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史磚家

    作為三度錯失皇位的明朝“最牛”皇叔,朱瞻墡是明仁宗朱高熾的嫡三子,明宣宗朱瞻基的胞弟,生母為誠孝昭皇后張氏,生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朱瞻墡作為皇孫,被明成祖冊封為湘王,但直到明宣宗宣德四年(1429年)才就藩於長沙。據史書記載,朱瞻墡莊重警覺、頗有令譽,因此深受父母和兄長的喜愛。

    明宣宗是個短命鬼,在位僅10年便駕崩,終年38歲,時在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由於太子朱祁鎮年方9歲,根本沒有能力治國理政,在這種情況下,部分朝臣傾向於擁戴朱瞻墡為帝,而宮中也開始訛傳張太后亦有此意。然而,還沒等朱瞻墡做出表態,張太后便召叢集臣到乾清宮,聲稱自己絕沒有扶立幼子登基的打算,並親手把孫兒朱祁鎮扶上龍椅。由此,朱瞻墡第一次錯失皇位。

    明英宗登基後,對皇叔甚是禮遇,在正統元年(1436年)進封他為襄王。對於侄兒的禮遇,朱瞻墡甚是滿足,也並沒有再進一步的打算,然而“土木堡之變”的爆發,卻再一次將他推上風口浪尖。正統十四年(1449年),20萬精銳明軍在土木堡遭遇瓦剌軍隊的圍攻,幾乎全軍覆沒,而御駕親征的明英宗也被俘,成為瓦剌太師也先的階下囚。

    “土木堡之變”後,也先挾持著明英宗侵犯中原,並嚮明朝勒索人口和財富,而為了斷絕也先的念想,留守京師的朝臣們,以大學士王文、兵部侍郎于謙為首,請求孫太后儘快冊立新君。按照于謙等人的意見,擔任監國的郕王朱祁鈺最有資格繼位,但孫太后卻因朱祁鈺不是自己的親兒,所以傾向於立襄王朱瞻墡為帝,甚至還準備派使者前去襄陽迎奉。

    然而,由於王文、于謙等人反對,加上瓦剌大軍已進逼北京,形勢迫使孫太后不得不做出妥協。當年九月六日,朱祁鈺被冊立為皇帝,是為明景帝(又稱明代宗)。由此,朱瞻墡第二次錯失皇位。不過,朱瞻墡原本也沒有承繼大統的打算,在“土木堡之變”發生後不久,他便上書朝廷,請求冊立太子朱見深(明憲宗,明英宗的庶長子)為帝,而由朱祁鈺繼續擔任監國,並派遣使者迎回明英宗。

    然而,朱瞻墡的奏摺到達京城時,明景帝已經即位數日,根本沒起到任何作用。雖則如此,等到明英宗被迎奉回朝後,朱瞻墡還是上書朝廷,請求明景帝善待太上皇(即朱祁鎮),切不可刻薄寡恩,從而讓天下人寒心。明景帝雖然對朱瞻墡的奏請不屑一顧,但基於朝廷禮節,還是下詔褒獎他一番。

    明英宗在南內被幽禁7年時間,最終在太子太師石亨、左副都御史徐有貞等人的幫助下,趁著明景帝重病在床之際,成功地逃出南內、復辟帝位,史稱“奪門之變”,時在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六。明英宗復辟後,大肆封賞石亨、徐有貞等人,而石、徐等人因與于謙、王文等人不和,遂誣陷他們試圖迎立朱瞻墡為帝,併成功地說服明英宗處死於謙、王文等人。

    于謙等人被殺後,明英宗對朱瞻墡也開始心生懷疑,直到他親眼看到叔父當年給朝廷上的兩封奏摺後,方才明白誤會了朱瞻墡。為了表達感激之情,明英宗下令厚賞朱瞻墡並將其召至京師,當面誇獎他所上奏章堪比周朝的《金滕》(周武王病重時,周公向祖先祈禱,請求自己代武王而死時的立下的誓言)。此後,明英宗多次召見朱瞻墡進京,對他的禮遇比之前更高。

    朱瞻墡雖然無意於帝位,但3次被動捲入皇位風波的現實,卻讓他必須變得更加低調,並時時作秀、表忠心。朱瞻墡很清楚,雖然明景帝已經病故,但明英宗對他依然恨入骨髓,所以便十分知趣的上書,以違反禮制為由,建議皇帝毀掉明景帝為早亡的杭皇后建造的壽陵。明英宗見到奏疏後很是認同,遂派有司毀掉壽陵

    不僅如此,朱瞻墡還向明英宗提議,將廢后汪氏(明景帝髮妻,因反對廢黜太子朱見深而被廢黜,明英宗復辟後,復封為郕王妃)驅逐出郕王府,但明英宗可憐弟妹的遭遇,加之後者有迴護朱見深之功,所以並沒有聽從。等到明英宗駕崩、憲宗朱見深登基後,朱瞻墡舊事重提,但依舊遭到皇帝的拒絕。由此來看,朱瞻墡也有其卑鄙無恥的一面,實在是令人不齒。

    成化十四年(1478年),襄王朱瞻墡病死,終年73歲,明憲宗聞訊後下令舉哀,並賜諡號為襄憲。朱瞻墡死後,明朝官方評價道“王小心清慎,篤於孝敬,尤為誠孝昭皇后所鍾愛。然能守禮法,遠嫌疑,故雖有異議,不為上下所疑,卒能安榮壽考以終其天年”(見《明憲宗實錄》),這也算是對他的蓋棺定論

  • 2 # 澹奕

    明宣宗即將駕崩的時候,前朝與宮中有一種傳聞,說繼承皇位的並非宣宗的子嗣,而是由襄王朱瞻墡繼承大統,不過最後張太后拍板,宣宗之子朱祁鎮登基為新君。與皇位“失之交臂”的朱瞻墡,一生三次捲入皇位繼承風波,但因其識時務知進退,每每都安然無恙。

    朱瞻墡是仁宗朱高熾的第五個兒子,也是仁宗正宮張氏所生嫡三子,宣宗朱瞻基的親弟弟,仁宗的幾個兒子裡,性格最像仁宗的並非嫡長子朱瞻基,而是朱瞻墡。

    《明史》記載:襄王朱瞻墡,莊警有令譽。

    仁宗登基後,朱瞻基成為皇太子,而仁宗膝下諸子也被冊封為王,朱瞻墡先是被封為湘王,後徙封襄王,宣宗朝,對於這個老實乖順的親弟弟,宣宗皇帝也是格外優待,所以朱瞻墡當時也是極其顯赫,但或許是性格所致,也可能是生在皇家不得不謹慎,朱瞻墡自始至終都恪守為人臣的本分,頗得母親張太后與哥哥明宣宗的讚賞。

