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江湖道義2020

    安史之亂起於河北,戰場擴充套件到山西、陝西、河南,被張巡,許遠堵在睢陽,再未南下。天下大亂唯有西南的蜀地和東南部保全,唐玄宗跑到了蜀地,我估計李白和他不對付,所以選擇去東南一帶

  • 2 # 跪射俑

    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李白與妻子宗氏一道南奔避難。春在當塗。旋聞洛陽失陷,中原橫潰,乃自當塗返宣城,避難剡中(今浙江省嵊州)。至溧陽(今江蘇省溧陽市),與張旭相遇。夏至越中。聞郭子儀、李光弼在河北大勝,又返金陵。秋,聞玄宗奔蜀,遂沿長江西上,入廬山屏風疊隱居。

  • 3 # 大明人

    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李白與妻子宗氏一道南奔避難。春在當塗。旋聞洛陽失陷,中原橫潰,乃自當塗返宣城,避難剡中(今浙江省嵊州)。至溧陽(今江蘇省溧陽市),與張旭相遇。夏至越中。聞郭子儀、李光弼在河北大勝,又返金陵。秋,聞玄宗奔蜀,遂沿長江西上,入廬山屏風疊隱居。

  • 4 # 剪刀說史

    一個高富帥,年輕時過著“五花馬,千金裘”的日子,想來他的晚年也一定是黃金作伴,子孫繞膝吧?

    如果他還是一個“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的文人騷客,是不是到老了,紅袖添香,伏在案頭寫著回憶錄?

    再如果他是一個“天子呼來不上船”的神仙人物,是不是到老了過著“帝王問計于山中,點墨指江山”的日子呢?

    第一個人物好像是鉅富呂不韋一擲千金,第二個人物好像是才子曹植七步成詩,第三個人物好像是神仙陶弘景山中宰相。

    單看這其中,每一個人物都是如此幸福,然而他們加起來,成了一個人,這個人的晚年卻是流離失所,倉皇不知所措!

    不錯,這個人就是李白。那他為什麼會晚年漂泊呢?

    有三個原因

    一,李白習慣了折騰。

    二,李白沒有照顧好子女

    三,安史之亂。

    很多人以為是“安史之亂”造成了李白顛沛流離的生活。其實沒有“安史之亂”,李白的晚年也安穩不到哪裡去,只不過安史之亂加劇了他晚年漂泊無定的命運。

    李白有子女三人,但是孩子從小到大,他基本上沒有照顧過,現代人這種“喪偶式養育”,李白的老婆早在1400年前就深有體會。

    從23歲開始,年輕的李白,就懷揣“四方之志”,“仗劍去國、辭親遠遊”,開始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除了中年在長安供奉翰林兩年半,他這一生幾乎就沒停下來過。“浮洞庭,歷襄漢,上廬山,東至金陵、揚州,復折回湖北,以安陸為中心,又先後北遊洛陽、龍門、嵩山、太原,東遊齊魯,登泰山,南遊安徽、江蘇、浙江等地,遊蹤所及,幾半中國。”

    李白的足跡遍佈18個省、206個州縣、80多座山,60多條江河、湖泊。

    不過,年輕時這是主動的自我選擇,是行萬里路,遊歷天下。但是,老了的李白,不想了,但是他不想就可以不流浪了嗎?

    子女沒有得到教育,貧窮一生,怎麼養活得了李白的夢想?更何況,他有什麼臉面依靠孩子?生出來拍屁股走了,有空寫幾首詩感嘆一下。詩歌可以變成父愛嗎?

    他自己一生謀求仕途,到頭來還險被流放夜郎。差一點就不是東南漂泊,而是西南大山裡漂泊了!

    中國那麼大,李白為什麼會漂泊在東南呢?

    這就不得不提安史之亂了。

    安史之亂起於河北,戰場主要集中在今山西、陝西、河南等地區,未曾波及到南方。

    只有西南的蜀地和東南江淮流域得以保全。李白長於蜀地,一生無所作為,安史之亂的爆發,更讓李白卷入了皇權爭奪的漩渦裡。

    永王李璘兵敗被殺,李白以附逆罪而被逮捕。原本要腰斬的,幸虧郭子儀在唐肅宗面前替李白說了許多好話,才改判為流放,幸運的是行至白帝城遇大赦,才沒有流放夜郎。

    李白自視甚高,哪還有臉回到家鄉?當時安史之亂未平,所以他能選擇的地方也只有去東南。而且李白沒有什麼親人,只有一個族叔李陽冰,人也在東南。所以他只有在東南漂泊。

  • 5 # 全峰山

    天寶十四載(755),安史之亂爆發,永王李璘在江東起兵靖難,李白懷著平亂報國願望,入李璘幕府。不料李璘與肅宗不和,李璘兵敗被殺,李白被牽下獄,流放夜郎(今貴州桐梓)。

