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磨能兩可
-
2 # 楊同志講生命
哲學家歐文·弗拉納根曾經指出
當哈姆雷特發出英語文學中最有名的那個疑問時,“他當然是在思考要不要自殺。”
出於十分複雜而又繁多的原因,當現代的研究人員想到自殺主體時,他們會想象那個主體具有哈姆雷特般的性情:非常糾結於是生存更好,還是自我毀滅更好。
當需要為“自殺”給出定義時,也許是受到哈姆雷特的啟發,他們通常會從一系列精神狀態——比如,內心獨白——的角度來做出定義,而這些精神狀態多少表達或反映了主體有意識的死亡意圖。根據這種現代的理解,那些實施了自殺行為的人都像哈姆雷特一樣,沉思過何為良好生活,思考過他們未來的前景,意識到他們當前的生活不值得過,然後他們就有意識地選擇了自我毀滅——哈姆雷特式的命中註定。
1845年,一則刊登於《倫敦新聞畫報》的離奇故事傳遍了倫敦的大街小巷。一隻人們眼中“帥氣而名貴”的黑狗企圖跳河自殺。這隻黑狗跳入河中後四肢僵硬,完全不同於落水狗的正常反應,人們將它救上岸後,它又試圖跳河,最終,這隻狗還是自殺成功了。
科學認為,動物們也要面對精神上的壓力或者憂鬱,早在2000年前,亞里士多德便發現一匹種馬試圖自殺,但那時人類還無法從科學角度去分析動物的自殺行為。
動物學家們透過觀察及研究發現,動物的自殺行為很有可能和情緒改變有聯絡。當動物的生存環境出現重大改變後,它們很容易產生悲觀、憤怒、抑鬱的消極情緒,甚至還會精神錯亂。
但也有科學家堅持認為,自殺是人類特有的一種行為。他們認為動物並不瞭解什麼是死亡,動物自殺只是人類對它們類似行為的另一種解釋。誰是誰非,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
3 # 老黃帶你看世界
動物也會出現自殺的情況的。動物雖然不像我們人類擁有高等的情感行為,但是也是有薄弱的生存和種群意識。動物界普遍存在自殺的情況。
1、1993年就有青蛙自殺事件。在美國的夏威夷檀香山附近,有一個小鎮,這裡以高超的烹食青蛙的手藝而出名,長久以來他們就透過捕捉青蛙謀利。
可能是由於這裡的人們對於青蛙上百年的無休止濫殺濫捕,惹怒了青蛙世界,於是青蛙們開始了他們獨特的反抗。成千上萬的青蛙前呼後擁,衝進了這個小鎮。每到夜裡,鎮裡到處蛙聲陣陣,吵得居民無法入睡。青蛙還會往屋裡跳,進屋之後,不是叫個不停,就是往火坑裡跳,或者往碗裡、盆裡、床上、傢俱上、衣櫃裡亂鑽亂蹦。整個小鎮已經成了青蛙的世界,沒有一處空地。交通也被堵塞了,前面的死了,後面的又擁了上來。它們並不向人進攻,只是自尋死路。
青蛙的到來,又引來了無數吞食青蛙的毒蛇,給這個小鎮帶來了意想不到的災難。當地政府不得不派出人員,一方面清理死去的青蛙,一方面消滅毒蛇。就這樣,足足一個多月,才逐漸平靜下來。
2、澳洲科學家2013年在昆士蘭省發現2種澳洲袋鼩,分別是大陸暗袋鼩屬和塔斯曼半島暗袋鼩屬。這2種袋鼩皆以“瘋狂的自殺式性愛”而聞名,雄性袋鼩甚至還能連續交配長達14小時。
科學家發現,雄性的澳洲袋鼩在11個月大時會開始進入“發情期”,睪丸會開始腫脹,接著雄性袋鼩就會被性驅使,不斷找尋雌袋鼩瘋狂交配,在其滿1歲之前,就會因過度的性愛而“精盡鼩亡”。
3、在美國和俄羅斯一些極不人道的養熊場,人們透過養熊來獲取熊膽和膽汁。那些養殖場常常傳出黑熊自我了斷的案件。
