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南公懿

    首先:

    “一將功成萬骨枯”其意為戰爭慘烈,戰功需要巨大的犧牲和付出。戰將的成長,需要經歷九死一生的磨難,需要許許多多的普通士兵和將領為他的謀略、戰略跟他一起去浴血奮戰才能成就赫赫戰功和威名。從另外一個側面講,功成名就的將領一定是戰場上百戰不死,百戰而勝的倖存者,幸運兒。

    其次:

    戰爭必然有死傷,浴血拼殺必然會產生功勞,而功勞的最大受益者自然是戰爭的勝利者,戰爭的倖存者。

    戰爭是一件非常複雜、繁瑣且工作量龐大的事情,是需要人力、物力、財力、智力、體力等多方面共同協作才能開展的,這就必然產生不同的分工,每個人都在不同的崗位上為朝廷、為國家、為百姓而戰本義上講不存在誰為誰而戰。

    歷朝歷代的將領幾乎都是靠戰功累積升遷上去的,換句話這些將領也是從歷次浴血拼殺計程車兵中脫穎而出的,並非天生就處在那個位置上。

    再者將領、名將即使成名了也是要上戰場也是要浴血拼殺的,古今中外的戰爭中沒有哪一場戰爭只死士兵不死將領的,相反戰爭越激烈越持久死的將領名將也越多。

    最後:

    因此,戰爭中計程車兵、普通將領並不是為戰場上的某個將領、某個高階將領或統帥打仗賣命的,他們所有人都是為國家、為百姓或者為某個人某個集團以國家的名義去戰爭的。

    所以“一將功成萬骨枯”這句話,跟人性的自私與否本質上講沒有多大關係。

  • 2 # 父母年代記憶

    人具有雙重屬性。生理意義上的人和社會意義上的人。

    首先對於一個種屬來說,能夠延續生存是第一要務。在這個意義上說,人與其他任何動物並沒有本質的區別。為了獲取生存資料和生存的權利,保全自己是人自私的根本原因。馬克思稱之為“需要”。

    其次人也是一個社會人。處在社會關係中的人就具有了社會學和倫理道德意義上的本質。這個本質馬克思稱為“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在這個條件下,自私不再是人的本質,人生存的意義在於實現自身的價值。從總體性上來說,任何個體的人都是有缺陷的,而勞動產品是人本質在物中的凝結,所以生產並消費勞動產品就是人與人之間在本質上的相互彌補。因此人的本質需要從社會關係中來思考。在這個意義上道德、自由、權利就凸顯出來。這就進入現代西方政治學的思考範疇。

    總的來說。馬克思對人的生命本質的探討是其思想的內在核心。他提出人的本質——

    1.人的類本質是自由有意識的生產勞動。

    2.人的本質是“需要”

    3.人的本質是“真正共同體”

    4.人的本質是“社會聯絡”

    5.人的本質是“一切生產關係的總和”

    此外亞里士多德認為人的本質是“理性”“政治動物”

    笛卡爾認為“我思故我在”

    提出“絕對理念”

    費爾巴哈認為“人是有感情的”所以要建立愛的宗教

    《中庸》認為“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總之,人的本質是什麼,這個問題是從古至今、中西方所有最智慧的人都在思考的問題。很難說清或者在真理意義上告訴你什麼是人的本質。只能告訴你哲學家們都做過哪些思考。

    但是單純認為人是自私的,這顯然是隻把人看成純粹生物學意義上的動物。

    以上觀點僅作學術探討。

  • 3 # 顧空城

    這個問題很沉重,面對事實的殘酷,我們雖然不願或不敢承認,卻無法逃避人性的自私與貪婪,甚至將自己的利益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從古至今,概莫如此,人性的自私永遠無法擺脫。

