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君子敏行
-
2 # 夢裡失落世界
啃老族可分為四類“追求夢想型、喪失自信型、自閉型和家庭溺愛型”。
追求夢想型:對於自己的現實工作有理想,非要達理想才能滿足自己所需,會有一直轉換工作的情形。
喪失自信型:因一次的工作經驗失敗,對往後就業會有挫折感,信心遭受打擊,不敢再面對就業。
自閉型:從小與社會接觸環境自然隔閡造成。
家庭溺愛型:從小受到家人的期待,認真讀書只為了滿足家人的期待,擁有高學歷卻不懂自己將來打算,遂成米蟲的心態 。啃老族”也叫“吃老族”或“傍老族”。
他們並非找不到工作,而是主動放棄了就業的機會,賦閒在家,不僅衣食住行全靠父母,而且花銷往往不菲。“啃老族”年齡都在23-30歲之間,並有謀生能力,卻仍未“斷奶”,得靠父母供養的年輕人。社會學家稱之為“新失業群體”。
曾有一謎語形象生動地刻畫出這幫“啃老族”的生活狀態,說的是“一直無業,二老啃光,三餐飽食,四肢無力,五官端正,六親不認,七分任性,八方逍遙,九(久)坐不動,十分無用”,而謎底就是“啃老族”。據有關專家統計,在城市裡,有30﹪的年輕人靠“啃老”過活,65﹪的家庭存在“啃老”問題。
“啃老族”很可能成為影響未來家庭生活的“第一殺手”。據中國媒體調查,目前“啃老族”主要有以下六類人:
一是大學畢業生,因就業挑剔而找不到滿意的工作,約佔20﹪;
二是以工作太累太緊張、不適應為由,自動離崗離職的,他們覺得在家裡很舒服。 佔10﹪左右;
三是“創業幻想型”青年,他們有強烈的創業願望,卻沒有目標,缺乏真才實學,總是不成功,而又不願“寄人籬下”當個打工者。佔20﹪;
四是頻繁跳槽,最後找不到工作,靠父母養活著。佔10﹪;
五是下崗的年輕人,他們習慣於用過去輕鬆的工作與如今緊張繁忙的工作相比,越比越不如意,乾脆就離職,約佔10﹪;
六是文化低、技能差,只能在中低端勞動力市場上找苦髒累工作,因怕苦怕累索性呆在家中,佔30﹪。社會科學家認為,在當前就業壓力日增,獨生子壯大的前提下,“啃老族”有擴大的跡象。當中國進入老年社會的時候,“啃老族”必將帶來更多的社會問題。“襁褓青年”的獨立,除了依靠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社會也應為其創造適合的工作機會。與其讓父母養活“啃老族”,不如給他們工作崗位,讓他們成為有能力養活父母的“養老族”。
-
3 # 老李飛豪
解鈴還須繫鈴人,是誰把他教育成這樣了誰才能解開這個結,給他介紹個女朋友吧,希望可以用愛來激發他負起責任,改變自己。
-
4 # 琥珀煙雲
對於啃老的年輕人,大多是因為父母造成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什麼事都父母包乾,什麼都不要孩子做,養成了孩子什麼事都等靠要,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孩子責任心的缺失,對於這樣的孩子 ,我覺得有這樣幾點建議。
一,從法律的角度進行勸說,孩子二十多歲,已經成年了,應該離開父母獨立自主的生活了,法律上對成年人的界定是十八歲,所以應該從法律的角度讓他知道他做法的錯誤。
二,從家庭責任的角度勸說,我認為孩子要有責任心,首先要回歸這個家庭,我說的迴歸家庭就是要讓他知道自己家庭的實際情況,讓他知道家人在為了他成長的過程中的責任與付出。父母可以用感人肺腑的語言讓他知道家人的付出與不易,可以給他發簡訊,寫信等方式逐漸的感化。
三,從家人的感情來說,家人的感情是最純正的感情,而且是相互的感情,要讓他明白人與人要互相理解。如果他實在沒有感情,做家長的也不應該太心軟,而是讓他自己去體會生活的不易,也就是孟子說的,教育有很多方式,不屑一顧也是一種教育方式。
-
5 # 言小語在
很多事,很多道理,只有自己親身體驗了才能明白。
啃老的年輕人,如果一直啃老,永遠不會懂得父母的辛苦,生活的艱辛,現實的殘酷,勞動的意義,甚至不會懂得一個人生活在世上,靠自己的勞動掙得供給自己基本的生活資料,是一個人最基礎的素質,最基本的尊嚴。
