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馬金駒

    有一定的遠見,基本概括了涵意,但你丟掉了最重的兩條,功德面前,三思而後行才能步步紮營,失敗後痛思而行才能齊開得勝;

  • 2 # 在愛裡相交有永生

    本義就是本義,是作者寫這句話的意義。深義?引伸義?是讀者不求本義而亂用的結果。所以深義,引伸義就等於毫無意義

  • 3 # 小步特

    三思而後行,三思而後說,是告戒人們應遇到事要考慮周全再去做,不要盲目行事,以勉造成不良後果,與窮則思變沒有關係的

  • 4 # 逢春186177958

    三思而行強調行動前要有周密的思考。窮則思變,冷極思曖講的是環境逼迫人產生的想法。前者與後二者各不相關,沒有包含關係。

  • 5 # 老黃0071

    1351

    2018年3月29日

    “三思而後行”確確實實不是孔子說的,甚至也可以說它也不是孔子的思想。 孔子與之相似或相關的句子是:“再斯可矣。”不妨譯後整合為:再思而後行,或思而後行。原文出自《論語·公冶長》: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較為權威的譯法是,季文子每做一件事都要考慮多次才付諸行動。孔子聽說後,說,考慮兩次就足夠了。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三思而後行”版權的的確確不歸孔子,它是季文子的做事風格,或者說是別人對他的評說。

    從這個語境裡,我們還可以裁斷“三”在這裡實指“三”比較合適,顯然,它是和後面的“再”對舉的,“再”就是二次的意思,和“謹使良奉白璧一雙再拜獻大王足下(《史記·項羽本紀》)”中的“再拜”一樣,都是確指。 在這裡,我們很明顯地看出,孔子是不贊成“三思而後行”的,至少是不贊同像季文子這樣的人三思而後行。為何?孔子說話特別有針對性、目的性、科學性、藝術性,這不僅表現出孔子的語言藝術和魅力,更展示了他的博大精深的思想、海納百川的情懷和通權達變的智慧。

    我們都知道孔子因材施教,不僅如此,孔子還因時而動、因地制宜,因事施策、因人而異。比方說,有關“思”的問題,孔子給三個人就有三個不同的答案,三劑不同的藥方。 《論語·先進第十一》: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 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 意思是,有一次,率性的子路問孔子,“聽到一件合於義理的事,立刻就去做嗎?”孔子說:“父親和兄長還活著,怎麼可以(不先請教他們)思考權衡過後就去做呢?” 冉有問道:“聽到一件合於義理的事,立刻就去做嗎?”孔子說:“聽到了應該立刻就去做。”這和上文一樣,它討論的還是思與行的關係問題。 孔子給季文子的答案是“再思而後行”,給冉有的是“聞斯(思)而後行”,給子路的是“三思而後行”。而這三個不同答案,對於他們仨來說,又確實都是三個最佳建言、三劑最精準的藥方。 鄭玄《論語鄭氏注》:“文子忠而有賢行,其舉事寡過,不必及三思。”作為魯國正卿的季文子,克勤克儉,謹小慎微。對於他來說,決策辦事深謀遠慮固然不錯,但大可不必過分斟酌,首鼠兩端,他需要的是膽識和果敢,是行動行動再行動。 程頤《程式論語解》:“為惡之人,未嘗知有思,有思則為善矣。然至於再則已審,三則私意起而反惑矣,故夫子譏之。” 凡事思考雖然未必為善,但若總是瞻前顧後、猶豫不決,往往不只是失去時機,還失去熱情和方向,它的焦距不知不覺會偏離中心、脫離軌跡而對住自我私慾。 孔子認為,像季文子這樣睿智而仁愛的人,凡事考慮一番或二番即可,沒必要再反反覆覆躊躇不定了。

    作為政事科首席多才多藝的冉有,孔子認為他性格謙退,辦事縮手縮腳、患得患失,所以孔子鼓勵他,若有合於事理的事,可以果敢地做,不必猶豫,當然要有必要的思考,故曰:思而後行。不在思,在行。 而對果決、勇敢、好勝的子路,孔子多次告誡他凡事多問問人,廣泛聽取多方意見,謀定而後動,三思而後行。

    若果說孔子認可“三思而後行”,那他老人家說這話時,一定有子路在場,他的眼光瞅的一定不會是別人,一定只是子路。 孔子和子路亦師亦友,他常常怒懟子路,其實,明貶實褒,原因多多,但最重要的是子路果敢不宿諾的行為和擔當。