    我們就從唐代曹松的這首《己亥歲》說起:澤國江山入戰圖,生民何計樂樵蘇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雖然歷史縱橫了幾千年,但是我們依然記得封狼居胥的霍去病,破釜沉舟的項羽,國士無雙的韓信,文韜武略的曾國藩……但是我們又卻不曾記得那些成就他們的的馬前卒。在歷史上,這些逝去計程車兵沒有留下姓名,有的只是一個個籠統的數字。

    大家熟悉的長平之戰,白起率領的秦軍共斬首坑殺趙國士卒40多萬;秦末項羽收復六國,一夜坑殺秦軍降卒20萬;劉秀與王莽昆陽之戰,王莽軍35萬人被殺;

    ………………

    而平民的死傷更遠遠多於戰場上士兵的傷亡:

    很多人津津樂道的三國時期,從黃巾起義開始到魏蜀吳三國混戰,全華人口從5007萬銳減至90萬,人口消失了98.3%

    南北朝,五胡亂華,死者不計其數。單單冉閔的一個“殺胡令”,百萬胡人人頭落地。

    安史之亂前後,唐朝人口由5292萬變為1699萬。

    ………………

    這只是稍微舉幾個例子說明戰爭的殘酷性,任何戰爭都會造成大量的傷亡,無論士兵還是平民,而最終勝利的一方也會付出慘痛的代價。所不同的是失敗者人頭落地,勝利者封王拜相。

    而題主所說的自私問題,也就是發動戰爭的主因。很多戰爭打著漂亮的旗號,實際上也是為了土地和女人,為了權力和慾望。這是自然界生物永遠無法克服的弱點,畢竟比起辛辛苦苦打工掙錢,直接搶是更直接更見效的方法。匈奴貪豔羨漢朝的富足,金人窺覬宋朝的繁華,為此不惜燒殺搶掠、生靈塗炭,這是人性自私到極致所引發的後果。

    讓我們看看曾經在我們的歷史書上被標以“義軍”之名的那些匪寇們:

    唐末,黃巢作亂,879年,在攻佔廣州後製造屠城血案、劫掠財貨,屠殺回教徒、基督教徒、猶太人及平民共12萬人。880年,黃巢攻佔長安,其部屬“殺人滿街,巢不能禁”。官軍反撲時,黃巢怨恨百姓迎接官兵,“巢怒民迎王師,縱擊殺八萬人,血流於路可涉也,謂之洗城”。這座當時世界人口最多的第一大城市長安,人煙斷絕,成為一座空城。

    清朝的太平天國所到之處,大肆屠殺。攻佔南京後,就進行屠城,殺盡滿人、僧侶,官吏,很多百姓也被屠殺。1860年,太平軍二破江南大營,鄰近各縣皆被太平軍佔領,金壇縣城破後,太平軍進行了大規模的屠城,據民國《金壇縣誌》記載,戰後“鄉之遺民不及三萬,城不及三千”。3.3萬幸存者僅為戰前人口的4.7%,66.7萬喪命。

    而他們的對手,唐軍抑或清軍,其實也好不到哪去,所到之處也經常姦淫擄掠,禍害一方。這樣的戰爭沒有正義可言,純粹是爭權奪利的產物。而他們犧牲的不僅是士兵的生命,更多的還是無數百姓的家園被毀,甚至滿家滅門。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曹操的《嵩裡行》為我們描繪了戰爭真實的慘狀。杜甫的三吏三別也是安史之亂最真實的描寫,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所以為什麼我們要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因為和平真的來之不易!

