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凹凸花開
-
2 # 吾名平凡
首先呢,不僅僅是古代大臣們才會著裝有寬大衣袖地衣服,其他人也是有可能穿這類衣服地。我們從幾個方面入手來分析一下這種服飾文化,因為這類寬大衣袖有很多種功能,包括有禮儀、舞具、指喻、表情、毛巾、衣袋等諸多功能,這些功能也是歷史上代表著生活習俗上某種變遷跟傳遞地現象。
第一、就是寬大衣袖的禮儀。中國的禮儀文化就包括了服飾文化。中國古代地服飾功能在行政上,表現的是一種禮儀規範。旨在表現一種莊嚴、穩重之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禮儀之邦”、“衣冠之國”,故而在許多諸如典禮慶祝的場合等正式一點的場合,許多人都要換上有寬大衣袖的衣服,作為一種禮服。我可以從多個記載裡發現這種服飾與禮儀的密切關係。比如古代常見的行禮有個就是“斂衽”,我們翻開史書在《戰國策·楚策一》裡面記載著“一國之眾,見君莫不斂衽而拜”,在《史記·貨殖列傳》裡記載著“齊冠帶衣履天下,海岱之間,斂袂而往朝焉”等等大量的記錄。再說回來“斂衽”這一個禮儀動作。這是一個整一整衣袖拜禮,不論是男子還是女子,均可以行的禮,當然隨著朝代的變遷後面出現了一系列變化。
第二、就是作為一種舞具來表達情感。例如,我們有一句俗語“長袖善舞”。後來多是它的引申義,但它本身的意思確實是寬大的衣袖,便於在歌舞中施展。在古文《楚辭·招魂》中記載著:“祍若交竽”,這是來形容鄭舞的形態,表達出的是在進行長袖舞的時候,就好像兩個竽在交往。
第三、寬大的衣袖可以作為指代和比喻。古時候的人們用不同色狀的衣袖,來作喻指的用法,例如這幾句:“天寒翠袖薄”、“彩袖殷勤捧玉鍾”、“紅袖添香”等等,其中的“翠袖”、“紅袖”、“彩袖”都是在指代當時的女性同胞。再比如我們上文提到過的“長袖善舞”,這個成語的引申義就是指善於經營;再比如另一個成語:“兩袖清風”,就是指代清正廉潔。都十分生動形象。
第三、作為一種表情作用。這裡的表情可不是我們現在常說的表情包,而是說表達感情。古時候的人們用衣袖來進行表情達意。比如我們看書經常看到的成語:“拂袖而去”,這個詞就十分生動地為我們展示了,十分生氣或者是憤懣然後甩袖離去的意思;再比如:“袖手旁觀”,這個成語是說表不關心、保持中立的意思;再比如一個詞語,不是成語,簡單的詞語:“挽袖”,這個詞也是十分生動的,表現出一種躍躍欲試、摩拳擦掌的意思。
第四、就是它的純粹的物理意義:作為毛巾、衣袋、手帕,作為一種生活習慣來使用的道具。比如這些詩句:“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舉袂當朝陽”的描述,這就是用來擦淚、擋光等作用,再比如我們可以再古文中看到古“掩面”、“掩涕”這些詞語,都是指代一些常見的沒有深刻含義的用法。發展開來就會出現一個有意思的用處:藏東西。衣袖裡縫個口袋,把一些碎銀子、小物件、甚至小武器裝進去,以備不時只用,又兼顧了隱蔽的作用。
以上只是簡簡單單的一部分原因,還有許許多多,就不一一贅述,我們可以慢慢探尋,但不得不說古人的智慧真是無窮。
-
3 # 蓬萊夜話
