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軍武小咖
-
2 # 紅色手電筒
其實,二戰時期機槍的地位已經是大大的下降了。打一個比方,一戰時期的機槍是奢侈品,而到了二戰機槍頂多算是耐用消費品,重量是越來越輕,越來越方便攜帶。
在一戰中,工業國家已經是成功的完成了陸軍火力輸出手段從槍械到火炮的轉變,在戰場上,雙方的傷亡人數中80%是由各種炮火造成的。在二十年休戰的日子裡邊,各個國家的炮兵得到了很大的發展,而步兵武器中,主要就是做了一件事,就是普及機槍。
一戰時期的機槍還都是這種重機槍,到了快結束的時候,開始出現各種輕機槍的原型,不過這些輕機槍還不成熟。
機槍在一戰中只有重機槍,每挺機槍幾十公斤重,要4 、5個人抬著,後邊還得有一堆人揹著、扛著子彈什麼的,一挺機槍機槍要十幾個人伺候,當然打起來用不著,而兩次大戰期間,輕機槍的出現使步兵班裡邊有了自己的機槍,一般是一個人扛著槍,另一個人揹著子彈和槍管,有時候再有一個機槍小組組長,3個人就能伺候了,這樣子機槍的數量急劇增加,特別是輕機槍,這樣士兵在戰場上遭遇機槍的可能性就變得很大。
兩次大戰之間,各國開始大量裝備輕機槍,機槍開始向步兵班普及,機槍的數量比原來增加很多。
輕機槍通常是2個人操作,運動起來比重機槍方便得多,能夠跟上步兵的運動。
除了德國,其他國家都是把輕重機槍分開,重機槍用三腳架使用彈鏈供彈,輕機槍用兩腳架一般使用彈匣供彈,上邊的大部分零件不能通用。
德國首創了通用機槍的概念,機槍架在三腳架上就是重機槍,平時用兩腳架當作輕機槍使用。
二戰前,各國裝備了不少效能不錯的輕機槍,而德國的通用機槍使輕機槍和重機槍能夠比較方便的統一起來,這樣在生產上帶來了極大的便利。要說機槍多厲害倒也未必,槍械作為主要火力輸出手段的時代過去了,槍械的地位已經被各種火炮取代了,槍械只不過是個敲邊鼓的。
-
3 # 度度狼gg
最牛叉最厲害也最假的機槍使用戰術,是抗日劇《決戰江橋》裡面馬占山用120挺捷克式裝備了一個機槍連,然後埋伏起來狂掃日軍,一傢伙打殘鬼子一個聯隊的片段,絕對讓人目瞪口呆。這波操作還經常被節選於各大影片平臺,成為中國軍人抗日威武的代表作品,可問題是,機槍不帶這麼玩的。
張學良確實在江橋抗戰打響以後,繞道送給了馬占山一批軍用物資120挺捷克式輕機槍,然而輕機槍已經是當時中國軍隊的支柱火力,怎麼可能僅僅加強給一個連隊?就算士兵是調撥而來全連都會打機槍,彈藥怎麼帶?副射手要不要?端著機槍掃著挺過癮,看起來很是厲害的樣子,假的!