  • 4 # 萬曆不上朝

    想要功成名就,如果不是踏著別人的鮮血往上爬,就是被別人踩在腳下,兵荒馬亂的年代,只能是這樣。

    個人覺得這並不是人性的自私,而是為了生存,自然法則一樣,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 5 # 條頭津津有味

    人是什麼是生物而已,地球最高階的物種,物競天擇競爭是本能啊!一將功成萬骨枯,看見了吧歷史就是這麼個過程,利益的爭奪將共同利益凝聚成集體意識,昇華成以文化形式存在的理念,形成一個群體的意識形態,形成這樣的意識形態共體後,表現出追求個人或小團體利益與群體利益不謀合時,違背大的共同體利益,個人及小團伙的思想對立於大團體你就是自私。一將功成萬骨枯是不同意思識形態的對立方取得成功的一方的感嘆!有什麼自私不自私的。人類的意識形態思想能統一嗎?你和我的想法能一致嗎?你和父母的想法一致嗎?你和夫君妻兒的想法一致嗎?你總是想著你自己不考慮別人你太自私了。

  • 6 # 明天看點啥

    這句話你要理解一整句的意思,就是“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要理解寫這首詩的時代背景。

    這是一句唐詩,出自晚唐詩人曹松的《己亥歲》,從字面意思即可看出,與古代戰爭有密切關係。無論哪個朝代,只要打仗肯定會有傷亡,只是殘酷程度不同罷了,勝利一方的將領,凱旋後必然頭頂光環,受到帝王無盡的賞賜,不知是否想起戰死沙場的那些將士。

    曹松之所以發出如此感慨,跟他處的年代背景有關。當時唐朝早已不復往昔之繁盛,節度使的勢力不斷壯大,朝廷無力控制天下局面,各地節度使之間摩擦不斷,大小戰事頻繁發生,胸懷報國之志的曹松,命運跟偶像杜甫非常相似,始終處於不得志的狀態。

    年輕時才華橫溢,對未來之路充滿信心,堅信只要付出努力,一定可以創造屬於自己的輝煌。本想安心讀書的曹松,卻因家鄉戰亂不止,不得已遷徙異鄉,甚至沒有機會參加科舉。多年間,曹松一直漂泊不定,找不到立足之地,基本生存問題都難以解決,悲慘之狀可想而知。

    歷經磨難,從未改變初心,看了太多因戰事背井離鄉之人,曹松內心極度渴望天下太平,《己亥歲》也正是他在此期間的作品,全詩內容為:“澤國江山入戰圖,生民何計樂樵蘇。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每一個字均是曹松含淚寫下。

    不難看出,在流傳千古之名句“一將功成萬骨枯”前面,還有一句更有內涵、更經典的一句,即“憑君莫話封侯事”,為何稱其經典呢?此句可理解為,踏上戰場的將領,不要想著憑藉功勳封侯拜將,你所取得的一切,都是成千上萬士兵用性命換來的。

    曹松的這首詩廣為流傳,絕非他無病呻吟,而是多年經歷的真實感嘆。有人說他太過悲觀,沒有王翰“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那般瀟灑。

  • 7 # 徐大乎

    “一將功成萬骨枯”有多重含義、多方指向,但卻沒有指向靈魂、包含人性惡的成分,這是因為“一將功成”必將有“萬骨枯”,但“萬骨枯”不一定能使“一將功成”,“一將無能累死三軍”,“將熊熊一窩”等類似的俗話許多人都能說幾句,也都能詳解其意。之所以喊出或叫響這句悲壯的話語,其主旨是要昭示天下萬民,勝利成果和大好局面來之不易,要珍惜。特別是告誡哪些“功成之將”,要像陳雲同志說的那樣“不居功”、“不自恃”,時刻牢記革命的勝利、建設的成就是廣大人民群眾用汗水、心血,甚至是生命換來的,等到勝利並享受勝利成果的哪些“成功者”或“幸運者”要知道惜福、感恩,不要忘本,更不能利用自己的功勞和權勢謀個人私利,甚至欺壓百姓,那樣不僅人民群眾不答應,逝去的英靈也不答應。

  • 8 # 九月讀歷史

    我個人認為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

    第一,任何一個有謀略的將領,都會在作戰之前進行穩重的佈局,以圖使自己這方的傷亡達到最低,沒有一個將領希望自己計程車兵白白死去。殺敵一千,自損八百這種戰爭並不是將領所希望的,有時只是被迫無奈,但也會拼命想辦法降低己方傷亡。畢竟如果勝仗是靠人數堆的,那古時候所有國家都會全民皆兵,比拼國家人數,這顯然是不現實的。每一個名將,其所打勝仗都是真正的勝仗,不能打到最後把自己打沒了。

