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東方國學
-
2 # 唏噓的奶茶佬
這句話出自《論語.子罕》,這句話是孔子周遊列國,經過他最重視的衛國時候,發現衛國衛靈公旁邊,居然站著的是他美麗的夫人時的感嘆。
所以這句話說的是衛靈公,指他好他夫人——南子的色相,延伸的含義是衛靈公如果喜好德行的程度和喜好色相的程度一樣,衛國何嘗不會強大呢?
孔子感嘆這句話,實際上也是他對許多國君德行不夠,卻好色而惡勞,導致國家內憂外患這種情況的擔憂和失落之情!
當然,世上如果真的能達到“好德如好色”的人,相信是鳳毛麟角的。只能說如果處在高位,能做到德配其位已經很足夠。
如果能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樣的胸懷,好色也未嘗不可。
孔子也雲“食色,性也”。
對於現今社會,我們當然不能好色如國君,但是可以“善養吾浩然正氣”,把自身德行做好,造福身邊的人。
這樣也是讓孔子不再感嘆“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的重要方法了。
-
3 # 爽爽的大跟班
孟子說要知人論世,正確理解一個人的思想,要從他的生活經歷和他所處的時代來看,這樣才是正確的道路。
這句話是孔子在衛國的時候說的一句話,當時,孔子見過了那個美豔絕倫的國君夫人南子,還被子路誤解,認為孔子肯定和南子有了什麼關係,搞得孔子發誓自己要是有什麼事,就讓上天弄死自己。
衛靈公的夫人叫南子,是個漂亮風騷的人,她對孔子和她見面很滿意,衛靈公也對孔子很滿意。有一天,衛靈公邀請孔子出去走走。衛靈公和南子坐在第一輛車上,由太監雍渠駕車,而讓孔子坐在第二輛車上,聲勢浩蕩地招搖過市。衛靈公覺得這是倍有面子的“顯擺”,孔子認為這是大失顏面的“遊街”。
孔子認為,一個國君應該首先是追求仁德,重視賢才,而誰是賢才呢?遠在天邊盡在眼前,就是那個追求恢復周禮天下大同的孔子。現在衛靈公和南子坐第一輛車,讓一個太監坐第二輛車,讓大賢人孔子坐第三輛車。這很顯然是看重南子的美色,看重太監的溜鬚,而對孔子視而不見。所以孔子很生氣,感慨地說:完蛋了,我沒有見過崇尚道德如喜愛美色的人!這顯然是針對衛靈公和他“遊街”一事所發的感慨。
問題來了,很多人覺得,孔子就是個禁慾的人。你看他周遊列國十五年也沒有回家,還說過什麼小人與女子難養。在魯國的時候,魯國國君在齊國的美人計之下,變得更加荒淫無恥不理朝政,氣得孔子離開了魯國。這一些,其實都不能算是孔子是個禁慾主義者的理由。
儒家首先是把仁義道德放在第一位的,把人的慾望放在第二位。但這並不意味著,孔子就一定會要求人們不愛美色。在戰國時期的哲學家告子就說,食色性也。在儒家的經典《禮記》中,也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可見儒家是主張人有基本的慾望和需求的。孟子就告訴齊宣王,即使你是個好色之徒,你照樣可以做個仁君。所以,我認為最接近孔子的本意的解釋應該是這樣的:一個人應該像好色一樣,崇尚道德。
因為,孔子崇尚中庸,是一種很理性的現實主義者。而人的好色是本能需求,是無法改變的現實,而好德是價值追求,是我們對道德的價值判斷。相對而言,好色很容易,只要發揮人的生殖衝動就好了,而好德,則要用禮來剋制自己,這就是孔子所說的克己復禮。所以,孔子認為,一個人應該像好色一樣,崇尚道德。這樣就能提高人追求道德的主觀能動性!
