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5
回覆列表
  • 1 # 文觀音

    談談陋見:

    一、主要是對毛筆筆法的展現上存在直接和間接的區別。碑帖一般是書家寫好,再由本人或者刻匠刻制到碑上。因而其美學水平因為經過過刻匠的轉換,所以實際上是書家與刻匠的共同創作,後世臨寫的碑帖一般為拓本。而拓本的效果又受到拓印者水平的影響,對於所拓碑書的細部展現、篇章神韻會稍有影響。而字帖一般為書家一次創作完成,美學水平就基本定型了,後世最多受到儲存水平的影響。

    二、筆法特性的區別。碑刻在最大限度要保留書家原貌的前提下,還是會因為石刻的技術特徵有所調整。因為石刻是硬質工具,書寫是軟質工具,在筆畫處理上的內在技術要求不可能完全一致。例如,碑帖因為石刻的影響,方筆筆畫會明細多於字帖。與此同時,因為工具的特性差異,毛筆技法中的飛白、細部勾連在碑帖中又較少呈現。

    三、傳承能力方面的差異。也正因為字帖的留存性會較差,蟲蛀、潮溼、經手、火災等等因素都導致很多經典作品僅僅留存於史料,無法見諸後世。而碑帖透過將字帖轉換為碑刻,讓我們至今還能領略到早及秦漢的書法作品。因而 早起的書法作品主要依賴碑帖得以流傳。而時代不是很久遠的,則有幸能透過字帖瞭解更加細微原本的作品神韻。

    總之,碑帖和字帖各有千秋。也形成了中國書法帖的兩大源流。碑帖史通久遠,雖未必能夠完全百分百還原原來書家的神采,但畢竟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歷史資料,同時書家與刻匠的藝術互動也給書法界帶來了一種更加豐富的高古之風。而字帖則更加淋漓盡致地盡現了書家的細微之處,讓我們得以更加真切精確地瞭解書家的氣韻機理、細枝末節,為我們學習模仿提供了最為精巧的範本。

  • 2 # 石溪筆談

    碑帖”常放在一起合稱,其實“碑”主要指漢、魏、唐碑,按照型別來分,則有墓碑、廟碑、造像和摩崖等;“帖”則是指書人的書札或詩稿等。因為古代沒有照相技術,只能依靠拓本流傳,隨著印刷術的提高,碑帖拓本專屬收藏,流通漸少,因而所謂的碑帖收藏,實際上是指拓本(或拓片)收藏。

    碑帖,過去俗稱“黑老虎”,它既是一種有文化歷史內涵,又有藝術品位和工藝加工三者相結合的藝術品。

    我們的前輩為了記述前朝重要事清和隆重慶典等,把文學形式和書法家的手跡經過名匠刻手,刻鑿在懸崖和石碑上,因此碑石就有多重性的藝術內容,還經過裱裝成軸或冊頁,這樣就成了碑帖。碑帖是碑和帖的合稱,實際“碑”指的是石刻的拓本,“帖”指的是將古人著名的墨跡,刻在木板上可石上彙集而成。在印刷術發展的前期,碑的拓本和帖的拓本都是傳播文化的重要手段。以後人們為了學習書法,或作歷史資料都要學習這些文字資料。為此,這些“碑帖”就有真實性、時間性、工藝性和藝術性。由於文化商品能在市場流通,也就有經濟的價值,所以鑑賞就成為重要手段。

    正在載入碑帖

    認識古代留下的各種拓本,重要的是對原石的鑑別,由於原碑石被毀,因此,僅存的原拓本或孤本,就會價值連城。據史料記載,明代黃庭堅曾有記孔廟碑的“貞觀刻”,以千兩黃金所購得。這說明了虞世南《孔子廟堂碑》的價值。然而到以後翻刻的“成武本”、“西安本”,翻刻本的質量不及原拓本。 1920年,大收藏家羅振玉公開出售由他鑑定的明拓本《西安本廟堂碑》,價值140塊大洋,張叔末藏《成武本廟堂碑》值120塊大洋。

