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龍天一馬

    洪武大帝是想把帝位傳給兒子的,可惜太子朱標早死,至於朱棣他從來不在考慮範圍內,最主要是他不是馬大腳生的,洪武對馬大腳用情極深,馬大腳死後再沒立皇后,他當然是想江山傳給他們的孩子,而且朱標深得他和馬大腳的喜愛,可惜死了,不能傳兒子傳孫子也行,最後把帝位傳給朱標之子,也是他很喜歡的孫子朱允文。

  • 2 # 胡笳胡談

    這個問題有兩個層面:第一朱元璋為什麼不傳位給兒子,包括朱棣;第二朱元璋為什麼傳位給孫子建文帝朱允炆。

    我們先講第一個。

    其實這事兒對朱元璋也是個難題,因為他不是不想傳位給兒子,是他想傳的兒子死了。

    朱元璋有26個兒子,但是成器的不多。朱元璋最早確定的繼承者,自然是嫡長子,這位就是朱標。

    朱標是馬皇后親生,朱元璋一登上皇位,冊立13歲的朱標為皇太子,並聘請浙江名士宋濂等人為太子的老師,希望將朱標培養成合格的接班人。25年之後,朱標已經38歲,繼承父親大位的能力是有了,可是朱標的身體卻不好,1392年,他病死了。

    太子嗚呼哀哉了,朱元璋需要再選擇一個繼承人,首選當然還是兒子,可惜,兒子們都不行。

    當時可選的只有周王、晉王、燕王等幾位。這裡面,秦王荒唐成性,晉王行為殘暴內心懦弱。魯王一心求仙亂吃丹藥。還有就是殺人犯罪的,沉溺酒色的,或者舞文弄墨,毫無政治前途的,總之,都是上不了檯面的。

    剩下的只有燕王朱棣了。朱棣怎麼樣?朱棣不錯。

    朱棣戰功赫赫,能征慣戰,雄踞一方,胸有大略,年齡也合適。

    但,朱元璋無法選擇朱棣,兩個原因:

    一、朱棣不是嫡生,也就是不是馬皇后生的。這在古代繼承中是個大問題,這叫名不正言不順,尤其在朱元璋當時,這個問題更大,因為明王朝剛剛建立,必須穩定,朱元璋更不敢打破規矩,而馬皇后雖已去世,但她的遺存勢力也會反彈,朱元璋是必須考慮這些的。

    二、眾臣反對,不符合國家發展策略。大部分文臣都反對朱棣為繼承人,原因是他是武將。而從朱元璋的角度,在馬上得了天下,不能在馬上治理天下,他建立了明王朝,後面的人要建設明王朝,要休養生息,所以需要的是寬和的文化人,而不是武士猛將。此時,朱棣還沒有體現治國之才,朱元璋不得不把眼光放到別的地方尋找,這一找就找到了嫡孫朱允炆。

    於是,第二個問題來了,朱元璋為何選擇了朱允炆?

    這個要從三個方面說起。

    首先,朱允炆身份貴重。他是嫡孫,是太子朱標的兒子,是有可能繼承皇位的。而且朱允炆自小是在朱標身邊長大,而朱標是在朱元璋身邊長大,朱元璋對這個嫡孫,不免俗的隔輩親,又加上他父親早喪,當爺爺的自然特別疼愛。這是身份和感情因素。

    其次,朱允炆性格寬厚並且孝順。上面講過,朱元璋明白國家需要休養生息,在策略上需要一個寬厚仁者做繼承人,國家客觀上需要一位陰柔、仁愛的皇帝,讓人民歇歇腳、喘口氣,而朱允炆是符合這個特徵的。

    另外朱允炆非常有孝道。而在爭奪皇位的鬥爭中,“孝”永遠是奪取皇位繼承權的秘密武器,因為孝代表忠。

    最後,朱允炆背後有深厚勢力。朱允炆並不是孤軍作戰,他背後有眾多支持者。這裡有朱標曾經的支持者和部下,有馬皇后的勢力,還有一直努力和武官奪權的文人集團。這些勢力都足夠強大,更重要的是他們都在朱元璋身邊,而朱棣卻遠在天邊,無法影響朱元璋的決策。

