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實說歷史

    初漢三傑中,蕭何決定了劉邦的下限,張良決定了劉邦的上限,而韓信決定了劉邦由下限走到上限的整個過程。綜合來看,張良是劉邦能夠最終戰勝項羽,統一天下的關鍵人物,沒有他,便沒有漢代的建立。

    劉邦曾經評價張良為“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子房功也”,也確實,張良善於軍帳中謀劃戰略,制定作戰計劃,而對於他本身而言,能夠制定出優秀的戰略,離不開自己的事必躬親,大事小情的面面俱到。

    曾經血氣方剛,為報家仇刺殺秦王

    張良出生於南韓貴族,秦滅南韓時,張良一家300多口的性命全部被秦王屠盡,這等大仇張良不敢忘卻,於是他就散盡家財,為求有膽刺客行刺秦王嬴政。

    這便有了後面的博浪沙刺殺事件,不過張良幸好因為自己長相“狀貌如婦人好友”,而僥倖逃過一難,但這種散盡家財,只求一時之快的做法,還是被蘇東坡先生評價為“千金之子,不死於盜賊”,有次我們也可以知道,卻是那時候的張良熱血有餘,才智不足。

    遇名師,終成良相

    這裡不得不以故事口吻去講述。

    張良散盡家財而行刺無果險而喪命後,走在路上,碰巧碰到一位釣魚老頭,老翁故意把草鞋扔到河邊,讓張良去撿,張良看他上了年紀,便是應允了,不想,等到撿上來後,老頭讓張良給穿上,張良強忍著心中的戾氣,還是幫他穿上了。等做完了這些,老頭仰天哈哈大笑,揚長而去,並在橋上回頭喊道,五天後可來這裡找我。

    等過了五天張良過來時,老翁早已等候多時,不耐煩張良得晚到,故而說到等下個五日後再來吧,此時張良心裡也已看出老頭可能非一般人,於是又等了五日後早早的趕到了河邊,沒想到老翁還是比他早就到了,結果還是一樣,還需要再等五日。

    就這樣,張良下了狠心,還沒到半夜,便是在河邊等候了,終於這一次,比老頭早到,老頭看到後很滿意,並從袖子裡拿出一本《太公兵法》贈與張良,並說道這本是是囊括了天文地理,奇術八卦,行軍打仗,治理天下等,認真研讀,終成大業。

    後來後世之人考證,這個老頭就是“黃石公”,即嬴政父親莊襄王時期的忠臣魏轍。

    不管這個故事是真是假,不過張良為劉邦制定的謀略還是令人稱讚的:

    1、入咸陽先求民心。

    2、鴻門宴幫助劉邦脫險。

    3、火燒棧道,暗度陳倉。

    4、勸說劉邦重用英布、彭越、韓信等人。

    5、封韓信,以名換實,成功圍困項羽。

    等等,哪件也是劉邦能成大業的關鍵。

    可以說沒有張良,劉邦的江山打不打的下還未可知,縱使可以僥倖一統江山,也是穩固不了多久。

    功成名就後,全身而退,盡顯人生智慧

    劉邦成為漢高祖後,張亮也是婉拒劉邦的封賞,只選擇當了一處的縣令,其實這才是他的過人之處。

    功成名就後,張良清楚功高震主,會惹人懷疑;二來是自己乃是南韓人,平時劉邦也是對自己客氣有加,繼續掌權有復韓嫌疑,所以就急流勇退,留的一世英名。

    張良得一生是值得我們後人學習的,他深刻知道劉邦身邊都是平民出身,而自己出身南韓貴族,是功成名就後最惹懷疑的,所以他卸下了權利,抱著充容心態,歸於平靜生活。他追求精神獨立,不過分追逐金錢上的貪慾,這恰恰是他被歷史記住的一點。

  • 2 # 綵鳳青鸞

    面似皎柔好婦

    身如弱柳扶風

    赤子之心不改

    忠肝義膽長存

    張良的忠誠在於他對於復興南韓的付出。而他的赤子之心在於他不追求功名利祿,堅守自己的使命與責任。帶著病體殘軀為皇帝,為國家出謀劃策,卻放輕自己的賞賜,功名排行第62。最終他在人間的事情已經了卻,因此不問世事。他的心境與付出常人難以理解。

