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真實小農民

    地膜下出現這種情況一般是棚內溼度過大土壤溼度大不通氣造成的,這樣不利於黃瓜根系生長影響養分的吸收。發生這樣狀況後可以在天氣好溫度高的時候把黃瓜兩側地膜掀開,並且加大放風口,對於早衰的葉子和多餘的茬子及時清理掉,加大空氣流動及透光度。也要根據天氣溫度光照的變化及時調整。

  • 2 # 華哥英姐的幸福小家

    黃瓜地膜下種植菌類是一種立體間作高效栽培技術

    (1)栽培方式棚室面積為667平方米,在棚室內,以後 立柱為界線,把棚室分為:立柱以南為黃瓜與食用菌間作區, 立柱以北為菌牆立體栽培區。黃瓜一般於10月上旬播種培 育嫁接苗,11月中旬開始定植,採用寬窄行起壟種植,寬行80 釐米,窄行50釐米,株距25釐米;當黃瓜定植後,將發滿菌絲 的平菇、雞腿菇等菌袋,栽培到黃瓜的窄行內,每畦排放30袋 左右,總投料量3 000千克。

    後立柱以北的空間,將發滿菌絲 的菌袋順後牆排成東西走向的梯形牆,牆的高度在1米左右, 可排放菌袋5 000袋,總投料5 000千克左右。

    (1)栽培技術保護地、溫室進行黃瓜與食用菌立體間作 栽培應選擇適宜的品種。

    食用菌應選擇低溫型品種,以適應 黃瓜保護地內的溫度。

    一是溫度調節。黃瓜生長適宜溫度為l0°C〜28C,平菇 為4℃〜25℃,冬季保護地溫差有利於黃瓜與食用菌的生長 發育。

    在菇蕾形成期,當保護地中午溫度超過25C時,白天 可在菌袋上面覆蓋黑膜,以免溫度過高及光照過強,影響菇蕾的發生。

    二是光照調節。黃瓜葉利用光進行光合作用,隨著黃瓜 葉逐漸長大形成一定的散射光,即可滿足食用菌對光照的需

    要。

    食用菌在繁殖階段,子實體形成時,只需要一定的散射 光。為此,食用菌只要配置在棚內黃瓜生長的地下部分及空 間的弱光位置,就能滿足對光照的要求。為便於管理,可在後 立柱間東西向拉上折光率在70%的遮陽網或黑色薄膜,就能 形成各自不同的小氣候。

    透過對環境條件的協調利用,來促 進黃瓜與食用菌的生長髮育。

    三是空氣調節。黃瓜與食用菌在生長過程中,需要一定 的氧氣。黃瓜葉能利用食用菌放出的二氧化碳進行光合作 用,積累有機多糖,而食用菌可以利用一部分黃瓜葉片氣孔放 出的氧氣。

    在氧氣供應方面,除二者有互補優勢外,保護地在 中午氣溫高時,要把頂膜拉開縫隙通風,棚室底部通風孔打 開,全面通風1次,以滿足二者對氧氣的需要。

    四是溼度調節。黃瓜若長期在溼度超過95%以上的環 境中,會產生霜黴病、白粉病等。

    而食用菌在菇體生長過程 中,溼度應調節在90%以上,所以,兩者要相互兼顧,不要顧 此失彼。為了減少棚內病害的發生,在給菇體補水時,儘量補 充用藥物處理過的消毒水,以達到滅菌滅蟲的目的。

    (2)經濟效益及増產效果黃瓜與食用菌在同一棚內立 體栽培,實現了植物與微生物不同物種之間的光合作用與異 養呼吸的互補作用。

    特別是食用菌吸收氧氣釋放出二氧化 碳,給黃瓜進行光合作用及有機物的積累提供了原料,克服了 在棚室內單作蔬菜中突出存在的二氧化碳濃度不足的問題, 有利於增加黃瓜的光合作用及有機物質的積累,提高黃瓜的 產量。

    黃瓜產出的氧氣,則有利於平菇的生長髮育,提高了平 菇的產量,使保護地經濟效益大大提高。

  • 3 # 樊師農技

    黃瓜種植期間鋪地膜覆蓋是早春常用的一種方法,可以起到提早播種的作用,從而提高商品價格,但隨著氣溫的升高一定要從根部拉開,防止澆水後積水嚴重溼度加大,這樣會造成出現菌類和植株灰黴病,影響秩苗的正常生長,造成嚴重的後果。