    初次捲入皇位風波

    明仁宗時,南京時常發生地震,所以仁宗讓太子朱瞻基鎮守南京,結果仁宗突然駕崩,太子在南京無法及時趕回,仁宗的髮妻張皇后就讓自己另外兩個兒子暫時監國。

    而到了宣宗時期,宣宗朱瞻基與其父親一樣,都不是長壽的,還沒到四十歲就英年早逝,而皇太子朱祁鎮當時也才八九歲,所以宮中有傳言,可能繼承皇位的是宣宗的胞弟襄王朱瞻墡,那時的朱瞻墡三十出頭,正是大好年紀。

    不過最終張太后拉著朱祁鎮的手,在朝堂上宣佈其繼位,才破了流言。

    對於此事,在清朝的《宸垣識略》中有一種另類的說法,那就是當時的張太后本來的確打算傳位朱瞻墡。明朝有“金符制度”,親王都擁有各自的金符,存放在宮中的尚寶司,親王前往封地就藩的時候需要攜帶金符,之後交回,而親王奉詔入京,也要由皇帝先派使者送去金符。

    宣宗駕崩的時候,張太后曾令人取來襄王的金符,與幾位內閣大學士商議,但朝臣們反對,所以最終還是決定讓朱祁鎮繼位,而襄王的金符也就留在了後宮的暖閣。

    再次捲入皇位風波

    如果說宣宗登基的時候,朱瞻墡與皇位無緣,還是因為張太后等人緣故,其本身並不知情,那麼英宗時期他第二次捲入皇位紛爭,就是另一碼事了。

    正統十四年,不顧群臣反對的英宗執意親征瓦剌,結果在土木堡大敗,將永樂以來的明朝三大營精銳賠了個精光,自己也被瓦剌所俘,瓦剌打軍趁勢南下直逼京師。

    《明史》:英宗北狩,諸王中朱瞻墡最長且賢,眾望頗屬,孫太后命取襄國金符入宮,終不果召。朱瞻墡上疏請立皇長子,令郕王監國。

    危機關頭,宣宗的皇后孫氏下令讓人帶著襄王的金符召朱瞻墡入宮,但卻被朱瞻墡給拒絕了,不僅如此,朱瞻墡還上疏請提前立皇長子朱見深為儲君,讓郕王朱祁鈺監國,不過朱瞻墡的上疏還沒到京城,孫太后已經這麼做了。

    第三次捲入皇位風波

    朱祁鎮被瓦剌放回來之後,原本監國的朱祁鈺已經登上皇位,並且因為朱祁鈺曾有了自己的親兒子廢掉了朱見深的太子之位,回朝的朱祁鎮雖被尊為太上皇,卻被幽禁南宮之中。

    景泰八年,朱祁鈺病重,而其膝下唯一的皇子朱見濟早早就夭折了,皇位的繼承再次成為了一個很大的問題,當時的朝臣們,一直在考慮到底是擁立朱祁鎮復位,還是迎立襄王朱瞻墡的世子朱祁鏞,雖然皇位本來就是朱祁鎮的,但這個皇帝實在不靠譜,而襄王朱瞻墡的兒子朱祁鏞與其父親性格相近,的確是個不錯的人選。

    不過還沒來得及讓朱瞻墡考慮,石亨等人已擁立朱祁鎮發動奪門之變奪回了皇位。

    但朱瞻墡的危機還沒解決,雖然他從沒有做皇帝的意思,可匹夫無罪懷璧其罪,終究曾有人確實要擁立過他,加上石亨等人的構陷,使得朱祁鎮相當疑心朱瞻墡。

    然而之後,朱祁鎮看到了當年朱瞻墡拒絕入宮繼位,還擁立朱見深的上疏,另外英宗被朱祁鈺幽禁期間,朱瞻墡還上疏,希望朱祁鈺善待英宗,如此,朱祁鎮對朱瞻墡的態度逆轉。

    在明朝皇室之中,朱瞻墡算是個相當的另類存在

    明朝皇帝普遍短壽,四十不到就駕崩的一批又一批,朱瞻墡這個親王卻安享富貴長壽,活到了73歲,生於永樂年間,直到明憲宗成化年間才薨逝。

    明朝前期,宗室諸王戀棧皇位者比比皆是,朱棣發動靖難之變,朱棣的兒子朱高燧、朱高熾接連反叛染指儲君之位,監國的朱祁鈺不肯歸還皇位,如此種種,然而朱瞻墡,就算面對天上掉下來的皇位,仍舊沒有動搖。

    朱瞻墡性格沉穩,在仁宗、宣宗兩朝都很得恩寵,英宗登基後,朱瞻墡的地位依舊穩如磐石,英宗皇帝與後來的憲宗皇帝,對朱瞻墡都禮遇有加,非常敬重。朱瞻墡能有如此待遇,是因為他知道進退,知道恪守本分,或許是其性格使然,也或許是他見多了皇族內爭中失敗者的淒涼,讓他不願去冒險。

  • 3 # 圖文繪歷史

    “明朝最牛皇叔”,這是後人給的雅稱,主人公是朱瞻墡,明仁宗朱高熾第5子,明宣宗朱瞻基的親弟弟,封為襄王,這人確實挺牛的,我總結了幾點。

    圖為朱瞻墡的襄王府。

    朱瞻墡曾監過國,當年他爸仁宗去世,漢王朱高煦又想鬧點事,朱高煦這人一生都在博皇位,以前搶太子位,後來數次搶皇位,為了讓朱瞻基順利繼承皇位,決定交替之際讓襄王朱瞻墡監國,這其實是個絕大機會,可朱瞻墡監國手握權利並沒有非分之想,順利讓哥哥做上皇位,要知道明朝都是太子監國,朱瞻墡開創了藩王監國首例,堪稱第一牛。

    圖為襄王府綠影壁。

    朱瞻墡曾有當皇帝的機會,土木堡之變時,朝廷最先想到讓襄王朱瞻墡來當皇帝,一是年長,二是有賢名,《明史》說他“最長且賢,眾望頗屬”,孫太后都要給懿旨了,卻被朱瞻墡拒絕了,並建議郕王朱祁鈺監國,所以才有了朱祁鈺坐皇位的份,能把皇位拱手相讓,堪稱第二牛。