-
4 # 好玩的國學
這是個很好玩的問題。這中間也有一段好玩的故事,雖然對於孔子來說,說了這句話之後就離開了,算是主動辭職吧,否則,被孔子罵“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那個人,說不定會發飆,孔子丟了小命也未可知。
這就是孔子與好色之徒衛靈公的故事。
孔子帶著弟子們周遊列國的第一站,選擇的是衛國。對於第一站去哪裡,孔子有自己的考慮。他想來想去還是去衛國。
第一,衛國的國君衛靈公當時還算是個明白人,他打出牌子說是崇尚賢人,希望有才有識的人才都能去衛國。孔子自認為是個人才,那就去衛國吧。
第二,當時衛國還沒有發生父子爭奪王位而大打出手的丟人的事情,文化繁榮政局穩定,有利於孔子發揮作用。
第三,衛國還有不少賢人,孔子與他們心有慼慼焉,覺得過去之後,和賢人們一起其樂融融,會好的不行。
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據說是弟子子路有個親戚是衛國的高官,透過這個親戚走上層路線接近衛靈公,也許孔子的夢想能早一天實現。
問題是,衛靈公表現出的一切,全是假的。他不是個好國王,卻是個好演員。第一,他所謂的崇尚賢人,根本就是一個幌子。他把孔子等賢人吸引過來,不是為了富國強兵,也不是為了仁義佈滿天下,純粹是給自己長臉撐門面。所以,孔子和弟子們到了衛國,衛靈公確實是好酒好肉供著,但就是沒有什麼實質的舉動,孔子根本就是個路人甲。
孔子自己覺得厲害的不行,而衛靈公覺得孔子就是個花瓶。
所以,孔子對衛靈公很不滿意。
衛靈公對孔子也很有意見,因為那時候孔子還沒有修煉到聖人的地步,大概由於心裡不爽,在別處說了衛靈公的壞話,被衛靈公安插的眼線得知,報告了衛靈公,這讓衛靈公非常不爽,要不是自己追求一個崇尚賢人的名聲,估計衛靈公早已經把刀舉起來了。
衛靈公大機率是個雙性戀。他喜歡美男,更喜歡美女。他和美男寵臣彌子瑕關係極為曖昧,又娶了宋國著名的浪蕩女子南子為夫人。反正是左擁右抱男女通吃。這個事情,孔子很不滿意。
衛靈公覺得這是倍有面子的“顯擺”,孔子認為這是大失顏面的“遊街”。所以,孔子很生氣。就說了這樣一句話: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我沒有見過像好色那樣好德的人。”大概的意思是說,衛靈公呢口口聲聲說好德,其實就是一個好色的人。
這句話雖然是批評衛靈公,其實也是在說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孔子是崇尚道德的,他的學說其實就是一種人如何提高道德修養的學說,推廣到政治治理上,也是要以德治國。當然,孔子是比較理性的,他知道治國不能全部靠德治,還需要用刑罰來輔助。但是在人格的修煉上,孔子還是主張修煉道德,因為這是成為聖人的唯一途徑。
如果我們把這句話放在更為廣闊的空間去理解的話,好色可能並不僅僅是指美色,在孔子看來,那些不必要的慾望,比如貪圖富貴,謀取不義之財,喜歡吃好吃的,穿好看的衣服,整天無所事事言不及義的人,都是好色。所以說,這個色的含義是很寬泛的,是與德相對的東西。
所以說,孔子的儒家學說和老子的道家學說,其中的相同點就是,主張一種寡慾的生活。而到了佛教傳入中國之後,這個寡慾的傾向就更加登峰造極了,變成了絕欲了,因此,吸收了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宋明理學,很自然地提出了“存天理,滅人慾”這樣極端的人生哲學,絲毫也不奇怪,他們思想的源頭,大概就是孔子的“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了。
-
5 # 喜悅心靈家園彭會長
為便於理解,先附上《史記孔子世家》的記載:居衛月餘,靈公與夫人同車,宦者雍渠參乘,出,使孔子為次乘,招搖巿過之。孔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於是醜之,去衛,過曹。(譯文:在衛國住了一個多月,靈公與夫人南子同坐了一輛車子,宦官雍渠陪待車右,出宮後,讓孔子坐在第二輛車子上跟從,大搖大擺地從市上走過。孔子說:“我沒有見過喜好道德像這樣喜歡美色的人啊。“於是對衛靈公的所作所為感到厭惡,就離開衛國,往曹國去了。)
當其時孔子是講街上那些愛看美人的大人官貴人和普羅大眾的,但這句話的物件所有人。孔子心中感慨萬千,在美色(包括人和物)當前,幾乎人人都是愛好追求,趨之若鶩,然而,在道德美德的門前,卻是稀稀落落,少人關注推崇。
這亦是當下社會的寫照:明是的一舉一動牽動著無數人的心,人人喜歡追逐。而真正為國家無私奉獻的科學家、教育家、醫學家等大貢獻大成就有德行的人卻很少有人關心關注。這樣的現象古今皆然,是普遍現象,是社會的悲哀。亦是古人仁人志士在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使命擔當,孔子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就是這個意思。所以,作為有思想有追求有志向的人,就應當厚德輕色,在德行上精進,傳承文化道統,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傳播聖賢的思想,提升社會道德風尚,讓更多人崇尚道德美德,轉化社會風氣。我們一起努力吧!