    孔子是個思想家,但最重要最根本最成功的是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中華文化的整理者、傳承者、奠基者、教化者。 他一生自強不息,積極入世,在那個禮壞樂崩的時代,他沒有像老子一樣騎牛西遊,也沒有名家的思慮和思辨,有的是明確而堅定的行動,行動,再行動。

    孔子從不否認“思”的作用,且十分重視思考的意義和價值,對思慮他有自己獨到的認識和見解。

    一、重思。 眾所周知的有《論語·為政》“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只是學習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只是思考卻不學習就會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論語·季氏》九思: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一次,子路頗有些沾沾自喜地問孔子:“先生如果率領三軍作戰,誰作你的助手。”孔子說:“赤手搏虎,徙步過河,死也不後悔,我不會和他共事的。要的是,遇事格外謹慎小心,善於謀劃而後再做決定的人。” 事前思慮謀劃太重要了,孔子不喜歡有勇無謀的人,甚至認為這種人不得好死,如子路。

    二、近思。 切問近思,能近取譬,都強調人們思慮應對身邊的事,眼前的事,當務之急。孔子是一個不折不扣積極入世現實主義者,以天下為己任,放眼未來,立足當下,一步一腳印,踏踏實實,有步驟,有層次,分本末,知先後,誠意正心,格物致知,修齊治平。 子路有次問怎樣侍奉鬼神,孔子說:還沒能侍奉好活人,怎麼能侍奉鬼神?子路又問,請問怎樣看待死?孔子說:還沒了解生,怎麼能瞭解死? 孔子不是不敬鬼神,也不是不看重死,子不語怪力亂神,不是否認它們,也不是不說它們,只是那些問題離我們現在還太遙遠,太深奧,不如暫時擱置起來。 孔子年輕時不是不知道《易》,但韋編三絕只是他五十後所為;孔子不是不談天道、性與命,只是覺得他的學生當下需求的應是真才實學,求真務實,真抓實幹,苦幹興邦,謹言慎思。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君子思不出其位,這並非要求我們考慮問題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和位置,而是要求我們思考問題首先從自己出發,立足當下,站穩自己的腳跟,認認真真、紮紮實實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然後推己及人,成己成物,修齊治平。 慎思,還要處理好近思和遠慮的關係,謹慎思考,強調的不是思考時間和次數,而是思考質量、思考中心、思考角度和思考效果等。

    三、反思。 反思不只是一種思維方式,更是一種修身方式處世方式,它是儒家文化一個重要概念和思想,也是中國文明的一個突出特色。 《論語·學而》曾子曰:吾每日三省吾身——與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反思的過程就是認識自己的過程,解剖自己的過程,成長的過程,成就的過程。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發現問題,首先捫心自問,是不是問題出在自己身上,認真嚴肅反覆解剖自己,不要一味找客觀原因,不要怨天尤人。久而久之,這樣就遠離怨恨了。

    孔子是思想者,更是個行動者;孔子有美好的浪漫情懷,更是一位執著的現實主義者;孔子是一個生動感性的人, 更是一位縝密的理性主義者。

    三思而後行?不,再斯可矣!

    編輯

    搜尋

    三思而行行而三思

    國學的精髓七個字

    做什麼事要三思而行

    三思是哪三思

    論語全文翻譯完整版

    凡事三思而後行下半句

  • 6 # 王老師解鎖手相面相

    不包括,三思而後行是指做事情前要反覆思考、斟酌、仔細研究才不會出錯。和居安思危、窮則思變、極寒思暖沒有關係。

  • 7 # 跋涉者蘭州

    “三思而行”除了本意,深意是否包括:居安思危,窮則思變,極寒思暖?

    回答:不包括!

    “三思”是多思考!本義就是本義。

    深意?引伸義?是不求本義而用了結果所致。

    這是一個需要普及知識點的問題!