以抗日鐵軍第74軍為例,該軍在1941年3月的上高會戰之前,還沒有正式換裝蘇械,而是剛剛被確定為“攻擊軍”。並且在上高和高安地區的第一期整訓僅僅進行了七天,日本人就打了過來,於是羅卓英只好命令第74軍匆匆結束整訓,投入上高作戰。也就是說,王耀武第74軍的裝備,在上高戰役期間仍然以國械為主。
完成整訓的第74軍兵員比較充實,每個步兵連滿編有150餘人,裝備九挺捷克式輕機槍(還配有60炮和槍榴彈),每個營則編有一個重機槍連,裝備六挺“民二四式”重機槍。並且由於是嫡系部隊和攻擊軍作戰序列,所以兵員和彈藥的補充較為得力,也就是說,步機槍子彈那是不愁的。
第74軍下轄第51、第57和第58師,南嶽軍事會議後,各師取消旅級建制,調整為師部設少將銜步兵指揮官,直轄三個步兵團作戰,同時師部還掌握著一個野戰補充團。上高戰役打響後,由於南路劉多荃第49軍難以抵擋日軍獨立混成第20旅團的攻勢,集團軍總司令羅卓英命令李天霞第51師馳援。
結果第51師主力匆匆趕到錦江南岸後,也被池田獨混20旅團(經過加強後有8000餘人)擊敗,日本人隨即分出有力部隊直撲上高西南的華陽鎮。而一旦華陽失守,上高防線就將遭到日軍第34師團、獨混20旅團的左右夾攻,則戰場形勢必急轉直下,羅卓英“後退決戰”的計劃恐怕也就泡湯了。
羅卓英緊急調撥給王耀武四個江西保安團,但是這些地方部隊是沒有多少戰鬥力的,王耀武只好呼叫第51師最後一個團“野戰補充團”率先兼程增援華陽。野補團以每小時15裡的速度跑步前進,終於在王耀武限定的時間內趕到華陽並構築了簡易工事,而同樣急行軍趕來的鬼子兵,比51師野補團晚到了40分鐘,挺要命的40分鐘。
野補團在制高點華陽峰嚴陣以待,並圍繞各重機槍連進行兵力部署,死死卡住了日軍的必經之路。而日本人為了迅速突破,第一次衝鋒就動用和展開了五個騎兵和步兵中隊,在六架飛機的掩護下向51師的陣地發起猛攻。戰鬥中民二四式重機槍大顯神威,它繼承了德造馬克沁效能穩定、威力強大的優點,可連續一口氣連續發射600子彈。
由於日軍是從平原之上向山地仰攻,所以在民二四式和捷克式的火網下傷亡慘重,不過水冷式的民二四也有缺點,就是射擊時產生水蒸氣人員造成目標明顯,因此也遭到日軍步兵炮、擲彈筒和飛機的火力反制,野補團機槍射手死傷頗多,戰況異常激烈。某機槍排長周陽多處負傷兀自射擊不止,直至戰死也不下火線。
而該排官兵大受激勵,無一人動搖後退,最終大部犧牲(上高戰後,軍事委員會測繪總局將機槍排所守陣地命名為“周陽山”)。經過一個上午的激戰,日軍終因傷亡過大而失去進攻能力,所攜彈藥也所剩無幾,第51師野補團絲毫不給面子,立即在機槍火力掩護下轉守為攻,大敗當面日軍並俘敵八名。
野補團的華陽戰鬥勝利,為第51師主力重新部署爭取了時間,經過調整後的東北軍第49軍和第74軍51師聯合發起反攻,徹底將日寇獨混20旅團逐退,並給予其嚴重殺傷。而南路戰局的穩定,也保證了第74軍主力在上高中路戰場取得決定性勝利,大賀茂師團最終只能落荒而逃,所以在“抗日最精彩一戰”中,第74軍裝備的“民二四式重機槍大大地厲害”,也確實功不可沒。
-
4 # 畫素說
第二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史上留下了一道不可磨滅的瘡疤。同時各國為了適應戰爭需求,第二次世界大戰也促進了人類科技的快速發展,特別是武器的發展,如原子彈這一大殺器便是在二戰時被髮明出來,並終結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說到武器,今天我們不妨來聊一聊二戰時的機槍,說一說那個時期的機槍首先,實際上除了MG-34/42通用機槍外,美軍的M-1919a6、日軍92型重機槍及其他各種火力強勁的重機槍外,大多數國家一般情況這配備給步兵班排連的輕機槍一類的裝備都很差。如佈雷-布拉2型機槍、M18型機炮等,這些我們所熟知的。