    正確處理的方法是穀雨後或五一後拉去地膜,培土除根行雜草,進行有效水肥一體化管理,及時發現防治鋪地膜造成的人為病害,加強田間管理工作,這樣才能取得更好地收成。

  • 4 # 竹籤竹製品

    黃瓜地膜下面出現菌類需要了解是哪種菌,注意及時防治。

    黃瓜葉黃病在根

    黃瓜黃葉症狀主要有三:一是中下部葉片葉脈間失綠黃化。二是葉片先萎蔫,持續幾天後,下部葉片枯黃。三是緩苗後,植株萎縮不長、新葉變小,慢慢葉片由下向上變黃。

    黃瓜黃葉,病在根上。導致上述黃瓜黃葉的根部原因,生理性原因主要是根系發育不良,而病理性原因主要是擬莖點黴根腐病和根結線蟲病等。

    (一)根系發育不良

    因為黃瓜生長、發育所需的水分、養分及內源激素等均由根系來供給。根系發育不良,吸水、吸肥能力下降,阻礙了植株對於氮、磷、鉀以及中微量元素的吸收,植株營養不足,導致黃瓜葉片出現缺素症,進而表現出黃葉、植株生長細弱。因氮磷鉀及大部分中微量元素在植株體內是易再利用的營養元素,所以黃葉症狀多從植株下部開始表現,逐步向上蔓延。

    (二)擬莖點黴根腐病危害

    擬莖點黴根腐病常見於大棚嫁接黃瓜,因為擬莖點黴根腐病多為害南瓜根系,發病後導致黃瓜黃葉、萎蔫甚至死棵。拱棚多定植實生苗則不多見。發病時,白天葉片出現萎蔫,晚上或陰天尚可恢復,持續幾天後,下部葉片枯黃,且逐漸向上發展。部分近地面的莖基部出現水浸狀變褐腐爛,致使全株死亡;有的則見毛細根基部變褐腐爛,嚴重時根全部變褐。

    (三)根結線蟲病危害

    在一些常年種植瓜類的老棚室,根結線蟲病特別嚴重。黃瓜多定植緩苗後,植株開始萎縮不長、新葉變小,慢慢葉片由下向上變黃,嚴重的棚室則絕產。拔出植株可見主根和側根已經萎縮、畸形,上面形成大小不等的瘤,呈白色串珠狀。

    上述可見,黃瓜黃葉多是根系不好所致。根系好則黃瓜植株健壯。因此,防治黃瓜黃葉首先要培育發達的根系。

    首先,要選擇長勢強的品種如津冬黃瓜。其次,利用空棚期悶棚,殺滅土壤中有害菌及根結線蟲。再次,定植前,深翻土壤,重施充分腐熟的有機肥,為根系生長創造良好的土壤環境。定植時,穴施生物菌肥或藥劑。若棚內有線蟲,生物菌肥可配合殺線藥劑一起使用,如福氣多。另外,緩苗後蹲苗,促進根系下扎。管理上要控溫控水進行蹲苗,蹲苗過程,要中耕劃鋤2-3次,以改善土壤的透氣性,促進根系下扎。

    若植株一旦感染擬莖點黴根腐病,可及時用氯溴異氰尿酸1000倍灌根。也可用多菌靈500倍混福美雙500倍進行灌根。在黃瓜生育期內發生根結線蟲病,可用阿維菌素2000倍混加甲殼素1500倍進行灌根處理。此外,在選擇品種時也要注意,最好選用長勢旺、抗病性強的品種,如津冬

  • 5 # 旅遊達人老嶽

    題主好,大家好!首先說一下黃瓜地膜下出現菌類是細菌性莖軟腐病,又稱細菌性流膠病,常在黃瓜病莖和果實上出現流膿現象,後期莖果腐爛,整株死亡。隨著我們北方地區氣溫降低,霧霾及陰雨天氣,導致該病在一些黃瓜產區開始發生,地膜下出現這種情況一般是棚內溼度過大土壤溼度大不通氣造成的,這樣不利於黃瓜根系生長影響養分的吸收。

    下面將該病的發生症狀、發病規律及防控方法總結介紹一下,供及時識別,提前預防。

    一、發病症狀

    黃瓜細菌性流膠病在苗期和成株期均可發生。苗期定植後7~10天,地上部出現黃葉時,在地表莖基部(地膜下)出現黃褐色水浸狀病斑。地面溼度大時其子葉由邊緣向內腐爛。病斑繼續向上發展,可見近地面第1片子葉邊緣出現1~2個水浸狀凹陷病斑,後擴大向內發展,病斑處的葉脈呈深褐色。棚內溼度大時,莖基部出現流膠,病情繼續向上擴充套件,葉背面的病斑溢位菌膿,乾燥時病部易幹、質脆,呈開裂狀或穿孔狀。

    成株期植株開花結果時,在鬱閉高溼條件下,先在莖蔓的葉節易積水處流膠,或在瓜條、葉柄、卷鬚上出現水漬狀病斑或有水珠,擴大後呈鼻涕狀流膠,嚴重時病株的葉片上黑褐色葉脈出現水漬狀病斑,在植株頂部葉節處出現黑褐色萎蔫,枝條下垂、潰爛,後呈褐色乾枯。