    第二,有時候這種說法是形容帝王,為了取得天下,站在皚皚白骨之上。然後在取得天下後,就會“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開始殺害功臣。這是人性自私的一面,因為他怕自己的手下大臣會和自己一樣,為了自己的後代著想,然後將功高震主之人全部殺掉。但不能把所有帝王都一概而論。比如光武帝劉秀就沒有誅殺功臣,相反還依靠他們。開闢了“光武中興”,為這種說法提供的反例。宋太祖趙匡胤也沒這樣做,他選擇的是“杯酒釋兵權”,將手握重兵的大將手中兵權收回,這在當時也是為了國家穩定著想。

  • 9 # 磐龍觀史

    歷史是由一次又一次的戰爭相連而成,從秦朝大一統吞六國定文字開始,名為“一統天下”的霸業始終佔據在帝王心頭。千古風流,浪花滾滾,一場場的血雨腥風之下,掩埋了多少累累白骨。“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每次看到這句話的時候都會忍不住地心下一顫,眼前立刻浮現起萬千白骨壘起的搖搖欲墜的荊棘王座上,將軍高高在上春風得意、金刀大馬地坐著,腳下卻被萬千只形容枯槁的手臂緊緊纏繞著往下拉扯的場景。殘酷、傷痛、嘲諷、怨恨而可悲。晚唐時戰亂四起,由北方蔓延至中原,到唐末又因為官逼民反激起大規模農民起義,大江以南也被戰亂波及。舉國皆戰,舉目皆兵,哀鴻遍野,屍橫滿地。飢餓、寒冷、流離、疾病,欺壓與反抗,掠奪和爭搶,屠虐和仇恨,求生與死亡,每日都在上演,每刻都在輪迴。在這兵荒馬亂死生難料的日子裡,往日打柴割草那樣艱辛無趣的時光都讓人羨慕和懷念。“寧為太平犬,勿為亂世民!”在這樣一個生靈塗炭的世界上,活著本就足夠艱難,還上哪兒去奢望什麼安樂呢?老百姓從來都是最無辜的受害者,天子打著“民本”的旗幟進行管理,但實際上不過視之為能產毛的溫馴羊群,平日裡虛情呵護,需要時百般搜刮,必要時鐵腕相向,反抗時冷血屠殺。那些年輕的男子們哪知道行軍時的熱火朝天溫暖不了打仗時的天寒地凍,哪知道行軍時的熱火朝天溫暖不了打仗時的天寒地凍,哪知道自己的黯然傷逝卻只能為敵軍添上一筆戰功。古人征戰時以人頭記戰功,這種鼓勵殺伐的態度造成許多屠城的慘案。那名將的顯赫威名是用自己戰士和敵軍戰士的鮮血描繪的,浸滿了仇恨殺戮和絕望。乾符六年(公元879年),唐朝鎮海節度使高駢被派往淮南鎮壓黃巢起義軍,他的“功績”累累,受到天子封賞,僅僅是“功在殺人多”而已。一面倒的戰爭,屠掠手無寸鐵的百姓,並以殺人多而沾沾自喜,實在令人聞之髮指,言之齒冷。更有甚者,為了謊報戰功,屠殺敵方手無寸鐵的平民充數,那些定格在絕望和不解上的臉龐,就是鐵一般的罪證。“憑君莫話封侯事”道出了多少百姓心中的酸楚之情,“一將功成萬骨枯”又寫出了多少斑斑血淚。這樣的感慨自然不止曹松一人發出過,“可憐白骨攢孤冢,盡為將軍覓戰功”“將軍誇寶劍,功在殺人多”“士卒塗草莽,將軍空爾為”等,詩人們尖銳地揭露出時政的罔顧人命與人民厭戰的情緒。曹松本人也很有意思,他學賈島苦吟,自有一種清苦澹宕的風味。他一生在戰亂中騎驢奔走,“平生五字句,一夕滿頭絲”便是他的寫照。