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凌嗷率
-
2 # 足球裝備情報
首先回顧下中國足球的職業化程序。
1994年,第一屆職業化的甲A聯賽開始。
職業化的甲A聯賽、甲B聯賽一共進行了10年,2003年賽季結束後,改製為中國足球超級聯賽和中國足球甲級聯賽。中超成立的目的是希望仿照英格蘭足球超級聯賽等歐洲先例,由各職業聯賽俱樂部自主管理和運營賽事,逐漸脫離中國足協的管理。中國足協轉而負責各級國家隊比賽、青少年運動員培養等任務,以及組織足協盃等其它賽事。
在2017年1月,中國足協就號稱要管辦分離,但是一直到現在為止,都還沒有可實施的可行性。
看看現在的中國足球的大環境,
廣東華南虎解散,上海申鑫、四川FC成為歷史,大連千兆、延邊北國和吉林百嘉等東北兄弟同時謝幕……即便不算上幾度上演歸去來鬧劇的保定保利,2020年的這個冬天,也已經有10支球隊退出了中國足壇。如果把時間軸拉長到2年,這個數字會變成驚人的20家。可以說,中國的足球聯賽正在一步步走向死衚衕。與此同時,以恆大、上港領銜的“不差錢”俱樂部,將聯賽引入了“高消費”的階段,泡沫越來越多。
在這個時候,似乎再也無人提及管辦分離,更沒人再去想職業聯盟。足協在聯賽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注入冠名、四大帽、歸化球員使用等方面,出臺了一系列新政,結果就是越來越多的俱樂部失去了繼續下去的動力,退出,成為了這個寒冬的主基調。
所以我覺得什麼時候真正實行管辦分離,成為民間組織,中國足球的俱樂部才能有成為真正的職業俱樂部的可能。看看現在的籃協,在姚明的治理下,中國籃球真正走向了職業化的道路!
-
3 # 資料為王夜先生
想自給自足是需要客觀條件的,並不是說自己想怎樣都行。
縱觀全世界的職業俱樂部,可以分為豪門和中小球隊,收入包括商業推廣、球票、轉播收入、聯賽分成等多個領域。
中超現在的轉播權分成已經漲了不少,但是因為足協的瞎折騰,每天都在影響和干擾聯賽的影響力,導致這個收入未來可能不穩定。
只靠這個沒法自給自足,中小球隊的球票收入沒有保障,必須靠賣人。像青島中能、遼寧宏運等球隊,都曾經靠賣人養活了多年球隊。
(青島中能連續幾年賣掉姜寧、鄭龍、劉健、宋文傑、朱建榮等人。)
(遼寧連續賣掉了楊善平、胡延強、金泰延、孫世林等多個球員)
青島、遼寧等球隊連續多年靠賣人+商業贊助等可以維持球隊運轉,甚至有盈利,但問題是成績越來越差,而且青訓難以為繼。
在歐洲固定的模式中,交易是階梯式的,一層一層買賣,很多靠賣人盈利的歐洲黑店,都是到處挖掘半成品,培養之後賣出,更小的球隊在更低的消耗中才會從真正的青訓做起,一級一級不能斷檔。青島遼寧等球隊即使一直保持青訓的強大,也不可能保持一直產出球星,必須需要時間積累,這導致這種模式根本沒法維持,沒有更小球隊不斷產出青訓人才讓他們吸收。同時,恆大、上港等球隊還在不斷爭搶青少年資源,導致根源上都斷了。豪門不光吃大魚,把整個渠道都佔了,中小球隊怎麼活。
恆大上港等豪門則有另外的問題,歐洲豪門的收入一個大頭來自歐冠,歐冠的鉅額分成加上商業效應,可以給各個球隊帶來鉅額收入,他們每年夏天全世界參加熱身賽,同樣有鉅額出場費。
亞冠現在的量級太小,沒法提供鉅額收入。這些球隊想自給自足也非常困難。但從另外一個角度說,廣州恆大投資足球雖然花了上百億,但他們靠足球獲得的廣告效應,絕對不是金錢可以衡量的。恆大投資足球不虧,球隊本身也不需要承擔太多後果,這其實是中國足球的特殊模式。從這個角度看,其實滿足了自給自足的要求。
-
4 # 風箏急旋風
目前中超俱樂部還看不到能贏利前景,主要後備人材稀少,足協不重視培養青少年人材,官員和俱樂部只看當下,沒人關心將來。