    由此,朱元璋淘汰了朱棣,選擇了嫡孫朱允炆。但歷史證明這選擇失敗了。。。

    (悲催的鞋拔子臉朱元璋鎮樓)

  • 3 # 野叟雜談

    明太祖朱元璋和他的原配夫人馬皇后並未生育,朱元璋後來和眾多的女人生下了幾十個孩子,其中朱標等五人,是由馬皇后撫養成人,所以他們五個人都被看成是馬皇后的兒子。

    根據禮法,立子以嫡不以長,立嫡以長不以賢。這五個孩子作為馬皇后的兒子,都是嫡子。而長子朱標就是嫡長子。在當時,嫡長子具有絕對的優先權。於是,朱元璋在登基稱帝之後就立朱標為太子。朱元璋對朱標非常器重,給予了很高的期望。而朱標也應該是一個非常合格的繼承人。可惜的是,朱標在三十七歲的時候就先他父親而去。朱標死後,朱元璋就面臨著繼續選擇接班人的問題。

    在此之前,朱元璋已經進行了大規模的分封,把太子之外的兒子分封為親王,其中第二個兒子被封為秦王,第三個兒子被封為晉王,第四個兒子被封為燕王,第五個兒子被封為周王。這些分封之後的諸侯王,都先後離開朱元璋到封地裡去了。太子朱標去世後,朱元璋有兩種選擇,或者選擇太子之子,或者選擇太子之弟。

    朱元璋並不是沒有考慮過太子之弟,也就是從其他的兒子之中來選擇。如果從兒子之中選擇,那麼其次子秦王朱樉並不令朱元璋滿意,天下不能交給他。三子晉王也不成器。四子朱棣倒是不錯。可是,自己總不能破壞了規矩,舍長立幼自古都是皇家大忌。

    再來說太子之子。朱標去世的時候,他的兒子朱允炆已經成年。朱允炆此時就是朱元璋的嫡長孫。根據嫡長子繼承製,嫡長孫也具有優先繼承權。就這樣,朱元璋立太子朱標的長子朱允炆為皇太孫。朱元璋去世後,皇太孫即位,他就是建文帝。可惜,朱元璋的四子朱棣對於這樣的安排並不滿意,朱元璋去世後不久,朱棣就起兵發起靖難之役,奪取了侄子朱允炆的天下。

    朱棣在稱帝后,宣稱自己是繼承了父親朱元璋的天下,他不承認朱允炆帝位的合法性,建文年號被廢黜。建文帝的弟弟和兒子也都被監禁。

  • 4 # 史詩雜談

    朱元璋稱吳王時,立朱標為王世子。公元1368年朱元璋稱帝,國號為大明。同年即洪武元年(1368年),立朱標為皇太子,正式確立他為接班人。

    朱標

    明太祖朱元璋長子,明惠宗朱允炆之父。他天性仁慈,對兄弟十分友愛,秦王朱樉、周王朱橚及晉王朱棡等曾多次有過錯,朱標從中調護求情,使他們免受責罰,在諸王中威信頗高。

    生於1355年,1368年立為皇太子,1371年朱標成婚。1374年其長子朱雄英出生,1377年其次子朱允炆出生,時朱標二十二歲,朱元璋見他年紀已長,遂令今後一切政事並啟太子處分,然後奏聞。有意讓太子“日臨群臣,聽斷諸司啟事,以練習國政”。從此皇太子朱標開始學習並協助其父處理日常政務。但在過程中,他希望實行“寬通平易之政”,但終因與朱元璋意趣不合而難行其道。