    圖為朱瞻墡的生母張皇后,英宗時為太皇太后。

    朱瞻墡敢教育皇帝,景帝、英宗時,朱瞻墡以皇叔的身份經常上書,指出皇帝的錯誤,讓景帝善待太上皇英宗,讓英宗體恤民情等,景帝和英宗都俯首順從,很是買賬,朱瞻墡這種天不怕地不怕,堪稱第三牛。

    朱瞻墡進京,都是皇帝親自接來往送,特別是英宗時期,逢老頭進京,英宗都是親率百官接送,客客氣氣,禮遇之隆重,別的藩王看了都汗顏,就這待遇獨一份,堪稱第四牛。

    圖為朱瞻墡墓。

    最後,明朝的王爺們壽命普遍不長,除了朱元璋13子代王朱桂這一支壽命長點的外,其他的能活過60歲的都少,但朱瞻墡活了72歲,歷經7朝,屬於最有福氣的王爺了。

  • 4 # 文苼尉

    史書評價襄王朱瞻墡:莊重警覺,頗有令譽。

    朱瞻墡是明仁宗朱高熾的第五個孩子,也是張皇后所生的第三子,因此有嫡子的身份。朱瞻墡從小就聰慧,深得父母喜歡。朱高熾在北京繼承皇位後,命長子朱瞻基在南京監國,但仁宗做皇帝沒多久就駕崩了,朱瞻基連忙趕赴北京繼承皇位,張太后下令讓朱瞻墡在南京監國。這是大明歷史上第一次由藩王監國,可見朱瞻墡在皇族中的地位和影響力。

    朱瞻墡莊重警覺,因為他可以準確分析政局走向,每一步的選擇都清晰無誤。土木堡之變,英宗朱祁鎮被瓦剌俘虜,孫太后曾向立朱瞻墡為皇帝,但是襄王堅辭不受,而且上書建議讓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立刻冊封太子,由朱祁鈺監國,等待時機迎接英宗回朝。

    但是,孫太后最終接受了于謙的建議,立朱祁鈺為皇帝,也就是景泰帝。後來英宗回到了北京,被朱祁鈺圈進,襄王朱瞻墡多次上書,請朱祁鈺立即歸還皇位,朱祁鈺當然不會答應。

    事實證明,朱瞻墡的眼光非常人所及,他的選擇是最正確的。奪門之變後朱祁鎮重新登上皇位,自此對在危難時始終力挺自己的朱瞻墡青睞有加,屢屢加封賞賜。朱瞻墡死後,受到的待遇也與其他藩王迥然不同。

    英宗被圈禁的幾年裡,朱祁鎮和錢皇后吃穿都成了問題,靠錢皇后帶著幾個宮女織布換錢維持生計,在這種情況下朱瞻墡還能無比堅決的站在朱祁鎮一邊,英宗如何能夠不欣賞、不感恩?

    在皇位面前能夠不動心,在景泰年間能夠保持冷靜。襄王的政治立場堅決果斷從不變化,對得起史書對他的評價。

  • 5 # 帶志逐夢

    明朝作為我國曆史上漢族建立的最後一個大一統王朝,從朱元璋1368年在南京稱帝開始,直至崇禎煤山自殺而亡,享國共計276年。據有關統計,在這276年裡,總共封親王有65位。而朱瞻墡又是何人?為什麼能在這麼多親王中能夠脫穎而出?被稱為“明朝最牛皇叔”。為什麼不是朱棣,他可是親手從侄子手下奪得皇位,從皇叔成為永樂帝的?為什麼不是朱高煦,他可是能征善戰,差點奪得帝位的?

    帶著疑問來好好的看看朱瞻墡此人。他身上的閃光點配不配得上“明朝最牛皇叔”?

    公元1406年4月4日,朱瞻墡出生在南京城。他是明仁宗的第五子,他的母親是誠孝昭皇后,同母兄長就是後來的明宣宗。他爺爺是皇帝,父親是皇帝,哥哥是皇帝,他最差也是個親王。而朱瞻墡也就想做個閒散王爺,按照制度,還是能力來說,他都爭不過自己的哥哥,做個王爺已經不錯了。

    18歲時他被封為襄王,23歲時,也就是他哥哥宣宗登基第四年,他按照規定前往了自己的封地長沙府,開始了他閒散王爺的生活。就這樣過了6年,當他皇兄駕崩後的訊息傳達而至時,一個流言也跟著傳了過來。原來是他皇兄離世過早,任太子的侄兒才8歲,朝廷中就有聲音傳來,說是張太后擔心主少國疑,需要國有長君,而朱瞻墡論血統,是宣宗的一母同胞;論能力,在諸王中頗有賢名,是繼位的極佳人選。

    朱瞻墡得知這個流言時,不知是喜是悲。還沒等他反應過來,他的生母張太后就直接立太子登位,皇帝之位有了著落,流言不攻自破,他繼續安穩地做他的閒散王爺,封地也從長沙換成了襄陽。

    就這樣又過了十四年,他的皇帝侄子御駕親征,結果被瓦剌俘虜了。國不可一日無君,而太子才2歲,在此國家危急關頭,怎可立小兒,只能選擇年長的親王繼承皇位,帶領大家面對危局。而朝廷內的大臣們很快就商量出了人選,一個是朱瞻墡,一個是郕王朱祁鈺。而朱瞻墡年長不說,頗有賢名,眾人都很屬意,就連當時的孫太后都有意向,命人前去取來襄王金符,想要召其入宮,但他沒有應召。反而上書建議請求冊立2歲的皇太子登基,由郕王監國,招募勇士拯救明英宗。只是他的上書還沒送至,郕王已經繼任為帝。

    郕王繼任為帝后,卻遇到了一個問題:自己的子嗣都短命,出生不久就夭折了。而他自己的身體也經常生病。於是關於繼承人的問題又一次困擾大明君臣,又有人開始推薦這位王爺。還好英宗被瓦剌送回,同時代宗還支撐得住,這件事就不了了之。

    沒過個幾年,英宗又被有心人扶立為帝。好在英宗回來被代宗欺負的時候,襄王還上書說了很多好話,這些好話不但幫助其阻擋住對其不利的流言,還讓英宗頗為感動,專門賜詔書誇獎,把他的上書比作是周公的《金滕》,邀請其來京城面見。給了其極高的接待待遇,同時增加其王宮護衛,命相關部門給他營建陵寢。