那些養熊的人在熊胸口和肚子開了洞,插進鋼管以汲取膽汁,傷口從來不閉合、也沒痊癒過。許多黑熊最後痛到選擇自殺,將腹部抓得血肉模糊,肝腸內臟全拉出來。後來養熊場為了阻止這種行為,給它們穿上鐵衣,並關在更小的牢籠裡,限制它們的行動,連自殺的機會都沒有了。
類似的還有白蟻的“自殺式攻擊”、領航鯨在美國麻薩諸塞州的鱈雪角集體自殺、海豚明星“凱西”自殺事件等,這些都是比較典型的動物自殺事件。
動物自殺的原因有動物抑鬱症、模仿、交配、自衛、悲傷等。目前,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自殺不僅是人類的特權,也是動物的特權。這已經充分的證明了動物也是有微弱情感的生物,我們應該善待它們。
-
4 # 耿老師在種草
“動物會自殺”,這一觀點並不鮮見。
早在兩千年前,亞里士多德就描述了一則關於動物自殺的悲壯故事。一匹種馬,在交配時被人為地蒙上了雙眼。當時,它根本不知道物件正是自己的母親。為擺脫俄狄浦斯王的詛咒,這匹馬發現真相後便跳崖自殺了。
現今的社交媒體上,也終日充斥著各類動物自殺的奇聞軼事。例如,寵物狗隨主人逝世而絕食自殺、貓痛失摯親而上吊自殺、被圈養取膽汁的黑熊不堪折磨先殺死幼崽,最後自殺等。
殘忍的黑熊取膽汁
這些故事,就已夠說明了人們對動物自殺的普遍看法了。大眾傾向於認為,悲傷、絕望以及無法忍受等強烈情緒,往往是導致動物自殺的原因。
事實上,19世紀的精神病學家William Lauder Lindsay 就率先將動物的自殺歸因於抑鬱症。而他透過觀察動物自殺的案例,並把這種行為描述為“深思熟慮的結果”。
William Lauder Lindsay肖像,圖源維基百科
作為證據,他還對蠍子進行了一系列殘酷實驗,用鏡片將一束Sunny聚焦到蠍子身上。
當第五次實驗時,蠍子就“捲起尾巴,以閃電的速度刺進自己的背部...不到1分鐘它的生命就消亡”
隨著動物保護主義興起,這一觀點也受到了熱烈的追捧。
而許多動物保護組織,也習慣了用“動物自殺”的噱頭製造社會熱點。他們傾向於將動物情緒擬人化,並呼籲大眾保護動物。“正是人類把動物們逼上了自殺之路”,這種煽情的論調也是最容易引起人類愧疚之情的了。
但這些動物真的是在自殺嗎?不見得。
首先,我們需要肯定的是,動物們確實能產生沮喪、悲傷、抑鬱等類似人類的各種情緒。
科學家在研究人類抑鬱症時,就經常會用到動物模型。例如上世紀著名的“虐猴”心理學家哈洛,就用“絕望之井”創造了一批批抑鬱症猴子。
絕望之井
那是一個漏斗型的小黑屋,而猴子們則常年被倒吊在井內,只能靠底部的食盆取食。剛開始猴子們會不斷地順著峭壁往上爬,但在發現無法逃脫後它們便不再掙扎了。
這口絕望之井能讓猴子們陷入精神崩潰,並呈現出類似人類的抑鬱症狀。而這些猴子,也成了研究人類抑鬱症的模型,用於測試各種抑鬱藥物的效果。人類現在服用的抑鬱症藥物,都有這些動物模型的一份功勞。
事實上,精神疾病也是導致人類自殺的主要因素。但就算動物和人類都會得精神疾病,甚至都走到了自殘這一步,我們仍無法證明動物有意識地自殺。
一隻猴子在啃咬自己的四肢自殘
19世紀末,著名的社會學家涂爾幹就在《自殺論》一書中就界定了自殺行為的含義。
自殺,意味著“個體有意識的選擇死亡”。也就是說,不論出於何種動機,自殺者在實施自殺行為的時候,都清楚地知道自己行為會導致的結果。而涂爾幹認為,動物的智力還未發展到能夠理解其自殺行為產生的後果,和實施自殺的途徑。
動物能感知某一場景的危險,並作出逃生的反應和行為,但它們可能並不知道死亡意味著什麼