    1391年八月,朱標受命巡撫陝西,一方面朱元璋想讓他考察西安是否適合作為都城;另一方面,時秦王朱樉多過失,被召回京師,也想讓他趁機調查一下秦王的言行。朱標巡視歸來後,獻陝西地圖,又替秦王說情調解,朱元璋才讓朱樉回西安。朱標自秦中視察返京後不久患病,生病期間還上書關於籌建都城的事。1392年5月,朱標病薨,時年三虛歲三十八歲。太子去世,朱元璋痛哭不已,諡“懿文”,朱允炆即位後追尊為孝康皇帝,廟號興宗,明成祖靖難以後複稱懿文太子。

    朱允炆

    是懿文太子朱標第二個兒子,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其父朱標病死,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繼位為帝,是為建文帝。

    早在1368年,朱元璋開始為王朝定下傳統,即立朱允炆的父親朱標為太子,因朱標是他的長子。朱元璋的目標是為皇位的合法繼承樹立一個正式的原則-立嫡立長,希望以此解決將來在皇位繼承問題上的紛爭。

    按照原則,嫡長子不在則應立嫡長子嫡長孫,但朱標長子朱雄英早故,朱標原配常氏去世以後,朱允炆的生母呂氏得以扶正,朱元璋就視朱允炆嫡長孫。且朱允炆很是孝順,其父朱標生病,朱允炆小心侍候,晝夜不離一步。朱標病死,朱允炆守孝時因過度哀傷而消瘦,朱元璋安慰說:“而誠純孝,顧不念我乎”。因此,朱元璋也很喜歡他,就立他為太孫。

    當然,有可能不只是因為朱棣非嫡非長就不將皇位傳給他。朱元璋晚年時,長子太子朱標、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晉王朱先後去世,故朱元璋四子朱棣不僅在軍事實力上,而且在家族尊序上,都成為諸王之首,更是手握重兵。老皇帝還沒去世,最忌諱有實力的冒出來,即將替代他~

  • 5 # 秉燭讀春秋

    朱元璋為什麼選擇孫子朱允文繼位,棄兒子朱棣不用這裡是大有文章的,下面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朱元璋在儲君問題上是經過縝密思考的,立儲看似家務事,實則牽動各方利益,弄不好會引起大亂子。我們先看朱元璋嫡長子朱標的表現吧。長子朱標雖性格柔弱,但頗有能力,很受群臣擁戴。身份決定了他的地位,其他皇子只能埋怨命運不公,卻也無可奈何。可惜天公不作美,朱標英年早逝,徹底打亂了朱元璋的立儲計劃。我想此時各皇子一定心中暗喜。此時最佳接班人無疑是兩個:長孫朱允炆、四子朱棣。

    論能力,朱棣遠勝朱允炆,朱棣從小跟隨朱元璋動東蕩西殺,戰功卓著。朱允文乃一公子哥罷了,典型的官二代,那麼朱元璋為什麼選擇了朱允文而朱棣會落選呢?

    說來說去還是“血統論”的結果。首先,朱棣是四子,而且不是馬皇后嫡生。中國古代立儲的原則是“嫡長繼承”,但還有兄終弟及一說嗎?聽我解釋。如果選擇朱棣立為儲君,那麼老二秦王、老三晉王,勢必不服,蕃王個個手握重兵,到時候藩王之間勢必爭鬥不休,這對大明的穩定發展是極為不利的。

    而長孫朱允炆就不同了,在宗法倫理上有一定的優勢。這和清初立順治為帝的情形差不多,立有能力的朱棣勢必會亂,立個弱小的反而大家沒意見。

    第二,朱允炆更符合守成之君的標準。朱允炆與朱標的個性極為相似,兩人性格仁厚,而且極為孝順,在朝廷眾臣中口碑也好,有一定的群眾基礎。朱元璋疼愛長子,愛屋及烏的疼愛孫子,這就是隔輩親吧。加之朱允文乖巧會來事,哄的爺爺團團轉。