    此次面見英宗,朱瞻墡前後提了兩次意見:1、按察使王槩被誣陷下獄,希望英宗下令徹查。2、希望英宗施政寬容,少些刑獄,少些賦稅。

    沒有證據顯示朱瞻墡有登基稱帝的意向,但捲入3次帝位之爭的風波確實存在的。所以他很是低調,處處小心謹慎,在大明君臣間塑造了一個沒有爭權之心的賢能王爺。最終也如他所願,一生享用榮華富貴,壽終正寢,終年73歲。《明史》評價說他“莊警有令譽”,相比其他諸王來說,評價極高。他能被稱為“最牛皇叔”在於其能夠歷經6朝,身處帝位風波而安然無恙,無論是爺爺、哥哥、侄子、侄孫當皇帝,他都能受到厚遇。

  • 6 # 於左

    朱瞻墡是明英宗、明代宗的親叔叔,是兩位皇帝正經的“皇叔”,說起來確實不同尋常,確實牛氣。

    我們先看看朱瞻墡的身份。

    朱瞻墡是明仁宗朱高熾的兒子,明成祖朱棣的孫子。明仁宗在皇位上坐了不到一年,但兒子不少,一共有十個。

    明仁宗的張皇后給他生了三個兒子,其中大兒子朱瞻基後來繼承皇位,就是明宣宗。第二個兒子朱瞻墉在明仁宗的兒子中排行老三,第三個兒子朱瞻墡排行老五。

    朱瞻墉和朱瞻墡是明宣宗的同胞兄弟,地位比別的親王高出一頭,長大以後分別被封為越王和襄王。

    《明史》中說,朱瞻墡“莊警有令譽”,聲望比較高,處事非常謹慎。他在宣德四年前往自己的封地長沙,明英宗登基之後,把這位叔叔的藩地向北遷移,改到了襄陽。

    幾個關鍵事件都把朱瞻墡推到前臺,令人囑目。

    明仁宗之後的幾十年間,明朝發生了一系列的大事件,朱瞻墡正巧都趕上了,而且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第一,明仁宗突然重病而死時,皇太子朱瞻基還在南京,在他趕回北京之前,朱瞻墡和同父異母的二哥朱瞻颭一起,暫時監國。

    第二,明宣宗朱瞻基在位十年就死掉,當時他的大兒子朱祁鎮只有八九歲,有傳言說,襄王朱瞻墡可能繼承皇位。這種傳言本身,也說明朱瞻墡在大臣中間的威望,但他的母親張太后及時澄清了傳言,在乾清宮召叢集臣,指著皇太子朱祁鎮當眾宣佈:“此新天子也。”

    隨後朱祁鎮繼位,就是明英宗,朱瞻墡成了他的皇叔。

    第三,正統十四年的土木之變,明英宗兵敗被俘,皇位空虛。而明英宗此時還沒有選立皇太子,當時的親王當中,朱瞻墡比較年長,而且很賢明,“眾望頗屬”。所以《明史》說,“(孫)太后命取襄國金符入宮,不果召。”

    雖然最終沒有選擇朱瞻墡,但這個動作本身,也很說明問題。

    第四,當明代宗重病時,太子之位空虛,有傳言說,于謙、王文等人又打算迎立朱瞻墡。後來這也成為於、王二人被殺的罪名之一。

    身為皇叔,朱瞻墡的牛氣具體表現在哪裡?

    朱瞻墡貴為親王,頭腦還是很清醒的,能夠擺正自己的位置,知進退,這也是他牛氣的地方。

    明英宗出事以後,朱瞻墡從襄陽給朝廷上書,明確提出冊立明英宗的大兒子為皇太子,同時,安排明英宗唯一的弟弟、郕王朱祁鈺監國,另一方面,要想方設法迎回明英宗。這些都顯示他對皇位沒有任何企圖。

    可以說,朱瞻墡的提議考慮得很周到,照顧到各方面的需求。但最終,郕王朱祁鈺做了皇帝,就是明代宗。

    隨後,明英宗歸來,被幽禁在南宮。做為長輩皇叔,朱瞻墡提醒明代宗朱祁鈺應該充分尊重明英宗,要恭順、守禮。但朱祁鈺並沒有做到,最後鬧出兄弟相殘的悲劇。

    明英宗復辟之後,召皇叔朱瞻墡進京,禮遇隆重,叔侄之間消除了所有的誤解,明英宗破格給了朱瞻墡許多恩寵。

    最終,朱瞻墡死於成化十四年。

  • 7 # 史海撲通

    朱瞻墡,是仁宗第五個兒子,嫡出。素有“賢”名,歷經七朝,由於其嫡出的身份以及其賢的名望,先後三次在國無長君的情況下,而被強行議儲。身處風波中,仍能守住本心,小心應對,遵禮法,遠嫌疑,贏得皇室的尊敬。故也是明代最後一個能對朝政具有有效影響力的藩王,可以稱得上是“最牛皇叔”

    三次皇位候選人

    宣德十年,宣宗朱瞻基病逝,年僅三十八歲,太子朱祁鎮只有9歲,大明首次迎來幼主當國的情況,難免會被人揣測主少國疑,也不知是從哪裡產生的謠言,傳太后欲召襄王朱瞻墡回京繼位。一時間宮裡宮外都有耳聞,而這件事的主角襄王朱瞻墡卻遠在一千多公里以外的長沙,對此事一無所知。

    幼年朱祁鎮劇照

    實際上,不管怎麼論都輪不上朱瞻墡,即便是擔憂太子年幼,考慮由宣宗的弟弟繼位,朱瞻墡上面還有一個嫡親的哥哥越王朱瞻墉,而且一直居住在北京,繼位也方便,不用千里召回。可見謠言傳的委實離譜,筆者查閱史料,也並沒有發現謠言中一丁點陰謀的氣息。因為關於謠言的起始,《明史》中起自宮中,《明通鑑》中起自外廷,既然沒有直接的利益指向者,筆者只能猜測此次謠言只是大明民眾盼著有賢君執政的美好祝願。因為朱瞻墡在就藩之前,曾參與過兩次監國,一次是仁宗駕崩時,另一次是漢王叛亂,宣宗御駕親征時,兩次表現都比較得體,加之自身人品修養在宣宗的一眾兄弟中拔尖,如果繼位,應該是一個不錯的賢明人選。

    仁宗朱高熾有十個兒子

    當然朱元璋定下的皇位繼承製度是不存在假設的,宣宗遺詔也明確指明由太子朱祁鎮繼位,為了平息謠言,三楊率百官進宮要求面見太子,張太后也就當場宣佈,朱祁鎮為新任大明天子。