    李白蒙受著不白之冤痛心疾首、憤激之情、發之於詩。幸好,途中行之巫山,遇赦返回,當時乍獲自由,即興作詩《朝發白帝城》,抒發了東歸江陵的輕快心情之名作。

    從此以後,李白又輾轉於金陵、宣城等地,也曾一度請求從軍征伐安史餘孽,但終因衰病而中止。無奈,李白於寶應元年(762),只得去投靠他的族叔一一當塗縣令李陽冰。當年十一月,詩仙李白病卒。

  • 6 # 文旅攬勝

    李白年輕時漫遊全國各地,曾經至長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讒去職。公元755年12 月,安史之亂後,中原大批官吏,商人、工匠、詩人、僧侶、畫師遷居西南一帶,中國經濟中心向南轉移。

    這時的李白懷著恢復國家安定的志願,加入了永王李磷的幕府,這時李白覺得,或許這是一個報效國家的機會,就死心塌地的跟著李璘幹。

    李白任職期間,同王維一樣的,他也寫了一首詩,不同的是,王維的詩救了王維的命;他的詩,卻差點要了他的命!但很快高適率兵出征李璘,一路高歌猛進,很快就平定了李璘的叛變,可這樣,李白也就成了“反賊”,打入了大牢並被流放。

    李白直到近60 歲的時候,他仍沒有後悔自己的選擇。流放歸來後,李白一度準備參加李光弼的軍隊,但中途突然得病,未能如願。兩年後,李白在當塗去世,時年62 歲。可以說李白一生都與失敗交織在一起。

  • 7 # 飛天ZY漫雪

    ,詩仙李白,他一生的抱負不只是寫詩,而是意於從政,作為詩人,他的確是個天才、奇才,但作為政治人物,他實在是沒天分,淪落到,世人皆殺之,的地步,是徹頭徹尾的一個失敗者。他的詩中許多都是他對自己政治才能的自誇。終奇一生,看不出他在政治方面的才華,所看到的,只是他紙上談兵以及仕途上的不斷失意。

    我們看到的是,李白進宮後目空一切,讓高力士脫鞋,楊貴妃磨硯,有時甚至把唐玄宗都不放在眼裡,他的狂傲讓玄宗反感,要命的是他嗜酒如命,工作時也狂醉不醒,之後的他更是被唐玄宗賜金放還。後因永王李璘急缺人才,派人三請李白,李白成為永王的幕僚。可惜不到兩個月,永王又對他的政治才能失去信心。

    李白,如此抑鬱的政治生涯,他的漂泊東南,也就不足為奇了!

  • 8 # 大橘子侃古詩

    《臨終歌》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餘風激兮萬世,遊扶桑兮掛石袂。後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

    這是李白的《臨終歌》,臨終之歌,是他內心的真實寫照,他志向高遠,可惜生不逢時,“仲尼亡兮誰為出涕?”,李白的骨子裡並不是一個道家人物,而是純正的儒家,儒家是有濟世安民之志,窮則獨善其身,達者兼濟天下。

    有人對李白提出質疑,認為他沒有治國之才,太傲慢了,好不容易到了唐玄宗的身邊,缺不好好珍惜。唐玄宗只是把他當成御用文人,讓李白每天陪他和楊貴妃玩耍,這是對李白的一種侮辱,他的志向不在於此,所以李白成天喝酒,故意讓宦官高力士脫靴,他不可能不知道惹了高力士的後果,這是他故意的行為。後李白被刺金放還,後來投到永王門下,也是為了實現他的抱負。直到他去世前不久,他還準備上戰場,他的志向不可能改變,也從未改變。

    安史之亂爆發後,大家紛紛躲避戰亂,李白的叔叔李陽冰在當塗做縣令,他就去投靠叔叔,後來也經常去叔叔那裡,他去世都是在當塗。他之所以在東南,最重要的是這個原因。

  • 9 # 聽書讀書共分享

    “安史之亂”前後的李白,是一生最關注民生的李白,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不辭勞苦的奔波,直到生命的結束。

    一心出仕的李白,離開長安後,並沒有放棄為國出力的念頭,只是選擇了另外一條路。這條路在唐朝也是一條坦途,往早了說駱賓王走過,往近了說高適走過,往後說杜甫也走過,那就是入幕府。“安史之亂”爆發前,最大的幕府就是安祿山,於是李白去了。