    由於價值規律的作用,真正學習鑑賞碑帖,成為許多收藏者的興趣,從對碑帖的整體認識來說,鑑賞也是由表及裡,有各個不同的側面。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拓本的裝潢,各種舊拓本特別是古拓本,有不同時期的式樣,因此,“經摺裝”、“蝴蝶裝”、“線裝”等都反映出材料和裱裝時代特徵,再是對拓本紙張和拓本具體的墨色和效果,這則是對材料和技法的客觀分析了。

    南宋以後,碑帖的制偽高手越來越從拓法上和刻石上下功夫。所以進一步鑑別出書法的風格、用筆等,這就成了鑑賞中的主要依據。再有鑑別碑帖的輔助依據,即題簽、印鑑、題跋等這些文字,都能幫助我們鑑定真偽。

    字帖是現代詞,是一個專有名詞,指的是學習書法的人臨摹的範本。

  • 3 # 趙福

    【碑帖與字帖】

    碑帖

    碑帖即為石刻,而石刻與墨跡之問題,在米芾所寫的文獻《海岳名言》明確的指出:“石刻不可學,但自書使人刻之,已非己意。故必須真跡觀之,乃得趣”。有的大師認為:“透過刀痕看筆痕”。筆者意為:這話說的非常在理,但其筆痕豈能輕易的能夠看到。

    筆者再述:對著墨跡,尚且不知從什麼地方下手,從石刻再經過摹拓下來,姑且不論風蝕剝落,就是痕跡清晰之石刻,也是經過再次加工的字形,怎麼能與墨跡相題並論?

    字帖

    字帖是傳供學習書法者臨摹用的。有一位書法大家認為:“以意臨來掩蓋臨帖臨不像,他就是耍流氓”。而筆者想說的其意臨本是子虛烏有,不過是現代書法家之一大“發明”而已。

    筆者查閱書法歷史文獻,得到的資訊是:古人臨帖,筆頹成山,極為精益求精,其為的是得到神意,而其神意以何處來?就是從“形”來。俗話說:“臨得牛頭不對馬嘴的卻說‘得其意也’,這是在哄鬼,實際上‘形’之存在。”而筆者在延深此觀點並引用王僧虔之語錄《筆意贊》中說:“書之妙道,神彩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於古人”。大家能理解這段語錄嗎?如果您能理解徹底了,您就是個堂堂正正有很大學問之傳統書法藝術理論家了。

  • 4 # 芳草軒書法講堂

    碑,是石刻碑版,由於經歷了後期的三次加工(書寫、勾勒、刻石),所以碑文與原作已經有些差異,經過了上千年的風化,碑文上有許多斑駁,所以臨習碑版的字帖只能學習字型的架構和章法,很難從筆法上得到真髓,因為他的筆法上已經摻入了刀刻的痕跡,很難體會“筆觸”。

    墨本的字帖,唐代以後才出現,臨習墨本字帖容易學到真正的筆法,感受“筆觸”,但是很難學到其中的“金石氣”和“高古”的書風。這就是臨習碑版字帖和墨本字帖的區別。

  • 5 # 潘茂生書法文化研究

    碑帖,是指碑碣墓誌銘文拓制而成的,多數根據書丹刻出來的,也有直接刻制的。由於它是特殊場合使用的字型,風格多樣,稜角分明,字口齊整,沒有屋漏痕。碑帖字型較大,一般都是3釐米左右,章法佈局多采用有行有列式,注重視覺效果。