衣服在古代不僅僅具有防寒保暖、彰顯美感等功能,它還具有很強的身份標識和階層表現功能。
1.歷代對官服都有嚴格的規範,不僅有文武之別,而且還有品級之分。這個可以從材料、顏色、紋樣和配飾等各個方面表現出來。
2.官宦所穿寬袖,有個美稱叫做褒衣博帶。依傳統審美觀來看,這是風流倜儻、風度瀟灑的具體呈現。
3.寬袍大袖不利於勞動,官宦以此表達自己並不是體力勞動者,彰顯自身的地位和身份。這是一種權力的炫耀。
5.就普通人而言,寬袍大袖不利於平時的生活和勞動,不如短袖勁衫,並非自己穿衣的首選。這一點可以從清明上河圖中不同人物的穿著中得到明確的答案。
6.實際一些來看,寬袖袍服需要更多的布料,對普通人而言,屬於額外的生活負擔。對官員而言,則是可以承受的。
總之,官宦之人身著褒衣博帶,是與自身的政治權力、社會地位、經濟水平以及價值取向相契合的一種表現。
-
4 # 敢問天涯何處覓知音
在古代,官宦貴族身著寬大衣袖,是與其權力、地位及生活水平相契合的一種體現。寬大的袖子,基本上是上層社會的特權。而對沒有權也沒有錢置辦寬袍大袖的勞苦百姓,寬大的袖子就是個累贅。
在中國古代,寬袍大袖其中其實深藏著各種奧秘的,下面讓我們一起來探究一下吧。
第一,寬大袖子藏著裝東西的口袋。古人的衣服上是沒口袋的,裝東西的口袋都藏在了寬大的衣袖裡。在古裝劇《鐵齒銅牙紀曉嵐》中,我們經常可以見到官宦子弟、文人雅士、公子哥兒,隨手就能從衣袖裡掏出各種各樣的物件來,諸如扇子、銀票、碎銀子、詩文畫稿、手帕等。總之,無物不可以藏在袖子裡。
相傳,明朝崇禎皇帝朱由檢剛即位的時候,大太監魏忠賢權勢熏天,把持東廠,號稱“九千歲”,朱由檢害怕魏忠賢加害於他,入宮的當天,一夜未眠,不但帶著佩劍防身,還牢記皇嫂張皇后的告誡,不吃宮中送來的食物,只吃龍袍大袖中藏著的麥餅。這寬大的袖子還真是用處非凡。
第二,寬大衣袖在官宦階層是禮儀的象徵。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衣冠之國”,衣著是一種禮儀規範。寬袍衣袖可以體現一種莊嚴、穩重之態。尤其在許多祭天典禮重大場合,人們都要換上有寬大衣袖的衣服,作為一種禮服。《史記·貨殖列傳》裡記載“齊冠帶衣履天下,海岱之間,斂袂而往朝焉”。“斂衽”這是一個整一整衣袖拜禮動作。
第三,寬袍大袖,可以彰顯宦官貴族自身的地位和身份,也一種權力的炫耀。明太祖朱元璋曾以袖子的寬窄來體現階級的貴賤,只有貴人才能穿有寬大肥碩袖子的衣裳。在明代,寬大的袖子基本上是上層社會的特權。而普通百姓也沒有錢置辦寬袍大袖,而且勞作的時候,寬大的袖子本身也是個累贅。
古代官老爺的袖子是很寬很長的,老百姓通常都穿窄袖的衣服,這便使袖子一定程度上成了窮富冷暖醜美程度的象徵。通常人們以“捉襟見肘”來形容人的窮困潦倒,衣不遮體,只怕一動就會露出臂上的肉顯出袖子的短來。
史料記載,貞觀二年,唐太宗李世民得到一隻上好的鷂鷹。一天,太宗正把鷹放在手臂上把玩,忽然,遠遠看見魏徵進宮來了,太宗慌忙把鷂鷹藏到龍袍的大袖子中。等魏徵絮絮叨叨地說完話走後,袖子裡的鳥兒早就憋死了。可見,寬袍大袖也是宦官貴族閒適自在生活的一種展現。
《資治通鑑》中記述:“上嘗得佳鷂,自臂之,望見徵來,匿懷中,徵奏事固久不已,鷂竟死懷中。”