    天寶十一年(752)冬,李白來到了幽州。應該說,他此行抱著兩個目的,一是如他在《留別於十一兄逖裴十三遊塞垣》詩中所說“且探虎穴向沙漠,鳴鞭走馬凌黃河”,他要看看這個自稱“腹中正有赤心”的安祿山,究竟是真的對唐明皇忠心耿耿,還是另有狼子野心;二是如果他真的為國盡忠,就可以入安祿山幕府,為國立功。而內心深處還以第二個為最重,這在他此時所做的《行行且遊獵篇》《出自薊北門行》《幽州胡馬客歌》等作品中都可看出來,他心馳神往,想著幹一番大事業。

    在未到幽州之前,李白一直以為是北方民族來侵擾唐朝的邊境,安祿山是在進行捍衛國土的戰爭,而實地考察後,他發現很多戰爭都是安祿山為了向朝廷邀功,建立自己在邊疆的威信而頻繁進行,邊疆的人民為此而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李白的心情一天天沉重起來。一個大雪天,他借宿到一個農家,在這裡的所見所聞及所想,更讓李白痛苦萬分,就借雪來表述對安祿山的猛烈譴責和詛咒。他寫下了《北風行》:燭龍棲寒門,光曜猶旦開。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風號怒天上來。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幽州思婦十二月,停歌罷笑雙蛾摧。倚門望行人,念君長城苦寒良可哀。別時提劍救邊去,遺此虎文金鞞靫。中有一雙白羽箭,蜘蛛結網生塵埃。箭空在,人今戰死不復回。不忍見此物,焚之已成灰。黃河捧土尚可塞,北風雨雪恨難裁。

    透過農婦對自己丈夫的懷念,也讓大家明白了,安祿山的功名是長城腳下堆著的累累白骨換來的。他僅有的一點為國立功的機會也沒有了,他把對安祿山的痛恨,對罪惡戰爭的憤怒,對朝廷的不分忠奸,對自己前途的焦慮,都傾注在筆端,才有了這樣的詩句。

    李白信心滿滿而來,傷心痛苦而回。他多麼希望朝廷能看出祿山的野心,多麼希望國家能太平,人民能幸福。然而唐明皇沉醉於安祿山對自己的“忠心”,李林甫把安祿山作為自己政治鬥爭的本錢故意培植,安祿山的野心在一天天膨脹。這期間,李白寫了多首《秋浦歌》來表明自己的傷心和憂慮。

    天寶十三年(753),李林甫死了,楊國忠掌握了大權,清算李林甫。安祿山“很生氣”,就以討伐楊國忠為名,發動了叛亂。

    當永王李璘“辟書三至”請他入幕府時,他不顧妻子的反對,毅然出山。沒想到唐玄宗李隆基派出抵抗安祿山的永王李璘,卻成了唐肅宗李亨的平叛物件。李白是愛國的,可是國又在哪裡;今天還是一支抗擊安祿山的大軍,明天就成了被平叛的物件,李白又能怎麼樣。他寫下的讚美永王軍隊的詩,反倒成了給他定罪的證據,李白直到下獄可能都沒明白是怎麼回事。“一門骨肉散百草,遇難不復相提攜”,是不是和曹植的《七步詩》有相同的意味。

    唐肅宗很生氣,要腰斬李白。好在郭子儀等人求情,才落得個流放夜郞的判罰。行至白帝城,因肅宗立太子大赦天下,李白才得以放還。寫下了《早發白帝城》這首千古名篇。

    但李白對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百姓依然同情,當聽說李光弼在臨淮組織軍隊與史朝義對決時。年已61歲的李白,仍然以極大地熱情前往投奔,他要去貢獻自己的智慧。然而,此時的他卻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了,行至中途,就因病不得不轉投在當塗任縣令的李陽冰,並最終病逝於李陽冰的家中。

    李白的晚年,是現實主義的,是充滿了愛國熱情的,是為民而不惜自己生命的,奈何生不逢時。

  • 10 # 媚之夭夭

    唐朝著名的的詩人李白,一生豪放喜酒寫詩縱情山水之樂,是他的人生寫照!

    雖然在文學上的才情高,但是就因為高才情成為了一把雙刃劍,李白沒有駕駑好,造成了人生在仕途上的不得志,鬱鬱寡歡,才借筆下的詩作謳歌,鞭墶,抨擊!

    自從“安史之亂”爆發,雖然李白年近花甲,仍有一番報國志,就想去參加義軍平剿叛軍,可惜的是由於身患重病,不久於人世,成為李白未能上陣殺叛賊的遺憾!

    一,一首《俠客行》就讀出李白的抱負,和男人建功立業的壯志!

    在浩瀚的唐詩長河中,很多人說李白的詩就是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

    在李白眾多的詩作中,豪放的詩風,寫酒的魅力,寫友誼的可貴,寫山水之樂……

    但是,千古名詩《俠客行》,不僅僅是李白寫古代俠客行俠仗義的壯舉和高強的功夫,以及不求名利的風範。其實,也表達了自己本人的抱負,建功立業,上陣殺敵!