雖說,德國的MG34被視為第一款真正意義上的通用機槍,但實際上,機槍的概念在此前的麥德森機槍上已經被體現。德國人也是在麥德森機槍上得到的啟發,這才有了MG34。只是因為麥德森機槍採用彈匣供彈的方式,持續火力供應較差,大多數情況下被當成輕機槍使用,這也解釋了為何麥德森機槍被看成是輕機槍,而不是通用機槍。
丹麥生產的麥德森機槍是世界上第一款大規模生產與投入實戰的輕機槍。上個世紀初,丹麥炮兵上尉麥德森主持研製出世界上第一種輕機槍,並在1902年裝備于丹麥部隊,應此該機槍也被稱之為1902年式麥德森機槍。該槍口徑8毫米、長1169毫米、重9.98千克、射擊方式有單發連發,彈匣容量為30發,初、理論射速400發/分、射程2000米。
1905年至1950年間,該機槍被大量生產,貫穿整個一戰、二戰。除了本國大量裝備外,還有36個國家裝備過麥德森機槍,在世界範圍內被廣泛使用,甚至直到了21世紀我們依舊可以在戰場上看到該槍的的身影。在這段時間裡年,麥德森機槍也衍生出十多種口徑,由6.5mm至8mm不等,幾乎涵蓋了所有的軍用步槍口徑。
不過在挪威淪陷後,德國將戰爭期間所繳獲的麥德森機槍裝備給德軍二線部隊,使用期限貫穿整個戰爭期間。後來日軍也繳獲了荷屬東印度陸軍裝備的麥德森機槍,一部分被送回日本國內,一部分則繼續在東印度地區使用。
國內抗戰爆發後,國軍曾向丹麥訂購了兩批7.92毫米口徑的麥德森機槍,共計30000挺。
該槍是芬蘭1925 年設計的一款輕機槍,型號為M26,由瑞士軍火公司生產。使用7.62×54毫米R俄國步槍彈、槍重9.30kg 、支援全自動或半自動射擊、射速為450- 550發/分鐘、射程800m 、配備20 發弧形彈夾供彈。且與日軍的歪把子機槍一樣具有較高的精度,在戰場上大多被充當精確狙擊武器使用。但是M26輕機槍的故障率也很高,卡殼更是家常便飯,因此他還有一個綽號——“卡殼26型輕機槍”。
中國在1937 年向芬蘭訂購30000 挺M26,不過由於日本方面的原因,芬蘭受限於壓力最終交付給中國1200挺。
或許,這些槍的資料看起來與現在的沒法比,但在二戰時,是這些傢伙的主場。當然了,要想拿一把機槍打殘鬼子一個聯隊,這樣的情況肯定是不存在的。如今二戰已經過去70年了,不過今天聊到這個話題,還是會讓我想到先輩為了保家衛國,與敵寇廝殺的場面,希望這樣的場景永遠成為回憶,祈願永久和平。
-
5 # 真正鱷魚不哭
步兵分隊作戰核心是機槍,班排戰鬥都是圍繞機槍火力點展開的,這一點至今沒有改變。
但機槍功效是有限的,不可能無限射擊,哪怕你有無限子彈:
機槍也不是一個人能操作好的。輕機槍組至少要正副射手兩人,只要人手不太緊張,一般還有一個彈藥手。如果是幾十公斤的重機槍,至少要4個人伺候——得抬著快速轉移陣地,不然就等迫擊炮點名吧!
二戰時期正常步兵單位中,一個班配一挺輕機槍,一連9-12挺;重機槍單獨編組,由營團掌握,必要時加強給步兵連。
那種一個人抱一挺機槍突突的鏡頭,純粹是劇組毫無軍事常識所致——槍械有後坐力,步槍射擊都要求抵肩才能保證精度。二戰後流行的自動射擊,靠小口徑和減裝藥中間威力彈,也只能保證打得不太離譜。除非是綠巨人,靠雙手凌空抱機槍射擊,不會有任何準頭可言。
-
6 # 都市南鄉子