曹松字夢徵,晚唐詩人,在那樣一個黃巢起義、朱溫亂唐、五代十國初立的亂世之中,這麼一個文弱書生可沒有被“造英雄”,而是一個被湮沒在歷史狂流中的疲於奔命的小人物。他先後到過洪都、江浙、福建、廣西,幾乎踏遍了中原各地。所以他敢一上來就說“澤國江山入戰圖,生民何計樂樵蘇”。這漫長的流浪生涯,讓這個騎著毛驢、身形瘦弱、面容疲憊的秀才在顛簸中從青年走到暮年。他走走停停,感時吟詩,疲時小憩,馱著那箱寶貝書籍,做著中舉為官的夢。最後年逾七旬的他終於中了進士。他先授任校書郎,後任秘書省正字,可惜只做了兩年官,便與世長辭了,不過到底也算是圓了他的夢,走了個完滿的圓。戰爭讓這樣一個一心想報效朝廷的人發出了悲鳴,他看到血染的唐朝開國之盛世,看到破敗的金鑾殿前倒塌的旌旗,每個朝代的人踩著血路殺上王座,苦心打造一個更牢固的開明盛世,再野蠻地向未知展露野心,毀滅其他的文明。金鑾殿的王座上生滿了荊棘,被烙下過無數人的姓名,可最終還是逃不開支離破碎的命運。曾經的金碧輝煌瓊林仙境又能維持多久,一時?一世?最終還是化作斷瓦殘垣埋入歷史的風塵中,徒留後人空嘆。雖然人總是貪婪的,但是也總得相信那埋藏在人性深處的善。除卻個別殺戮成性的將領之外,大部分將士還是於心有愧的。可是人永遠這麼矛盾,理性地執行命令再感性地發出哀思。望著在戰場上搬運屍體的對手們,每個人心下都是複雜難言的。他們也會偷偷地在黑夜中合掌祈求戰爭趕快過去,也會為小馬駒的出生而感動落淚,也會為被踐踏得一片狼藉的良田禱告,希望來年風調雨順萬民無飢。即便是下令征戰的君主,也會面對先祖的牌位暗自責問到底該不該,也會帶領子孫群臣面對祭壇祈求和平。戰爭是世上最大的劫難,它像是架設在時空中的一個旋渦,無論身邊、天邊,無論曾經、現在,只要它存在,你總能看到它張牙舞爪的猙獰嘴臉。而最無力的卻是,即便你曾看到它吞噬所有的美好,即便你深切地體會到它的可怕,你永遠都沒辦法阻止它的重新出現,一如你永遠無法阻止你的心。最後借用一句格言:即便是最勉強的和平,也勝過最正義的戰爭。

  • 10 # 子瑜說說

    你好,很高興能回答你的問題。"一將功成萬骨枯",是出自唐代曹松所作的《己亥歲二首》。本文意思是:一個將軍的成功是靠犧牲成千上萬人的性命來換取。詩中描述了唐代安史之亂後的戰爭戰亂場景,兵荒馬亂,生靈塗炭,兩江流域的悲慘人生。

    "一將功成萬骨枯",這一句話只是用來形容戰爭的悲慘人生。至於說是人性的自私,似乎關係不大。將軍人物只是戰爭中被推出來的英雄形象人物。想從戰爭中獲取勝利都是需要付出極大的犧牲代價。包括了人類的生命和其他物質資源。

    戰爭的出現是有人類的生存環境發展變化的形式來決定了。當某一個區域的人類發展到了一定性的階段。生存環境如果不能得到合理轉化,那就極容易地爆發戰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何很多商店藥店裡買不到口罩,大街上超市裡的人都帶著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