第四,寬大的衣袖搭配表情動作可以傳遞一定的情緒感情。譬如,“拂袖而去”這個成語就生動地描述了十分生氣或者是憤懣然後甩袖離去的神態;“袖手旁觀”這個成語說的是把手揣進袖子裡漠不關心、冷眼旁觀的姿態。
第五,寬大的衣袖也是講究含蓄,藏著無盡的玄機的產物。影視劇中,大貪官和珅得到了別人送來的銀票,隨手就裝在自己的袖子裡,每每表現的泰然自若。至今還用“兩袖清風”這樣的成語來形容官員為官清廉。反腐倡廉的先驅于謙就是“兩袖清風”。
在戲劇表演中,常常有劇中人物因為羞愧、哭泣或飲酒、喝茶,而以袖掩面的動作,寬大的袖子此時就成了遮掩難堪或不想以此示人的好道具。
在古裝電視劇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情景,在有些行當裡,買賣雙方在大袖子裡面靠摸手指頭來討價還價,這種交易方式叫“袖裡藏玄機”。據說,這是某些行當裡面不成文的規定,因為華人講求含蓄、內斂、愛面子,怕大聲說出來,談不成,不好看;也怕價格被旁人知道後,搶了自己的生意。於是,寬大的袖子就派上了用場。
還有一種說法,古代官場中的官員們,大多精通“袖中術”。就如戲臺上的伶人一樣,把那飄飄的水袖舞得天花亂墜,以顯示他們的袖中乾坤。但對於剛正不阿兩袖清風的正義的形象,他們則往往是嗤之以鼻的。因為,在他們的大袖子中往往藏著暗箱操作,藏著“潛規則”,藏著無限玄機。
-
5 # 高臺民俗博物館鄭
聰明的古人就把褶皺堆積處當成口袋使用,裡面放零錢、手帕等小東西。從下圖中大家可以較為直觀地看出設計原理。
但是後來人們發現動起來東西會亂動或者掉出來,於是他們在袖子裡縫了個口袋,口袋開口的方向必須和袖子開口的方向相反,形狀是“底部寬、上部窄”,那麼即使是雙手自然下垂,東西也不會掉出來。
不過到後來,袖子的寬度成了衡量一個人身份的象徵,比如明太祖朱元璋就認為,貴人才有資格穿寬大袖子的衣服,平民老百姓是沒有資格的,而且在日常穿戴中,肥大的垂胡袖確實不方便,基本是大場合才會穿,跟禮服一個道理,貴族當然不用自己在兜裡裝東西,所以袖子裝東西漸漸退出了歷史舞臺。
那麼以後怎麼裝東西呢?放心,咱老祖宗很聰明,他們發明了“蹀躞帶”(dié xiè)。
“蹀躞帶”,戰國時代由胡人騎士傳入內地,盛唐時期經過加工改造,常見於皇室貴族和達官顯貴的腰間,它由鞓(皮帶)、帶銙(裝飾)、帶頭及帶尾等組成,說簡單點就是在一條皮帶上挖出很多個小孔,每個小孔上吊一個金屬環,上面就可以掛很多東西,是不是有點像警務人員平時的那個腰帶。
後來人們發現這個不但方便,而且掛上玉佩、錦囊等物品特別有面子,於是唐朝規定了蹀躞帶上能佩戴的東西。史料記載道:“一品官以下佩帶刀子和玉石;文武三品官以上佩玉帶;四、五品官佩金帶;六、七品官佩銀帶。”
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貴族們又不佩戴蹀躞帶了,但是民間老百姓特別喜歡,婦女們更是將蹀躞帶進行加工,變成了漂亮的裝飾性皮帶。
除了袖子、腰帶以外,最常見和方便的就是在胸前放東西了,古人同樣會在腰帶和交領的結合處縫製一個小口袋,但裝的東西不多,不然胸口前鼓起來也太不雅觀了。
-
6 # 老森
