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上次豆瓣翻到一部片,叫太陽照常升起,豆瓣評分挺高,一看一臉蒙逼,除了幾個故事有點關係,完全不知道導演想表達什麼,求大神講解下。
6
回覆列表
  • 1 # 中醫2008

    賦詩一首:

    拂曉明月落西,

    太陽照常升起。

    若問故事如何,

    酒醉迷離記憶。

  • 2 # 愛生活的小悟空

    鬼才導演姜文的電影總是高深莫測,給人一種說不出來的感覺,懂了又好像沒懂,故事情節又引人深思……彷彿要告訴觀眾一些什麼,可是觀眾又捉摸不到……

    同樣《太陽照常升起》也是一樣!非常複雜,根本不屬於大眾電影。在一部兩小時的電影裡,姜文講了四個故事,而且沒有用到大家熟悉的敘事手法,更像是一種夢遊和幻想的混合體。當過程式設計師的人就能明白這種痛苦,沒有當過程式設計師但是曾經認真負責抄過作業的人也能明白這種痛苦,程式設計師的痛苦在於要看別人寫的程式,強制自己理解別人的思路。抄作業的人痛苦也在於這裡,一旦你試圖從解題步驟中看出別人的想法,巨大的痛苦就從天而降。姜文用他的私人手法講了一個私人故事,把所有的路標和指示都抹掉,然後放在院線裡讓大家猜謎,作為觀眾當然痛苦。

    如果不是那些超級優質膠片,雲南美麗到心碎的風景,以及優美流暢又始終騷動不安的音樂,沒有多少人能耐著性子從頭看到尾,尤其是在兩小時裡讓大腦保持高度緊張,進行高強度的比較和計算,試圖找出姜文密碼的密匙。我懷疑姜文是為了儘量讓電影獲得剪刀總局的批准,所以故意選擇了這種敘述方式。侃暈了剪刀狂的同時,也侃暈了電影節的評委和現在的觀眾。說這部片子好懂,那是絕對的謊言。但是,許多人可能對姜文心存寵愛或者憚忌,因此所有的評論到目前看都小心翼翼,傾向於認為這是一部優美而極有內涵的影片。人們說懂或者不懂,真心或者假意。問題是,姜文既然拍得那麼晦澀那麼寓言,那麼大家都可以隨意解讀啊!如果真的按照姜文所說,內容極為豐富,那麼隨便找個方向指一下都沒有任何問題。影片中既然出現了“路之盡頭”,那麼可能性就應該是無限的。

    在我看來,影片的時間點選擇是一種暗示。1958年至1976年,從大躍進開始到十年折騰結束。為什麼是1976年,而非1978年,我覺得可以從這裡開始解讀姜文的《太陽照常升起》。1976年有很多人出生,也有很多人去世。在死去的人中,1976年有三個人必然會被載入史冊,他們一個姓周,一個姓朱,一個姓毛。如果片中第一段裡的瘋媽是在1965年不讓兒子唸書出門,那麼我們完全能夠理解。而在1976年不讓兒子唸書出門做工,而且燒掉了父親的遺物,說明她對現存的世界已經完全失望了,最後的寄望已經打破了。那會是什麼?導演如此描寫他本人又是持有什麼態度?

    死掉的是個人,但是結束的是大時代,這就是為什麼母親會在1976年發瘋的原因。在1958年,母親也有一次發作,兩次所呼喊的臺詞是完全一致的:阿廖沙,不要怕。火車在上面停下了,天一亮他就笑了。1958年的時候,母親失去了父親,又在火車上丟失了嬰兒,陷於絕對的崩潰狀態。因此,從臺詞上可以看出來,母親第二次變瘋也是因為極度絕望後的崩潰。可以大膽地講,因為她覺得父親所在的那個時代終結了,一切已經分崩離析。儘管《太陽照常升起》裡面沒有出現任何政治符號,甚至沒有一條標語,沒有一臺高音喇叭,但是,姜文要說什麼是非常清晰的。

    說到故事結構,我個人覺得是一個二元平行世界。有兩個父親,兩個母親。1958年的時候,兩個女人騎著駱駝前往大漠深處,她們應該是一個人。或者說,一個是真實的母親,一個是母親幻想中的自己。她們有兩種不同的命運,一個是去迎接自己的亡夫,然後帶著遺腹子去亡父的雲南老家。而令一個則是南洋的華僑,找到了姜文,和姜文結婚,最後發生背叛並離婚(這就是為什麼反覆出現雙魚的鞋子的原因)。如果這麼理解姜文的故事,就很容易理解為什麼瘋媽和黃秋生會死。因為當姜文帶著老婆下放的時候,會出現兩個老婆相遇的離奇局面。而黃秋生是大漠婚禮的見證人,他如果繼續活下來,兩個平行發展的世界就會相遇。所以,在他們都死去以後,姜文的故事才講得下去---另一個世界裡的父親回來,射殺了自己的兒子。

    當然,存在各種各樣的解讀方式。也許到了最後,姜文自己的方式都變得無足輕重。大家的態度在類似的問題上都很相似:找個什麼人來,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然後大家說一聲“哦,原來如此”,於是散去。而這並非是重點,沒有答案也是一種答案。這個故事是否符合邏輯,是否自恰,我看並不重要。對於我來說,這部片子的核心是姜文的憶舊。他怎麼看1958年到1976年這二十年時間?