看提問是“中毒”了,喝了國內影視劇的“毒奶”。機槍大規模在戰場使用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讓全世界見識到了它的厲害,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威力在於讓近代戰爭史的基本定律“人海戰術”(不是如今國內網民說的東西)歸於無形,徹底改變了之後的戰爭形態和方式。首批犧牲者(試驗品)是非洲土著人,而第一撥嚐到厲害的正規軍是鬼子,太君們在日俄戰爭中大吃苦頭,因為,戰爭伊始,舊日本帝國皇軍還沒裝備(不懂也不會用)。於是,機槍在一戰後成了全世界各國軍隊的標配,特別是步兵的核心裝備。但不包括舊中國。那時的中國,正處於社會大轉型期,封建帝制的崩潰,民國初肇,國貧軍弱 ,沒有工業和科技,只有土匪和軍閥。別說什麼機槍,就是火柴,釘子都叫“洋火,洋釘”。隨著國外工業化社會的發展,二戰中機槍的厲害程度已經大減,雖說還是陸軍和步兵的主力武器,但戰場上已讓位給後起之秀—坦克裝甲和火炮,即便是步兵武器,數量上應用上也逐步被自動步槍和衝鋒槍取代。所以,厲害與否,關鍵在於機槍屬於行動式的步兵自動武器。
-
7 # 花開水不流
二戰時期由於武器裝備的發展進步,步兵作戰方式的改變,二戰時期機槍的威懾力已經大不如前。當然二戰時期機槍仍然是戰場的一大利器,畢竟二戰時期沒有一個國家實現完全的機械化作戰,步兵大規模衝鋒仍然是各大戰場的主流作戰方式之一。相比於步槍和衝鋒槍,機槍的威力更大,射程更遠,射擊的持續性也更強,這些優點共同決定了機槍在二戰中的地位。
二戰是機槍發展迅速的一個時代,一戰時期機槍的種類還比較少,步兵裝備的機槍數量也相對較少。二戰時期的營級建制中普通配備了輕機槍,師一級的單位都會配備專門的重機槍部隊。
這一時期的典型代表主要有一下四種1.ZB-26輕機槍
在日本侵華時期,戰場上有一句關於武器的話語非常的流行,那就是“新兵怕炮,老兵怕機槍”,這裡所說的機槍就是經典的捷克造ZB-26輕機槍。該槍械是我軍戰爭時期使用最廣泛、數量最多的機槍,從捷克進口了三萬多挺,仿製裝備量超過七萬挺。該槍械具有結構簡單、維護便捷(特別是槍管過熱時更換極為方便)、動作可靠、殺傷威力大等優點,最大的不足就是持續火力較低(彈匣容量僅為20發)。
2.DP-27輕機槍
該機槍作為二戰時期蘇聯的主力槍械,為戰爭的取勝立下了汗馬功勞,因其操作簡單、射速高、火力兇猛、結實可靠等優點,備受士兵的喜愛,在蘇聯有著“最忠實的夥伴”之稱。其最大的缺陷就是整體重量較大,作戰攜帶時不方便。在日本侵華時期,該機槍曾被蘇聯當做援助槍械支援我軍數千挺,因其使用圓盤作為供彈系統,故而也被我軍稱為“轉盤機槍”。
3.M2勃朗寧重機槍
它是二戰時期美軍的制式機槍,口徑為12.7毫米,主要用於有效擊毀敵軍坦克和戰機。該槍械從1921年裝備美軍,至今依舊還在服役當中,可謂老當益壯。除了美軍外,世界上還有五十多個國家也裝備了該機槍。它具有用途廣泛、射擊距離遠、火力旺盛且強大、射擊穩定性高、操作便捷等優點。
4.MG42通用機槍
如果問二戰中作戰效能最牛、名氣最大、震懾力最強的機槍是哪一挺?那麼非德國的MG42通用機槍莫屬。該機槍的射速是所有機槍最高的(實際射速達一分鐘1500發,如不幸被擊中必死無疑),因此其發出的聲音也非常特別,很像電鋸鋸木頭時候的聲音,故而也有著“希特勒的電鋸”之稱。該機槍恐怖的威力就連不可一世、自命為戰無不勝的美軍,在戰場上碰見該機槍都不敢戀戰,拔腿就跑。
結束語雖然機槍在二戰時期仍然具備一定的作用,不過二戰時期真正能夠決定陸戰勝負的武器並不是機槍,而是坦克和火炮的數量和質量。根據二戰後的統計資料,二戰中超過五分之三的傷亡來自於火炮,機槍造成的傷亡根本無法同火炮相提並論。
-