最為可悲的是,啃老的年輕人,不會擁有獨立的人格。父母終將老去,到時年輕人沒有獨立生活的能力,很可能會被社會淘汰。
“安穩的飯,哪兒不能討一口吃,唯獨你守得住心中的榮耀、信念還有驕傲,那才是一個男兒,立在天地間的底氣。”——《海上牧雲記》穆如寒江
-
6 # 回家路上是否有你
啃老族可分為四類“追求夢想型、喪失自信型、自閉型和家庭溺愛型”。
追求夢想型:對於自己的現實工作有理想,非要達理想才能滿足自己所需,會有一直轉換工作的情形。
喪失自信型:因一次的工作經驗失敗,對往後就業會有挫折感,信心遭受打擊,不敢再面對就業。
自閉型:從小與社會接觸環境自然隔閡造成。
家庭溺愛型:從小受到家人的期待,認真讀書只為了滿足家人的期待,擁有高學歷卻不懂自己將來打算,遂成米蟲的心態 。
啃老族”也叫“吃老族”或“傍老族”。他們並非找不到工作,而是主動放棄了就業的機會,賦閒在家,不僅衣食住行全靠父母,而且花銷往往不菲。“啃老族”年齡都在23-30歲之間,並有謀生能力,卻仍未“斷奶”,得靠父母供養的年輕人。社會學家稱之為“新失業群體”。
曾有一謎語形象生動地刻畫出這幫“啃老族”的生活狀態,說的是“一直無業,二老啃光,三餐飽食,四肢無力,五官端正,六親不認,七分任性,八方逍遙,九(久)坐不動,十分無用”,而謎底就是“啃老族”。據有關專家統計,在城市裡,有30﹪的年輕人靠“啃老”過活,65﹪的家庭存在“啃老”問題。“啃老族”很可能成為影響未來家庭生活的“第一殺手”。
據中國媒體調查,目前“啃老族”主要有以下六類人:
一是大學畢業生,因就業挑剔而找不到滿意的工作,約佔20﹪;
二是以工作太累太緊張、不適應為由,自動離崗離職的,他們覺得在家裡很舒服。 佔10﹪左右;
三是“創業幻想型”青年,他們有強烈的創業願望,卻沒有目標,缺乏真才實學,總是不成功,而又不願“寄人籬下”當個打工者。佔20﹪;
四是頻繁跳槽,最後找不到工作,靠父母養活著。佔10﹪;
五是下崗的年輕人,他們習慣於用過去輕鬆的工作與如今緊張繁忙的工作相比,越比越不如意,乾脆就離職,約佔10﹪;
六是文化低、技能差,只能在中低端勞動力市場上找苦髒累工作,因怕苦怕累索性呆在家中,佔30﹪。社會科學家認為,在當前就業壓力日增,獨生子壯大的前提下,“啃老族”有擴大的跡象。當中國進入老年社會的時候,“啃老族”必將帶來更多的社會問題。“襁褓青年”的獨立,除了依靠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社會也應為其創造適合的工作機會。與其讓父母養活“啃老族”,不如給他們工作崗位,讓他們成為有能力養活父母的“養老族”。
有一則調查報告總結“啃老族”6類常見人群:
第一類是高校畢業生,對就業過於挑剔;
第二類以工作太累、太緊張為由自動離崗離職;
第三類屬於“創業幻想型”,雖有強烈的創業願望,但沒有目標,又不願當個打工者;
第四類是頻頻跳槽者;
第五類用過去輕鬆的工作與如今的緊張繁忙相對比,越比越不如意,乾脆不就業;
第六類人文化低、技能差,只能在中低端勞動力市場上工作,但因怕苦怕累索性躲在家中。
還有一種人屬於第七類,與其境遇類似的大學畢業生還有不少。他們對辛勞的父母,懷著發自內心的愧疚;對遠大的理想,又有著不切實際的執著。矛盾交織之下,他們邊“啃”書本,邊“啃”父母。陶醉在對未來的種種設想之中,他們連心理“斷奶期”都還沒過。
-
7 # 夢晶4
首先給他做思想工作,問他內心是怎麼想的?每個人的想法不同,有的想法簡單粗暴,認為父母把他生下來就得對他負責到底;有的是無能為力,收入低養活不了自己;有的是好吃懶做習慣了,但這些壞毛病也不是生來就有的,都跟父母的教育有關,都是父母慣的,父母想要孩子有出息,從小就該以身作則,讓孩子能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明白要想過好的生活,只能靠自己去奮鬥。父母要給孩子樹立榜樣,隨著年齡的增長,父母需要給予孩子更多的關注,多跟孩子交流,多關心孩子的心理成長,讓孩子明白掙錢的不容易,長大後他才會去努力工作,靠自己賺錢才能過上想要的生活!