    朱祁鎮的確是一位讓人意想不到的皇帝,正統十四年,朱祁鎮效仿先祖御駕親征蒙古,兵敗土木堡,自己也被抓了俘虜。明廷震驚,此時朱祁鎮的長子朱見深也只有兩歲,更加無法擔負起監國重任,關外鐵騎還虎視眈眈,國難當頭,更需要有一國之君帶領。這時的孫太后又想起了襄王朱瞻墡。

    這次不是謠言,孫太后已經命人將襄國金符取回宮中,以備隨時召襄王入朝了。但是百官更屬意的是朱祁鎮的弟弟郕王朱祁鈺,所以太后的想法並沒有實現。太后的想法也頗為奇怪,朱祁鈺雖然不是自己的親兒子,但也會尊自己這個嫡母為正宮太后,如果朱瞻墡做皇帝,那她這個嫂子應該處於什麼位置呢。

    朱瞻墡此時已經44歲了,是朱瞻基這一輩的藩王中,最長且賢,如此國難當頭,作為皇叔有必要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於是上書,“請立皇長子,令郕王監國,募勇智士迎車駕”,表明了自己並無染指皇位的意圖。只不過奏疏到京時,郕王朱祁鈺已經即位了,這個建議就稍顯尷尬,不過朱祁鈺也並沒有在意。

    代宗朱祁鈺劇照

    第三次風波是景泰八年,朱祁鈺病危,膝下無子,且遲遲不願將皇位交還朱祁鎮一脈,於是朝臣們再次就繼承人的問題展開討論,一部分建議立朱祁鎮的長子朱見深為太子,另一部分人則認為太祖定下的規矩是“兄終弟及”,既然朱祁鈺絕嗣,就應該往下從弟弟中找繼承人,順次下來就輪到了襄王朱瞻墡的世子朱祁慵。我想朱瞻墡知道此事一定會很無奈,怎麼又輪到我這兒來了,不是惦記我就是惦記我兒子,皇位跟狗皮膏藥一樣,甩也甩不掉。

    當然最後的結果是,第三波投機取巧的人擁立囚居在南宮的太上皇朱祁鎮復位,風波結束。

    備受尊敬的襄皇叔

    襄王朱瞻墡雖然三次莫名其妙的捲入議儲風波,但是坐懷不亂,堅守禮法,且心存善念,這也是他後來備受尊敬的主要原因。

    朱祁鎮復位後,翻閱景泰年間的諸多文書,發現襄王不僅沒有覬覦皇位,還在自己囚居南宮時,上書朱祁鈺“景帝宜旦夕省膳問安,率群臣朔望見,無忘恭順”,在自己失勢時還能表達對自己的關懷,這讓朱祁鎮頗為感動。襄王在宣德四年就前往封地了,那時朱祁鎮還是兩歲的小娃娃,想來自己繼位這麼久了,還沒有見過這位嫡親的叔叔,早就聽聞這位皇叔有賢名,於情於誼,都要與皇叔見上一見。於是,朱祁鎮下旨,請襄王進京一敘。

    朱祁鎮囚於南宮劇照

    朱祁鎮是個重感情的人,認準了你是對我好,我就會加倍回報過去,在北狩期間,伯顏帖木兒的一家待他很好,復位之後還送去不少禮物,何況是自己的親叔叔。故此次襄王進京提出的各項建議,朱祁鎮自是無有不允,還為襄王增設了護衛。

    首先接風宴上,襄王提出,路過汴京的時候,有父老鄉親攔路說,按察使王槩是個好人,卻被誣陷入獄,還望皇帝能夠明察,朱祁鎮二話不說當即下旨釋放王槩,並晉升為大理寺卿。其次襄王祭拜祖靈之後,提出應毀掉代宗朱祁鈺已故皇后杭氏的陵寢,因為此時朱祁鎮已廢除代宗朱祁鈺的帝號,那麼杭氏就不應該繼續葬在皇室的陵寢中,屬僭越。此舉正中朱祁鎮的下懷,立即採納。

    襄王作為宗室長輩,提出捍衛宗室禮法的建議,自是無可厚非。但是自朱棣奪位後,大力削藩,皇室是非常介意藩王參與政事的,甚至不願藩王隨意入京,可見朱祁鎮對襄王的信任和尊敬。臨別之時,襄王還不忘囑咐朱祁鎮要“省刑薄斂”,朱祁鎮均受教。

    天順四年,朱祁鎮再次召襄王入京,叔侄倆的情誼又增進了一步。特敕襄王父子每年出城遊獵無需提前向朝廷報備,這是其他藩王沒有的恩寵。此次離別,叔侄倆更是依依不捨,朱祁鎮親自送到午門外,想來也知道叔父年紀比較大了,經不起旅途勞頓,再見就難了。握著叔父的手,止不住的掉眼淚,襄王執君臣禮,朱祁鎮執家人禮,堅持目送襄王離去,襄王只得幾步一回頭,幾步一揖首,一直目送襄王之端門,方才離去。

    襄陽襄王府

    重感情如朱祁鎮,當不是惺惺作態,發自真心耳!

    其實在每次皇位更替中,朱瞻墡都不屬於第一順位繼承人,只要沒有妄想,堅持維護祖宗定下來的規矩就可以獨善其身。直到最後,他依然在扮演著這樣的角色。朱祁鎮駕崩後,朱見深繼位,襄王上書稱希望新帝能遵行大行皇帝遺詔,儘快成婚。也因其守禮、有度,直到成化朝依舊得到尊敬,並得以善終。

    享年73歲,諡號襄憲王。

  • 8 # 歷史甄奇喵

    作為明仁宗的嫡次子,朱瞻墡活了七十二歲歷經六位皇帝更替,算是眼睜睜看著從朱棣開始大明的皇帝換了一茬又一茬,這還不算傳奇,傳奇的是他三次被謠傳為皇儲,但卻依舊逍遙自在的活到了最後。

