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指動濟南

    唉!提出這個問題來的思維方式,等同於還能不能吃肥肉?因為,肥肉給人體有害。但是就有人愛吃,有人就不怕有害。而且,吃了肥肉的人,也都好好活著哪。

    所以,任何事情都有個臨界點不是?都說飽和脂肪會給健康造成一系列麻煩,不吃是不是就沒有麻煩了,你的身體就健康了?

    適度,適量是我們進食所有東西的原則。中醫的一道配方里,還含有砒霜哪,適量和適度後,治病。武大郎被超量,超額度的灌進砒霜,結果就釀出獅子口血案。

    最後要說的是,健康的敵人是自己,不是其他的什麼。

  • 2 # 蘇磊醫生

    經過長期的普及,關於飽和脂肪酸和不飽和脂肪酸的概念在群眾當中的傳播度是極廣的,所以簡單的會認為飽和脂肪酸就是不好的,那麼不飽和脂肪酸比較多的食物就是好的東西,實際上它並不是這麼一回事兒的。

    很多人會把高血脂,飽和脂肪酸攝入過多會導致心腦血管的疾病,會堵塞動脈血管,引發冠心病,腦埂塞、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等等聯絡在一起,這個觀念在最新的文獻當中已經被修正了。

    以前的我們往往會追求低脂,一旦發現了高血脂,那就感覺很要命的,所以呢,在日常生活當中減少肉食,減少飽和脂肪酸的攝入。實際上我們要想活得長久,應該保持每天的運動,減小生活中的壓力,就會降低我們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

    在本質上來講,包括冠心病在內的動脈性疾病的發生也來自於動脈血管壁的一種慢性的炎症反應,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斑塊,然後出現血栓而出現的一些栓塞的情況,最終導致各種後果。有研究表明多吃一些堅果類,橄欖油,魚油等等,對這些病是有幫助的。但是不需要誇大這種效果。

    有證據表明攝入飽和脂肪酸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或者死亡之間並沒有明確必然的聯絡。

    我想如果單純的透過食物來養生,還不如把這種注意力轉移到鍛鍊上去,每天進行散步走動或者游泳,那麼中等強度的運動就可以明顯改善,長期在家裡久坐不動的人群的心血管患病風險。

    慢性的壓力,對疾病也有同樣的風險,因為長期的壓力過大會,導致我們的血壓偏高,引發機體的一些炎性反應。

    總之,健康的飲食有規律的運動和降低壓力才能真正的提高生活的質量,並且還會降低心血管疾病致死的風險。

    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需要的就是一個良好的心態和一個管住嘴邁開腿的生活理念。

  • 3 # 天天遇美

    這是一項發表在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雜誌上的最新研究引起了很大的關注。挪威卑爾根大學的研究者做了一項隨機對照人體實驗研究,給46名腰圍超過98釐米、體質指數超過29的肥胖男性分別食用兩種膳食:

    膳食A:被稱為“低脂肪高碳水膳食”。脂肪供能比30%左右,碳水化合物供能比50%左右。比較接近中國營養學界推薦的比例,但脂肪比例已經在高限,碳水化合物比例在低限。

    膳食B:被稱為“極高脂肪低碳水膳食”。脂肪供能比73%,碳水化合物供能比10%左右。和營養學界傳統推薦的比例差異很大。

    兩種膳食的能量相同,約為2100kcal,略低於中國輕體力男性推薦量2250kcal;蛋白質的量也相同,約為供能比的17%。兩組之間的多不飽和脂肪酸的攝入量也沒有明顯差別。

    實驗膳食中的脂肪來源主要為黃油、奶油和冷壓植物油。低脂肪和高脂肪膳食中,飽和脂肪的比例分別是12%和34%,都超過了推薦的比例,即膳食供能比的10%。碳水化合物膳食供能比分別是51%和11%,但都注重降低血糖負荷,選擇天然食物而不是高度加工食品。