    前文說過,影片刻意抹去了一切政治符號,但是並沒有抹去時代記憶。蘇聯歌曲、軍裝、部隊、戈壁、抓流氓、紅色娘子軍、最可愛的人以及陳沖白大褂下碩大無朋的屁股和內褲痕跡。關於這二十年,姜文的電影重溫了其中代表性細節。需要非常注意的是姜文字人塑造的這個形象,他穿緊身的類軍裝,吹號,持獵槍。這也就是姜文整個青春期裡對於最酷的男人形象的理解,軍隊背景,強悍的身體,神乎其技的槍法,風流的男女關係。對於這二十年,姜文並沒有任何批判,而是發掘了其中的美感,並且加以歌頌和吟詠。覺得那是一個鐵血的時代,是一個男性的時代。

    所以說,這部片子讓我看了覺得森然。從大躍進開始,二十年時間發生的各種事情,姜文的回答是:你不懂。他用耳光提醒觀眾:不是你沒看見。這裡的態度非常明確,這是一段傳奇的歷史,超越了凡人的理解能力。你可以看不懂它是什麼,但是你必須承認它的偉大存在,你也是見證者。那些脈脈溫情的小細節,那些明朗雄渾的景象,都是姜文的緬懷和歌頌。革命作為符號,內化為姜文塑造腳色的男性美,並讓姜文對此沉迷不已!

  • 3 # 跟偏執看電影

    基本劇情梗概和故事結構

    影片一共分為四個部分:瘋,戀,槍,夢。這四個相互交錯的小故事組成了這部電影的主要結構。和《低俗小說》一樣,故事採用的是非線性敘事,這也加大了觀眾理解電影的難度。

    在第一個故事裡,周韻飾演的瘋媽是位單親媽媽。

    一直光腳的瘋媽有一天做夢,夢到長滿鮮花的鐵軌上放著一雙魚鞋。醒來就去買了魚鞋的瘋媽回來時,遇到了一隻嘴裡喊著“我知道,我知道”的鸚鵡,瘋媽爬上樹想追鸚鵡,誰知鸚鵡不見了,她的魚鞋也不見了,瘋媽也瘋了。

    瘋了的瘋媽,不讓兒子(房祖名飾演)上學也不讓兒子上工。在經歷兩次爬樹,兩次刨坑,兩次唸詩,瘋媽的白房子終於建好了,她也正常了。但在聽到兒子說“我知道,我知道”時,瘋媽又消失了。

    第二個故事,黃秋生飾演的梁老師和姜文飾演的唐雨林都是南洋歸來的華僑。

    在一次看電影時,梁老師意外捲入了一場“摸屁股”的事件中。就在唐雨林的建議下,他已俯首認罪並寫下了檢討書時,罪名又被學校的吳主任洗刷了。重獲清白的梁老師和唐雨林以及醫務室的林醫生來了一次歡歌笑語的聚會,第二天梁老師就上吊自殺了。

    第三個故事,唐雨林倆夫妻被下放到了瘋媽兒子李東方的家鄉,下放後的唐雨林成天帶著一群孩子在山上打獵對妻子不聞不問。備受冷落的妻子和小隊長也就是李東方搞在了一起。本來已經決定放過小隊長的唐雨林又在其言語刺激下,殺死了對方。

    第四個故事,一場婚禮一場葬禮。

    在路的盡頭那,唐雨林收穫了他的愛情並鳴槍慶賀。另一邊,收拾遺物的瘋媽發現丈夫出軌,坐火車回去的瘋媽經過了唐雨林夫妻的婚禮現場,並在火車上將兒子李東方生在了鐵軌上。在佈滿鮮花的鐵軌上,瘋媽抱起兒子衝著日出喊:“阿遼沙,別害怕……”

    電影表面上是在說四個故事,但實際就一個故事:那就是男人和女人的故事。四個故事發生的不同地理位置,和不同時間;又在隱喻著這樣的故事發生在世界的各個角落和各個時間段,這是人生的常態。

    影片藉助魔幻主義和革命浪漫主義手法,將多種元素(尤其是政治隱喻)都交織在一起,讓一部原本普通的電影,有了歷史的厚度和新時代的反思。

    一部優秀的電影作品,應該是人性與社會的反思。

    姜文他是站在一個國家和民族的角度,透過描寫男人和女人的故事,在思考更深層次的社會興衰問題。歷史的長河中,苦難與光明總是相伴而生,在迴圈反覆中更迭交替。

    所以,當苦難來臨時,別害怕!因為太陽會照常升起。

  • 4 # 陳孝文4

    不管你變成了什麼樣的人,太陽都照常升起。這實在令人悲傷。影片講述了一個人從出生(美好)到變壞的過程。從姜文設計陷害黃秋生,到最後姜文開槍打死了自己的兒子房祖名,其實暗示著自己殺死了年輕時純真的自己。影片用離奇的手法寓意真實,現實就是這麼操蛋,每個活著的人在真正正常的世界都應該是瘋子。而在瘋子當道的社會里,正常人要麼只能選擇自殺(黃秋生),要麼活成瘋子(姜文)。遙想姜文年輕時風華正茂,浪漫多情,到最後變成一個瘋狂世界裡的正常人,何等悲哀。在影片裡那個時代,活著的人都是瘋子,然而在今天這個金錢至上的時代,你能像個人一樣活著嗎?是否正打算殺死純真的自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國總統中期選舉,特朗普有可能被拿下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