    他大概是接近於仙人的存在了。至於那位黃石老人,是他自己編出來的故事,作為一個理由讓他遠離塵世的紛擾。

  • 3 # 不再胡喝

    張良什麼時候當過縣令??劉邦封他留侯,漢代侯爵是有級別的:縣侯最大,鄉侯,亭侯最小。(關羽是 漢壽 亭侯)是因為張良沒有接受劉邦三萬戶的封賞,而要求將與劉邦初次見面的留縣封給他,也就是今天沛縣東南微山湖地區,至少也是萬戶侯了。張良被封賞後,並沒有到封地去上任,而是留在京師,以體弱多病為理由,閉門練氣,不參與政治紛爭。呂后曾經為了保障太子劉盈的地位,向張良求教,後來就有了商山四皓的主意。可見張良在長安,後來從赤松子遊終南山,此山也在長安附近太白山脈,公元前186年,張良病死於長安。

  • 4 # 蕭看古今

    西漢的建立離不開三個人,他們被稱為漢初三傑,分別是蕭何、韓信、張良。而張良作為謀臣功勞尤大,高祖劉邦在分封功臣時說“夫運籌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也”,這句話高度的概括出張良的能力與貢獻。

    出生貴族世家

    在《史記·留侯世家》開頭是這麼說的“留侯張良者,其先韓人也,大父開地,相韓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釐王、悼惠王。”這是說張良的爺爺、父親先後輔佐五代韓王,那麼張良家族和南韓關係是密切的,對南韓王室也是很忠貞的,畢竟也是利益共同體。對於秦國滅亡南韓張良肯定是怨恨的,畢竟亡國滅家之恨,不共戴天啊。

    復仇之路

    一·設伏秦始皇

    張良作為血性男兒決定向秦國報仇雪恨,首先張良到東方拜訪了倉海君,共同制定謀殺秦始皇的計劃,然後找到了一個大力士,打造了一個120斤重的鐵錘。公元前128年,始皇帝東巡,在皇帝路過的叫做博浪沙的地方,張良決定在這裡設伏,可惜最終還是沒有成功,只是擊中了一輛隨行的車子,被伏後,千古一帝很生氣,後果很嚴重,下令全國大肆搜捕捉拿張良,從此張良只能改名換姓,開始了亡命生涯。

    二·得授《太公兵法》

    張良逃到下邳這個地方,有一天啊在沂水圯橋的這個地方散步,遇到一個老頭,他故意在張良經過的時候把鞋扔到橋底下,說“小子下去把我的鞋撿上來”,我估計張良當時心裡很火,心想神經病啊,如果不是看你年紀大了,早就暴揍你一頓了。不過張良還是為他撿了鞋並給他穿上,老人走了一段路又返回來對張良說“你小子還不錯”,並約定五天後早上再來這裡相會,五天後張良天剛亮張良就去了橋頭,哪知道這老頭早已到了,老人對張良說“你小子比我這老人家還來得晚啊”然後老人就走了,並說五天後來早點,五天後聽到雞叫,張良就去了,哪知道還是來遲了,再然後下個五天,這次張良學乖了,半夜就來到橋頭,這次過了會這老頭才來,老頭高興的說“不錯”,拿出一卷書名為《太公兵法》,說“你小子只要能讀懂這卷書做個帝師建功立業綽綽有餘了”老人揚長而去,這老人就是隱士高人人稱“黃石公”,得書後張良日夜研讀,終於成為一個通曉韜略,足智多謀的人物。

    三·遇明主劉邦,建立功勳

    張良以《太公兵法》進說高祖,高祖歎服,張良得以成為劉邦首席謀臣。劉邦、項羽分兵伐秦,約定先入關者為王。在劉邦軍隊抵達南陽郡時,劉邦滅秦心切,想繞過宛城,張良勸說攻下才無後顧之憂,劉邦聽從張良建議。在嶢關時獻計巧奪嶢關,入關抵達咸陽,秦王子嬰開城投降,至此大秦帝國滅亡,張良大仇得報。

    秦亡後開始了楚漢相爭。抵達咸陽後,劉邦貪財好色的老毛病又犯了,看著華麗的宮殿,美貌的宮女,想在宮中享樂,諸將勸說沒什麼卵用,這時張良向劉邦分析厲害,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最終搬出皇宮,並與百姓“約法三章”獲得了民心,這也是張良的計謀。在這之後張良智都鴻門宴,使劉邦化險為夷。制定了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策略;提出下邑奇謀,十面埋伏打敗項羽;虛與委蛇的答應韓信彭越封王的要求,穩住了二人,沒有耽誤滅楚大計;勸說劉邦定都長安。在西漢建立過程中可以說張良功不可沒。