    黃瓜植株感染細菌性流膠病後,畦面落秧的瓜蔓上溼度大時也出現流膠,該特徵也是與黃瓜其他細菌性病害的區別點。

    二、發生規律

    黃瓜細菌性流膠病由丁香假單胞菌引起。病原細菌可在種子和病殘體上越冬,借風雨、灌溉水傳播蔓延。病原細菌也可透過人在走道上來回走動,或澆水造成的傷口侵染;摘心、掐卷鬚、繞蔓、摘瓜、打杈等農事操作對植株造成的傷口,也是病原細菌的侵染傳播途徑。

    溼度和溫度是該病發生的主要環境條件,溼度大,發病重。大棚黃瓜苗期或開花結果期遇霧霾天或陰雨天氣多,棚內溼度大,若植株下部葉片多、鬱閉,植株莖蔓、瓜條流膠,並迅速蔓延,發病嚴重。病原細菌適宜溫度為25~27℃,但秋冬和早春棚內的低溫時間越長,溼度越大,發病越嚴重。棚內溫度19~24℃維持10天以上,一旦升溫,棚內的中午溫度高,溫差大,細菌性流膠病發生嚴重。

    三、黃瓜細菌性流膠病防治技術

    物理防治

    降低環境溼度,增加通風透光,對黃瓜流膠病有較好的防治效果。

    主要包括以下幾項措施:一是定植時少蓋土,露出黃瓜幼苗的蛭石面,有利於降低幼苗莖部溼度。二是苗期發病時,拉開植株周圍的地膜,主要也是起降低溼度的作用。三是對已發病的棚室成株期進行藥劑噴霧前,先去掉植株下部葉片,尤其去掉畦面上覆蓋的葉片,減少病殘體,並做到邊去葉邊噴霧(防止病原菌從傷口侵染)。該方法可快速減少植株下部的潮溼蒸汽上升,大大減輕植株上部病情,增加植株間通風透光,植株上部能很快長出無病的新葉。

    藥物防治

    黃瓜細菌性流膠病,用辛菌胺乙酸鹽塗抹流膠的部位,用咯菌腈或甲霜銅、或絡氨銅鋅或惡黴靈、或枯草芽孢桿菌、或氯溴異氰脲酸或敵磺鈉、或五氯硝基苯淋灌根部,用噻菌銅或噻森銅或喹啉銅噴灑葉面,三管齊下進行防治,效果很好,每5~6天一次,連續2~3次,即可控制發病,並使患病植株恢復正常生長。

  • 6 # 逸風三農

    黃瓜地膜下出現菌類,說明你的黃瓜地,特別是地膜下的黃瓜地的環境條件適合菌類的生長。適合菌類生長,就不一定適合黃瓜生長了,這種情況是不能持續下去的。下面我就分析一下原因供大家參考。

    我們先列出菌類和黃瓜正常生長所需要的條件,就知道為什麼不能讓這種情況繼續下去了。

    菌類生長需要的條件

    1.菌類生長需要的PH值

    菌類生長最合適的PH值是8左右,這說明菌類生長是需要鹼性的土壤環境。

    2.菌類生長需要的溫度條件

    地膜下的菌類能看到了,說明菌類的子實體已經長出地面,這個時間段菌所需要的溫度為最低10℃,最高20℃以上。

    3.菌類生長需要的溼度條件

    子實體生長需要的溼度還是很大的。所需培養料的溼度為60%左右,空氣相對溼度條件最少在80%,85%~95%的相對溼度是最適合的條件。

    4.菌類生長需要的光照條件

    菌類生長是不需要強光照的,光照強了菌類是不會生長的,甚至會死亡。菌類正常生長,有一定強度的散射光就行了,能達到勉強讀書看報的程度就行了。

    黃瓜生長需要的條件

    1.黃瓜生長需要的溫度

    黃瓜正常生長,白天所需要的溫度在20~30℃,夜間溫度在10~18℃。

    2.黃瓜生長所需要的溼度

    黃瓜正常生長需要的空氣相對溼度為60~70%,超過這樣的溼度,黃瓜是很容易發生細菌和真菌病的。

    3.黃瓜生長所需要的PH值

    黃瓜正常生長,所需要的土壤PH值為微酸性,接近中性為最好。

    4.黃瓜生長所需要的光照

    黃瓜是喜光植物,充足的光照是黃瓜高產的重要條件。

    黃瓜地膜出現菌類不好的原因

    黃瓜地膜下能出現菌類,說明黃瓜地的,土壤酸鹼度、溼度、溫度、光照都適合菌類生長。但適合菌類生長的條件,卻適當黃瓜生理,會造成減產的。菌類生長需要鹼性的土壤條件,地膜下能出現菌類,說明黃瓜地土壤已經鹼化,而黃瓜生長需要弱酸性的土壤,鹼化的土壤已不適合黃瓜正常生長了。