    也正是有這種對生活的嚮往,才為晚年的李白在東南一帶滯留埋下了伏筆——想參加李光弼的軍隊上陣殺敵!

    二,安史之亂爆發的災難!

    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爆發了!

    由於唐朝多年疏於戰事,邊防如同虛設,於是安祿山的叛軍就像餓狼群一樣橫衝直撞!

    這對於過慣了太平日子的大唐子民來說,就是一場災難!於是,許許多多大唐子民紛紛加入義軍上陣殺敵!

    儘管李白已經有五十五歲了,看到戰爭中老百姓的苦難,也想加入義軍上陣平賊!

    在那東南幾年,李白一直是痛病之中!

    在李白六十二歲那年,帶著一生抱負的遺憾離開了人世!

  • 11 # 司馬公說歷史

    答案並不複雜,安史之亂爆發後,河北、河南、江淮、關中都是戰區,烽煙四起,民不聊生,滿目瘡痍,即便戰後北方地區也需要時間恢復。所以這裡的經濟不太好,治安也一般,河北地區又是安祿山、史思明的餘部的勢力範圍,當時分為相衛、魏博、成德、盧龍四個藩鎮,李白是反對藩鎮的,自然不會去河北了。

    而當時的山東也是戰亂波及比較大的地區,這裡是渡海而來的李正己的地盤,也是大軍閥,後來他的兒子也和唐朝中央朝廷不對付。自然山東也不太可能去。京城已經呆不下來了,東南地區受到戰亂波及的影響比較小,所以就要去東南投奔永王李麟,李白是去做幕府裡的謀士,可惜捲入了藩王叛亂,最後被流放。

    東南地區也有李白的朋友,比如李龜年、杜甫、王昌齡等人。

  • 12 # 清悠初見

    李白可以說是唐代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的一生達到了古代浪漫主義文學的最高境界,他所創作的歌行體和七絕更是後人難以企及的高度,被譽為“詩仙”。雖然李白在文學的成就無人能及,然而他在政治上卻非常失敗。

    他一生追求政治理想,卻總是被無情的打擊,由於放浪形骸,得罪了權臣和太監,以至於被唐玄宗賜金逐出長安城這個大唐的政治核心地帶。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李白與妻子宗氏向南方避難,入廬山屏風疊隱居。公元757年,李白又因識人不明,為了報國情懷,入了永王幕僚。永王兵敗後,李白在潯陽入獄,宋若思、崔渙營救,朝廷始終不用,以參加永王東巡判罪名流放夜郎。

    公元759年,朝廷因關中遭遇大旱,宣佈大赦,李白罪被赦免。兩年的時間,他漂泊於東南一帶,過著依靠他人的生活。兩年後,六十出頭的李白因病返回了金陵,投奔了在當塗做縣令的族叔李陽冰。再過了一年,生活在金陵李白病重,與世長辭。

  • 13 # 高樓避愁

    唐朝著名詩人李白為什麼在安史之亂”暴發後漂泊於東南一帶呢?

    天寶元年,即七百四十二年李白被召入京,供奉翰林。唐玄宗利用他出色的詩才,寫點行樂的詩章,並不重用他。實際上是一位侍臣。

    李白既不安於充當侍臣,又因為他蔑視權貴,得罪了皇帝身邊的人。這些人除高力士外,還抱括受寵的楊貴妃。不到三年,就被排擠離京。

    離開長安後,李白長期過著漂泊的生活,足跡遍及梁宋、齊魯、幽燕,並門之多次組這於東越、金陵、宣城。

    安史之亂後,李白本想隱居廬山,卻被永王璘邀請參加了幕府。至德二年(757)年,永王璘被肅宗擊敗,李白流放夜郎,行至巫山遇赦。六十一歲時,太尉李光弼率軍出鎮臨淮,討伐安史判軍史朝義,這時李白仍然以極大的熱情前往投奔。行至途中,因病轉投當塗任縣令的李陽冰,終因病在李陽冰家中病逝。

    李白熱愛祖國的山河,他的詩歌包括的內容是多方面的,具有強烈的浪漫主義色彩,想象離奇,情感奔放。他的詩鞭撻封建社會的醜惡淋漓盡致,抒發個人抑鬱、不平的胸懷筆酣墨飽,他愛憎分明,有強烈的藝述魅力。

    在政治思想方面,由於他蔑視權貴,不與統治階級同流合汙,因而一生受到打擊和排斥。

    安史之亂後的李白,年事已高,他並沒有一直漂泊東南一帶,而是看到李光弼出師討伐判軍,目的是為國出力,發揮自已的智慧,投奔李光弼。

    可惜的是途中因病而返,寄居朋友處,沒過多久,便死於其家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什麼好玩的大型遊戲可推薦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