想象“自己將不復存在”的能力,是需要最高級別的認知能力及水平的。如果連死亡意味著什麼動物都不知道,又談何有意識地選擇死亡。
此外,在人類社會中的各類精神疾病,也並非導致自殺的唯一原因。科學家在研究人類自殺現象時,除了從生理醫學角度入手,還需要關注心理因素和社會因素。
針對精神疾病,我們或許可以這樣理解。人類和動物一樣,都會因為患精神疾病而產生一些不正常的行為,但動物並不知道這些行為會帶來什麼後果。
例如寵物狗因主人逝世而絕食的軼聞,實際情況可能是它的社會紐帶被打破而陷入不安。
因為太過熟悉原主人,它將無法接受其他人給予的食物。而寵物的悲傷情緒,可能也無意識地衝淡了飢餓的感覺,最終迎來死亡。
至於前面提到蠍子自弒實驗,後來也有了靠譜的解答。蠍子是變溫動物,這也意味著它們無法調節溫度,只能隨環境而改變溫度。當它們的身體被炙烤會迅速脫水,並引起瘋狂的痙攣和尾巴的彎曲收縮。這也讓人誤會它們在用尾刺自殺。
油管上展示的一隻蠍子自殺,如果蠍子會說話它可能要罵娘了
當然,有學者認為,過早地斷言動物會自殺是傲慢的。但問題最終都會陷入“子非魚,焉知魚之樂”之類的困局。
到現在一個多世紀都過去了,關於“動物自殺”這個問題還是沒有新的答案。2005年,精神病學家Antonio Preti就搜尋了大量與動物自殺相關的科學文獻。
但他發現在過去40年間,約1000多項研究,都沒能提供動物會自殺的證據。相反,他認為這些案件不過是“擬人化的寓言故事”罷了。而我們日常遇到的動物自殺行為,其實也可以用各種解答。
首先,在自然界中本身就存在著一種迷之自我犧牲行為,也叫作利他行為。這種行為本身對個體而言,是存在著極大風險的。
例如,猴群中就存在放哨行為。一些猴子在感知到附近有捕食者靠近時,就會發出警告。然而,這一行為是極其危險的,因為它自己的位置也會第一時間洩漏給捕食者。
從結果上來看,這一行為無異於自殺,但你能說這隻猴子是在自殺嗎? 所以說,這種情況下的死亡,僅僅是一種為達成目的,且又無法避免的個人不幸結局。
為什麼強調這個不幸結局是個人的?因為研究發現,這種利他行為也是存在著適應性意義的。
還是拿猴子放哨為例子,儘管它最後被猛獸所殺,但它卻拯救了整個族群。這時與其他沒有利他主義的族群相比,存在利他主義的族群也更有演化意義上的優勢。
目前研究發現,無論是猩猩、猴子、海豚、大象等“高智商”動物,還是昆蟲、魚類這種看起來就不太聰明的動物也都具有利他傾向。
工蜂不辭勞苦地撫養蜂后和其後代,也是一種典型“利他主義”
那麼,除了利他行為,其他的“尋死現象”又怎麼說?在這裡,只能挑選部分大家都比較熟悉的內容解答了。
旅鼠跳海,已經被寫入教科書,成了動物集體自殺的典型例子。
但它們是真的冤。
旅鼠是生活在北極地區的大約20種小型草食動物的統稱。而它們又名天鼠,原因是繁殖能力驚人,讓人覺得它們是從“天上掉下來的”。
不過,旅鼠的數量也呈週期性變化,大約每4年旅鼠的數量就會登頂,之後又銳減到一隻難尋。
所以傳說認為,當旅鼠數量達到巔峰時,它們就會集體遷移,奔赴大海自殺。而談及旅鼠,人們總是過分浪漫地解讀,認為這是一種超脫生命的覺悟。
然而,與其說這是有組織的集體自殺,還不如說是混亂中的死傷事件。
旅鼠和其他動物一樣,都會向四周的環境擴散遷移。
但跳海自殺是不可能自殺的,因為旅鼠本身就會游泳。只是那些不夠身強力壯的倒黴鼠,還沒游到對岸就因體力不支而被淹死了。
迪士尼紀錄片《白色荒野》