    退隱江湖

    漢六年,劉邦大封功臣,想將張良在齊地封三萬戶,張良很謙虛的說,三萬戶不敢受,把留縣封給我就行了,最後高祖劉邦封張良為留侯。後來劉邦想廢太子劉盈,呂后找到張良,張良獻計保住了太子。後跟隨赤松子修道遊歷。在西漢建立後張良並沒有直接參與朝政,只有劉邦呂后找他時,他才獻計,不貪戀權力,明哲保身。

    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前有范蠡文種的經驗教訓,後有韓信的悲慘結局。張良選擇歸隱,既有前面的教訓也有自身的經歷,對於榮華富貴他見多了。眼見他起高樓,眼見他宴賓客,眼見他樓塌了,張良出身貴族世家爺爺父親相五代韓王,最後家族也落得可悲結局,對於功名富貴看透了,沒有什麼是永恆不變的,他輔佐劉邦建立漢朝既有向秦朝報復的心裡也有實現自我價值留名青史的想法,既然目的都達到了那又何必貪戀權位呢?再者他本身喜修道,愛清靜,不戀凡俗。那麼他的選擇自然是這樣了。

  • 5 # 文史小棧

    早年經歷

    張良出身南韓貴族世家,其家族“五世相韓”。至張良時代,南韓已逐漸衰落,他一心想著復仇報國,離家出走,想要找到一個能夠幫助他的“荊軻”。

    刺殺失敗之後張良逃到了“下邳”,結交了殺人亡命的項伯,同時意外獲得了《太公兵法》,也就是後人稱奇的“黃石授書”事件。

    輔佐劉邦

    張良在下邳苦讀《太公兵法》的時候,結交了劉邦,“數以《太公兵法》說沛公”,而劉邦也能夠一點就通,張良不免引為知己。眼見覆仇沒有結果,便一心一意輔佐劉邦。

    張良一生有6大奇謀:

    佐策入關

    劉邦多次想要搶先進入函谷關,是張良一再勸阻,讓其掃除入關的後顧之憂

    約法三章

    張良提議約法三章以安撫民心,奠定了劉邦明君的形象。

    鴻門斗智

    鴻門宴上,張良讓劉邦反覆示弱,同時派出項伯和樊噲解救劉邦。

    明燒棧道

    劉邦被項羽分封到漢中的時候,張良讓劉邦火燒棧道,表示無意逐鹿中原,在很大程度上麻痺了項羽

    下邑佈局

    劉邦出關平定三秦之後,張良讓其給韓信、彭越和英布賜予封地,這才讓三人對劉邦死心塌地,合路圍攻項羽

    巧定太子

    劉邦想要廢除太子劉盈,張良讓太子請來商山四皓穩固地位,這也穩固了江山,不然七國之亂很可能提前爆發。

    功成身退

    劉邦平定天下之後讓張良“自擇齊三萬戶”,然而張良很明白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願封留足矣,不敢當三萬戶”。

    於是,劉邦便封張良為留侯,食邑萬戶。他有意識地遠離政治鬥爭,明哲保身,經常稱病杜門不出

    因此,漢初三傑中,韓信被殺,蕭何被囚,張良卻始終未傷毫毛,得以善終。

  • 6 # 顧道驚城

    張良與黃石公的故事雖然記載於《史記》中,但在我看來,這是一個標準的民間故事。後世的武俠小說大都是這種套路:主角偶遇世外高人,學會絕世武功,走向了改寫江湖歷史的康莊大道。

    我認為張良與黃石公的故事缺乏可信度,主要原因有三:

    一、如果這個故事是真的,那就說明張良極易受人操控。

    黃石公讓張良為自己穿鞋,張良聽話照辦。於是黃石公變本加厲,一而再地命令張良做事,而張良也是一而再地任由黃石公擺佈,這實在是太不可思議了。

    把這個故事改頭換面放到現代社會,大致就是:張良於某年某月某天收到一條簡訊,恭喜你中大獎了!雖然張良在領獎過程中一波三折,但張良始終相信大獎就在眼前,所以一再按照發信人的要求做事。

    對於這種人,我們可以用一個專有名詞來稱呼:傻子。再具體一點:二傻子。如果張良能幹出這種事,那張良的超高智商到哪去了?只是幹了一件舉手之勞的好人好事,居然幻想之後會有奇遇出現,謀聖難道就是這個水平嗎?

    二、根據我們每個人的親身經歷來判斷,這世界上是沒有武功秘笈的。

    在當今社會,什麼《孫子兵法》、《吳子兵法》和《太公兵法》之類的書,如果你非常想看,幾十塊錢就可以包郵到家。可誰在讀完這些書以後,就能立刻成為戰神呢?