    字帖,是指書寫的墨跡原稿,也有翻刻的,仿然保持書寫的筆意。字帖字型較小,通常多在1釐米左右,字形姿態自然,章法上有行無列式居多,多用於日常,注重實用性。

    碑帖、字帖,是兩大書法系統,筆法、字法有所不同,字型功能性也不一樣。

  • 6 # 金星753

    碑帖與字帖肯定有區別,碑帖是書家將字寫好後翻印在石碑上,再由匠人刀刻上去,後人再從石碑上拓印下來,成為字帖。經過諸多程式,原書筆跡已然不清,但結構,章法尚存。如果對該碑書體的筆法已經掌握,反過來再練碑帖應有很大益處。能增加書法的金石氣和古意。

    這裡所說的字帖應是指書家用毛筆直接在紙絹或簡上書寫的字。這樣的字帖能看到線條的起筆,行筆,收筆,能看到提按動作,對於學書者非常重要。

  • 7 # 西廨七叔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碑和帖,其實就是刻本和紙本的區別。

    由於工具的差異,所形成的線條質感就有了很明顯的區別。這也就是說人們說的“刀痕”和“筆痕”的不同。

    在中國書法的發展過程中,兩者分別形成了碑學和帖學。就我個人的看法而言,可以分階段進行學習,我個人是先聯絡帖,後練習碑。這樣能豐富自己的用筆方法,比如碑中的方筆和帖中的圓筆,也可以使自己的線條多元化,比如金石味和屋漏痕的線條質量。

    下圖是《始平公造像》和顏真卿《家廟碑》。大家進行比較可以看出兩者的區別。

  • 8 # 勤耕

    碑帖與字帖應該說有本質上的不同。

    碑帖實際上是碑和帖的總稱。

    碑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碑的原義是古時候宮、廟門前用以識日影及拴牲口的沒有文字的豎石,後經過發展才成為刻有文字的碑。狹義的碑即是指許多石刻種類中的一種,特點是有碑陽、碑陰、碑側、碑額,碑陽碑陰碑額刻有文字,碑額用篆文書寫居多。廣義的碑則是泛指名種形制的石刻文字,作為書法欣賞時,往往從廣義的角度來理解比較合適。由於碑字含義引伸和擴充套件,此時碑既包括刻石、碑、碣、摩崖、墓誌,還包括刻經、造像、界碑、石闕、題柱、橋柱、祠堂神位等等。

    帖即帛書也。古人把書寫在絲織品上的字跡稱之為帖。紙出現以後,帛與紙並用於書札。因此凡是小件篇幅的書跡當時都被稱之為帖,這是帖字含義的擴充套件。這樣從帛書到刻帖以至所有書寫、摹刻、椎拓、影印文字在作為研究書法應用時裝裱成冊的都稱之謂“帖”。

    碑和帖是不同的。碑刻往往莊重,書法多守古法。而帖多是信函手札,隨手揮就,比較自由瀟灑。

    而字帖就是我們書法愛好者用以學習書法的碑帖石刻刻帖拓片或名家墨跡或影印的範本。

  • 9 # 寫字吧

    題主問碑帖和字帖的區別,我理解題主是否問的是碑與帖的區別。

    碑和帖我認為大體來概括,他們是書法史上陽剛與陰柔兩種基本趨向的書法審美風格的體系。看起來有點繞,簡單地說,碑學承載陽剛一系的審美風格,帖學承載陰柔一系的審美風格,當然,這是從一般意義上講。

    何為碑?

    我們可以狹義的理解,碑就是特指的北朝碑刻,也可以廣義的理解,碑是一切在石頭、摩崖以及銘文青銅器上的書法。

    在碑學的技法上,有一套體系:“道——心——氣力(身——臂——腕——指——筆——字)——筆法——筆鋒(中鋒說)——筆畫形態(中實說)——書寫工具(尚長鋒羊毫)”。

    之所以選擇長鋒羊毫,因為碑學崇尚的是古拙的審美風格的,多書寫篆、隸、楷三種字型,用筆強調緩送澀行,筆筆中鋒。

    何為帖?