    研究者用計算機斷層掃描的方法測定了實驗前後這些受試者體內的脂肪變化,結果發現,三個月之後,受試者的腰圍平均減少了11-13cm,腹部脂肪減少了1350–1650 cm3,體重降低了11–12 kg,甘油三酯水平、糖化血紅蛋白水平、胰島素水平、胰島素抵抗等指標也都有明顯下降。這幾個指標在兩組之間沒什麼明顯區別。換句話說,無論高脂肪還是低脂肪飲食,減肥效果都很理想。

    不過,在血脂變化的細節方面,兩組略有差異。低脂肪高碳水組的總膽固醇(TC)水平下降了,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水平下降了,但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沒有變化;而極高脂肪低碳水組呢,LDL水平沒有下降,HDL水平卻提升了。當然,兩者也都是好的變化。變化速度方面,兩者也略有不同。低脂肪組很早就出現了有益變化,而且逐漸效果加強;極高脂肪組開始並未有明顯變化,到8周之後才出現了明顯效果。

    研究者得出結論說,對高脂肪,而且高飽和脂肪,碳水化合物含量很低的膳食,並不像以往所以為的那樣可怕,如果食物營養質量高,甚至可能還有益於健康。

    不過,此前還有相反的研究結果。2016年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的Chan TH 在2016年11月在British Medical Journal發表的一篇流行病學研究中發現,食用較多的飽和脂肪會增加冠心病的危險。這項研究分析了73,147名女性和42,635名男性24年中的跟蹤調查資料,發現吃飽和脂肪酸最多的人,和吃得最少的人相比,冠心病的風險增加了24%。如果把飽和脂肪酸來源的熱量替換成多不飽和脂肪酸(比如吃堅果)、單不飽和脂肪酸(比如用茶籽油和橄欖油)、全谷雜糧(比如燕麥和糙米)或者植物蛋白(比如豆製品),那麼就能降低冠心病風險。每替換1%,就能降低4~8%的風險。

    不過,飽和脂肪酸也有不同的種類和來源,包括月桂酸(椰子油裡最多的脂肪酸)、豆蔻酸(椰子油、黃油等食物中少量存在)、棕櫚酸(棕櫚油裡最多的脂肪酸)和硬脂酸(豬牛羊油裡最多的脂肪酸)。研究者表示,其中促進冠心病效果最強的是棕櫚酸。如果把它替換掉,那麼降低冠心病危險的效果也就最明顯。

    那麼,對大部分人來說,飽和脂肪到底能不能吃呢?我比較同意卑爾根大學研究者的看法——“健康飲食的首要原則不是控制脂肪或者碳水化合物的數量,而在於飲食的質量。”換句話說,與其給某種食物成分貼標籤,比如“飽和脂肪不健康”,不如在乎食物的營養素密度和食物中各種健康成分的平衡。

    同樣是16碳的飽和脂肪酸,從餅乾曲奇裡面吃進去,和從肉蛋奶裡吃進去,效果肯定是不同的。實際上,各種餅乾點心、油炸食品往往是棕櫚油的大戶,因為自從消費者對反式脂肪酸產生反感之後,棕櫚油作為氫化植物油的替代物,廣泛用於製作各種油炸食品,包括泡麵和炸雞,也用於製作派、薩其馬、曲奇、餅乾等糕點用的起酥油。同樣是18碳的飽和脂肪酸,從油炸食品和精煉豬油裡吃進去,和從核桃榛子杏仁巴旦木等堅果裡吃進去,效果肯定也是不同的。

    另外需要考慮的問題是:研究中所進行的比較,都是在同樣能量供應水平的基礎上進行的。也就是說,吃高脂肪食物也好,低脂肪食物也好,都是那麼多卡路里。但是不能忘記一個事實:高脂肪食物,在同樣卡路里的情況下,要比低脂肪食物的體積小得多。所以,吃高脂肪的食譜,更不容易控制食量,因為畢竟人們並不能一眼看出食物含有多少卡路里,看的只是體積多大。同樣是100克的食用重量,烹調油是899千卡,堅果仁超過500千卡,新煮好的白米飯只有120千卡左右,蘋果只有50千卡左右。毫無疑問,同樣要減少180千卡,少吃20克脂肪這事不好掌握,而少吃1個大香蕉、少吃半碗米飯就很容易掌握。