事實上,讓這個謠言發揚光大的還是迪士尼工作室。他們不僅把挪威旅鼠跳海自殺的場景做成卡通,甚至還偽造了逼真的紀錄片《白色荒野》並拿了奧斯卡。在這之後,旅鼠集體自殺的神話才傳遍了全球。
鯨豚類的集體擱淺,就又是另一個動物集體自殺之謎了。古往今來,就有無數鯨魚擱淺。儘管作為哺乳動物它們可用肺呼吸,但擱淺後的鯨魚們往往死於自身體重、脫水或被漲潮淹死。
關於鯨豚類擱淺,科學界提出了多種官方假說。儘管與人類活動脫不了關係,但都沒有提及它們是有意識地選擇死亡的。
其中最令人信服的,便是“患病的領航者”假說。不少鯨豚類是以群居形式生存的,包括最常擱淺的領航鯨。而一旦鯨群中的領隊誤判,又或因為身體原因游到了淺水區,其他成員也會緊跟隊伍後面。於是,便發生了讓人揪心的鯨魚集體擱淺事件。
海象也會發生集體跳崖事件,猜測原因是海冰範圍大規模萎縮,落敗者只能往高處爬,極易墜落
再如文章開頭提到的黑熊自殺事件。黑熊確實會因為被活取膽汁而痛苦不堪。但它之後的一系列行為如殺死幼崽,並扒開自己的傷口,都可以用動物的應激行為來解釋。
當時工作人員就用“鐵馬甲”阻止黑熊觸碰傷口,防止感染。然而,鐵馬甲加身反而讓黑雄承受的壓力更大了。儘管不懂死亡意味著什麼,但它之後會做出什麼舉動都是可以想象的。
事實上,動物們的這些尋死行為,成因都是各種各樣的,難以一錘定音。
也只有真正的瞭解造成這些死亡的原因,才能更好的推進動物保護工作。
對比之下,一些拎不清的動物保護組織直接把此類事件都歸類為自殺,才是真正的傲慢,且好心辦了壞事。
-
5 # 獵奇動物社
“自殺”是一個沉重的話題,作為當下食物鏈最頂端的人來說,也逃不過這個“魔咒”,據統計,每年因為抑鬱症自殺的人數高達百萬。有人說:人是高智慧的群居動物,所以情感、思想、關係等都比較複雜,這讓一些人深陷某種負面的情緒中,才會有了厭世、自殺的傾向。那麼,作為智慧不如人類的其他動物有沒有自殺的行為呢?答案是肯定的。下面,我們列舉幾種會“自殺”的動物。
(疑似跳海的袋鼠)
在自然界中,動物們都有著自己的生存法則,而且動物都有著趨利避害的天性,所以所謂的動物“自殺”並不常見。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被動自殺”的動物被動自殺也就是出於外力因素選擇的自殺行為,在自然界中這樣的動物也不多,最典型的就是蜜蜂和螞蟻。
蜜蜂和螞蟻都屬於典型的群居動物,它們都有著很強的社會性,在一個集體中,它們的分工很明確,蜂王(蟻后)是負責繁殖和領導的,而工蟻(工蜂)則負責尋找食物、建造巢穴以及餵養後代,兵蟻則主要負責保護巢穴以及同伴的,不同的是蜜蜂中並沒有兵蜂這個稱呼,而工蜂則肩負了保護巢穴的職責。
當蜜蜂和螞蟻的巢穴遇到入侵者時,這些兵蟻和工蜂就會成群的發動“自殺式”的襲擊。比如白蟻,它們就是透過將自己的背囊爆裂噴濺出帶有腐蝕性的液體來保護自己的領地,當然這種方式就是與對手同歸於盡。而蜜蜂則是透過尾巴的鰲針刺入入侵者的體內,由於蜜蜂的鰲針與消化道相連,所以當它們將鰲針刺入對手體內的同時也就把自己的消化道一起留在了體外,最後的結果也是死亡。
值得一提的是,蜜蜂與馬蜂不同,馬蜂的鰲針在攻擊入侵者時通常不會留在對方體內,而是透過鰲針將毒液注射到入侵者體內,所以,一隻馬蜂可以多次蜇人的。
“主動自殺”的動物生對於動物來說是頭等大事,為了生存,動物們都在竭盡所能的適應環境、逃避天敵,但是有幾種動物的一些行為讓人捉摸不透。首先就是“鯨魚集體擱淺”,在鯨魚擱淺的事件中,佔比重較大的就是領航鯨了。領航鯨分佈於溫帶海域中,以其他魚類以及頭足綱動物為食,它們的平均體長在6米左右,而且還是典型的群居動物,因此,它們的天敵並不多。