    狹義的它是指“二王”一脈的翰墨以及複製品,廣義講,它是以墨跡形式,在紙、布、絹等載體上的書法。

    帖學在技法上,大多發揮指腕的靈活性,採用絞轉筆法,中鋒側鋒互用。多用硬度較大的狼毫筆,以表現秀麗妍美的風格取向,多字型較小,靈動性較強。

    以上是簡單地介紹了關於碑和帖的區別。

  • 10 # 一人筆記

    我是一人。學習書法讀帖最重要。

    字帖包括碑帖,所有用來臨寫的都能稱為字帖,碑帖範圍小一些。

    我們歷史很悠久,同一件事情有不同種解釋。

    ”碑“是豎石,”帖“是橫石這個概念。“碑”指的是石刻的拓本,“帖”指的是將古人著名的墨跡。

    碑帖過去俗稱“黑老虎”,顧名思義,碑帖是黑的。碑帖就是透過”拓“,把原本刻在石碑上的文字”複製“下來。

    上圖《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的拓本,這就是碑帖。不要看黑乎乎的,這樣的碑帖都是充滿著收藏價值。不要看黑乎乎的,感覺是不是失真了。

    碑帖是目前學習書法最容易獲得的字帖,並且碑帖是目前學習楷書最好的字帖。墨跡本固然要好於碑帖,但是真跡非常的貴。

    上圖趙子昂《般若波羅蜜多心經》,2018年1.909億元的價格成交。墨跡本當然好,但是買得起的也不會那真跡臨帖。

    一人有感

    ”拓“是一個非常有效的古老的”複製“文字的方法。從文字上來說,優秀的拓片和高畫質照片各有優缺。

    臨寫碑帖是學習書法非常好的方法,不一定非要墨跡本。

    用啟功先生的話:透過刀痕見筆痕。

    上圖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正因為有碑帖,我們現在才有那麼多的人能夠學習歐楷。

  • 11 # 千千千里馬

    字帖,就是我們學習書法的樣本,學什麼字,就要有一個什麼字帖

    例如,我們要學習行書,你就得有一個行書字帖。最好的行書字帖就是《蘭亭序》和《聖教序》了。

    但是,《蘭亭序》是一個墨跡影印本字帖,而《聖教序》是一個碑刻拓本。古代人要學習《蘭亭序》是沒有影印本字帖的,所以,也只能用木刻本的帖子作字帖。

    清末的雕版《蘭亭序》,明顯很多墨跡細節沒有了,好像是一個“投影”。但是比碑刻要精緻很多

    如果從字帖的來源來說,碑是碑版拓本。是從古代碑刻上摹拓下來,切割裝裱成冊的字帖。一個拓本,只能做一個字帖。碑刻的字有大有小,一般摩崖石刻的字很大,而墓誌的字就小一點。

    帖是尺牘手札刻在棗木板上印刷出來的書法字帖。一般都是小字刻本。古代這種字帖最適合學生學習書法。因為古代學習書法一般都是小字,很少寫大字,帖子上的字正好適合學小字。

    帖子是雕版印刷出來的,所以,一個帖子,可以有幾百甚至幾千個字帖。

    如果說碑刻有大字也有小字,那麼,帖一定是沒有大字的,都是手札尺牘,也就是像我們今天信紙大小的紙上的書法作品。

    如果說碑刻的書法不一定很精緻,那麼,帖子的書法由於是從木板上刻的,木板的,質地比碑刻的石材質地要細膩得多,所以字跡非常精緻清楚。

    碑帖與字帖有什麼區別呢!其實沒有什麼本質的區別,都是書法刻本,而不是墨跡。

    宋代書法家米芾非常輕視碑刻,認為碑刻改變了書法真跡到味道,非常失真。學習書法,最好是墨跡。

    他的書法有一定的道理,因為碑刻出來的字,就是可得非常好,也無法與墨跡相比,因為碑刻不可能把一些非常小的細節刻出來,更不可能把墨色的濃淡刻出來。甚至,從碑刻到拓本又會失去一些細節的。因為,從碑版上摹拓的時候,一些碑刻的細節,也因為摹拓不出來,而模糊或者失去這些細節。