-
8 # 美味香
兒子總惦記父母錢啃老,就是父母沒教育好,父母總不能養兒一輩子,人要自強自立,靠誰不如靠自己,啃老的兒子讓人看不起!
父母應該清楚,孩子大了,不應該把他們當作小孩子,應該把他放出去適應社會,鍛鍊能力,這樣孩子才能夠進步,才能夠成長。
如果孩子老想著依靠父母甚至抱怨父母,我們要做的就是給孩子講道理,告訴孩子自己馬上老了,已經沒有能力再向年輕人一樣了,他應該承擔起家中的重任,父母沒本事,如果他要過得好,就得靠自己努力。
也許孩子會對你的行為感到失望,但是我們千萬不能心軟,因為我們不能管他一輩子,他自己的生活得由他自己來造就。
如果孩子是一個堅強的孩子,那麼這樣的壓力力就會帶給他動力。因為他不想讓父母再受罪,也不想讓別人看不起。
努力就成了他人生的目標,在他的努力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許多的失敗,我們要做的就是在他失敗的時候給他安慰,鼓勵他,告訴他失敗是必然的,但是隻要堅持就成取得成功。
如果孩子能漸漸地懂得道理的話,那麼他就會越挫越勇,直到取得應有的成功,到時候他不僅不會抱怨父母,而且還會感謝父母當時候的放手,讓他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
9 # wanderfullife926
啃老是家長長期強加於孩子的,已形成一種習慣模式,僅僅靠勸說是改變不了的。要想啃老族改變,只需斷絕啃老支付即可。
-
10 # 標峰理論評
為什麼會出現越來越多的“啃老”現象呢?
1、孩子無法吃苦,源於父母的錯誤教育
父母過分的溺愛,是造成孩子沒吃過苦、無法吃苦的原因;父母過度的寵愛,是造成孩子自高自大、自以為是的元兇。事實上,現在社會上失業青年多半都是因為這樣的原因而找不到工作的。作為父母,從小就應該培養孩子的“吃苦”精神,不要總是守護在孩子身邊,而要讓他們走出去,自己去嘗試吃苦,並在吃苦的過程中磨練自己的意志。孩子無法吃苦,都是因為父母的過分保護及寵愛;孩子無法吃苦,都是因為孩子太過自負,不肯吃苦;孩子無法吃苦,都是因為孩子沒有吃過苦、承受不了吃苦的痛苦……這一切都源於父母從小對孩子的錯誤態度與教育方式,所以,為了孩子,父母必須做出徹底的改變。
2、“啃老族”的孩子,都是眼高手低造成的
自信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精神核心,是成功的保證,但是過分的自信可能會導致孩子產生自負的心理。聖人說:“自信是英雄的本質,自負是愚人的特徵。”到底何為自負呢?自負就是孩子過高地估計自己,自以為了不起。自負實際上是無知的表現,自負的人認為別人都不如自己。自負表面上近似於自信,但是與自信又有著本質上的區別,自負表現出來的是傲氣輕狂、居高臨下、自誇自大等不良品行;自負的結果就是不肯吃該吃的苦,常被人們稱為“眼高手低”;自負是多數失業青年的最佳寫照。
3、父母過度的誇讚,導致孩子自滿成性
對於孩子來說,他們的自我評價首先取決於周圍的人對他們的看法,家庭則是他們自我評價的第一參考。父母過度的寵愛、表揚、誇讚,會使他們覺得自己“相當了不起”。導致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忽略自己的短處,誇大自己的長處,他們缺乏自知之明,把自己的長處看得十分突出。這種人好大喜功,取得一點小小的成績就認為自己了不起,成功時完全歸因於自己的主觀努力,失敗時則完全歸咎於客觀條件的不好。現在的孩子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如果他們在學校的學習成績好,老師又寵愛他們,就會養成過分自信、驕傲、自負的個性。長大後,很容易成為“啃老族”,並且視其為理所當然。
一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情自己幹。”本著這樣的宗旨,家長應當在家庭教育中始終給子女們灌輸“年輕一代不能指望父母養活”的理念,讓年輕人瞭解人生的真正價值,儘快走出及時行樂的“遊戲時空”。做家長的應及早改變大包大攬、溺愛的教育手段,該放手的時候就要放手,多給孩子們一些磨難和錘鍊,以強化他們的自立能力和責任意識,才能根本改變孩子的依附性格,讓他們的精神儘早“斷奶”。那麼,家長們具體應該如何做呢?