8 # 無所不懂
二戰時期的機槍奠定到今天機槍製造工藝的基礎,mg42、m2改進型到今天還在大規模列裝,至今沒有新的創新產品出來。
-
9 # 書誤人生
在1944年6月諾曼底登陸戰役中,發生了一件戰爭史上的“奇聞”,在奧馬哈海灘,德國士兵海恩.塞富羅使用MG42通用機槍在九個小時內一人射殺了1000名以上的美軍,不僅使海恩.塞富羅“榮獲”“奧馬哈野獸”稱號,而且使MG42通用機槍名聞天下,被叫作“希特勒電鋸”。
為適用二戰時期大區域機動性的作戰特點,德國研製並大量裝備了MG42通用機槍。它可以說是二戰最好的機槍之一。此機槍用途廣,若用兩腳架配75發彈鼓即可作為班排使用的輕機槍,若用三角架可配備300發彈藥,可作為重機槍使用,成營連支援武器。若移上裝甲車,它又成為車載機槍。
方便快捷是它的另一特點,隨時組合,採用氣冷,可更換槍管來保持射擊的連續性。
這是一款讓蘇聯及盟軍士兵血流成河的機槍,是步兵的噩夢,多少年過去後許多人仍然“心有餘悸”。
-
10 # 瘋狗的輕武
二戰的打法從一戰的塹壕推線變成了機動打點。所以說從重機槍這種不方便移動的玩意而言和一戰差不多,但是二戰因為更強調運動,所以是通用機槍、輕機槍的地盤。
通用機槍的話大家都知道元首的褲拉鍊,我的意思是撕布機MG34/42。這種高射速的通用機槍從射速來說是可以吊打一戰時期一竿子水冷馬克沁/勃朗寧的。但畢竟是風冷,射速越高,管子燙的越快。比如MG42基本打完一個250發彈鏈盒也差不多要上新槍管了,打熱的管子丟一邊涼快去。
所以從實際的火力持續性來說,還比不過馬克沁。
另外輕機槍的話,大多是彈匣供彈。彈容比較小,比如ZB26、BAR、布倫,火力持續性一樣不足。彈盤供彈的DP大盤雞雖然有47發,但它不能快速換槍管,所以打熱了之後也只能一邊涼快去。歪把子這種彈斗的活力持續性和可靠性更是搞笑。
我的意思是說,因為二戰比一戰更強調機動,自動火力也比一戰多的多。但是機動化作戰更強調爆發力,而非持久力。所以光從機槍火力來說,還不如一堆馬克沁來的兇猛。
但馬克沁這種重機槍畢竟只能作為固定火力點,以防守為主。一戰時期絕對的塹壕主力,所以進攻方往往損失慘重。
而二戰時期機槍的作戰場景更多的是以通用機槍、輕機槍的形式裝備到步兵班,更多的起到壓制後讓步兵上去一波帶走的作用。畢竟都二戰了,歐洲人不會傻不拉幾的像一戰時候一樣一波衝上去送人頭。
-
11 # 黑山0老妖
如果說一戰打機槍,那麼二戰應該是炮,機槍在二戰中的作用不是決定性的,看中國抗戰就非常清楚,國軍和日軍主要就是輸在炮上面
-
12 # 國平軍史
二戰時期,除了德軍裝備的MG-34/42通用機槍、美軍的M-1919A6、日軍九二式、其他各種各樣的馬克沁等重機槍火力較為兇猛以外,裝備最多的就是一般國家裝備到步兵班,條件較差的軍隊也能裝備到排連的輕機槍。
當時比較有名的輕機槍,有捷克ZB-26、英國布倫式、丹麥麥德森、美國M1918A1/A2勃朗寧等,大都採用彈匣供彈,有20/30發的容彈量,因此,二戰時的輕機槍火力和30發彈匣供彈的德軍STG-44突擊步槍相當,只是有效射程有所區別罷了。
日軍裝備的大正十一年式,也即歪把子輕機槍,則採用了非常罕見的彈鬥供彈方式,在敞開的彈鬥內,一次性地放進6只5發6.5毫米彈夾,容彈量儘管有30發。
在二戰時的輕機槍中,彈容量其實已經不少了,但此槍故障率比較高,且供彈真的非常不方便,因此,對副手的依賴性比較高,也算是戰時日軍一把奇葩的輕機槍了。
此外,蘇軍裝備有捷格加廖夫輕機槍,採用了一支裝在機匣上方的彈盤來供彈,志願軍稱其為“轉盤機槍”,現代軍迷則喜歡將其稱為“大盤雞”。