但是,近些年,領航鯨集體擱淺的事件越來越多,2002年夏天,66只領航鯨在美國麻薩諸塞州的鱈雪角集體擱淺;去年,400多頭領航鯨在紐西蘭的黃金灣擱淺等等。
從這些鯨魚的擱淺事件來看,大都是集體擱淺,從某種程度看,這並非是意外事件,更像是鯨魚自發的一種行為。至於為什麼鯨魚會集體自殺到現在為止仍然是個謎。
從某種意義上說,大部分“性食同類”的動物也算是自殺動物,比如螳螂、蜘蛛,它們往往在交配完成後會發生吃掉同伴的事情,而且大都是雌性吃掉雄性。
總結“自殺”是一種極端的結束生命的手段,生命對於任何一種動物來說都是神聖的,都是值得被尊重的。蜜蜂和螞蟻的“自殺”是為了保護更多的同伴,這是它們的生存法則。而對於作為高等生物的人類而言,是不應該出現這種行為的,畢竟人在人類社會中,並不是只有“我”,而是我們,“我”是一個集體中不可或缺的,尤其是對於深愛著我們的家人和朋友來說。
總之,無論出於什麼原因,自殺都是不可取的。
-
6 # 穿插游擊隊1417
© The Dodo
利維坦按:
維基上對於“自殺”的定義是:“意圖導致自我軀體死亡的主動行為。”這就意味著,當我們觀察動物是否存在自殺行為的時候,就必須納入“自我意識”來考量:具備自我意識的動物不僅能夠感知到痛苦、悲傷,還需要明白死亡對其意味著什麼。雖然我們看到待宰的牛羊留下眼淚,大象、海豚圍繞著死去的同伴長久不離去等很多與人類極為類似的行為表徵,但我們的確無法確定這些動物與我們對待死亡的態度在何種程度上是相同的。
這讓我想起一度盛傳的旅鼠成群結隊“自殺”的說法。不過很遺憾,這種後來被命名為旅鼠效應(Lemmings Effect)的現象,並不能證明就是自殺行為。
(www.smithsonianmag.com/smart-news/lemmings-do-not-explode-or-throw-themselves-cliffs-180953475/)
那麼,動物的那些自殘行為(Self Injurious Behavior)呢?比如貓狗的過度舔舐,一些鳥類啄光自己的羽毛,這些行為可能和疾病、環境壓力有關,但我們仍舊無法知道確切的答案。
在網易雲音樂搜尋【利維坦歌單】,跟上不迷路
She"s Lost Control音樂:Joy Division - Unknown Pleasures
我們有一個新號【利維坦行星】,可以關注
1970年4月,裡克·奧巴瑞(Ric O’Barry)來到邁阿密水族館,看望一隻名叫凱西(Kathy)的海豚。這隻海豚是他從野外捕獲並訓練出來的,之後在電視節目《海豚寶貝》(Flipper)中當了三年的主角。
當時她已經“退休”,奧巴瑞回憶說她看起來心情很低落。凱西獨自生活在一個混凝土水池裡,但海豚是一種社會性很強的動物,這對她來說不是什麼好事。奧巴瑞說,這位從前的海豚表演明星遊進他的懷裡,然後沉到水池底部,拒絕浮出水面。她淹死了自己。
海豚凱西與裡克·奧巴瑞。© IAI TV
這個故事很讓人動容,它反映了海豚和其他高智商動物在被圈養之後遭遇的悲慘困境,引發了人們的共鳴。正如奧巴瑞所說,凱西的死促使他採取行動,此後他一直致力於保護海洋哺乳動物。他最著名的事蹟是在2009年拍攝了紀錄片《海豚灣》(The Cove),揭露了在日本太地町,當地人每年捕殺約2000只海豚的事件。
動物自殺是真的嗎?動物真的會主動結束自己的生命嗎?