    朱元璋建立大明帝國之後,需要一個推行寬鬆政策的“守成之君”,採取休養生息的政策來搞發展。柔善的朱允炆自然比朱棣更為合適。因此,朱元璋最後決定讓朱允炆接替大位,併為他掃除障礙。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最後叔叔朱棣奪了侄子朱允文的江山了。

  • 6 # 蒼茫大地顧煒斌

    這個問題蒼茫大地來回答。這不是因為某位大臣的勸諫,而是漢人嫡長子繼承的祖制。朱標是嫡長子,如果朱標未做太子前掛了,這可以也應該由其他的嫡次子繼承。但朱標情況特殊,在做了儲君好多年之後,在為老爹考察能否遷都長安時掛了!說白了,法理上朱標作為嫡長子,已被封太子,與諸王子名分已定,君臣無疑,他死了,理論上說他的兒子朱允炆有皇位(儲君位)繼承權,朱允炆據說上面還有一哥哥,在朱標掛前早掛了,所以朱允炆的皇儲繼承人地位合情丶合理丶合法。同時朱標非大腳馬皇后所生,母親可能是北韓進貢來的地位偏低的皇妃,當然沒有法定繼承權。

    望斧正!

  • 7 # 幾葦渡

    如今喜歡假設歷史的分析和提問很多,其意義並不大,特別是前朝之前的事情。做一個清醒的旁觀者就挺好了。

    雖然朱元璋沒有啥學歷,但他是一個傳統的人,也是個自私的人,從恢復皇子封藩就看得出來。

    明代是嚴格的嫡長子繼承製,無論皇位還是宗室的爵位。這個朱元璋定下來的祖制,被後代子孫所堅持。唯一破壞制度的,是景泰帝朱祁鈺,最終又被扯回了軌道。

    朱元璋自稱吳王時,即立嫡長子朱標為世子。洪武元年正月,立為太子。洪武二十五年四月,朱標去世,年三十八歲。八月祔葬孝陵東。九月,立朱允炆為皇太孫。

    朱元璋次子秦王朱樉活到洪武二十八年,三子晉王朱棡活到洪武三十一年。即是不立皇太孫,也沒有理由立四兒子燕王朱棣為繼承人。

    朱棣的情況與李世民是不同的。李世民是大唐的實際創立者之一,而朱棣只是因為皇子而就藩。至於朱棣後來表現出的能力是另外一個概念。靖難之役,他pk的是侄子。玄武門之變,李世民pk的是大哥和老爹。

    看看明代封藩制度,更便於理解皇太孫的問題。

    「明制,皇子封親王,授金冊金寶,歲祿萬石,府置官屬。冕服車旗邸第,下天子一等。公侯大臣伏而拜謁,無敢鈞禮。親王嫡長子,年及十歲,則授金冊金寶,立為王世子,長孫立為世孫,冠服視一品。諸子年十歲,則授塗金銀冊銀寶,封為郡王。嫡長子為郡王世子,嫡長孫則授長孫,冠服視二品。諸子授鎮國將軍,孫輔國將軍,曾孫奉國將軍,四世孫鎮國中尉,五世孫輔國中尉,六世以下皆奉國中尉。其生也請名,其長也請婚,祿之終身,喪葬予費,親親之誼篤矣。」

  • 8 # 趣談國史

    有一句很俗的話,叫做“性格決定命運”。這句話雖然俗,但它是正確的。人的命運由諸多選擇構成,而人的選擇由性格決定。

    所以,要回答這個問題,我選擇的角度是從朱元璋的性格入手。

    朱元璋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他是乞丐,又是皇帝;他體會了底層的所有悽苦,又享受到了人間最頂級的富貴;他曾經一無所有,現在,他擁有了天下。他是屌絲逆襲的超白金案例。

    這種大起大落的人生際遇,既會賦予他異乎常人的堅毅和智慧,也會扭曲他的性格,讓他的內心世界變得黑暗。

    皇帝的恐懼只有一個——失去江山。朱元璋的這個恐懼會加倍——因為他曾經是乞丐,曾經一無所有。他的江山,來之不易,因此更怕失去。

    以上種種,鑄造了朱元璋黑暗性格的核心——多疑和殘暴。

    所以,他廢掉了已經存在兩千年的丞相一職。削掉相權,為的是預防相權威脅皇權。

    所以,他對著開國功臣大開殺戒。殺功臣,是為了預防兵權威脅皇權。

    他把一切威脅都消滅於萌芽之中——這是多疑;他使用的手段是金剛怒目、辣手摧花——這是殘暴。

    可是,你以為暗黑性格的人會欣賞自己的暗黑嗎?