其實足協官員只要不看任內成績,埋下頭搞青少年青訓和各城市各省和全國青少年比賽,一年拉網式上下半年各一次,5一8年肯定能起來,有人材了各俱樂部選材人數大了,倒逼現在各個大佬,技術體力都不行還拿高薪當大爺,這樣俱樂部成本自然下降,由於從事足球人群多,影響範圍肯定大增,贏利才能變為可能。
個人建議:足協不用管當下聯賽,各級聯賽俱樂部自己組織,自己訂規則,足協劃個圈,各聯賽過程中不出這個圈就可以,出圈了有司法紀委管。足協就拿各聯賽產生的屬於自己的贏利和其他費用到各市各省和全國組織青少年訓練和比賽,這樣5一8年中國足球應該能重新站起。
不過現在華人太難了,誰上去都想立馬衝出亞洲走上世界,俱樂部是能買就買,只要願來,不管牌多大錢多高,都不是問題,足協只要誰能保證出線,啥招都可以,結果越衝越往後面跑,本來還可以在東亞混混,現在倒好衝到緬甸寮國越南泰國高棉了。
-
5 # 喝口水嗆著了
這個問題其實很好回答,在我們的體制下是不可能讓一支球隊靠自己來盈利的。為什麼這麼說?因為中國足協壟斷了市場,如果按照國外俱樂部的賺錢模式來看,一般有這麼幾條,1.門票收入;2.周邊產品;3.球隊廣告;4.電視轉播權;5.球員轉會收入。我們的球場都是地方政府的財產,一場比賽和球隊的分配不是很清楚,但肯定不高,周邊產品也很匱乏,只有球衣和圍脖算是球隊周邊,但這個銷售收入是否計算到球隊收入也不得而知,球隊廣告基本上都是擁有球隊的企業自己的廣告還有球場周邊的廣告牌,這個收入應該屬於球隊一部分。電視轉播這一塊估計是不會給球隊提供資金的。球員轉會收入,這一點其實是那些中小俱樂部可以賺到錢的一個很重要途徑,反而是那些財大氣粗的俱樂部,在這方面時賠錢的。所以,中國足球職業化以來,現在沒有看到任何一直球隊是賺錢的,未來也很難。上港俱樂部宣稱去年是盈利狀態,但我不相信。
-
6 # 儲能量
要解決這問題,就應該採用世界通行做法,取消一股獨大,採用各個獨立股東參與的股份制運作,盈利分紅,虧損補價或注資、出讓。任何決策必須經股東投票決定,第三方會計師事務所獨立核算,定期公佈業績。
-
7 # 老張足球觀點
謝謝邀請。中超俱樂部的收入無非是比賽轉播分成、球隊商業開發、比賽門票等三大塊。球隊支出包括球員、教練組、俱樂部工作人員薪資,比賽、訓練費用,場地費用。而要想實現自給自足,就要實現收入大於支出。由於中超俱樂部的收入受限於聯賽的水平、中國經濟發展水平等客觀因素,在達到一個峰值後想要再有大的提升有難度。這樣俱樂部想要實現自給自足不僅要提升自己的營收能力,還要降低自己的費用支出才行。
普華永道會計事務所對中超聯賽各俱樂部2016賽季的審計資料顯示:2016賽季各中超俱樂部的費用支出平均為6.88億,其中人工成本平均為4.63億,人工成本佔比達到了67%,是全世界最高的。如果做一個橫向對比的話,英超聯賽的人工成本佔比是58%,日本J聯賽是45%,德甲是42%。所以中超俱樂部要想實現財務的自給自足,過高的人工成本必須要降下來。
新賽季足協頒佈限薪令,下賽季實行中性化名稱註冊等改革手段,都有希望擠出中超聯賽的泡沫,有助於各俱樂部將財務收支缺口控制在一個合理水平。
-
8 # 足球軍師
真正的把青訓做好才可以,非專業青訓工作枯燥又乏味,教練水平不高,待遇一般。專業足球俱樂部青訓費用高,一般家庭負擔不起。
-
9 # 小肥俠愛足球
最重要的一點是錢,錢從哪裡來?我們都知道足球現在是一項燒錢的運動。一家職業足球俱樂部不可能憑空誕生,他是需要有金主砸錢成立的。
我們還要搞清楚,一家足球俱樂部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才可以自給自足。
首先,投資方花錢成立了一家足球俱樂部還不夠,俱樂部還要有自己的青訓系統,想做青訓那就得有青訓學校,這時候在哪裡開學校,地皮在哪裡,建這所學校要花多少錢?
學校建好之後,學生從哪裡招?