    這些書寫得非常好,對此我不敢否認。但在我看來:一個人能否成為軍事奇才,更多地是天賦,而不是讀過多少書。再舉個簡單的例子:題海戰術大家都見識過,成功學的雞湯基本也喝過。有多少人靠著題海戰術進入清華北大,又有多少人靠著喝雞湯從而身價上億呢?

    教你成功的書,只要你願意讀,從今天讀到你去世也讀不完。可誰又能靠著這種秘笈成為高手呢?無論在哪個領域,想要獲得成功,都需要一個漫長而複雜的學習和實踐過程,最終能否成功,還要看你的天賦和悟性是否足夠。至少我從來沒有聽說過,有什麼人可以靠著某一本秘笈成為高手,大家聯絡現實,有誰是這樣成功的?

    也許有人說了:秦漢時代的書少,所以能讀書自然容易成功。說這話的人,未免也太小瞧秦漢英豪了。現代的很多牛人都讀過相關兵法,但誰敢說自己能比肩張良呢?

    三、這個故事被神話得太厲害,讀到他的時候,我總能想到劉邦48歲以前的種種“傳奇”經歷。

    故事中的這個老人實在太像神仙了,而歷史的真相常常被淹沒,就是因為歷史在流傳的過程中不斷被戲劇化和文學化。這種做法倒是沒有什麼錯,因為只有戲劇化和文學化才更有利於傳播。

    但後世讀者不能因此認死理。就因為這是正史的記載,所以不容懷疑。把史書當《聖經》,這種做法不可取!

  • 7 # 顏闕安

    “夫運籌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也。”張良能夠建功立業是時勢造英雄也,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將個人才能發揮的淋淋盡致。至於功成名就後的閒雲野鶴,就更加提現了他的聰明之處。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是歷史不變的規律。總而言之,張良是有大智慧的。

  • 8 # 漩渦鳴人yy

    張良是怎麼幫助劉邦成為劉邦的人生導師?

    這個第一個問題可能說起來的話大家也都明白,畢竟張良作為劉邦的謀士,他所做的作用是其他人沒有辦法代替的,他更類似於一種戰略規劃的策劃人,也就是說,在張良的幫助之下,劉邦每次在思考自己未來該做什麼的時候,都有一個主心骨,都有一個人替他出謀劃策,讓他決定未來軍隊往哪裡發展,然後去攻打哪個地方。接下來跟西楚霸王項羽的戰爭裡面,該拉攏某些人又該放棄,某些人如此等等。都是張良跟劉邦之間商量之後,確定一個戰略的主旨,然後順著這條戰略的主旨在一條一條的進行出謀劃策完善各方面細節,最後達成統一天下這樣一個願望。

    可能對於劉邦來講,要被耍小聰明要比耍無賴,他劉邦絕對不怕任何人,西楚霸王項羽在他面前只是一個沒有經歷社會毒打的一個年輕人,在這一點上劉邦是佔據優勢的,可真正讓劉邦頭疼的是戰略規劃能力。

    這些人規劃人生也只是從個人的角度進行規劃,而劉邦需要考慮的事情更多,需要做的事情就更多,每做一件事情對於自己未來奪下某個地區或者打敗某個軍閥都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所以,劉邦他必須要有一個參謀替他規劃未來,張良很顯然就擔當了這樣的一個角色。

    所以劉邦心裡十分感激張良,因為張良身上有他沒有的東西。正是這種戰略規劃能力,劉邦十分與珍惜與張良之間的這種合作的友誼,也就是為什麼在最後,劉邦手底下的工程互相之間搶奪功勞,劉邦聽都沒聽他們說什麼,直接給張良齊國3萬戶人家的封邑。

    這就引出來你的第二個問題,為什麼張良會選擇去當一個小小的縣令?其實張良不是去當這個地方的縣令。他是擁有的這個線1萬多戶人家的封邑。

    這個故事是這樣的,當時劉邦不是要給他3萬戶的人家嘛,張良說我不要。因為他是明晚拿了3萬戶的人家,那劉邦手底下那些工程還不把他給咬死,所以他立刻就拒絕這個事情,但是劉邦給面子他必須得兜著,是不是?所以在萬般無奈之下,他和劉邦說你我二人居然相遇在留縣,那麼我就要這個地方的封邑。

    留縣這個地方也有1萬多戶的人家呢,雖然土地不能算得上是太好,也不算富有,但是萬戶侯這樣一個其他人想了多長時間都沒法要到的東西,張良輕飄飄的一句話居然就直接拿到了。可見劉邦對他的珍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才能叫地瓜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