捷格加廖夫輕機槍的彈容量有47發,超過了20/30發供彈的其他二戰時期的輕機槍,火力當然在其他輕機槍之上了,戰時蘇軍曾經大量裝備此槍,且取得了較好的實戰戰績。
事實就是地說,二戰時期的輕機槍,除了射程普遍達到600米以上以外,作為一挺當時步兵班非常依賴的火力輸出槍械,其實火力並不兇猛,相當於當下的一把30發彈匣供彈的自動步槍,只是自動步槍的射程在400米,低於二戰時的輕機槍而已。
當時的步兵,大都採用5發彈倉供彈的栓動步槍,裝備半自動步槍包括衝鋒槍數量都不高,除了美軍大量裝備半自動步槍、蘇英軍隊大量裝備衝鋒槍以外。
因此,步兵班對輕機槍還是非常重視的,但輕機槍的火力持續能力卻較差,特別是20發彈匣供彈的捷克ZB-26、美國M1918A1/A2勃朗寧輕機槍等,還不如德軍裝備的30發彈匣供彈的STG-44突擊步槍火力來得猛。
-
13 # 鐵桿軍迷
二戰時期的機槍到底有多厲害?那我們先看看看比較有名的。
美國M2重機槍,美軍從二戰以來一直服役至今,這款重機槍和現在的先進機槍相比,堪稱是古董級別的武器。它誕生於90多年前,由著名槍械設計師約翰勃朗寧設計的驚世之作。在抗戰時期,這款m2重機槍可以說是一款神器。至今在美軍中還是有不可撼動的地位。並且透過不斷改進,美國還在不斷地生產,總產量已經超過300萬挺。而且在二戰時期這款槍裝備過100多個國家的軍隊。
在二戰期間,m2重機槍被美軍廣泛應用到坦克上、裝甲車上,就連美國的戰機都配備有m2系列重機槍,可以說m2重機槍在二戰期間被美國應用到了極致,二戰期間m2重機槍就生產超過了200多萬挺,除了國自己使用之外,還大量援助其他同盟國,就連當時的蘇聯和中國也得到了一部分m2重機槍。
m2重機槍採用了重型槍管,所以彈道非常平穩,而且射程比較遠,可以達到1800米,最大射程可達7000米。m2重機槍上安裝瞄準鏡,可以當狙擊槍使用。在越戰期間美國狙擊手使用m2重機槍,在2000米處狙殺了一名越南士兵,還創下了當時的世界狙殺紀錄。
德軍的MG42機槍,作為一種高射速進攻型機槍,MG42既可以擔任輕機槍的作戰任務,也可以安裝在腳架上進行重機槍射擊。效能非常優越,在生產流程,機動能力,火力壓制方面的能力都遠遠超出日本的92式重機槍。
G-42機槍採用了最新的金屬衝壓製造工藝,在繼承MG-34機槍射速高優點的同時比MG-34機槍結構簡單、耗材少且節省工時,更加適合大規模生產故障率還低。MG-42機槍全重11.05千克,1200發/分鐘的射速讓盟軍裝備的機槍望塵莫及,為了節省彈藥和防止槍管過熱德軍的射手一般會採用點射,德軍經驗豐富的射手命中精度非常高。
MG-42機槍在二戰期間共製造了至少70萬挺,火力強悍的MG-42機槍經常壓得盟軍士兵抬不起頭來,同樣給盟軍造成了重大傷亡,搞得很多盟軍士兵也非常想要繳獲MG-42機槍反過來同德軍作戰。
二戰之後聯邦德國又根據MG-42機槍推出了MG-1、MG-2、MG-3、MG-74等多個型號的機槍並且大量出口,尤其是MG-3機槍至今還在加拿大、德國、巴基斯坦、巴西、瑞典等數十個國家中服役。
“英國的布倫”式輕機槍,“布倫”式輕機槍與中國抗日戰爭時期的“捷克”式輕機槍有著深厚的淵源。它最初是英國軍方在著名的zb26輕機槍被英軍選中並根據英軍要求改進後選定的。與zb26輕機槍相同,採用氣導工作原理,槍機偏轉鎖緊方式,即將槍尾吊入機殼鎖緊槽內實現鎖緊。
“布倫特”型輕機槍是二戰中英軍和中國軍隊的火力支柱。英聯邦軍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場上戰鬥。其效能可靠,適用範圍廣,位置轉換快。在自動火器尚未完全普及的時代,30發彈藥的運載能力是可以接受的。快速換桶的設計也有利於提高消防連續性。因此,到1958年,北約國家統一了步槍的標準口徑,英國仍繼續使用“布倫”輕機槍,並將其改進為L4系列,以適應北約7.62×51毫米的北約步槍彈藥。