一家青訓學校不是你成立了就會有人把家裡孩子送來,這是需要一個常年的積累,你家足球俱樂部一線隊是否穩定,在中超是否成績優秀。
很多家長還是在觀望,穩定了之後把孩子送進去,也不是一年兩年就能成才,需要十年甚至十幾年的培養才可以。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國內球員例如魯能泰山,是可以自給自足了,但是我們現在的中超,各家都在請外援,甚至是世界一流外援。
例如廣州恆大引進的保利尼奧,轉會費,年薪,獎金等等,這些年恆大在他身上起碼花了1億歐元,這麼多錢,僅僅依靠中超的分紅,門票收入,球衣收入,根本就是杯水車薪。
最終還是得俱樂部背後的集團股東出錢才能夠解決,這還不加俱樂部的其他引援,以及國內球員的薪水獎金等等。
所以想立足於中超,每一年的花費都是按億起步,像恆大,上港等爭冠球隊,每年5個億隻不過是起步費而已。
並且請來的外援不管是身價還是年薪,都是虛高的,在五大聯賽這名外援一年最多賺800萬歐,但是來了我們中超之後起碼能賺1500萬歐。
所以,想自給自足,第一步就得取消外援的引進,但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再就是,降低球員的年薪以及獎金,這我們的足協已經在做了。
所以,要想自給自足必須財政平衡,支出與收入是成正比的,但是目前的情況來看,這根本是異想天開不可能實現的。
除非中超可以取消升降級,那麼很多球隊就靠自家青訓球員踢就行了,反正也沒有降級壓力,不需要花大錢購買外援來保級。但這也就是想想就好了。
單論自給自足,世界上還沒有哪支頂級聯賽俱樂部敢說幾十年如一日一定可以沒問題這樣的話。即使巴薩尤文圖斯等各個聯賽豪門,也會出現資金上的問題,更不用說我們中超了。
-
10 # 老球評
“玩”字當頭才是中超和中國足球的最大原罪,“金元足球”和“人傻錢多”只是它的表面現象
中國足球聯賽無論中超還是中甲,甚至女超都是中國體育職業化比較好的,從省市行政體制下的體委運動隊,到現在由市場負責運動專案,這應該也算了不得的進步,相對而言中超的行政干預比CBA少太多。不能說中超已經很了不起,俱樂部建設和職業聯賽存在的深層次,難以解決的結構性頑症,最終也導致了女足不再是世界和亞洲強隊,青年隊居然提不起來,國家隊甚至有淪落亞洲二三流的尷尬,與此同時中超卻與房地產一樣出現泡沫。
中國足球最近幾年乏善可陳問題成堆
1、俱樂部構成偽職業化,玩球玩錢自帶賭博色彩
只要對如今中超球隊資金和幕後大老闆產業進行分析,由於涉及到各自的商業機密,所以不大多舉例,房地產民營企業最多,下來就是壟斷行業利潤高的國企,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大連萬達和廣州恆大,萬達最初因為和官場的原因被迫把足球產業讓給實德,否則大連萬達就比後來的廣州恆大還早些成功,他們的路數基本大同小異。透過足球隊的鉅額投入獲得成功並隨之提高知名度,事實上起到廣告宣傳作用,從這個角度講即便恆大去年連同外援歸化差不多30億,這產出比實際還是正面的,進而獲得貸款和官場公關,一切看起來都是方方面面利益得到照顧,這路數實際很聰明。
萬達也是靠足球宣傳而聲名遠揚的房企
2、足球是工具和敲門磚,自然對足球運動幫助不大
要想取得好成績,培養球員和引進高水平內援比,當然後者更輕鬆,恆大那些比張琳芃還老的功勳球員,甚至包括鄭智,如今都逐步退役,這批球員基本就是國家隊主力陣容,連同高水平外援,在裡皮和斯科拉里帶領下,水平自然高過亞洲最強的國家隊,也許足協主要領導將國家隊成績上不去怪恆大,實際還是沒有看到恆大模式的真正問題。恆大近乎十年內將國家隊主力吸引到一起,以他們為班底出國踢比賽,自然配合、狀態和心理在亞洲都不吃虧,去年世界盃預選賽除了排擠歸化和不團結,也跟恆大幫優秀球員徹底老化有關,實際恆大隊戰鬥力的衰減和國家隊低迷,也與恆大模式的式微是一回事,只是許多人還沒有發現。
恆大是近十年中國最成功的足球俱樂部
3、誰批恆大也同時學,恆大總提前一步
無疑中超這十年也就是許家印和恆大集團最火的時光,同樣是房地產企業,申花和萬達現在也是全國大房企,富力呢?發展最快的還是恆大,即便遇到小麻煩也依然很容易跨過,恆大很在乎企業形象,包括砸錢辦足校,甚至把足球扶貧色彩都打上了,這格局一般的足球俱樂部能比得了嗎?恆大的歸化和社會擔當,包括把歸化送給各俱樂部,都在給別人送溫暖的同時兼顧了自己利益,即便業內對恆大的歸化說三道四,人家還一如既往想著國家隊,總讓你和大多數人不停懷疑自己,難道我們太刻薄而錯過人家了嗎?