    此外,還要考慮到食物的加工烹調方法,以及受試者的消化吸收能力。同樣是脂肪,液體植物油的消化率可高達95%,而堅果類食物因為含有大量膳食纖維,其中所含的能量有10~20%不能被人體利用,而是進入大腸當中。碳水化合物也一樣,全谷雜糧的消化速度緩慢,小腸無法消化的抗性澱粉比例大;而精白澱粉和精製糖極易被人體消化吸收,並快速升高血糖,促進甘油三酯的合成,從而更易令人發胖。

    營養學和醫學研究不太可能細緻地對膳食的各個角度進行探究,但我們至少要有一種樸素的信念,那就是相信吃新鮮天然食物才是正道,而不要總是幻想靠一種膠囊來獲得健康,或者把食物改造成世界上從來沒有的樣子,只突出其中一兩種成分的含量。

    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的飲食結構,也有各種各樣的身體狀況。有些人可能適合吃較多的蔬菜水果,有些人可能適合吃較多的五穀雜糧,有些人可能適合吃較多的堅果蛋奶。這些膳食中的供能營養素來源比例會有非常大的差別,但是它們至少都需要是新鮮天然食物組成的膳食,都要提供足夠多的蛋白質,都要提供足夠多的維生素和礦物質,都要保證人的消化吸收功能正常,都要有足夠的飽腹感。

    在此基礎上,是脂肪多一點,還是碳水化合物多一點,健康效果未必有很大的差異。關鍵是吃東西的人體質如何,消化吸收能力如何。選擇適合自己身體的,也願意長期堅持下去的飲食模式,就是好的。這也正是美國新版膳食指南沒有刻意規定吃多少穀物、吃多少魚肉的原因。

    在中國,大部分國民因為傳統膳食習慣,更樂於選擇碳水化合物為主的膳食模式。和大量吃肉的模式相比,這種模式更有利於生態環境,有利於節約農業資源。但這種模式要注意增加全谷雜糧的比例,選擇低血糖指數的食物,適當控制脂肪的數量,正如最新研究中“高碳水化合物”組所安排的那樣。

  • 4 # 網紅小板凳

    先說飽和脂肪酸:存在於所有的食用油脂中,其中硬脂酸和棕櫚酸(軟脂酸)是在食用油中分佈最廣的飽和脂肪酸;大多數植物油中豆蔻酸含量不超過5%,但在肉豆蔻種子中含量高達35%左右;月桂酸主要存在於椰子油和棕櫚仁油中,含量達40%~50%,在其他植物油中含量很少。己酸、辛酸、癸酸等中鏈飽和酸僅在奶油、棕櫚仁油和椰子油中存在,花生酸、山嵛酸、木焦油酸等20碳以上的長鏈飽和酸在花生油、菜籽油中有少量存在。超過24碳的飽和酸主要存在於蠟中,與食品有關的如蜂蠟等。飽和脂肪具有氧化穩定性高,故耐高溫,適合製作煎炸食品;在體內的飽和脂肪酸,同樣也不容易被氧化生成脂質過氧化物。現代醫學證實,LDL中因不飽和脂肪氧化形成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OX-LDL),被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才是導致的一系列血脂問題的真正的壞膽固醇。

    健康飲食的首要原則不是控制脂肪或者碳水化合物的數量,而在於飲食的質量。”換句話說,與其給某種食物成分貼標籤,比如“飽和脂肪不健康”,不如在乎食物的營養素密度和食物中各種健康成分的平衡。