    不會的。他反而會渴望Sunny,欣賞性格Sunny的人。

    這看起來很矛盾,就像乞丐當了皇帝一樣矛盾。但它是事實。在心理學上,事實就是如此。正像性格內向的人喜歡和性格開朗的人做朋友,不善言辭的人喜歡和幽默風趣的人做朋友。

    互補。

    現在言歸正傳。首先,太子朱標就是一個性格仁厚的人。朱元璋大殺功臣的時候,朱標就極其反對,甚至不惜與朱元璋爭吵。氣得朱元璋要用凳子打死他。後來,朱元璋找來一根荊棘,讓朱標拿起來。朱標怕刺,不敢拿。這時候,朱元璋用刀劈掉刺,再把荊棘遞給朱標,對他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現在,你不就敢拿了嗎?

    後來,朱標病死。史書記載,朱元璋傷痛欲絕。可見,他是極其喜愛朱標的。

    他願意自己把髒活都幹完,然後讓仁厚的兒子做一個光明正大的聖賢之君。不得不說,朱元璋是一個好父親。

    朱標死後,在繼承人的問題上,朱元璋其實只有兩個選擇——皇四子朱棣,或者皇孫朱允炆(朱標的兒子)。

    為什麼我直接把朱元璋的其他兒子排除在外呢?因為他們都不成器。

    皇四子朱棣,是在各個方面最像朱元璋的。朱元璋看到他,就像看到了年輕的自己。

    有一回,朱元璋過生日,別的皇子都送來了金銀玉器等厚禮,只有朱棣送來了一捧豐收的麥穗。看著沉甸甸的麥穗,朱元璋開心地笑了——朱棣能摸透朱元璋的心理。

    只有一個內心黑暗的人,才能走進另一個黑暗者的內心。

    朱元璋如果欣賞自己的黑暗,一定會選擇朱棣做繼承人。但是,他選擇的是比朱標更加仁厚的朱允炆。

    我再舉另外一個例子:朱棣的長子朱高熾,也是個性格仁厚之人。朱棣對這個兒子特別不喜歡。但史書記載,朱元璋特別喜歡這個孫子。

    至此,答案已經水落石出了——性格暗黑的朱元璋,喜歡性格仁厚、光明的朱允炆,不喜歡和自己一樣暗黑的朱棣。更深一層說,殘暴的朱元璋,希望自己的繼承者是一個仁厚之君,而不是另一個自己。

  • 9 # 阿紫海南

    朱標是朱元璋的長子,但並非嫡子(其母為庶母),而朱元璋卻早早地將他立為太子,可見他對朱標的為人是很滿意的。國家已經安定,四方基本太平,需要有一位仁慈的君王來治理這個國家。而朱標就是一位非常符合朱元璋想法的兒子。據記載。朱標在朱元璋濫殺大臣時,經常提出不同意見,甚至出言諷刺,是一個比較仁德的人。朱元璋對他是寄予了厚望的。

    洪武二十五年(1392) 四月,太子朱標病亡,其子朱允炆繼太子位。

    朱元璋對朱標的深厚感情,使得他在朱標死後選擇了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繼承皇位。這個選擇應該說也是不錯的,從後來的情況來看,朱允炆也是個很好的繼承人。但問題在於,朱允炆太小了,他不像自己的父親,經歷過開國時期艱苦的考驗,沒有駕馭群臣的手段。可以說既不會上馬打仗,也沒有什麼政治手段。