據考古學發現,距今1萬8千年以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時期,即有骨針用以縫製獸皮衣服。中國以衣為中心的服飾文化,源遠流長。據考古學發現,距今1萬8千年以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時期,即有骨針用以縫製獸皮衣服。古籍《禮記·禮運》亦有華夏先民“朱有麻絲、衣其羽皮”的記述。就連戲曲舞臺上,水袖舞也是多姿多彩,常見者有抖袖整冠、揚袖拂塵、振袖驚駭、敞袖喻無、擋袖表隱、以袖掩面示哭表笑、翻袖於頭擋陽遮雨、以袖藏物、用袖為舞等。這使衣袖兼有毛巾、衣袋、表情、指喻、舞具、禮儀諸多功能,形象地顯現著古代寬大衣袖的多種作用,從中亦可窺見歷史上生活習俗的某種變遷與傳遞現象,不乏給人啟迪之處。僅此,試述如下。
毛巾、手帕作用將衣袖當毛巾、手帕,用以拭淚、擦汗、遮面、擋陽等是古代生活中的習俗行為。例如:宋詞大家辛棄疾有“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的感慨;魏晉“竹林七賢”之阮籍有“舉袂當朝陽”的描述。戰國時,以“張袂成陰”形容齊國之繁榮:人們用張開衣袖可聯遮天空、使天陰;用“舉袂成幕”狀形容人們以衣袖擋陽之態。古人之“掩面”“掩涕”“掩泣”等習慣用語,一般省略了主語衣袖,例如“掩鼻”之典出自“掩袖工饞”成語,原指用衣袖掩住鼻子之意。屈原《離騷》中“長太息以掩涕兮”之“掩涕”、白居易《長恨歌》中“君王掩面救不得”之“掩面”、《琵琶行》中“滿座重聞皆掩泣”之“掩泣”,均是形容以衣袖擦淚意;元曲中“淋漓襟袖啼紅淚,比司馬青衫更溼”是青衫衣袖拭面擦淚而溼。其實,在現實生活中,也常見人們用衣袖擦眼、拭面,此乃習俗的慣性使然,是歷史傳遞現象。沿用至今的成語“拭目以待”亦屬此。
古人有用衣袖來裝藏
如《紅樓夢》第一回合寫青埂峰下無才補天的頑石,被茫茫大士攜往紅塵的方式,便是“袖了”,即裝藏在衣袖裡。中國古代有身份的人穿寬服大袖。袖子裡縫有口袋,那個口袋開口的方向與袖子是相反的,而且口袋呈收口的梯形狀。這樣,把銀子、書信什麼的放口袋裡,即使雙手下垂或作揖什麼的,裡面的東東也不會掉出來。正因為袖子經常裝錢財,所以才會用“兩袖清風”來形容清貧嘛。還有些所謂“袖刃”、“袖箭”,即衣袖裡所藏的小刀、短箭。“袖珍”的原意是指衣袖裡所藏小件珍奇之物。古人衣袖不僅可藏裝小的物件,還可藏匿大的東西,如“竊符救趙”故事裡,信陵君矯旨奪兵權殺晉鄙所用者,即“朱亥袖四十斤鐵豬”。
古人以衣袖的形態表情達意,頗具特色。以流傳至今的成語為例,就有:“拂袖而去”,以甩袖離開表示不悅、生氣、不理睬之意;“袖手旁觀”,表不參與、不關心、中立之意;“投袂而起”,表立即行動。再如,以“挽袖”表躍躍欲試,引申為“摩拳擦掌”,此行動的貶義則為“捋袖揎拳”;以“聯袂”表示合作、同行之意。但聯袂之“聯”不是系、結之意,而是牽、扯、互搭衣袖之謂,因封建時代男女恪守授受不親,同性間亦無擁抱、握手之習慣。