    永樂四年朱高熾的嫡次子朱瞻墡在順天府出生,如果在其他朝代的話雖然嫡次子不如嫡子受到的關注多,但最起碼不會被人無視,而朱瞻墡就是被無視掉了。

    朱瞻墡被無視掉的原因也很簡單,就是他有一個好哥哥,他哥哥便是明朝的第五位皇帝明宣宗朱瞻基,好巧不巧,朱棣對自己這個大孫子是異常的喜愛。

    當初朱棣為立太子這事犯了難,到底是應該立朱高熾還是次子朱高熙,於是便讓大學士解縉給自己出出意見,解縉只說了三個字便把朱棣給折服了,當即決定立朱高熾為太子。

    解縉說的三個字便是“好聖孫”,由此可見朱棣真的是喜歡朱瞻基這個大孫子,真是疼愛到骨子裡面了,可以說在他眼中朱高熾都沒自己這個孫子重要。

    在這樣的情況下別說是朱瞻墡了,就是朱高熾其他任何兒子幾乎都被朱瞻基給壓的沒有一點知名度,歷史關於他們童年的記載都是少之又少。

    永樂二十二年朱棣去世,太子朱高熾順利登基稱帝,按照慣例朱瞻基被封為太子,而其他孩子則是被封為親王,朱瞻墡一行人這才有了露臉的機會。

    朱高熾登基同年,朱瞻墡便被封為襄王,因為此時的朱瞻墡才不過十八歲,所以便沒有立即去就藩,但沒曾想剛被封為襄王沒多久其父親朱高熾便去世了,在位時間滿打滿算連一年都沒有。

    當時朱瞻基正在南京,為了封鎖訊息防止漢王朱高熙蠢蠢欲動,張皇后便讓襄王朱瞻墡代為監國,另一邊則是讓太子朱瞻基快速返回北平。

    雖說朱瞻墡此次監國過程極短,並且還是為了防止朱高熙有所察覺而臨時封任的,但這也算是開了明朝藩王監國的先例。

    在京城做襄王和監國這段日子中,朱瞻墡用自己的性格和做事方式贏得了不少人的好感,於是便有了後面令朱瞻墡哭笑不得的事情。

    在朱瞻基登基的第四年,朱瞻墡終於離開了京城前往自己的封地長沙府,朱瞻墡本以為自己可以在這裡不問世事度過後半生,但沒曾想很快他就被推到了風口浪尖之上。

    宣德十年,也就是朱瞻墡在長沙府的第六年,其哥哥朱瞻基病逝,臨終傳位於長子朱祁鎮,但此時的朱祁鎮才不過是八歲。

    年幼的朱祁鎮自然是引得朝臣們的懷疑,畢竟當初靖難之役之所以能夠成功不就是欺負朱允炆沒有多少朝政經驗,如今朱祁鎮年幼必然也不能服眾。

    於是不知何時流傳出了這樣一種說法,說是太子年幼應該讓襄王朱瞻墡登基,恰巧朱瞻墡在一眾藩王中確實以賢德著稱。

    人在家中坐鍋從天上來,這說的就是襄王朱瞻墡了,從後面幾件事可以看出朱瞻墡是真的不樂意當這個皇上。

    在孫太后的輔政下朱祁鎮算是慢慢可以執掌朝政了,但所有天下平衡不外乎一個盛極必衰的道理,仁宣兩位明君之後必然是要迎來一位昏君。

    正統十四年,朱祁鎮聽信宦官王振的話對邊境瓦剌發動進攻,為了彰顯自己的英明神武,朱祁鎮特意將朱見深封為太子,意思就是如果我回不來了,那朱見深就是新皇帝。

    只能說朱祁鎮料事如神,在經過土木堡之變後他果然是回不來了,明軍的精銳在這一站近乎全部折損,朱祁鎮算是憑藉一己之力把父親和爺爺留下的基業給敗光了。

    朱祁鎮被抓事小,現如今國家內部群龍無首才是大患,雖然朱祁鎮留下了個朱見深,但朱見深此時還不到兩歲,這如何掌管大局。

    在這樣的情況下應當重新另立新君,原本朱祁鈺是最佳選擇,但孫太后臨時想立襄王,因為襄王朱瞻墡無論是能力還是名望都不算低,最主要的是如果立朱祁鈺為帝,那朱祁鈺的母親吳妃勢必會重新得權從而對孫太后進行打壓。

    在家歇得好好的朱瞻墡突然收到了一份來自京城的詔令,詔令出自孫太后之手,內容也是簡短明瞭,就是讓你襄王入朝登基為帝。

    如果朱瞻墡對皇位有窺探之心的話恐怕這時候就連夜收拾好行囊出發了,但朱瞻墡沒有,非但沒有還回送了一封信,心中表明自己能力有限難以勝任,郕王朱祁鈺無論哪方面都不弱於自己,應當讓朱見深登基讓郕王監國。

    這番說辭雖說是拒絕了孫太后,但卻給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算是兩者都不得罪,這朱瞻墡真不愧是一個聰明人。

    後來被瓦剌抓走的朱祁鎮竟然平安返回,這下算是難為了朱祁鈺,好在朱祁鎮願意退居幕後做一個太上皇,這才沒能爆發內亂。

    原本朱祁鈺登基的時候是訂好誓言自己做完皇帝之後讓朱見深登基,但後來朱祁鈺反悔了,不顧一切將朱見深降為王爺將自己兒子朱見濟封為太子。

    不巧的是朱見濟在被封為太子沒多久後便去世了,此番打擊對朱祁鈺來說不可謂不大,讓他年紀輕輕就身患重病時日不多。

    可就算如此朱祁鈺也依舊是對朱見深不理不睬的,絲毫沒有將其復任為太子的想法,於是民間就又有了這樣的傳言,說是景泰帝朱祁鈺時日不多,準備不日將皇位傳給襄王朱瞻墡。

    朱瞻墡對此真是有苦說不出,自從宣德四年進入封地長沙府後,就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這怎麼天下稍微有點動靜就到處傳我要登基的訊息?

    與之前不同的是這次謠言差點讓朱瞻墡為之喪命,在朱祁鈺病重之時石亨等人趁機發動政變讓被囚禁在南宮之中的朱祁鎮再度登基稱帝。

    二次登基的朱祁鎮對世間萬物都是充滿了疑心,其中對襄王朱瞻墡的疑心最重,在處理完于謙等人後便親自召襄王朱瞻墡入朝。

    朱瞻墡也自知此行兇多吉少,於是在見過朱祁鎮後也是連忙拿出自己的底牌,就是曾經孫太后希望他做皇帝,而他拒絕並推薦朱見深登基,朱祁鈺監國的那封回信。

    朱祁鎮看完之後疑心這才徹底消除,此後對朱瞻墡也是百般信任,看到朱瞻墡的遭遇後是真覺得謠言害死人。

    後面登基的朱見深對朱瞻墡倒是沒什麼敵意,恐怕朱瞻墡都沒想到自己還能親眼見證明朝六代皇帝的興衰。

    成化十四年,朱瞻墡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二歲,在古代能活到這個年紀本就算是傳奇了,再加上這短短七十年中三次被謠傳為皇儲,最終還能落得一個善終,這真的可以稱得上是傳奇中的傳奇!