-
6 # 明貞
孔子對德的理解要進階了,好色不迷亦是德!好色與有德也不絕對對立!德即生存延續進而成道之正確有效途徑,男女相吸是生存延續的方式是德能!但應潔身自好貞情自律才是正德!
男女愛情是人類的來處並歸宿,人類圓德成道了不生不死了,幹麼?永恆享有男女和諧的愛情就是歸宿,是人類並萬類之終極歸宿!
-
7 # 猛哥厲史
孔子這句話表面是在說衛靈公,實際包含了所有人。甚至他自己和顏回也是這樣的貨色。
孔子是在跑官要官時看到人家夫妻恩愛而不理會自己這個離婚的單身狗時罵出口的。
跑官要官的十四年旅途中,孔子及其賢徒們經歷的磨難可謂不少。但是孔子獨獨鍾情於衛國或者更準確說與衛國有緣。那位神秘莫測的貴夫人南子,孔老二是不是依依不捨不得而知,可知的是夫子流亡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衛國度過的。
衛國國君對孔子禮遇有加,但就是不給孔子官做。為了求官,孔子去走其夫人南子的後門。
仲由很不高興地逼著老師給個說法:明明知道那是一個名聲不好的名媛,老師你怎麼能去見她?你成天給我們講什麼非禮怎麼著的,自己怎麼幹非禮的事去了?再說你這當師傅的名聲要是壞了,讓徒弟們今後怎麼在江湖上混?
孔子只好指天發誓:“如果我有做得不對的地方,天打雷劈,天打雷劈!”【子見南子,子路不悅。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當代的蠕家信徒遺傳了這個弱智基因——證明問題靠空喊口號,不靠擺事實舉論據。
但也不知孔子顏值不夠還是能力不行咋地,空有個大高個子,南子並不滿意,沒吹枕邊風讓衛君給他官做,只是包二奶養備胎似的給他錢花。
當時孔子剛在魯國執政失敗,急於做官證明自己的治國能力。而衛靈公從孔子殺少正卯、墮三都等行為來看,知道孔子那點本事,好酒好肉供著,但就是不給官做。孔子要的是官,為此還特意去走衛靈公夫人南子的後門,可是南子見了孔子之後並未吹枕邊風讓衛靈公給孔子官做。
孔子的官癮上來,哪怕反臣給官他也願意,哪怕是明主不給官做他也不願意跟著。
加上在被衛靈公拉著遊街時,靈公與夫人南子同坐了一輛車子,宦官雍渠陪待車右,出宮後,讓孔子坐在第二輛車子上當跟從。這恩愛秀得讓離異狗孔子很酸,於是大罵“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其實不是沒有好德如好色的人,是孔子及其賢徒們好色缺德、見色忘德。況且他同時代的柳下惠不就是坐懷不亂的好德之人嗎?
孔蠕們出了問題,總是指責別人,而不反思自己!這樣的人不但缺德,還無恥!
-
8 # 華繼善
相遇是緣、以誠相待?
吃虧無妨、但識其性?
唯利相欺、緣盡即止?
…………
以恥為榮、遍地花開?
狂風暴雨、一地泥巴?
……
昔有: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
已是懸崖萬丈冰、猶花枝俏?
俏也不尊春……它在叢中笑也!
…………
無、
恥句?
無良人、
無心毒草?
句迷荒謬生、
生靈哭淚流奔?
…………
這?
就是!
矛盾爭、
如影隨形?
兩極分化久、
逐鹿春秋各別?
悲哉晝夜寡離別、
痛也陰陽各路歧矣?