恆大是中國唯一奪得亞冠的球隊
既然大家都砸錢撈名聲,這個時候職業聯盟成立與否就無所謂了,不要再對足球挑刺,哪傢俱樂部靠足球掙錢,沒有比大家高3倍的金元高薪,高水平外援誰來中超?既然老闆們都沒指望靠足球掙錢,人家只是把足球當成工具和橋樑,球迷就不要鹹吃蘿蔔淡操心,必須清醒知道真正的職業化就是人家從你腰包掏更多的錢,既然願意玩就讓繼續玩吧,我們吃瓜群眾當看客也很不錯,應該知足了。
-
11 # 高紅權先生
關鍵是要建立起自己的品牌,有了品牌效應,那自然就順風順水了。
不過,要建立一個品牌,那是需要長時間的努力的。中國足球界上上下下卻是一片浮躁,無論是足協還是球迷,個個都期盼著能夠在最近的一屆世界盃出線,人人都想要快點出成績,當領導的為了政績更是不擇手段。
如此一來,想要真正建立中國足球的名牌產品,實在是難於上青天。
因此,要想出現真正的足球俱樂部,或者說是體育公司,那就必須煞下心來,紮紮實實地做好基礎工作。
首先必須要有一個穩定的聯賽,聯賽必須由參賽的俱樂部自己來管理,就像歐洲的各大聯賽以及美國NBA等聯賽一樣。如果還是由足協說了算,那將永無出頭之日。
回覆列表
距離中國足協要求的2020年之前完成中超球隊中性化隊名整改的時間還剩半個月不到,不知道需要更改隊名的9傢俱樂部是否已經有相關的準備了,也不知道足協對此事是什麼樣的態度,是嚴格按要求落實還是暫緩實施,畢竟,這個時候足協也不好做,想要推行的新政好像遇到了什麼阻力一樣,始終沒有與球迷見面。
個人認為,中超球隊隊名中性化確實是我們最終的方向,但是現階段我們國內的足球環境還不支援這樣做,如果都改成中性的名字,足球投資人的企業不能冠名球隊,少了廣告效應,會大大減弱投資人的投資慾望,加上國內的中超、中甲球隊並不能自給自足,所以,現在強行實施中性化隊名確實不是時候。
在歐洲主流聯賽當中,確實很少見到球隊的隊名有贊助商的元素,大多數球隊的隊名都是中性化的,甚至有很多球隊直接選用了球隊所在地作為隊名,例如利物浦、巴薩羅那等豪門,絕大多數是地名+中性詞的模式,例如馬德里競技、拜仁慕尼黑等。在亞洲範圍內,日本、南韓、澳洲的聯賽的球隊都是使用中性隊名。這也讓中國足球看到了自己的差距,所以,在2017年的時候就釋出了這樣一條政策,推廣中超的球隊使用中性化隊名。
在新賽季的中超聯賽16支球隊當中,共有9支球隊需要改隊名,不需要改隊名的球隊分別是:北京國安、上海申花、山東魯能、天津天海、大連人(大連一方)、天津泰達、河南建業。按照足協的規定,上述這7支球隊自從甲A時代一直沿用現在的隊名,可以當作是中性化的隊名使用,而八冠王廣州恆大則需要改名。
對於足協的這一政策,個人感覺還是為了提升聯賽的品牌著想的,如果真的全部改成中性化的隊名,確實有利於聯賽的發展,但是,因為我們的情況跟他國不一樣,聯賽的起步也較晚,所以,現階段還是以地名+贊助商的模式會很好。
之所以說現階段還不能實施中性化隊名的原因就是我們的球隊根本不能自給自足。不論是中超、中甲還是中乙的球隊,都是依靠球隊投資人無時無刻的輸血才能生存,2019賽季的天津天海(天津權健)的案例就非常好地展現了這一問題。如果沒有投資人的金錢輸入,僅僅依靠地方體育局的話,一支球隊根本不會生存,中超、中甲不少球隊經常面臨的欠薪和解散等傳聞,也就是沒有投資人的輸血造成的。
那麼,什麼時候才能實施中性化的隊名與國際接軌呢?其實,那一天我們的球隊能夠自給自足,就可以實施這一政策。據傳聞,2020年初,中超職業聯盟即將成立,如果真的如足協所說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