    能出現菌類,說明黃瓜地空氣溼度也很大,至少達到80%以上,這樣的空氣溼度,黃瓜是非常容易得病的。

    菌類生長所需要的溫度還是比較適合黃瓜生長的,這個可以不理。

    菌類生長不需要強光照,有低強度的散射光就行了,黃瓜膜下之所以出菇,是因為黃瓜膜上的黃瓜葉片太密了,完全遮住了地膜,這樣是不不利於黃瓜生長的,一是不利於通風,黃瓜容易生病。二是Sunny照不到地膜,土壤不能吸收Sunny的溫度,造成地溫低,不利於黃瓜生長。

    解決辦法

    用1:(100~200)的硫酸亞鐵水溶液澆地,直到土壤酸鹼度變為弱酸性為止。加強通風,把溼度降低到60~70%。把黃瓜下部的葉片疏掉一部分,改善通風透光條件,防止病害的發生。

    總之,地膜下出現菌類不是什麼好的情況,一是土壤鹼性太大,二是環境溼度大,三是黃瓜下部通風透光性不好。必須及時改善這種情況,不然是不利於黃瓜生長髮育的,容易造成減產。

  • 7 # 超51519

    (1)栽培方式棚室面積為667平方米,在棚室內,以後 立柱為界線,把棚室分為:立柱以南為黃瓜與食用菌間作區, 立柱以北為菌牆立體栽培區。黃瓜一般於10月上旬播種培 育嫁接苗,11月中旬開始定植,採用寬窄行起壟種植,寬行80 釐米,窄行50釐米,株距25釐米;當黃瓜定植後,將發滿菌絲 的平菇、雞腿菇等菌袋,栽培到黃瓜的窄行內,每畦排放30袋 左右,總投料量3 000千克。

    後立柱以北的空間,將發滿菌絲 的菌袋順後牆排成東西走向的梯形牆,牆的高度在1米左右, 可排放菌袋5 000袋,總投料5 000千克左右。

    (1)栽培技術保護地、溫室進行黃瓜與食用菌立體間作 栽培應選擇適宜的品種。

    食用菌應選擇低溫型品種,以適應 黃瓜保護地內的溫度。

    一是溫度調節。黃瓜生長適宜溫度為l0°C〜28C,平菇 為4℃〜25℃,冬季保護地溫差有利於黃瓜與食用菌的生長 發育。

    在菇蕾形成期,當保護地中午溫度超過25C時,白天 可在菌袋上面覆蓋黑膜,以免溫度過高及光照過強,影響菇蕾的發生。

    二是光照調節。黃瓜葉利用光進行光合作用,隨著黃瓜 葉逐漸長大形成一定的散射光,即可滿足食用菌對光照的需

    要。

    食用菌在繁殖階段,子實體形成時,只需要一定的散射 光。為此,食用菌只要配置在棚內黃瓜生長的地下部分及空 間的弱光位置,就能滿足對光照的要求。為便於管理,可在後 立柱間東西向拉上折光率在70%的遮陽網或黑色薄膜,就能 形成各自不同的小氣候。

    透過對環境條件的協調利用,來促 進黃瓜與食用菌的生長髮育。

    三是空氣調節。黃瓜與食用菌在生長過程中,需要一定 的氧氣。黃瓜葉能利用食用菌放出的二氧化碳進行光合作 用,積累有機多糖,而食用菌可以利用一部分黃瓜葉片氣孔放 出的氧氣。

    在氧氣供應方面,除二者有互補優勢外,保護地在 中午氣溫高時,要把頂膜拉開縫隙通風,棚室底部通風孔打 開,全面通風1次,以滿足二者對氧氣的需要。

    四是溼度調節。黃瓜若長期在溼度超過95%以上的環 境中,會產生霜黴病、白粉病等。

    而食用菌在菇體生長過程 中,溼度應調節在90%以上,所以,兩者要相互兼顧,不要顧 此失彼。為了減少棚內病害的發生,在給菇體補水時,儘量補 充用藥物處理過的消毒水,以達到滅菌滅蟲的目的。

    (2)經濟效益及増產效果黃瓜與食用菌在同一棚內立 體栽培,實現了植物與微生物不同物種之間的光合作用與異 養呼吸的互補作用。

    特別是食用菌吸收氧氣釋放出二氧化 碳,給黃瓜進行光合作用及有機物的積累提供了原料,克服了 在棚室內單作蔬菜中突出存在的二氧化碳濃度不足的問題, 有利於增加黃瓜的光合作用及有機物質的積累,提高黃瓜的 產量。

    黃瓜產出的氧氣,則有利於平菇的生長髮育,提高了平 菇的產量,使保護地經濟效益大大提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貿易逆差的國家如何維持收支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