至今印度還在裝備“布倫”輕機槍,你可能聽說過,印度的軍事工廠不能生產5.56毫米步槍子彈。對於印度軍隊來說,槍械確實是一個沉重的傷害。他們裝備了各種各樣的槍。口徑的大部分都有,而且在所有年齡段都有。主要原因是印度沒有為武器多樣化。印度已經開發了自己的英國SAS步槍,但其結果與阿爾瓊坦克和出色的戰鬥機相似。軍方對此非常不滿。“布倫”輕機槍雖然年代久遠,但實用性比自主研製的要好。
蘇聯DP-27輕機槍:該機槍作為二戰時期蘇聯的主力槍械,為戰爭的取勝立下了汗馬功勞,因其操作簡單、射速高、火力兇猛、結實可靠等優點,備受士兵的喜愛,在蘇聯有著“最忠實的夥伴”之稱,其最大的缺陷就是整體重量較大,作戰攜帶時不方便;在日本侵華時期,該機槍曾被蘇聯當做援助槍械支援我軍數千挺,因其使用圓盤作為供彈系統,故而也被我軍稱為“轉盤機槍”。
德國馬克沁重機槍,馬克沁重機槍這可能是大家最為熟悉的一款重機槍,但是在一戰時期,他就已經是一款名槍了。一戰中,曾經十幾名德軍士兵,面對幾千人的瘋狂進攻,但是依靠著幾挺馬克沁機槍擊退敵軍,並且敵方傷亡一千多人。 在索姆河戰役中,馬克沁重機槍一天的工夫就打死60000名英軍,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從此馬克沁重機槍就成為了世界聞名的大殺器。
馬克沁機槍是世界上第一種真正成功的以火藥燃氣為能源的自動武器。馬克沁重機槍由英籍美華人海勒姆·史蒂文斯·馬克沁於1883年發明,馬克沁機槍的結構相對來說是比較複雜的,採用的是水冷,槍管也就比較笨重,但是他的火力可是相當可觀的。馬克沁重機槍的理論射速為600發/分,可以單、連發射擊,也可以透過射速調節器調整為慢射速 100發/分。
回覆列表
機槍最厲害的時候是一戰時期,一戰時期交戰雙方主要透過陣地戰的方式進行作戰,陣地戰的特點是一方為進攻方,依靠著掩體進行集團衝鋒作戰,一方為防守方,依靠著陣地進行防禦作戰。對於進攻方來說,射程更遠壓制能力更強的機槍,是進攻方壓制對方陣地內火力點的主要依仗。對於防守方來說,射程更遠壓制能力更強的機槍,是防守方阻擋進攻方大規模衝鋒作戰的利器。
二戰時期由於武器裝備的發展進步,步兵作戰方式的改變,二戰時期機槍的威懾力已經大不如前。當然二戰時期機槍仍然是戰場的一大利器,畢竟二戰時期沒有一個國家實現完全的機械化作戰,步兵大規模衝鋒仍然是各大戰場的主流作戰方式之一。相比於步槍和衝鋒槍,機槍的威力更大,射程更遠,射擊的持續性也更強,這些優點共同決定了機槍在二戰中的地位。
二戰是機槍發展迅速的一個時代,一戰時期機槍的種類還比較少,步兵裝備的機槍數量也相對較少。二戰時期的營級建制中普通配備了輕機槍,師一級的單位都會配備專門的重機槍部隊。二戰時期各國槍械的發展速度都很快,其中德國為了打《凡爾賽條約》的擦邊球,研製出了具備輕機槍的靈活和重機槍壓制能力的通用機槍。
MG42通用機槍是這一時期的典型代表,因為MG42通用機器在射擊的時候會發出電鋸般的響聲,盟軍士兵都稱MG42通用機槍為希特勒的電鋸。雖然機槍在二戰時期仍然具備一定的作用,不過二戰時期真正能夠決定陸戰勝負的武器並不是機槍,而是坦克和火炮的數量和質量。根據二戰後的統計資料,二戰中超過五分之三的傷亡來自於火炮,機槍造成的傷亡根本無法同火炮相提並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