  • 9 # 晉陵芮氏

    朱瞻墡能在皇室糾紛中多年站立不倒,與其“相國”芮善大力經營調護有關!1438年,芮善獲批致仕退休,襄王贈畫題詩並序以贈。“予與相國晉陵芮性存先生同遊歲久朝夕贊翊調護尤多而性存心如金石德若芝蘭餘甚重之今歸老於家為寫金蘭一幅賦詩一章以表予意云爾。”詩曰 晉陵人物老耆英 霑得天家雨霖深 廿載相予陪講席 一朝歸老遂投簪 心如金石卿多美 德若芝蘭世共欽 朝夕感懷因寫贈 覺風令德播請吟

    請看襄親王對芮善的評價:心如金石德若芝蘭。在上述序中說芮善:朝夕贊翊調護尤多。應該說芮善對一個親王能坐穩王位是出了一人力的。起了大作用的。

    芮善:洪武三十一年進士,二甲第一名,進士中排位全國第四,位次可謂之高。建文帝時任職翰林院中書舍人。明成祖時任翰林院侍書,後升職司經局洗馬,明仁宗時亦任斯職,1425年詔令升任襄王府長史,襄王稱長史芮善“相國”,可見王府長史之任之重。.

    附:洪熙帝(明仁宗)詔誥

    奉天承運 皇帝制曰 朝庭建諸子以屏藩國家必選賢能端碩之士以為之輔而長史其首也所以贊其德義治其政令猶必得賢乃足以副簡畀爾 司經局洗馬芮善發身賢科累職近侍朕春宮清慎端確益勤不懈 朕承大統眷念舊勞特命爾為奉議大夫襄府長史司右長史 夫漢之河間東平飭躬厲行令聞長世固王之能自修亦必輔相有人焉 爾宜勉之 朕固有無窮之美爾亦永稱於世欽哉

    初任 中書舍人

    再任翰林院侍書

    三任司經局洗馬

    今任襄府長史司右長史

    制誥

    洪熙元年(1425)七月十三日下

    之寶

  • 10 # 樓哥看歷史

    朱瞻墡,明仁宗朱高熾第五子,生母誠孝昭皇后張氏,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十月封襄王。長久以來,這位襄王殿下一向有“明朝最牛皇叔”的稱號。為什麼這麼說呢?

    依筆者看來,朱瞻墡牛就牛在他曾經三次無限接近皇位,卻依然得以安享尊榮,壽令終考。特別是在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正月明代宗朱祁鈺重病纏綿床榻之時,為了皇儲問題,朝中輿論洶洶。傳說當時的執政大臣王文和于謙有意迎立襄王入京繼位。故而太上皇帝朱祁鎮在發動南宮政變之後,第一時間處死了于謙和王文,同時急召襄王進京朝覲。

    那麼在如此肅殺的氛圍下,朱瞻墡是如何轉危為安的呢?

    奪門之變後的孫太后與明英宗劇照

    宣宗暴崩,張太后屬意襄王

    《明史》對於朱瞻墡有很高的評價,稱其“莊警有令譽”。仁宗朱高熾駕崩後,皇太子朱瞻基繼位,是為宣宗。俗話說“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身為皇帝的親弟弟,襄王在朝政上給予了哥哥極大的支援。

    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八月,兄弟二人的二叔、老牌野心家漢王朱高煦在山東樂安州發動叛亂。為了避免重蹈當年建文皇帝朱允炆的覆轍,宣宗皇帝決定御駕親征。

    大軍在外,京城的防務尤為重要。宣宗除了留下姑父廣平侯袁容和靖難功臣武安侯鄭亨留守北京外,還特別讓弟弟襄王朱瞻墡居守京師,總督諸官。襄王在這一個月的時間內表現出色,得到了母后張氏和在朝文武大臣的一致好評。

    因此儘管朱瞻墡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八月正式之國湖廣長沙,朝中卻任然一直流傳著他的傳說。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正月初三日,37歲的朱瞻基突然駕崩,身後只留下年僅9歲的皇太子朱祁鎮和8歲的“私生子”朱祁鈺。

    襄王之母張太后劇照

    在這風雨飄搖的時刻,突然從宮中傳出了將迎立襄王為帝的流言。此時距離朱棣靖難篡位不過才30多年時間,燕王這一支皇室的地位尚未牢固。因此從“國賴長君”的角度出來,張太后想立自己親兒子襄王為帝,似乎也不算過分。但是對於在朝大臣來說若立襄王為帝,則將置皇太子於何地?難道眼睜睜看著宣宗皇帝法統斷絕,給日後皇位繼承埋下隱患?故而在朝野的壓力之下,張太后不得不將輔政大臣召到乾清宮,然後親自指著朱祁鎮說這就是新天子,人心這才安定下來。

    宣宗崩,英宗方九歲,宮中訛言將召立襄王矣。太后趣召諸大臣至乾清宮,指太子泣曰:“此新天子也。”君臣呼萬歲,浮言乃息。—《明史卷一百十三·列傳第一》

    對於朱瞻墡來說,雖然他只是被動地陷入傳言之中,但新繼位的皇太子朱祁鎮,即明英宗,心中難免對這位皇叔有過不去的坎。

    土木堡之變,孫太后屬意襄王

    正統元年(公元1436年),襄王朱瞻墡遷居襄陽。由於當初的流言,朱祁鎮一直對叔父心存芥蒂。正統四年(公元1439年)正月和閏二月,襄王府接連被盜。堂堂親王府居然如此守衛鬆懈,憤怒的朱瞻墡認為這是“監守自盜”,嚴厲地懲罰了王府侍衛。

    心懷怨恨的儀衛正(王府儀衛司長官)金聚等人向湖廣三司告發襄王十四件違法事情,其中最為誅心的一條是說朱瞻墡在皇帝陛下萬壽聖節(生日)當天找道士蕭道真扶鸞(即占卜),裡面有“天數玄玄,妙不可言”等語。這是直指襄王意圖謀反!好在當時太皇太后張氏(已然由皇太后升級太皇太后)依然在世,這起針對襄王的告發才最終不了了之,皇帝朱祁鎮不得不以“特念親親”的理由將此事輕輕揭過。