    而朱棣的母親身份低賤,且朱棣並非長子,最主要的是,朱棣的生母生他的時候是未足月產子,致使朱元璋懷疑其行為不檢,賜給她鐵裙之刑而死。意思是懷疑其不忠,那麼朱棣的身份就成疑了。所以不可能立他為太子。從小朱棣就交由馬皇后撫養,所以後來朱棣只承認馬皇后是其生母,並且修改了史書。

  • 10 # 朱言文史history

    首先,我想說這題目的文字表述怎麼那麼逗呢?什麼叫“不把帝位傳給兒子或燕王朱棣”?應該說“不把帝位傳給燕王朱棣或其他兒子”!問答君在對提問者的問題也要作技術性稽核吧?

    下面,朱言再回答這個問題。這個問題的實質是明初洪武時代的立儲問題。

    朱元璋原先鐘意的接班人自然是長子朱標,有關朱標的身世,其實一直有爭議。傳統的說法認為朱標是馬皇后親生,正宗的嫡長子,但是近年一些學者考證認為,朱標也不是馬皇后親生,馬皇后沒有親生子女,朱標是馬皇后撫育的。不管什麼情況,朱標最終還是獲得了嫡長子的身份。

    朱標之先是吳世子,朱元璋建明稱帝之後,朱標又成為太子。朱標儲君身份的確立,是傳統宗法制度的勝利,而朱元璋也是要恢復這種制度。蒙古人所建立的元朝,似乎並不講什麼宗法,也沒有學漢人的嫡長子繼承製,整個元朝的皇位繼承都非常混亂。打著光復漢人河山旗號的朱元璋,在建國之後,更是要恢復漢人舊制度。

    “嫡長子繼承製”為核心的宗法制度。明朝自朱元璋建國以來,也按照“嫡長子繼承製”的宗法原則來處理皇室內部的繼承關係,即只有皇帝的嫡長子才能被立為太子,作為大宗的法定繼承人,餘子只能受封為王,將來就藩外地。同時,朱元璋又考慮到可能出現的大宗無子的情況,規定:“凡朝廷無皇子,必兄終弟及,須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雖長不得立。若奸臣棄嫡立庶,庶者必當守分勿動,遣信報嫡之當立者,務以嫡臨君位。”

    但是,事與願違,原定的接班人朱標在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八月受命巡撫陝西之後,就身患重病,第二年就病逝了。朱標一死,大明朝就陷入了繼承人危機之中。

    對於朱元璋而言,有兩個方案:一個是兄終弟及,就是在朱標兄弟中選拔一個作為儲君;另一個方案就是父死子繼,在朱標兒子中找一個接班。

    朱元璋為什麼沒有在自己兒子裡找呢?其原因大概有兩個:

    其一,朱元璋並無嫡子,朱標是獲得了嫡子的身份,但馬皇后真的沒有親生兒子,所以不存在弟弟繼承儲君之位的問題。另外,不能兄終弟及的原因是朱標有子,並非沒有繼承者。

    其二,如果在朱標弟弟中選拔,這就有可能導致初生的大明朝陷入後來清朝“九王奪嫡”的亂局中,朱元璋不願意看到這一幕。

    至於為什麼會選擇朱允炆,也就是後來的建文帝。這個解釋很簡單,因為朱允炆是朱標的嫡長子。其實朱允炆這個嫡長子的身份是有點勉強的,其實朱允炆是朱標的第二個兒子,但朱標的長子朱雄英很早就死了,所以朱允炆遞補上來當了長子。另外嫡子的身份也勉強,朱允炆的母親呂氏原本不是太子正妻。但是後來,太子原配常氏死了,呂氏才得以扶正。這樣一來,朱允炆也獲得了朱標嫡長子的身份,即位也就是理所應當。

    總之一句話,朱元璋的擇儲是宗法制度的結果,是嫡長子繼承製的遺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愛情公寓》三位新主演誰的發展前途最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