何為自殺?
自殺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我們還未完全理解為什麼人類會自殺。人類自殺的誘因尚不明確,在美國精神醫學學會(APA)出版的《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中,自殺行為障礙被列為一種“需進一步研究的障礙”。甚至是構成人類自殺的決定因素也值得討論——這既是生物學和心理學的問題,也是哲學和語義學的問題。
(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7891495/)
比如,神風特攻隊的飛行員和“自殺式襲擊者”真的是自殺嗎?通常來說,他們沒有表現出自殺者的精神病理特徵,其動機更多是出於政治或宗教因素,而不是真的死亡願望。自殺是主動的選擇,還是一種病理狀態導致的結果?如果我們要研究動物的自殺,這點很關鍵,因為動物的選擇能力和人不同,人具有綜合分析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獨特能力,而動物則不然。
(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4267802/)
© Amnesty PLUS
自殺與重度精神疾病(SMI)有關,有假說認為自殺傾向可能具有遺傳性,還有一些存在爭議性的說法認為抗抑鬱藥物可能增加年輕人的自殺風險,這些都表明,自殺在某些情況下可能不是一種選擇——如果我們認為選擇是在穩定心理狀態下做出的理智決定。如果這樣的話,人們在面對絕症時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這可以說是一個理性選擇——是否應該被稱為“自殺”?自殺到底該如何定義?
(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6918821/)
(www.ncbi.nlm.nih.gov/books/NBK107191/)
(www.frontiersin.org/articles/10.3389/fpsyt.2019.00294/full)
澳洲弗林德斯灣(Flinders Bay)擱淺的鯨魚。© The Conversation
雖然人類對動物意識瞭解得越來越多,但某些動物不僅能感知痛苦,而且能認知死亡的概念,並能自己計劃死亡的說法是否有足夠的依據?誠然,我們所知道的是,動物擁有不同程度的自我意識,會經歷抑鬱、焦慮和其他心理疾病,有自毀的能力,對死亡有一定概念,至少在同類死亡時會表現出悲傷,並且在某些情況下能夠為未來做打算。
(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65114159_Self-awareness_in_animals)
(link.springer.com/content/pdf/10.1007/s10670-019-00187-2.pdf)
動物異人論
儘管如此,有批評者認為,動物能夠自殺這一觀點是一種擬人論(anthropomorphism)——將人類的特徵賦予非人物體身上。海豚看起來沮喪,不浮出水面呼吸,這些並不意味著它選擇了自殺。《自殺的進化》(The Evolution of Suicide)一書的作者、持懷疑論的C.A. 索珀(C.A. Soper)認為,像凱西之死這樣的例子“更多地體現了觀察者的想法,而非被觀察者”。
(www.frontiersin.org/articles/10.3389/fpsyg.2018.02136/full)