    具體分析如下:

    三思而後行:

    出自《論語·公冶長》: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這句話的意思是:凡事都要再三思考而後行。

    下一句是: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意思是:做事謹慎,小心穩妥,教我們做事前多思考、考慮周全。

    其中:三,再三表示多次;指經過反覆考慮,然後再去做。

    出處:

    《南齊書·公冶度》:“季文子三思而後行。”

    《論語·公冶長》:季文子三思而後行。

    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譯文:季文子每件事思考三次才行動。孔子聽說這件事,說:“再借鑑以往的經驗就可以了。”

    1、三:古人說“三”的時候,往往不指確數的“三”,而是表示次數很多。但這裡和“再”相對,所以仍舊看做確數。指考慮周到,然後再去做。

    2、再,斯可矣:思考兩次,(再借鑑以往的經驗)就可以了。

    典故:

    “三思而後行”的古訓出於《論語》,這句話的意思非常明確,就是教我們要養成做事前多思考的好習慣。

    “三思而後行”並不是膽小怕事、瞻前顧後,而是成熟、負責的表現。

    因此決定做一件事的時候,特別是重大問題時,必須要進行全方位的考慮,拿不準的時候多聽聽旁人的意見,也很有好處。

    “三思而後行”對問題的有效解決有很大的幫助。但是在這個快速多變的社會中,稍一猶豫,時機會在瞬間錯失,有的時候考慮得太多也是不好。

    “三思而後行”與快速地把握時機並不矛盾,做事情要學會把握時機,同時在決策的時候還要多去思考,這樣的人才有希望達到成功的彼岸,立於不敗之地。

    附:南懷瑾對“三思”的分析:

    謹慎是要謹慎,過分謹慎就變成了小器。季文子姓季孫,名行父,諡文,是魯國的大夫。做事情過分的小心,過分的仔細。“三思而後行”,一件事情,想了又想,想了又再想叫“三思”。孔子聽到他這種做事的態度,便說:“再,斯可矣!”這句話有兩種解釋,從前老學究們的解釋認為:“做事情要特別小心,孩子們,想三次都不夠,孔子說‘再斯可矣!’還要再想一次哪!”這種解釋是不對的。其實,孔子認為他想得太多。作人做事誠然要小心,但“三思而後行”,的確考慮太多了。

    學過邏輯就知道,學過《易經》的道理更懂得,相對總是矛盾的,三思就是矛盾的統一,統一了以後又是矛盾,如此永遠搞不完了,也下不了結論的。所以一件事情到手的時候,考慮一下,再考慮一下,就可以了。如果第三次再考慮一下,很可能就猶豫不決,再也不會去做了。所以謹慎是要謹慎,過分謹慎就變成了小器。大家都有幾十年的人生經驗,過分小心的朋友,往往都犯了這個小器的毛病,小器的結果,問題就多了。所以孔子主張,何必三思而後行,再思就可以了。

    中國文化傳統非常深厚,我們古代的學究也經常講“知易行難”,其實應用到現實生活中是不對的。因為,所謂真知在哪裡?世界上任何事情,是非、利害、善惡都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而個人考慮問題的角度、方式、長遠都不一樣,要達到真知何其難啊!所以,個人而言,站在善良的角度,從個人的主要目的出發,作一次明快的思考旅程就可以了,關鍵的還是行動。你看,我們偉大的革命實踐家孫中山先生提出“知難行易”,就是教導我們受傳統文化影響至深的人要實踐,勇敢地做決定並實踐啊!

    三思而後行,是指一種做事風格。特定的做事風格在特定的環境下可褒可貶。現 在多為讚頌某人做事講求仔細,屬於褒義。但是在出處《論語》中,也就是它第一次出現時,確被作為貶義。孔子說季文子做事想太多,想兩次也就夠了。

    居安思危:

    是一個成語,雖然處在平安的環境裡,也想到有出現危險的可能。

    指隨時有應付意外事件的思想準備。

    出自於《左傳·襄公十一年》:“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窮則思變:

    意思是指事物到了盡頭就要發生變化,出自《周易·繫辭下》。

    遠古時期,伏羲氏做國王,他根據天空星羅棋佈的星象發明了八卦,利用八卦的原理髮明瞭漁網,讓人們可以捕到更多的魚。後來神農氏當國王,他根據八卦的“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原理,發明木犁,開墾大量的土地。

    飢寒思暖:

    從字面上的意思看,極致的寒冷想念熱量...

    同:思如泉湧、飲水思源!