古人還以衣袖的不同色狀,作喻指之用,如古詩中“天寒翠袖薄”之“翠袖”,“彩袖殷勤捧玉鍾”之“彩袖”,成語“紅袖添香”之“紅袖”,均是指代女性。用“長袖善舞”喻指善於經營,以“兩袖清風”比喻廉潔,皆形象、生動。更妙的是以“斷袖之癖”特指同性戀。此典出自《漢書·佞幸傳·董賢》,講哀帝劉欣與男寵董賢同寢,劉醒起,為不驚動董,遂將被董身所壓的衣袖割斷。古代以“垂衣拱手”之態,形容太平無事,無為而治。古籍《尚書·武成》中有“垂拱而天下治”的記述。垂拱,是垂衣拱手之省略,“垂衣”即衣袖下垂。
長袖善舞之典,因此句前是“多錢善賈”被喻為善於經營。但衣袖長,便於歌舞,卻也是事實。例如《楚辭·招魂》中狀鄭舞之容曰:“祍若交竽”。據歷史學家顧頡剛考證:“衽自有襟義,而亦有袖義。”“竽長四尺有餘之樂器,長袖善舞,迴轉相交,有若兩竽,若釋為襟則何由交乎!”。故而“衽若交竽”是言長袖舞時,如兩竽交往。
中國服飾文化是禮儀文化的組成部分。古代服飾的美飾功能在政治生活中,表現為禮儀規範。所謂“禮儀之邦”與“衣冠之國”,正顯示了服飾與禮儀的密切關係。古代的衣袖也從側面反映了服飾與禮儀的一些情況。譬如古時常見的行禮“斂衽”,《戰國策·楚策一》中有“一國之眾,見君莫不斂衽而拜”,《史記·貨殖列傳》中有“齊冠帶衣履天下,海岱之間,斂袂而往朝焉”的記述。“斂衽”是整一整衣袖拜禮的動作,原是男女均行之禮,元代以後只稱女子禮拜為“斂衽”。古人的寬大袍袖,在禮儀中,有利於顯示莊嚴、穩重之態,還有禮節行使時規範的要求,這也是在特定場合(如朝拜、成婚、壽慶等)要換上有寬大袍袖的禮服的一個原因
回覆列表
聰明的古人就把褶皺堆積處當成口袋使用,裡面放零錢、手帕等小東西。從下圖中大家可以較為直觀地看出設計原理。
但是後來人們發現動起來東西會亂動或者掉出來,於是他們在袖子裡縫了個口袋,口袋開口的方向必須和袖子開口的方向相反,形狀是“底部寬、上部窄”,那麼即使是雙手自然下垂,東西也不會掉出來。
不過到後來,袖子的寬度成了衡量一個人身份的象徵,比如明太祖朱元璋就認為,貴人才有資格穿寬大袖子的衣服,平民老百姓是沒有資格的,而且在日常穿戴中,肥大的垂胡袖確實不方便,基本是大場合才會穿,跟禮服一個道理,貴族當然不用自己在兜裡裝東西,所以袖子裝東西漸漸退出了歷史舞臺。
那麼以後怎麼裝東西呢?放心,咱老祖宗很聰明,他們發明了“蹀躞帶”(dié xiè)。
“蹀躞帶”,戰國時代由胡人騎士傳入內地,盛唐時期經過加工改造,常見於皇室貴族和達官顯貴的腰間,它由鞓(皮帶)、帶銙(裝飾)、帶頭及帶尾等組成,說簡單點就是在一條皮帶上挖出很多個小孔,每個小孔上吊一個金屬環,上面就可以掛很多東西,是不是有點像警務人員平時的那個腰帶。
後來人們發現這個不但方便,而且掛上玉佩、錦囊等物品特別有面子,於是唐朝規定了蹀躞帶上能佩戴的東西。史料記載道:“一品官以下佩帶刀子和玉石;文武三品官以上佩玉帶;四、五品官佩金帶;六、七品官佩銀帶。”
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貴族們又不佩戴蹀躞帶了,但是民間老百姓特別喜歡,婦女們更是將蹀躞帶進行加工,變成了漂亮的裝飾性皮帶。
除了袖子、腰帶以外,最常見和方便的就是在胸前放東西了,古人同樣會在腰帶和交領的結合處縫製一個小口袋,但裝的東西不多,不然胸口前鼓起來也太不雅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