    其實所有脂肪,無論是動物脂肪還是植物油,其構成均由飽和脂肪酸和不飽和脂肪酸構成,只是因為構成比例不同才出現了彼此之間的差別。所以真的不能這麼一概而論。

    但是,在生活中還是應該要少吃一些脂肪和能量比較高的食物,一定要注意合理飲食,注意質量,而不是一味地認為飽和脂肪就是健康的敵人了。健康的敵人不是食物本身,而是不合理飲食習慣。

  • 5 # 徐維盛

    飽和脂肪,於健康,亦敵亦友。

    飽和脂肪是健康的敵人想必是大家聽到最多,公眾認可度最高的。究其原因,不過是早期研究認為大量的飽和脂肪攝入,容易造成能量攝入過量,若無適度運動,是肥胖最容易造成的原因。肥胖會帶來一系列非傳染性慢性疾病的發生,故而為飽和脂肪貼上了健康敵人的標籤。

    其實,飽和脂肪並非一無是處,少量的飽和脂肪是有益健康的,所以說飽和脂肪也是健康的好朋友。

    飽和脂肪,亦敵亦友,關鍵看您怎麼選擇,如果長期大量食用,那就成為敵人,如果適度控制少量攝入,他就是你我健康的好盆友了。適量有度,同樣也是平日交友原則,所以,管好自己,讓飽和脂肪成為健康的好朋友。

  • 6 # 掙脫枷鎖的囚徒

    牛逼了!新型顯微鏡技術可以直接看到飽和脂肪酸在活細胞內如何為惡飽和脂肪,是不是健康的敵人?

    答案很明確:是!

    無論健康飲食成分的爭論如何變幻,飽和脂肪酸的頭上一直被結結實實扣著“壞分子”的帽子,即便不時有部分研究試圖為其翻案。

    然而,飽和脂肪酸危害健康的具體分子機制卻一直不清楚。

    哥倫比亞大學的新研究揭示飽和脂肪酸為惡的機制

    現在,哥倫比亞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於2017年12月1日在權威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線上發表的新研究揭示了飽和脂肪酸在活細胞內是如何為惡的分子機制。研究人員使用一種新型顯微鏡技術直接觀察到了飽和脂肪酸在細胞膜是如何形成“凍結”的硬化“島嶼”,從而損害細胞健康的。

    儘管醫學界早就知道飽和脂肪是造成代謝綜合徵、心腦血管疾病和死亡的主要死亡原因。今年6月份,美國心臟協會發布的題為“膳食脂肪和心血管疾病”的總統諮文,再次重申飽和脂肪的心臟病風險 ,詳盡闡述各種不同膳食脂肪與心臟病(CVD)之間的關係。

    但是,科學家一直不能確定過量的飽和脂肪是如何從脂肪組織中釋放出來,是如何對細胞產生毒性作用,並引起各種與脂質代謝有關的疾病。與之相對應的,不飽和脂肪酸(例如來自魚和橄欖油的不飽和脂肪酸)又是如何為心臟血管提供保護的。

    為了找到答案,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人員使用一種新的顯微鏡技術,透過這種新型成像技術,可以直接追蹤脂肪酸被吸收到到達活細胞後的行蹤和行為。

    該技術涉及使用同位素氘取代脂肪酸上的氫原子,從而在不改變其理化性質和行為的前提下進行分子示蹤——就說採用的是一種同位素示蹤技術。透過這種被稱為活體受激拉曼散射(SRS)顯微鏡先進成像技術,所有含有被標記的脂肪酸的分子在活細胞內的行蹤都可以被觀察到。

    採用這種新技術進行的研究發現,飽和脂肪酸在參與構建細胞膜的過程中,在細胞膜上產生區域性硬化膜片,其中分子像被“凍結”成了固態,部分失去流動性。

    我們知道,細胞膜和其他生物膜大都是是由脂質雙分子層構成,中間鑲嵌各種功能性蛋白。在健康狀態下,這種脂質雙分子膜應該是具有相當可流動性的。

    飽和脂肪酸的堅硬而直的長鏈使脂質分子變硬,並使它們與細胞膜其餘部分的分子發生分離。在顯微鏡下,研究人員觀察到,飽和脂肪酸構成的那些脂質分子會逐漸堆積在一起,緊密形成“孤島”或叢整合簇——這些簇就像被“凍結”一樣流動性大幅度降低——在區域性形成“固體樣”的狀態。就像飽和脂肪酸含量高的食用油容易凝結成固態一樣。