    綜上所述:

    三思而後行是指做事情前要反覆思考、斟酌、仔細研究才不會出錯。

    和居安思危、窮則思變、極寒思暖在字面理解,成語寓意上沒有關係。

    三思而行的內涵和外延是很廣的。

    但凡遇到困難、重要抉擇、方向性的事情,都先認真思考,再做決定。

    或者乘勝前進,或者兩害相權取其輕,或者如何事半功倍……。

    因此,個人認為是不包含後三個成語的意思的。

    三思而行強調行動前要有周密的思考!

    居安思危、窮則思變、冷極思曖講的是環境逼迫人產生的想法。

    前者與後三者各不相關,沒有包含關係!

    成語:

    要了解它的出處或相關的典故。

    古代人喜歡用典,較難的成語一般都暗含著典故,只要記住典故,一般就很好理解了。

    如望梅止渴、指鹿為馬、聞雞起舞。

    要結合“語境”理解它的含義。

    成語的意思一般包括本義、比喻義、引申義。

    所以要正確理解一個成語的意思,首先要知道其來歷,出處,然後再瞭解其引申出的意思,以及比喻義。

    切記成語不能簡單地以字面意思來理解!

    不喜勿噴哦

  • 8 # 吉誠

    “三思而行”這一成語的意思是:經過多次反覆考慮後才行動。古人常用“三”來表示多,因為中國古人很早就接受了“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樸素宇宙觀和世界觀,這裡的“三”並非實指,可引申為“多次”的意思,更深入地理解,要探究一下古人常講的“三思”到底是哪“三思”。從今天的哲學觀點來分析推斷,“三思”是指在我自己的角度、對方的角度、第三者(旁觀者)的角度來思考問題。

    三思而行:三:站在我你他的角度上,思:思考。而:然後。行:行動。反覆再三考慮,然後再做。最早出自先秦・孔子《論語・公冶長》:“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譯文:季文子每件事思考三次才行動。孔子聽說這件事,說:“再借鑑以往的經驗就可以了。”

    “三思而行”也作“三思而後行”,意思差不多。“三思而後行”更強調了“思”和“行”的先後順序關係。

    “三思而後行”的古訓出於《論語》,這句話的意思非常明確,就是教我們要養成做事前多思考的好習慣。

    “三思而後行”並不是膽小怕事、瞻前顧後,而是成熟、負責的表現。

    因此決定做一件事的時候,特別是重大問題時,必須要進行全方位的考慮,拿不準的時候多聽聽旁人的意見,也很有好處。

    “三思而後行”對問題的完美解決有很大的幫助。但是在這個快速多變的社會中,稍一猶豫,時機會在瞬間錯失。有的時候考慮得太多也是不好。

    “三思而後行”與快速地把握時機並不矛盾,做事情要學會把握時機,同時在決策的時候還要多去思考。這樣的人才有希望達到成功的彼岸,立於不敗之地。

    至於說除此之外,是否還包含居安思危、窮則思變,極寒思暖”的意思,我想也未嘗不可,甚至還可包括思患預防,憶苦思甜,見賢思齊、集思廣益等意思,當然這要環境時空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才可以,比如對一個排爆專家說“你要三思而行”,炸彈一分鐘就要爆炸了,容不得“思緒萬千、思前想後”更沒有時間去“胡思亂想”,只能“一門心思”用最快的速度憑經驗和技能去儘快處理。

  • 9 # 不懂小弟

    “三思而行”除本意,深意不包括居安思危、窮則思變、極寒思暖。

    三思而行:指經過反覆再三考慮,然後再行動。

    居安思危:雖然處在平安的環境裡,也想到有出現危險的可能。指隨時有應付意外事件的思想準備。要提高警惕,防止禍患。

    窮則思變:指事物到了盡頭就要發生變化。

    極寒思暖:在極度寒冷的時候會想念自身在溫暖的時候。

    三思而行,是說對自己做的任何行動,應該考慮好後果,不能盲目行動,考慮再三在做決定。無論過去現在將來遇到什麼事,或者做什麼事都應該遵守。

    居安思危、窮則思變、極寒思暖,這三個成語是說一個人在極端的環境中要想著另一個極端,應該有時防著無時,不能在一個極端中環境中生活太久。這類成語是說對自己的生活要有改變,要對未來有憧憬,應付意外事件的思想準備。

    三思而行是表示行動前應該做的準備;居安思危、窮則思變、極寒思暖,是行動過程中應該應該危機意識。

    不過,每個人都應該遇事三思而行,做事過程中居安思危、窮則思變、極寒思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豆瓣上有些評分很高的片子自己卻覺得不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