    唐代《聖教序》碑刻

    但是,古代學習書法的字帖,只有碑刻是最便宜的,所以,大多數人都是從碑刻學習書法的。你可以認為碑刻字帖有缺陷,但是,不能認為碑刻拓本不是字帖。

    字帖也不容易得到,因為是人工雕版印刷,而且成本很高。能夠有字帖學習書法已經非常不容易了。

    中國有歷史實物的字帖是《淳化閣法帖》,這個字帖,也是中國帖學的母本,正因為有這樣一個母本字帖,才有了《大觀帖》和後來的《三希堂法帖》。但是,字帖最早可以唐代就已經有字帖的說法了。

    漢代的墓誌

    中國秦漢時代就盛行碑刻書法了,包括摩崖石刻和墓碑、墓誌。這些書法遺蹟可以透過摹拓的方法自己拓一個碑刻,就可以作為書法字帖了。唐宋時代是摹拓碑刻的開始,明清時代非常流行摹拓碑刻。

    中國最早的字帖應該是雕版木刻的帖子。杜甫在《李潮八分小篆歌》中說:

    蒼頡鳥跡既茫昧,字型變化如浮雲。

    陳倉石鼓又已訛,大小二篆生八分。

    秦有李斯漢蔡邕,中間作者寂不聞。

    嶧山之碑野火焚,棗木傳刻肥失真。

    我們從杜甫的這首詩中記載可以看得出來,唐代學習書法使用碑和帖已經非常普遍了。

    唐代的《聖教序》碑刻

    這就是說,起碼唐代學習書法的字帖,也沒有嚴格的碑帖區別或者優劣問題。

    但是,宋代以後就出現帖優於碑的爭論。

    提倡學習帖的主要理由是說,帖最接近墨跡,書法的真實性更強。甚至,把帖學直接等同於墨跡。認為只有學習墨跡,才能學好書法。

    提倡帖學的主張,確實也有自己的道理,例如,墨跡書法是一個“全息相信”的字帖,而碑刻就不是“全息資訊”的字帖。

    例如,尤其是墨跡,可以清楚看到字帖的用筆鋪毫和墨色濃淡變化,而碑刻只有書法的“投影”而已。

    摩崖石刻

    如果說字帖特別是墨跡像彩色照片,那麼,碑刻就相當於書法“投影”的輪廓。二者之間的書法資訊量確實無法比較。

    但是,對於學習書法者來說,學習書法是一個比較漫長的認識過程。字帖的用筆變化和墨色濃淡變化,不是我們一開始就需要學習的。書法的神韻,有很大程度是要取決於用筆變化的美和墨色濃淡乾枯變化之美的一些細節之中。但是,初學者如果一開始就關注墨色問題,可能即無法理解筆法,也達不到表達筆法的能力。

    影印本的墨跡字帖

    所以,我們學習書法深入以後,再去學習書法中的墨法的時候,就需要研究一下真跡了。

    如果我們臨摹的是一個刻本的《蘭亭序》,那麼,刻得再好也不可能把《蘭亭序》的牽絲和墨色刻出來,所以,就需要研究一下墨跡,這個時候你一看墨跡就理解很多書法之美的道理了。

    由於清代考古的興趣,也推動了書法研究的擴大,興起了一股“碑學”熱。

    這時候的碑學,就主要是強調了書法的“金石味”,與帖學的書卷氣形成了書法的兩大流派帖學和碑學。

    但是,現代書法除了美學意義上的碑帖以外。

    字帖的含義是包括了所有藝術形式的字帖的。

    例如影印本就包括了碑刻、帖子、墨跡影印。因為無論碑刻還是帖子、墨跡都是影印本的字帖。我們今天由於影印本的,字帖更便宜,所以,無論碑刻還是帖子或者墨跡,都是影印本的字帖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智慧電動車有哪些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