉備也許真的可能一統三國,的確是這樣。這並不是說龐統比諸葛亮更厲害,而是龐統不死,劉備集團就有了足夠的人才,做得到攻守兼具、雙線出擊了。

    如果龐統不死,劉備可以在不動用諸葛亮的情況下奪取益州,而荊州有諸葛亮與關羽陣守,丟失的可能性就很少。劉備橫跨荊益,兩路軍馬待天下有變而北上,《隆中對》的實現也便指日可待了。

  • 14 # 只求一隻手

    劉備自己從一開始就領兵打仗,統兵能力其實是很可以的。諸葛亮是治世之能臣,強項在於政治方面,而不是一個領兵打仗的能手,最多算一個張良那種決勝於千里之外的謀士。就像劉邦打仗也不會帶著蕭何,孫權打仗不帶張昭,曹操打仗不帶荀彧一樣,他們的強項都在內政方面,打仗主要還是將軍的事。

    其次加上劉備集團總體上就缺人才,兩個主心骨不能同時出征打仗。本來關羽和諸葛亮同守護荊州,劉備帶著龐統張飛黃忠魏延等人攻取西川挺好的,結果出現意外龐統死了,只能把諸葛亮叫去。在平定漢中西川以後,好不容易可以囤積實力時候,關羽又死了,荊州能獨當一面的將領劉封孟達傅士仁糜芳死的死降的降,劉備的最老牌最精銳的荊州兵全軍覆沒。劉備之後也必須要保證守家的人絕對可靠才能出征,所以也只能讓諸葛亮守護西川。同時期本來軍事上得了一個謀士法正,結果也是早早死去。在漢中受降了馬超,但馬超身為關羽之後劉備這邊唯一的帥才,只有他有能力守漢中,所以也不能動一樣。劉備最後用全部蜀中精銳攻打東吳時,張飛死了,手下最能幹得兩個人分別守漢中和西川,他自己帶兵出征結果大意輕敵敗給了陸遜

  • 15 # 秋秋小火爐

    如果諸葛就是治國能人,劉備去請他的時候又沒國家,軍隊也不多,根本不需要諸葛亮!那他完全可以稱帝或者得了荊州之後去請他!可是如果沒有諸葛亮他荊州都得不到,更別說是稱帝了!諸葛出茅廬前就制定了三分天下的方陣,劉備當時可能想都不敢想,然後一步一步實現,都是諸葛亮幫他的!

  • 16 # 步步小贏

    要看你說的諸葛亮是哪一個?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確實很神,有這樣的人才,打仗不帶在身邊就是浪費。如果是三國志中的諸葛亮,則根本沒有帶的必要,因為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長於治國,短於治軍。沒有軍事才能的諸葛亮,帶到軍事前線是沒有益處的,而後方大本營卻少不了諸葛亮。打仗不光要有人前線指揮,也需要有人負責後勤補給,有人負責保障內部穩定和安全。只有內部穩定,後勤得力,前線將領才能放手打。很顯然諸葛亮是適合在後方維護國內穩定,提供後勤支援的人才,帶到前線就廢了。

    不過話說劉備本人,實際上也沒有軍事指揮才能,屢戰屢敗,這方面和曹操比就差遠了。

  • 17 # 清史宴

    東漢末年天下動盪不安,誰有點兵馬和勢力,都想割據一方,成為土皇帝,所以任何一個諸侯在對外征戰的同時,都要保證自己後方不出問題,往往後方的判亂才是最致命的。

    比如曹操在討伐陶謙的時候,他的後方就被呂布和陳宮等人給端了,差點害得曹操就此沒落。使得曹操日後每次對外征戰的時候,都會妥善的處置好留守人員的問題。

    諸葛亮對劉備的忠誠是絕對性的,所以劉備對諸葛亮的信任也是無以復加的,雞蛋不能同時放在一個籃子裡,這個道理不光我們現代人懂,作為古代人的劉備也懂,他每次出征的時候,都會讓諸葛亮鎮守大後方,就是因為萬一自己出徵失利了,不至於滿盤皆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抑鬱症不吃藥能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