    正統七年(公元1442年)太皇太后去世,此後親政的朱祁鎮重用太監王振,在朝堂之上和文官們為爭奪權力鬥得不亦樂乎。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八月,意圖效法先帝朱瞻基御駕巡邊的朱祁鎮親征瓦剌,未曾想在土木堡全軍覆沒。無數朝廷重臣死於非命不說,皇帝本人還被瓦剌給俘虜了。

    土木堡之變

    訊息傳回北京,太后孫氏(宣宗皇后,朱祁鎮生母)不得不考慮英宗被俘後由誰來主持大局。朱祁鎮雖然是他親兒子,也生了三個兒子。但此時其長子朱見深年僅兩歲,次子朱見清一歲半還沒到,第三子朱見湜更是剛剛滿月。孫太后雖然選擇朱見深做了皇太子,但也深知這個皇太子只是一個擺設,表示皇位今後還會傳給朱祁鎮的子孫,除此以外別無任何意義。

    瓦剌大軍帶著英宗到處扣關,明朝亟需再立一位新皇帝。但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一來也不過22歲且毫無政治經驗,二來孫太后素來瞧不上其母吳賢妃,若是立其子為帝,難免母憑子貴,在地位上和自己平起平坐。為此孫太后想起小叔子襄王,畢竟對於國難當頭的大明朝來說,44歲的朱瞻墡來無論是年紀,還是名望,抑或是執政能力,在宗室中都是首屈一指的。

    諸王中,瞻墡最長且賢,眾望頗屬。太后命取襄國金符入宮,不果召。瞻墡上書,請立皇長子,令郕王監國,募勇智士迎車駕。—《明史卷一百十九·列傳第七》

    但是襄王殿下的政治經驗何等豐富,他立刻意識到自己不能去接這個燙手的山芋。而從“政治正確”角度出發,朱瞻墡請立英宗長子朱見深為帝,而以郕王朱祁鈺監國。而在郕王登基之後,明軍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英宗也被瓦剌人釋放,以太上皇帝的身份住進南宮,形同軟禁。對於大侄子的遭遇,襄王果斷上疏請景泰皇帝“旦夕省膳問安,率群臣朔望見,無忘恭順”。可以說正是有了這兩封富有遠見的上疏,日後才救了襄王一命。

    奪門之變,襄王的兇險時刻

    回到本文開頭,太上皇帝朱祁鎮趁著弟弟病重,在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野心家的幫助下發動“奪門之變”,一舉復辟成功,重新登上了皇帝寶座。

    有人說朱祁鎮是被徐有貞等人逼迫,才不得已以“迎立外藩”的罪名殺了于謙和王文,真是如此嗎?根據開國太祖朱元璋親自編寫的《皇明祖訓》,一旦景泰帝真的無嗣駕崩,該立誰為皇帝呢?

    凡朝廷無皇子,必兄終弟及,須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雖長不得立。—《皇明祖訓·法律》

    如果要硬摳字眼,既然《祖訓》說了要“兄終弟及”,那麼景泰帝一旦駕崩,太上皇帝作為皇帝的兄長,自然不符合《祖訓》的原則。如此一來,就要上溯到先帝宣宗皇帝的弟弟。同時根據“須立嫡母所生者”這一條,襄王自然是不二人選。這才是英宗為何如此緊張的真正原因,因為迎立襄王,是有法理依據的。用《明史》的話來說,就是“帝頗疑瞻墡”

    景泰帝劇照

    此後英宗在宮中發現了當年皇叔的兩封奏疏,即請立朱見深為皇太子,和請景泰帝善待太上皇帝,心中頗為感動。而且又發現襄國金符一直都在太后宮中,根本沒有被使用過,也就不存在迎立外藩這件事情。但無論如何心結一定要開啟,因此朱祁鎮於三月賜書襄王,在稱讚“叔父之心,即周公之心,而此二章亦即金縢之書之比也”的同時,又表示“第念先帝同氣至親惟叔父,宗室至賢亦惟叔父。於情於誼,不可不重欲得一見”

    四月二十一日,襄王朱瞻墡懷著惴惴的心情進京面聖。雖然《明英宗實錄》對朱祁鎮此舉大吹法螺,給皇帝和皇叔身上加了無數的濾鏡。但在四十多年後明孝宗弘治朝禮部尚書倪嶽的上疏中,無情地撕破了這層溫情的面紗:

    英廟復辟之初曾召襄王。雖則篤親親之誼,實以釋其嫌疑,是非常例。—《明孝宗實錄卷一百二》

    因此襄王進京之後為了自保,揣摩聖意後做了件頗為令人不齒的事。景泰帝皇后杭氏,先於朱祁鈺去世,死後葬於壽陵。朱瞻墡在謁祭祖父朱棣的長陵、父親朱高熾的獻陵以及長兄朱瞻基的景陵之後,以杭氏壽陵明樓過於僭越為由,請求“夷其墳垣,毀其樓寢”。朱祁鎮龍顏大悅,立刻命令工部尚書趙榮率領5000官兵將壽陵毀去。作為回報,朱祁鎮表示“襄王宗室至親,賢德可重。特與設護衛,以表朕褒進之意。”將襄陽衛左所、安陸衛右所官兵劃歸襄王府護衛官軍。

    結語:此後襄王還曾於天順四年再次進京面聖,這在宣宗朝之後的明代宗室中是絕無僅有的。這份“真摯”的友誼一直到天順八年正月朱祁鎮駕崩,這才戛然而止。皇太子朱見深繼位後,襄王以叔祖父的身份請皇帝早行婚禮。朱見深欣然接受,並高度讚揚了襄王的表現。

    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正月十六日,襄王朱瞻墡去世,享年73歲。收到訃告後,朱見深為叔祖輟朝三日,賜諡曰憲。對於襄王的蓋棺定論,史書上是這樣寫的:

    王於諸王中為最親,故朝廷所以眷愛之者為最優。王小心清慎,篤於孝敬,尤為誠孝昭皇后所鍾愛。然能守禮法,遠嫌疑。故雖有異議,不為上下所疑。卒能安榮壽考,以終其天年。—《明憲宗實錄卷一百七十四》

    這位襄憲王一生三次無限接近皇位,終於靠著小心謹慎,不但自己得以頤養天年,壽終正寢,還為子孫後代帶來了近兩百年的榮華富貴。稱其為“大明最牛皇叔”,可謂實至名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生活心態低落,境遇難過,如何才能走出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