1、對孩子進行適度的批評
對孩子的表揚要適當,對孩子的批評也要恰如其分,既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能掩耳盜鈴、視而不見,要客觀地指出孩子的不足,這樣才可以幫助孩子正確地認識自己。如何才能正確地認識自己?告訴孩子要有自信但不能自負。“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父母要教孩子學會反思,學會全面地看問題。比如,讓孩子思考一下,雖然自己在學習上勝出,但是在其他方面,如生活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自己是否也做得很好呢?人不自愛不行,太過自愛也不行;人應該有傲骨,但不能有傲氣。父母還應該多給孩子一些接觸社會的機會,當他們看到外面紛繁複雜的世界,接觸到比自己更優秀、更具專長的人,認識到“強中還有強中手”,就不會為自己的一點小成績而自負了。因此,建議多帶孩子出去走走,看看外面的世界,避免孩子夜郎自大、坐井觀天。
2、從小培養孩子做家務
家務勞動是我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讓孩子參與家務勞動,從中吸取養分,能夠讓孩子變得更成熟,成為一個獨立自主、吃苦耐勞、有責任心的人。很多父母常常抱怨孩子太懶,其實,大多時候孩子懶是父母“慣”的。例如,父母常對孩子說:“你什麼也別管,去讀書就行了!”“你現在還小,做不了。”就因為這些話,孩子們不再插手家務勞動,讓自己與生活的聯絡悄然斷裂了。“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讓孩子做家務是幫助孩子成長的最好機會。其實,引導孩子從事家務勞動並不在於孩子做了多少,做得好不好,而在於孩子參與的過程。一些在父母眼裡微不足道的簡單的家務勞動,如整理報紙、擦桌子、洗碗等,對孩子來說卻意義重大。孩子在做家務的過程中,不僅可掌握一些簡單的勞動技能,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而且有利於責任心和義務感的培養。
3、明確家庭教育的真正意義
家庭教育的真正意義在於:當父母不在身邊的時候,孩子可以自食其力地生存下去。即使孩子離開父母的幫助,自己也可以開創多姿多彩的未來。無論在多麼惡劣的環境下,無論面臨多少挫折,都能夠不屈不撓地生存下去,這才是教育的目的。很多父母不肯放開保護孩子的雙手,過多地干涉孩子的生活,其實並不是好事。從表面上看,這是愛孩子,可深入來看,這是變相地害孩子。因為在現實生活中,磕磕碰碰的事情並不少,孩子應該學會去適度地嘗試,去忍受在生活中碰到的傷痛。父母應該認識到,自己對孩子的過分保護,將使得孩子害怕面對失敗,缺乏戰勝困難的勇氣。孩子在成長時期太過順利未必是好事,不能吃苦接受磨練的孩子長大後很容易喪失鬥志。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養育孩子的最終結果是要讓孩子獨立面對風雨,這就需要讓孩子離開父母的庇護。只有把機會留給孩子,才能把成功留給孩子!
親戚的男孩,22歲,蝸居上海,以鋼琴輔導為生,月入7000左右,父母在甘肅省,家裡給聯絡電信單位上班,本人拒絕工作,拒絕回父母身邊,拒絕結婚,一日三餐全部外賣、飲料,抽菸15元以上,生活拮据時就打電話要錢,家人不給,態度立即惡劣。
回覆列表
謝謝邀請。從你描述的問題來看,孩子有可能出了問題。而且不願意讓父母知道,怕給他們帶來麻煩或者不順心。應儘快打聽孩子的現在狀況,透過他的朋友,或者同事。避免讓孩子知道,以免有更大的牴觸或不必要的麻煩。只有知道孩子的真實現狀與想法,才能根本上去解決問題。孩子一般同父母交流的少,而同他的朋友,同學有時侯會無話不談,無意間會洩露好多父母不知道們資訊。
在上海一個月七千塊,從打工者的角度來說,基本能養活得起自己。如果偶尓向父母伸手要一次二次錢,倒也說的過去,父母一時沒有,倒也不至於態度惡劣。現實的情況估計是孩子被逼到了牆角,無助無奈而又無可奈何,沒地方籌錢,情緒又無處發洩,只有對自已最親最近的人發洩發洩情緒,對外人又不敢。別人也不吃這一套。
孩子沒有工作之前,家是他們唯一留戀的地方,不管貧窮或是富有。做父母的是他們唯一的依靠,剛剛踏入社會,不至於如此無情。
我朋友的孩子同你描述的差不多,孩子不願回家,不願同家通電話,打電話就是要錢,最後從他同學處知道他貨有黑網貨。
一個孩子不會做飯,買外賣很正常,年輕人抽十五的煙也許是為了顯示身份吧。必須先了解一下孩子的真實狀況,而後根據實際情況去解決問題,不要片面先下結論。
如果孩子天生叛逆,建議父母該放手就放手吧,畢竟孩子大了,有了自己的思維方式,行事風格。兒孫自有兒孫福,我們管的了一時,管不了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