那些支援動物自殺可能性的人——其中大多數很快表示他們並不完全確信——稱以上的說法為“動物異人論(anthropo-denial)”。換句話說,他們認為,僅透過初步觀察就否定動物會以人獨有的方式思考和行動的可能性過於草率。相反,他們堅持認為應該審視這些能力的大小。雖然動物表現悲傷、抑鬱、快樂或憤怒的方式可能和人類不同,但這並不意味著表達情緒的能力不存在。他們堅持認為自殺行為也同樣如此。
舊金山州立大學(San Francisco State University)哲學教授大衛·佩尼亞-古茲曼(David Peña-Guzman)表示:“我們需要學會接受這一點——對任何一種方式都不輕易下定論,並採取一種我稱之為‘認識謙卑’的態度。”2017年,他在雜誌《動物感知》(Animal Sentience)上發表了一篇相關主題的文章,引發了該領域其他專家的各種迴應,有的支援,有的反對。佩尼亞-古茲曼在2018年又撰寫了一篇文章以迴應批評者。
(www.wellbeingintlstudiesrepository.org/cgi/viewcontent.cgi?article=1201&context=animsent)
他回憶道:“有趣的是,批評者們意識到他們實際上也無法相互認同。”確實,這個問題非常複雜,正面證據主要是單一的觀察和推斷,而不是經驗證據。相應的解讀也各不相同。
黑猩猩弗林特(左)和它的母親弗洛,以及古道爾在一起。© Flickr
簡·古道爾(Jane Goodall)回憶了她的一個研究物件——黑猩猩弗林特(Flint)的死亡故事。在它的母親弗洛(Flo)死於坦尚尼亞貢貝國家公園後,弗林特似乎失去了生存意志,一個月後也離開了人世。類似的情況還發生在狗和大象身上。這些觀察結果十分驚人,但這些案例是否符合描述人類死亡所用的自殺語義?通常情況下我們認為自殺是有某種意圖的,即便是受害者處於極端脅迫或精神不穩定的狀態下。我們無法證明弗林特是故意讓自己捱餓的——我們無從知曉。
Poco是一隻生活在肯亞“甜水黑猩猩保護區”(Sweetwaters Chimpanzee Sanctuary)的黑猩猩,在獲救前,他曾被囚禁在籠子裡近十年。他的症狀被認為符合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的標準。© ResearchGate
佩尼亞-古茲曼文章的迴應者之一瑞恩·赫迪格(Ryan Hediger)表示:“我認為這有點像暗物質,我們沒有足夠多的觀察,因此無法真正解釋原因。” 瑞恩·赫迪格在肯特州立大學(Kent State University)研究動物實驗並教授英語。
一些體型小巧的螞蟻,比如編織蟻(Weaver ant),可以透過爆炸釋放出致命的黃色液體,以殺死更大的捕食者。© Alexey Kopchinskiy
值得注意的是,動物界裡的一些自毀行為,幾乎可以肯定不是任何意義上的自殺。螞蟻和蚜蟲在捕食者靠近時會爆炸,從而保護它們的同類。某些種類的蜜蜂在被寄生蠅寄生後會離開巢穴,以避免危及蜂群。雖然對於無脊椎動物感知能力的研究表明,昆蟲可以感覺到疼痛,等等,但這些行為幾乎是出於本能的,而非由個體選擇決定。同樣,旅鼠從懸崖上跳下自殺的行為更像是種族數量過剩的意外結果,而不是個體有意識地跳入深淵。
(doi.org/10.3897/zookeys.751.22661)
(www.wellbeingintlstudiesrepository.org/cgi/viewcontent.cgi?article=1527&context=animsent)
故意與否
其他的一些例子則更加難以解釋。
著名野外生物學家喬治·夏勒(George Schaller)講述了這麼一個例子:一頭水牛在被獅子咬傷後逃回了牛群,但接著,不可思議的事情出現了,它不知何故離開了牛群的保護,寧可讓獅子飽餐一頓。它是因為知道自己的傷無可挽救而故意讓捕食者結束自己的生命嗎?或者它是出於別的什麼動機,比如精神錯亂,或者是想引開捕食者以保護它的群體?