-
9 # 小小嬴政
“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孔子周遊列國時發現左右衛靈公的是他的夫人美女南子,於是孔子感慨的說出了這樣一句話,這句話是對人性而言的,是對衛靈公所發的感慨。
好德是對美好品德的追求,儘管大部分人都會對別人的美好德行予以稱讚,但是絕大部分人,都不會學習別人的美好德行,因為美好的品德是對人的行為和思想是一種約束,會讓人不舒服。
好色是人類的本性,所以不用去提醒,人就會對美色趨之若鶩,這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好德就是控制慾望,所以對人性而言是不舒服的,就像體育鍛煉一樣,要提高哪怕微不足道的一點成績,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這個努力的過程是非常痛苦的。但是好色放任自流不嚴格約束自己,則是符合人性的,所以好色很容易,而好德則很難。
人類是一種很神奇的生物,有的哲學家說人類是介於動物和神靈之間的一種生物,如果可以約束自己的思想和行為,人的道德修養可以達到幾乎完美的境界,這是難能可貴的,所以古往今來在這方面取得成就的人如同鳳毛麟角。
中國有5000年文明史,封建專制統治的的歷史更是長達2000多年,在如此漫長的歷史時期內被稱為聖人的只有兩個半,一個是說出這句名言的孔子,一個是明朝的王陽明,另外半個是清朝末年的曾國藩。
可見道德修養的難度,所以人們對道德修養有個形象的總結:“學好如登,學壞如崩”,意思就是說在道德修養方面,或者某種技藝方面,要有所進步就像登山一樣困難,而且越來越難。
相反,如果向壞的方面發展,就像江河決堤一樣迅速而無法控制。道德的修養是去除人的獸性而逐漸向神性邁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要經受各種艱難困苦的考驗,要有“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的心理準備,還要有經得起各種誘惑的堅定決心。
否則一定是半途而廢,到那個時候所得的一切成果付之東流,而自己還身處貧賤之中。這個風險太大了,所以很少有人能下得了這樣的決心去修養自己的德行。於是乎世界上修養自己的品德,精進自己的業務的人就很少了,大部分人或者說絕大部分人就在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而奔波。
這就是在追求所謂的世俗的成功,其實是在滿足自己的慾望,並不是在為自己的理想而奮鬥,也就是說世界上好德的人少而好色的人多,這個好色可以進一步理解為對慾望的滿足。
很多道貌岸然的人,滿口仁義道德,其實一肚子男盜女娼,這樣的人更卑劣,不但不進德修業,而且還假裝成的道德君子,以此來欺世盜名,事實上他們是利祿小人。
人類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墮落本性,因此就必須進行道德修養,透過道德修養達到抗禦這種與生俱來的墮落本性的目的,使人類一代一代的努力向上,事實上這是非常困難的事情。
科學技術發展到今天,人類已經可以登臨月球了,但是普遍存在的道德墮落的問題無法解決,這就是人性中與生俱來的墮落本性的作用,因此人類更應該努力修養自己的德行,節制慾望,與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永續發展。
回覆列表
“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的最早出處是《論語·子罕篇》,是孔子對某人表現出來的兩種嗜好之間做了個比較,從而得出此人“好色”勝於“好德”的結論。
如果僅從此話本身出發,則無從得知孔子這句話具體所指何人。但若從司馬遷的《史記·孔子世家》來看,此人究竟是誰就有跡可循了。
孔子這句話的語境是孔子和衛國國君出遊時,即“居衛月餘,靈公與夫人同車,宦者雍渠參乘,出,使孔子為次乘,招搖巿過之。”
所以主流看法是孔子說的“好色”大於“好德”之徒,正是當時在場的主角衛靈公,衛靈公所好之“色”是夫人南子的美色。孔子之所以評價衛靈公好色大於好德的原因有兩種說法。
一種是從當時乘車座次的禮儀來說的。衛靈公和夫人同乘一輛車走在前面,孔子獨自乘一輛車跟在後面,與以美貌聞名的衛靈公夫人之乘車座次相比,以仁德聞名的孔子之座駕只是次乘,由此可見“德”與“色”在衛靈公心裡的價值排序,對此《東周列國志》也曾記載“同車者色耶?從車者德耶?”。
另一種說法是孔子到了衛國之後,雖然衛靈公對他的到來表現出極大熱情,並給予他相當於魯國大司寇“奉粟六萬”的優厚待遇,但相較於孔子的仁政理念,衛靈公對軍事作戰更感興趣,故而孔子一直沒有得到重用。
反之,衛靈公卻允許美豔夫人干預朝政,此舉在“後宮不得干政”的古代實在是大逆不道,難怪衛靈公會被孔子評價為好德不如好色。
不過亦有人認為,孔子這句話並不是針對衛靈公說的,而是在說和衛靈公夫婦駕車出遊時碰到的圍觀人群。
相傳衛靈公攜夫人南子與孔子駕車招搖過市時,人群爭先圍觀南子的美貌,而車隊中的其他人包括孔子自己在內,只能淪為陪襯。孔子觸景生情,不禁發出“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的感嘆。
綜上,不管孔子這句“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在說誰,這種好色勝於好德的現象確實普遍存在。美色無罪,好色也只是人的本能,好德並不意味著要求人不近美色,但若一味沉迷於美色、而忘記了好德,則需要警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