    隨著越來越多的飽和脂肪酸進入細胞,這些固態島嶼逐漸增大,使膜的流動性降低,硬化度增加,從而逐漸損害整個細胞。

    研究人員解釋說,長期以來,我們一直相信所有的細胞膜都是具有充足流動性液體狀的,允許嵌入其中的功能蛋白質改變形狀併產生應有的生化反應——我們知道蛋白質的正常生理功能高度依賴於其空間三維立體結構,空間結構的改變意味著功能的改變。之前由於缺乏觀察手段,因而從來沒有發現像現在看到的,細胞膜可以發生這樣的固態化改變。

    不飽和脂肪酸的保護機制

    同時,研究人員還觀察到,由於不飽和脂肪酸鏈上存在有一個扭結,構成的脂質雙分子膜不可能像飽和脂肪酸那樣彼此緊密對齊,形成固態狀硬化。相反,它們保持著良好的流動性,不會形成固定的叢集。在運動過程中,這些不飽和脂肪分子可以在緊密堆積的飽和脂肪酸穿插和滑動,從而”融化“被飽和脂肪酸凍結的固態化叢集。

    這可以至少部分地解釋不飽和脂肪酸的有益作用,比如像魚油和橄欖油中不飽和脂肪酸對心臟的保護作用。

  • 7 # 閒人1975

    人體內如果沒有飽合脂肪能活下去嗎?應當知道飽含脂肪是許多動物體內不可或缺的生命物質,缺少了這類飽和脂肪,機體就無法完成正常的生理功能,作為人和絕大多數恆溫動物如果沒有飽合脂肪連保持體溫都成問題。嚴格的說只有攝入過多或生物自身合成過多飽和脂肪的時候才是健康的敵人。

  • 8 # 呂樹錚醫生

    今兒從心臟健康方面給大家聊聊脂肪這些事。有患者問我,我心臟不好,我就少吃肉!不吃脂肪我心臟就變好了!這種說法真的是大錯特錯!

    一份有利於心臟健康的食譜需要含有正確的脂肪——不飽和脂肪。保護心臟要做的是努力控制對飽和脂肪的攝入,因為飽和脂肪會提高膽固醇水平。

    多食用不飽和脂肪(橄欖油、菜子油、花生油、芝麻和玉米油、堅果和種子等)代替飽和脂肪,這有助於降低膽固醇水平。

    當然了,不飽和脂肪也不能貪多,還要控制熱量和食量,這也是心臟健康食譜的重要因素!

  • 9 # 茄子營養師

    在大眾的普遍認知中,飽和脂肪是一種壞脂肪,算的上健康殺手。因為不論是各國的膳食指南還是WHO,都建議大家少吃飽和脂肪,所以我們以來被教育“我們要少吃飽和脂肪是因為對健康有害”。但是飽和脂肪是否有害,現在還是有爭議的,並沒有明確的研究表明飽和脂肪會導致心血管疾病。

    以前有很多關於飽和脂肪增強患心血管疾病的言論,但是隨著研究的深入,越來越多的實驗顯示飽和脂肪和心血管疾病沒有關係,不過飽和脂肪吃多了,會長胖,肥胖確實是健康的敵人!

    飽和脂肪多存在於紅肉(豬牛羊等畜肉)中,植物油中的棕櫚油、椰子油中也含有很高的飽和脂肪。現在提倡少吃紅肉,並不是因為飽和脂肪含量高,而是研究表明多吃紅肉會增加患某些癌症的風險。

    總的來說,關於飽和脂肪,大家也不用糾結太多,少吃一點防止長胖對健康也是有益處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琥珀的價值在於什麼?