一頭剛從非法熊膽工廠解救出來的亞洲黑熊。© Hoang Dinh Nam
涉及動物自殺的文字中提到的另一個例子,其解釋也同樣主觀。芭芭拉·金(Barbara King)在她2013年出版的《動物如何感知悲傷》(How Animals Grieve)一書中,講述了一隻熊媽媽和她的幼崽被榨取膽汁的故事。取熊膽汁的行為主要出現在亞洲國家,人們認為膽汁具有藥用價值。在取膽汁時,要將導管插入熊的身體內,過程極其殘忍。據推測,母熊掙脫了束縛,悶死了自己的孩子,然後一頭撞到牆上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這隻動物為了逃避悲慘的命運,故意殺死孩子,然後又了結了自己,這似乎令人難以置信。更有可能的解釋是,由於受到殘酷的折磨,母熊驚慌失措,或被逼發瘋。
以上例子說明了評估動物自殺可能性面臨的主要挑戰。動物必須要有自我意識,理解死亡的真正含義,並且能夠執行一系列它知道會導致自己死亡的行為,如此才可稱為自殺。有一些跡象可以證實前兩種能力,但最後一種能力難以辨別。海豚和一些靈長類動物會為死去的同伴哀悼,但這並不足以證明它們實際上理解並能促成自我死亡。
(www.smithsonianmag.com/smart-news/study-suggests-dolphins-and-some-whales-grieve-their-dead-180969414/)
即便假設奧巴瑞和古道爾等人做出的判斷是正確的,即他們的研究物件知道自己在結束自己的生命,仍然存在定義的問題——像停止進食或者呼吸這樣的行為,雖然可以被認為是自毀,但真的可以被認為是自殺嗎?
佩尼亞-古茲曼認為,這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被看作自殺。“在人類心理學文獻中有一個問題:自殺是隻限於主動的自毀,還是也包括被動的自殺?我更傾向於寬泛的定義,它可以解釋弗林特這樣的情況。”
而索珀則反駁道:“很多關於動物‘自殺’的困惑都源於無效的定義。那些認為非人類的生物會‘自殺’或者可能‘自殺’的人,都基於一個非常寬泛的‘自殺’定義,他們認為任何有爭議的自我傷害行為都可以被看作‘自殺’。”
西悉尼大學(Western Sydney University)動物和環境倫理研究專家約翰·哈德利(John Hadley)補充道:“(傳統意義上)自殺的定義相對來說沒有太多爭議,即在某種反思性判斷後,認為不值得再活下去,然後故意結束生命的行為。在考慮動物是否會自殺時,如果我們用這種直接的方式來定義,並作為一種基於現有證據的描述性或科學事實,我認為我們必須說不。”
其他質疑動物自殺可能性的人指出,青春期前兒童和有發育障礙的兒童很少出現自殺。而即便是最聰明的動物,其智力也無法超過一個青少年。這就引發了一個問題:動物是否有能力故意構思自殺——更不用說執行自殺了。
(www.proquest.com/openview/b3c5f1b1e99aee4d4a0020e49743e8ba/1?pq-origsite=gscholar&cbl=18750&diss=y)
(cdn.doctorsonly.co.il/2011/12/2006_4_5.pdf)
索珀說:“如果蹣跚學步的人類都無法理解這個想法,那麼智力稍遜一籌的動物可能也無法理解。”
我們可以想象到的是,動物是否會自殺可以透過實驗驗證。但這種做法有悖倫理。故意把動物逼到它可能會尋死的狀態觸及了動物實驗的底線。當然,這不是說人們不會嘗試這麼做。
(www.wellbeingintlstudiesrepository.org/cgi/viewcontent.cgi?article=1286&context=animsent)
與此同時,我們不得不思考一系列基本上無法回答的問題。直接承認或者否認動物自殺的可能性,是否來得更簡單?這一問題幾乎無法作答。但考慮到近幾十年來在動物意識領域裡的驚人發現,更一步的見解肯定會出現。
譯/Rachel
校對/Yord
回覆列表
因為只有人是具有高階思維能力的高階動物,其他動物不具備高階思維能力,自殺這個行為只有高階思維能力才能主導,所以動物是不會出現自殺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